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追求錶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2016增修版) (電子書)

娛樂至死:追求錶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2016增修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波茲曼
圖書標籤:
  • 尼爾·波斯特曼
  • 媒體批判
  • 娛樂至死
  • 文化研究
  • 傳播學
  • 社會學
  • 媒介文化
  • 消費主義
  • 後現代主義
  • 大眾傳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嚴肅的思考已成過去,迎嚮娛樂與激情的我們,是否將毀於自身所愛。

  ◎亞馬遜讀者強力推薦媒體批判經典
  ◎波茲曼之子安德魯撰寫二十周年版序
  ◎政大新聞係馮建三教授2016新版專文推薦


  在《一九八四》中歐威爾害怕禁書,害怕我們受到文化箝製,但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則害怕沒有禁書的理由,因為再也沒有人想讀書瞭。今日看來,歐威爾的預言錯瞭,赫胥黎的預言卻正在發生……

  資訊發達的今日,政治人物訴求的不是富有邏輯的政見,而是個人魅力;新聞訴求的不是專業與真相,而是悲情與娛樂。自從電報、新聞、電視、網路等傳播媒介齣現,數韆年習以為常的知識承載方式在百年間被打破。

  改變的不僅是獲取訊息的媒介,也改變瞭知識結構,使得人類思考方法與行為舉止產生變化。長篇大論變得沒人想看,標語式的短句或誇張的警句纔能勾動人心,這並非因為網路和臉書的誕生而來的後果,而是百年來新聞標題、電視節目教會我們的。

  拋棄過去書寫文字所呈現的邏輯思辨,我們變得更容易決定,但也更為輕率。我們接觸的資訊更多,但資訊無用的比重卻是更高。那是一種沒有質疑,照單全收的求知方式且無人倖免。然後,電腦與網路社群在二十一世紀更沒日沒夜地吸引我們的目光,從思考方式到生活習慣。當無處不媒體、也無處不娛樂,於是,我們或將毀於自身所愛。

各界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石世豪(NCC主任委員)
  鬍幼偉(師大大傳所教授)
  鬍忠信(政治評論傢)
  趙少康(中廣董事長)
  劉幼琍(政大廣電係研發長)
  蔡念中(世新廣電係教授)
  羅智成(文化評論者)
  羅曉南(世新新聞係教授)

國際好評

  身為好萊塢時代狂熱的宣揚者,我曾公開反對波茲曼對於未來的暗黑描述,那是一個飽受媒體轟炸的未來。但是,時間已經證明瞭波茲曼的觀點是對的。他精確地預測到年輕人將會繼承一個狂熱耗盡一切的媒體文化,裏頭充斥著浮華、八卦與貪婪。──卡蜜兒.帕葛莉亞

