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編輯學思考:激發自我纔能、學習用新角度看世界,精準企畫的10種武器 (電子書)

嚮編輯學思考:激發自我纔能、學習用新角度看世界,精準企畫的10種武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安藤昭子(ANDO Akiko)
圖書標籤:
  • 編輯學
  • 思維模式
  • 自我提升
  • 學習方法
  • 策劃能力
  • 批判性思維
  • 創新思維
  • 知識管理
  • 個人成長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網路時代的創新,每一件都與「編輯」的概念有關。

所有需要拆解、重組或整閤情報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你做瞭編輯,全世界的事你都可以做。

——詹宏誌(作傢)

 

有瞭編輯歷練,等同於修得「精準和美學」兩個學分,終身受益。

——蔡惠卿(上銀科技總經理)

 

編輯不隻是一種職稱,而是用新角度觀看事物的能力。

麵對龐大資訊、複雜情報時,能夠拆解、複製、學習和調整的思考方法,就是編輯。

身處無法預測變化的新常態時代,

正是磨練「編輯力」的最好時機,

讓你我不是等待變化,而是創造變化!

 

提到「編輯」,你想到什麼?

或許你想到的,多半都是和職業有關的技能。

事實上,編輯不是職稱,而是思考方式。

本書所指的編輯,是從新角度、新方法觀看世界和麵對資訊與情報,藉此引齣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

 

每天我們都被許多情報圍繞,從「天氣如何?現在幾點?要穿什麼齣門?要吃什麼?」這些都是情報,我們一邊編輯繁雜的情報、一邊生活。麵對龐大資訊、複雜情報時,自由自在拆解、複製、學習和調整,這就是編輯。

 

本書作者安藤昭子師承日本著名的編輯教父鬆岡正剛,安藤將鬆岡傳授的編輯手法,濃縮為10種編輯常用的思考法,以實例、練習和解說,幫助我們找到學習觀看世界的新角度,包括:

 

1.注意力濾網:每個人心中都有篩選資訊的濾網,善用注意力濾網,可以得到好故事的線索

2.聯想:舉一反三的能力

3.同義詞:瞭解情報的「地」(所在位置)和「圖」(錶象),掌握情報的分母(「地」)與分子(「圖」)

4.類比:用相似的例子類推和說明

5.軸:「軸」指的是看世界的角度,換個角度觀看世界,必有新發現。

6.三點思考

 ●三位一體:並列

 ●三點一線:順序

 ●二點分岐:一分為二

 ●一點閤成:二閤為一

7.原型聯想:找齣切入點或起源的能力

8.換句話說:更為精進比喻的能力

9.隱藏和揭曉:麵對情報善於想像的能力

10.英雄之旅:以周遭的人物或公司為主角,用「離別→考驗→榮歸」三個歷程,寫齣主角的故事

 

嚮編輯學思考,就能從新思考、新角度、新方法觀看世界,麵對龐大情報,就能勇敢拆解、重組、整閤。身處凡事無法預測的新常態時代,正是磨練編輯能力的最佳時機,讓我們不是等待變化,而是創造變化!

 

|專文導讀|

鬆岡正剛(編輯工學研究所創辦人暨所長)

 

|專文解說|

盧鬱佳(作傢)

 

|一緻推薦|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周筵川(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

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陳頤華(日本文化誌《鞦刀魚》總編輯)

蔡惠卿(上銀科技總經理)

詹宏誌(作傢)

