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無禪  惟畫通禪:擔當及其繪畫之禪思

畫中無禪 惟畫通禪:擔當及其繪畫之禪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蘇原裕
图书标签:
  • 绘画
  • 禅宗
  • 中国画
  • 艺术史
  • 哲学
  • 美学
  • 文化研究
  • 宗教艺术
  • 明代绘画
  • 绘画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清之際,在滇南邊陲地區,出了一位詩書畫三絕之禪師──擔當普荷襌師,他以蕭疏、荒寒、冷逸之筆墨,寫出了其胸懷中之禪思。彼云:「畫中無禪,惟畫通禪」、「若有一筆是畫也非畫,若無一筆是畫也非畫」、「千山只一揮,胸中墨水盡,紙上雪花飛」、「老僧一掃盡成灰,筆下何曾有山水!」
 
本書特色
 
  ★ 明代擔當普荷禪師之山水畫,被藝術史家陳傳席教授譽為明代唯一真正的禪畫。
  ★ 擔當禪法傳承自曹洞宗,其畫恬靜安適、雲烟瀰濛;其水墨、筆線,如行雲流水、雲煙繚繞。
書籍簡介:《墨痕入骨:宋元山水畫的精神疆域與人文內蘊》 卷首語:時代的迴響與筆墨的深度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繪畫史上,特別是宋元時期山水畫這一極富精神性與哲思意味的藝術門類。我們試圖從其獨特的宇宙觀、審美範式、文人精神以及與時代思潮的深刻互動中,梳理出山水畫如何超越純粹的視覺再現,成為承載士人心靈寄託與哲學思考的載體。這不僅是一部關於技法與風格演變的圖錄,更是一部試圖叩問藝術家在特定歷史語境下,如何以筆墨構建其內在世界與外在精神疆域的考察報告。 本書的分析框架建立在對「圖式」、「筆墨語言」與「文化載體」三者交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之上。宋代在理學興起、市民階層壯大與宮廷藝術鼎盛的背景下,山水畫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規範性與學院派的宏大敘事;而元代,在異族統治的壓力下,文人畫家轉向內在的精神自覺,強調「逸品」與「胸中丘壑」,使得筆墨的個體性與象徵性達到高峰。 --- 第一部:宋代山水:秩序、觀照與「可遊、可居」的空間哲學(約500字) 宋代的山水畫,是中國古典美學在制度化與科學精神影響下的一次輝煌的結構化嘗試。本章將聚焦於北宋如范寬、郭熙等大師的作品,分析他們如何構建出具有強烈體量感與物理真實感的巨碑式山水。 一、院體規範與「全景式」的宇宙觀: 探討北宋宮廷畫院對山水畫的影響。重點分析「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美學標準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構圖原則,如高遠、深遠、平遠的空間處理。這些山水不僅是風景,更是皇帝教化萬民、彰顯天人合一理念的視覺文本。我們將細緻剖析范寬《谿山行旅圖》中對山石肌理的「雨點皴」的運用,這種皴法如何確立了北方山脈的雄渾本質,體現出一種近乎宗教般的敬畏感。 二、郭熙的「氣勢」與時空流變: 深入分析郭熙《早春圖》所體現的時間觀念。郭熙強調的山水畫不僅是靜態的,而是「有生意」的。他提出的「以神寫物」與對「四時之景」的捕捉,揭示了宋人對自然界動態平衡的哲學思辨。此處的分析將區別於簡單的氣氛描寫,而是關注其如何運用「霧鎖煙迷」的筆墨技巧,表現時間在空間中的延續性與不確定性,使觀者在畫面中完成一次完整的心靈漫遊。 三、南宋院體的轉向與情感的內收: 對比南宋李唐、劉松年等人的風格轉變。面對國土淪喪的悲劇,山水畫的「氣象」由北宋的盛大轉為南宋的「精緻」與「內省」。此階段的畫家開始運用更為簡練的筆墨(如斧劈皴),畫面結構趨於緊湊,強調山水在個人情感宣洩中的作用,預示著文人畫精神的崛起。 --- 第二部:元代山水:筆墨的自主性與「逸氣」的確立(約600字) 元代山水畫標誌著一個藝術史上的重大轉折點:繪畫從宮廷的附庸地位徹底轉向文人的精神自覺。繪畫成為一種「不為、不飾」的個體修養展示。 