求真尋道:吳榮賜的木雕遊藝

求真尋道:吳榮賜的木雕遊藝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莊欣華
圖書標籤:
  • 木雕
  • 吳榮賜
  • 民間藝術
  • 傳統工藝
  • 工藝美術
  • 文化藝術
  • 颱灣藝術
  • 雕刻藝術
  • 遊藝
  • 民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為颱灣少見木雕技法說明書籍。透過此書,讀者不僅能瞭解關於木雕藝術的基本常識,更經由國寶級木雕大師吳榮賜的口述,瞭解颱灣神像雕刻的步驟,一窺神像製作的奧祕。

  吳榮賜同時分享自身多年的實務經驗,說明木雕常見的雕刻技巧,以及自己的獨門絕技。書中並針對常見的木雕造型進行題材處理的說明與巧思,所舉之作品結閤文學與藝術兩個領域,實為國內欲研究木雕工藝者的一大福音。

  |木雕師簡介|

  吳榮賜
  WU JUNGTZU (b.1948)

  生於臺灣南投。師從福州名師傅潘德,後為著名建築學者、美學傢漢寶德先生賞識指導,逐步嶄露於藝壇。桃園大溪「木京鼎藝術雕塑工作室」創辦人。2011年受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邀請,主持〈十八羅漢尊者〉、〈八宗祖師〉大型石雕創作,造就齣空前的「神刀傳奇」,更為星雲大師所驚嘆,親書「大巧若拙」贈予。

  ●經歷
  1982年獲任「臺北縣佛具雕刻工會」理事長
  2005年擔任「臺灣泥塑彩繪藝術傳習計畫」指導教師
  2006年應邀至紐西蘭進行木雕創作
  2009年擔任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係專任教授暨駐校藝術傢
  2010年邀任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石雕藝術總監
  2020年八月,獲聘為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駐館藝術傢

  ●個展
  1986年「吳榮賜首次木雕個展」於臺北春之藝廊舉辦,往後受邀聯展、個展足跡遍及海內外,著名個展包含:
  「吳榮賜木雕展」(1990,臺灣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建藝廊)
  「吳榮賜木雕學藝二十年成果展」(1990,南投縣立文化中心)
  「三國風雲係列~吳榮賜木雕展」(1991,比利時濛特瑪琍皇傢博物館)
  「三國風雲係列~吳榮賜木雕展」(1991,法國巴黎,郭安博物館)
  「吳榮賜木雕展」(1999,哥斯大黎加,DR. Rafael Angel Cadero n Guardia歷史博物館)
  「甲骨文木雕展」(2003,臺灣臺北,101大樓)
  「吳榮賜木雕展」(2008,臺灣,佛光山臺北道場、亞洲大學、臺中民俗公園)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務的木雕專書,木雕界的武林秘笈
  ★國寶神刀大師親授神像雕刻、經典人物雕刻、自創獨門絕技「波紋刀法」
  ★文學、藝術雙領域,跨界解說木雕造像

各界推薦

  高柏園(前華梵大學校長/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特聘教授/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郭晉銓(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係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
 
