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懷.跨越邊緣:每位基督徒都需要認識的同性戀議題

關懷.跨越邊緣:每位基督徒都需要認識的同性戀議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蓋伊.哈蒙德
图书标签:
  • 同性恋
  • LGBTQ+
  • 基督教
  • 信仰
  • 心理学
  • 文化
  • 社会议题
  • 边缘群体
  • 关怀
  • 性与灵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談及同性戀問題時,我們該如何回應,才能開啟進一步對談,而不是關上希望之窗?
  我們該如何回答,才能觸及福音的本質,讓耶穌走進對方的生命?
  若你認為同性戀主要是有關性的問題,便無法充分幫助那些正努力面對同性衝動的人。
  因為與之共存的,是十分真實、深層、真切的情感需求缺乏,只有曾經走過這條路的人,才懂!
  因此,再也沒有人比蓋伊.哈蒙德更適合談論教會中的同性戀議題。
 
  不論是夫妻、父母、牧師、小組長、弟兄姐妹……,本書將是每一位愛人如己的基督徒都應該學習的務實課題。
 
  「儘管在25年前,我已遠離同性戀的生活,但受同性吸引的這根刺,仍真實地存在我的生命中;無論經過幾千小時的禱告、懇求、認罪、讀經、研經與嘗試,過了將近22年的婚姻生活、生兒養女,甚至成為傳道人、帶領教會,同性對我的吸引力依舊未消失。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祈求神除去這根刺,但祂的答覆始終如一:『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我跨坐在邊界上:一邊是為我而死的耶穌,一邊是奴役我的同性戀。我有選擇的自由。雖然同性戀曾經掌控著我,但藉著神的大能,我現在可以控制它!」——蓋伊.哈蒙德(Guy Hammond)
好的,请看以下为您准备的图书简介: 书名:《跨越围墙的理解:从历史、文化到伦理的多元视角》 作者:[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出版年份:[请在此处填写出版年份] ISBN:[请在此处填写ISBN号] --- 内容简介: 《跨越围墙的理解:从历史、文化到伦理的多元视角》 是一部旨在拓宽读者视野、深化社会议题理解的综合性著作。本书摒弃了单一的论断视角,转而采取一种审慎、多维度的探索方式,剖析了当代社会中几个复杂且相互关联的议题:全球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重塑、技术进步对人类社群结构的冲击,以及文化传统在快速变迁中的张力与适应。 本书的结构清晰,分为四个核心部分,每一部分都深入挖掘了特定领域的关键要素。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现代性的建构 本部分着重考察特定历史时期中,社会结构如何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如何塑造了我们今日对“正常”与“边缘”的理解。我们追溯了工业革命以来,个体主义的兴起如何挑战了传统的集体主义框架,并探讨了后现代思潮对宏大叙事的解构过程。 重点议题包括: 1. 城邦到民族国家的演变: 分析了国家权力的集中化如何影响了地方性知识和习俗的消亡,以及这种转变对边缘群体权利界定的影响。 2. 知识的权力结构: 考察了特定学科(如社会学早期、心理学创立初期)是如何在无意中确立了某些标准,并将不符合标准的经验推至“非主流”地位。我们详细审视了档案记录、法律文本和早期学术著作中的语言选择及其潜在的意识形态基础。 3. 记忆的政治学: 探讨了历史是如何被选择性地记忆和叙述的。通过对不同地域和社群口述史的交叉比对,展示了主流历史叙事中经常被忽略的“阴影”部分,理解“被遗忘者”的集体经验如何影响当代社会运动的诉求。 第二部分:文化熔炉中的身份张力 身份认同是当代社会的核心议题之一。本书跳脱出狭隘的身份政治讨论,转向探讨身份如何在跨文化交流、全球移民浪潮以及数字媒介的介入下,变得日益流变和复杂。