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釋常延
图书标签:
  • 佛教
  • 中陰身
  • 轮回
  • 生死观
  • 藏传佛教
  • 密宗
  • 灵魂
  • 意识
  • 宗教哲学
  • 佛教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的來生。
迎向來世的關鍵時刻,中陰身如何完成死後的轉生任務?

  中陰身(中有)是為了轉生而存在的一種生命狀態。
  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考察,其積極意義在於:
  深入了解轉生過程的心念情境,是受到業力影響的事實。

  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之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臨終時提起正念、平靜以對?

  臨終時的覺性培養,必須奠基於個人平日的生活態度,以及覺知當下的能力。一旦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將會更願意在生前,謹慎抉擇自己的思想行為,並儲備資糧。

  以期在生命最終的關鍵時刻,奔向更圓滿的來生。

  本書是由《學佛五講》的作者,弘講佛法三十餘年的常延法師所撰寫,甫一完稿,就收到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但被當時正準備出家的常延法師所擱置了。近年來因為法師關注老年安養問題,認為老人安養議題與中陰身探討,具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因此再次促成出版因緣。

  本書初步完成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於中陰身議題的整理和研究。在宗教信仰方面,透過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讀者區別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的不同。

  尤其對中陰身「轉身歷程」和「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讓我們明白臨終時,中陰身被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關懷實務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個人自修、臨終關懷工作者的重要參考
  ‧本書推薦給活在無常迅速中的每一個人

 
书名: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对佛教“中阴身”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一次深入、系统的梳理与剖析,旨在揭示其在不同佛教部派乃至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脉络与深层意涵。中阴身,作为连接生死轮回的重要过渡阶段,不仅是理解佛教生死观的关键,也深刻影响了密宗仪轨、临终关怀以及佛教艺术的表达方式。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缘起:概念的萌芽与早期佛教的奠基”、“演变:部派佛教的分歧与发展”、“高峰:密宗理论的集大成与实践”、“流变: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以及“当代思辨”五个主要部分,力求勾勒出一部详尽的“中阴身思想史”。 第一部分:缘起:概念的萌芽与早期佛教的奠基 本书首先追溯“中阴身”概念在原始佛教乃至阿含经典中的思想渊源。尽管早期佛典中对死后立即转生的过程描述较为简略,但已埋下了“中间状态”的种子。我们探讨了“有漏身”与“无漏身”的辩证关系,分析了“死没”(Mṛtyu)与“生有”(Pravṛtti)之间的逻辑断裂,并引入了对“神识”(Vijñāna)或“阿赖耶识”(Ālaya-vijñāna,在部派后期讨论中)的早期探讨,这些都为后世中阴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 重点分析了“五蕴流转说”如何在面对“色身败坏后,神识如何维系一段时日”这一困境时,促使学者们构建出中阴阶段的必要性。这一部分强调,早期佛教的关注点在于“业力牵引”而非具体的“身相”,为后来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解释空间。 第二部分:演变:部派佛教的分歧与发展 随着部派佛教的兴起,对轮回、识转的深入探讨使得中阴身的概念逐渐清晰化。本章详细考察了说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a)和经量部(Sautrāntika)在处理“中有身”(Antarabhāva)时的不同观点。 说一切有部的整合: 论述了有部如何将中有身视为一个“刹那识”的连续体,或者一个由“极微”(Paramāṇu)构成的临时性“思身”(Cetanā-kāya)。我们深入分析了《大毗婆沙论》及相关论著中关于中有身“有色无色”、“寿量”、“依处”的具体设定,特别是其对“结生相续”的强调。 经量部的唯识倾向: 对比了经量部如何试图用更精微的“流注说”(Saṃtāna)来解释中阴,倾向于认为“中有”并非一个实体,而是前世业力在后世生有出现前的“潜能”(Śakti)体现。这种观点如何为后来的大乘唯识学派埋下伏笔,进行了细致的辨析。 第三部分:高峰:密宗理论的集大成与实践 中阴思想的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后期,尤其是在密宗(Vajrayāna)中达到了顶峰。本书将此部分置于核心地位。 《中阴得度》的理论建构: 详述了中阴身在藏传佛教(特别是噶举派和宁玛派)中的地位。分析了其如何被细分为“本位中阴”(法性中阴/基位中阴)、“业力中阴”(临命中阴/梦幻中阴)和“受生中阴”三个阶段。这一划分不仅是理论上的精细化,更是实践上的指导。 实践层面的突破: 深入探讨了“破瓦法”(Pravartana)与“颇瓦法”(Pravāha)等临终助念法门如何直接针对中阴身的设计。着重分析了《中有教授特道虹身引胜法》(Bardo Thodol,通常译为《中有教授引导文》)的结构,揭示了它如何通过对“明相”、“本寂”和“轮回幻相”的逐步引导,实现“借由中阴身而解脱”的独特路径。此部分强调了密宗对“死有”(Bhavachakra)与“生有”之间,人识如何觉察并把握“光明大印”的理论实践意义。 第四部分:流变:跨文化传播中的本土化 本书探讨了中阴概念在传入中国、西藏及东南亚后,如何与本土宗教文化发生复杂的互动与融合。 汉传佛教的吸收与调整: 分析了中阴概念在天台宗、禅宗和净土宗中的不同诠释。例如,禅宗如何强调“心即中阴,中阴即心”,倾向于将中阴的体验内化为禅定境界的延伸;而净土宗则如何通过对“他力往生”的强调,将中阴身转变为“临终蒙佛接引”的过渡阶段,削弱了其“自主解脱”的色彩。 与其他信仰的交汇: 简要考察了中阴思想与道教“魂魄”理论、民间信仰中“鬼神”概念的交叉影响,展示了这一概念在区域文化中如何被赋予了更具世俗化和神秘色彩的解读。 第五部分:当代思辨与现代诠释 在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现代视角,审视中阴概念在当代哲学、心理学和临终关怀领域所引发的讨论。 探讨了现代学者(如韦尔达、坎贝尔等)如何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将中阴经验视为潜意识的投射与自我整合的过程。同时,也关注了现代临终关怀运动中,佛教临终引导员如何运用对中阴的理解,为生命终结者提供精神支持,将其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哲学。 本书最终总结道,中阴身思想并非仅仅是关于“死后世界”的描述,它更是一套精密的“心识运作模型”,揭示了意识在连续性与断裂性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人类通过对死亡的理解,实现对生命本身的掌控与超越的终极努力。全书力求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清晰的逻辑结构,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中阴身思想图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常延


