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特物種(2023年全新改版):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

毒特物種(2023年全新改版):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
图书标签:
  • 毒物
  • 生物化学
  • 动物
  • 自然科学
  • 科普
  • 生物学
  • 毒素
  • 进化
  • 奇观
  • 解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心有毒?!
卸下防備(牠們又不會從書裡跳出來咬你)、拋開恐懼(這些生物遠比你以為的有趣)
全面扭轉你對有毒動物或毒液刻板看法的一本書

一提到有毒生物,你的腦海裡會浮現什麼畫面?
成群嗡鳴的蜜蜂、尾巴翹得老高的蠍子、張開血盆大口的眼鏡蛇,或是伸出長長觸手螫人的水母?
被咬一口肯定會痛到想飆粗話、行走在野外或在海裡游泳時始終戰戰兢兢,
還是對殺人於無形的毒液感到萬分恐懼?
又或者,你會像身兼科學家與Youtuber雙重身分的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一樣,
因為牠們的神祕與未知而萌生好奇?


  數千年來,人類對毒液深感著迷,無論是它迅速發揮功效的能力,或是極小量就足以造成傷亡。半個世紀前,研究人員發現「毒液」的傳遞方式會影響其作用:吃下去可能無毒,經由皮膚或其他管道卻會致命!生物學家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探索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有毒動物,帶領大眾了解毒液如何演化而出、其細緻的運作方式、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毒液為何具備改變當代生物化學和醫學發展的非凡潛力。

  威爾科克斯以生動口吻敘述有毒動物研究人員如何「以身犯險」(有人故意讓有毒動物叮咬以便進行研究!),讓讀者捏把冷汗之餘同時被她說故事的技巧吸引、自然地接收到科學知識。如今我們已經能從基因和細胞層次來理解毒液分子對人類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研究讓科學家更加肯定毒液在人類醫療的價值,以及有毒動物在生態體系的重要地位。研究人員仔細探究毒液的各種組成,釐清不同成分對於人類的不同組織會造成什麼影響,這些精密的作用機制讓毒液得以為人類所用,進而開發成治療癌症和愛滋病的潛力藥物。

  作者在說故事的過程中,平順而合理地置入多種原本可能令人望之卻步的科學知識,包括化學分析、細胞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神經科學、藥物動力學、人體生理學等專業科目。讀完本書,讀者將會發現有毒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和人類同樣占有關鍵性角色,也會扭轉對有毒動物或毒液的刻板看法,能更全面地看待這些與人類息息相關的生物。 

書系共同策畫──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黃貞祥
專文延伸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退休教授 杜銘章

 方力行(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創建館長)
 張東君(科普作家)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羅時成(長庚大學生醫系客座教授)
──同聲推薦

★ 《史密森尼》雜誌2016年度最佳科普書籍
★ 科技部落格Ars Technica 2016年度非小說類最佳書籍

▍好評推薦

★ 威爾科克斯是一位知道如何說出生動故事的科學家,完美地引領我們進入有毒生物世界。因此,本書不但成功提供面對大自然的洞察力,還提供讀者愉悅的閱讀體驗。 
──《落毒事件簿》作者 黛博拉.布魯姆

★ 我在墨西哥沙漠露宿時被蠍子螫了,就此重燃對有毒生物的興趣,但是你不用被咬就會被這本重要的原創書籍所迷住!威爾科克斯運用說故事的長才,優雅地混合了軼事和幽默來訴說地球上最可怕動物的科學知識和暴力美學。 
──動物學家 馬克.卡沃汀

★ 威爾科克斯傾力研究有毒動物……提醒我們毒液是具有醫學潛力的「複雜分子材料庫」,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也留下了豐富的生物化學。 
──《自然》芭芭拉.凱瑟

