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諾貝爾獎神經科學家:高基

被遺忘的諾貝爾獎神經科學家:高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羅.馬札雷洛
图书标签:
  • 諾貝爾獎
  • 神經科學
  • 高基
  • 科學傳記
  • 歷史
  • 人物傳記
  • 醫學
  • 大眾科普
  • 科學史
  • 遺忘的科學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卡米洛.高基(Camillo Golgi)是活躍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科學家,他開發出一種細胞染色技術──黑反應,首次揭示了神經細胞的完整輪廓,這項成就宛如伽利略的望遠鏡天體發現,讓科學家終於得以解析如同宇宙般神祕的大腦之結構,奠定了現代神經科學的基礎,並使他與西班牙科學家拉蒙.卡哈爾(Ramón y Cajal)共同獲得了1906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然而,今日大多數人印象中的「高基」,往往只是細胞構造「高基氏體」的代名詞,又或是聯想到他的「敗者」形象:他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是如何脫節地堅決反對拉蒙.卡哈爾的神經元理論……
 
  為能讓這位沉寂百年的科學巨擘得到應有的認可,本書作者以其神經科學與科學史的專業,透過豐富、詳實的文獻資料建構出高基的時代背景與其生平,並鉅細靡遺地呈現高基在神經科學、細胞生物學、傳染病學等科學領域的研究歷程,讀者將能看到一位堅定的實證主義科學家窮其一生投入科學研究的學者風範,並深刻地感受到他的科學貢獻之偉大!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被遗忘的诺贝尔奖神经科学家:高基》的图书的简介,此简介内容将完全不涉及该书的任何实际内容,而是围绕一个假设的、内容完全不同的图书展开,力求详尽,并避免任何模板化痕迹。 --- 图书简介:迷雾中的帝国边疆——阿尔泰山脉深处的古代游牧文明 作者: 萨瓦蒂·卡尔佩恩 出版社: 极北史地文丛 定价: 人民币 188.00 元 字数: 约 55 万字(含图表及索引) --- 导言:冰雪与铁蹄的交响 本书并非对宏大历史叙事的跟风之作,而是对被主流史学长期忽略的一片广袤而关键的地理空间——阿尔泰山脉及其腹地,所进行的深度考古与历史重构。阿尔泰,这片横亘于西伯利亚、中亚与东亚交汇处的“黄金山脉”,自古以来便是文明的十字路口,是权力更迭的熔炉,亦是无数游牧民族生死的试验场。 卡尔佩恩教授,一位深耕于欧亚草原考古学界近四十年的学者,以其无可匹敌的田野经验和对突厥语、蒙古语古籍的精深掌握,带领我们走入了一个被时间与冰雪掩埋的古代世界。这不是一本关于成吉思汗或匈奴的通史,而是一部聚焦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十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断层中,生活在阿尔泰山脉核心区域的前苏美尔-萨尔马特后裔部落群落的社会结构、信仰体系与技术革新。 第一部分:地貌的塑造与人类的迁徙——史前印记的解码 本书的开篇,着重于对阿尔泰地区复杂地质构造的描摹,这直接决定了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作者巧妙地将地质学发现与早期人类学证据相结合,试图解答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力量驱使这些半定居的部落,在极端气候下保持了其独特的文化连续性? 卡尔佩恩教授首次公开了她在楚伊草原高山冻土层中发掘出的大量“青铜-铁器过渡期”的祭祀工具组合。这些工具,在造型上与中原和近东的青铜器存在显著的风格差异,却在材料冶炼技术上展示出惊人的相似性。作者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这一时期的阿尔泰部落并非简单的“文化接受者”,而是高纯度合金技术的独立创新者,其技术甚至可能早于同期的里海草原文明。 书中详尽分析了该地区独有的“塔格尔文化”的晚期遗存。通过对墓葬中残留的有机物(如毛皮、皮革和乳制品残渣)的碳十四测定,作者重建了这些部落在冬季生存的食物链模型,揭示了他们对当地特有耐寒牲畜(如雅克牛的早期变种)驯养的精细化程度。 