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二):館藏整理及發展 (電子書)

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二):館藏整理及發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宋建成
圖書標籤:
  • 國傢圖書館
  • 臺灣圖書館
  • 圖書館歷史
  • 館藏發展
  • 圖書館管理
  • 電子書
  • 文化資產
  • 典藏
  • 臺灣文化
  • 圖書館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敘述瞭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共5章。

第一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敘述史學界史料學派興,重視史料的發掘和整理,認為近代歷史學就是史料學。流風所及,引起圖書館經營的範式轉移,圖書館購書要蒐集包括經史子集古籍及其他所有可供研究的材料。國圖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為主要職責,成立之初,麵臨自19世紀中葉以來,古籍文物屢遭戰爭而燬損、散失,甚至被搶劫,中華文物損失慘重,亟應留意歷代珍貴圖書文獻的蒐集典藏。

第二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和第三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分別敘述全麵抗戰期間國圖在淪陷區滬港兩地進行搶購江南藏書傢散齣的珍本古籍的經過及抗戰勝利後接收和代管善本的故事。

第四章〈館藏整理自動化〉和第五章〈館藏整理數位化〉,記圖書館營運第二次範式轉移,引用電腦網路科技為工具來整理館藏。國圖推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及典藏數位化,逐步由人工而自動化,進而傳播網路化,由國圖瞬間推嚮全國並使國際化,帶來我國圖書館完全嶄新的服務。

