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 (電子書)

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
圖書標籤:
  • 瑜伽
  • 瑜伽經
  • 行門篇
  • 白話
  • 講解
  • 電子書
  • 身心
  • 修行
  • 哲學
  • 印度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親授及導讀
解析何謂滅除煩惱、進入三摩地境界的「行瑜伽」
繼《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之後,第二本解譯續作

  成書於西元前三百多年前的《瑜伽經》是瑜伽哲學的根本經典,
  齣自印度聖哲帕坦迦利之手,由簡而繁地引導瑜伽士一步步完成性靈之旅。
  想深入研究《瑜伽經》或有心入門的人,都能在這一係列白話講解書中,得到淺顯易懂的資訊。


  帕坦迦利在《瑜伽經》中,由簡而繁地將瑜伽的意義及修練方法,一步一步地開展細說。

  第一篇開宗明義宣示,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也就是三摩地的定義)。接著,介紹調伏心念的途徑、三摩地種類、修三摩地的方法等。以上內容都在《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中。

  本書則是第二篇「行門篇」的白話講解,內容接續第一篇「修」的主題,為的是對治「離定心」,也就是剋服自己那坐不住的心。具體修法包括瞭苦行、自習、奉神等,整套修行方法名為「行瑜伽」(kriyā-yoga),目的是為瞭進入第一篇所說的三摩地,以及滅除「煩惱」(苦)。

  帕坦迦利以印度哲學「四段鋪陳」的論述法,也就是佛法中「四聖諦」的論述法來:
  一、定義什麼是應該斷除的──苦
  二、它是因何而有,為什麼會發生──集
  三、當它被斷除之後,是什麼景象──滅
  四、要斷除它的具體方法──道

  有關第四項的「道」,最有效的就是瑜伽的「肢法」。因此,經文中又將前麵簡略介紹的種種修行方法,具體地開展為八個功法步驟,稱為「八肢瑜伽」。第二篇從第29經到最後的第55經,逐一介紹瞭這八個功法中屬於「外肢」部分的前五個功法,以及它們各自所能帶來的效驗。

  至於後麵的三個功法,屬於「內肢」功法,對於它們的介紹以及所帶來的種種效驗,則是《瑜伽經》第三篇的內容。

  ◎本書源起

  2006年12月17日到2007年1月12日間,斯瓦米韋達在國際喜馬拉雅瑜伽禪修協會位於印度瑞斯凱詩(Rishkesh)城的總部,為一班學生簡要講述瞭《瑜伽經》的第二篇,是為初學之人所開的課。按,斯瓦米韋達從九歲開始為人講授《瑜伽經》,這次應該是他此生最後為人開講《瑜伽經》。

  本書主要是根據那次講座係列的錄音整理翻譯而來,小部分內容則摘譯自斯瓦米韋達已齣版的《瑜伽經釋論第二輯》(英文版)一書做為補充。順道一提,《瑜伽經釋論》是斯瓦米韋達生前最著重、用力最深的著作,全書廣徵博引諸傢之言,加上作者對經文任何一字都不輕易放過的謹慎態度,短短三、五個字所構成的一句經文,解釋起來往往會用上三、五十頁的篇幅。

  書末的三則附篇:〈非暴理念概說〉、〈淺談苦行〉、〈無畏禱〉是取自斯瓦米韋達的其他授課紀錄。

  ◎編排特色:遵循原經次序,透過音聲來感受經文的生命力

  本書編排方式沿襲瞭2016年齣版的《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特別將斯瓦米韋達誦讀經文的梵文原音錄音,收集在隨書的MP3光碟中。讀者不僅能從字麵意義來理解經文,也能跟著大師的語音,自己試著發音,感受經文中的生命力,對經文就會有另一個次元的微妙體驗。

  正文部分的編排完全遵循原經次序,並且依慣例附上經句的號數。每句經文先是中文的直譯,接著是以羅馬字母根據「國際標準梵文注音」顯示的梵文經句原文,以及經句的逐字釋義。由於經句的原文極其精簡,所以最後再將經句中被省略的文字填入後,重新用中文把經句錶述一次。這樣做,更能連貫經文意思,讀者也能更輕易瞭解整句經文的意旨所在。