★ 本書帶領我們遨遊這個令人興奮的生物領域。 
──《華爾街日報》珍妮.史密斯
毒物世界:一場跨越演化史的生化探險 書名:毒物世界:一場跨越演化史的生化探險 作者:[在此處填寫作者姓名] 出版社:[在此處填寫出版社名稱] 出版年份:[在此處填寫出版年份] --- 內容提要: 《毒物世界:一場跨越演化史的生化探險》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由精妙化學結構編織而成的宏大宇宙。本書摒棄了單純的獵奇視角,深入探討了生物界中「毒素」(Toxins)與「毒性」(Toxicity)的本質、起源、功能,以及它們在生命演化棋盤上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我們將追溯數十億年前,生命體如何從簡單的化學信號發展出複雜的生物活性分子,這些分子既是生存競爭的終極武器,也是維繫生態平衡的關鍵工具。 本書的敘事線索將緊密圍繞以下幾個核心主題展開:毒素作為演化壓力下的產物、分子機制的精妙設計、生物界內的「軍備競賽」,以及人類對這些天然化學工廠的理解與應用。 --- 第一部:毒素的誕生——演化的原始衝動 第一章:化學防禦的黎明 本章追溯毒素演化的早期階段。毒素並非單一類型的物質,而是一個涵蓋數百萬種結構的龐大家族。我們將考察最早期的化學防禦手段,從簡單的細胞代謝副產物,如何逐漸被自然選擇篩選、強化,演變成針對特定生物靶點的高效分子。探討原始細菌、藻類乃至單細胞真菌如何發展出第一批具有殺傷力的化合物,以及這些化合物在早期海洋生態中的作用。 第二章:陸地拓荒與新興武器 當生命從水體走向陸地,面對全新的捕食者和競爭者,化學防禦系統必須進行根本性的重構。本章聚焦於植物界和無脊椎動物在陸地環境中開發的次級代謝產物。植物如何利用生物鹼、萜類和酚類化合物來抵禦植食性昆蟲和哺乳動物的啃食?這一時期的毒素演化展現了「化學防禦的軍備競賽」的雛形,植物投入資源製造防禦,植食動物則發展出相應的解毒機制。 第三章:神經系統的精準打擊 本章深入探討神經毒素的結構與作用原理。這類分子是自然界中最精密的「鑰匙與鎖」系統的體現。我們將分析幾種關鍵的神經毒素家族(如神經節阻斷劑、離子通道調節劑),它們如何利用極低的濃度,高效地干擾動物的運動、感知或呼吸等基本生理功能。這不僅是生存的武器,也是精確調控生理過程的工具。 --- 第二部:毒素的精準工程學 第四章:蛋白質與多肽的分子設計 許多最致命的毒素是以蛋白質或多肽的形式存在,例如蛇毒、蛛毒和蠍毒。本章將剖析這些複雜分子如何經過數百萬年的優化,達到幾乎完美的靶向性。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解構這些生物大分子如何特異性地與受體、酶或離子通道結合,導致目標生物體在分子層面癱瘓。重點討論進化過程中發生的基因複製、突變和功能分化(如「毒化」現象,即原本無害的生理蛋白被演化為毒素)。 第五章:膜結構的破壞者 本章關注那些直接攻擊細胞膜完整性的毒素,如溶血素和細胞毒素。這些毒素的機制相對「粗暴」,但效率極高,能夠在短時間內瓦解細胞的物理屏障。我們將研究它們如何利用磷脂雙分子層的特性,製造孔洞或引發細胞膜崩解。這些機制對理解細胞凋亡和壞死過程也具有重要意義。 第六章:生態位中的化學訊號 毒素的功能並不總是殺戮。許多化合物在極低的濃度下,充當複雜的社會訊號。本章探討了毒性化合物在求偶、領地劃分、族群凝聚力甚至偽裝中的潛在作用。探討一些具有「警示色」的生物,它們的鮮豔外表與體內儲存的毒素之間,如何建立起穩定的演化聯繫,從而達到威懾而非實戰的目的。 --- 第三部:從威脅到工具——人類的化學解讀 第七章:解毒的戰爭與和平 生物體發展出毒素的同時,也必須發展出相應的解毒或耐受機制。本章集中探討自然界中的「抗毒」演化,包括酶解毒系統(如細胞色素P450家族)、目標分子結構的微小改變,以及行為學上的迴避策略。這段內容將揭示生命體在不斷的化學攻防戰中,如何保持動態平衡。 第八章:從毒物學到藥理學的轉化 本書的轉折點在於人類如何從自然界的毒素目錄中汲取靈感。本章詳述現代醫學中許多重要藥物的起源——它們往往是從劇毒的天然產物中篩選、修飾或模擬而來。例如,探討某些傳統草藥中的生物鹼如何被現代科學分離、純化,並被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或疼痛管理。重點分析將「毒」轉化為「藥」的分子工程學挑戰。 第九章:未來的化學前沿 最後一章展望利用生物毒素啟發新一代治療手段的前景。我們將討論如何利用病毒載體或納米技術,將特定的、經過改造的生物毒素片段,設計成極具特異性的抗癌藥物,或用於神經科學研究的分子工具。這部分內容強調了對天然化學庫的深入理解,是未來生物醫學創新的關鍵驅動力。 --- 結語:生命的化學韌性 《毒物世界》總結了生物界在面對極端生存壓力時所展現的無窮創造力。毒素,作為生命演化長河中最極端的化學表達形式之一,不僅定義了捕食與被捕食的界限,更為我們理解生命體內複雜的生化網絡提供了最深刻的視角。這本書旨在啟發讀者以更細膩、更具科學深度的目光,重新審視自然界中那些看似邪惡、實則精妙的化學奇蹟。 ---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結合了演化生物學、化學、毒理學和藥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 深度案例分析: 詳盡剖析了數十種具有代表性的天然毒素的分子結構與作用機制。 清晰的邏輯結構: 從演化起源到分子機制,再到人類應用,層層遞進,結構嚴謹。 豐富的圖表與插圖: 輔助讀者理解複雜的三維分子結構和作用途徑。 適合讀者: 對自然科學、生物化學、演化學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以及希望拓展知識邊界的醫學、生命科學專業學生與研究人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Christie Wilcox
威爾科克斯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細胞與分子生物學博士,專精生態學、演化與保育生物學,長期以有毒動物為研究主題。她也是備受肯定的科普作家,文章常見於《探索》(Discover)、《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和《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等刊物,同時經營科普部落格分享對生物的熱愛,擅長透過機智的文筆在學術研究與媒體傳播間取得微妙平衡。目前在夏威夷大學太平洋刺胞動物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

