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敢說的事實:核能、經濟、暖化、脫序的能源政策 (電子書)

沒人敢說的事實:核能、經濟、暖化、脫序的能源政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立誠
图书标签:
  • 核能
  • 能源政策
  • 暖化
  • 經濟
  • 脫序
  • 台灣能源
  • 能源轉型
  • 環境議題
  • 公共政策
  • 科技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要不要核能電廠?要不要燃煤火力電廠?這些對你我的切身相關的電價與生活物價指數會有什麼影響?再生能源的未來是否就是一條康莊大道?經濟與綠色家園何者重要?沒有麵包的理想還能算是理想嗎?本書由台灣電例結構的基本面開始帶你理解這些看似無關,實則環環相扣的各項因素是如何互相作用。

  在投下寶貴的一票之前,你需要知道自己的決定會帶來怎麼樣的未來。

作者簡介

陳立誠

  現職
  吉興工程顧問公司董事長

  學歷
  哥倫比亞(Columbia)大學 土木與力學系 P.C.E.
  克萊門森(Clemson)大學 土木系 M.S.C.E.

  證照
  中華民國土木技師
  美國紐約州專業工程師(Professional Engineer)
  亞太工程師(APEC Engineer)

  專業團體
  中華民國工程技術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理事
  中華民國汽電共生協會理事
  台北市美國商會基礎建設委員會主席
  中國工程師學會對外關係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工程師學會出版委員會顧問指導

《寂静的革命:气候变迁下的能源转型与全球秩序重塑》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二十一世纪全球能源格局的剧烈变迁,聚焦于气候变迁的紧迫性如何驱动一场关乎人类存续的能源革命。它并非探讨特定核能技术或现有政策的细节,而是从宏观、地缘政治和经济学视角,审视整个能源系统的结构性转型。 第一部分:地平线上的气候危机与能源需求 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预警,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本书首先构建了当前全球能源供需的宏大图景。我们正处于一个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但碳排放强度必须迅速降低的矛盾时期。我们考察了不同地理区域对能源的独特需求——从快速工业化的发展中地区对基础负荷电力的渴求,到成熟经济体对能效提升和电气化的不懈追求。 我们分析了化石燃料在这一转型期中的“惯性”作用。尽管各国签署了气候协议,但天然气作为“过渡燃料”的角色及其引发的争议,以及煤炭在部分经济体中的基础能源地位,构成了减排道路上的巨大阻力。本书着重探讨了这些现实困境如何影响了各国政府在能源选择上的决策速度与力度。 第二部分:可再生能源的“野蛮生长”与系统性挑战 太阳能和风能的成本在过去十年中实现了惊人的下降,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全球电网中。然而,本书强调,这种“野蛮生长”并非没有代价和挑战。 我们详细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电网稳定性问题。间歇性发电的特性要求电网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智能化升级和柔性化改造。本书探讨了储能技术(如电池、抽水蓄能、压缩空气)的最新进展及其在解决波动性问题上的瓶颈——从原材料供应链的限制到技术寿命的考量。我们并非讨论任何特定核电技术,而是侧重于如何利用现有和新兴的非化石能源组合来构建一个可靠的、24/7可调度的电力系统。 此外,书中还深入剖析了可再生能源供应链的地理集中性问题。从关键矿物(如锂、钴、稀土)的开采、加工到太阳能板和风力涡轮机的制造,这些环节的地理分布正在重塑新的能源地缘政治版图,引发了关于供应链安全和贸易摩擦的新一轮博弈。 第三部分:能源转型的经济学与社会契约 能源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经济重构,它影响着就业、投资和国家竞争力。本书审视了“绿色溢价”与“化石燃料搁浅资产”的权衡。如何设计出既能有效激励清洁技术投资,又不会对普通消费者和高能耗产业造成不可承受冲击的财政和监管工具,是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 我们分析了全球范围内碳定价机制(如碳税和排放交易体系)的有效性与政治可行性。这些机制如何被设计来引导市场行为,以及在面对全球竞争压力时,如何避免“碳泄漏”现象的发生。 同时,社会公平性是转型成功的关键。本书讨论了“能源贫困”的风险,即当能源价格因转型成本而上升时,弱势群体受到的不成比例的影响。只有建立在广泛社会共识之上的转型,才能避免因民粹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阻挠而导致政策反复甚至倒退。 第四部分:地缘政治的“去中心化”与新型能源联盟 能源安全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从传统上对石油和天然气供应路线的担忧,转向对关键技术、关键矿物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争夺。 本书探讨了新兴技术如绿色氢能、先进生物燃料等如何在未来能源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些技术代表着对传统能源基础设施的颠覆,它们能否真正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取决于国际合作、标准制定和跨国投资的意愿。 最后,我们考察了国家主权与能源自主权之间的复杂关系。在全球能源供应链日益相互依赖的背景下,国家如何平衡开放市场与关键技术壁垒的建立,以确保能源供应的韧性。这不是一个关于单一能源来源的争论,而是一个关于构建一个更具弹性、多元化和可持续的全球能源生态系统的战略部署。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框架,理解驱动我们世界走向新一代能源系统的复杂力量与挑战。它强调,未来的能源安全与稳定,依赖于我们能否在技术创新、经济合理性与气候责任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自序 005