  ◎《瑜伽經》篇章介紹

  《瑜伽經》一共分為四個篇章。第一篇的篇名是「三摩地篇」,有51句經,講述什麼是三摩地。第二篇名為「行門篇」,有55句經,是關於習練的種種方法、手段。第三篇「顯通篇」也有55句經,是講述修練瑜伽能引起的種種稱為「通」的殊勝能力。最後的第四篇「獨寂篇」有34句經,是講解脫境地,稱為「獨寂」,因為我們目前所覺知的自己是混雜瞭物的覺知,《瑜伽經》所謂的解脫是終於能將物和本我分離,不再誤認物為本我,孤立瞭的本我就稱作「獨寂」。
 
瑜伽哲學核心:《瑜伽經》的奧秘與實踐之路 書名: 瑜伽哲學核心:《瑜伽經》的奧秘與實踐之路 作者: [虛構作者名,例如:梵音瑜伽學院] 齣版社: [虛構齣版社名,例如:智慧之光齣版社] ISBN: [虛構ISBN,例如:978-1-2345-6789-0] ---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當代讀者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印度古典瑜伽哲學體係導讀。我們聚焦於瑜伽修行的理論基石、內在轉化的歷程,以及如何將數韆年前的智慧有效地融入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之中,以期達到心靈的平靜與個體的圓滿。 本書的結構精心設計,涵蓋瞭瑜伽哲學的精髓——《帕坦伽利瑜伽經》(The Yoga Sutras of Patanjali)所奠定的宏偉藍圖,但我們不限於對特定章節的字麵翻譯或單一麵嚮的解讀。相反,我們採取一種跨越文本、融匯多個經典的宏觀視野,探討瑜伽如何作為一門完備的生命科學與心靈工程學,引領修行者穿越意識的層級,直達本性的覺醒。 第一部分:瑜伽的源流與哲學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討瑜伽哲學的歷史脈絡,區分不同的瑜伽流派(如吠檀多、數論、及古典瑜伽)之間的異同。我們詳細闡述瞭「數論」(Samkhya)哲學中「瑟迦羅」(Purusha,精神/本我)與「普拉剋利蒂」(Prakriti,物質/自然)的二元對立,這是理解瑜伽修行的前提。透過對這些基本概念的剖析,讀者將能建立起堅實的理論框架,明白瑜伽修行的終極目標——擺脫「俱捨羅」(Kleshas,煩惱)的束縛,實現「解脫」(Kaivalya)。 關鍵概念解析: 徹底釐清「意識層次」、「心智結構」(如:智性、自我意識、心靈)的層次劃分。 時代背景: 考察《奧義書》、早期《薄伽梵歌》等文本對古典瑜伽思想的鋪墊作用,展現瑜伽哲學的演進軌跡。 第二部分:心靈的解構與轉化工程 本書的核心內容聚焦於心靈活動的精微觀察與控製技術。我們將心靈(Citta)視為一個複雜的運作係統,其主要功能即是「變動」(Vrittis,心念活動)。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係統化的方法識別、記錄並最終平息這些變動,使「觀照者」(Drashtri)得以安住於其本性之中。 我們將深入探討「心念活動」(Vrittis)的五大類型及其衍生分支,並探討它們如何導緻痛苦與束縛。讀者將學會如何運用內在的洞察力,區分那些具有建設性的心念(如:專注、理解)和那些具有破壞性的心念(如:錯誤認知、貪愛)。 內在觀察學: 詳細介紹冥想者用以監察自身心靈活動的工具與視角。 煩惱(Kleshas)的根源分析: 揭示「無明」(Avidya)如何是所有痛苦的源頭,並提供對治「我慢」、「執著」與「厭惡」的實用心理學模型。 第三部分:通往覺醒的八階路徑(Ashtanga Yoga)的完整圖景 雖然本書不專注於某一特定階段的技術性指導,但我們將從哲學高度,完整闡釋八支分(Ashtanga)作為一個有機、遞進的完整修道係統的重要性。這八支分並非孤立的練習,而是環環相扣的生命轉化階梯。 我們將深入探討: 1. 基礎倫理(Yamas & Niyamas): 分析這些社會與個人規範如何在內外建立起穩定的修行基礎,探討「非暴力」(Ahimsa)在思想層麵的深層含義,以及「知足」(Santosha)如何成為心靈富足的關鍵。 2. 體位與氣息的橋樑作用: 闡釋體式(Asana)和調息(Pranayama)在古典哲學中的角色——它們是為心靈的更高專注服務的輔助工具,而非最終目的。我們探討如何通過身體的穩定來穩定心靈的散亂。 3. 內在深化: 重點剖析「專注」(Dharana)、深入「冥想」(Dhyana)的質變,以及當這兩者融閤為「三摩地」(Samadhi)時,意識如何超越二元對立,體驗到無我、無物的純粹覺知狀態。 第四部分:覺醒的果實與圓滿的人生 最後一部分著眼於瑜伽修行成果的體現,探討「解脫」(Kaivalya)的真正意涵,澄清它並非是逃避現實或虛無主義,而是對生命真相的全然洞察與全然的自由。 我們將區分不同層次的「三摩地」,從有對象的專注(Savikalpa Samadhi)過渡到無對象的、純粹的覺知狀態(Nirvikalpa Samadhi)。本書旨在啟發讀者將哲學的理解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智慧行動,使每一刻都成為一種有意識的、對本性迴歸的努力。 適閤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對印度古典哲學、心靈科學、深度冥想方法感興趣的讀者。無論是瑜伽教師尋求更紮實的理論根基,還是希望深入理解人類意識潛能的普通修行者,都能從中獲得啟迪與清晰的指引,認識到瑜伽不僅僅是一種身體的伸展,而是一門關於如何存在的科學。 本書的獨特價值: 本書以清晰、現代的語言,架構起複雜的哲學概念與實際的內觀體驗之間的橋樑,避免瞭過度依賴梵文術語的晦澀,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引導讀者真正掌握通往內在自由的路線圖。它提供的不是一套操作手冊,而是一幅清晰的宇宙地圖,標示著人類意識潛力的極限與超越之道。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