相關著作:《毒特物種:從致命武器到救命解藥,看有毒生物如何成為地球上最出色的生化魔術師》

譯者簡介

鄧子衿
科學編輯與譯者,翻譯生命科學、與食物相關的書籍。
近期翻譯作品有:《我愛讀科學的故事》、《雜食者的兩難》、《廚藝之鑰》、《醫學之書》、《生命的法則》。


图书目录

導讀   毒領風騷的毒特物種/黃貞祥
前言   
 第一章  生理機能的巔峰
 第二章  從死亡中誕生
 第三章  貓鼬與人
 第四章  關於疼痛
 第五章  血流不止
 第六章  就是為了方便吃掉你
 第七章  動彈不得
 第八章  心智遊戲
 第九章  致命的救星
註解
致謝
 延伸閱讀 比有毒的動物更可怕的是人類的無知/杜銘章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356289
  • 規格:平裝 / 288頁 / 21 x 15 x 1.5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图书试读

【導讀】毒領風騷的毒特物種  文/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 黃貞祥

  無毒不丈夫、最毒婦人心,這些性別偏見的說法太不政治正確了。不過說起毒液,很多動物才是擁有大規模殺傷性化學武器的專家。雖然還沒一朝被蛇咬過,所以不必十年怕草繩,只有某晚上床睡覺時感到怪怪的,才驚覺原來是隻約半尺長的蜈蚣差點伴我入眠。
 在馬來西亞念高中時,實驗課趁老師不注意,偷偷溜去學校食堂買零食,沒想到誘人的零食居然暗藏陷阱,讓我被蠍子螫到了中指,傷口立即紫黑一圈,接下來幾天被迫比著腫脹肥大的中指示人。
  碩士班時我研究蜜蜂磁場感應,所以在校園裡養箱蜜蜂也是很合理的。雖然有戴頭罩,開蜂箱時有噴煙霧,偶爾還是有一、兩隻蜜蜂飛進頭罩裡,臉頰、鼻孔、耳朵、嘴脣都被叮過,更甭提手腳。有幾次嘴脣被叮得超痛就算了,還腫得像香腸一樣,害我幾天不敢出門⋯⋯但最近讀了本好書《攀樹人:從剛果到祕魯,一個BBC生態攝影師在樹梢上的探險筆記》(The Man Who Climbs Trees),看到作者詹姆斯.艾爾德里德(James Aldred)被毒蜂和子彈蟻叮咬到七葷八素、生不如死,才知道原來我的經驗真是小菜一碟。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最初場所,悠久的演化史讓毒特物種更多也更毒。小學時,班上有幾位不良同學曠課到當時仍乾淨的海邊遊泳,還沒回學校就被嚴懲了:他們被水母螫傷,手腳都有比鞭刑更慘的傷口,一道道發炎紅腫,省了家長和老師的藤鞭伺候。觀看他們的傷口讓我很好奇被水母螫傷是什麼滋味,不過老爸在越南下龍灣釣魷魚時居然把水母釣上甲板,我們全家還是以最快速度逃離現場。
  高中畢業旅行,在馬來西亞風光明媚的小島海邊玩水,導遊嚴正警告我們千萬要注意別被海膽刺到腳,要不然會立刻痛到尿失禁。果然就有幾位白人遊客中招刺到,已經非常白皙的面容更顯慘白和扭曲,令人印象極為深刻,害我都不敢去遊泳。
 不是所有毒特物種都很可怕,海蛇的毒雖然沒解藥、很快令人命喪黃泉,可是到蘭嶼旅行觀賞海蛇可是必要行程,浮潛時常常能看到海蛇在旁邊游過,晚上導遊還帶我們到海邊摸海蛇。原來海蛇雖身懷巨毒,可是溫馴得很,而且牙齒也頗鈍,除非感覺生命受到威脅而死命咬,否則不會刺進皮膚,也不會輕易釋放毒液。
  二○一六年夏天,我參加了在澳洲黃金海岸召開的分子生物學及演化學會年會,晚宴上主持人滔滔不絕地介紹澳洲的各種毒特物種,似乎令澳洲人引以為傲—好吧,至少生物學家是如此。例如被好可愛、看來很無害的雄鴨嘴獸的刺螫到,那就不是痛幾天或幾週就能善罷甘休的,據說要徹夜難眠地痛上好幾個月,標準的痛不欲生;澳洲海裡還有一種芋螺,看來毫不起眼,可是只要伸出觸手碰到獵物,就能立即擊殺,成人不小心被咬一口,也會去見閻羅王。
  他們不斷天花亂墜地秀出澳洲各種毒特物種,例如刺魟、南棘蛇、箱水母、藍圈章魚、蜘蛛等等,似乎全澳洲都被牠們攻占到無處不在。毒液對生物學家確實有毒特的魅力,而且還有很多精采絕倫的故事。要談這些毒液的優異毒家報導,非這本《毒特物種》莫屬!作者克莉絲蒂.威爾科克斯(Christie Wilcox)特立毒行地談了好多種毒液的毒具匠心,各種毒特物種在她的生花妙筆下毒來毒往,真的是毒開生面。
  以上我談了好多個人經驗,其實生物學的很多研究,就是從這些對周遭事物和個人經驗所產生的好奇。威爾科克斯小時候在夏威夷邂逅了僧帽水母,雖然疼痛卻讓她著迷。後來捉蛇、玩水母海葵是家常便飯,讀博士班時乾脆研究起毒液的分子合作過程,對象是有毒的獅子魚。