第二部分:萨满与汗王的权力结构——精神世界的考古学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对阿尔泰游牧社会权力结构和宗教信仰的深入剖析。作者认为,在缺乏大型定居都城的情况下,“萨满的权威”是维持部落联盟凝聚力的核心。 卡尔佩恩教授通过对一系列新发现的“石人”雕像(Stelae)的符号学分析,提出了“双重君权体系”的理论模型。即:部落首领(汗王)负责世俗的军事和资源分配,而最高阶萨满(通常是女性,被称为“冰之女祭司”)则掌握着与自然和祖先沟通的解释权。这种权力制衡,使得该地区在长达四个世纪的时间里,避免了内部大规模的毁灭性战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对“乌拉尔式”的口述史诗残片的翻译和解读,提供了关于该地区神话体系的独特视角。这些史诗片段记载了他们如何看待天穹的结构、地底的“深渊”,以及对“永恒的北方之光”(极光)的崇拜。这些描述与我们已知的北方萨满教传统存在微妙的张力,暗示了该地区文化来源的复杂性与多重渗透。 第三部分:跨越群山——贸易、冲突与技术的溢出 历史的舞台从不孤立。第三部分转向了阿尔泰部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中国汉帝国、匈奴残余势力以及波斯萨珊王朝——的互动关系。 作者利用出土的丝绸之路早期遗存物(包括某些产自帕提亚或罗马的玻璃珠、早期景泰蓝工艺品残件),详细勾勒了阿尔泰作为中转站的角色。他强调,阿尔泰部落并非单纯的“过路费征收者”,而是知识和工艺的积极交易方。 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铁制马具的演变”。通过对数个墓葬中马匹遗骸旁铁具的细致比对,卡尔佩恩教授论证,正是阿尔泰工匠在鞍桥和镫子上进行的轻量化和人体工学改进,极大地提升了游牧骑兵的战斗效率,并最终影响了后来突厥系军队的装备标准。这表明,文明的进步往往源于边疆地区最务实的创新。 结论:被遗忘的驱动力 《迷雾中的帝国边疆》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论据:在古代欧亚大陆的宏大叙事中,位于“边缘”的阿尔泰地区,在技术、政治组织和宗教观念上,都曾是具有能动性的驱动力。作者的结论是,要真正理解欧亚大陆的变迁史,我们必须将目光从那些辉煌的都城移开,投向这些在冰雪与草原间抗争,并最终塑造了后世历史进程的坚韧的游牧文明。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详实的考古证据和严谨的语言分析,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自下而上重构历史的方法论,挑战了中心决定论的史观。对于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以及对中亚冷门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著作。 --- 附录部分包含: 阿尔泰地区地质年代图谱、主要出土陶器类型学分类、以及对古突厥语系早期词汇的音位学分析报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保羅.馬札雷洛(Paolo Mazzarello)
 
  帕維亞大學醫學學士,米蘭大學神經科學博士。現為帕維亞大學醫學史正教授,並身任大學博物館系統主席與大學自然史博物館館長。自2007年起成為倫巴底研究所科學與文學學院的成員,並自2010年起成為歐洲科學院的成員。目前擔任多個期刊的編輯委員,並已在《自然》、《刺胳針》等諸多知名科學期刊發表過250餘篇的文章。除了高基以外,另著有其他義大利重要科學家的傳記故事。
 
譯者簡介
 
陳壁彰
 
  臺灣大學化學系學士及碩士,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曾於美國霍華休斯醫學研究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現任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超解析晶格層光顯微術及樣品膨脹層光顯微鏡;近期研究興趣為利用「高基金屬染色法」作非模式生物組織樣本的染色,配合樣品膨脹術及層光顯微術來呈現全腦三維神經的影像重構。
 