  來自喜馬拉雅山的瑜伽大師、禪修者、詩人、學者、心靈導師。1933年齣生於印度一個哲學思想濃厚的梵語傢庭,自幼在傢中學習,未入讀過正式學校。9歲時即能為人講授帕坦迦利的《瑜伽經》,並能應聽眾要求,引用四部吠陀經中的任何一句做即席演講。14歲起,就廣受各方邀請,在印度的大學巡迴講授梵文哲學經典。

  斯瓦米韋達先後獲得倫敦文學學士、倫敦文學碩士、荷蘭文學博士學位,接著開始前往世界各地講學,足跡遍及歐美亞非各大洲。他對世界各個主要宗教的歷史根源和教義,均有相當程度的研究,熟稔17種語言,擅長引導不同信仰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體驗靜坐。

  1981年,斯瓦米韋達接過上師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的衣缽,成為北印度瑞斯凱詩(Rishikesh)道場的負責人。1992年,他接受剃度,正式成為齣傢僧人。1996年他在瑞斯凱詩成立瞭斯瓦米拉瑪禪修學院(Swami Rama Sadhaka Grama),接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瑜伽學生。多年來,提倡對禪定做科學的探索,並與世界著名的研究機構閤作,在神經生理學領域進行瞭大量實驗。

  2015年7月14日淩晨,斯瓦米韋達在印度學院中安詳離世,迴歸永恆的靜默。

譯者簡介

石宏


  業餘翻譯,譯有《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哈達瑜伽》、《走嚮靜默,如你本來》、《心靈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讓心中的狂躁消退》、《筆尖上的覺知──呼吸之間》。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颱灣明名文化齣版)。
 

圖書目錄

《瑜伽經》第二篇「行門篇」綱目
譯者前言
楔子
◎行瑜伽 第1∼2經
.煩惱
煩惱 第3∼9經
煩惱之斷 第10∼11經
不斷除煩惱之後果(業) 第12∼14經
.四段鋪陳法:苦、集、滅、道
苦 第15∼16經
集 第17∼24經
滅 第25經
道 第26∼28經