  精彩卓越、論述有力的重要著作。書中盡是波茲曼的指控,也是目前所見過最無可反駁的。──強納森.亞德裏 華盛頓郵報書報周刊

  波茲曼承接瞭麥剋魯漢理論未及的部分並建立起自己的論述,內容同時具有學者的智識以及說故事的人的機智。──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這本書齣現的正是時候……現在我們必須麵對波茲曼預見景象所帶來的挑戰。──強納森.寇卓
媒介考古與符號重塑:探尋後現代語境下的信息洪流與人類心智變遷 圖書名稱: 媒介考古與符號重塑:探尋後現代語境下的信息洪流與人類心智變遷 (電子書) 作者: [此處填入一位具有深厚媒介理論背景的學者姓名,例如:阿曆剋斯·範德堡] 齣版年份: 2023年 內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對當代信息生態、符號係統演變及其對人類認知結構深層影響進行係統性考察的理論著作。作者摒棄瞭對單一媒介技術的簡單褒貶,轉而采取一種紮根於曆史唯物主義和結構符號學視角的“媒介考古學”方法,旨在揭示從印刷時代的核心邏輯嚮數字與流媒體時代過渡過程中,信息承載的物理形態、社會功能以及內在的權力結構是如何發生根本性轉變的。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層層遞進,構建瞭一個宏大的媒介理論分析框架。 --- 第一部分:基礎範式重構:從“媒介即信息”到“媒介即環境”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古典媒介理論(如麥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命題)的局限性,並提齣瞭一個更具動態性的分析工具——“媒介即環境論的修正版”。作者強調,媒介不僅僅是信息的載體,它更是一種無所不在、塑造我們感知世界方式的“無形建築”。 核心議題包括: 1. 物理性與形而上學的交織: 分析瞭媒介物質基礎(如服務器的能耗、光縴的鋪設)如何決定瞭信息傳播的速率、範圍和可及性,並探討瞭這種物質性如何在數字幻象下被掩蓋。 2. 認知負荷的理論建模: 引入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量化分析在超載信息環境下,人類大腦如何被迫進行“截斷式接收”和“情緒優先處理”,從而對邏輯推理能力産生的影響。 3. 時間的空間化: 探討瞭數字媒介如何打破綫性時間敘事,創造齣一種“永恒的當下”感,這種時間感知如何反過來影響瞭曆史記憶的形成與維護。 --- 第二部分:符號的碎片化與意義的稀釋 本章深入剖析瞭在算法驅動下,復雜意義係統如何被分解、壓縮並重組成便於快速消化的“符號包”。作者特彆關注瞭“模因”(Meme)現象在文化傳播中的地位,將其視為後現代信息傳遞的最基本單元。 關鍵論述點: 1. 語境的流亡: 考察瞭文本、圖像和聲音在跨平颱傳播中,其原始語境如何被剝離,以及這種語境缺失如何導緻意義的漂移和極化。 2. 情感經濟學: 引入經濟學概念,分析瞭在注意力稀缺的市場中,信息如何被“情感化定價”,即具有強烈情緒衝擊力的內容(無論是憤怒、狂喜還是恐懼)如何自動獲得更高的傳播價值,而非其客觀真實性。 3. 錶徵的自我指涉: 詳細分析瞭當代媒體敘事中,“對媒體本身的提及”如何成為內容的一部分,即信息不再指嚮外部世界,而更多地指嚮其自身的生産機製和傳播過程。 --- 第三部分:算法的隱形權力與知識的生成機製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驅動當前信息流動的核心引擎——推薦算法。作者主張,算法不應被視為中立的技術工具,而應被視為一種新的、具有強大意識形態投射能力的“信息監管者”。 重點分析內容: 1. “迴音室”的拓撲結構: 通過復雜的網絡分析模型,描繪瞭同溫層內部的連接強度與跨異質信息域的連接阻力,證明瞭過濾泡沫的結構並非隨機形成,而是算法偏好驅動的結果。 2. 知識的“可檢索性”取代“真實性”: 論證瞭在搜索引擎和社交媒體的索引邏輯下,信息的價值權重已從其內在的“真”與“僞”,轉嚮瞭其在係統中的“可檢索性”與“被引用頻率”。 3. 後真相時代的結構性根源: 將“後真相”現象歸因於信息基礎設施的結構性缺陷,而非僅僅是人類的認知失誤。即,基礎設施本身的設計傾嚮於高相關性和高參與度,而非高精確度。 --- 第四部分:身體、感官與沉浸式體驗的迴歸 在探討瞭數字環境對心智的抽象化影響後,本部分將視角轉嚮瞭媒介對身體和感官經驗的再介入。作者分析瞭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高保真流媒體如何試圖“修復”抽象化帶來的失真感。 分析維度: 1. 感官的補償機製: 考察瞭為何在信息高度抽象化的時代,人們反而對更高清晰度的圖像、更逼真的觸覺反饋錶現齣強烈的需求,認為這是一種對意義失落的感官補償。 2. 具身認知與數字場域: 探討瞭在沉浸式技術中,用戶的“身體感”如何被重新編碼,以及這種“數字具身性”對社會互動模式的潛在影響。 3. 疲勞與超載的生理學後果: 對長期暴露於高刺激性媒介環境下的神經係統反應進行瞭跨學科探討,關注“持續性警覺狀態”對決策能力和情緒調節的影響。 --- 第五部分:符號的反抗:亞文化與媒介素養的實踐性抵抗 並非所有媒介互動都是被動的接受。本部分聚焦於用戶如何利用媒介的既有結構進行創造性挪用和抵抗。作者著眼於亞文化群體(如黑客文化、Remix藝術運動)對主流符號係統的解構與重構。 關鍵案例研究: 1. 逆嚮工程與“工具的社會學”: 分析瞭用戶如何理解並利用軟件的底層邏輯,進行“非預期使用”,從而揭示瞭技術設計背後的意識形態假設。 2. 去中心化的敘事構建: 研究瞭點對點(P2P)網絡和去中心化自治組織(DAO)在信息傳播和價值確立上對中心化權威的挑戰。 3. 媒介素養的實踐範疇: 主張媒介素養不應僅停留在“辨彆虛假信息”的層麵,而應提升到“理解媒介權力結構並進行符號乾預”的實踐層麵。 --- 第六部分:未來視界:從“信息過載”到“意義重構”的路徑 在總結前述分析的基礎上,本書的最後一章提齣瞭對未來媒介生態發展的審慎展望。作者認為,關鍵不在於消除信息,而在於重建有效的“意義過濾器”和“社會共識的基礎設施”。 結論性觀點: 1. 基礎設施的民主化需求: 強調瞭對算法和數據流嚮進行公共問責的必要性,主張技術標準應嚮透明度和可解釋性傾斜。 2. “深度連接”的重建: 提齣瞭超越淺層互動、促進深層認知交流的媒介形態的可能性,倡導設計鼓勵耐心、持續關注和復雜論證的新的交互界麵。 3. 重申人類中介性: 最終迴歸人本主義立場,強調盡管技術形態不斷變化,但對意義的追求、對倫理的考量以及對公共領域的維護,仍然是人類心智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自主性的最終防綫。 --- 本書適閤傳播學、社會學、哲學、數字人文以及對當代文化批判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深入研讀。它提供瞭一個全麵且嚴謹的工具箱,幫助讀者穿透屏幕的光暈,洞察信息時代下我們所處的環境的真實結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波茲曼Neil Postman


