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作者 釋常延
出版者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翻譯者
出版日期 齣版日期:2023/12/13
語言 語言:繁體中文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20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描述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嚮美好的來生。
迎嚮來世的關鍵時刻,中陰身如何完成死後的轉生任務?

  中陰身(中有)是為瞭轉生而存在的一種生命狀態。
  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考察,其積極意義在於:
  深入瞭解轉生過程的心念情境,是受到業力影響的事實。

  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之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臨終時提起正念、平靜以對?

  臨終時的覺性培養,必須奠基於個人平日的生活態度,以及覺知當下的能力。一旦認清這個事實,我們將會更願意在生前,謹慎抉擇自己的思想行為,並儲備資糧。

  以期在生命最終的關鍵時刻,奔嚮更圓滿的來生。

  本書是由《學佛五講》的作者,弘講佛法三十餘年的常延法師所撰寫,甫一完稿,就收到齣版社的齣版閤約,但被當時正準備齣傢的常延法師所擱置瞭。近年來因為法師關注老年安養問題,認為老人安養議題與中陰身探討,具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因此再次促成齣版因緣。

  本書初步完成漢傳、藏傳、南傳佛教對於中陰身議題的整理和研究。在宗教信仰方麵,透過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讀者區別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的不同。

  尤其對中陰身「轉身歷程」和「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讓我們明白臨終時,中陰身被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關懷實務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個人自修、臨終關懷工作者的重要參考
  ‧本書推薦給活在無常迅速中的每一個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釋常延


  俗名林孟穎,1955年齣生於南投竹山,1979年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1985年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2005年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2006年依止法鼓山聖嚴法師齣傢,隔年於月眉山靈泉禪寺受具足戒。

  齣傢前,曾擔任臺南開元禪學院、嘉義般若佛學院、臺北華嚴專宗學院、嘉義妙雲蘭若、北投農禪寺,以及中華佛研所佛學教育推廣中心佛學講師,並為法鼓山信眾講授佛學課程。齣傢後曾任教於法鼓山僧伽大學,以及法鼓佛教學院。

  2015年因關心老年安養議題而投考法鼓文理學院社區再造學程,進行跨領域研究,緻力於以培養覺性照顧能力為核心理念的社區淨土之建設工作。

  三十年來,法師以佛法弘講為主,除瞭法鼓文化齣版的有聲書《學佛五講》、《八大人覺經導讀》之外,在網站上可以連結到的影音課程有:「佛遺教經導讀」(臺灣)、「維摩經導讀」(西雅圖)、「金剛經講座」(西雅圖)、「心經指要──心識的解構與重建」(西雅圖)、「法鼓全集導讀係列之慧學I、II」(臺灣)。專題演講影音有:「眼前當下皆自在」(臺灣)、「時時處處自在安樂──漢傳禪法的正念修行」(溫哥華)、「浩蕩赴前程的佛教生死觀──從中陰身談起」(西雅圖)、「醫心禪法療癒係列之佛教生死觀」(香港)。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圖書目錄

〔論文原序〕感恩序言
推薦序 藍吉富
〔齣版序言〕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嚮美好來生──中陰身研究之積極意義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評介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
 
第二章 「中有」是否存在之諍論
第一節 有無「中有」之辯論
一、「無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迴應
二、「有中有」之論證與反方之迴應
三、小結
第二節 有無「中有」論諍原因之解析
一、教證方麵之論諍原因解析
二、理證方麵之論諍原因解析
三、小結
第三節 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與異調
一、對有無「中有」論諍之批判
二、有無「中有」之異調
三、小結

第三章 佛教經論中之「中有」概念
第一節 「中有」之特性
一、誰能見到「中有」
二、「中有」之生起與飲食
三、「中有」之功用與特殊能力
四、「中有」形相諸問題
五、小結
第二節 「中有」之轉生歷程
一、 化生「中有」之歷程
二、「中有」之結生歷程
三、「中有」之存在時間
四、小結
第三節 「中有」形類能否轉變之問題
一、「中有」形類不能轉變
二、「中有」形類可以轉變
三、小結

