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測量》討論的是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時期,在西歐發生的從“定性認知”到“定量認知”的劃時代轉變。這一轉變使得現代科學、技術、商業實踐和官僚制度成為可能。西歐人,如果不是最早,肯定也是屬於最早發明機械時鐘、幾何上精確的地圖、複式簿記、嚴謹的代數和音樂符號,以及透視法的人。到16世紀,與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相比,西歐都有更多人習慣定量思考。這些人也因此成為科學、技術、軍備、航海、商業實踐和官僚機構中的領袖,並創造了西方音樂和繪畫歷史上的許多最偉大的傑作。簡言之,《萬物皆可測量》旨在探討1250—1600年間在西歐發生的關於“定量思維”的心態革命,揭示這一劃時代轉變對人類歷史進程的深遠影響。
艾爾弗雷德·W.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1931—2018),美國歷史學家,得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歷史、地理及美國研究教授。主要從事生態環境史研究,被視為環境史研究的奠基者。被芬蘭科學院頒授院士稱號。著有《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1972)、《被遺忘的大流行》(1976)、《生態帝國主義》(198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