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文茶器 (電子書)

台灣人文茶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德亮
图书标签:
  • 台湾茶文化
  • 茶器
  • 人文
  • 设计
  • 工艺
  • 台湾
  • 电子书
  • 文化艺术
  • 生活美学
  • 品茗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茶葉達人阿亮繼《台灣茶器》後又一力作
涵蓋台灣老、中、青三代茶器藝術家
從陶、瓷、炻器到金、銀、銅、漆等茶器
熔傳統與創新於一爐,集藝術與實用之大成
呈現台灣茶器豐富多樣的人文風貌!
 
  清朝中葉,由於陳曼生等文士先賢的投入,宜興壺終能脫胎換骨,從單純的工藝躍升到藝術創作的層次。台灣現代茶器也由於文人的參與或人文思考的注入,運用不同的媒材傳達、彰顯個人的文士趣味,作品且更具原創性、內涵、美感與實驗精神,因此能在短短二十年間迅速崛起而大放異彩,並閃耀國際舞台,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

  融合了藝術美感、人文思維與歷史情懷的台灣各式茶器,二十年來在全球市場上的收藏價值與日俱增,為台灣在茶的世界中開疆拓土,令人刮目相看。
《島嶼的氣味與溫度:臺灣傳統工藝的當代詮釋》 一卷關於臺灣生活美學與匠心傳承的深度巡禮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目光投向臺灣這座島嶼上,那些世代相傳、蘊含著土地記憶與人文精神的傳統工藝。我們並非探討飲茶的儀式或茶器的演變,而是聚焦於材質的選擇、技法的打磨,以及這些工藝品如何融入當代臺灣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一種無聲的文化符碼。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築一個關於臺灣工藝的宏大敘事,從北到南,從山林到海岸,追溯那些默默耕耘的工匠身影,以及他們手中所誕生的、足以對話世界的作品。這是一趟關於「物」的旅行,更是一場關於「人」的考察。 --- 第一部:泥土的記憶——陶藝與建材的韌性 臺灣的地理特性決定了其豐富的土質資源,從質地細膩的高嶺土到飽含礦物質的紅土,皆成為藝術家與匠人揮灑創意的基礎。 1. 磚瓦的紋理與生活的斷代史 我們深入探討臺灣早期建築中不可或缺的紅磚與瓦片。這些並非單純的建材,它們的燒製溫度、泥料配比,乃至於模具的雕刻,都反映了不同時期的技術水準與地方審美。在臺南的老街區,我們細讀那些斑駁磚牆上的「出走」與「回歸」——那是日據時期引進的機器製磚技術與傳統手工訂製模具之間的張力。 本書詳述了傳統「養土」的過程,如何讓泥土在經年累月中獲得最佳的延展性與耐久度。我們記錄了一位屏東的老磚窯師傅,他堅持使用傳統的間接加熱窯爐,而非現代化的隧道窯,只為追求那種獨特、略帶焦痕、充滿「火氣」的溫潤質感。這種對原始工法的堅守,體現了臺灣人對物件生命週期的尊重。 2. 粗獷與細膩的平衡:臺灣陶瓷的非典型之路 不同於東亞主流陶瓷體系中對完美釉色與造型的極致追求,臺灣的陶瓷發展呈現出強烈的在地化色彩。本書聚焦於幾種臺灣特有的泥土應用,例如利用風土條件產生的特殊礦物結晶,創造出在特定光照下會呈現細微「砂爍」效果的釉面。 我們探討了戰後臺灣陶藝家如何將抽象表現主義與傳統的器物造型相結合,創造出既有功能性、又充滿雕塑感的作品。這其中,對於「器形不完整性」的追求,反映了臺灣社會在快速變遷中,對穩定與動盪之間保持審美觀照的哲學思考。書中收錄了數件大型陶藝裝置,它們並非用於盛裝飲品,而是作為空間的結構元素,利用其龐大的體積和粗礪的表面,來錨定周圍環境的氣場。 --- 第二部:纖維的脈動——編織、植物染色與服飾結構 臺灣島嶼的氣候濕熱,孕育出豐富的植物資源,這些資源被工匠轉化為生活中的必需品,從遮蔽風雨到裝飾儀式。 3. 藺草的生命力:從田間到美術館的轉譯 臺中苑裡,是臺灣藺草編織的重鎮。我們深入探究藺草從田間收割、日曬、搓揉成條的複雜前期處理過程。這種處理工藝極度考驗匠人的體力與經驗,因為藺草的含水量稍有偏差,編織時便會斷裂或變形。 本書的重點在於解析傳統的「蓆」與「墊」如何被解構、重組,成為現代設計師手中的包袋、燈罩,甚至立體雕塑。我們記錄了幾位年輕設計師如何引入日本繩結藝術(Kumihimo)的元素,為傳統的平紋編織帶來新的結構張力。這不僅是材質的轉換,更是文化語境的重新校準。 4. 自然之色:草木染的臺灣色譜 臺灣的植物染料豐富多樣,從山上的姑婆芋葉到平地的老茶樹根,每一種顏色背後都對應著特定的季節與山川背景。本書系統性地整理了幾種獨特的臺灣染料組合,例如使用鬼箭竹的根部提取的「鐵鏽紅」,以及利用月桃葉和薑黃混合所創造出的「暖金色」。 我們詳細描述了傳統染坊中「媒染」的秘密——如何使用不同的礦物或植物酸鹼度,來鎖定並深化色彩的層次。這種對自然的依賴與順從,體現了臺灣早期社會對環境邊界的認知。書中特別描繪了數件以海洋生物骨骼為媒染劑所呈現出的幽暗、深邃的藍色織物,這些作品的工藝已瀕臨失傳。 --- 第三部:光影的捕捉——金屬與竹材的力學與美學 在實用器物之外,金屬與竹材的應用,展現了臺灣工藝在精密加工與結構穩定性上的極致追求。 5. 傳統鎖具與五金:隱藏在門後的堅固哲學 臺灣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對門閂、鉸鏈和鎖具的要求極高,必須能抵禦潮濕的氣候和偶爾的颱風侵襲。本書聚焦於傳統的「榫卯鎖」和鑄鐵五金。我們探究了臺灣工匠如何使用傳統的鍛造技術,在不依賴現代焊接的情況下,將堅硬的鐵材塑造成結構複雜、運行流暢的鎖體。 這些五金件上常刻有祈福的圖騰,如蝙蝠、錢幣紋樣,它們的功能性與裝飾性完美融合。透過對這些「隱藏部件」的考察,我們得以一窺早期臺灣社會對安全感、財富觀念的實體化表達。 6. 竹編的空間藝術:結構與透光的遊戲 臺灣竹材資源豐富,從結構用的大毛竹到工藝用的麻竹、桂竹,各有其獨特的韌性與紋理。本書深入分析了臺灣竹編技藝中對「張力平衡」的極致掌握。例如,在製作大型竹燈罩或戶外屏風時,工匠如何預先處理竹材,使其在乾燥後不會因收縮而扭曲變形。 我們特別介紹了幾種臺灣獨有的竹編紋理,如「米篩目」的層層疊加與「魚鱗紋」的複雜交錯,這些紋理不僅美觀,更具備了精確的採光與通風功能。書中探討了竹編藝術如何從傳統的農具延伸至現代的室內設計領域,成為一種輕盈、環保且富有生命力的建築材料。 --- 結語:工藝的未來式——在地化的永續性 《島嶼的氣味與溫度》最終指向一個核心問題:在高度工業化與全球化的浪潮下,臺灣的傳統工藝如何保有其靈魂,並找到與現代生活對話的空間? 本書總結了幾種工藝復振的成功案例,它們的共同點在於:不盲目追求歷史的複刻,而是以當代的設計思維,重新詮釋傳統材質的潛能與工匠精神的價值。這是一本獻給所有熱愛臺灣土地、關注物質文化發展的讀者,一窺其深層紋理與溫度變化的指南。它所呈現的,是臺灣工藝界在面對傳承與創新時,所展現出的那份堅韌、細膩與獨特的島嶼氣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德亮

