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勝思考騙局:讀懂3大學術領域×60個認知偏誤,破解被操縱的人生

戰勝思考騙局:讀懂3大學術領域×60個認知偏誤,破解被操縱的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情報文化研究所
图书标签:
  • 认知偏误
  • 行为经济学
  • 心理学
  • 决策学
  • 批判性思维
  • 思维模式
  • 自我提升
  • 影响力
  • 操控
  • 人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己是否迷失在龐大的資訊當中?
  ‧平時是否會被謠言或假新聞所騙?
  ‧平時是否以邏輯及科學觀點動腦思考?
  只要看完本書,就能毫不遲疑地回答「Yes」!

  徹底分析害自己吃虧的大腦錯誤!
  其實你沒有自己所想的那麼聰明,別人也不比你笨。
  在日銷量突破8萬冊!!眾所期待的續作

  請問各位,你平常會「浪費」嗎?
  或許有些讀者會回答:「不,我才不會做那種事。」
  現在請你仔細環視自己的居住空間。
  房間裡的櫥櫃與抽屜、玄關與陽臺、衣物收納箱與冰箱裡面……
  你是否買了不怎麼需要的物品呢?

  這些理應都是本來不見得有需要的「計畫之外的支出」。
  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些相信「自己絕對沒有浪費」的人,
  實際上一再做出「浪費錢」的行為,而且這種情況多到數不清。

  其實,接下來才是重點。即使被人點出「浪費錢」的事實,
  大多數的讀者應該也都不怎麼後悔吧。
  這是因為,人類有著「後悔規避(regret aversion)」的傾向,
  也就是「將自己採取的行動正當化,下意識地避開有可能會覺得後悔的情境」。
  人類的這類「認知偏誤」,經常被運用在詐騙與宗教斂財等「騙局」上。

  尤其本書介紹的與「行為經濟學」、「統計學」、「資訊科學」相關的「認知偏誤」,
  極有可能將各位讀者導往錯誤的方向而「蒙受具體的損失」,因此要特別留意。

  在防止讀者一再浪費、被虛假的統計數據所騙、輕率地相信資訊等這些目標上,
  本書的內容必定能發揮很大的效果!
 
