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來,颱灣農業發展的歷史,農會一直在其間扮演重要角色。從農會的歷史切入,一方麵可以瞭解颱灣農民在農業活動上的演變,一方麵也可掌握如此的農民組織,與不同統治政權間的互動關係。
當前颱灣的農會組織,奠基於日治時期,但現行的三級製農會體係,卻有一段迂迴的演化過程。日治時期的「農會」團體,是目前颱灣省農會與直轄市及縣農會的前身,而今日深入基層的鄉(鎮、市、區)農會,則來自於當時的「產業組閤」組織。儘管來源不同,但兩者皆為帝國統治當局以由上而下的方式扶植成立,意欲推動殖民地開發政策,兩者均為百分之百官製與官治的農業團體。
戰後國民政府沿襲日治末期的「農業會」體係,儘管歷經農會與閤作社的分閤變動,最後仍閤併為統稱「農會」的一元化組織。農會法幾經修正,但有關「股金製」存廢的爭議仍時有所聞。迴顧颱灣戰後所推動的農業政策,農會仍舊帶有濃厚的農政末端機構性格。然而,晚近颱灣的政經環境變動極大,農會不斷調整因應,在經歷不良信用部的整頓事件而爆發「1123與農共生」大遊行後,更努力麵對市場競爭,朝嚮經濟事業的轉型邁進。
本書以1945年分期,分成上下兩冊。上冊著眼於「日治時期溯源」,下冊則綜論「戰後的演變」。颱灣史上的第一傢農會為何者?現行的三級製農會體係,從何時形成?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上級農會沒有設置信用部、不辦理金融業務?農會自始就是標榜以農民為主體的組織嗎?為何農會會有股金製?想要瞭解颱灣農會的組織特性,一切皆須上溯日治時期探源,方能掌握箇中因由。而農會「股金製」存廢的爭議,為何歷久不衰?農會到底是農民的閤作組織,抑或隻是一個職業團體?農會為何不是理事長製,而是採行權責劃分製度?這些問題,則必須從戰後的政治脈絡裡尋求解答。
本書共分六章。第一章〈農會百年雲和月〉,執筆人丁文鬱,扼要勾勒颱灣農會百年的組織演變,並點齣農會所具有的全球少見的四大特色。第二章〈新帝國的熱帶殖民地經營──日治時期的颱灣農會〉,與第三章〈共存同榮之夢──日治時期的颱灣產業組閤與農業會〉,執筆人鬍忠一,開始細論日治時期農會團體的誕生與變異,並闡述殖民政府與農會之間的緊密關係,其形塑齣農業生產的麵貌。第四章〈春耕的允諾──戰後農會的接收與轉變(1945-1995)〉,執筆人鬍盛光,則集焦在國民政府在沿襲日治時期農會組織與製度的反覆不定之上,並敘述若乾重要的農會法規的演變。第五章〈蛻變的潮浪──農會的現狀與改革〉,執筆人廖朝賢,著眼於颱灣政經環境轉變下的農會興衰蛻變,並詳述農會最後踏上經濟事業的轉型之路。第六章〈農會明日又百年〉,執筆人顏建賢,則關心農會的未來挑戰,期待農會這個百年品牌能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