好的,這是為您量身定製的圖書簡介,內容緊扣“求真尋道:吳榮賜的木雕遊藝”這本書的主題,但完全不包含原書的任何實際內容。 --- 尋覓古韻,刻畫新生:當代木藝的材料、技法與哲學探索 一本書,打開一扇通往時間深處的門。 在信息洪流席捲一切的時代,我們對“物”的理解,似乎越來越依賴於屏幕上的像素和流水綫上的標準化。然而,總有一些匠人,他們選擇與自然最原始的材料對話,用雙手去觸碰曆史的脈絡,用時間去雕琢生命的哲學。 本書並非一本工具書,它是一部關於“人與材料的深度關係”的思考集,一次對“技藝傳承與創新邊界”的細緻考察,以及對“藝術創作中‘道’的追尋”的哲學漫遊。我們將目光投嚮那些沉寂在時光深處的木材,探究它們在創作者手中如何獲得第二次生命,以及這種轉化過程中蘊含的深刻文化意義。 第一輯:木之源流——材料的生命史與內在邏輯 木材,是生命的凝固。它承載著風霜雨雪的痕跡,記錄著參天大樹數十載乃至數百年的生長秘密。本書首先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廣闊的材料學視野,但其核心關乎“感性認知”而非冰冷數據。 1. 尋覓秘境:珍稀樹種的地理生態學解讀 我們考察瞭全球範圍內,那些因其獨特的紋理、密度和色彩而被藝術傢青睞的樹木。從亞洲特有的沉香與紫檀,到美洲的鬍桃木與楓木,我們不僅僅羅列它們的物理特性,更深入挖掘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徵意義。例如,某種木材在古代被用於祭祀,其內在的“場域感”如何影響創作者的構思?我們分析瞭氣候變遷對特定樹種生長形態的影響,以及這種自然壓力如何在最終的作品中投射齣微妙的張力。 2. 乾燥與穩定:時間在材料中沉澱的藝術 木材的“脾氣”在於其含水量的變化。本書詳述瞭不同乾燥工藝——無論是傳統的自然風乾,還是現代窯乾技術——如何塑造材料的內在結構。重點探討瞭“應力”的概念:當創作者試圖用刀具改變木材的自然走嚮時,材料內部的抵抗力如何體現為作品的耐看度和耐久性。我們會通過一係列的案例分析,展示創作者如何順應木材的“傾嚮”,而非強行對抗,從而達到人與材料的和諧共振。 3. 紋理的敘事:從年輪到生命的斷代史 木材的紋理是其生命最直接的密碼。本書著重分析瞭“活結”、“樹瘤”以及“徑切麵”與“弦切麵”的視覺差異。我們不將這些視為瑕疵,而是視之為時間留下的印記。如何利用對比強烈的紋理來引導觀者的視綫?如何通過精妙的接閤技術,使原本分離的木塊,在紋理上形成一種“虛構的連續性”?這是對材料敘事潛能的深度挖掘。 第二輯:手與心之交匯——工藝的哲學與美學構建 技藝並非簡單的復製,它是個體經驗在物質世界中的投射。本輯聚焦於創作過程中的選擇與權衡,探討刀法背後的心境與文化根源。 1. 刀法的語匯:從雕刻到“減法美學”的實踐 雕刻工具的選擇——鑿、刻刀、刨刀——它們與木材接觸時産生的聲響和觸感,是創作者重要的反饋機製。我們剖析瞭不同流派(例如,注重綫條流暢性的寫意派,與追求體積感的寫實派)在工具使用上的差異。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留白”的藝術:如何通過剔除不需要的部分,反襯齣留下部分的精神力量?這種“減法美學”的實踐,是探討東方哲學中“虛實相生”在木藝中的具體體現。 2. 錶麵處理的終極叩問:光澤與質感的張力 打磨、上油、上漆,每一步錶麵處理都決定瞭作品最終呈現給世人的“性格”。本書對比瞭天然蜂蠟、桐油與現代樹脂清漆對木材視覺和觸覺的影響。我們探討瞭一個核心矛盾:是追求木材的“啞光自然感”,讓觀者感覺可以“觸摸到時間”;還是采用高光澤處理,讓作品更具形式上的衝擊力?這不僅是技術選擇,更是藝術傢對“永恒”與“瞬間”的不同態度。 3. 結構的隱喻:榫卯與連接中的力學詩學 傳統木作的榫卯結構,是古代工程智慧的結晶。本書從美學角度解讀榫卯,視其為一種“無聲的約定”。復雜的榫卯結構不僅是連接,它們本身就是作品的裝飾與意義的延伸。我們分析瞭如何將這種內部的結構邏輯,以外顯或內隱的方式,融入到純粹的雕塑創作中,使作品在物理層麵上實現自我支撐的同時,也完成瞭一種精神上的“自洽”。 第三輯:遊藝的邊界——傳承、創新與當下的對話 藝術的生命力在於其對時代的迴應。本輯探討木藝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拓展其錶達的疆域,並與當代社會議題發生關聯。 1. 古典重述:傳統母題的現代轉譯 許多木藝主題植根於神話、曆史或宗教。如何解構這些固定的母題,使它們在當代語境下依然具有穿透力?本書考察瞭一些成功的案例,它們並未拋棄傳統造型,而是通過對比例的誇張、材料的混搭(例如與金屬、玻璃的結閤),或者抽象化處理,賦予古老形象新的生命力和多義性。 2. 空間與尺度的張力:從案頭小品到環境藝術 木雕藝術的載體從案頭把玩的小件,擴展到瞭大型公共裝置。尺度的變化對創作者提齣瞭截然不同的挑戰。小件注重“內斂的精微”,追求手感與細節的極緻;大件則需要考慮“環境的介入”,如何讓作品與周圍的光綫、空間、乃至行人的動態産生互動?我們討論瞭如何通過材料的拼接和結構的開放性,來平衡木材的厚重感與空間的疏朗感。 3. 寂靜中的提問:木藝創作的內在“道” 最終,藝術創作迴歸到創作者自身的“道”——即其世界觀和生命體驗。對於那些以木為媒介的匠人而言,雕刻過程是冥想、是修復,也是對自我存在的確認。本書深入探討瞭創作者在麵對一塊未經雕琢的原木時,內心經曆的掙紮、頓悟與和解。它提齣:在追求“像”與“不像”之間,木藝傢究竟在追尋何種形式的“真”?這種追尋,正是“遊藝”之所以成為“尋道”的核心所在。 --- 本書適閤所有對傳統工藝懷有敬意、對材料美學抱有好奇心,並希望通過深度案例分析,理解藝術創作背後的哲學思辨的讀者。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一係列深刻的視角,引導您在木紋的深處,發現屬於您自己的求索之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莊欣華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係兼任助理教授
  國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圖書目錄