一、元四家的地域差異與筆墨的個人化: 本書的核心分析部分之一,將細緻梳理「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的藝術主張及其筆墨語言的獨特性。 黃公望(子久): 他的畫作體現了「平淡天真」的至高境界。分析其如何將皴法簡化,著重於墨色的層次與結構的穩定性,力求達到「書畫一理」的境界,將繪畫視為心性的流露。 吳鎮(仲圭): 探討其作品中強烈的魏晉風度與「以書入畫」的堅守。吳鎮的筆墨顯得蒼勁、古拙,深受晉唐書法影響,其山水往往帶有漁樵隱逸的孤傲氣質。 倪瓚(元鎮): 倪瓚被視為「簡約美學」的極致代表。重點分析他如何通過稀疏的筆墨、空曠的構圖來表達「士人高潔、不合時宜」的心態。他的「一角兩角」山水,實則是對外在世界的疏離與對內在潔淨空間的營造。 王蒙(叔明): 王蒙的複雜性在於他對前代技法的集大成,其作品(如《溪山白雲圖》)筆墨繁密,結構層次極為豐富,展現了一種對既有傳統的深度消化與個人精神的飽滿投射。 二、筆墨即人:書寫性與文人修養的統一: 元代山水畫的關鍵詞是「書寫性」。繪畫不再依賴於對客觀景物的精確描摹,而是依賴於畫家自身的學養、學識和書法功力。我們將探討書法中的「骨法用筆」如何直接轉化為山石樹木的形態結構,使每一筆、每一劃都成為畫家精神狀態的直接投射,從而確立了文人畫「逸品」的標準。 --- 第三部:禪思之外的圖式演繹:風格的社會學解讀(約400字) 雖然本書的焦點在於繪畫技術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但我們亦需將其置於更廣泛的社會與思想背景下考察。 一、理學影響下的「天理」與「境界」: 宋代理學思想對「格物致知」與「體察天道」的強調,如何微妙地滲透到對山水結構的理性建構中。山水畫中的秩序感、比例的協調性,實則是儒家修身治世思想在自然界的物化體現。 二、道家與佛家思想的間接滲透: 雖然我們不深入探討宗教層面的禪思,但宋元時期士大夫普遍接受的道家超脫觀念與佛家空寂思想,對繪畫的選擇性描繪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山水畫中對「雲霧繚繞」的偏愛,既是表現空間層次的需要,也是對「虛無」和「萬物一體」哲學概念的視覺化處理。畫家追求的「意境」,實則是對現實世界喧囂的暫時逃離與精神抽離的結果。 三、山水畫的社會功能轉變:從教化到自娛: 分析山水畫從北宋的「觀賞性」與「教化性」逐步轉向元代純粹的「自我對話」與「友人間的精神交流」的過程。捲軸畫在文人圈層中的流傳,成為一種高度精英化的文化密碼,而非面向大眾的視覺饗宴。 --- 結語:筆墨的時代性與永恆性 《墨痕入骨》總結了宋元山水畫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呈現的「精神疆域」的建構過程。宋人的山水是制度化的秩序美學與對自然偉力的讚歎;元人的山水則是個體性覺醒後的筆墨自由與精神流亡的體現。透過對這些經典作品的精微考察,我們得以理解,中國山水畫的魅力,從來不在於它「像不像」一處風景,而在於它如何透過獨特的筆墨語言,為觀者開闢出一個可以寄託理想、安頓心靈的宇宙空間。此書力求以嚴謹的圖像分析和紮實的文獻考證,為讀者提供一個進入宋元山水精神深層結構的導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蘇原裕
 
  .法鼓佛教學院佛教學系碩士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
 
  主修佛教藝術,曾到南京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班,研修美術考古及中國藝術批評專題。
 
  出版作品:《因陀羅禪畫的研究——以寒山拾得繪畫為核心》、《略述台灣太歲信仰之歷史沿革》、《徐渭——禪眼觀青藤大寫意畫》

图书目录

推薦序──破天破地,任運自在/潘襎
自序

第一章 序論
第二章 擔當所處之政治、社會環境
第一節 明末之政治與社會
第二節 南明之亂象
第三章 擔當其人及其師友
第一節 擔當其人
第二節 擔當之師友及弟子
第四章 擔當繪畫理念與表現之技法
第一節 擔當繪畫之理念
第二節 擔當繪畫之表現技法
第五章 擔當繪畫之禪思
第一節 擔當之山水畫
第二節 擔當之人物畫
第六章 結語