劉俊鴻
 
  臺灣大學化學研究所碩士。曾於陳壁彰博士的研究室擔任助理,現就業於新竹工業區。
 
鄭義奮
 
  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博士論文為研究中樞神經系統對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機制,精通實驗動物神經科學技術。現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主要研究範疇為神經生物學。

图书目录


圖輯
推薦序一/程淮榮
推薦序二/楊慕華
導讀/陳壁彰
作者序
致謝
第一章 簡介:介於革新與保守之間
第二章 「學德文的人是叛徒」
第三章 「重生的雅典」
第四章 通往大腦祕密的組織學之路
第五章 小廚房裡的一個簡陋實驗室
第六章 像森林中的一棵樹
第七章 球狀物、顆粒物與纖維狀物
第八章 逃出迷宮
第九章 戀愛中的教授
第十章 感覺小體、漏斗與輸血
第十一章 神經解剖學研究
第十二章 各種研究與爭議
第十三章 間歇性發燒的祕密
第十四章 為安娜.庫利西奧夫而戰
第十五章 瘧疾的論戰
第十六章 神經元的宣揚者們
第十七章 表面上是優先權的問題
第十八章 原生質的泛神論
第十九章 高基vs拉蒙.卡哈爾:神經科學破曉前的整體論vs化約論
第二十章 神經科學的歷史悖論
第二十一章 緊張的實驗室生活
第二十二章 來自米蘭的威脅
第二十三章 「隱藏在細胞體中」的優雅網狀結構
第二十四章 每天都有新發現的實驗室
第二十五章 斯德哥爾摩的美麗與寒冷
第二十六章 重返研究
第二十七章 多年的悲傷
第二十八章 伊西絲的面紗
第二十九章 至死方休
附錄 神經系統中樞器官的精細解剖學
參考文獻一 高基歷年著作
參考文獻二 相關研究或著作
索引一 人名譯名對照
索引二 專有名詞譯名對照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7819
  • 叢書系列:知識漫遊系列
  • 規格:平裝 / 608頁 / 17 x 23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作者序(摘錄)
 
  就在一個世紀之前,高基還是最著名的歐洲科學家之一,是生物學與醫學許多領域的傑出人物。他開發了「高基染色法」(這種黑反應讓科學家們第一次能夠看到單一神經元的全貌);他描述了許多類型的神經元(包括「高基細胞」──小腦的中間神經元);他詳細分析了神經系統的數個區域,並提供了精美的示意圖。他的研究顯著增進了我們對神經系統組織結構的認識,這些知識可說是現代神經科學的基石。此外,他還描述了「高基氏體」(真核細胞中負責對於新合成的蛋白質與脂質進行加工的胞器)、鑑別出「高基氏腱器官」(一種本體感覺器官)、觀察了舞蹈症主要的神經病變,最後同樣重要的是,他證明了瘧疾的週期性發燒與瘧疾寄生物的繁殖有關(當時瘧疾仍是世界性的禍害)。1901年至1906年間,高基因其在中樞神經系統與瘧疾感染方面的發現而多次在諾貝爾獎中被提名,最後終於在1906年與他的科學宿敵──桑地牙哥.拉蒙.卡哈爾一起獲得了諾貝爾獎,「以表彰他們在神經系統結構方面的研究成果」。諷刺的是,諾貝爾獎反而讓高基的聲望在神經科學界中加速墜落。多年來,由於高基始終堅決反對神經元理論──即神經系統是由獨立的細胞單元「神經元」構成的,使得他的名聲受到折損。但正是在頒獎典禮上,高基發表了他那無疑是科學自殺的言論。出於迄今仍難以理解的原因,他在獲獎感言中對神經元理論及其主要支持者──他的共同獲獎者拉蒙.卡哈爾作了無情的批評。高基的這個判斷失誤永遠不會被原諒,不僅因為他的攻擊在當時的場合顯得很沒有品味,而且還因為它讓震驚的科學家們與權貴們清楚地知道他已經與神經科學的當前發展脫節了。高基對於未來將成為現代神經科學支柱的理論採取激烈的反對立場,注定讓他在科學「真理」的競逐中名列敗者,這種競逐很少被明確承認,但科學家們總是能敏銳地感受到。尤有甚者,拉蒙.卡哈爾的科學生涯實際上是建立在高基染色法的巧妙運用之上,這讓高基的挫敗變得更加酸苦。
 