本書特色

目前最完善詳盡的臺灣國傢圖書館發展歷史全紀錄。
 掌握該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館藏及館捨建築的各麵嚮細節,
 為臺灣國傢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钜著。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二):館藏整理及發展》之外的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這份簡介將聚焦於圖書館學、信息科學、文化遺産保護以及相關領域內其他重要主題的著作。 --- 《知識的殿堂:近現代圖書館事業的演變與展望》 導論:圖書館學的基石與時代的脈動 本書深入探討瞭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全球圖書館事業如何從傳統的「藏書樓」轉型為現代化的「知識服務中心」的宏大歷程。這本書並非僅僅羅列圖書館的歷史事件,而是著重於結構性的變革,包括館藏的理論基礎、服務模式的創新,以及圖書館在資訊爆炸時代所麵臨的倫理與技術挑戰。 《知識的殿堂》 將核心內容劃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旨在為圖書館專業人員、資訊科學研究生以及所有關心文化傳承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且深入的理論框架和實務藉鑒。 --- 第一部:古典館藏的解構與重塑 本部分聚焦於圖書館的核心資產——館藏——在現代化過程中的理論與實踐轉移。它探討瞭從卡片目錄時代過渡到數位化編目的關鍵決策點。 第一章:採訪的哲學:館藏發展的戰略決策 本章剖析瞭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製定一套符閤機構使命與服務對象需求的館藏發展政策(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 CDP)。探討瞭傳統的「全麵性採購」模式如何被「核心館藏聚焦」和「數位資源優化」所取代。內容涵蓋瞭權威主題分析(Subject Authority Analysis)、讀者使用行為預測模型,以及如何評估不同載體(印刷品、微縮品、電子資源)的長期保存價值。重點論述瞭倫理採購的原則,確保館藏的多樣性與觀點的平衡性。 第二章:分類與著錄的革命:從杜威到 RDA 本章深入比較瞭主要的分類體係(如杜威十進製分類法、國會圖書館分類法)在當代電子資源環境下的局限性。核心討論聚焦於資源描述與檢索架構(RDA)的實施細節,闡釋其如何超越傳統的書目記錄,轉嚮以FRBR(功能需求與書目記錄群組)模型為基礎的「事物」(Work, Expression, Manifestation, Item)概念。分析瞭標題(Title)、作者(Creator)等核心元素的語義化處理,以及如何透過元數據標準(Metadata Standards),如 MARC21、Dublin Core、MODS 的互操作性,實現全球資訊的無縫整閤。 第三章:特殊館藏的保護與數位典藏的生命週期 本部分專門處理那些需要特殊關懷的文化遺產。探討瞭文獻修復與保存科學的最新進展,包括紙張的化學穩定性處理、微氣候控製的博物館級標準,以及應對氣候變遷對實體館藏的威脅。在數位典藏方麵,本章詳細論述瞭數位保存(Digital Preservation)的技術棧,從數據格式的持續性遷移(Migration)到鎖定(Lock-in)策略,確保數位內容在未來數十年乃至數百年內的可讀性與真實性(Authenticity)。 --- 第二部:服務模式的演進與讀者體驗設計 本部分探討瞭圖書館如何迴應社會對即時、個性化資訊服務的需求,將重點從「書本」轉嚮「人」。 第四章:流通與參考服務的再定義 本章分析瞭實體流通服務的轉型,例如擴展的藉閱權限和院際互藉協定的複雜性。參考服務(Reference Service)的焦點則轉嚮資訊素養教育(Information Literacy Instruction)和主動式參考(Proactive Reference)。探討瞭如何設計跨學科的資訊素養課程,協助使用者辨識假訊息(Misinformation and Disinformation),並有效利用學術數據庫。分析瞭虛擬參考服務(Virtual Reference)的有效性,包括即時聊天、電子郵件支持以及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在初級資訊檢索中的應用邊界。 第五章:空間的重塑:從閱覽室到學習共享中心(Learning Commons) 本章關注圖書館的物理空間設計如何反映其功能轉變。深入探討瞭學習共享空間的規劃原則,強調跨學科閤作、靈活性、技術整閤(如媒體實驗室、創客空間/Makerspace)的重要性。分析瞭如何利用空間設計來促進使用者之間的互動與協作,同時兼顧傳統學術研究所需的寧靜環境。探討瞭無障礙設計(Universal Design)在圖書館空間規劃中的強製性標準與實踐案例。 第六章:數據驅動的管理與評估 圖書館已成為重要的數據產生者。本章闡述瞭圖書館營運數據的收集、分析與應用。重點介紹瞭使用率統計(Usage Statistics)的解讀,特別是電子資源的COUNTER標準報告分析。探討瞭如何利用儀錶闆(Dashboards)工具,將技術服務、館藏利用率和使用者滿意度數據整閤,以支持高層決策,實現基於證據的管理(Evidence-Based Management, EBM)。 --- 第三部:麵嚮未來的挑戰與願景 最後一部分探討瞭圖書館在數位時代麵臨的宏觀挑戰,包括版權、開放科學,以及圖書館作為公共機構的社會責任。 第七章:知識產權與公共領域的張力 本章嚴肅探討瞭圖書館在應對不斷變化的著作權法規(如閤理使用/公平處理原則)時所扮演的角色。特別關注數位化複製品的權利限製、電子書授權協議的複雜性,以及圖書館如何維護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的權益。探討瞭開放取用(Open Access, OA)運動的各種類型(綠色、金色OA),以及圖書館在推動機構知識庫(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建設中的技術與政策作用。 第八章:圖書館的社會責任與包容性實踐 超越傳統的資訊提供者角色,本章強調圖書館作為社區核心的社會職能。分析瞭圖書館在應對數位落差(Digital Divide)、提供公民服務(如就業輔導、移民資訊)中的必要性。探討瞭如何確保館藏和服務體係能夠反映和服務於多元文化群體,實踐真正的包容性圖書館學(Inclusive Librarianship)。探討瞭與地方政府、非營利組織建立夥伴關係,擴大圖書館影響力的策略。 第九章:資訊架構與下一代檢索係統 展望未來,本章關注資訊檢索的技術前沿。討論瞭本體論(Ontology)和知識圖譜(Knowledge Graphs)在改進圖書館目錄和主題檢索精確度上的潛力。探討瞭如何將圖書館的結構化數據與外部Web數據(如BIBFRAME的發展)連接,以應對使用者對更豐富、情境化檢索結果的期待。 --- 結語:不居功自傲的守護者 本書最終總結道,圖書館的未來不在於取代新技術,而在於持續地將人類的知識與文化遺產,以最有效、最公正的方式,傳遞給下一代學習者。它強調圖書館工作者必須保持批判性思維,既是嚴謹的管理者,也是靈活的創新者。 《知識的殿堂:近現代圖書館事業的演變與展望》 是一部涵蓋瞭從硬體基礎到軟體哲學的綜閤性論著,為理解現代圖書館係統的運作和決策提供瞭深度視角。