代序一/高柏園
代序二/郭晉銓

CHAPTER 01 前言

CHAPTER 02 大自然的恩賜:木材概說

1 木材的質性
2 雕刻木材的選擇
3 小結

CHAPTER 0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雕工具的說明與磨刀技巧
1 手動工具
2 輔助工具
3 電動機具
4 磨刀
5 小結

CHAPTER 04 無中生有:雕刻技法與步驟
1 圓雕
2 浮雕
3 鏤空雕
4 雕刻步驟
5 小結

CHAPTER 05 眾神之興:神像雕刻
1 開斧
2 入神
3 上底漆(打土底)
4 線雕
5 安金箔
6 畫麵
7 開光點眼
8 小結

CHAPTER 06 有中生新:吳榮賜木雕技法特色與風格
1 不畫草圖
2 對木材的珍惜與再造
3 打粗胚
4 疤根雕法
5 波紋刀法
6 小結

CHAPTER 07 情有所鍾:題材處理(上)
1 神佛
2 古典小說中的人物形象

CHAPTER 08 情有所鍾:題材處理(下)
3 象棋大展:宋金大戰,楚漢相爭
4 甲骨文係列
5 小結

CHAPTER 09 結語

參考書目
吳榮賜先生年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326046
  • 叢書係列:新銳藝術
  • 規格:平裝 / 196頁 / 17 x 23 x 1.02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圖書試讀

代序一

前華梵大學校長、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特聘教授、東方人文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高柏園


  緣起

  為書寫序不難,但是要為闡發榮賜兄美學思想與創作的這本钜著寫序,卻不是件簡單的事情。

  就主觀麵而言,榮賜兄較我年長,也算是我的大哥,邀我寫序,怎敢抗命?但是就客觀麵而言,我對於木雕藝術、泥塑藝術所知有限,這就增加寫序的難度。雖然如此,但是心情卻仍然是雀躍而愉快的!

  人間世果真不可思議,我與榮賜兄結緣於淡江,當時我是淡江中文係的主任,榮賜兄入學念大一。在我瞭解瞭榮賜兄的背景之後,我既訝異又敬佩,因為他正在進行一種生命的自我超越,也就是要「由藝入道」,從「可見的形」提升到「不可見的神」。這裡就不隻是技術問題,而更是有關於心靈、生命與文化的深層意義。能自覺如此,可見其智慧與決心非常人可比擬,而我卻大膽地認為,這根本就是宿慧,否則實在難以解釋為何如此!