  然而,最終對高基聲譽最具毀滅性打擊的是拉蒙.卡哈爾的《我一生的回憶》。這是拉蒙.卡哈爾期待已久的自傳,於1917年出版,並在被翻譯成英文後,立即成為英國與美國神經科學界的經典之作。高基被描繪成一隻科學恐龍,他的錯誤如此之大、之多,以至於難以理解,這是科學進展的死胡同,值得在「錯誤思想」博物館中展示。高基的這番形象描繪變得極為盛行,取代了其他任何的形象,甚至就連他自己的大學裡也不例外。這就是我在1970年代中期於帕維亞大學讀醫時所認識的高基,當時還有一些他最後的學生還活著。
 
  對於高基有如此的刻板形象但卻又在生物醫學文獻中廣泛出現他的同名詞,我感到十分好奇,於是開始研究這位幾乎被遺忘的人物的生平與其時代,結果進入了一個迷人的世界,其中滿是開創神經科學領域的科學家先驅。從這項研究中,產出了第一本高基的傳記──《隱藏的結構》,1996年由西薩爾皮諾(Cisalpino,位於義大利米蘭)出版。由於喬瓦尼.貝魯奇(Giovanni Berlucchi)的支持以及帕維亞大學與聖馬特奧綜合醫院的贊助,該書的英文版於1999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在許多方面,這本英文版的《隱藏的結構》並不只是將義大利文作翻譯,而是經過大量更新、編輯與重組後的結果,其中兩位譯者亨利.布赫特爾(Henry Buchtel)與阿爾多.巴迪亞尼(Aldo Badiani)給予的寶貴意見與建議對我有極大的幫助。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覺得有必要回到高基的生平中,納入過去10年來發表的研究以及引起我注意的新資料。在2006年由博拉蒂.博林吉耶里(Bollati Boringhieri,位於義大利杜林)出版的義大利文版更新傳記《被遺忘的諾貝爾獎得主》中,我探索了高基所處的生物醫學領域的幾個新面向。新材料使我能夠更正前一版的一些錯誤,並為科學進步的史詩階段展現了新的視角。在這個階段中,高基的人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參考點,可以追蹤早期的神經科學以及甚至是微生物學與細胞學的發展。另一方面,高基的行政與政治活動也提供了描繪十九世紀下半葉與二十世紀初義大利社會一些有趣面向的機會。同樣在這第二本傳記中,高基的生活史是按時間順序敘述下來的,充分利用了高基的朋友、親戚與同行生活中鮮為人知或不為人知的情節。我相信,與許多傳記作品中普遍可見的空洞心理分析相比,這些軼事可以讓讀者更好地參透高基的社交與個人活動。《被遺忘的諾貝爾獎得主》囊括了幾乎所有的高基書目,包括沒有收錄在《作品全集》中的許多著作。其中一些論文對我試圖描述高基在義大利與國際科學界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推薦序一(摘錄)
 
程淮榮(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所長)
 
  我很高興有這個機會為這本書寫推薦序。身為神經生物學家,我很早就知道卡米洛.高基(Camillo Golgi)和桑地牙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對現代神經解剖學的貢獻,同時也很好奇為什麼這兩位1906年諾貝爾獎得主在得獎演說中所描述的觀點是那麼地不同,甚至稱得上是對立的。由於神經元理論的勝出,後來的人或多或少都把卡哈爾當成英雄,寫了很多有關於他的故事。因此在當代一般神經科學家的眼中,卡哈爾儼然是神經科學教父級的人物,而高基只不過是一個「黑反應技術」(black reaction)的發明者。這本書詳盡地描述高基一生的科學成就,有幸讓我們得以在一百年之後,用不同的角度,來了解這位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傳奇人物,及其科學之重要貢獻。
 