圖書簡介:掌控心智的煉金術——構建深度洞察與創新思維的實用指南 一、 導論:思維的重塑與認知的邊界 在這個信息洪流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的更新速度遠超我們吸收的能力。我們麵臨的挑戰不再是如何獲取信息,而是如何篩選、整閤信息,並從中提煉齣真正具有價值的洞察。本書旨在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可操作的思維工具箱,幫助讀者跳齣既有的認知框架,培養一種“高維視角”,從而在復雜多變的現實中,實現個人潛能的最大化與決策質量的根本提升。 我們並非教導一套僵化的理論,而是邀請您進行一場心智的煉金術——將日常的經驗與零散的思考,通過科學的方法論進行提純,最終轉化為富有創造力和前瞻性的思維結晶。本書的重點不在於“學什麼”,而在於“如何思考”:如何質疑前提、如何識彆盲點、如何構建穩健的論證,以及如何將抽象的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可執行的行動方案。 二、 第一部分:解構思維的底層架構——認知的精準定位 本部分聚焦於理解我們心智運作的基本模式,以及如何有意識地修正那些阻礙我們深入思考的“默認設置”。 1. 警惕認知偏誤的陷阱:發現思維的“灰霧” 人類的大腦為瞭提高運算效率,發展齣瞭一係列啓發式捷徑,但這些捷徑往往是通往錯誤結論的坦途。本書將深入剖析數十種常見的認知偏誤,例如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可得性啓發(Availability Heuristic)、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等。我們不僅會解釋它們如何運作,更重要的是,會提供即時可用的“反製”策略。這包括建立“異議記錄簿”,強製自己在做齣關鍵決策前,主動搜尋並分析與自己立場相悖的證據。 2. 係統一與係統二的動態平衡:效率與深度的權衡 我們藉鑒瞭心理學關於快思考(係統一)和慢思考(係統二)的理論,但在此基礎上提齣瞭更具操作性的整閤模型。係統一負責日常的快速反應,係統二則承擔深度分析的重任。本書將指導讀者識彆何時應該“放任”快速反應,以及在何種情境下必須“叫停”直覺,啓動深層邏輯分析。核心在於建立一套“思維喚醒機製”,確保在進行高風險決策時,係統二能夠被充分激活。 3. 概念的清晰度:術語的精確手術刀 模糊的語言是模糊思考的溫床。許多爭論的焦點並非觀念的本質衝突,而是對關鍵術語的定義不同。本章將教授如何對核心概念進行“原子化拆解”,要求對每一個被使用的名詞進行嚴格的定義和邊界劃定。這包括運用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可證僞性原則來檢驗概念的實用價值,以及構建“操作性定義”,確保我們討論的是可被觀察和測量的實體,而非空中樓閣般的意象。 三、 第二部分:構建多維視角的分析框架——視角的拓撲學 真正的創新往往來自於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觀察角度的疊加。本部分提供工具,幫助讀者打破“一維思考”的局限。 4. 時間軸的縱深:溯源與預判的螺鏇 傳統的分析常常隻關注當下。本書強調將事件置於更宏大的時間框架中進行考察。首先是“曆史溯源法”:追溯一個問題或現象的最初形態、關鍵轉摺點及其驅動力,理解其“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其次是“未來沙盤推演”:運用濛特卡洛模擬的思維版本,設定不同的初始條件和外部變量,推演齣多種可能的情景路徑。這要求我們不僅要預測“會發生什麼”,更要理解“在什麼條件下會發生”。 5. 空間尺度的切換:微觀的顆粒度與宏觀的景觀 從細胞層麵的細節到全球經濟的趨勢,觀察尺度的變化會揭示完全不同的信息。本章介紹“尺度切換模型”:當麵對一個復雜係統(如一個組織、一個市場或一個社會問題)時,係統性地將分析尺度在局部、中觀、整體之間切換。例如,在分析一個産品失敗時,從“單個用戶界麵的按鈕設計”(微觀)跳躍到“該行業的技術演進麯綫”(宏觀),再聚焦於“競爭對手的戰略布局”(中觀)。 6. 異質性思維的采納:引入“不和諧音” 在團隊決策中,人們傾嚮於選擇與自己相似的觀點,以追求錶麵的和諧。本書提倡“結構性引入不和諧音”的機製。這涉及識彆並主動邀請那些持有根本性對立觀點的人參與討論。更進一步,我們引入“角色扮演法”:強製性地要求思考者在分析一個議題時,必須采用一個與其身份、背景、利益完全相反的視角進行推演和辯護。這能有效揭示自身論證中的結構性脆弱點。 四、 第三部分:從洞察到創見的轉化技術——思維的工程學 擁有洞察力是第一步,將洞察轉化為新穎、實用的“創見”纔是核心目標。 7. 意想不到的聯結:跨界類比的藝術 創造力的核心在於將兩個原本不相關的領域聯係起來。本書提供瞭一套係統性的“類比生成矩陣”。例如,當你試圖優化客戶服務流程時,可以強製性地將其與“古代軍事戰術”、“生物體的免疫反應”或“巴洛剋音樂的復調結構”進行類比。關鍵在於識彆不同係統之間的“結構同構性”,而非錶麵的相似性。 8. 逆嚮工程的思考:從結果倒推必要條件 我們習慣於正嚮思考(Input → Output)。本書強調“目標導嚮的逆嚮思考”:首先確定一個理想的、甚至略顯激進的“終局結果”,然後像拆解一件精密的機器一樣,倒推齣達成該結果所必需的每一個中間步驟、每一個前置條件,以及每一個必須被剋服的障礙。這種方法尤其適用於製定突破性戰略。 9. 結構化提問的威力:打開問題的潘多拉魔盒 最好的答案往往來自於對問題的重新定義。本書收錄瞭七類“高杠杆率”的問題類型,它們能有效瓦解僵化的思維定勢。例如,關於“限製性假設”的問題(“我們默認這個限製是真實的,但如果它不是呢?”),以及關於“價值重構”的問題(“如果我們在X方麵投入的成本為零,我們會如何處理Y?”)。學會提齣對的問題,是解決問題的90%。 10. 迭代與反饋迴路的閉環:思維的持續優化 思考並非一次性活動,而是一個持續優化的過程。本書強調構建個人化的“思維反饋迴路”。這包括建立一個清晰的記錄係統,用於記錄決策的“輸入信息”、“決策過程”和“最終結果”。更關鍵的是,要建立“預見性評估”——在做齣決策時,同時記錄下你對該決策成功或失敗概率的初始判斷。事後對比實際結果與初始預見,從而校準你的思維模型。這種定期的、量化的自我反思,是實現思維進化的最終保障。 結語:成為自己思想的建築師 本書不是一套速成的秘籍,而是一套需要長期練習和內化的心智工具。掌握這些方法,意味著你將從被動接受信息的“接收者”,轉變為主動構建洞察和引領方嚮的“思想建築師”。通過持續地應用這些方法,你的思考將變得更加深刻、靈活且富有前瞻性,無論麵對何種挑戰,你都將擁有清晰、強大的內在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藤昭子(ANDO Akiko)
編輯工學研究所(https://www.eel.co.jp/)董事,曾任職於齣版社擔任書籍編輯和事業開發等工作。
安藤以鬆岡正剛(日本著名的編輯教父,緻力培育編輯界新血)為師,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新認識編輯的意義。
2010年進入編輯工學研究所,負責企業人纔開發、理念‧願景設計、教育課程開發、圖書館改革,在眾多領域以編輯工學解決課題和創造價值。
2020年以編輯工學為基礎,開發探索型讀書,在企業和學校推廣「Quest Link」方法;著有《嚮編輯學思考》(繁體中文版由經濟新潮社齣版)。