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以下主题: 1. 全球化下的文化杂糅: 考察了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如何在不同地域间流动、混杂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分析了“地方性”在面对“全球性”冲击时所采取的防御与吸收策略,例如,传统艺术形式如何利用数字平台进行全球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带来的文化意义上的稀释或升华。 2. 语言与认同的共生关系: 探讨了语言的消亡与存续如何与特定群体的社会地位紧密相连。书中通过对几种濒危语言案例的研究,揭示了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记忆和社群归属感的载体。 3. 媒介镜像下的自我认知: 详细分析了社交媒体和流媒体平台在塑造年轻一代身份认知中的关键角色。研究了“在线人设”的构建与现实自我的张力,以及算法推荐机制如何无形中强化了或挑战了既有的身份标签。 第三部分:技术飞跃与社会伦理的重构 随着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面临的伦理困境不再局限于传统哲学范畴,而是需要全新的思维框架来应对。 本书聚焦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结构性伦理挑战: 1. 数字鸿沟与接入平等: 不仅关注物质上的接入差异,更深入探讨了数字素养和信息筛选能力的不平等,如何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并使得信息弱势群体更难参与公共讨论。 2. 算法偏见与社会公正: 剖析了驱动现代社会决策的大型算法模型中嵌入的潜在偏见。通过对招聘系统、信贷评估模型和司法辅助工具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客观性”的技术表象下如何隐蔽地复制甚至放大历史上的不公。 3. 人机共存的未来形态: 探讨了随着人机交互日益深入,人类心智的边界和自主性将如何被重新定义。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关乎人类价值和存在意义的深刻哲学叩问。 第四部分:公共空间中的对话艺术与共存之道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构建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社会的实践路径。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一种“对话的艺术”,即在观点对立的议题上,寻求有效沟通的可能性。 本部分提供了以下洞察: 1. “不适感”的价值: 论述了在面对挑战性观点时,体验认知失调和不适感是成长的必要环节。学会管理和解析这种情绪张力,而非立刻诉诸排斥或攻击,是成熟社会对话的前提。 2. 批判性倾听的技艺: 提出了超越简单的“听见”和“理解”的层次,达到“洞察对方世界观”的倾听方法。这包括对提问者所处位置、其情感动机以及其叙事逻辑的深层挖掘。 3. 从“立场”到“关切”的转换: 鼓励读者从固守预设的政治或意识形态立场,转向探寻每个人深层次的、普遍的人类关切(如安全感、被尊重、归属感)。只有找到这些共同的基石,才能有效搭建跨越分歧的桥梁。 《跨越围墙的理解》 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加入一场严肃、深入且充满智识挑战的探索之旅。它旨在培养一种能够容纳复杂性、拥抱不确定性,并最终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理解、更加公正的共同体的能力。本书适合所有对当代社会结构、文化变迁、伦理思辨以及跨文化理解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蓋伊.哈蒙德(Guy Hammond)
 