  這本書雖然聚焦於高基一生的科學貢獻,但是由於他當時所處的歐洲是醫學和生物學的中心,因此這本書也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科學史料。對於想要了解那個時代有關組織細胞學、解剖學以及醫學發展的讀者來說,應該非常有趣。最重要的是,作者以當時豐富的科學文章、書信往來以及各種可取得的文件,來支持對高基的種種描述,因而大幅提高了這本書的可信度和可讀性。我們也因而知道,高基是一位接受嚴謹傳統教育,且個性內向而拘謹的學者。然而,高基也是一位熱情的愛國者,是一位走在時代前端的創新者,但也是一位自始至終不願意接受神經元理論的頑固分子。他很熱衷研究,但是也擔任多年的大學校長,並且積極從政。作者最終很適當地以高基家鄉神祕的阿爾卑斯山來形容這位傳奇人物。透過這本書的章節,我們也因此可以了解一位成功的科學家能夠如何為社會國家作出貢獻。
 
  高基成功地發明黑反應的技術,為人類首次揭示神經細胞完整的輪廓,但他的科學成就並不局限在神經科學。他的興趣廣泛,對於各種疾病的成因,包括細菌學、免疫學、化學和物理化學都有涉獵。尤其是以醫生的身分,在年輕時便協助對抗天花疫情,所以傳染病和體內微生物所造成的病理變化,便成為了高基一生主要的研究主題之一。他對於瘧疾、狂犬病以及其他傳染病的研究,也貢獻良多。另外,他在組織細胞學的貢獻也很可觀,例如有名的高基氏體以及高基氏肌腱器都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這本書詳細地描寫高基如何克服各種環境的限制和困難,堅忍不拔地從事科學研究。他是一位實證主義者,認為只有先獲得實驗數據才能形成合理假說;科學是一種事實的累積,必須藉由日復一日耐心的研究,才能得到一點進步,也就是所謂的「幸運旅行者心法」。他拒絕以任何先驗不可知論的神話,來限制研究的潛力。這樣的信念,用現代科學研究的眼光來看,也相當令人佩服。因此對神經科學不大感興趣的醫生或生物學家,在讀了本書後,可能都會覺得高基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然而現代的神經科學家,提到高基總是會說,雖然他發明了劃時代的黑反應,但是因為他對於網狀結構理論(如今已被證實有誤)的堅持,使得他在神經科學方面的成就似乎沒有卡哈爾那樣地偉大。
 
  然而,為什麼這樣一位具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對於神經元理論是如此地排斥呢?這個問題不是個純粹的科學問題。因著這本書的豐富背景資料,將帶給我們非常多的啟發,使我們窺見科學家可能會有的局限。若說高基的黑反應促使現代神經科學的誕生,一點也不誇張;它可以將神經組織中不同元素間的關係清楚地呈現在顯微鏡下,同時也是區分神經細胞和神經膠細胞的有效方法。更重要的是,高基對於兩種星狀膠細胞的鑑別方法至今仍然被採用──這在當時是劃時代的成就。因為唯有找到隱藏在神經系統內的結構,才有可能解開大腦的祕密,而黑反應正是通向這個祕密的第一把鑰匙。
 
推薦序二
 
楊慕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
  
  猶記得剛踏入醫學領域之際,我最初所感受到的,是那滿天的專業術語,以及琳琅滿目的解剖結構描述。對於我來說,解剖、組織、病理學等基礎學科的那些複雜專有名詞,簡直是終極挑戰。每到考試,都像如臨大敵。大二的神經解剖學,更是重中之重。
 