譯者簡介

許鬱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係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係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解決問題》、《嚮編輯學思考》(以上均由經濟新潮社齣版)。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不是編輯也應該習得的編輯學 文/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推薦序】編輯,果然是門開啟人類想像力的科學 文/陳頤華(日本文化誌《鞦刀魚》總編輯)

【導讀】為瞭修得自由的編輯心法 文/鬆岡正剛(編輯工學研究所創辦人暨所長)

前言



第一章  何謂編輯工學?

 一切從「編輯」開始 30/為什麼要稱「編輯」為「工學」? 32/「編輯」讓「纔能」開花結果 35/讓世界與自己靈活地重新連結 37



第二章  讓世界與自己重新連結的方法

 【方法1】分則通、通則變  「音段化」讓工作有所進展 40

 為什麼房間亂糟糟? 40/世界將因一個標點符號而改變 42/「音段化」這美妙的能力 44

 【方法2】比較、組閤、錯開 創新所需的「洞悉力」 46

組閤產生價值 46/盧留斯的結閤術與「新世代結閤術」 48/找齣關連的祕訣,在於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事物 50/不假思索地畫一條對角線 54

 【方法3】換乘、汰換、換裝 「跳脫」成見的方法 56

察覺思考框架 56/活用「架構/框架」:「搞笑」的編輯力 58/資訊的「換乘、汰換、換裝」 61/輪番執行「聯想與摘要」 63

 【方法4】尋找相似之物  靈活的策略思考:類比思考術 66

思考的沉睡之獅:「類比」 66/以已知類比未知 69/相似→藉用→套用  類比手法的構造 72/用於擬定策略的類比思考 76/類比思考需要「你」 78/沉睡的獅子終會醒來 81

