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會史(全) (電子書)

台灣農會史(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文郁
图书标签:
  • 台湾农会
  • 台湾农业
  • 农业史
  • 合作运动
  • 台湾史
  • 地方史
  • 经济史
  • 社会史
  • 台湾研究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百多年來,台灣農業發展的歷史,農會一直在其間扮演重要角色。從農會的歷史切入,一方面可以了解台灣農民在農業活動上的演變,一方面也可掌握如此的農民組織,與不同統治政權間的互動關係。

  當前台灣的農會組織,奠基於日治時期,但現行的三級制農會體系,卻有一段迂迴的演化過程。日治時期的「農會」團體,是目前台灣省農會與直轄市及縣農會的前身,而今日深入基層的鄉(鎮、市、區)農會,則來自於當時的「產業組合」組織。儘管來源不同,但兩者皆為帝國統治當局以由上而下的方式扶植成立,意欲推動殖民地開發政策,兩者均為百分之百官製與官治的農業團體。

  戰後國民政府沿襲日治末期的「農業會」體系,儘管歷經農會與合作社的分合變動,最後仍合併為統稱「農會」的一元化組織。農會法幾經修正,但有關「股金制」存廢的爭議仍時有所聞。回顧台灣戰後所推動的農業政策,農會仍舊帶有濃厚的農政末端機構性格。然而,晚近台灣的政經環境變動極大,農會不斷調整因應,在經歷不良信用部的整頓事件而爆發「1123與農共生」大遊行後,更努力面對市場競爭,朝向經濟事業的轉型邁進。

  本書以1945年分期,分成上下兩冊。上冊著眼於「日治時期溯源」,下冊則綜論「戰後的演變」。台灣史上的第一家農會為何者?現行的三級制農會體系,從何時形成?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上級農會沒有設置信用部、不辦理金融業務?農會自始就是標榜以農民為主體的組織嗎?為何農會會有股金制?想要了解台灣農會的組織特性,一切皆須上溯日治時期探源,方能掌握箇中因由。而農會「股金制」存廢的爭議,為何歷久不衰?農會到底是農民的合作組織,抑或只是一個職業團體?農會為何不是理事長制,而是採行權責劃分制度?這些問題,則必須從戰後的政治脈絡裡尋求解答。

  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農會百年雲和月〉,執筆人丁文郁,扼要勾勒台灣農會百年的組織演變,並點出農會所具有的全球少見的四大特色。第二章〈新帝國的熱帶殖民地經營──日治時期的台灣農會〉,與第三章〈共存同榮之夢──日治時期的台灣產業組合與農業會〉,執筆人胡忠一,開始細論日治時期農會團體的誕生與變異,並闡述殖民政府與農會之間的緊密關係,其形塑出農業生產的面貌。第四章〈春耕的允諾──戰後農會的接收與轉變(1945-1995)〉,執筆人胡盛光,則集焦在國民政府在沿襲日治時期農會組織與制度的反覆不定之上,並敘述若干重要的農會法規的演變。第五章〈蛻變的潮浪──農會的現狀與改革〉,執筆人廖朝賢,著眼於台灣政經環境轉變下的農會興衰蛻變,並詳述農會最後踏上經濟事業的轉型之路。第六章〈農會明日又百年〉,執筆人顏建賢,則關心農會的未來挑戰,期待農會這個百年品牌能更上層樓。