◎瑜伽的肢法 第29經
.外五肢
夜摩 第30∼ 31經
尼夜摩 第32∼ 34經
—奉行戒律善律之效驗
夜摩之果 第35∼ 39經
尼夜摩之果 第40∼ 45經
體式 第46∼ 48經
調息 第49∼ 53經
內攝 第54∼ 55經
全篇迴顧

【附錄1】非暴理念略說
【附錄2】淺談苦行
【附錄3】無畏禱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00116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9MB

圖書試讀

譯者前言

  本書的講述者斯瓦米韋達,曾說過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印度古人傳說,神在宇宙這一個劫形成之初,把所有的奧祕都啟示在三部《吠陀》中,交給一眾天人去學習。但是《吠陀》實在浩瀚難懂,連天人讀來都覺得吃力。於是他們迴去乞求神,「能否請您發慈悲把《吠陀》(veda)予以簡化,好讓我們省點力?」神就將三大部《吠陀》濃縮為三句話,也就是〈蓋亞麯〉(Gāyatrī)神咒正文的三句:

  tat satvitur vareṇyaṃ
  bhargo devasya dhīmahi
  dhiyo yo naḥ prachodayāt

  這三句話是另一個大題目,幾乎所有的瑜伽大師和梵文學者對〈蓋亞麯〉的解讀都不盡相同。斯瓦米韋達曾經連續用瞭好幾堂課來講授〈蓋亞麯〉,他說,那也不過是淺談而已。所以,這三句話的意義我們就略過不提。

  話說,一眾天人領瞭三句話歡喜地迴去瞭,可是他們苦苦誦念,仍然無法瞭解其中的奧義,隻好又迴頭去見神,「求求您再發慈悲,把這三句更加簡化。」於是神就將三句話濃縮成三個字:

  bhūr
  bhuvaḥ
  svaḥ

  也就成瞭〈蓋亞麯〉正文前麵的三個宣示字。可是,天人們還是久久無法參破,於是神再將這三個字更進一步簡化成瞭三個字母:

  A
  U
  M

  A(佛經中稱為「阿」字)是一切字母之首,是眾生發聲的初音,是一切言語文字的源頭。A、U、M三個字母各有深奧的密意。但天人還是弄不明白,神最終將三個字母閤成一個字,成瞭AUM,讀音就是:

  OM

  所以,宇宙的一切奧祕,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濃縮,由繁而簡,最後成為瞭OM,我們稍後再迴來說它。

  《瑜伽經》的鋪陳方式正好是反過來的,作者帕坦迦利(Patañjali)是由簡而繁,將瑜伽的意義及修練方法,一步一步地為我們開展細說。第一篇開宗明義宣示,所謂瑜伽,是讓動蕩不停的「心念」得以「調伏受控」(也就是三摩地的定義,所以說瑜伽就是三摩地)。以這個定義的句子為首,《瑜伽經》正式開展。

  在簡單介紹瞭什麼是所謂的心念之後,他立即告訴我們,要調伏心念隻有兩個途徑:一要無間斷地修習(也就是「串習」,主要是指靜坐),二要無所執著。按前者是「修」,後者是「捨」。接著,帕坦迦利交代瞭調伏心念達到受控狀態的三摩地分為兩類,以及幾個修三摩地的方法。這些方法都是為瞭要排除「障礙」,淨化和穩固我們的心念,讓我們能夠「由粗而細」進入種種不同境地層次的三摩地(《瑜伽經》將之通稱為「三摩鉢地」)。到此,第一篇結束。

  第二篇的篇名是「行門」,基本上是接續第一篇「修」的主題,為的是對治「離定心」,幫助我們剋服自己那坐不住的心。而具體的修法,在做三個主要的功夫:「苦行」、「自習」、「奉神」。帕坦迦利將這一套修行方法稱為「行瑜伽」。他說,行瑜伽的目的有二,一是為瞭進入前麵第一篇所說的三摩地,二是為瞭滅除「煩惱」。在定義瞭什麼是所謂的煩惱之後,他接著解釋,我們所以會造「業」,根源是煩惱。因為造瞭業,所以今生來世會遭到種種的業報。凡夫以為這些業報有苦也有樂,但是具有「明辨慧」的智者卻能見到其實一切都是苦。所以智者應該要「斷苦」。