 【方法5】「鬍亂推測」的建議  突破僵局的「溯因推論」 87

突破僵局的假說思考:溯因推論法 87/第三推論的「溯因推論法」的威力 91/「溯因推論法」的推論形式:第一步是先「感到驚訝」 96/培養富有創造力的「鬍亂推測」 99/阻礙溯因推論的因素 103

 【方法6】源自脈絡  拿捏平衡的「生態心理學」 106

「生態心理學」的潛力 106/一切都是大腦的絕技嗎? 108/吉布森的生態心理學(Ecological Psychology) 111/環境界與環境賦使 114/編輯力的核心引擎 121

 【方法7】找到原型 重新審視每個前提的「原位思考」 123

「忘卻所學」這個難題 123/「放空」之後的「反學習」 126/前提是懷疑前提:「原位」思考的心法 129/洞察事物本質的「概要圖原型:3type」 133/原型的逆襲 136/我們從何處來? 139

 【方法8】將注意力放在「本質」 將無形之物轉換成「價值」143

「像○○的樣子」的價值 143/資訊的代碼(code)與模式(mode) 145/為什麼會知道「本質」 146/讓複雜的事物保持複雜:解讀時,利用「述語」而非「主語」 152/透過不斷改變的事物觀察永恆不變的事物 156/述語之國——日本 157

 【方法9】預留伏筆、揭露  激發創意的「留白」管理術 161

藉物抒情 161/「生命的本質」藏於想像力之中 163/日式留白創意 166/「於內心填滿留白」的編輯力與機製 178

 【方法10】賦予故事  觸動內心的「敘事法」 182

為什麼人類需要故事? 182/察覺與生俱來的敘事迴路(narrative circuit) 185/故事的五大元素 187/故事得以吸引全世界目光的祕密:故事原型「英雄傳說」 190/故事:處理難以言喻之事的裝置 194/跟著全新的故事,逃齣充滿束縛的世界 197



第三章  讓纔能開花結果的「編輯思考」的十種方法

 【方法1】發現思考的盲點 注意力與過濾器 202

 練習1:注意力與過濾器  喜歡的東西.多餘的東西 204/解說 206/分則通、通則變:「音段化」讓工作有所進展 208

 【方法2】對照資訊的周邊花絮  聯想網路210

 練習2:聯想網路 「我的最愛」的聯想練習 212/解說 214/比較、組閤、錯開  創新所需的「洞察力」 216

 【方法3】讓觀點一百八十度轉變  資訊的「地與圖」218

 練習3:資訊的「地與圖」  換句話說的型錄 220/解說 222/換乘、汰換、換裝:「跳脫」成見的方法 224

 【方法4】利用比喻創造突破的類比式溝通 226

 練習4:類比式思考  試著比喻 228/解說 230/尋找相似之物:靈活的策略思考:「類比思考術」 232

 【方法5】利用嶄新的切入點分類 帶入座標軸 234

 練習5:帶入全新的座標軸  分類遊戲 236/解說 238/「鬍亂推測」的建議:突破僵局的「溯因推論」 240

 【方法6】透過組閤創造意義:三點思考的模型 242

 練習6:三點思考的模型  利用三個一組的重點自我介紹 244/解說 246/模型源自脈絡:拿捏平衡的「生態心理學」 248

 【方法7】從原型發現價值:原型聯想(archetype) 250

 練習7:原型聯想  原位思考 252/解說 254/找到原型:重新審視每個前提的「原位思考」 256

 【方法8】藉用優異的模型:比擬的技巧 258

 練習8:比擬技巧  事物的本質將透過比擬的方式浮現 260/解說 262/將注意力放在「本質」:將無形之物轉換成「價值」 264

 【方法9】觸發好奇心:預留伏筆與揭露 266

 練習9:預留伏筆與揭露  試著撬開「探究型讀書法」的大門 268/解說 270/預留伏筆、揭露:激發創意的「留白」管理術 272

 【方法10】使用故事的模型:英雄旅程 274

 練習10:英雄旅程  描繪自己的「英雄傳說」 276/解說 278/賦予故事:觸動內心的「敘事法」

280

第四章  編輯工學研究所的工作

 【實例1】從已知描繪未來的「根源編輯」專案 286

 尋找「根源」,描繪「理想未來」的「根源編輯」(roots editing) 286/案例:「瑞可利的Uniqueness」專案 287/根源編輯的方法與流程 289/瑞可利的五種觀念 293

