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席捲全球的機器人革命 (修訂版) (電子書)

機器人+:席捲全球的機器人革命 (修訂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芳棟、林偉、朱建良、張新亮
图书标签:
  • 机器人
  • 人工智能
  • 科技
  • 未来科技
  • 自动化
  • 第四次工业革命
  • 创新
  • 电子书
  • 技术趋势
  • 机器人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工業4.0,智慧製造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機器人革命」,在數位化、智慧化、資訊化的基礎上所爆發的革命
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教育、機器人+醫療、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家用、機器人+農業、機器人+軍事……逐漸被機器取代的今天,人類該扮演什麼角色?

以智慧製造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推動了傳統工業生產模式的轉型升級:數位製造、人工智慧、工業機器人等領域的不斷優化創新,推動了傳統工業生產的智慧化、自動化轉型。

面對智慧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等新一輪技術革命對傳統生產模式和勞動力市場的衝擊,我們應該順應這一經濟發展的資訊化趨勢,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具備核心競爭力和遠大發展前景的高級製造技術;積極布局智慧化、自動化等新興產業;提升勞動力的整體素養和技能水準。

「機器人革命」有哪些特色?

▍新一代機器人以智慧化為核心特徵
具備人工智慧和多種感知力的機器人能夠對環境進行自動識別,在無人狀況下也能夠進行簡單操作。高智慧機器人甚至能夠在未來根據訂單要求獨立完成流水線工作,真正打造無人工廠。

▍機器人生產成本降低,CP值提高
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機器人製造的成本在不斷降低,與傳統專業設備的價格差也在不斷縮小。智慧化、精準化的機器人在某些個性化程度高、流程煩瑣、操作複雜的產品製造中甚至比傳統專業設備更有優勢。相對低廉的價格也使機器人步入家庭、辦公室成為可能。

▍機器人應用領域逐步擴大
機器人走出原本的汽車、電子產業,步入操作流程複雜的紡織、化工、食品等行業。在未來,機器人將會以其高智慧化應用於工業、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

▍人機關係發生深刻變化
一方面,電腦技術將會為人對機器人的控制提供更加標準的平台,使機器人可以接收來自於手機、電腦等不同終端的指令;另一方面,人對機器人的信任會不斷提升,人會傾向於同機器人進行合作,而非控制。