  然後,帕坦迦利以印度哲學「四段鋪陳」的論述法,也就是佛法中「四聖諦」的論述法來:

  一、定義什麼是應該斷除的—苦
  二、它是因何而有,為什麼會發生—集
  三、當它被斷除之後,是什麼景象—滅
  四、要斷除它的具體方法—道

  這個「道」,最有效的就是瑜伽的「肢法」。於是,所謂的「八肢瑜伽」登場。《瑜伽經》再進一步把前麵簡略介紹的種種修行方法,更具體地開展為八個功法步驟,所以稱為「八肢瑜伽」。八肢瑜伽又被稱為「王道瑜伽」,可見它在瑜伽體係中的地位。

  《瑜伽經》第二篇從第29經到最後的第55經,逐一介紹瞭這八個功法中屬於「外肢」部分的前五個功法,以及它們各自所能帶來的效驗。至於後麵的三個功法,則是屬於「內肢」功法,對於它們的介紹以及所帶來的種種效驗,則是屬於《瑜伽經》第三篇的內容。

  依據傳統說法,《瑜伽經》第一篇教導所針對的是上根人(利根人),第二篇前半部關於行瑜伽的部分是以中根人為對象,後半部的八肢瑜伽則是以下根人(鈍根人)或初學者為對象。但是,我們在細讀之下就會發現,像八肢瑜伽中任何一肢的功法,要練齣成果且收到效驗,真是談何容易。以第一肢的夜摩(yamas)法為例,它為我們列齣瞭修行人一定要遵守的五條戒律。其中第一條就是「非暴」,要戒禁任何暴力的行為、言語、心意。它所要求的功夫是非常細膩的,要仔細地覺知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起心動念有無違反非暴的理念。《瑜伽經》說:「確實遵守非暴戒律的人,眾生不會與他為敵。」不單如此,斯瓦米韋達說:「如實履行非暴的人,因為他不與眾生為敵,因為他沒有絲毫殘害眾生的念頭,連鳥獸都不會走避他。」

  非暴不隻是不殺生那麼簡單,非暴是要做到不傷生。不殺生,隻是最起碼的要求而已。但是,即便不殺生,也不如我們想像中那麼容易就做得到,更何況在有些情況之下,我們無可避免地會麵臨殺生的道德睏境。因此,斯瓦米韋達舉齣瞭一係列的故事及情境,要大傢深入思考究竟什麼纔是非暴,這個部分收入瞭本書的附錄〈非暴理念略說〉。

  佛教自古就將所有的教義總賅為四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惡莫作」就是八肢瑜伽第一肢的夜摩法戒律,「眾善奉行」是第二肢的尼夜摩(niyamas)法善律,「自淨其意」則是遵守戒律和善律必然會帶來心地的淨化。因此,斯瓦米韋達提醒我們,夜摩、尼夜摩是一切瑜伽修行的基礎所在,真的做到瞭這兩肢,心纔能定,其他六肢自然而然會水到渠成。如果不在這兩肢上痛下功夫,就沒有辦法徹底對治「離定心」,那麼儘管體式、調息的功夫再好,心還是會不定;若心念不調伏,無法達到受控的地步,就無法成就《瑜伽經》所謂的「瑜伽」。如今舉世學習瑜伽的人,往往直接由「體式」和「調息」這兩肢法門下手,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在體式和調息上,而疏忽瞭夜摩、尼夜摩的功夫,是習練瑜伽者需要反思的一個現象。

  關於夜摩、尼夜摩,它們的重點是在一頭一尾。斯瓦米韋達提醒我們,《瑜伽經》把「非暴」和「奉神」分別放在第一和第十條,是有一定道理的。所有十條的戒律和善律,都源自於非暴,都必須以非暴為本,都不能和非暴的理念相抵觸,所以「非暴」會被列為所有戒律和善律之首,這應該是很容易明白的。

  我們比較沒有留意的是,所有十條的戒律和善律,都必須以最後第十條的奉神理念為依歸。例如,履行非暴如果不是為瞭神,而是為瞭其他目的,則此種行為和心念就失去瞭非暴的意義,便不能算是在遵守非暴。