第四章 「中有」概念在漢藏兩地之發展舉隅
第一節 「中有」概念在漢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釋淨土群疑論》對「中有」問題的討論
二、印光大師對「中有」的看法
三、小結
第二節 「中有」概念在藏傳佛教發展之例
一、《中有大聞解脫》與《六中有自解脫導引》
二、寧瑪派對「中有」的詮釋
三、小結

第五章 結論
一、綜論研究之結果
二、對本研究之檢討
三、後續研究之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部派論典主張「有中有」之論證內容
〔附錄二〕部派論典主張「無中有」之論證內容

 

圖書序言

齣版序

〔為今生劃下圓滿句點,以奔嚮美好來生──中陰身研究之積極意義〕 


  這本書初稿完成於十一年前,甫一完稿就已接到齣版社的齣版閤約,但因正準備齣傢,就被我當作世俗瑣事而擱置瞭。近來由於關注老年安養議題,而重新檢視這本論文,意外發現它被其他論文大量引用,卻未標明齣處,甚至有一個引介此論文的網頁還標錯瞭作者姓名。而在臺灣博碩士論文資訊係統中,這本論文被下載瞭二韆多次,可見許多人對這個議題有高度興趣。因此,決定正式齣版,以方便關注此議題者閱讀和引用。

  迴想當年將這本論文呈於聖嚴師父座前,師父邊翻閱邊讚許嘉勉,最後還把感恩序言中的人名念瞭一遍之後說:「這些人都列上瞭喔~」當下我無言以對,沒有將心中的話說齣口,在本書付梓前還是要補述一下。當時我對自己寫的論文,並無信心,所以不敢在感恩序言中提及曾就讀佛學研究所,受教於聖嚴師父門下,唯恐有辱師門。現在迴想起來,慚愧萬分!不但沒有誠實麵對自己,而且不免有忘恩於為我奠定教理基礎以及研究能力的師長之嫌。

  事實上,如果沒有聖嚴師父的教導、以及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訓練,乃至在法鼓山為信眾講授佛法的因緣,怎可能寫成這樣的論文?深厚的恩情埋藏在生命底裡,三十多年來,雖拙於言說,卻幾次懇辭其他團體的邀約,始終留在法鼓山服務,也以弘揚聖嚴師父的思想為己任;準確地說,或許應該是弘揚大乘佛法的精髓以及漢傳佛教的精神,更為貼近師父的核心思想,也更符閤師父的期望吧?!

  本書的研究成果有二重意義:在學術研究方麵,完成瞭漢譯佛典的「中陰身」思想源流考證,透過思想脈絡的釐清,有助於理解今日南北傳佛教對「中陰身」見解的不同,其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而在中陰身形類能否轉變的議題上,從交錯複雜的論辯過程,可以發現佛教從自力解脫轉嚮他力救濟的微妙變化軌跡,恐怕也是後期佛教產生超薦度亡觀念的根源所在。

  另外,在宗教信仰方麵,本書對「中陰身」內涵特質的整理,有助於明確區別佛教「中陰身」和靈魂、鬼魅、亡靈等的不同。尤其重要的是,透過「中陰身」轉生歷程的身心情境的詳細描述,可以知道臨終時受業力影響的實際狀況,為臨終助念,乃至覺性照顧的必要性,提供瞭堅實的理論依據;而臨終覺性照顧能力的培養,卻必須奠基於平日的個人生活態度、以及時時覺知當下身心的能力上;因此,如何建立足以影響生活態度的生命價值觀,以及時時覺知當下身心的方法練習,便成為非常值得關注的的人生必修課題。從這個角度來看,藏傳佛教結閤禪觀練習的「中陰解脫密法」,自有其迴應佛教修行原理的正麵意義;相較之下,漢傳佛教無論在臨終助念或麵對死亡的具體修行法門的引導上,卻較少建構完整的實踐理論係統,尚待有誌於弘揚漢傳佛教者加強補足。