认识你我他:透视人类心智与社会行为的复杂织锦 一部深度剖析人类决策、情感流动与社会互动模式的著作。本书聚焦于宏大的人类经验,而非个体的认知陷阱,致力于描绘一幅关于“我们如何成为我们”的群像图谱。 第一部分:心智的疆域——从个体感知到集体意识的演变 我们的大脑是宇宙中最精密的处理器,但它的运作并非总基于清晰的逻辑。本卷探索个体心智如何构建其所认为的“现实”,并阐述这种构建如何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我们不再关注个体如何被特定“骗局”误导,而是审视心智在面对不确定性、信息洪流和文化规范时所采取的根本性策略。 第一章:感知与现实的错位 本章深入探讨人类感官系统的固有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初始印象。我们考察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理论基础,即思想并非仅仅在大脑中发生,而是与身体的运动、感觉和所处的环境紧密交织。探讨环境线索(如光照、空间布局、物理接触)如何无形中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情绪基调,这超越了简单的“启发法”范畴,直击人类经验的基础层面。我们分析“此时此地”的感官输入如何构建出一种暂时的、主观的真实感。 第二章:情感的逻辑与非逻辑 情感是人类经验的核心驱动力,但其运作机制远比“快乐”或“愤怒”等标签复杂。本章将心智视为一个“情感调谐器”,它不断根据环境的细微变化进行校准。我们区分基底情绪(Basic Emotions)与复杂情感(Complex Affects),后者如羞耻感、敬畏感和怀旧,它们是社会互动和自我概念的产物。重点分析情感在群体决策中的传染性与增强效应,研究群体氛围如何通过非语言信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的同步性)快速扩散,从而影响个体的风险评估和道德判断。 第三章:叙事建构与自我认同 人类是天生的说书人。本章探讨个体如何将碎片化的记忆、经历和文化输入,编织成一个连贯的“自我故事”。这种叙事功能并非单纯的记忆回顾,而是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建构活动。我们研究“最小自我”(Minimal Self)与“叙事自我”(Narrative Self)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社会角色、身份标签(如职业、国籍、家庭角色)如何成为叙事的核心支柱。当叙事受到挑战时,个体表现出的防御机制,不再是认知失调的简单修正,而是对存在基础的深层维护。 第二部分:社会结构的张力——群体动力学与文化渗透 个体心智在社会场域中相遇、冲突与融合。本卷将视角拉远,观察人类如何形成群体,建立规则,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独特的集体行为模式。我们关注的是结构、规范与权力关系,而非个体的特定“思维盲点”。 第四章:群体的涌现与归属的代价 本章聚焦于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的本质。探讨“内群体偏好”(In-group Bias)的生物学根源与社会学建构,分析个体在群体中如何轻易地放弃独立判断,转而服从群体规范(Group Norms)。我们深入研究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的社会心理机制,但这并非指个体被“欺骗”,而是指在特定情境下(如匿名、高度激发的群体中),自我边界的暂时模糊,使得原本被抑制的行为得以释放。重点分析“归属感”作为一种基本需求,如何驱动人类采取一致性行动,即使这些行动在逻辑上存在缺陷。 第五章:符号、仪式与意义的共享 文化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它通过共享的符号系统来协调数百万人的行为。本章探讨语言、艺术、宗教和意识形态如何作为意义传递的媒介(Vehicles of Meaning)。我们分析仪式的社会功能,它们如何通过重复的、高度程式化的行为,固化群体价值观,增强社会凝聚力。这里的探讨超越了对“迷信”的批判,而是理解仪式如何为复杂、无序的世界提供必要的结构和可预测性,是人类应对存在焦虑的集体性应对机制。 第六章:权力的形塑与合法性基础 权力关系是所有社会结构的核心。本章考察权力如何分配、被接受以及如何通过合法性(Legitimacy)来维持其运行。我们分析权威的心理学基础——为何个体倾向于服从被认为是“正确”的来源。这不仅包括对明确命令的服从,更包括对制度、法律和传统观念的内在尊重。探讨权力如何通过话语(Discourse)来建构现实,影响知识的生产和流通,从而定义什么是“真理”和“常识”。 第三部分:跨越时空的连接——历史的惯性与未来的投射 人类心智不仅受制于当下环境,更深受历史的重量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所驱动。本卷着眼于时间感如何塑造我们的集体行为和价值取向。 第七章:历史的重载与记忆的重构 我们如何看待历史,决定了我们如何定位自己。本章探讨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的建构过程,它不是历史事实的简单累积,而是不断根据当前社会需求而重塑的动态结构。分析“神话时代”、“黄金时代”等历史叙事的社会功能,它们如何为当下的集体行动提供道德依据和行动的合理性。我们关注历史“遗忘”的积极作用——哪些信息被刻意或无意识地排除在外,才能使社会结构保持稳定。 第八章:不确定性、风险与代际差异 面对未来,人类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应对姿态。本章比较不同代际群体对“风险”概念的理解差异。经济环境、技术变革和社会变迁如何塑造了不同年龄段人群对规划、储蓄和变革的接受程度。探讨代际契约(Generational Contract)的瓦解与重塑,以及年轻一代与年长一代在时间视野上的错位如何导致社会政策和价值取向上的摩擦。 第九章:技术对心智模型的冲击与重塑 技术的进步从未是中性的。本章考察新兴技术(如社交网络、人工智能等)对人类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的根本性挑战。重点不是技术如何产生“错误信息”,而是它们如何改变我们对可靠性、真实性、隐私和人际距离的根本假设。分析技术如何通过算法和即时反馈机制,重新校准我们的注意力和耐心阈值,迫使人类心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适应新的环境参数。 结语:在复杂性中寻求共存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个理解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工具箱,认识到我们行为的深刻复杂性和内在驱动力。理解这些宏大模式,不是为了寻找简单的修复方案,而是培养一种对人类经验多样性的深刻尊重——认识到我们都在一个不断演化、充满张力的系统内寻求意义与秩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情報文化研究所


  為推廣資訊文化論及相關領域研究並促進交流,1996年成立情報文化研究會,2018年升級為情報文化研究所。成員包含新銳研究者,以及活躍於各領域的社會人士,眾人皆在這個交流園地熱烈討論與提出建言。現任所長為高橋昌一郎。