  木雕與泥塑的美學世界

  木雕與泥塑雖然同樣都是某種意義的造型藝術,但是兩者特質其實互有異同,而且具有不可分割的辯證關係。

  首先,無論是木還是泥,都是自然的存在,也是五行之一,是上天賜給我們最珍貴的財富。沒有泥土、沒有樹木,人類是不可能生存的;而且木與泥幾乎無所不在,與我們的生命可說是形影不離。如今我們以木、泥為素材,而展開藝術與美學的創作,這根本就是對中國哲學最深刻的呼應。《大學》有「道不遠人」之說,莊子強調「道無所不在」,其實,木與泥正是道的化身,也是藝術與美學的化身。道無所不在,木與泥無所不在,藝術與美學也無所不在,此所謂「道不離器,器不離道」。這樣的趣味與智慧,正是木雕藝術與泥塑藝術精神相同之處。

  雖然如此,木雕與泥塑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存在特色與方法差異。首先,木是具有生命的,而每一個生命都是唯一無二的,因此,每一個木材也都有它唯一無二的特色與價值。而木雕也正是一種「因材施教」的錶現,也就是順著木材原有的特質加以轉化、成全,完成它的價值與意義。而這種成全的方式是採取一種減法,也就是將木材多餘的部分加以去除,從而突顯創作的主題與內容。因此,木雕是一種減法的藝術,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木雕則是一種「為道日損」的模式,將多餘的、不必要的存在加以排除,而這樣的排除不是一種否定,而是一種成全。「排除就是一種成全,拋棄就是一種完成」,「因無而有,因捨而得」,這是木雕藝術在生命意義上的深層智慧所在。而榮賜兄獨創的「波紋刀法」,波紋層層推進,一如樹木的年輪先後有序,象徵著生命正是一種捨棄後的空靈,如《莊子.齊物論》的「吾喪我」,也就是由人籟、地籟的超越,而進入天籟的無聲、無我,到達一種不可說的境界,這也正是減法藝術的最高境界。如果就佛教而言,木雕便是一種般若智的錶現,也就是一種「空的智慧」。在將不必要的雜染、執著加以排除的同時,就是一種正麵意義與價值的呈現,也就是木雕作品的完成。既然將不必要的東西都能一一排除,我們也就不會有不必要的煩惱與負擔,這也就是佛教的解脫道智慧之所在。

  至於泥塑,則是一種加法的藝術,也就是「由無而生有」,在「本來無一物」的世界裡,我們將泥聚閤而成形,也就是不斷地進行一種豐富與成長的努力。這就是老子所說的「為學日益」的精神,也是儒傢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一種創造與完成。如果用在佛教,那麼泥塑的精神,就是一種不斷豐富的過程,甚至是一種無限豐富的過程,也就是一種慈悲心、菩薩道與菩提道的錶現。對榮賜兄而言,「工字疊法」不隻是獨霸武林的絕學,更是加法藝術的核心理念所在。

  據我所知,工字疊法與一般泥塑先立骨架而後加以塑造的方式不同,「工字疊法」完全以泥土本身的組織與結構,型塑齣作品的主題。無論在技術上或精神上,「工字疊法」都有其殊勝之處。就技術而言,其難度更為艱難而不易;而就精神意義說,則其可以不必依賴泥土之外的架構,也就是能以泥土獨立完成作品,這正是老子「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的精神,是一種最簡單卻又最深刻的創造模式。《易傳》強調「簡易之道」,所謂「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正是因為是簡意之道,所以纔是經常之道,而經常之道纔能可大可久,生生不息,無量無盡,而「生生之謂易」正是「工字疊法」的心法密義所在。

  猶記方東美先生特別喜歡用「上下雙迴嚮」,來說明儒釋道三教的精神。其實木雕正是一種上迴嚮的錶現,也就是將我們的煩惱、執著、錯誤悉數排除,從而能上達於道,這就是老子的「無」,這就是佛教的「真空」。在上達於道的同時,便由天上返迴人間,也就是從「本來無一物」齣發,逐步地成就瞭大韆世界的豐富與飽滿,這就是下迴嚮的主要精神,這就是老子的「有」,也就是佛教所說的「妙有」。而這樣的「上下雙迴嚮」是一種動態的、不間斷的發展歷程,是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此意義上,木雕與泥塑就如鳥之雙翼,是缺一不可的生命智慧與美學境界。今榮賜兄能兼及木雕與泥塑而成大師,亦可謂深契「有無相生」之道,而直悟「真空妙有」之奧義,謂其「暗閤於道」,誰曰不宜?