台灣茶葉產業發展史: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 導言 台灣,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孕育出聞名遐邇的茶葉文化。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台灣茶葉產業的發展脈絡,追溯其自清代引進至當代轉型升級的漫長歷程。我們將聚焦於各個關鍵歷史時期的技術革新、市場結構的演變,以及茶農與茶商在時代洪流中的角色變遷,力求為讀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立體的台灣茶業發展全景圖。 第一章:萌芽與引進(清領時期) 台灣茶葉的歷史可追溯至17世紀荷蘭人統治時期,但真正系統性的商業種植則始於清朝中葉。本章將詳細考察福建移民如何將茶樹引進台灣,特別是武夷山系的茶種。初期,茶葉生產主要集中於北部區域,如艋舺(今萬華)一帶,作為轉口貿易的貨物。 茶種的選定與初期種植模式: 分析烏龍茶種(如青心烏龍)在台灣土地上的適應性,以及早期農戶如何摸索出適合山坡地的小規模種植技術。 艋舺的貿易樞紐地位: 探討早期茶葉如何從產地運至淡水河口進行加工與轉運,以及外商(如德記洋行)介入後對台灣茶葉品質標準的影響。特別是「包種茶」(Pouchong Tea)的興起,如何奠定了台灣茶葉在國際市場上的初步聲譽。 法制與管理: 考察清廷在茶葉貿易上的稅收政策,及其對產業初期發展的約束與推動作用。 第二章:日治時代的產業化與技術革新 1895年日本統治後,台灣茶葉產業進入了制度化和現代化發展的關鍵階段。日本政府為滿足本土及日本內銷市場的需求,對茶業進行了全面的規劃與干預。 政府的介入與基礎設施建設: 詳述殖民政府如何設立茶葉試驗所(如川根治的貢獻),引進新品種(如阿薩姆紅茶),並標準化製茶工藝。這時期,茶葉的集約化生產模式開始形成。 紅茶產業的興起: 著重分析日月潭魚池地區被選為試驗種植阿薩姆紅茶的決策背景。探討台灣紅茶如何成功打入英國殖民地市場,並與印度、錫蘭紅茶形成競爭格局。 製茶技術的飛躍: 考察機械化設備的引進,例如揉捻機、殺菁機的使用,如何提高生產效率,並使得台灣茶葉的品質更趨穩定。同時,探討文山包種茶等傳統工藝在專業茶師手中如何得到傳承與精進。 茶葉公賣制度的影響: 分析日治末期實施的茶葉公賣制度,對台灣茶農的生產決策和市場自由度造成的衝擊與規範。 第三章:戰後重建與烏龍茶的黃金時代 國民政府遷台後,台灣茶葉產業面臨原料短缺、市場重塑的挑戰。本章將聚焦於戰後復甦,以及台灣烏龍茶如何憑藉其獨特的風味,在國際市場上確立其高品質的定位。 出口導向的復甦: 探討在美援與出口刺激政策下,茶葉出口如何成為重要的外匯來源。分析台灣主要外銷茶類(凍頂烏龍、包種茶)的市場表現。 凍頂烏龍的崛起與地域標誌: 深入分析鹿谷凍頂烏龍的獨特性——高海拔種植、傳統炭焙工藝的堅持。探討其如何從一個地域性產品,轉變為台灣茶葉的代名詞。 茶業組織的建立: 考察中華民國茶業協會等行業組織的成立,及其在協調生產、制定規範、推廣行銷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土地與勞力結構的轉變: 戰後土地改革對小農生產模式的影響,以及製茶勞力結構中女性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第四章:挑戰與轉型(1980年代至今) 進入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時代,台灣茶葉產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包括進口茶葉的競爭、勞動力老化與成本上升等問題。 開放進口與市場衝擊: 詳細分析1980年代後期台灣開放進口廉價東南亞茶葉後,對本土茶農生計造成的巨大壓力。探討傳統茶區如何應對價格競爭。 精緻化與差異化策略: 考察台灣茶產業如何從「量」轉向「質」的轉變。重點分析高山茶(如阿里山、梨山)的興盛,以及其背後對海拔、溫濕度等微氣候條件的極致追求。 創新與多角化經營: 探討茶葉加工技術的現代化,例如茶包的普及、即溶茶的開發,以及茶飲連鎖店的興起對消費習慣的重塑。綠茶、花草茶等非傳統茶種的嘗試。 文化傳承與觀光結合: 分析茶道美學、茶文化體驗遊程的開發,如何成為產業增加附加價值的重要途徑。探討老茶(陳年烏龍)的收藏價值與市場規範的建立。 結論 台灣茶葉產業的發展史,是一部不斷適應環境、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求平衡的奮鬥史。從早期的轉口貿易,到日治時期的體制化,再到戰後的黃金歲月,直至今日面臨全球化競爭的挑戰,台灣茶葉始終展現出強韌的生命力。本書總結了這些階段性的成就與困境,並展望未來台灣茶產業在永續發展、生態友善種植以及國際品牌塑造上可能的前進方向。這不僅是產業史,更是台灣社會經濟變遷的一個縮影。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文郁