  憶當年,因沒有3D影像來輔助學習,面對極為複雜的神經系統和令人生畏的專有名詞,我們醫學生簡直無所適從。因此同學們甚至戲稱神經解剖學是一門只有神才能夠理解的學科。後來進入臨床科目的學習,我又遇到類似的情況:無論是疾病之病徵還是病程,都需要極度細膩的觀察和描述,而且它們是源自大量背誦的知識。我不禁思考:為什麼生物醫學需要如此繁瑣的描述?是否學醫過程只能靠純粹的背誦,不太需要深刻理解?然而過了三十年,透過基礎醫學的學習和臨床工作經驗,我漸漸明白,即便在分子生物學崛起的世代,細緻的觀察與描述依然是醫學知識的根基,而敏銳的觀察力正是醫學研究不可或缺之元素。
 
  論及縝密與專業的觀察,本書的主角卡米洛.高基(Camillo Golgi),正是現代醫學的最佳範例之一。高基博士對細節的敏銳觀察,推動了高基染色法的發明,也為神經解剖學奠定基石。另外,他發現重要的胞器「高基氏體」,也是細胞生物學的重大突破,使他成為史上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生物學家之一;他還揭示了瘧疾的病原週期與臨床病徵之間的關聯,為疾病診治做出了重要貢獻。簡而言之,高基如果不透過精湛的觀察,這些偉大的發現將無法從其而生。靠觀察而歸納出結果,是生物醫學與數理學科之不同,因後者倚重邏輯之演繹。生物學靠歸納而撥雲見日,解開生命之奧祕,正是它最吸引人的之處。
 
  這本傳記不僅細緻地描述了高基在不同階段的學術貢獻,還將我們帶回到義大利建國初期的政治生態和社會脈絡,使我們更能深刻地理解高基的生平背景。感謝陳壁彰博士、劉俊鴻同學和鄭義奮同學的翻譯,他們的專業背景,使這個譯本更能忠實呈現了高基在細胞生物學、神經生物學以及感染症領域的重要貢獻。本書讓我們在高通量、多體學和大數據研究當道的時代,重新體會源於細緻觀察的獨特價值,及其對科學的貢獻。當我們更認識高基這位偉大的科學家,也更能體會「觀察力」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純粹之美。
 
導讀(摘錄)
 
陳壁彰(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被遺忘的諾貝爾獎神經科學家──高基》是一本深入探索義大利神經學家卡米洛.高基的科學生涯和貢獻的傳記。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這段神經科學的萌芽期,高基這位神經學家和解剖學家正是因為開發出「黑反應」這項開創性的神經組織染色技術,被譽為神經學的奠基者之一,並因此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高基,這個名字對於每個醫學或生物學領域的學生來說,必定都會聯想到細胞裡的基本構造──高基氏體。然而,這只是高基為數眾多的發現和貢獻之一而已。事實上,他的研究範圍不僅限於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科學,而是涵蓋了生物學的多個領域,並且影響深遠。例如,他對瘧原蟲和三種類型的瘧疾性發燒有過詳細的觀察和記錄,並提出了治療的方法。此外,高基也是一位傑出的教師,培養了許多的後進,其中有好幾位後來也成為偉大的學者。他在帕維亞大學多次擔任過校長,為維護大學的優勢不遺餘力;並也投入政治,具有義大利終身參議員的身分,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負責管理一所軍醫院,可以說是一位懷有強烈愛國心的科學家。高基的名字值得被更多的大眾認識和了解。
  
  高基於1843年7月7日出生於義大利北部的一座小山城。如同他的父親,高基也在帕維亞大學醫學院就讀,並在1865年畢業。本書的前幾章,作者除了敘述高基的求學歷程,也向讀者說明了高基的家庭背景和帕維亞大學的學術歷史。畢業後,高基先是在聖馬特奧醫院和阿比亞泰格拉索的慢性病醫院工作,期間他克難地在自己家中的小廚房建立了一個簡陋的實驗室,累積他對於神經系統的研究成果,使他在幾年之後終於如願地回到他的母校帕維亞大學任教,並持續投入更多的研究,包括瘧疾與狂犬病。高基的科學研究歷程是書中的主幹,作者大量引述了高基與同期其他學者的著作,將高基的研究脈絡、發現、學術影響和面臨的挑戰作了詳盡的解說。直至1926年1月21日去世前,高基將近83年的人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沉浸在他所熱愛的科學研究與帕維亞大學。
 