  俗名林孟穎,1955年出生於南投竹山,1979年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1985年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2005年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2006年依止法鼓山聖嚴法師出家,隔年於月眉山靈泉禪寺受具足戒。

  出家前,曾擔任臺南開元禪學院、嘉義般若佛學院、臺北華嚴專宗學院、嘉義妙雲蘭若、北投農禪寺,以及中華佛研所佛學教育推廣中心佛學講師,並為法鼓山信眾講授佛學課程。出家後曾任教於法鼓山僧伽大學,以及法鼓佛教學院。

  2015年因關心老年安養議題而投考法鼓文理學院社區再造學程,進行跨領域研究,致力於以培養覺性照顧能力為核心理念的社區淨土之建設工作。

  三十年來,法師以佛法弘講為主,除了法鼓文化出版的有聲書《學佛五講》、《八大人覺經導讀》之外,在網站上可以連結到的影音課程有:「佛遺教經導讀」(臺灣)、「維摩經導讀」(西雅圖)、「金剛經講座」(西雅圖)、「心經指要──心識的解構與重建」(西雅圖)、「法鼓全集導讀系列之慧學I、II」(臺灣)。專題演講影音有:「眼前當下皆自在」(臺灣)、「時時處處自在安樂──漢傳禪法的正念修行」(溫哥華)、「浩蕩赴前程的佛教生死觀──從中陰身談起」(西雅圖)、「醫心禪法療癒系列之佛教生死觀」(香港)。
 

图书目录

〔論文原序〕感恩序言
推薦序 藍吉富
〔出版序言〕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來生──中陰身研究之積極意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評介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第二章 「中有」是否存在之諍論
第一節 有無「中有」之辯論
一、「無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回應
二、「有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回應
三、小結
第二節 有無「中有」論諍原因之解析
一、教證方面之論諍原因解析
二、理證方面之論諍原因解析
三、小結
第三節 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與異調
一、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
二、有無「中有」之異調
三、小結