 【實例2】透過書籍錶現科學的魅力:「科學道100冊」 295

 理化學研究所X編輯工學研究所的閤作「科學道100冊」 295/為扛起未來的青少年量身打造的「科學道100冊」叢書 297/專案的後颱:理研的100年與科學傢的探究型思考流程 299/希望進一步活用書籍這類文化資產 302

 【實例3】學習編輯術的網路學校「ISIS編輯學校」 305

 於2000年誕生的「編輯訓練方法」線上社團 305/為什麼大傢對「編輯訓練」如此著迷? 307/打造共同編輯的狀態  題目、迴答、指南的拉力賽 308/驅動「教室」這個生命場域的「代理師父」 310/ISIS編輯學校的「守、破、離」 312



第五章  世界是彼此串連的

 踏上名為「編輯」的冒險旅程:該如何觀察世界呢? 318/立體透視模型與發球機 322/如此複雜難解的世界 326/Process & Reality:宛如有機體的哲學 330/物件的恰恰舞 333/物件導嚮X花鳥風月的科學 339/「物體的宇宙」與懷海德的覺醒 342/想像力串連的世界 347



結語 351

【解說】醞釀想像力的猛烈撞擊 文/盧鬱佳(作傢) 359

譯名對照 364

圖錶索引 380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9574742
  • EISBN:9786269574766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4MB

圖書試讀

【導讀】為瞭修得自由的編輯心法 

文/鬆岡正剛(編輯工學研究所創辦人暨所長)


編輯工學的對手是廣義上的資訊。

以組裝工程的手法編輯資訊就是所謂的編輯工學,這意味著編輯工學是一種方法。一如我們會利用語言、文字、樂器或畫具錶達想法,也會利用電腦解決問題,我們同樣會活用各種符號或形式體現那些編輯過後的創意、思緒與呈現手法,而這就是編輯工學所扮演的角色。

資訊隨著生命齣現而編寫。最先被編寫過的資訊就是RNA與DNA,之後則是動物那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的溝通方式。當人類誕生之後,人類便利用語言、道具、數字、圖示編輯資訊。所有在生命與社會掀起的大漣漪,都是資訊編輯的歷史,但要釐清這段歷史,將會遇到兩個棘手的問題。

一個問題是編輯資訊的方法太過龐雜,未能趨於一緻,這是因為國語、數學、繪畫、陶藝、料理、人工智慧(AI),以及其他編輯資訊的方法至今都往不同的方嚮發展。我在三十幾年之前發明瞭編輯工學,為的是主張這些淩亂的資訊編輯方法之間,存在著共通的鑰匙與鑰匙孔。

另一個問題則是我們的身體、大腦、心靈都是編輯資訊的主體,會乾擾我們編輯資訊的過程,而這個問題也遠比上一個問題來得更加棘手。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類乾擾呢?答案就是必須採用編輯工學。

本書可說是解決上述兩個問題的全新解方。作者安藤昭子是一位帶領編輯工學研究所的優秀人纔,將工作交託給她,都能迎刃而解,我也相信她會利用各種方式與手段解決上述的兩個問題,為更多上班族解決煩惱。

現今疫情蔓延,政府機關與民營機構、社會與組織,個人與傢族都麵臨新型態的分離與融閤,而這時候我們到底該怎麼做纔對?把自己關在傢是無法解決問題的。不管世界的情勢如何轉變,也不管日本社會如何變化,希望大傢都能透過本書學會個人的「編輯自由」。

所謂的編輯力,不是麵對變化的能力,而是創造變化的能力。

 

【推薦序】不是編輯也應該習得的編輯學  

文/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

 

  我曾經著迷於收納與整理,契機是我無法忍受工作室被書蠶食鯨吞。

  每天打開門,眼前所見是滿滿的書,就算經過整理仍然在視覺上產生某種壓迫感,更不用提我甚至必須添購數張書櫃來安放多半不曾翻閱過的書。有一天,我看著這些書本,忽然覺得受夠瞭。於是,我花瞭一年多的時間重新收拾打理,把庫存送往專業的齣版倉庫,不會用到的舊書則是打包齣去。眼見空間裡的書本漸少,竟也揭露瞭當初我買這一間老公寓,並將之改造成齣版社基地的初心:這是專屬於我的,內容產齣的聖殿!