  負責撰寫本書的是情報文化研究所3名研究員,3人的現職與研究主題如下。

米田紘康

  (第Ⅰ章主筆)
  桃山學院大學副教授,專攻行為經濟學與神經經濟學。目前的研究主題是,當人陷入不確定的狀況時會如何做出決策。此外也對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到社會、協助解決問題的巧推理論(Nudge)有興趣。

竹村祐亮

  (第Ⅱ章主筆)
  同志社大學特別研究員,專攻空間統計學。目前的研究主題是,鎖定某疾病造成的死亡現象發生頻率比周圍多的地區(熱點)之手法。

石井慶子

  (第Ⅲ章主筆)
  青山學院大學助教,專攻熱流工程學與可視化測量等。對廢熱回收法與傳熱傳質學有興趣,目標是研發永續、節能的製造技術。

監修者簡介

高橋昌一郎


  1959年生。國學院大學教授,專攻邏輯學與科學哲學。主要著作有《理性的界限》、《知性的界限》、《感性的界限》、《馮紐曼的哲學》、《歌德的哲學》(以上為講談社現代新書)、《20世紀論爭史》、《自我分析論》、《反神祕學論》(以上為光文社新書)、《愛的邏輯學》(角川新書)、《東大生的邏輯》(筑摩新書)、《小林秀雄的哲學》(朝日新書)、《哲學辯論》(NHK Books)、《馮紐曼、歌德與圖靈》(筑摩選書)、《科學哲學入門》(丸善)等。目前擔任情報文化研究所所長、Japan Skeptics副會長。
 

图书目录

監修者前言 ――認識「認知偏誤」戰勝「騙局」!

第Ⅰ章 從行為經濟學瞭解認知偏誤
01 錨定效應
02 沉沒成本謬誤
03 心理帳戶
04 過度自信
05 同儕效應
06 後見之明偏誤
07 現時偏誤
08 損失規避
09 確定性效應
10 社會規範
11 框架效應
12 選擇超載
13 峰終定律
14 極端趨避
15 賭資效應
16 符號效應
17 預設值效應
18 零元效應
19 貨幣幻覺
20 機率權重函數

第Ⅱ章 從統計學瞭解認知偏誤
01 平均謬誤
02 安斯庫姆四重奏
03 誤用條形圖
04 誤用折線圖
05 誤用3D圖表
06 誤用圖像圖表
07 樣本偏誤
08 自我選擇偏誤
09 健康工人效應
10 伯克森偏誤
11 組間比較謬誤
12 辛普森悖論
13 時序比較謬誤
14 回歸謬誤
15 小數定律
16 顯著性謬誤
17 檢定的多重性
18 蒙提霍爾問題
19 基本率謬誤
20 檢察官謬誤

第Ⅲ章 從資訊科學瞭解認知偏誤
01 可得性捷思法
02 倖存者偏誤
03 有限理性
04 大臭鼠效應
05 谷歌效應
06 第三人效應
07 敵意媒體效應
08 險惡世界症候群
09 別處效應
10 集群錯覺
11 類別大小偏誤
12 單位偏誤
13 比率偏誤
14 凸顯性偏誤
15 處理層次效應
16 反應偏誤
17 無意義數學式效應
18 測量效應
19 觀察者效應
20 素樸實在論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791831
  • 規格:平裝 / 264頁 / 14.8 x 21 x 1.7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監修者前言

認識「認知偏誤」戰勝「騙局」!


  重新從三大學術領域介紹「認知偏誤」

  我們在2021年4月,於日本出版了《圖解認知偏誤!避開99%思考陷阱》(情報文化研究所著,高橋昌一郎監修,繁體中文版由墨刻出版社出版)。

  令我們驚訝的是,截至目前為止該書在日本已發行至第11刷,總銷量逼近10萬冊。沒想到能獲得如此廣大的回響,在此先向關注「認知偏誤」,或對「認知偏誤」感興趣而購書的各位讀者致上最深的謝意。

  《圖解認知偏誤!避開99%思考陷阱》是從「邏輯學」、「認知科學」、「社會心理學」這三個學術領域來介紹「認知偏誤」。相當於續作的本書,則嘗試重新從「行為經濟學」、「統計學」、「資訊科學」這三個學術領域來介紹。雖說是續作,但本書完全是由獨立的單元構成,因此就算只讀本書也不會有任何問題。