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五大策略
◎學習海外已開發國家先進機器人技術的同時,結合當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水準,進一步優化國內機器人產業發展路線的頂層設計
◎透過現有的技術基礎及研發團隊,打造「產學研用」密切融合的機器人技術創新體系
◎在政策允許的前提下,國家應該對從事機器人及其相關產業研發的企業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及資金扶持
◎深入了解機器人領域的發展規律,推動機器人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加大對機器人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深入探索人工智能的浪潮:一部聚焦于未来趋势与社会转型的权威著作 书名:《代码的黎明:重塑人类文明的智能算法与未来图景》 书籍简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飞跃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调整与认知范式的转变。蒸汽机的轰鸣开启了工业时代,电力的普及点亮了现代文明,而如今,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算法与数据的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本书并非仅仅关注某一特定技术实体,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观和批判性的分析视角,全景式地描绘了“智能革命”如何从理论的襁褓中走出,逐步演变为一股重塑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乃至人类自我认知的核心力量。 《代码的黎明》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支撑当前技术奇点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革,以及我们必须正视的伦理与治理挑战。本书的叙述结构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全面而深入。 --- 第一部分:理性之火——智能理论的奠基与演进 本部分将时间回溯,深入探究现代计算科学与人工智能思想的源头。我们不会满足于对图灵机或控制论的简单罗列,而是着重分析那些决定了计算范式选择的关键哲学辩论。 1. 早期计算哲学与符号主义的黄金时代: 探讨了从莱布尼茨的通用语言构想到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这些思想如何为构建形式化系统提供了理论支撑。重点分析了早期人工智能(AI)研究中“符号操作”的强大假设——即智能可以通过对离散符号的精确操纵来实现——及其在专家系统鼎盛时期的辉煌成就与内在局限。我们会详细剖析这一路径在处理模糊性、常识推理和知识获取方面的结构性瓶颈。 2. 连接主义的复兴与深度学习的觉醒: 叙述了在符号主义遭遇瓶颈后,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如何在被冷落数十年后借助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和海量数据的涌现而强势回归。本书将详尽解释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学基础,从感知器(Perceptron)到多层网络,再到革命性的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更关键的是,我们会深入解析“深度”的意义——为什么更深的层次结构能够自动提取出数据中更具抽象性和表征性的特征,从而在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实现质的飞跃。我们将对比不同深度学习架构(如卷积网络、循环网络、Transformer模型)的核心创新点及其适用场景,揭示其对传统机器学习范式的颠覆性影响。 3. 概率图模型与贝叶斯推断: 介绍了一种与纯粹的深度学习并行发展但同样重要的智能范式——基于概率论的推理。这部分将阐释概率图模型如何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缺失数据和因果关系推断,并探讨贝叶斯方法在现代复杂系统建模中的持久价值,尤其是在需要高可解释性的领域。 --- 第二部分:算法的渗透——重塑核心产业的底层机制 智能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玩具,而是正在重塑全球经济运行模式的基石。本部分将聚焦于智能算法如何具体地介入并改造那些对社会运转至关重要的行业。 1. 颠覆性的生产力杠杆: 分析了自动化流程、预测性维护和智能供应链管理如何改变传统制造业的“黑箱”作业模式。讨论了数字孪生(Digital Twins)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和模拟优化,实现资源的近乎零损耗配置。我们还将探讨这些技术对劳动力市场造成的“结构性摩擦”,而非简单的“失业”恐慌,区分哪些技能正在被机器替代,哪些新的人机协作技能正在崛起。 2. 金融世界的微观与宏观: 深入剖析高频交易、算法风控模型(如信用评分、欺诈检测)的运作原理。本书将批判性地审视,在算法主导的金融市场中,信息优势与速度优势如何被极致放大,以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性风险——例如,算法反馈回路可能导致的闪电崩盘(Flash Crashes)。此外,还会探讨去中心化金融(DeFi)与智能合约(Smart Contracts)如何挑战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角色。 3. 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重点分析大型语言模型(LLMs)和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对内容创作、教育培训和科研探索的冲击。我们将探讨这些模型“涌现能力”(Emergent Abilities)的来源,以及它们在加速科学发现(如材料科学、药物研发)方面的潜力。同时,也会审视内容“泛滥”与“真实性危机”的并存现象。 --- 第三部分:权力的转移——智能时代的治理、伦理与社会张力 任何强大的技术都伴随着重大的权力重新分配。《代码的黎明》将严肃对待智能技术在社会结构中所引发的深刻伦理困境和治理真空。 1. 偏见、公平与算法正义: 详细考察训练数据中的历史偏见如何被固化并放大到决策模型中,尤其是在司法量刑、招聘筛选和信贷审批等敏感领域。我们将介绍去偏见(Debiasing)技术的研究进展,并探讨如何在追求模型效率的同时,保障系统的可问责性(Accountability)和可解释性(Explainability,XAI)。本书强调,技术中立是一个危险的假设,算法设计者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2. 隐私边界的消融与数字主权: 讨论大规模监控、面部识别技术以及无处不在的数据收集如何侵蚀个人自主权。分析了从《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到各国数据本地化要求,全球在构建数字主权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冲突。探讨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等隐私保护计算技术,能否在保持模型效能与尊重个人数据权利之间找到可行的平衡点。 3. 智能的失控风险与安全边界: 严肃探讨了高级人工智能系统(AGI)的长期风险,包括目标不对齐(Goal Misalignment)问题和超级智能超越人类控制的可能性。本书不会陷入科幻式的恐慌,而是基于现有的控制理论和安全性研究,分析如何构建稳健的“护栏”,确保未来能力更强的智能系统能够在其设计意图的范围内运行。 --- 第四部分:远景与选择——人类在新智能时代的角色定位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未来数十年,探讨人类社会如何适应一个由智能驱动的全新世界,并强调“人”在其中的不可替代性。 1. 跨学科的知识融合: 强调当前的技术前沿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胜利,而是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和哲学的深度交叉。呼吁教育体系进行根本性变革,培养下一代能够驾驭复杂系统、进行跨界整合的“复合型思考者”。 2. 重新定义“价值”与“工作”: 随着机器接管重复性、甚至部分创造性的任务,人类社会必须重新思考价值的来源。本书探讨了从全民基本收入(UBI)到“贡献经济”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和分配模式的设想。核心论点是,智能时代的价值将更多地集中在定义问题、设定目标、提供情感联系和进行高阶伦理判断上。 3. 智能共生的伦理框架: 总结前文的论点,提出构建一个“智能共生”的愿景。这要求技术开发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大众共同参与,建立一套动态、适应性强的伦理和法律框架,确保智能技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而非削弱人类的福祉、自主性和尊严。 《代码的黎明》是一部为所有对未来抱有好奇心、对技术力量抱有敬畏心,并希望参与构建一个更智能、更公平世界的读者准备的深度指南。它提供的不只是答案,更是提问的工具。