  我們之間有很多人,包括不少生物學家,都懼怕毒特物種,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我母校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的人類學家琳恩.伊斯貝爾(Lynne Isbell),甚至提出蛇可能是人類具有大腦袋的演化驅力來源。那些無視毒特物種的古早人類,很不幸地提早領了達爾文獎(Darwin Awards):「讓自己愚蠢的基因不再自由地傳播出去」。因此,害怕毒特物種一點也不可恥,反而是愛與毒特物種打交道的人常被視為怪咖。威爾科克斯訪問了不少毒液科學家,雖然天天驚心動魄地和蛇蠍等毒特物種打交道,他們不但一丁點也不惡毒,她還認為他們是全世界最開放、最迷人、最令人興奮的一群。
  台灣也有不少毒特物種,例如毒蛇就沒這麼好惹,被眼鏡蛇咬傷會讓組織壞死,令人怵目驚心!台灣的蛇毒研究也是世界頂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楊玉齡和羅時成合著的《台灣蛇毒傳奇:台灣科學史上輝煌的一頁》一書,見識台灣早期在資源不足且技術遠遠落後的情況下,先輩科學家如何克難且勇敢地開創新局。
  各種毒液的研究大多是受好奇心的驅使才開始,後來卻讓我們能有工具來了解細胞生物學、生理學和神經生物學上的重要機制,許多毒液的關鍵成分後來被發現具有治療勃起功能障礙、癲癇、心臟病、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和癌症等多種疾病的功效。
  身為分子生物學家,威爾科克斯也提到抗毒液體學(antivenomics)這門新興學科,目標在於用最尖端的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技術來純化抗毒素。她討論了從人體各種毒液的生物化學和神經學作用到所謂的自我免疫者,例如蛇的飼主進行的實驗,不擇手段地在自己身上注射毒液以增強免疫力,防範遭受心愛的寵物攻擊致死;她也提到許多利用毒液謀害他人的故事。
  這本書幾乎把地球上所有毒特物種一網打盡,我讀了才知道,原來被藍圈章魚給吻上一口是會致命的。有趣的是,毒液不僅令人疼痛或直接一命嗚呼而已,有些甚至能控制其他動物的心智與行為,所以在印度有人用蛇毒來嗨翻天—有錢人購買價格不菲的乾燥蛇毒,窮人去蛇窟讓蛇咬一咬,這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不過回到最初談到的,這些毒液都是動物為求防衛或果腹演化而來,實在無可厚非,而且這些毒液所費不貲,製作合成的代價不低。在現代社會,人類真的因為毒液而不治身亡的還是極少數—如果和車禍及觸電相比的話;在美國,槍械之下的亡魂恐怕多得太多。因此,我們不需要對毒特物種過分地恐懼。
  儘管很重要,我們對毒特物種的毒門絕活了解得其實仍有限。在人類不斷破壞環境下,對這些動物而言,毒液已不足以自保,在許多生物醫學應用開發出來前,可能連基礎生物學的知識都沒法從牠們身上取得。所以,該輪到我們人類發揮善意,否則就真是蛇蠍不如了。
  來讀讀這本書吧,肯定讓你對毒特物種另眼相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伦理困境时的那种审慎和思辨性。当我们谈论“毒物”时,很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化判断,但这本书的深度恰恰在于它展示了光谱的两端——从令人闻风丧胆的剧毒到挽救生命的灵丹妙药。书中对那些研究人员如何小心翼翼地驾驭这种“双刃剑”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让我对科学家的工作多了一份敬畏。特别是当涉及到对某些稀有物种的保护与研究之间的平衡时,作者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让人在享受知识盛宴的同时,也开始反思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这种超越纯粹科普的哲学层面探讨,让这本书的价值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通常,涉及到复杂的分子结构或者生物体的微观世界时,插图往往成为最大的阅读障碍,要么过于简陋,要么信息量过载。