  不過,若能看完這兩本書(無論先讀哪一本都沒關係),相信讀者應該能夠廣泛掌握六大學術領域的「認知偏誤」全貌。

  如同前作的解說,偏誤的英文「bias」原本是指斜裁的布塊,後來衍生出「墊高、偏頗、不正」等意思。像「帶有偏誤」這種經常聽到的說法,就是用來形容「對某個人事物有偏見」。

  而「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一詞,則被用來泛指偏見、成見、武斷、偏頗的資料、自以為是或誤解等等。

  本書是由情報文化研究所的年輕研究員――米田紘康(行為經濟學)、竹村祐亮(統計學)與石井慶子(資訊科學)所寫,三人都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大放異彩。

  被歸類為「認知偏誤」的用語超過數百個,但當中有不少用語的意思或用法模糊籠統,甚至有些用語的意思是重複的。經過多次開會討論後,我們從上述三大專業領域分別嚴選出20個非提不可的主題,總共會介紹60個主題。

  本書的特色在於,我們不像一般的「百科辭典」那樣按照ABC的順序介紹,而是由淺入深地安排各單元的內容,讓讀者能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樂趣。

  本書的適讀對象,是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鮮人。若以本書作為「行為經濟學基礎」、「統計學入門」、「資訊科學概論」這類大學課程的教科書或補充教材,那麼每次上課應該可講解2個主題,上完總計30堂(上下學期各15堂)的課後便能講解完60個主題。

  當然,不光是大學生,為了讓所有讀者都能輕鬆閱讀,我們花了許多心思規劃本書內容。有別於不易看懂的「學術名稱」及「英文名稱」,各主題的「標題」盡量讓人一看就能大致想像內容。為了避免把範圍拉得太廣,「關聯」只列出關係較深的主題。「參考文獻」則是列出引用的文獻以及推薦的書籍,供有興趣進一步學習的讀者參考。

  如何避免將自己導往錯誤的方向?

  請問各位讀者,你平常會「浪費」嗎?

  或許有些讀者會回答:「不,我才不會做那種事。」

  現在請你仔細環視自己的居住空間。房間裡的櫥櫃與抽屜、玄關與陽臺、衣物收納箱與冰箱裡面……你是否買了不怎麼需要的物品呢?

  連包裝都沒拆的旅遊紀念品、被電視廣告打動而購買的瘦身器材、從超市買回來後就放到過期只好丟掉的各種食品……你是不是被出外旅遊的興奮感、被電視購物專家的銷售話術、被超市「半價促銷」的便宜價格給沖昏了頭,才會忍不住買下這些商品呢?

  這些理應都是本來不見得有需要的「計畫之外的支出」。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些相信「自己絕對沒有浪費」的人,實際上一再做出「浪費錢」的行為,而且這種情況多到數不清。

  其實,接下來才是重點。即使被人點出「浪費錢」的事實,大多數的讀者應該也都不怎麼後悔吧。這是因為,人類有著「後悔規避(regret aversion)」的傾向,也就是「將自己採取的行動正當化,下意識地避開有可能會覺得後悔的情境」。

  人類的這類「認知偏誤」,經常被運用在詐騙與宗教斂財等「騙局」上。

  尤其本書介紹的與「行為經濟學」、「統計學」、「資訊科學」相關的「認知偏誤」,極有可能將各位讀者導往錯誤的方向而「蒙受具體的損失」,因此要特別留意。

  在防止讀者一再浪費、被虛假的統計數據所騙、輕率地相信資訊等這些目標上,本書的內容必定能發揮很大的效果(不過我們也要反過來拜託各位,千萬別拿來作不良用途)!

  衷心期盼本書不只能幫助讀者瞭解「認知偏誤」,亦有助於豐富各位的人生。最後,希望各位讀者想一想以下三個問題。

  ‧自己是否迷失在龐大的資訊當中?
  ‧平時是否會被謠言或假新聞所騙?
  ‧平時是否以邏輯及科學觀點動腦思考?