  蓋伊和他的妻子凱西於1991年結婚,育有四個孩子。除了在「軟弱變剛強」事工機構工作外,他還在加拿大各地傳道,目前在新斯科細亞省哈利法克斯的教會工作。
 
譯者簡介
 
舒峻
 
  是位受同性吸引之過來人,2017年與同為受同性吸引的過來人LINDA姐妹步入婚姻,二人一起在Rainbow7機構服事這族群已七年。

图书目录

讚譽
獻詞
致謝
推薦序 一份寶貴的屬靈指引
作者序 生活在邊緣的我
譯者序 挑戰困境 跨越邊緣
 
第一章 到底是「同性戀」還是「受同性吸引」?
1. 「同性戀」與「受同性吸引」的區別
2. 為什麼必須區分兩者呢?
3. 我不是同性戀,而是受同性吸引的人
4. 美麗境界
5. 選擇的自由
6. 「掙扎」一詞(struggle)意味什麼?
7. 為什麼會有吸引?
8. 羅馬書一章26-27節的「違反自然」
9. 為何面對試探是個「緊張刺激」的時刻?
 
第二章 同性戀如何欺騙了我
1. 同性戀為何如此誘人?
2. 我的第一次
3. 困惑的歲月
4. 同性戀與上帝
5. 要找正牌的商品
6. 但我們還是照喝!
7. 同性戀與性無關
8. 大騙局
 
第三章 如何實際幫助受同性吸引的基督徒
1. 同性戀者無所不在
2. 有多少基督徒受同性吸引?
3. 我明白,這事實令人驚嚇
4. 真誠才能打動人心
5. 我們被誰所吸引?
6. 若獨自面對更好時
7. 彼此之間並非醫病關係
8. 對病人要有好態度
9. 我們周遭的痲瘋病人
I. 營造一個能輕鬆敞開心胸的氛圍
II. 務必保密
III. 確信同性戀並非最糟的罪
IV. 務必明白,他們並非「選擇」受同性吸引
V. 設定合乎現實的期望
VI. 教導他們何為健康的同性友誼
 
第四章 給夫妻的實用建議
1. 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
2. 如果你們正在交往,並準備步入婚姻
3. 如果你已婚,卻未曾將受同性吸引一事告訴配偶
4. 如果配偶仍積極參與同性性行為,以下五個實際步驟將有所助益
I. 將你的配偶交託給神
II. 信而順服
III. 對婚姻要有異象
IV. 慎選你的話語
V. 承認你心裡的罪,不比配偶肉體的罪輕
5. 在特殊情況下的補充說明
6. 若妳嫁給受同性吸引的基督徒丈夫
7. 性的親密該怎麼辦?
8. 我們所面臨的獨特挑戰
9. 房事「成功」,操之在己
 
第五章 給父母的實用建議
1. 三個核心事實
I. 孩子的靈性才是首要關鍵
II. 孩子並非天生就是同性戀者
III. 孩子是屬於主的
2. 三個必要的步驟
I. 從責備中獲得釋放
II. 把你的孩子交託給神
III. 用心回應
3. 悲傷的五個階段
4. 關注自己的健康
5. 幫助孩子有良方
I. 關注孩子的恩賜與天賦
II. 使用肯定的言語
III. 別向孩子解釋他們為何是同性戀
IV. 瞭解你的過去
V. 對孩子完全無條件地接納
6. 不要聚焦在眼前所見
7. 持續撒下和好的種子
 
第六章 如何向LGBTQ群體分享基督信仰    
1. 一切始於態度         
2. 目的:持續對話        
3. 以家庭為例           
4. 保羅在雅典的傳道      
5. 尋找共通之處         
6. 不同的回應方式       
7. 史上最偉大的銷售工作
8. 關於友誼的提醒        
9. 關於霸凌的提醒       
 
第七章 解答同性戀相關常見問題
1. 是基因導致同性戀嗎?
2. 基督徒該公開分享同性吸引的掙扎嗎?
3. 受同性吸引的門徒,可參與教會兒童事工嗎?
4. 我想幫助並鼓勵受同性吸引的基督徒,但我擔心如果我在情感上走得太近,他們可能會被我吸引。我該為此擔憂嗎?
5. 成為基督徒後,會影響受同性吸引者的居住安排嗎?
6. 孩子想帶同性伴侶回家度過週末,父母該同意嗎?
7. 我被邀請參加同志婚禮或好友的「承諾典禮」,該如何回應?
 
第八章 致軟弱中尋找力量之人的幾封信
靈修閱讀一 「成為」的力量
靈修閱讀二 流淚谷
靈修閱讀三 如何面對罪疚感
I. 步驟一:親近神
II. 步驟二:檢視罪疚的根源
靈修閱讀四 如何處理羞恥感
靈修閱讀五 膏油中的蒼蠅
靈修閱讀六 未完待續的人生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91910
  • 叢書系列:Meet
  • 規格:平裝 / 280頁 / 14.8 x 21 x 1.5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
 
  生活在邊緣的我
  這混亂如此巨大,
  深如淵、高如山,
  我們無法整理,
  根本沒有辦法!
  ——蘇斯博士《戴帽子的貓》——
 
  我曾經討厭自己會受同性吸引的事實,但現在不會討厭了。請注意,並不是說我已愛上了它;這事實或多或少仍是我生命中的重擔。假若有一天,主決定除去同性對我的吸引力,讓我成為位居主流的異性戀者,我當然不會與祂爭論。雖然這日子並未來到,但自從2006 年秋,在情感與生理層面都受同性吸引的我,靈命確實徹底翻轉。在此之前,我基督徒生命的前19 年裡,我必須承認,面對同性吸引與誘惑時,在我內心思想所造成的紊亂,就像蘇斯博士在他的兒童名著《戴帽子的貓》裡的貓,在兩個無聊、天真的小孩家中所闖的禍一樣。當我審視內心,同性戀對我心靈造成的混亂如此巨大,深如淵、高如山,我無法整理並拋諸腦後—— 根本沒有辦法!因此,我對此深惡痛絕,並在悲傷與痛苦中,度過近20 年的光陰。對我而言,同性戀其實是軟弱、疾病或殘廢,且似乎沒有人—— 包括神—— 有能力醫治。
 