然而,这本新版在这一点上做得无可挑剔。那些高清的、色彩搭配和谐的插图,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毒素作用的靶点机制,还能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那些生物体的精妙构造。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速度,去欣赏那些艺术感极强的生物形态图,它们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亿万年进化的故事。这些视觉辅助材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生物化学过程的难度,使得即便是对化学背景一窍不通的读者,也能大致跟上作者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蓝绿色调,配上一些抽象的、类似细胞结构的图案,立刻就让人联想到神秘和危险,但同时又有一种科学探索的严谨感。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它时,光是封面和这个极具冲击力的书名——《毒特物種(2023年全新改版)》,就已经把我牢牢锁住了。它不像那种枯燥的科普读物,倒像是一部关于自然界终极武器的悬疑小说。这本书的排版和字号选择也十分人性化,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面对那些复杂的化学结构描述,也能保持下去。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一本能够完美平衡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作品了。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高深实验室里的知识,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在普通读者面前。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拖沓感,每一章节的转折都设计得巧妙至极。作者在铺陈背景信息时,绝不使用那种堆砌术语的老套路,而是通过讲述一个个具体的、令人心悸的故事案例来展开,比如某种深海生物毒素是如何被偶然发现,又如何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医药研究领域。这种“故事先行”的策略,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往下读的欲望。我常常在读到半夜,为了一探究竟某个物种的“终极杀招”究竟是什么原理,而不得不强迫自己放下书本。更令人称道的是,它对“全新改版”的承诺也确实兑现了,其中引用的最新研究和技术突破,显示出作者团队对该领域前沿的紧密追踪,绝非是陈旧知识的简单重述。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对自然界“隐秘力量”的全面解构和赞美。它成功地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避之不及的“有毒”概念,重塑成了一种关于高效能、高适应性的生命奇迹。读完之后,我对“自然界没有浪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那种充满力量感的文字,仿佛能让你感受到毒液在目标生物体内扩散的瞬间张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生物毒素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生命韧性与极致适应性的史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你从一个全新的、充满敬畏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生存着的每一个小生命,它们体内的化学武器库,远比人类最先进的军事库房要精妙得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