著者信息

劉芳棟,正能量文化傳播公司CEO、綠心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設計師社群聯合創始人。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一場正在席捲全球的機器人革命
 1.1 即將到來的「機器人紅利」時代
  1.1.1 機器人革命的5個特徵
  1.1.2 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爆發式成長
  1.1.3 顛覆與重構全球製造業格局
  1.1.4 一場蓄勢待發的「機器人戰爭」
  1.1.5 智慧機器人開啟「人機共融」新時代
 1.2 全球機器人產業大國的「激烈競賽」
  1.2.1 美國:From Internet to Robotics
  1.2.2 日本:具備成熟的產業配套體系
  1.2.3 德國: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1.2.4 韓國:政策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
  1.2.5 中國:機器人產業機遇與挑戰並存
 1.3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策略及誤區
  1.3.1 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歷程
  1.3.2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1.3.3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五大策略
  1.3.4 中國機器人產業創新的路徑探索
  1.3.5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五大誤區
第2章 工業4.0革命:機器人與智慧製造
 2.1 工業4.0:智慧製造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2.1.1 3D列印:引領全球製造業變革
  2.1.2 人機共融:新一代機器人發力點
  2.1.3大數據+雲端運算:嵌入生產全過程
 2.2 智慧機器人:引領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
  2.2.1 一場生產線上的「智慧製造」革命
  2.2.2 智慧機器人引領傳統製造業轉型升級
  2.2.3 中國工業4.0樣本:美的自動化生產基地
 2.3 傳統製造企業如何擁抱工業4.0
  2.3.1 模式升級:從「產品」轉向「服務」
  2.3.2 工業4.0時代,打造企業的「軟實力」
第3章 機器人+工業:工業機器人產業崛起
 3.1 工業機器人:中國智慧製造的策略路徑
  3.1.1 下一個即將爆發的兆級風口
  3.1.2 全球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現狀
  3.1.3 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現狀
  3.1.4 工業機器人崛起的4個因素
 3.2 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帶來的投資機會
  3.2.1 機器人策略:十三五產值破千億元
  3.2.2 工業機器人產業的三大發展機遇
  3.2.3 工業機器人產業的市場規模及風險
   3.2.4 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趨勢與方向
 3.3 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歷程
  3.3.1 日本工業機器人的4個發展階段
  3.3.2 日本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啟示
 3.4 機器換人:從「人口紅利」到「機器人紅利」
  3.4.1 工業機器人「代替人」何時能實現
  3.4.2 「機器換人」大勢所趨,人工何去何從
第4章 機器人+教育:顛覆傳統教育的機器人革命
 4.1 教育機器人:機器人在教育領域的新玩法
  4.1.1 機器人教育的五大類型
  4.1.2 機器人教育面臨的4個問題
  4.1.3 機器人教育發展的三大趨勢
  4.1.4 兒童機器人:「機器人+教育」的新藍海
 4.2 教育機器人的角色定位、實踐應用及推進策略
  4.2.1 機器人在教育領域的角色定位
  4.2.2 機器人在教育領域的實踐應用
  4.2.3 機器人教育的4種實踐方式
  4.2.4 機器人在教育領域的推進策略
第5章 機器人+醫療:醫療產業的新興成長點
 5.1 醫療機器人:引領智慧醫療新時代
  5.1.1 醫療機器人的產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5.1.2 醫療機器人的用途分類及市場規模
  5.1.3 中國醫療機器人發展的主要特徵
 5.2 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與實踐
  5.2.1 全球最領先的十大醫療機器人
  5.2.2 奈米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
  5.2.3 ISRG:全球領先的醫用機器人公司
 5.3 ReWalk Robotics:全副武裝的機械外骨骼機器人
  5.3.1 Rewalk Robotics的誕生與發展
  5.3.2 ReWalk Robotics的研發實踐
  5.3.3 ReWalk上市:下一個特斯拉
  5.3.4 骨骼醫療機器人領域裡的領航者
第6章 機器人+服務:服務機器人的產業化之路
 6.1 服務機器人:機器人產業的下一個熱點
  6.1.1 工業機器人2.0:合作機器人唱主角
  6.1.2 全球服務機器人產業的市場規模
  6.1.3 國內外服務機器人發展情況對比
 6.2 服務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6.2.1 服務機器人受追捧的3個因素
  6.2.2 未來服務機器人的主要發展路徑
  6.2.3 服務機器人發展的3個障礙因素
  6.2.4 服務機器人產業潛藏的投資風險
 6.3 服務機器人顛覆我們的未來生活
  6.3.1 服務機器人開啟智慧新生活
  6.3.2 服務機器人如何改善人類生活
  6.3.3 日本開啟「智慧老齡化」時代
  6.3.4 Henn-na:全球首家全機器人服務酒店
 6.4 「中國工業4.0+服務機器人」迎來新轉折點
  6.4.1 機器人應用領域的多元化發展
  6.4.2 工業4.0時代的服務機器人策略
  6.4.3 「工業4.0+服務機器人」的發展轉折點
第7章 家用機器人:引領智慧生活新體驗
 7.1 家用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7.1.1 物聯網時代的家用智慧機器人
  7.1.2 中國家用機器人的趨勢及發展策略
  7.1.3 家用機器人帶來的智慧生活體驗
 7.2 家用機器人的技術應用與操控方式
  7.2.1 家用機器人的功能與應用
  7.2.2 家用機器人的六大核心技術
  7.2.3 家用機器人的6種操控方式
 7.3 家庭清潔機器人的產業化發展概況
  7.3.1 家庭清潔機器人的市場概況
  7.3.2 中國清潔機器人的發展現狀
  7.3.3 iRobot:家庭清潔機器人領域的拓荒者
第8章 機器人在農業與軍事領域的應用
 8.1 機器人+農業:機器人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8.1.1 全球十大農業機器人
  8.1.2 無人機在農業方面的應用
  8.1.3 大疆無人機:從創客到領導者
 8.2 機器人+軍事:機器人在軍事領域的應用
  8.2.1 軍事機器人的優勢及演變
  8.2.2 無人機在軍事領域的實踐應用
  8.2.3 國外軍用機器人發展情況對比