  ‧台灣花蓮人,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兼具作家、畫家、攝影家、茶藝家、資深媒體人等多重身分的詩人藝術家,至今已出版著作近40本。

  ‧曾獲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中國時報文學獎、台灣茶協會傑出茶藝文化獎,文學作品經常選入多種海內外重要文學選集、年度詩選、高中國文輔導教材等。

  ‧曾在國立台灣藝術館、國定古蹟林本源園邸、中國福建省美術館等地舉行油畫水彩與攝影個展多次。並曾策辦「1983台北藝術上街展」、「1998跨世紀多元藝術互動展」、「2011兩岸客家圍屋特展」、「2015台灣新文人茶器名家大展」等大型展演,其繪畫廣為中外人士所收藏。近年致力茶文化推展與研究,不惜千里跋涉翻山越嶺找茶、寫茶、畫茶及演講,媒體普遍譽為「茶葉達人」。

  ‧曾任《新台灣新聞周刊》總編輯、《自由時報》綜藝版主編、超視《大腳丫遊記》節目總策劃、客家電台藝文節目主持人、國立東華大學教授平面攝影、原住民電視人才培訓班教授報導攝影與節目企劃,交通部觀光局「台灣采風」攝影大賽評審委員、行政院輔導會「國家農場」攝影大賽評審委員、BENQ真善美獎評審委員;《新新聞》、《新觀念》以及中國大陸Look Taiwan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台灣省茶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顧問、台北茶文化博覽會顧問、宜蘭縣政府顧問、台北縣政府客家文化諮詢委員會顧問、日本台灣茶協會顧問等。