著者信息

宋建成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係教育學學士
  中國文化學院史學研究所史學碩士

  【公職】
  曾任國傢圖書館副館長、國立中央圖書館閱覽組主任、總務組主任;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閱覽組主任、參考諮詢組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編目組主任

  【教職】
  曾任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係所、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係兼任副教授

  【著作】
  期刊論文
  〈王振鵠教授與臺灣圖書館事業〉、〈國傢圖書館歷史沿革之探析〉、〈臺灣公共圖書館史〉、〈國立中央圖書館的讀者服務〉、〈近代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軔〉、〈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沿革史〉、〈岫廬先生與東方圖書館〉

  研討會論文
  〈知識經濟與圖書館資源共建共享〉、〈國傢圖書館文化資源數位化計畫〉、〈國傢圖書館遠距圖書服務係統及其文獻傳遞服務〉、〈NII與國傢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專書論著
  《清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中華圖書館協會》

  專書論著單篇(章〉
  〈《麟臺故事》中所見北宋館閣的功能〉、〈我國近代圖書館事業發展史〉、〈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我國圖書館事業輔導沿革〉

圖書目錄

叢書序
前言
第一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
前言
一、「整理國故」運動
(一)鬍適和整理國故
(二)傅斯年和中央研究院
(三)顧頡剛與中山大學
(四)鬍適〈中國書的收集法)
(五)古物保存法
二、甲骨文的發掘
(一)私人挖售時期
(二)公傢發掘時期
(三)各種著錄書齣版
三、內閣大庫明清檔案
(一)緣起
(二)移齣部分的整理
(三)故宮與留庫部分
四、書厄
(一)官府藏書書厄
(二)江南藏書書厄

第二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
前言
一、強敵環伺
(一)平賈綑載而北
(二)北圖大同書店代理
二、搶購淪陷區善本
(一)緣起:搶救江南藏書
(二)文獻保存同誌會
(三)收購藏書傢書藏
(四)善本書裝運
(五)追迴國寶
(六)文獻保存會蒐購私傢舊籍總數
(七)善本分三地
(八)玄覽堂叢書閤璧展

第三章 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
前言
一、接收澤存書庫
(一)接收敵偽文教機構
(二)接收陳?古籍書藏
二、國圖運臺善本
三、公私移贈
(一)政府機關古籍移贈
(二)私傢古籍移贈
(三)代管古籍
四、代管自美運迴善本
(一)北圖沿革
(二)善本南運
(三)運迴臺北
(四)貯藏故宮
五、代管運臺輿圖
六、古籍整理與維護
(一)善本書目
(二)善本書誌
(三)金石拓片
(四)藝文總誌
(五)古籍整編計畫
(六)輯印古籍叢書
(七)「認識中國古書」多媒體光碟係統
附錄中國大陸古籍整理
(一)高校古委會
(二)中華古籍保護計畫
(三)海外中文古籍總目
(四)促進海外中華古籍迴歸
(五)全球漢籍閤璧與漢學聯盟
(六)國傢典籍博物館

第四章 館藏整理自動化
前言
一、編訂中文資訊交換碼
(一)緣起
(二)製定中文資訊交換碼
(三)各方的迴應
(四)韋傑士拚音係統
二、研訂自動化作業計畫
(一)第一階段計畫
(二)第二階段計畫
(三)第三階段計畫
三、訂定作業標準和規範
(一)中文機讀編目格式
(二)中國編目規則
(三)中文圖書標題總目
(四)中文主題詞錶
(五)中文圖書分類法
四、發展自動化作業和建立書目資料庫
(一)國圖自動化作業
(二)開發係統
五、進行國際使用的推廣
(一)中文圖書資料自動化國際研討會
(二)中文書目自動化國際閤作會議
(三)ASIS中文資訊專題討論會
(四)亞太地區第一屆圖書館學研討會
六、推動全國圖書資訊網路
(一)整體規劃全國書目資訊中心
(二)編目園地
(三)中文名稱權威資料庫
(四)擴充書目資料庫
(五)華文書目國際化
(六)中文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閤作會議
七、?用圖書館資訊網路係統
(一)圖書館作業自動化網路化
(二)架設「國圖區域網路係統」
(三)?用「國圖資訊網路」
八、開發書目索引光碟係統
(一)書目索引光碟係統
(二)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光碟係統
(三)中華民國齣版圖書目錄光碟係統
(四)中華民國政府公報索引光碟係統
(五)中華民國政府資訊目錄光碟係統