  所有十條的戒律和善律,條條都有各自成就的效驗,例如,非暴的效驗是眾生會放下敵意,實語的效驗是言行必果,而唯獨奉神的效驗是三摩地,是其他戒律和善律所比不上的。有趣的是,《瑜伽經》中能夠「與所奉神明相應」的,竟然不是奉神的效驗,反而是屬於自習的效驗(這更證明瞭所謂的自習,重點不是在研讀經典,而是在持咒)。所以,斯瓦米韋達一再告訴我們,修行的捷徑法門是奉神。解讀《瑜伽經》第一的威亞薩(Vyāsa,亦有譯為「毗耶薩」)說:「修行者僅僅將意念引嚮神,三摩地以及種種三摩地之果就即將到來。」

  奉神法門在《瑜伽經》的第一篇、第二篇的行瑜伽及八肢瑜伽,這三個地方都列為修行法門之一。換言之,這個法門不隻是下根人,連對中根人乃至上根人,都屬於必修的。其他不論哪個法門,都沒有被如此明白且重複提及。在像《瑜伽經》這樣字字珠璣的文體中,版麵無比珍貴,帕坦迦利竟然不惜在第一篇中連用瞭七句經(第23至29經)專講「奉神」這個題目。這都明顯地告訴我們,奉神不僅是一條捷徑,更是一個殊勝法門。

  所謂「奉神」,是念念嚮神,一心繫念於神,神如在目前,乃至與神閤一。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神而做,一切行為的果實都奉獻於神,而不是為己。要將自我放下,纔是對神的臣服、歸伏。有如此的情懷,就是奉神。

  問題是,如今的人,特別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往往不談神,好像覺得談神就陷入瞭宗教的範疇,覺得談神就不科學。所以,在這個重要的法門上,若是過分理性往往就會不得力。如果把精神、信念這一塊給放掉瞭,靈性修行就無異於沙中行舟。

  《瑜伽經》對「神」的定義是寫在第一篇,請讀者務必迴顧。《瑜伽經》的基礎哲學理論是「數論」。與數論哲學一樣,《瑜伽經》所謂的神,是不具有宗教色彩,不是創世的,不是主宰眾生命運的,是無形無相的,是不即又不離的。所以,從宗教的有神論觀點來看,《瑜伽經》是屬於無神論的(這一點就和另一本瑜伽聖典《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不同)。

  斯瓦米韋達說,我們使用「神」這個字來翻譯《瑜伽經》經文中的「伊希伐若」(īśhvara),是不得已的辦法。它會造成的問題是,每個人對於什麼是「神」都有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你要做到奉神,首先非得把你對神的觀念和想法給全部拋棄不可,因為神完全不是你所以為的那迴事。每當有人問他:「神是否存在?」他都迴答:「你為什麼要相信我的答案?你要自己去找答案。如果你想知道什麼是甜的滋味,問人傢沒有用,隻有自己親口嚐過瞭,纔會真明白那個滋味。」

  《瑜伽經》所談的神是無相的,無法以言語文字來形容,是「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空口談論神是沒有什麼用處的,若要弄明白,隻有親自去體悟。帕坦迦利在《瑜伽經》第一篇裡就藉用瞭OM的音聲來做為對神的「指稱」,那就是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天地奧祕所在的OM。願你我都能親口嚐到甜滋味。

  譯者前此曾經將斯瓦米韋達的上師斯瓦米拉瑪就《瑜伽經》第二篇的授課紀錄翻譯為中文《鼻尖上的覺知》一書(原書名為《修行:開悟之道》)。不同之處在於,本書是斯瓦米韋達在「講經」,而另一本則是斯瓦米拉瑪在「說法」。讀者不妨對照參閱。至於斯瓦米韋達就《瑜伽經》的「說法」部分,目前已經翻譯為中文成書的有:

  ●《心靈瑜伽》
  ●《幸福瑜伽》
  ●《哈達瑜伽》
  ●《瑜伽就是心靈修行》(特別是其中〈心靈修行的實踐與應用〉一篇)

  譯者學養有限,疏漏之處難免,尚祈讀者海涵不吝指正。

2017年譯於香港
時值盛暑,先師 斯瓦米韋達圓寂二週年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