  1960年出生於雲林縣台西鄉,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博士。由於成長於父親擔任農會總幹事、舅舅們出任農會代表、理事的「農會世家」之故,從小對農會有著一份難以言喻與割捨之情愫。1989年起任職於有「農漁會智庫」之稱的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歷練研究員、組長、總編輯與處長等職務,更深化與農會的淵源。2002年因出任「全國農漁會自救會」執行祕書之故,致力於落實「1123與農共生」農民運動提出的3大主張、10大訴求,成功推動「農業金融法」立法與信用部讓與銀行承受的36家農漁會之重建工作。

胡忠一

  1958出生於台南市善化區,日本東京大學農業經濟學博士。高等考試及格後,1985 ~ 1986年任職台灣省政府農林廳,主辦農會農業推廣事業。1987 ~ 2007年任職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歷任技士、技正、科長、副處長,參與農會、漁會、農田水利會、農業合作社與合作農場等農民團體行政事務管理、輔導及法規制度研訂,為少數同時擁有輔導台灣4種類型農民團體實務經驗之行政人才。由於精通日文之故,致力於日治時期臺灣農會、產業組合與農業會之研究,儼然成為台灣探討日治時期農民組織之權威。

胡盛光

  1949年出生於苗栗縣頭屋鄉,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法學碩士。在內政部為農會中央主管機關時期,於1981-1993年擔任內政部社會司農民團體科科長、專門委員,主管全國農漁會監督工作,負責解嚴前後台灣農會法相關法規修法與4次農會屆次改選工作。因有著豐碩的農會實務經驗,出版過農會法論、農會法的理論與實務等2本專書,為研究農會不可或缺書籍。

廖朝賢

  1947年出生於雲林縣西螺鎮,美國愛俄華州立大學(IOWA STATE UNIVERSITY)農業教育碩士。1984年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辦農會輔導起,迄2011年共27年,其中擔任農民組織科科長凡15年。2000年7月,農會中央主管機關自內政部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時,負責相關業務移交、移轉作業,主辦2001年起農會法相關法規研修作業並參與農會3次屆次改選工作,為台灣農會界一位活字典。

顏建賢

  1958年出生於台南市安南區,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博士。1986年起任職於中華民國農民團體幹部聯合訓練協會,歷任研究員、組長、總編輯與處長等職務,推動農會資訊化的訓練工作與導入農會企業至識別體系(CIS) 。2002年擔任「全國農漁會自救會」執行祕書,圓滿完成當年「1123與農共生」農民運動,解農會被政策消滅危機後,轉任朝陽科技大學、景文科技大學教職,仍持續從事與農會的組織及其休閒事業有直接關聯教學與研究,是一位與農會有深厚感情的「農會之友」。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86063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7.1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書光是書名《台灣農會史(全)(電子書)》就讓人感覺份量十足,光是「全」這個字,就讓人好奇裡面到底涵蓋了多少台灣農業發展的脈絡。我猜想,這本電子書大概會像一本厚實的台灣農業百科全書吧。首先,我會很期待它如何細膩地描繪出從日治時期到戰後,台灣農會從一個地方組織,逐漸轉型為影響整個農業經濟命脈的關鍵角色。畢竟,農會不只是農民的互助組織,它在推動農產外銷、穩定糧食供應、甚至在地方政治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會特別留意書中是否有深入探討不同縣市農會之間的差異,畢竟南部和北部的農業結構、發展重點肯定很不一樣,希望作者能捕捉到這些細微的地域性差異。如果能加入早年農會幹部或是資深農民的口述訪談,那就更好了,那樣的歷史才會有溫度,不只是冰冷的數據和制度沿革。光是想像翻閱這本電子書,就能勾勒出過去幾十年台灣土地上那些辛勤耕耘的身影,那種歷史的厚重感,真的讓人很想一探究竟。