图书序言

  • EISBN:9789865603700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MB

图书试读

前言

  隨著大數據、雲端運算、物聯網等資訊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崛起,人類社會的智慧化趨勢已經日益顯現。作為智慧製造的代表,機器人已經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切入點和成長點,影響著全球製造業的格局,並推動著各國經濟的發展。此外,與機器人相關的產業也已經延伸到了教育、醫療、農業、軍事等多個不同的領域,可以說,機器人已經成為社會進步的一大助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多個國家都已經將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升至國家重點策略層面,比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再工業化」及日本的「新機器人策略」等均是為了重點發展機器人產業,透過數位化、智慧化手段增強製造業發展水準,提升國家綜合實力。

  而就中國的形勢來看,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減弱、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經濟下行壓力越來越大,這些都迫切需要中國經濟進行轉型升級,機器人產業就成為經濟成長的新引擎。但是,與此同時,中國雖然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但民族品牌機器人的發展卻仍不容樂觀,不僅產業內部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與歐美、日韓等國家的機器人品牌相比,國產機器人品牌缺乏創新,所占市場占有率低。

  因此,2015年5月19日,經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中國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策略。這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策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製造2025》站在歷史的新高度,從策略全局出發,強調了製造業作為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的重要地位,並將機器人產業列為國家重點策略。

  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促進作用主要展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發展機器人產業,有助於提高製造業發展水準。製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國家強盛和民族富強的重要保障,與世界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品質效益差、資訊化程度低、產業結構水準弱、資源利用率不高、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則有助於扭轉這種局面。

  其二,發展機器人產業,有助於提高人民生活品質。中國人口的老齡化程度正逐漸加深,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等問題制約了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而機器人在服務領域的應用,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在醫療、教育等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機器人的地位也不容忽視。

  其三,發展機器人產業,有助於提高中國的國防建設力量。機器人不僅可以應用於工業、農業、醫療、教育,而且在軍事領域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為了軍事目的,如策略偵察、排爆等,而研製出來的自動化、智慧化機器人,是一種融合智慧化資訊處理、無線通訊等先進技術的智慧軍事裝備,能夠代替軍事人員更好地完成預定任務,或者減少不必要的傷亡。

  市場需求是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作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中國對機器人的需求不僅數量龐大,而且日益多樣化,這都將促進中國機器人產業的良性發展。但是不能忽視的是,美國、日本、德國等在機器人研發和製造領域更具有優勢,因此,中國與機器人產業相關的機構也應該在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此外,與電力的發明、互聯網的出現等偉大的創新一樣,機器人革命的到來也會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人機共融」新時代,就業職位如何分配?機器人在教育領域的角色定位是什麼?服務機器人如何改善人類生活?這些都需要社會各個方面與機器人產業之間的融合和適應。

  面對正在席捲全球的機器人革命,全球製造業的新秩序將有可能重新建立,中國想在智慧製造的浪潮中實現再次騰飛,就必須抓住這次偉大的機遇!