  ‧現為《人間福報》、《獨家報導》、《豐年》以及中國大陸《茶道》等各大報刊專欄作家。

  ‧Facebook搜尋:阿亮大師粉絲專頁
  德亮部落格(臺灣/繁體):blog.yam.com/teliang
  德亮博客(大陸/簡體):blog.sina.com.cn/teliang
 
  ◎出版著作:

  茶藝文學:風起雲湧普洱茶(遠足/2003)
  台北找茶(民生報/2004)
  珍珠奶茶完全攻略(民生報/2004)
  台灣找茶(民生報/2005)
  普洱找茶(民生報/2006)
  普洱藏茶(聯經/2008)
  客鄉找茶(台北縣客家事務局/2009)
  兩岸烏龍名茶(知音/2009)
  台灣的茶園與茶館(聯經/2011)
  台灣茶器(聯經/2012)
  找茶,就是找故事(聯經/2013)
  台灣喫茶(聯經/2015)
  台灣人文茶器(聯經/2015)

  電影原著:國四英雄傳(益群/1985/代表參加芝加哥影展)

  報導文學:小錢征服大中國(新新聞/2003)
  致富在中國(鷹漢文化/2004)
  客家圍屋──海峽兩岸的土樓意象(新北市客家事務局/2011)

  旅遊文學:靜岡伊豆(新新聞/1999)
  日本之醉(本土文化/2000)
  浪漫南國(華文網/2001)
  北台灣知性之旅(華文網/2001)
  深入雲南古國(華文網/2001)
  深入蘇州(華成/2002)

  詩集:劍的握手(德馨室/1977)
  畫室(德馨室/1978)
  月亮與劍(益群/1983)
  水色抒情(林白/1990)
  德亮詩選--詩書茶畫(華玲/2009)

  散文集:永遠的伯勞鳥(河童/1998)

  繪畫筆記:台灣畫真情(博揚文化/2000)

  多元創作:千手繆思(台北縣文化局/2007)

  畫集:鄉土詩情(聯鳴文化/1984)
  吳德亮畫集Ⅱ(鹿港小鎮/1990)
  本土心情(聯鳴文化/1996)

  攝影集:人間茶(台北縣文化局/2008)
  近看海峽兩岸之美(中國福建省美術館/2011)

图书目录

楔子:台灣人文茶器閃耀國際時尚舞台
 
第壹章:陶茶器

一、台灣岩礦與岩砂
千秋功業一壺茶(鄧丁壽)
星空與岩礦的櫻花戀(三古默農)
茶陶《山海經》(游正民)
敦煌飛天意象(吳麗嬌)
茶中有佛皆自在(廖明亮)
鹿谷兄弟的岩砂情(吳錦都、吳錦城)
精準詮釋台灣茶香(葉樺洋)
茶陶禪境邁向學術殿堂(吳孟純)
 
二、台灣新陶色
品味超現實美學(張山)
看見佛經看見茶(陳文全、尤美)
蔓生與墨顏(宋弦翰、蔡依儒)
山水乍現白釉間(黃存仁)
盡情揮灑台灣本色(吳晟誌)
再造天目新璀璨(江玗)
天水雲岫見真情(胡定如)
青瓷、白釉與志野(陳瑞諭)
陶藝美學的劍道精神(黃俊憲)
翠潤中看見油滴嫣紅(莊瑋)
台灣新人文紫砂三絕(黃浩然+蔡忠南+雨墨)
台灣特色的紫砂與朱泥(陳正嵐)
 
三、台灣新柴燒
歡喜燒窯七十七年(林添福)
陶花源的茶香侏羅紀(蔡江隆、吳淑惠)
厚釉吻醒茶香(翁國珍)
回歸自然的寫實主義甲蟲情(羅石)
自然拙樸藏鋒不露(黃福昌)
逆境中婉約的爆發力(陳芳蘭)
吳題吾陶自然落灰釉(吳明儀、賴秀桃)
 
第貳章:瓷茶器
來自天官的紫翠天青與鐵釉(蔡永宜、蔡永志)
雲白天青深色釉(蘇保在)
水火同源的新釉震撼(陳雅萍)
銀定白與鈞釉(翁士傑)
炻器亦非陶(林建宏)
雨墨青花聽茶香(雨墨)
 
第參章:金銀銅茶器
銀壺無垢舞茶香(陳念舟)
傳統中建構台灣新意(陳水林)
輝映《心經》照亮茶(林國信)
銀與竹共舞茶香禪境(蔡長宏)
府城靜巷的銀壺茶香(劉邦顯)
銅胎琺瑯人間築夢(呂燕華)
 