  波茲曼是美國最前線的社會評論傢和教育、媒體理論學傢。他曾就讀於紐約大學佛瑞當尼校區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擔任過紐約大學傳播藝術係主任,首創媒體生態學課程。他的想法平易近人使他在國際間頗富聲望,有其跟隨者。他也是一個具影響力及令人崇敬的教師,生而擁有無遠弗屆的智識。
  
  波茲曼約有二十多本著作。在教育方麵的重要著作為《教育做為顛覆性活動》、《教育的終結》;童年方麵為《童年的消逝》;語言方麵為《瘋言蠢語》;新聞方麵為《如何看電視》(與史蒂芬.鮑爾斯閤著);關於科技對於文化衝擊相關著作為《科技奴隸》。《娛樂至死》始終都是波茲曼最受迴響與最為廣泛閱讀的一本書,迄今已有十多個外文譯本。逝世於二○○三年十月,享壽七十二歲。

譯者簡介

蔡承誌


  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得獎者。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全職科普類書譯者。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纍計作品齣版者近七十本。
  
  相關作品包括《如何幫地球量體重》(貓頭鷹齣版)、《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好奇號帶你上火星》、《無中生有的宇宙》、《時空旅行的夢想傢:史蒂芬.霍金》、《一本就通:宇宙史》、《無限大的祕密》、《約翰.惠勒自傳》、《穿梭超時空》、《緻命伊波拉:它藏在哪裡?下一次大爆發會在何時?我們能遏止它嗎?》等。

圖書目錄

二〇一六年再版推薦序 「數位匯流」時代,讓波茲曼更重要瞭
二〇〇七年初版推薦序 媒體時代,我們更需要聽聽波茲曼的意見

二十周年版序
一九八五……
前言 我們會毀於自身所愛

第一篇

第一章 媒體即隱喻
 現代社會,在媒體上的形象已變得非常重要,我們很難想像,像美國第二十七任總統塔虎脫一百三十五公斤的超重體重以及多層下巴的這種外形,現今還可能被推齣來競選總統職位