參考文獻
一、經典、古籍
二、專書著作
三、論文、網路資源
四、引用圖像
附錄
附錄一 〈橛庵草序〉
附錄二 〈橛庵草跋〉
附錄三 〈自述詩〉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73720
  • 規格:平裝 / 156頁 / 14.8 x 21 x 0.8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自序
 
  在《徐渭──禪眼觀青藤大寫意畫》脫稿之後,心中一直有著一股未完成之感。是的,明代之禪畫,緊接著在徐渭之後,還有很重要之一家──擔當普荷禪師,他的山水畫被陳傳席教授譽為明代唯一真正的禪畫。徐渭之畫多半為花果蕉竹,而擔當則以山水畫為主。徐渭的禪法屬於臨濟宗之禪法,而擔當則屬於曹洞宗之傳承,兩者之禪風不同,其所繪畫出之畫作──雖同屬禪畫,然禪意、禪境自然有別。曹洞禪法以靜、寂為宗,不同於臨濟禪以棒喝較激烈之禪法。以繪畫來講,曹洞宗以輕筆淡墨、蕭簡枯寂為主,而非如臨濟宗以潑墨狂掃、墨瀋淋漓為主。徐渭其畫筆線嶙峋、墨瀋淋漓。而擔當其畫恬靜安適、雲烟瀰濛。徐渭之大寫意禪畫,潑墨、破墨,墨瀋淋漓,有如臨濟禪之棒喝,痛快淋漓。擔當之山水畫之水墨、筆線,如行雲流水、雲煙繚繞,「老衲筆尖無墨水,要從白處想鴻濛」,宛如曹洞之默而照、照而默,昭昭靈靈。因之而再著手述寫擔當繪畫之禪思,以完成有明一代之禪畫之論述。然而,因擔當身處西南邊陲地區,其名亦不傳於江南士人圈,其作品大半多遺留在雲南地區,以至於研究擔當之學者甚少,有關之著作、論述更是稀少,筆者僅能就此有限之資料、文獻來參酌,恐有所疏漏在所難免,懇請讀者學界先進們不吝予與批評指教,是幸!
 
  明清之際,在滇南邊陲地區,出了一位詩書畫三絕之禪師──擔當普荷襌師,他以蕭疏、荒寒、冷逸之筆墨,寫出了其胸懷中之禪思。他的畫「畫中無禪,惟畫通禪」,洋溢著滿滿的禪意,堪稱得上是禪畫。
 
  禪畫起源於晚唐、五代,盛行於南宋、元之時,然因被文人士大夫批評、排斥,嫌惡其「粗惡無古法,誠非雅玩。」、「僅可供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到了明代初時,已消失殆盡,起而代之的是浙派、吳門之文人畫,松江畫派董其昌繼之。董其昌以禪論畫,提出「禪家有南北二宗,畫亦分南北二宗」,以王維為始之水墨畫,歷董源、米家父子、元四家為南宗之傳承,言彼等之畫意直承南宗禪之頓悟的意境。然這些畫家們,雖然董其昌言彼等為「南宗」畫家,然實屬於文人畫家之列,其畫頂多僅可列属逸格之文人畫,雖有逸趣,然大多談不上具有幾許之禪意、禪境。另,董其昌雖倡言「畫禪」之說,然其自身之畫,「禪是自外而入」,非由己心中胸懷流露而出,陳傳席教授云:「明代山水畫真正稱得上禪的只有擔當一人而已」。
 
  擔當三十三歲時,拜董其昌為師,隨之學習書畫。其繪畫初臨董源、米芾、元四家之畫,雖經董其昌之指導,但受董其昌之影響較大的則是其書法;他的畫上承襲了梁楷之「減筆」、牧谿之「隨筆點墨、意思簡當、不費妝飾」、玉澗之雲煙繚繞、煙雨濛濛之瀟湘之境,尤其是倪讚之蕭疎、簡淡、逸格之「逸筆草草」的畫風,其詩云:「大半秋冬識我心,清霜幾點是寒林。荊關代降無蹤影,幸有倪存空谷音。」最重要的是來自於其自身之禪悟與其自心之禪思的影響。尤其是其晚年為僧後之作品,多禪意盎然,並且自創出風格。
 