第肆章:漆茶器
創意中更見繽紛亮彩(廖勝文)
火鶴般燃燒裡腹之間(李國平)
托起天目璀璨(梁晊瑋)
 
第五章:藏茶風帶動人文茶倉崛起
天壇彩釉生生不息(陳雅萍)
兔子的金剛怒目(張山)
浮雕技法注入古典圖騰(吳金維)
淬鍊成金的律動色彩(戴志庭)
錫口陶倉的巧思創意(李仁嵋)
青蛙蟾蜍四方財(林義傑)
普洱雄獅(廖明亮)
大地龜裂的省思(翁國珍)
三元及第藏茶情(蘇文忠)
金雞報喜(李永生)
櫻花與劍(黃俊憲)
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游正民)
原木的魅力(林貴松)
 
第六章:鋦補與金繕
從工匠補到技術補(蔡佩君、周伯燦)
從馬蝗絆到藝術補(李國平)
兔子的瘋狂下午茶(蔡長宏)
無須補釘的金繕技藝(藏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465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5.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格局远超出了“茶器”本身,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台湾人“生活哲学”的侧写。作者的文字中透露着一种对“慢活”的向往,以及对“手作温度”的执着追求。他通过对不同时期台湾茶具的细致考察,描绘出台湾社会从殖民、建设到转型过程中,人们对待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态度变迁。特别是那些带有时代烙印的民间茶具,它们不仅是饮茶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集体记忆的载体。阅读时,我常常会联想到祖母家老柜子里那些蒙尘的旧茶具,那些物件在书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世的轻盈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泡茶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好好生活,认真对待每一次饮茶”的书。对于一个热爱台湾文化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是无法用价格衡量的,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对“根”与“美”的永恒追寻。

评分

这本茶器美学专书,光是封面那抹沉稳的靛青,就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谈论工艺的工具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看似寻常的陶土与釉色时,那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比如,谈到早期台湾制瓷,如何将闽南的传统技法与本地的矿物进行融合,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能想象出制陶师傅们在烟火缭绕中,专心致志地将泥巴塑造成具有生命力的器皿的过程。书中对于器型线条的剖析,更是精妙绝伦,从壶嘴的收束到把手的弧度,无不透露出对使用者的体贴。那种对“好用即是美”的坚持,远超出了单纯的视觉欣赏,它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茶汤的清香,感受到温润的器壁在掌心传递的热度。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台湾在地美学的深刻理解,绝对是茶道爱好者案头必备的珍藏。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排版和图文搭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尤其是在数字阅读体验上做得非常出色。我本来对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有些保留,担心细节在高分辨率下无法完美呈现,但它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一张高清图片都像是艺术品展示,光影的捕捉极为精准,能清晰看到釉面在不同角度下的细微变化。更棒的是,作者对于不同地域茶种与器型的适配性分析,简直是实战指南。比如,针对高山乌龙的冲泡,推荐了哪种“泥性”适中的紫砂壶,或是针对东方美人茶,应该选择哪种“导热性”更佳的薄胎白瓷。这种实操层面的建议,对于正在摸索自己“茶道风格”的茶友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它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用清晰明了的论述和精美的视觉呈现完美地架设了起来,让人读完就想立刻实践一番,而不是空泛地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

说实在的,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学术研究的枯燥读物,没想到它的叙事手法非常活泼,甚至带有一丝怀旧的温度。作者巧妙地将台湾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背景融入到茶器的演变脉络中,让我对“器”背后的“人”有了更深的认识。例如,书中提到战后初期,物资匮乏时期的民间茶具,那些粗犷却充满生命力的民间手作,它们承载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坚韧与朴拙,让人感慨万千。不同于西方对“完美”的追求,台湾的人文茶器更强调一种“不完美中的和谐”,那种釉色偶尔的流淌、胎体的微小瑕疵,都被赋予了故事性。这种对“缺憾美”的尊重,恰恰是台湾文化精神的一种体现。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我们现在追求的极简主义,是不是反而丢失了那种人与物之间最真挚的互动和情感联结?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反思平台,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物件。

评分

我总觉得,好的文化书籍不应该只是记录历史,更应该激发当下的创造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沉溺于对古董的膜拜,而是着眼于如何将这些传统精神融入到现代生活的设计语汇中。作者深入探讨了新一代台湾陶艺家如何从传统器型中汲取灵感,同时又大胆地运用现代材料和人体工学原理进行创新。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日常器皿的仪式感”这一章节的论述。它提醒我们,即便是早上匆忙中使用的茶杯,如果拥有美好的设计和合适的触感,也能瞬间提升一天的精神状态。这种将美学渗透到柴米油盐中的理念,非常贴合台湾人务实又追求精致的生活哲学。它鼓励读者不要把“好茶具”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们成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美好。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向上的文化传承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