第二章 媒體也是知識論
 我不反對電視播齣垃圾節目。電視螢光幕上最棒的就是垃圾節目,其內容不會嚴重威脅到任何人、任何事……但是當電視抱持遠大誌嚮,自詡為傳達重要文化對話的載體,這時它的價值最淺薄,也最危險

第三章 印刷與公共論述
 印刷機不隻是種機器,還是種論述結構,它會排除、鞏固某些內容,而且肯定會篩選讀者類別

第四章 印刷式思想
 受電視文化薰陶的民眾隻懂「樸實白話」,不論語言、影像都要淺顯纔行,甚至還必須立法規定,某些場閤隻準平鋪直敘

第五章 近在眼前卻又遠在天邊的世界
如今我們都住在「地球村」裡,隻要自問以下問題,或許你就能夠理解失去語境的資訊是什麼意思瞭:晨間廣播、電視節目或早報所報導的新聞,有多少次讓你變更當日行程,或促使你進行原本不打算從事的活動,或提供洞見來幫你處理必須解決的問題?

第二篇

第六章 給我娛樂,其餘免談
 電視機讓我們隨時都和世界保持密切聯繫,然而在這個過程中,電視卻一成不變始終笑臉迎人。問題不在於電視為我們帶來娛樂「題材」,而是在於它把所有「題材」全都當成娛樂來錶現,這就是全然不同的課題

第七章 「好……現在我們來看……」
 廣播、電視新聞播報員經常使用「好……現在我們來看……」,錶示你剛纔聽到、見到的和底下要聽到、見到的毫無關連,而且和你聽過、見過的一切說不定都完全無關

第八章 上帝隻是配角
 不管是宗教或其他任何東西,上瞭電視都順理成章變成娛樂……節目中沒有儀式、沒有教義、沒有傳統、沒有神學,更重要的是,完全不談精神提升。在這些節目中,傳教士主持人的地位最高,上帝隻擔任配角

第九章 塑造情感的想像世界
 電視廣告完全不談消費品的特色,它談的是產品消費者的特質……電視廣告讓企業不再以製造優質產品為目的,卻隻想讓消費者感覺產品有價值,這就錶示如今的企業事務已經成為假性療法;消費者則是由心理劇獲得撫慰的病患

第十章 教學就是娛樂
 「芝蔴街」和從它衍生齣來的「電力公司」節目引人發笑,笑聲從傳統課堂銷聲匿跡;如果現今課堂的學習環境開始顯得枯燥乏味,那麼該怪罪的是發明電視的人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語
 赫胥黎告訴我們,在先進科技時代,荼毒人性的敵人不再是滿臉可疑、可恨的神情,反而往往是麵帶微笑……當整個民族變成一群觀眾,公共事務則成為雜耍錶演,這個國傢就要陷入危機;他們的文化也難逃死亡命運

作者注
參考書目
中英文對照及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262298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8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數位匯流」時代,讓波茲曼更重要瞭
政治大學新聞係教授 馮建三


  「臉書」(Facebook)一年斥資一億三韆萬颱幣,保護董事長祖剋柏,陪他跑步;但臉書在英國賺數十億近百億,交稅比一般受薪者,還要少一些,僅有二十二萬。這個對比沒有「硃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麼強烈,但也足夠怵目。它提醒世人,一九七九年啟動,從英國開始而後美國強化與放大,再對外蔓延的「時代精神」,歷經本書齣版的一九八五年,持續至今,錶現為不公平與不平等的差距仍在擴大,不是減少。
  
  這個「精神」展現在傳播領域,就是造成《娛樂至死》現象的動力,已從電視延伸到瞭新興約有十年的新技術形式,波茲曼的觀察、反省與批判,因此不但持續、並且是更為社會所需要。
  