  為瞭已過耳順之年的自己而關注老年安養問題,卻意外促成瞭本書的齣版因緣,我相信老人安養議題和本書之間必有不可思議的關聯性。「中陰身」研究的積極意義,不在於探究「中陰身」是否存在,而是為我們指齣瞭這一期生命結束,到下一期生命繼起之間的身心狀態,透過對此階段的深入瞭解,我們可以更加確定自己必須準備哪些資糧,纔能在這個關鍵時刻,為今生劃下圓滿的句點,以奔嚮美好的來生。

  對佛教而言,如何麵對生老病死的人生課題,本來就是不可分段切割的;當這一期生命結束時,我們是否有能力在這個關鍵時刻提起正念,平靜以對?這可以透過老病或種種逆境現前時,我們能否保持正念,不起煩惱來檢驗;而麵對逆境,保持正念的能力,卻必須在平常勤加練習。因此,讀者如果能在閱讀本書之後,生起即時修行正念以培養覺性照顧能力的決心,那這本書的齣版,就非常有意義瞭,這也正是我最衷心的期盼和最誠摯的祝福!

 

圖書試讀

第一章 緒論

本書原稿是二○○五年作者在佛光大學宗教學係完成的碩士論文《「中有」之研究》,「中有」,即通常所說的「中陰身」。但「中陰身」一詞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一般人對它的理解,並不一定和佛教的定義完全相同,因此本研究採用玄奘的翻譯-「中有」,以避免讀者一開始就在語意上受既有印象的影響。

「中有」,是梵語antara-bhava的漢譯,在漢譯佛教經論中,隨不同翻譯傢而有「中陰」、「中蘊」、「中陰有」、「中間有」等不同譯名。這是佛教為死亡與再生之間的生命存在狀態,所安立的專有名詞。本書將針對佛教「中有」思想之起源、內涵與發展等相關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研究。

第一節 問題陳述與研究目的

「中有」這個名詞因為美國伊文斯‧溫慈(Walter Evans-Wentz)在一九二七年編著、齣版的一本書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中譯本:《西藏度亡經》)而流傳至西方世界,以藏傳佛教寧瑪派思想為主的「中有」(藏bar do)概念,遂為世人所熟知。然而,在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是否完全和《西藏度亡經》所說的一樣呢?這是一個亟待釐清的問題。

釋如石在〈《西藏度亡經》略究〉一文中,批評該書的「中有」概念有些已經受到苯教的影響,並不符閤《瑜伽師地論》和《俱捨論》的「中有」教義。而且他推斷:「若依大小阿毘達磨論典,中有應該『聞不得』《度亡經》的。」所以他呼籲不要弘揚《度亡經》的度亡理念,以免助長經懺歪風。(釋如石,2001:45)問題是《瑜伽師地論》和《俱捨論》的「中有」概念,就真的能代錶所有佛教經論的「中有」思想嗎?而且,《瑜伽師地論》和《俱捨論》的「中有」概念是否完全一樣呢?有沒有可能佛教經論中的「中有」概念,根本就不一緻,甚至是始終都在不斷演變發展呢?在大、小乘經論中所說的「中有」,真的都無法「聽聞」嗎?如果「中有」有聽聞力,就一定能聞教得度嗎?「中有」階段是否有轉變的可能?如果能轉變,促成轉變的關鍵又在哪裡?對於這些問題,在佛教的經論中是否早已討論過?而討論的結果如何呢?如果不先釐清這些問題,就任意以某部佛教經論的思想代錶全體佛教的「中有」概念,或據之檢視不同傳承的「中有」思想的話,恐怕會掛一漏萬,徒增齟齬。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佛教中陰身思想之源流與發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