第一篇 油電雙漲
第一章 電費爭議 018
電費為什麼漲價? 018
電價又緩漲?政府說不出口的秘密 020
浮動電價-連結原物料價格的盲點 021
能源稅-財政部長的誤會 023
台電是爛公司嗎? 024
油價走勢容易預測嗎? 026
第二章 民營電廠 028
為什麼要向民營電廠購電? 028
向民營電廠購電買貴了嗎? 030
民營電廠與購氣合約 031
到餐廳吃飯只付食材錢 033
3%的國際笑話 034
監察委員搞錯方向 035
第三章 備用容量 038
每日負載與每年用電 038
備用容量太多了嗎? 043
限電次數與備用容量 045
淺談備轉容量 047

第二篇 核電政策
第四章 核電解謎 052
台灣會不會變成下一個車諾比? 052
台灣可不可能成為下一個福島? 054
核電與核災 055
地震ABC 057
天災不能預測嗎? 060
海嘯與核能電廠 062
核四廠防海嘯七道防線 067
斷然處置-棄廠防核災 069
核電廠不會發生核爆 074
核二文章錯誤百出 078
核電除役 080
高階核廢料處理(一) 082
高階核廢料處理(二) 085
核電除役與高階核廢料處理成本 088
台灣核電政策使經濟遠遠落後韓國 090
台灣可以立即廢核嗎? 092
閣員不敢明言-矛盾的核能政策 093
核電延役-多說真話 095
趙少康提問:「競選諾言可以改變嗎?」 097
第五章 核四爭議 099
核四與統包 099
核四與設計變更 100
核四特別不特別? 102
工期與預算 104
核四是拼裝車嗎? 105
石威、奇異、伊梅特 107
澄清反對興建核四的六大理由 109
〈核四論〉及台電之說明 114
廢核四改火力?虛擲三兆產值? 122
廢核四?陷台北於黑暗? 123
不建核四不漲電價??歷史回顧 126
公投無厘頭 129

第三篇 環保爭論
第六章 暖化迷思 134
高爾的真相-英國法庭判決 134
誇張的海平面上昇 136
台北高溫與熱島效應 140
IPCC暖化預測失靈 141
發展中的科學-氣候科學 145
「全球暖化」兩面刃 147
全球暖化,台灣減碳 148
第七章 環保爭議 152
美牛、環保、核能 152
「可持續發展」的省思 153
環保署應不應有否決權 155
「環境教育」匪夷所思 156
第八章 再生能源 158
千架風機 158
百萬屋頂 160
台灣不易發展再生能源 162
裝置容量與發電量 162
克林頓總統也沒搞懂 164
政府官署應說實話 166
綠能「慘」業 169

第四篇 火電政策
第九章 火電失誤 172
減碳政策使每年發電成本暴增600億元 172
經營改善小組開錯藥方 174
燃氣政策,害慘台灣 175
彰工電廠,一葉知秋 176
600億元能做什麼事? 177
抽蓄電廠為何停擺? 178
溫水煮青蛙-燃氣與燃煤 182
頁岩氣 183
停擺的台灣 189
第十章 減碳代價 192
減碳目標無法達成 192
節能減碳是公德 194
LED能省多少電?省多少錢? 195
能源總量管制的省思 196
誰理會京都議定書? 198
台灣成為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 200
核四、廢核、燃煤-三大戰役 202
三大戰役失敗代價-每年2500億元 204