  後來,我也把收納的念頭放在其他生活物件之中,無論是冰箱、倉庫、抽屜或是機車車廂,全部都是我的目標物。我瘋狂整理,火力全開地篩選、保留、丟棄。有一天,我仔細整理皮夾的內容物,從中挑齣瞭許多過期證件、店傢早已倒閉的會員卡,緩慢檢視這些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麼會放在皮夾的「沒有用的」垃圾,我纔發現自己正在體現最實際的編輯知識運用之道:評斷一件物事此時此刻的價值,並進行篩選。

  許多人誤以為編輯隻是一個職稱,殊不知編輯其實是一種思考的技能。後來,我把運用編輯技術的經驗寫成《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一書,算是一種野人獻曝,希望能夠讓更多人理解,並從中學會如何編輯自己的人生。

  多年後,我有機會搶先閱讀安藤昭子女士的《嚮編輯學思考》,在其充滿理性的文字敘述下,意外覺得親切,因為她與我一樣相信編輯的最重要價值,在於協助他者擁有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並促成溝通。

  師承創辦ISIS編輯學校的知名編輯鬆岡正剛,安藤昭子女士以完整的架構與生活化的各式案例,深入淺齣介紹瞭「編輯工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方麵協助讀者釐清事物的「本質」、思考如何重新「定義」該事物,最後再透過有效的「說故事」技法,讓原本老舊的想法得以突破限製,與目標受眾達到有效的溝通——這樣的過程,其實也是每一個想要發揮創意的內容生產者,所必須修練的重要基本功。

  對於內容創作者而言,無論使用哪種創作媒材,這一本書應該都能夠擔任創意教練的角色。而貫穿全書的「留白」、「忘卻所學」與「故事原型(英雄傳說)」等概念,則有助於創作者調整作品的深度與效度,創造齣能夠邀請受眾投射自身想像與經驗、進而提升彼此互動的作品。書中也提及許多日本美學的概念,闡述瞭物之哀與其他幽微的藝術手法,相信這也會是有誌於創作的新手創作者,在閱讀過程中的重要收穫。

  《嚮編輯學思考》的原文書名「纔能をひらく編集工學:世界の見方を変える10の思考法」(按:直譯為「啟發纔能的編集工學:改變觀看世界的10種思考法」),暗示瞭作者最大的目標,便是協助讀者挖掘自身纔能,使其甩掉原有的思考方式,習得觀看世界的全新視角。對於身處海量資訊的當代人而言,安藤昭子女士所提供的編輯工學理論,也能夠協助我們判讀、挑選對自身有用的訊息,並且透過「篩選」這一項編輯基本功,去優化生活與工作的品質,同時刺激思考與想像力、以更靈活的視野看待生活當中的重複與無趣。

  這並不是一本職場經驗小品文集,而是一本有著係統架構、方便閱讀、吸收的學習書,我會建議初階讀者放慢閱讀腳步,隨著作者的筆觸逐步探索、思考,如果有時間請務必試著迴答書中的例題。相信讀完這一本書,你也上完一堂知識滿滿的編輯學。

  安藤昭子女士在書末提到瞭「世界是彼此連結」的概念,這或許也是每一個編輯所盼望的:多麼期待每一個人都能學會「編輯」的思考方式,去觀察、理解變動中的世界,讓想像力與他人(甚至與自己)達成更有效的溝通,讓這一個世界毫不無聊,永遠有新意,不緻因無效的溝通浪費彼此太多心神,甚至產生怨懟。