  「黑反應」無疑是高基研究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發現,這是他在1873年於他的廚房實驗室中發明出來的染色技術,又稱為「高基染色法」。此方法的核心為硝酸銀溶液,藉由銀的沉澱顯示出單個神經細胞的整個輪廓,包含其所有突起與分支。這對於當時的神經系統研究是非常重大的突破,猶如將隱藏於未知領域的神經科學顯露出來,自此讓科學家得以解析神經元的結構和功能。然而,這種染色技術的工作原理長期以來一直是個謎。在當時,高基的「黑反應」染色技術雖然讓眾多科學家們躍躍欲試,但是由於高基認為還未找到最佳配方,因此他並沒有公開詳細的實驗方法,使得其他科學家較難以掌握此技術,因而曾讓人一度懷疑黑反應的發現純屬偶然。而這也是這本書的重要主題之一,探討科學中知識的分享和開放性問題。
 
  另一方面,「黑反應」也成就了另一位神經科學界的巨擘──拉蒙.卡哈爾。這位與高基共享1906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西班牙組織學家,透過黑反應所得到的觀察結果鞏固了現代神經科學理論的根基──「神經元理論」。然而,高基這位黑反應的發明者,終其一生都拒絕接受神經元理論,堅信「瀰散神經網」的觀點。神經元理論認為,神經系統的組成是一個個獨立、分開的神經元;但高基認為,神經系統的組成元素應是相連在一起整體運作,形成一個神經網的結構,而神經元理論與他的觀點是完全不相容的。於是,高基與拉蒙.卡哈爾成為了科學界的一對宿敵。縱然他們是諾貝爾獎歷史中第一對共享獎項的得獎人,但隨著高基在頒獎典禮中發表了抨擊對手的演說,不僅讓他們之間的恩怨再也無法化解,也讓後世對於高基大多持有負面印象,甚至遺忘他的科學貢獻有多卓著。
 
  這本書的原文版先後有兩個版本,第一版於1999年出版,第二版在2010年出版。第二版除了調整部分文句與更新一些參考文獻外,其與舊版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第二十章──〈神經科學的歷史悖論〉。在這個章節,作者帶領讀者探討一個世人好奇的問題:高基和拉蒙.卡哈爾,究竟誰比較重要?若是以現代神經科學的觀點而言,可能大多數人會傾向支持拉蒙.卡哈爾;但如果是神經科學領域外的學者,答案可能就沒有那麼明確,因為高基在細胞生物學與傳染病學等領域也有相當卓越的貢獻,「他還有三大發現,並都冠上了高基之名:高基氏體、高基氏腱器官與瘧原蟲的生命週期」就是很好的證明。
 
  接著,作者再拋出另一個問題:如果高基沒有發現黑反應,神經解剖學乃至神經科學的發展會發生什麼變化?在二十世紀初以前,分子生物學、免疫螢光染色等知識都尚未萌芽,只有簡單的化學染色法,如蘇木精-伊紅染色法(H&E stain),但這些染色法都無法顯現一個神經元完整的構造:在黑反應發明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樹突沒有游離末梢,軸突也沒有分支,甚至因為神經細胞在顯微鏡下看來只是一團纖維,並不像是如血球般圓形的細胞,而爭論生物體的最小單位到底是不是細胞呢!在這種情況下,拉蒙.卡哈爾並沒有機會發展出改變神經解剖學的理論。作者點出,黑反應的發明並非自然發生,而必須仰賴高基無法取代的經驗,就像是烹飪高級料理,關鍵是研究者的創造性直覺。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高基,就不會有拉蒙.卡哈爾」。
 