編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現在科技書要真正「打動」人,得拿出點真本事。這本《機器人+》的「席捲全球的機器人革命」這個副標題,聽起來就氣勢磅礡,讓人好奇作者是怎麼梳理出這場「革命」的脈絡的。我最想知道的是,不同於過去幾波工業革命,這次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結合,對傳統的製造業供應鏈會產生怎樣顛覆性的改變?例如,以往我們強調的是成本效率,現在是不是更偏向於彈性化生產和客製化服務?我關注的點在於,那些還在努力轉型的中小型企業,面對這種技術爆炸,他們的生存之道在哪裡?會不會出現新的「機器人生態系」,讓小型創新公司也能在巨頭環伺下找到生存空間?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分析,尤其是在歐美和東亞地區的實戰經驗,那就更值得細細品味了。畢竟,理論講得再好,不如看幾個真實的轉型故事來得有說服力,這能幫助我釐清未來的投資方向和職業發展藍圖。

评分

看這書名,感覺是經過「修訂」過的,這點非常加分。科技發展太快,一年前的資料可能已經落伍,所以一個與時俱進的版本至關重要。我猜測這次修訂一定加入了近幾年來如機器人視覺辨識、柔性機器人(Soft Robotics)或者甚至是一些邊緣運算的最新進展吧?我對機器人的「精細動作」能力特別感興趣,畢竟,要真正取代人力的複雜操作,比如在精密電子組裝或微創手術中,對機器人的感測器和控制系統要求極高。如果書中能深入分析目前在這些「極限應用」上遇到的主要技術瓶頸是什麼?以及,哪些新材料或演算法正在幫助我們跨越這些門檻?我不太想看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工業機器人手臂介紹,我更想知道的是那些還在實驗室階段,但具有顛覆潛力的新興技術。這種對前沿技術的捕捉能力,才能真正體現一本「修訂版」的價值。

评分

坦白說,對於台灣的科技產業來說,面對全球機器人市場的競爭,我們不能只是當代工者。這本書若能從一個更宏觀的國際戰略角度切入,分析主要競爭對手,如德國的工業4.0、日本的機器人產業政策,以及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與資金投入,會讓讀者更有危機意識。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技術的羅列,更是一種「戰略地圖」。台灣在半導體和精密機械上有深厚基礎,我們應該如何「整合」這些優勢,發展出獨特的機器人解決方案,而不是盲目跟隨國際大廠的腳步?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政策建議,或者指出台灣產業鏈中尚未被充分發掘的藍海市場,那對我這樣的在地讀者來說,無疑是提供了非常實用的操作指南。畢竟,了解世界大勢的同時,更要清楚我們自己的位置和下一步該怎麼走。

评分

最近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到底哪些工作會先被機器人取代?這話題聽起來有點沉重,但卻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現實。我希望這本書在探討「機器人革命」的同時,也能兼顧到社會倫理和人力資源的調適。光是製造業的應用已經夠讓人眼花撩亂了,如果它能觸及到服務型機器人,像是照護、醫療、甚至是教育領域的發展現況,那就更全面了。例如,高齡化社會是許多已開發國家的共同難題,機器人在這方面的潛力無可限量。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思考,當機器人承擔了越來越多照護責任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該如何維繫?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跨越技術、社會學和哲學層面的深刻見解,而不是單純的技術介紹,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出了單純的商業參考書,會變成一本引導我們思考「未來人類生活樣貌」的重量級著作。

评分

這本關於機器人技術的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強勁的時代浪潮。「機器人+」這個符號,簡直就是未來的代名詞。我最近剛好在關注自動化和AI在生活中的應用,特別是對產業升級這塊很有興趣。市面上談機器人的書很多,有些太偏技術細節,對我這種非工程背景的人來說,讀起來有點吃力;有些則太過科幻,跟現實脫節。我期待的是能有一本既有宏觀視野,又能切中當前產業痛點的深度分析。尤其現在大家都在談「第四次工業革命」,機器人絕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全球各地的機器人發展策略有何異同,台灣在這場競賽中是處於領先地位,還是在默默追趕?畢竟,光是製造業的智慧化轉型,就已經是刻不容緩的課題了。如果這本書能對未來十年可能出現的就業市場衝擊,以及我們該如何教育下一代去適應這個新世界提出具體看法,那就太棒了。畢竟,機器人不僅僅是冰冷的機械,它牽動的是社會結構的重塑,這才是最引人入勝的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