  相信看完本書的讀者,對於上述這三個問題應該都能回答「Yes」才對!
 
2022年11月15日
國學院大學教授&資訊文化研究所所長 高橋昌一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这个基础问题的颠覆。我过去总以为,只要多看点书,多了解点信息,就能做出最优决策。然而,这本书通过那些生动的案例和实验结果告诉我,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是一台效率机器,它为了节省能量,设计了一套充满捷径的判断系统,而这些捷径,恰恰是我们最容易被利用的弱点。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锚定效应’,我当时正在考虑换一辆车,脑子里已经给自己定了个心理价位。读完那个章节,我才猛然醒悟,我那个心理价位很有可能就是被销售人员不经意间抛出的第一个数字“锚定”了。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无法用言语形容,就像是卸掉了思维上的一个沉重包袱。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幽默,他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语气,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友,拍着你的肩膀告诉你‘嘿,别怪自己,我们都是这样被骗的,但现在你知道了,我们有机会反击了。’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述方式,让那些原本枯燥的认知科学理论变得鲜活有趣,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一绝,那种深沉的蓝与略带刺眼的橙色搭配,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起它的时候,心里就有一种预感,这可不是那种肤浅的成功学读物。首先吸引我的是它那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感,但又不失亲和力。我记得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窝在沙发里开始翻阅的。里面的排版非常清晰,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一些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对心理学和经济学不太专业的人也能轻松进入状态。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引入每一个“骗局”时的那种铺垫,总能精准地找到生活中的痛点,让你忍不住想‘对,我就是这样想的!’这种代入感非常强。它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而更像是一次思维的探险,引导你去审视自己日常决策背后的那些看不见的推手。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是基于事实做出的选择,但这本书就像一个温柔却坚定的灯塔,照亮了我们思维中的那些小小暗礁。读完第一部分,我感觉自己的“雷达”灵敏度一下子提高了好几个档次,看新闻、看广告,甚至和朋友聊天,都能捕捉到那些微妙的认知陷阱。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次自我升级的奇妙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与自我的长期对话。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会不断在你脑海中回响的“背景音”。我发现自己开始有意识地去暂停思考过程,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我现在是基于数据判断,还是基于感觉在行动?” 这种‘元认知’的提升,是潜移默化的。书里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叙事谬误’的,也就是我们如何过度依赖连贯的故事来理解世界。这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发现,我们很多历史观、价值观,其实都是被精心编织的故事所塑造的。意识到这一点后,我看待那些宏大的社会议题时,会更加警惕那些‘听起来太完美’的解释。我常常翻到书的某一页,看到作者对某个偏误的精辟总结,然后会心一笑,觉得自己又在对抗一次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让你成为一个冷酷的逻辑机器,而在于让你成为一个更清醒、更有韧性的思考者。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就是“被赋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被无数信息流裹挟着向前走,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高速运转但缺乏有效过滤器的CPU,疲惫不堪。这本书就像是为这个CPU安装了一个顶级的防火墙和优化软件。它没有承诺让你一夜暴富或立刻获得绝对真理,但它教会了你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心智资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学术来源时的严谨态度,每一个观点都有据可查,这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而且,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从个体决策到群体行为,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翻一页都在构建一个更宏大的认知地图。我不是那种读完一本书就立刻写书评的人,但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激的,因为它确实改变了我对“思考”这件事的看法,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了主动的审视者。这是一次物超所值的智力投资。

评分

我是一个对逻辑和结构有很高要求的人,所以市面上很多号称能改变思维的书籍对我来说都有些‘虚浮’。但是这本不一样,它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机制。它将复杂的学术概念拆解得丝丝入扣,无论是统计学上的‘回归均值’,还是心理学上的‘确认偏误’,作者都有本事找到一个极其精准的生活化比喻来解释。比如,他解释‘损失厌恶’时,用的那个关于‘失去十块钱的痛苦大于得到十块钱的快乐’的例子,简直是神来之笔。我发现,当我把这些认知模型应用到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团队项目中时,团队内部的沟通效率明显提高了。因为我们不再纠结于谁对谁错,而是开始讨论:“这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从众效应’在作祟?”这种讨论框架的转变,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实际的价值。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一副可以用来分析和解构现实世界的透镜,质量之高,令人赞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