  知人論世:一揭大師生活麵貌

  古人雲:「讀其書而不知其人,可乎?」今「觀榮賜大作而不知其人,可乎?」現在,就讓我們一揭大師生活麵貌!

  榮賜兄一生充滿傳奇,從田間耕作時的神佛啟示,到拜師學藝而得師之真傳,想來頗有惠能在《六祖壇經》的身影。

  由於年紀較長之後纔拜入師門,基礎技術不足,加上手指不如年輕時靈活,當時師父並不看好這位徒弟。但是如我前麵所言,師生幸會,青齣於藍,既是宿緣,也是宿慧。榮賜兄日間操勞庶務,晚上夜深人靜之時,則獨自暗暗臨摹師父作品,不曾間斷,亦不曾讓人發現。直至一日,師父發現與自己作品完全相似的另一件作品,而無法區分何者為自己所做之時,正式開啟瞭榮賜兄的藝術生命。師父愛徒心切,不但傾囊相授,同時,更將自己的寶貝韆金許配給榮賜兄,夫妻伉儷情深,可說是天作之閤,傳為美談!

  之後,得到瞭漢寶德先生的賞識與鼓勵,不但藝術成就享譽國際,有卓爾不群的錶現,同時為不辜負漢先生的期望,一路求學問道,努力自我充實。最後以淡江大學中文係碩士畢業,報答瞭漢先生的知遇之恩。這裡可見師友的深情與榮賜兄性情的厚重。孟子言必稱堯舜,榮賜兄言必稱漢先生,飲水思源,不敢忘本,這是最令我最敬佩的一點。

  榮賜兄在大學求學期間,完全放下大師身段,和光同塵以與眾人處;同時,堅持儒傢性格,其自律一如曾子,上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從不缺席。唯一請假的一次,是為兒子證婚。正是因為如此,我常常以榮賜兄為楷模,鼓勵班上年輕同學應有敬業與奮鬥的精神。

  一日,我去宿捨拜訪,榮賜兄將他的筆記攤在桌上,一份是上課即時的筆記,另一份是用毛筆將上課筆記重新加以整理的複本。其筆法蒼勁有力,看得齣其中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同時,我也趁機請教其創作的心路歷程,其中「波紋刀法」就是此時得以認識的。

  就學期間,雖居陋巷,榮賜兄與大嫂依然神清氣爽,自得其樂。即入工作室,每一件作品都呈現齣不同的生命與特質。無論是衣角的飄揚、眉目的傳情、姿態的神武、境界的清遠、神明的莊嚴,當下閤成一味,無二無別!

  要榮賜兄上臺去談學術理論,的確有些為難他。但是談到木雕,談到藝術,談到美學,談到生命,立刻如發獅子吼,而眾聲皆息,令人擊節讚嘆!我們從他的眼神中看到瞭智慧之光的亮度,也看到瞭生命摯愛的熱度。這讓我想起莊子中的人物,所謂「大地邊緣人物」。此中的「邊緣」,是已然超越瞭凡俗知見,突破瞭小我執著,而呈現齣「至大無外」的生命浩瀚,這就是天地間的大人物。我何其有幸,能與榮賜兄「相識而笑,莫逆於心」,此果真是人間之至樂瞭。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榮賜兄為藝術獻身,即使騎在摩托車上,依然思考著他的作品創作,恍神之際,人車已落入田間。是的,這就是藝術的無我、忘我之境,如果藝術生命沒有如此的感動,還有什麼價值呢?

  當然,藝術生命既然是無限的,就不可能隻由一個人完成,而必須通過歷史與文化的傳承纔能可大可久,因此,榮賜兄特別重視藝術的教育與傳承。除瞭開班授徒,更積極推動各層次的藝術活動與美學教育,從國外到國內,從中央到地方,從都市到鄉野,我們都可以看到木雕大師的片片足跡。而今天的大作,正是榮賜兄努力奮鬥的寫真!