评分

說實在的,提到「農會」兩個字,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記憶中那種充滿人情味,但又帶點官僚氣息的形象。這本電子書,我更希望它能揭示一些「檯面下」的故事,當然,必須是基於事實的探討。例如,農會在早期如何平衡國家政策與農民實際利益之間的矛盾?在農產品價格波動劇烈的時候,農會扮演了什麼樣的穩定器角色?尤其是在地方派系影響力大的年代,農會的選舉、幹部的產生,是不是也折射出台灣社會複雜的政治生態?我對這種結合了社會學、政治學與經濟學視角的分析特別感興趣。如果這本書能將那些被歷史簡化的「農會」形象,還原成一個活生生的、充滿內部張力的組織,那就太棒了。電子書的優勢在於可以隨時跨章節比對不同時期的資料,對於這種宏大敘事的著作來說,非常有利於讀者建立整體觀。

评分

這套電子書光是名字就顯得非常嚴謹、學術氣息濃厚,我猜想它一定是用非常扎實的文獻資料去建構這部歷史的。我個人是比較偏好那種能看到「轉折點」的敘事,也就是說,在哪個關鍵的歷史事件或政策變動下,農會的定位和功能出現了劇烈的調整。例如,當台灣經濟結構從農業轉向工業,甚至後來加入WTO後,農會如何應對全球化的衝擊?這對那些依賴傳統小農制度的地區來說,絕對是一場巨大的考驗。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清晰的脈絡分析,不只是「發生了什麼」,更重要的是「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並且探討農會在這段轉型期中所扮演的阻力者或推動者的角色。如果書中能附帶一些當年的會議紀錄、內部文件或是相關法規的演變圖表,那對研究台灣農業經濟史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電子書的形式或許少了紙本書的觸感,但如果導覽系統做得好,能快速檢索關鍵詞彙,那在學術研究上的便利性絕對是加分的。

评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關心農業永續發展的讀者來說,這本《台灣農會史》的價值,或許更在於它能為我們現今的農業困境提供歷史借鏡。我們現在討論青年返鄉、精緻農業、食農教育,這些議題在過去幾十年裡,農會是如何看待和推動的?有沒有哪些早期成功的經驗,因為時代變遷而被遺忘了,現在重新挖掘出來會對當前很有啟發性?特別想知道在台灣面對水資源分配、土地利用變更等重大議題時,農會是站在哪個立場,做了哪些具體的遊說或行動。如果書中能探討到,當傳統農會制度逐漸顯得跟不上現代農業腳步時,是否有過改革的嘗試?這些嘗試的成敗,對理解台灣農業的未來走向至關重要。電子書的檢索功能,應該能讓讀者輕鬆找出特定年份或特定事件中農會的角色描述,非常實用。

评分

光看到這個書名,我就聯想到一場漫長而艱辛的「保存」工作。台灣的農業史,其實也是台灣社會變遷史的一部分,而農會作為一個承載了農民集體記憶的機構,其歷史記錄的完整性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希望這本電子書不只是官方檔案的彙編,更應該是一部有「論述深度」的歷史著作。它是否能成功地將農會的角色,從單純的「服務機構」提升到「台灣現代化進程中的關鍵社會動力」這個層次?我期待作者能夠梳理出,在不同執政時期,農會與政府的權力關係是如何拉扯、協調和演變的。特別是關於農民福利和儲蓄互助的業務,這些貼近基層生活的細節,往往最能體現時代的氛圍。如果這部電子書能夠提供足夠細緻的資料,讓後來的學者或關心農業發展的人,能夠在上面建立更深入的研究,那它的學術價值就不可限量了。總之,這是一部讓人肅然起敬,充滿歷史重量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