第三章 佛教經論中之「中有」概念
第一節 「中有」之特性
一、誰能見到「中有」
二、「中有」之生起與飲食
三、「中有」之功用與特殊能力
四、「中有」形相諸問題
五、小結
第二節 「中有」之轉生歷程
一、 化生「中有」之歷程
二、「中有」之結生歷程
三、「中有」之存在時間
四、小結
第三節 「中有」形類能否轉變之問題
一、「中有」形類不能轉變
二、「中有」形類可以轉變
三、小結

第四章 「中有」概念在漢藏兩地之發展舉隅
第一節 「中有」概念在漢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釋淨土群疑論》對「中有」問題的討論
二、印光大師對「中有」的看法
三、小結
第二節 「中有」概念在藏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中有大聞解脫》與《六中有自解脫導引》
二、寧瑪派對「中有」的詮釋
三、小結

第五章 結論
一、綜論研究之結果
二、對本研究之檢討
三、後續研究之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部派論典主張「有中有」之論證內容
〔附錄二〕部派論典主張「無中有」之論證內容

 

图书序言

  • ISBN:4716795013656
  • 叢書系列:智慧海系列
  •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出版序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向美好來生──中陰身研究之積極意義〕 


  這本書初稿完成於十一年前,甫一完稿就已接到出版社的出版合約,但因正準備出家,就被我當作世俗瑣事而擱置了。近來由於關注老年安養議題,而重新檢視這本論文,意外發現它被其他論文大量引用,卻未標明出處,甚至有一個引介此論文的網頁還標錯了作者姓名。而在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系統中,這本論文被下載了二千多次,可見許多人對這個議題有高度興趣。因此,決定正式出版,以方便關注此議題者閱讀和引用。

  回想當年將這本論文呈於聖嚴師父座前,師父邊翻閱邊讚許嘉勉,最後還把感恩序言中的人名念了一遍之後說:「這些人都列上了喔~」當下我無言以對,沒有將心中的話說出口,在本書付梓前還是要補述一下。當時我對自己寫的論文,並無信心,所以不敢在感恩序言中提及曾就讀佛學研究所,受教於聖嚴師父門下,唯恐有辱師門。現在回想起來,慚愧萬分!不但沒有誠實面對自己,而且不免有忘恩於為我奠定教理基礎以及研究能力的師長之嫌。

  事實上,如果沒有聖嚴師父的教導、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訓練,乃至在法鼓山為信眾講授佛法的因緣,怎可能寫成這樣的論文?深厚的恩情埋藏在生命底裡,三十多年來,雖拙於言說,卻幾次懇辭其他團體的邀約,始終留在法鼓山服務,也以弘揚聖嚴師父的思想為己任;準確地說,或許應該是弘揚大乘佛法的精髓以及漢傳佛教的精神,更為貼近師父的核心思想,也更符合師父的期望吧?!

  本書的研究成果有二重意義:在學術研究方面,完成了漢譯佛典的「中陰身」思想源流考證,透過思想脈絡的釐清,有助於理解今日南北傳佛教對「中陰身」見解的不同,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在中陰身形類能否轉變的議題上,從交錯複雜的論辯過程,可以發現佛教從自力解脫轉向他力救濟的微妙變化軌跡,恐怕也是後期佛教產生超薦度亡觀念的根源所在。

  另外,在宗教信仰方面,本書對「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明確區別佛教「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等的不同。尤其重要的是,透過「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可以知道臨終時受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助念,乃至覺性照顧的必要性,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而臨終覺性照顧能力的培養,卻必須奠基於平日的個人生活態度、以及時時覺知當下身心的能力上;因此,如何建立足以影響生活態度的生命價值觀,以及時時覺知當下身心的方法練習,便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的人生必修課題。從這個角度來看,藏傳佛教結合禪觀練習的「中陰解脫密法」,自有其回應佛教修行原理的正面意義;相較之下,漢傳佛教無論在臨終助念或面對死亡的具體修行法門的引導上,卻較少建構完整的實踐理論系統,尚待有志於弘揚漢傳佛教者加強補足。

  為了已過耳順之年的自己而關注老年安養問題,卻意外促成了本書的出版因緣,我相信老人安養議題和本書之間必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中陰身」研究的積極意義,不在於探究「中陰身」是否存在,而是為我們指出了這一期生命結束,到下一期生命繼起之間的身心狀態,透過對此階段的深入了解,我們可以更加確定自己必須準備哪些資糧,才能在這個關鍵時刻,為今生劃下圓滿的句點,以奔向美好的來生。