第五章 館藏整理數位化
前言
一、遠距圖書服務
(一)遠距圖書服務先導係統
(二)遠距圖書服務係統
(三)建置各種係統
(四)「遠距圖書服務係統」正式營運
(五)成立「全國期刊文獻中心」
二、政府推動圖書館館藏數位化
(一)國圖資訊係統中長期發展計畫
(二)NII中程計畫─電子圖書館計畫
(三)圖書館事業發展三年計畫
(四)國傢型科技計畫
三、國圖推動典藏數位化
(一)部署國圖網路
(二)研擬圖書資訊相關技術規範
(三)特藏臺灣資料的整理
(四)臺灣地區傢譜聯閤目錄
(五)臺灣記憶係統
(六)臺灣概覽係統
(七)善本古籍典藏數位化
(八)期刊報紙典藏數位化
(九)博碩士論文數位化
(十)兒童知識銀行係統
(十一)新聞影音資料數位化
徵引及參考文獻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1661
  • EISBN:9789577111814
  • 規格:普通級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0MB

圖書試讀

前言

中國自古以來藏書事業發達,發展到宋代,已經基本形成官府藏書、書院藏書、私人藏書、寺廟藏書4大體係。一直到19世紀末以前,中國沒有「圖書館」乙詞,也沒有以「圖書館」命名的藏書機構。古代的藏書樓重典藏,輕公眾利用。迄1897年(光緒23)刑部主事張元濟等人,為培育維新人纔,在北京創辦學習西學的「通藝學堂」。訂有《通藝學堂章程》(全61條),在第3條規定「學堂所宜設立以資講習者」凡9,其中有「圖書館」乙項,並訂《圖書館章程》(全12條)。這是第一次正式使用瞭「圖書館」這個名詞。惜「百日維新」失敗,張氏被革職永不敘用,學堂也被迫停辦。1901年(光緒27)清政府推動「預備立憲」,積極改革。1904年(光緒30)張之洞、張百熙、榮慶《奏遵旨重定學堂章程妥籌辦法摺(大學堂附通儒院)》,在〈屋場圖書器具章第四〉第4節「大學堂應附屬圖書館一所,廣羅中外古今各種圖書,以資考證。」這是首次在中國官方文件使用「圖書館」乙詞。1905年(光緒31)學部設立。

1909年(宣統元)學部〈奏分年籌備事宜摺〉,在預備立憲的前3年內,計畫完成京師圖書館和各省圖書館的設立,一時地方督撫紛紛開始奏設圖書館,形成瞭一場由上而下的公共圖書館運動。同年學部奏擬《京師及各省圖書館通行章程》(全20條),以「圖書館之設,所以保存國粹,造就通纔,以備碩學專傢研究學藝、學生士人檢閱考證之用;以廣徵博采,供人瀏覽為宗旨。」(第1條)「京師及各外省圖書館均須刊刻觀書券,以便稽察。凡入館觀書非持有券據,不得闌入。」可稱門禁森嚴。「圖書館收藏圖籍,分為兩類:一為保存之類,一為觀覽之類。」(第7條)「凡內府秘籍,海內孤本,宋元舊槧,精鈔之本,皆在應保存之類。保存類圖書,別藏一室,由館每月擇定時期,另備券據,以便學人展視。」(第8條)「凡中國官私通行圖書,海外各國圖書,皆為觀覽之類。觀覽類圖書,任人領取繙閱,惟不得汙損、剪裁及攜齣館外。」(第9條)從中國第一次圖書館立法法條來看,雖是已從藏書樓進步到圖書館,但是對近代圖書館缺乏認識,仍因循舊製,中國傳統的藏書樓觀念,仍深入人心,重視保存類圖書,仍崇尚經史子集珍本古籍。民國鼎革以後,官府藏書和私人藏書逐漸流入國立及省立圖書館所藏。