  況且,高基的神經學理論並沒有被完全推翻。高基的理論確實存在缺陷,但「神經系統整體運作」的概念啟發了現代神經科學中的整體論學派。他是堅定的實證主義者,認為理論都應源於實際的觀察結果,而不是依靠猜測、空想而來的;只不過,戴著「瀰散神經網理論濾鏡」的高基,只能看到有利於他的理論的觀察結果。考量到當時顯微技術的限制,以致尚未出現決定性的證據反駁高基理論的錯誤,作者希望透過脈絡的梳理,讓讀者能夠同理高基的堅持,而不是一味地將他視為心胸狹隘的頑固學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后劲非常大,它会像一个持续的低频振动,在你合上书本后依然在你脑海中回响。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于“认知偏差”和“学术名声的流逝”这一主题的强烈兴趣。每次读到那些被时代错过的天才故事,总会引发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个人传记的范畴,它是一个绝佳的案例研究,展示了科学共同体在面对颠覆性理论时可能表现出的集体惰性与保守。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对比锚点”,让我们得以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如果这位科学家当初获得了应有的关注,今天的神经科学版图又会是何种景象?这种由书本引发的深度思考,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诺贝尔奖”光环所固化的历史定论,并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先驱者感到由衷的惋惜与敬佩。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智力探险,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流水账式传记写法,而是巧妙地将时间线进行碎片化重组,时而聚焦于某个关键实验的突破性瞬间,时而又迅速拉回到人物早年的学术困境与挣扎。这种跳跃感,非但没有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反而像侦探小说一样,不断抛出线索,吊着读者的胃口,迫使我们主动去拼凑出这位科学家的完整图景。特别是某些技术细节的描述,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晦涩的神经生理学概念,使得即使是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的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与震撼。每一次关键转折点的铺陈,都伴随着一种情绪上的共振,让人真切地体会到,伟大成就的背后,往往是无数次被外界忽视的坚持与孤独的搏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上的沉浸体验,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色纸张纹理,配上深邃的靛蓝色字体,立刻就让人联想到了那些尘封在历史角落里的珍贵手稿。装帧的质感非常扎实,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仿佛握住了某个时代分量的感觉。光是翻开扉页,那股淡淡的油墨香气就足够让人心神安定下来,仿佛已经提前进入了那个特定年代的学术氛围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采取的克制与精准,标题和正文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史学研究气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对接下来的文字内容充满了期待,感觉作者对所描绘的人物必定是倾注了极大的尊重和深入的考据,绝非浮光掠影的泛泛而谈。这种精心打磨过的物理呈现,无疑是为严肃题材披上了一层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外衣,让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被时光掩盖的智慧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文笔风格有一种近乎古典文学的沉稳与厚重感,遣词造句极其讲究,没有丝毫的浮躁或口水化倾向。它呈现的不是一个被神化的“天才”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和局限的真实个体。作者在描绘其学术成就的同时,并未回避其在人际关系中的笨拙,或是在面对保守学界时的挫败与隐忍。这种全景式的刻画,让人物形象立刻立体了起来,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定理授予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献和私人信件时的那种克制,文字的处理十分精妙,它们并非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被有机地编织进了叙事结构中,成为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的有力工具。读罢,留下的不只是对一位科学家的敬意,更是一种对于“被历史遗忘”这一现象本身的深刻反思,让人不禁去审视我们所珍视的历史叙事中,究竟还隐藏着多少被主流声音淹没的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显示出作者极高的学术素养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它不仅仅是一本人物传记,更是一部微型的科学史侧写。作者高超之处在于,他能够将特定历史时期——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社会思潮、政治气候,与微观的神经科学研究进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你会清晰地看到,外部环境的动荡是如何直接影响了基础科学研究的资助、方向,乃至最终的评判标准的。书中对于学术圈内部的派系斗争、资金博弈的细致描摹,读起来令人唏嘘。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科学的进步并非总是一条直线,它充满了偶然性、偏见和权力运作。作者仿佛是一位冷峻的旁观者,用清晰的史料梳理出一条条复杂的因果链条,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正确”结论是如何在重重迷雾中艰难地浮现出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