  我並沒有生理缺陷,因此不敢假定我瞭解一個殘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遭受的困難,但我可以說,多年來我把自己視為在情感與靈性上癱瘓的人。千真萬確,我不僅感到無力、困惑、沮喪,更常感覺與世隔絕。或者可以說,我不但活在社會邊緣之外,更傷害自身的是,也活在教會邊緣之外。坦白說,在教會中身為基督徒,同時也受同性吸引的我,多半過著孤獨而疲憊的生命。後續的發展實在出乎意料:2006 年9 月19 日的早晨,我一如往常打開電子郵件,展開新的一天時,我收到一則訊息,迫使我走上難以置信的醫治之旅。國際知名的基督教護教學權威──道格拉斯.雅各比博士──邀請我前往華盛頓,在他所主辦的年度「國際教牧研討會」演講。我的講題是:「性解放與同志運動」。我頓時瞠目結舌:我把我同性戀的過往,以及仍受同性吸引的祕密,守得比國家金庫還嚴密。除了內人和少數我最信任的屬靈顧問外,我對此守口如瓶。因為,我害怕遭人拒絕:萬一讓人知道我的真實樣貌,我會難堪且羞愧至極。雅各比博士究竟是如何曉得我的過去?又是誰背叛我的信任,將這隱私傳到他耳中?
 
  我為此感到心痛且不悅,更害怕在任何人面前談論這尷尬的主題,況且與會者還是素未謀面的國際教會領袖,於是我拒絕了他的邀請。他耐心地解釋,他先前並不知道我有受同性吸引的困擾。我心想,這大概有如眾星連成線一般的神奇,或我只是幸運抽到大獎;更有可能的是,沒有受邀講員想接下這個燙手山芋。但我後來發現,雅各比並未邀請其他人談論此主題;他之所以找上我,單純是因為我來自在同志議題方面相當開放的加拿大,而推斷我對這主題的觀點,會比其他人更為獨到。我在靈裡深信,神迫使我終究得處理在我生命裡這相當破碎、軟弱的一塊;這軟弱已造成諸多傷害,也使我當時的靈命,偏離神為我所命定的生命樣式。恍然大悟後,我立刻致電雅各比博士,接受他的邀請。後來,我不僅教授這門課,還分享自己同性戀的過往,以及身為基督徒,我如何與受同性吸引的試探共處。那堂九十分鐘的課程與研討會,雖令我戰兢恐懼,卻使我全然釋放。在聖靈的引領下,這件事成了我開始改變的契機。對於我生命中這根「刺」,神是如何改變我的看法呢?
 
  這對會受同性吸引的弟兄姐妹帶來什麼希望?簡而言之,有四條簡單卻顛覆人心的真理(本書將會一一深入探討):
  I. 積極參與同性性行為是罪(利十八22、二十13;羅一26-27;林前六9-10),但單純被同性吸引並不是罪。
  II. 受同性吸引的基督徒,其首要目標並非改變性向,而是儘管仍會被同性吸引,依然過聖潔的生活。
  III. 受同性吸引的基督徒,神並不引以為恥,更不會令祂難堪。對神與祂的教會而言,他們的價值及重要性並非奠基在上述的標準中。
  IV. 每位受同性吸引的基督徒,絕對都能過得勝、且讓神無比驕傲的門徒生命,無論同性對他們的吸引力是否消失。
 
  我如何處在邊緣之外
 
  我從十一歲起,便開始參與同性戀生活,一直持續到二十四歲為止。那時,我已從事同性性活動超過十年:暗自匿名約見陌生人發生性關係;過著雙面人的生活;在眾目睽睽下躲躲藏藏;無法向親近的人坦誠相見,因為擔心他們知道真相後,心裡受傷;最終,與一個交往幾年的男朋友關係破裂後跌得遍體鱗傷。無論是心靈上還是情感裡,我知道已無力繼續如此生活下去。幸好,神對我的生命有其他計畫。
 