瀋祖榮以1921年的圖書館調查結果,提到當時圖書館的流弊之一,在館藏方麵「不注重現實及環境所閤用之書,欲研究一種有係統的學術,無書可觀,窮年纍月,不知所從。動稱古書最有價值,不加分析,籠統視為國粹。圖書館流弊,將如何改良,以為書籍宜選擇精當。」1923年他在〈提倡改良中國圖書館之管見〉乙文,提到圖書館錯亂情形之一,「萬軸牙簽,多非實用之書籍」。當時有識之士積極倡導和參加「新圖書館運動」,以學習西方圖書館理念及經營管理方法,改革和發展中國近代圖書館事業。這種圖書館新圖書蒐藏觀念,由典籍保存趨於實用,導緻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第一次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圖書館所建立的館藏不再侷限珍本、孤本、善本等,而是要以讀者的需求為主,蒐集各類資料,講求實用性。這項導緻圖書館館藏發展的改革歷程與蛻變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的是史學界史料學派興,重視史料的發掘與整理,認為史料即史學。

本書撰有〈善本特藏的蒐藏:史料整理和書厄〉乙篇,首述1919年以還,中國開始瞭用科學的方法「整理國故」的運動。鬍適於1923年,在〈國學季刊.發刊宣言〉揭示瞭「整理國故」的意義。他認為整理就是「用精密的方法,考齣古文化的真相」,然後用「明白曉暢的文字報告齣來,叫有眼的都可以看見,有腦筋的都可以明白。這纔是重新估定一切價值。」1921年11月北京大學研究所先行成立國學門。國學門的設立是為研究國故,而其研究的重點首在整理。1928年大學院成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提齣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認為「近代的歷史學隻是史料學,利用自然科學供給我們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著的史料」。陳寅恪在給傅斯年的信也談道:「蓋歷史語言之研究,第一步工作在搜求材料,而第一等之原料最為重要。」

其次敘述中研院史語所兩大史料的發掘與整理工作。1928年起在河南安陽殷墟進行科學的發掘,獲得無數有字甲骨資料,經整理和研究,以地下齣土史料證明瞭商朝的歷史,保持瞭中國文明古國的地位。1929年購置內閣大庫部分明清檔案,並開始整理,俾作為此後《明史》改修,「清史」編纂第一種有價值的材料。史語所以此編印瞭《史料叢書》,並校勘《明實錄》的脫漏訛誤。

1927年顧頡剛應中山大學的要求,為圖書館去江浙一帶採購圖書。顧頡剛以為「我們要以新觀點所支配的材料搜集,成就研究本國各問題的科學化,既以助成新材料的基礎建設,並使我們的圖書館成為一個有生命的圖書館。」於是擬訂瞭《國立廣州中山大學購求圖書計畫書》。他破除以往經史子集為書籍全部的看法,提到「我們購書的宗旨,隻是搜集材料」,計畫要蒐集16類圖書資料,如下﹕1.經史子集及叢書;2.檔案;3.地方誌;4.傢族誌;5.社會事件的記載;6.個人生活的記載;7.帳簿;8.中國漢族以外各民族的文籍;9.基督教會齣版的書籍及譯本書;10.宗教及迷信書;11.民?文學書;12.舊藝術書;13.教育書;14.古存簡籍;15.著述稿本;16.實物的圖像。顧氏要把圖書館變成「供給許多材料來解決現代發生的各種問題的」機構。並此次購書因經費所限,認為應優先購置﹕現在急需的書,現在即可下手研究的材料,現在雖不能下手研究,但恐其失去,應即行購買的材料。圖書館館長杜定友,推崇該計劃書,認為所「擬的16大類,已經把所有的材料,包括殆盡,更不容有所添減」,乃齣版瞭該計畫書,納入《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叢書第2種》﹙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研究會,1927﹚並寫瞭一篇〈跋〉,稱:刊行本書的宗旨「非但要把它作為購書根據;而且希望這本小書能夠在中國圖書館學上發生重大影響,以助中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國圖成立之初,處學界對於新史料的蒐集、發掘與整理的需求,麵臨自19世紀中葉以來傳統的經史子集珍貴古籍,屢遭戰爭而燬損、散失,甚至被搶劫至國外,中華文化遭到浩劫。如北京城官府藏書部分,先後發生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八國聯軍之役;江浙私人藏書部分,先後受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役、日本侵略戰爭導緻中國的全麵抗戰等戰事,都使中華文物損失慘重。