  一直以來大家皆以文人、遺民之身分,來探討、觀看擔當的詩、畫。然而擔當自云:「畫中無禪,惟畫通禪」、「若有一筆是畫也非畫,若無一筆是畫也非畫」、「千山只一揮,胸中墨水盡,紙上雪花飛。」、「老僧一掃盡成灰,筆下何曾有山水!」其詩、其畫充滿了禪意、禪境。本書將以禪的視角,來品賞擔當的「以禪意入畫、以畫示禪境」的禪畫。並分享筆者觀看擔當繪畫之禪思,並略述其畫中之禪意與禪境。然而禪意為不可說、禪境為不能狀,僅能請觀者自行意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版式设计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排哲学实在令人称道。它没有采取那种流水账式的“一页一图”的简单罗列,而是将一些主题相近、意境相通的作品巧妙地进行了对仗和对比处理。比如,在某一章节中,相邻的两页可能分别展示了一幅写意的山石和一幅工笔花卉,但通过中间那一线极窄的留白,却构建出一种“动”与“静”、“实”与“虚”的微妙张力,这种构图上的学问,比单纯的内容展示要高明得多。我常常会花很长时间去揣摩设计师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个体,编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叙事线的。这种“叙事性”的编排方式,大大丰富了观者对画作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引导我们的目光在不同的画作间游走、停留、再出发,非常有层次感。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份古朴又不失现代感的韵味,光是捧在手里把玩,就觉得心情都沉静了下来。我尤其欣赏扉页的用纸,那种略带肌理感的宣纸质地,仿佛能让人触摸到笔墨与时间的呼吸。内页的排版布局,疏密有致,留白的处理简直是点睛之笔,让每一幅画作都有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边框所挤压。对于我这种对视觉体验要求较高的读者来说,一本好的画册,其硬件体验与内容同等重要,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是做到了极致的用心。尤其是那些精微之处的细节,比如装订线附近的微小纹理,都透露出一种对传统的敬畏与对现代审美的精准拿捏,看得出设计者在背后下了大量的功夫,绝非敷衍了事之作。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讲究,达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步。我拿放大镜仔细观察了几张重点作品的高清复制件,发现即便是最细微的皴法和飞白的表现,都得到了近乎完美的还原。特别是那些需要依靠光线才能捕捉到的微妙墨色层次,这本书的印刷技术似乎能够“锁住”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体现了一种对原作精神的尊重。要知道,很多画册在复制淡墨或枯笔时,会显得干涩乏力,但在这里,即便是最轻微的提按顿挫,都似乎能感受到笔尖与纸张的摩擦,这对于研究笔法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贵的财富。这种对“再现”的苛求,使得这本画册本身就成了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

抛开具体的画作不谈,仅就这本书的整体工艺而言,它无疑树立了一个行业标杆。无论是封面材质的选择,那种带有天然纤维感的纹理,还是内封函套的组合,都体现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打开书本时,那种恰到好处的阻尼感,仿佛在暗示读者,接下来的每一页都需要你怀着一份虔诚去对待。我尤其喜欢它在书脊处理上所做的尝试,那种既能平整翻阅又不至于损伤装订的平衡点把握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长时间摊开阅读和比对,书页也不会轻易脱落。这本书的制作水准,让我深刻体会到,一本优秀的出版物,绝不仅仅是内容的载体,它本身就应该是一件精心雕琢的工艺品,是承载知识与美学的物质容器,值得被细致地爱护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级的呈现,初次翻阅时,那种油墨的香气混合着纸张的微涩感,一下子就将我拉入了一个特定的时空场域。我特别留意了那些采用特殊印刷工艺的局部,比如某些浓墨重彩之处的凸起感,以及淡墨晕染时的那种细腻过渡,真的能通过指尖感受到画家笔触的力量和情绪的流转。这种对物质媒介的极致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观赏的沉浸感。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看一堆印刷品,而是在与那些原作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每一个细小的光影变化,都仿佛是原作在向我低语。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任何电子屏幕都无法替代的,它将观看行为从单纯的视觉接收,提升为一种全方位的触觉、嗅觉与视觉的综合体验,让人爱不释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