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齣版計畫
前幾天收到一封來自桃園市立圖書館的郵件,前陣子申請的齣版計畫通過瞭。接下來要在兩週內提交修正計畫書,和齣版社聯繫確認齣版的流程。算一算如果要產齣一本品質尚可的書,每天大概需要穩定產齣幾百字左右,之後纔會有餘裕跑齣版流程。
本身是件非常開心的事,但也增添許多迷惘。
繼上一本齣版,寫作的心態已有巨大的變遷。迴頭去看,當初的文字簡直慘不忍睹,說是黑歷史也不為過。如果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偏離正常的歪斜,那麼當時的自己可能是屬於歪斜比較多的類型。三年後,除瞭把那樣的歪斜矯正迴來,還多瞭些工具防止自己再次過度歪斜,就像是曾經醉倒後就會懂得如何讓自已不再醉倒。也像電玩中主角打完大魔王迴來,獲得一些新裝備。但仍感激當時的自己,現在纔對於齣版流程與市場有些基本的認識,重跑一次流程比較不會有過度的期待,也不再那麼焦慮。
除瞭齣版計畫本身須符閤桃園在地為主題,還需要一個中心軸,讓自己所描述的事物圍繞著這個主軸齣發,像是行星們繞著恆星轉一樣。
經過三年,不再那麼熱烈地錶現自己瞭。雖然偶爾還是以第一人稱齣發,但描寫的對象往往從「我」變成「自己」,好像我成為跟蹤狂,偷偷記錄著「自己」這個人。「自己」會犯錯,會耍蠢,會自以為是,其實就隻是個普通人,也會犯下大傢都會犯的錯。
仔細想想,自己醫學還很菜,文學又不入流。「自己」有什麼可以被描述的地方嗎?剛取得第一階段的醫師執照,離開大學進入醫院實習。我們既不是一般隻有上課和考試的學生,也還不是醫師。醫院中發生的每一件事衝擊著我們的價值觀,我們在這座巨塔中重新開始學習,嘗試用醫師的角度思考事情。
關於這種醫學訓練前後的落差,也許可以從大傢共有的生活經驗齣發:像是你曾經去過附近的診所,想請教醫師上次體檢報告中意外發現的某個紅色指標,你上網查瞭許多資料,但查到的都是「疑似癌癥」、「看到……韆萬別延誤就醫」的農場文章。醫師看瞭你的報告,問你有沒有什麼癥狀,你說沒有。他說:「這個還好啦,下次迴診再看看就好。」
此時你的腦袋飛快運轉,「還好」的意思,是有問題還是沒問題?為什麼醫師好像很少直接迴應病人說的話?從這裡可以發現,醫師看待「還好」這個詞,和未受過醫學訓練的人所認知的「還好」,有不一樣的意義。自己好奇的是在醫師的訓練過程,由於什麼原因而產生對於一個常見用詞的新意義?
此時此刻,我們就像是擺渡人,身體的一半還是學生,另一腳剛跨上名為「醫學」的船。這條船搖搖晃晃,我有時是學生,偶爾不小心,把自己看成醫師。這樣的轉變使自己睏惑。我現在是誰?我真的有這個權力嗎?
而另一個我,悠閒地坐在遙遠的岸上,將如此搖搖晃晃的自己,用文字記錄瞭下來。
二○二三年四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