  對佛教而言,如何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這個關鍵時刻提起正念,平靜以對?這可以透過老病或種種逆境現前時,我們能否保持正念,不起煩惱來檢驗;而面對逆境,保持正念的能力,卻必須在平常勤加練習。因此,讀者如果能在閱讀本書之後,生起即時修行正念以培養覺性照顧能力的決心,那這本書的出版,就非常有意義了,這也正是我最衷心的期盼和最誠摯的祝福!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内敛而精准的,但其所展现出的思想广度却极为宏大。它成功地将一个看似局限于宗教神秘主义的话题,提升到了文化人类学和认知科学的交叉点上。书中对中阴身描述如何影响了后世的生死观、临终关怀的实践,以及甚至渗透到民间信仰中的现象,都有着精彩的论述。尤其是作者对“临终指导”这一实践在不同文化区域的变异进行对比分析时,其观察角度非常敏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阴身理论远非仅仅是关于“死后三天到四十九天”的叙述,它更是佛教对于“过渡状态”、“主体性消解与重塑”以及“经验的边界”的深刻哲学探讨。阅读完毕后,我感觉自己对“存在”本身都有了一种更具层次感的理解,仿佛被引导着去审视生命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间隙”和“未竟之境”。

评分

阅读完这本书的引言和开篇几章,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严谨性。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扎实,没有过多花哨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态度去挖掘和梳理中阴身概念的早期胚胎。对我来说,最吸引人的是它对早期文献的引用和考证。比如,书中对一些早期部派文献中关于“有分识”或“受生心”的讨论,与后世成熟的中阴身理论之间的微妙过渡,进行了细致的辨析。这种深挖细究的写作方式,让原本在一般佛教读物中显得有些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具体。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如何处理不同传承之间的文本差异,尤其是在印度本土的流变和传入中土后的本土化过程中,中阴身概念所经历的“变形”。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时间轴,将分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论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思想图景。这种系统性的梳理,对于希望建立完整知识框架的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极佳的指南。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给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更像是一部面向研究者的专著。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中阴身的“时间性”和“空间性”时,引用了大量的梵文和巴利文术语,并且对这些核心词汇的语源学进行了考证。这让我体会到,理解一个复杂的宗教概念,必须回到其最初的语言土壤中去。书中对藏传佛教中“死瑜伽”与中阴身教法的结合部分,尤其精彩。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分析了这种结合是如何在修行层面赋予了中阴身理论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它不再仅仅是理论描述,而是一种可以被“训练”和“导航”的生命阶段。这种从纯理论探讨转向实践可能性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阴身概念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这个概念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能与不同层面的需求——无论是解释生命现象,还是指导临终关怀——产生关联。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确实很吸引人,那种略带古典韵味的字体和淡雅的色调,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能注意到。我当时拿起这本书,主要是被它宏大的主题所吸引——“佛教中阴身思想的源流与发展”。我对佛教哲学尤其是其中关于生死轮回的探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中阴身”这个概念,它介于生与死之间,充满神秘和哲思色彩,常常让人联想到各种灵异故事或深刻的生命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梳理,从早期的吠陀经典到部派佛教,再到大乘佛教,乃至藏传佛教中对其的不同阐释。尤其是,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阴身的思想是如何被构建、被诠释,以及它如何服务于当时的教义体系。比如,它是否与业力论、轮回观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种思想的演变,是否也反映了佛教修行观的某种转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能给出有深度的分析,让一个对佛教理论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理解。这本书的厚度看起来相当可观,想必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让人非常期待它的内在乾坤。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精妙,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方式,不断地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对核心议题进行再阐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讨论中阴身在“大乘空性论”背景下的地位时所采取的辩证视角。当一切现象被视为缘起性空时,一个介于生死的实体“中阴身”如何能被合理安立?作者并没有回避这个哲学上的难题,而是详细梳理了不同学派(如唯识学与中观学)如何巧妙地调和这种看似矛盾的设定,使其能够与更宏大的本体论哲学相容。这种处理方式显得非常成熟和负责任,它承认了佛教思想内部的张力和复杂性,而非简单地进行美化或统一化处理。这种对思想内在冲突的直面,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智识上的张力,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比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智力参与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