第五篇 媒體責任
第十一章 媒體報導 210
 「媒體報導」檢討 210
 因應核四公投,提供平衡報導 211
 糾正錯誤資訊為何如此困難 212
給高希均董事長的公開信
-對於遠見雜誌核四誤導之討論 214
能源政策建言(代結語) 217

附  錄
 附錄1 核能安全與核廢料處置 220
 附錄2 反核文獻糾錯 236
 附錄3 彩色圖部落格索引 237
 附錄4 索引 239
 附錄5 作者簡介 242
 附錄6 彩圖參照 243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897610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8MB

图书试读

自序

  本書為作者過去一年部落格(台灣能源)文章結集而成。個人設立部落格的目的在於糾正瀰漫於社會上有關能源議題的錯誤報導。

  近日核四議題在報章雜誌上沸沸揚揚,但仔細檢視新聞報導,竟然大半是偏頗及錯誤的。被大量錯誤報導所洗腦的民眾,有何能力在「核四公投」時作出正確的判斷?糊里糊塗投下的一票不知將為國家社會造成多麼重大的傷害。

  今日政府幾將全部威信押於核四之戰,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核四問題只是我國能源問題的冰山一角。核能對台灣極為重要,政府力挺核四續建及運轉是十分正確的政策。但核能既然如此重要,政府又何能對反對「核電延役」的錯誤政策自圓其說?

  政府強調核四重要的全部論述(穩定供電、價廉,減碳),核一至核三至少有兩倍的好處(因後者年發電量為核四的兩倍)。

  從更巨觀的角度來觀察,核能如此重要是因為核能提供了廉價的基載電力。但核能發電也只不過提供了我國百分之二十的電力。如果政府力挺核能是重視基載電力的表現,則又何以辯解「節能減碳」政策對提供更大量基載電力的燃煤電廠造成的重大傷害?

  強力推動核四,並不能解決其他錯誤能源政策對我國經濟所造成的災難性後果。政府「穩健減核」及「節能減碳」是能源政策的兩大支柱,但如果全面施行,在十年後我國發電成本每年將暴增三千億元。基礎建設方向錯誤,影響至少一個世代,錯誤能源政策對國家經濟的長遠影響將超過十兆元。

  不論「穩健減核」還是「節能減碳」,都是「恐懼」壓倒「理性」的後果。前者是對「核能災變」的恐懼,後者是對「全球暖化」的恐懼。本書針對媒體對此兩者的過份渲染也有所解說,希望能化解民眾長年受媒體誤導所造成的錯誤認知。

  錯誤的政策應立即修正,因再生能源仍不成氣候,「穩健減核」加上「節能減碳」兩政策的後果是發電只有燃氣一途。我國目前已加速在海外大量購買液化天然氣,並簽下無法反悔的長約。此一行動不立即停止,下屆政府將無任何空間導正錯誤的能源政策,因為大錯已鑄,無法修正。針對錯誤的能源政策,政府應立即改弦易轍,才能挽救不可避免向下沉淪的經濟。

  一年前曾出版《能源與氣候的變遷》一書,全面性的論述我國能源政策問題。與前書不同,本書每篇文章都只討論單一議題,應較為容易閱讀,希望經由正確資訊的不斷傳播,終可導正政府能源政策及挽救我國國運。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能源政策脱序”这个部分,我特别有共鸣。感觉我们好像一直在跟着国际上的风向跑,却缺乏一套真正符合台湾地理、气候和经济条件的长期战略。例如,我们是不是过度依赖进口能源,这在国际局势紧张时会是巨大的隐患?这本书有没有探讨如何建立更有韧性的本土能源供应体系?我不在乎作者的政治立场倾向哪边,我只在乎他能不能提供一个清晰的逻辑链条,说明我们现在走的路,是不是通往一个更安全、更富裕的未来。如果只是把问题抛出来,而没有给出可以操作的、经过成本效益分析的替代方案,那跟网路上的酸民发言也没什么两样。我更期待看到的是作者如何整合核能的安全考量、再生能源的规模化挑战、以及传统能源的过渡角色,形成一个可以被公开检验和辩论的整体框架。毕竟,要解决“沒人敢說的事實”,需要的不只是勇气,更需要的是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