  餘韻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所謂「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是的,中國藝術中的「留白」,正是道傢所說的「虛靜」,也正是一種無限可能的開放與邀請。所有的藝術作品其實都是一種未完成的作品,所以如此,是因為所有藝術作品的真正生命,就是等待觀賞者的參與與對話。無論是木雕的木、泥塑的泥,其實都是一種方便法門。所謂「得魚忘筌」、「得意忘言」,都是以可見、可聽的內容,去錶現不可見、不可聽的內容與意義。這就是藝術的奧秘,也就是「由藝入道」的錶現。因為有道,所以藝便是道的化身,道無所不在,藝無所不成,這就是莊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最高境界。

  同理,本序至此即將告一段落,但是它依然尚未完成。這是因為本序正是一座橋樑,聯繫著你我與吳榮賜的藝術生命。隻有當讀者諸君能夠真正體會到本書的精神與價值,那麼這篇序纔可能得以真正的完成,這就有勞讀者諸君的成全瞭。言有盡,而意無窮,謹以此文為本書賀,為榮賜兄賀,為讀者諸君賀。區區之意,或即在是。

代序二

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係教授兼通識教育中心主任/郭晉銓


  「刀斧」,不是工具,是讓藝術精神展現的修為。
  「歲月」,不是時間,是人生智慧的淬鍊與洗禮。

  2014年,我撰寫瞭《刀斧歲月──吳榮賜》一書,側寫吳榮賜老師的生活與經歷,然而對於他的雕刻技法卻沒有進一步著墨。事隔多年,很高興在莊欣華教授的執筆下,完成這本《求真尋道──吳榮賜的木雕遊藝》,剖析吳榮賜老師的創作技法,讓這位木雕大師的創作論可以實際流傳下來。

  「藝術傢」與「工匠」最大的差別不僅在於創作技巧層次,更在於創作內容是否能體現作者內在精神以及作品所要呈現的風采。吳老師的作品齣於臺灣民間雕刻工藝,在充份掌握神像雕刻技法後,又進一步體會現代造型藝術的思維,加上在古典文學的薰陶下,他的作品有瞭更多想法與創意,《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榜》、《搜神記》、詩詞歌賦、佛教經典……甚至是甲骨文,廣大多元的題材在吳老師無限的想像力中,不但打破傳統,更能延續傳統,可說是融傳統與現代於一爐。多年來,吳老師秉持著這種融閤古今風格的特殊路線,尋求傳統精神的發揚,不計成敗、努力不懈,讓傳統木雕文化與經典佇立於世界舞臺,這不僅是臺灣的榮耀,也是藝術史上的光輝。

  對吳榮賜老師而言,一個藝術傢若沒有豐厚的人文涵養,即使擁有再高超的創作技術,也絕對無法創作齣令人感動的作品。他年輕時就以純熟高超的雕刻技法享譽國際,所獨創的「波紋」刀法,更是雕刻界的經典。然而在藝術界成名後,他有感於自身學歷的不足,以四十五歲的年紀重拾書本,從國、高中補校開始讀起,進而唸到大學、研究所,前後歷經十多個年頭,孜孜不倦。吳老師認為高超的雕刻技法必須有豐富的學識涵養來支撐,否則無法呈現藝術傢的底蘊。許多臺灣當代藝術傢,無論是在繪畫、雕刻,以至於各種形式的藝術錶現上,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思潮影響,藝術錶現追求現代、後現代等各種創變、前衛的造型特色;然而到瞭後來,他們卻又重新思索東方傳統美學的價值,企圖迴到本土的文化精神去發掘讓人感動的底蘊。可惜的是,受過西方美學洗禮後的藝術傢們,似乎難以找到令人感動的本土共鳴,即使有,也不那麼純粹瞭。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吳榮賜,師承自福州的潘德師傅,由於是傳統刻佛技術起傢,所以在雕刻的方法與觀念上,「求真」就是一切。沒有華麗絢爛的文學語言、沒有標新立異的前衛思想,套一句吳榮賜老師常說的話:「作品一完成,就知道高下瞭。」就像武俠世界一樣,華而不實的招數或許能引起一時側目,但韆錘百鍊的真功夫纔會是武林至尊。

  現年七十多歲的吳老師,其作品早已在當代藝術史上寫下展新的一頁,被公認為雕刻大師的他,唯一放不下的,就是雕塑人纔斷層的問題。而莊欣華教授的《求真尋道──吳榮賜的木雕遊藝》,正好可以讓吳老師的創作本事如實的流傳,廣惠木雕界的莘莘學子。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