  從1985 年秋到1987 年夏,有位弟兄滿有愛心,持續教導我聖經,以及聖經中的性倫理。1987 年8 月15 日深夜,在加拿大北多倫多,我和教導我聖經的弟兄在公共游泳池關閉後,跳入圍牆,趕在不知從何處衝出來的保全人員將我們攆走之前,我在池裡受洗歸入基督。從那時起,我再也沒有參與任何形式的同性性活動。在那炎熱的8 月夜晚後,我真實見證了神不可思議的大能:主不僅饒恕了我,還讓我與一位美麗的主內姐妹相遇、相戀。
 
  撰寫本書時,我和凱西已相戀將近二十二年。對一個男人而言,似乎這祝福仍不夠多,神還賜予我們四個可愛的孩子—— 兩個親生、兩個收養—— 現在全都是青少年,皆領受了超乎他們所能理解的愛與呵護。在職業方面,神看我為合適,揀選這個特別破碎的器皿來做全職事奉,並帶領我成立、主責「軟弱變剛強」事工機構,及本書所談論的同志議題,投身教會的教育工作。
 
  儘管有上述成就,但我仍繼續活在邊緣之外。即使二十五年前,我已遠離同性戀的生活,但受同性吸引的這根刺,仍真實地存在我的生命中。我不明白,為什麼神用這樣的方式作工,而且無論經過幾千小時的禱告、懇求、認罪、讀經、研經與嘗試,過了將近二十二年的婚姻生活、生兒養女,甚至成為傳道人、帶領教會,同性對我的吸引力依舊未消失。我一而再、再而三地,祈求神除去這根刺,但祂的答覆始終如一:「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 林後十二9 )。
 
  因此,我依然活在邊緣之外,因為我知道,我依然受到同性的吸引;正因如此,許多人將我視為保羅在《哥林多前書》所描述「卑賤」、「被人厭惡」的人。由於這議題相當複雜、令人費解,我認知到在教會中,我仍然像個怪人一般。我明白,因為自己不屬於主流的異性戀群體,我的生活仍令多數人難以理解;因此,我依然活在邊緣之外。不過,我不僅是「活著」而已;事實上,我還學會了讓自己更加茁壯。因為,同性戀曾經掌控著我,但藉著神的大能,我現在可以控制它。
 
  當我展開「軟弱變剛強」事工,幫助其他受同性吸引的門徒時,自覺何等有幸,竟能與三十個經歷相同掙扎的人彼此連結。然而,打從這事工開始直到如今,我已數不清世界各地有多少基督徒,像我一樣不想再受到同性所吸引。教會裡許多人並不曉得,遍布全球各大洲、不同文化的諸多會友,私底下每天都必須與性向認同爭戰。除此之外,還有孩子是同性戀的父母與他們的兄弟姐妹,以及配偶是同性戀或受同性吸引的人,他們也發現自己處在邊緣之外。在這個混沌不明的世界,他們仍渴望得到令人信任的回應。因此,教會是否也該向同性戀群體伸出援手呢?
 
  這些議題處理起來實在令人生畏。在我們當中勞苦、關懷群羊的教牧同工,例如教會領袖、長老、執事、小組長等,針對那些與我一樣,曾感覺自己像是殘障人士的人,該如何提供實質的幫助,並帶給他們盼望?我們可以提供什麼可行、合乎聖經的答案,好讓他們從我們口中聽到「好消息」?以上問題,我在本書中都會一一回應。我向神祈求,本書將成為你可靠的資源,充分地裝備你,好使你處理上述問題時,信心與能力可以兼具。
 