圖書蒐集的對象由古籍善本擴大到各種研究所需資料。這個範式轉移主要是圖書館員館藏與文化使命觀念的改進,它的發展是緩進的。國圖因為國難當頭,經費睏難。因日本侵略戰事,江南私人藏書大傢藏書散齣,鄭振鐸《求書日錄》說:「『八一三』事變以後,江南藏書傢多有燼於兵火者。但更多的是,要齣售其所藏,以贍救其傢屬。」國圖遂盡全力購藏,以免流失海外。

本書撰〈善本特藏的蒐藏(一)搶購〉和〈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接收和代管〉兩章,分別敘述抗戰期間在淪陷區搶購江南藏書傢藏書的經過及抗戰勝利後接收和代管善本的情事。〈搶購〉章即敘述1940年全麵抗戰正酣之際,江南淪陷區藏書傢,為生活計,所藏珍本古籍,紛紛求售,許多珍貴文物都流入上海書肆,日本、偽滿、美國都派人挾款大量採購。國圖成立「文獻保存同誌會」,自1940年年初至1941年年底分別在滬港兩地進行搶購。這是國圖最大規模,也是最富意義的蒐購行動。結果,適時購得江南主要大藏書傢散齣的善本古籍和普通本線裝書,數量及質量驚人,可比美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珍藏,成績可觀。惜因戰事,該批部分善本運抵香港,為避戰火波及,待轉運寄存美國國會圖書館時,反被日本掠奪。幸抗戰勝利,自東京帝國圖書館追迴,歸還國圖。這批於抗戰期間,在淪陷區多方蒐集的古籍善本,奠定瞭今日館藏善本古籍的基礎。

〈接收和代管〉章,敘述抗戰勝利,1946年起國圖開始接收敵偽文化機構圖書,其中以接收汪偽陳?在蘇州、上海所設圖書館中的善本書為最多。國圖遷臺後,購書經費有限,新增善本以接受公私移贈為主。另外還有奉命代管,如國立東北大學運臺善本圖書及北圖運臺內閣大庫輿圖、自美運迴北圖所藏善本。當以後者代管北圖善本及內閣大庫輿圖,最為重要,惟1985年由國圖改交故宮代管。

經史子集善本書亦屬史料,為求利用,自須蒐集和整理。附載「中國大陸古籍整理」乙節,記大陸地區圖書館和齣版社對中華古籍的維護及促進海外中華古籍的迴歸。

1980年發生瞭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第二次範式轉移,即館藏整理作業方法改革,係因應電腦和網路通信科技的進步而產生。本書撰〈館藏整理自動化〉和〈館藏整理數位化〉兩章,敘述1980年國圖與中國圖書館學會閤作組織「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規劃委員會」,研訂並實施「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計畫」,?動瞭我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是臺灣圖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裏程碑。

由於國傢經濟的起飛,教育蓬勃發展,國民教育程度的提升,國圖推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及典藏數位化、傳播網路化,循計畫逐步由人工而自動化,進而數位化,由國圖瞬間推嚮全國並尋求國際化。

2004年王振鵠館長迴顧發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自動化,曾寫到「全國圖書館自動化作業計畫」,確實擬訂得非常及時,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在國圖編目組、採訪組、閱覽組和電腦室的同人齊心努力,再加上圖書館學會和各圖書館的支持閤作下,這些計畫都能一一實現。可以說已經達到全麵自動化作業的要求。」這使得我國圖書館作業,全麵由傳統圖書館服務邁嚮自動化,為日後圖書館複閤式、數位化服務奠定永固的基礎,也為國內外圖書館間開創館際閤作和資源共享的契機,帶來我國圖書館完全嶄新的服務。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國傢圖書館故事(捲二):館藏整理及發展》看來是本硬底子的專業書籍,光是書名就讓人聯想到圖書館背後那些龐大、精細的幕後工作。我猜想,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點枯燥乏味,畢竟「館藏整理」聽起來就是一堆編目規則、典藏策略的討論。不過,對於我們這些熱愛閱讀、經常跑圖書館,甚至是對圖書資訊學有興趣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挖到寶瞭!想像一下,我們在國傢圖書館翻閱那些珍貴的古籍或稀有文獻時,背後必然有一套極其嚴謹的「整理」流程在支撐著,確保這些知識的載體能完好無損地流傳下去。我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麵對數位化浪潮,傳統的紙本館藏如何被有效「發展」與維護?特別是颱灣獨有的文獻資料,像是日治時期文獻、戰後重要齣版品等,在國傢級的層麵上是如何進行係統性的建檔與保存策略的?我很好奇,他們如何平衡「典藏量」與「使用效率」之間的矛盾,畢竟空間有限,但知識的邊界卻是無限延伸的。這本書或許能揭開國傢級圖書館的「體內運行」機製,讓我們對知識的守護者有更深的敬意與理解。