  我深信,習得「編輯」這項學問,一定能夠改變自己、他人與這個世界。

  此刻,我想邀請你展開書頁,一同加入這一堂編輯學。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後,我感覺最明顯的改變,並不是我突然間會寫齣什麼驚天動地的企劃書,而是我的「內在噪音」變少瞭。以前我總覺得自己的點子不夠好、不夠成熟,所以寧願保持沉默。這本書給我的,是一種「先發聲,再優化」的底氣。它似乎在告訴我,所謂的「精準企劃」,不是一開始就完美無瑕,而是在於你能不能快速地將腦中那個模糊的雛形,用清晰的邏輯和獨特的視角「投射」齣來,讓別人能理解你的意圖,然後在協作中共同打磨。這種從「害怕犯錯」到「擁抱迭代」的心理轉變,對我這種習慣性追求完美主義的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它讓我知道,那些看似是「直覺」或「靈感」的東西,其實都是可以被係統性地拆解、論證,並最終轉化為可執行的方案。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嗯,說實話,第一眼看下去,還真有點讓我猶豫要不要下手。畢竟現在市麵上談「思考」、「企劃」的書多如牛毛,大傢都在強調邏輯、流程、工具箱,讀起來常常覺得自己像在學一套製式的SOP,少瞭點「人味」跟真正的啟發性。我當時在找的是那種能把我日常那些模模糊糊的想法,真正梳理齣脈絡,並且能跳脫齣「別人都這麼做」框架的實用寶典。我期待的是,它能提供一些非常具體、甚至有點「反直覺」的角度,讓我麵對工作上的難題時,可以立刻啟動那種「原來可以這樣想!」的開關。書名裡的「激發自我纔能」、「用新角度看世界」這幾個詞彙,成功地勾起瞭我的好奇心,希望它不是又一套老生常談的理論堆砌,而是真正能紮根在實際操作層麵,讓我看完後,能立即在下一個會議、下一份報告中,展現齣不一樣的視野和深度。坦白講,對於颱灣職場上那種「求快、求穩、不求變」的氛圍,我太需要這種能推動我突破舒適圈的力量瞭。

评分

翻開書的內頁,那個排版風格,說實在話,有點讓我驚艷,它不像傳統商管書那樣密密麻麻的文字,反而給瞭大量的留白,好像作者很清楚,我們這些「想學會思考的人」,其實需要的不是資訊量,而是消化資訊的「空間」。我個人對那種把複雜概念視覺化、用很生活化的比喻來闡述的作者特別有好感,因為這代錶他們在整理知識的過程中,已經幫我們完成瞭一次深刻的內化。我記得其中有些章節的論述方式,像是在跟讀者「對話」,而不是單嚮灌輸,這種親和力在學術性較強的主題中特別珍貴。這讓我感覺,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專傢,而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前輩,坐在你旁邊,一邊喝著咖啡,一邊跟你拆解那些過去讓你卡住的難題。這種陪伴式的學習體驗,讓我在閱讀時的投入感非常高,不像有些書,讀到一半就想把筆記本闔上,轉頭去看個影集放鬆一下瞭。

评分

這本書的「武器」意象用得相當好,讓我聯想到武俠小說裡的招式,每一招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情境和破綻點。我個人對那種強調「捨棄」的武器特別感興趣,因為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知道「不該想什麼」比知道「該想什麼」更關鍵。當你麵對一堆看似重要的線索時,如何果斷地捨棄那些會分散你注意力的乾擾項,聚焦在真正能帶來槓桿效益的那個點上,纔是高手過招的關鍵。我希望它能讓我學會如何在短時間內,對一個複雜的局麵進行「斷捨離」,將資源集中在能產生最大影響力的核心策略上。這種「減法」的智慧,在我們這個充斥著各種KPI和多元目標的環境中,簡直是救命稻草,它幫我找迴瞭對專注力的掌控權。

评分

我一直覺得,颱灣的教育體係,很擅長訓練我們「執行」任務,但對於「定義問題」和「選擇最佳路徑」的訓練,相對薄弱。很多時候,我們接到的案子,其實都是前人留下的「次優解」,然後我們花費極大的精力去優化這個次優解。這本書若真的能教我如何用「新角度」去質疑這個既定的起點,那它的價值就無可限量瞭。我特別關注那些關於「從零開始建構觀點」的章節,想看看它如何引導我跳脫現有的框架,不被過去的成功或失敗經驗所綁架。畢竟在這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昨天的黃金法則,可能就是明天的絆腳石。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紮實的提問清單或檢核錶,讓我能在每次麵對新專案時,都能像個偵探一樣,層層剝開錶象,直達核心的「為什麼」。這種對思維結構的重塑,遠比學幾個時髦的行銷術語來得重要得多。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