评分

说实话,现在看书越来越依赖电子书的便利性,尤其遇到这种需要随时查阅资料、做笔记的非小说类书籍更是如此。关于暖化和能源的讨论,很容易因为数据更新快而显得过时。我很好奇这本书引用的数据和模型是哪个时间点的,毕竟能源技术日新月异,核废料处理的技术也在进步,如果这本书只是引用十年前的数据来谈论今天的挑战,那它的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对于“脱序”的定义是什么?是政策的摇摆不定,还是技术路线的选择错误?对我这个普通上班族来说,最关心的还是电价会不会继续往上飙,影响到我每月的家用预算,以及我们产业供应链的稳定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路线图,让我们看到未来十年台湾能源结构可能的几种情境,以及每种情境下对民生和产业可能产生的冲击,那我就觉得这笔知识付费很值得。不然,市面上太多都是贩卖焦虑的读物,看完让人心烦意乱,却学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分

拿到这本电子书的时候,我其实是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去看的,因为“沒人敢說”这四个字的分量实在太重了。在台湾这个环境下,很多议题都被过度简化或标签化了,能源政策尤其如此,好像只要一提到核能,马上就会被划入某个阵营,接着就是一连串的情绪化攻防。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面对全球气候变迁这个大前提下,我们现有的能源组合,无论是从碳排放的角度、供电可靠度的角度,还是从长期经济成本的角度来看,究竟有没有一个更优解?很多环保团体提出的方案很理想化,但实操起来的难度和所需的天文数字的投资,是大家不愿意面对的现实。这本书如果能勇敢地去碰触这些“没人敢问”的财务黑洞和技术瓶颈,而不是一味地强调理想目标,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时事评论,而更像是一份给决策者看的体检报告了。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个冷静的工程师那样,把复杂的能源系统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每一个选择背后的代价,而不是用煽动性的语言来掩盖论证的不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还蛮引人注目的,那种深沉的色调配上醒目的标题,让人一眼就知道里面要谈的议题肯定不轻松。我最近对台湾能源转型的议题特别有感,毕竟电费涨不涨、会不会限电,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跟荷包。坦白说,现在坊间谈能源的太多了,但很多都停留在口号式的喊话,听起来很热血,但一深究细节就发现逻辑有点站不住脚。我比较期待看到一些能真正深入剖析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甚至连带触及政治角力的分析。毕竟能源政策不是单方面的技术问题,它牵动着产业升级的速度、国际竞争力,甚至牵扯到对未来世代的责任感。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超越蓝绿对立的理性数据和案例,去探讨我们面对核能这个敏感议题时,到底有哪些现实的困境和不得不面对的权衡,那会是非常有价值的。毕竟,如果只是为了政治正确而牺牲了能源稳定性和经济基础,那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啊。希望作者能拿出点真本事,别只是抛出惊悚的标题,而是拿出扎实的论据来支撑他的观点,这样这本书才算对得起它所宣称的“事实”。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很有野心,直接点出了台湾能源辩论中的敏感地带。我个人的经验是,每当讨论到核能存废或如何实现零碳时,讨论的焦点很快就会从“科学事实”滑向“意识形态的正确”。我期望这本书能拉回讨论的轨道,用严谨的经济学视角来审视所谓的“绿色溢价”。我们必须承认,清洁能源的建置和维护成本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如果这个成本高到让台湾的制造业失去竞争力,那么谈论环保就变成了一种奢侈。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对于未来能源投资回报率的深入分析,尤其是在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增加的背景下,分散能源来源的重要性到底有多高?传统的化石燃料固然有污染问题,但其成熟的供应链和较低的初始投资门槛,在特定时期仍是稳定性的保障。这本书若能平衡地探讨这些现实的考量,而不是只站在纯粹的环保立场批判一切现有能源,那它才真正配得上“事实”二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