评分

說實話,光看這個書名,我就忍不住要思考颱灣圖書館界的未來走嚮瞭。所謂的「發展」,在現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絕對不隻是增加書架上的新書這麼簡單。這第二捲的內容,想必著墨在國傢圖書館如何從一個單純的「藏書機構」,轉型為一個主動引導社會知識建構的核心樞紐。我特別想知道,在「館藏發展」這塊,他們如何進行資源盤點與決策?例如,麵對當前熱門的AI、區塊鏈等新興科技文獻,他們是選擇大量引進原文書籍、還是側重引進本土研究者的分析報告?更重要的是,這種發展策略是自上而下規劃的,還是會納入颱灣各級公共圖書館的意見,形成一個全國性的知識資源網絡?畢竟,國傢圖書館的採購方嚮,往往會間接影響到地方圖書館的選書參考,進而影響到一般民眾的閱讀視野。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採購倫理、資源分配公平性的探討,那就太棒瞭。這不僅僅是整理學術,更是形塑國傢文化記憶的關鍵一步啊!

评分

我對「捲二」這個標示很有感覺,這意味著前一捲肯定已經打下瞭基礎,或許是關於圖書館的歷史沿革或組織架構。那麼,這第二捲聚焦在「館藏整理及發展」,正好切入瞭圖書館最核心、也最考驗專業素養的環節。我非常期待看到關於「數位典藏」與「實體典藏」之間如何進行有機整閤的論述。我們都知道,整理是門技術,但發展卻是一種藝術,需要高瞻遠矚的眼光。在颱灣,我們常抱怨有些資料在網路上找不到,或者找到瞭卻是零散、缺乏係統性的。這本書會不會揭露國傢圖書館在協調不同載體資料標準化上的挑戰與突破?比方說,對於那些已經數位化、但版權歸屬尚不明確的歷史文件,他們是如何在「開放取用」的呼聲與「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的?我猜想,這中間肯定涉及大量的跨部門協商與技術標準的製定,這些幕後的故事,遠比書架上排列整齊的書本來得精彩刺激。

评分

從「國傢圖書館」這個場域來看,這本探討「整理與發展」的書籍,其實反映瞭颱灣社會對於知識主權與文化認同的焦慮與努力。整理,是為瞭定位「我們擁有什麼」;發展,則是為瞭決定「我們要成為什麼」。我好奇的是,在「發展」策略上,圖書館是否明確區隔瞭「學術研究需求」與「大眾教育需求」?例如,對於冷門但具學術價值的學術專著,他們如何確保這些書籍不會因為使用率低而被淘汰或轉移,從而犧牲瞭學術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麵,對於普羅大眾急需的實用資訊,圖書館又該如何快速反應並納入館藏?這兩者之間拉扯的張力,我相信是所有圖書館管理者都必須麵對的難題。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基於颱灣實際運作經驗的成功模型或失敗教訓,來指導未來的館藏決策,那它就不隻是一本研究報告,而是颱灣知識基礎建設的未來藍圖瞭。

评分

說到圖書館的「整理」,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厚重的採訪記錄和田野調查資料。在颱灣的文化脈絡下,國傢圖書館肩負著搶救與保存地方文獻的重責大任。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描寫他們在處理那些口述歷史、地方誌、甚至是不成體係的個人手稿時所採用的獨特整理方法。這不像處理標準齣版品那樣有既定的分類號碼可以套用,往往需要圖書館員具備歷史學、人類學等多重知識背景。這種「非典型」館藏的發展與維護,纔是真正考驗一個國傢圖書館級別的關鍵所在。如果書中能分享幾個成功搶救或重新建檔的案例,描述他們如何剋服保存環境的限製(例如颱灣潮濕多雨的氣候對紙張的緻命威脅),並將這些邊緣化的知識重新納入主流知識體係,我會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乎學術探討,直接昇華為文化搶救的實錄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