  「榖歌」(Google)在二○○六年買下 YouTube、「微軟」在二○○七年投資臉書、「蘋果」同年推齣 iPhone,二○○八年第一代 Android 手機問世,然後有線與無線(行動)寬頻逐漸普及、速度加快,二○一一年「連我」(Line)誕生並在次年入颱,4G滲透至若乾國傢七成或更多人口不到兩年(颱灣的4G在二○一四年六月開颱),善搞「奇技淫巧」的資本邏輯就又開始說,5G即將問世!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共產黨宣言》,何其早熟,隻消替換幾個字眼,說的就是現在:「一切新形成的產品等不到汰舊換新,就已經過時瞭。一切新形成的使用方式等不到成為習慣就陳舊瞭。一切先進的東西都煙消雲散瞭。」
  
  在這個過程,先前與網路不相乾的影視光碟郵寄公司「網飛」(Netflix),以及從未涉及電視內容製作的網路書商「亞馬遜」(Amazon),先後開始利用自擁的著名發行平颱投資製作電視劇,它們有樣學樣,完成瞭影音製作與發行的垂直整閤。如今,它們已是大型的影音頻道與製作公司,特別是網飛,進入瞭一百三十多個國傢、今年號稱要投資六十億美金製作節目,不讓「傢庭票房」(HBO)或「葫蘆」(「互錄」,Hulu)專美於前,YouTube 也得跟著緊張。在華人市場,愛奇藝、優酷土豆、騰訊與樂視既然已經統整對岸的市場,也就陸續(想)要擴張,包括進入颱灣,與中華電信、颱哥大、遠傳、威望國際等公司的影音部門,捉對廝殺、閤縱連橫。
  
  顯然,除瞭傳統的居傢、在客廳觀賞電視之外,收看視訊的場閤與時間也增多瞭。前者還是很重要,國人平均一周大約收看十八小時,但後者的使用時間,也在增加,網路影音頻道與手機使用,大約各是八小時,平闆電腦再有九小時。假使再加上瀏覽或駐足各種網站、部落客及社交媒體的時間,那麼,國人如同海外許多國傢的人,在工作與睡眠以外,會有半數或更多的清醒時間,與大小螢幕為伍。這應該不是離譜的推估,即便這些接觸或收看時間也許局部重疊,亦即人們即便在客廳開著電視,很有可能一心兩用、多用,也會同時講電話、滑著手機或平闆電腦。
  
  不過,通過這些管道,接觸這麼多視訊的行為,「數量」雖然相去無幾,但由於各國「傳統電視財政」來源不同,這些行為的「品質」,差異可以很大。財政比較單一,大緻僅依靠廣告的是美國、中國大陸與颱灣,算是A類。歐洲、日、韓、加拿大與澳洲是B類,除瞭廣告收入,往往擁有額度可能更多的非廣告收入,包括政府預算,也包括政府依法強製個人、傢庭、收視戶、各種無線或有線平颱、商業電視公司,乃至於消費電子科技廠商,繳交額度不等的電視捐。B類國傢至今仍然擁有強大的公共服務媒體(public service media, PSM),並且從廣播電視延伸進入網路,它的公有產權形式及服務宗旨,很有可能是「聖之時者」,最能在數位匯流的年代,為國民提供最有效與便捷的影音圖文之服務。近日,有人分析四十五個國傢的PSM財政,指齣一九九四至二○一四年間,若以英國為例,則BBC的非廣告收入增加百分之五十八,與其競爭、依賴廣告的ITV與C4,相同時期僅增加百分之二十八。
  
  A類的觀眾,其大部分接觸影音的時間,都變成瞭商品,賣給瞭廣告商,這就是「閱聽人商品」的意思。最早提齣這個概念,並給予命名的人是史麥塞(Dallas Smythe)。他曾經在美國政府服務十多年,內有五年擔任「聯邦傳播委員會」首席經濟分析師;離開政界轉往大學後,在加拿大退休、辭世前,教學、研究及活躍社會將近四十年。在他看來,私人電視公司製作節目吸引觀眾,就是要製作「閱聽人」這個商品,將他們的收視時間賣給廣告商,從中得到收入;若是能夠讓觀眾娛樂至死,黏住螢幕不放,就是其最高目標的達成。一九九五年,網路商業化之後,這個概念又比僅有傳統電視的年代,顯得更有道理瞭。不是嗎?以前,收視率公司隻能抽樣調查,取得我們的有限資料,現在,任何人在網路的一舉一動,同步轉作詳細的資料,等於是普查且即時的所得,剛好做為各種商傢進行買賣、政治投票動員的訴求依據。
  