  我得承認,自己有點像不願被神差遣的先知。有部分原因是:我坦承,針對這些複雜、諸多面向的問題,我並沒有所有的答案。然而,神催促我開始這個事工、寫下本書,正是盼望有朝一日,處於異性戀主流的基督徒,也能明白如何像基督一般,以愛心服事陪伴同性戀者。為了那些與我同樣面對同性吸引的弟兄姐妹,以及身旁家人有此情形的人,我會向著標竿直跑,好讓他們瞭解:縱使生活在邊緣之外,他們仍可活出得勝的基督徒生命,並且在基督的帶領下,同性戀所造成的混亂,不再如此巨大,深如淵、高如山──儘管如此,我們還有一條可行的出路。

用户评价

评分

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高敏感度议题时,所展现出的学术素养和历史纵深感。许多关于此议题的讨论,往往止步于当代社会现象的描述,而这本书明显超越了这一层面。它巧妙地将议题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教义演变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这使得读者能够理解,我们今天所面对的困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诸多历史、文化和神学解释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对根源的追溯,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厚度。我可以想象,那些习惯于用简化的教条来回应复杂现实的人,在阅读此书后,将会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们去面对那些不适、那些知识上的空白地带,并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谦卑的态度去重新解读经典文本和教会传统,而非盲目地捍卫既有立场。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当代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且重要议题的深度回应。虽然我尚未完全细读完,但从初步翻阅的篇章来看,作者在处理这一复杂问题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平衡与深刻的洞察力。尤其是在探讨信仰与个人身份认同之间的张力时,那种细腻的文字处理和对不同观点的尊重,令人印象深刻。它不像某些论著那样,一上来就将议题两极化,而是试图在看似对立的双方之间搭建理解的桥梁。这种努力在当前信息环境中尤为可贵,因为它鼓励读者进行更为审慎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接受预设的立场。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围绕该议题的诸多刻板印象和情感化的表达,转而回归到更基础的伦理和神学探讨层面,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既严肃又充满人文关怀。对于那些渴望在纷繁的社会议题中,找到一个扎根于信仰基础上的、既有原则又不失慈悲的立足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它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提出更深刻、更具建设性的问题。

评分

从文风上看,这本书的文字极具穿透力,它在保持高度理性的探讨基调下,却又处处流露出对个体生命经验的深切关切。这是一种非常高明的平衡术。作者似乎深谙,要真正触动人心,冰冷的逻辑推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辅以对“人”的真切看见。书中有些段落的措辞,精确地捕捉到了那种在信仰与自我之间左右为难的微妙心境,那种既不想背弃信仰社群,又无法否认自身真实存在的撕裂感。这种对内在冲突的精准描摹,让这本书拥有了一种罕见的心理疗愈力量。它不是在说教,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同行者,在一片迷雾中为你点亮一盏温和的灯,让你知道,你所经历的挣扎,并非孤例,也并非世界末日。对于那些在信仰旅程中感到孤独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整体而言,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少有的勇气和担当——直面教会内部长期以来被刻意回避或低声处理的议题。它没有试图回避矛盾,也没有落入简单化标签的陷阱,反而以一种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确,剥开了议题的肌理,让每一个关注者都能清晰地看到其复杂性、历史性与伦理困境所在。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很高,它要求我们不仅要用头脑去理解,更要用心灵去感受那些被边缘化群体的真实处境。我特别期待与更多持有不同立场的朋友们就此书进行深入的交流,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坚实、富有同理心的对话框架,一个超越了简单的“赞同”或“反对”的讨论空间。它成功地将一个容易被情绪主导的议题,拉回到一个需要智慧、爱与坚韧去共同面对的信仰实践场域,其影响深远,值得每一位基督徒认真对待和研读。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结构安排,简直就像是为那些长期在信仰社群内部感受到无所适从的边缘群体量身定制的导航图。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边缘”概念的多层次解读,它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身份标签,而是深入到社会结构、教会文化乃至个人内心深处的疏离感。作者的笔触极其富有画面感,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些在传统教义框架下挣扎求存的个体所承受的无形压力。这种代入感,使得即便是那些持有传统观点的读者,也能在情感上与书中的描述产生共鸣,从而更容易放下防御心理,真正去倾听那些声音。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引用的案例或例证,都经过了严谨的筛选,它们不是为了煽动情绪,而是为了阐明一种普遍存在于信仰实践中的困境。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包容”这个词汇有了更具体、更脚踏实地的理解,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系列需要具体行动去实践的伦理要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