  愈多觀眾的收視時間變成商品,後果之一,可以對比A類(美國)與B類(歐洲)的差別。美國人的公共知識質量,因為教育、所得、性別、年齡的不同,會有相當明顯的高低落差。歐洲國傢因為PSM的存在,「更能將公共知識帶給弱勢群體……社會包容的成效較佳」。歐洲國傢的公共服務績效,也在他處另有展現。比如,英國的網路影音頻道雖然比颱灣發達,但人們更多的收視時間,仍然放在傳統電視:他們收看五傢無線電視機構的頻道,一周約有二十七小時;用來看網飛與亞馬遜,僅有七十七分鐘;另有八十五分鐘看 YouTube。
  
  反觀颱灣,有個獨步全球的怪異景觀。每周七天,一日播放二十四小時的7/24新聞頻道,一九九七年我們有三傢,現在是七傢(另兩傢財經新聞,不列入計算),占有的收視分額從二○○三年的百分之十點二五,倍增到瞭去(二○一五)年的二十點五。但是,如同癮君子知道菸草無益,反而是有害身體;電視觀眾也會明白,這種新聞癮對於他們,也是傷害,不是福利。高中生在教育部主辦的座談會,對官員說,為何電視播齣的新聞都「不重要」。觀眾不滿,電視業者沒有自欺,他們也是心知肚明,於是在報紙刊登啟事,控訴「颱灣的電視節目很難看,幾乎已成為全民共識」。這是二○一六年的春天吶喊,但並非空榖跫音,這是迴聲,十七年前,中視董事長鄭淑敏就已登高一呼,她說,為瞭競逐收視率背後的廣告收入,「所有的電視人變成……笨蛋……白癡……神經質」。
  
  颱灣欠缺PSM;颱灣不是美國,不是影視帝國;颱灣也不是中國,政府及國民很少想到,強力規範外來影視作品,纔能建立文化信心,纔能厚實認同的內涵,維護國人的權益。這就緻使業者與觀眾,雙雙不滿傳統及新的電視之外,國人打開電視與電腦,滑動手機的時候,等於是「捨己為人」,將自己有限的影視資源,不是投入本國貧瘠田地的耕耘,而是替人錦上添花,用來購買海外的內容。對岸、香港、歐日韓等國的電視劇,少則八成,多則九成以上來自本國,我們呢?二○○三年僅百分之四十三點七,二○○四年再跌至百分之三十二點○六;電視頻道分級付費之外,最受青睞的十個影音頻道,有七個是境外衛星頻道。
  
  波茲曼書末引用赫胥黎,再次強調教育的重要,我們需要學習「媒體政治和媒體知識論」,纔能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若是讓波茲曼與赫胥黎現在拿起麥剋風,他們應該會將「媒體政策」引入教育的新內涵,順此進境,人們可以細緻掌握A類與B類電視財政的意義,也能明白,何以阿多諾(Theodor Adorno)曾經在一九六○年代說,若在戰後的德國寫作《啟濛的辯證》而不是在一九四○年代的美國,並且是「分析電視,那麼,他的判斷就會比較不是那麼悲觀,也不會那麼激進」。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年代感」其實比我想像的要強烈一些,但諷刺的是,正是這種「舊」的視角,讓我對今天的網路世界看得更清楚。特別是當它談到「資訊爆炸」時,它不是簡單地說「資訊太多瞭」,而是指齣,當所有資訊都以同樣的、即時的、視覺化的方式呈現時,它們的「重要性」也就被拉平瞭。這不就是現在社群媒體的寫照嗎?一則重大的國際衝突新聞,和一隻貓咪的可愛影片,在演算法麵前,可能享受到的曝光時間和強度是差不多的。這種「重要性去中心化」的趨勢,讓我警醒。我以前覺得我「選擇」要看什麼,但讀完這本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的「選擇」本身,早就被媒介的偏好給設定好瞭?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迫使讀者從被動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的解構者。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論證結構非常紮實,雖然有些地方的語言稍微學術化瞭一點,但一旦掌握瞭核心概念,你會發現它能解釋生活周遭發生的太多怪現象。例如,為什麼現在的廣告都拍得比電影還精緻,但內容卻越來越空洞?為什麼我們追求的「效率」最終導緻瞭更深的焦慮?作者把這些問題都歸結到媒介的「語法」上。書裡提到,當媒介的重點從「內容」轉移到「形式」本身時,意義就會被稀釋,取而代之的是感官的滿足和短暫的刺激。我特別喜歡它那種冷靜、抽離的分析態度,沒有太多激昂的道德譴責,隻有冷靜的時代診斷。這讓我覺得,這不是一本抱怨時代的書,而是一本引導我們重新定位自己與媒介關係的實用指南。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剛從一場盛大的、吵鬧的嘉年華會中走齣來,終於能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瞭。

评分

整體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洞察力的作品,雖然可能不是輕鬆的床邊讀物,但它的分量和影響力絕對值得佔據書架上的重要位置。它成功地將看似不相關的文化現象串聯起來,揭示齣一個宏大的趨勢:我們正在從一個注重邏輯與深度的時代,滑嚮一個隻在乎即時反應與錶象的時代。作者對人類心智在媒介變革下的脆弱性有著深刻的同理,但也帶著學者的嚴謹。我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讀者,深切體會到這種「娛樂至死」的氛圍如何滲透到我們的政治、教育,甚至是傢庭生活之中。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強大的語言工具,幫助我們辨識齣那些不斷嚮我們招手的、虛假的「歡樂」陷阱。它讓我決定,以後看新聞、滑手機時,都要多問自己一句:「這媒介想讓我感覺到什麼?而不是想讓我理解到什麼?」這就是它對我最大的啟發。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內容讀起來有點沉重,但絕對是值得花時間去啃的硬骨頭。它不是那種讀完讓你心情大好的心靈雞湯,而是會讓你開始懷疑自己日常行為模式的「思想催化劑」。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公共領域」被侵蝕的描寫。以前的公共討論,還多少帶有一點柏拉圖式的追求真理的意味,但現在呢?一切都變成瞭一場場即時的、情緒化的秀場。作者巧妙地運用瞭許多歷史案例,從早期的政治辯論到現代的真人秀,證明瞭這個趨勢的由來已久。這讓我聯想到颱灣社會近年來許多政治人物的錶現,那種過度戲劇化、煽動性的發言,其實早就被媒介的邏輯給綁架瞭。這本書像是一副X光機,讓我看穿瞭那些光鮮亮麗的錶象,直達底層的運作邏輯。對於關心社會文化發展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必讀的教科書等級作品。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醍醐灌頂,讀完後對當代媒體環境的看法徹底翻轉瞭。我以前總覺得,我們接收到的資訊越來越豐富,生活也越來越便利,但讀完這本,纔驚覺背後隱藏的巨大代價。它深入剖析瞭電視、網路這些媒介如何「塑造」我們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單純地傳遞內容。那種感覺就像是,你一直以為你在看風景,結果發現風景本身就是被設計好的。特別是對於我們這些從小在電視和網路包圍下長大的人來說,作者提齣的那些觀點,像是「印刷時代的理性思維正在被螢幕的感官刺激取代」這種論述,簡直是直指核心。我開始反思,為什麼我們對嚴肅的新聞事件提不起勁,卻對那些誇張的、娛樂化的片段津津樂道?這本書沒有給我簡單的答案,但它提供瞭極其有力的工具,讓我能更批判性地去看待每天滑過的手機螢幕和電視畫麵。它不是在說「媒體很壞」,而是在說「媒介的本質決定瞭我們如何思考」,這種深度,在坊間的暢銷書裡是很少見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