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 (電子書)

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泰瑞‧伊格頓
图书标签:
  • 马克思
  • 华尔街
  • 金融
  • 投资
  • 经济学
  • 资本主义
  • 电子书
  • 社会批判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現今西方這個日趨無階級、充滿社會流動可能、後工業時代的社會裡,馬克思主義顯然已經過時、無足輕重。
將馬克思主義付諸實踐時,總帶來暴政與大屠殺,它意味著饑荒、痛苦、強制勞動、殘缺不全的經濟與箝制一切的高壓國家。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烏托邦式的夢想,信仰的是完美社會的可能性,卻對人性的邪惡視若無睹,天真到無以復加。

以上批判是事實,還是對社會主義的偏見與誤解?英國當代重要思想家伊格頓提醒:馬克思理論固然不是完美的,但批評它的論點有著更多缺陷。
伊格頓舉出十項最常拿來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然後一一駁斥,擊破它們看似無堅不摧的立論。他以過人的機智幽默,與文學家的妙喻用筆,針砭世人如何扭曲馬克思的思想,如何將社會主義汙名化,同時,從抽絲剝繭的論述中,帶領讀者看見社會主義真正的理想與目標。
纸上谈兵:一部关于古典军事理论与现代战略实践的深度剖析 一部超越历史的战略指南,为理解冲突的本质提供深刻洞察。 本书并非聚焦于金融市场或特定人物的传记,而是一部严谨的、对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军事思想与战略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批判性分析的学术专著。它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视角,审视从古代战争艺术的萌芽到近现代“总体战”概念形成的关键转折点,并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代地缘政治、商业竞争乃至个人决策中的适用性与局限。 第一部分:奠基之石——古代与古典战略思想的再审视 本书伊始,我们将深入剖析奠定西方与东方战略思想基石的几部核心著作。我们不会止步于简单的文本介绍,而是尝试“去情境化”地提取其永恒的逻辑内核。 孙子兵法:超越战争的权谋艺术 与市面上众多将《孙子兵法》奉为成功学的书籍不同,本书将重点放在“不战而屈人之兵”背后的深层经济学与心理学基础。我们将探讨“形”与“势”的辩证关系——如何在构建自身结构优势(形)的同时,持续制造和利用环境的流动性(势)。重点分析“奇正之变”并非简单的战术变化,而是组织对不确定性反应能力的衡量。此外,对“兵者,诡道也”的解读,将聚焦于信息不对称性在现代认知战中的体现,而非简单的欺骗技巧。我们会运用博弈论模型来解析“知彼知己”的数学概率,揭示孙武思想在资源有限情况下的最优决策树。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迷雾”:摩擦与意志力的交织 我们将对《战争论》的核心概念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构。本书认为,克劳塞维茨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将战争的“本质”与“现象”进行了清晰的区分。战争的“本质”——即政治的延续——是永恒的,而“现象”——如天气、士气低落、情报失误——构成了著名的“摩擦”。我们将详细考察“摩擦”在信息时代如何被放大和利用。更关键的是,本书将重点分析“惊人的三分法”——即战争的暴力、偶然性和政治性——如何映射到企业并购、市场渗透等非军事领域。意志力(Genius)不再是单纯的个人品质,而是组织韧性(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的体现。 亚历山大与恺撒:后勤、动员与文化整合的典范 古典时代的军事天才并非仅仅依靠战场上的勇猛。本章侧重于分析其“远征逻辑”:即如何在一个远超其核心控制范围的区域内,通过精密的后勤网络(补给线、信息传递)和有效的文化同化策略(罗马公民权、希腊化)来维持其战略优势。这些案例被视为早期全球化供应链管理的先驱,其失败往往源于补给的脆弱性而非战术失误。 第二部分:工业时代的巨变——总体战与技术异化 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速度,迫使战略思想从以“局部的、决定性的会战”转向对国家整体资源的动员。 施里芬计划的遗产:速度、预案与僵化的悖论 施里芬计划是工业时代速度崇拜的缩影。本书不仅分析其战术安排(如绕过比利时),更深入探讨了其深层次的战略缺陷:即对“时间表”的绝对依赖性导致了战略上的不可逆性。一旦启动,系统缺乏足够的冗余和调整能力。我们将此与现代大型跨国企业的“精益生产”模式进行类比,探讨过度优化带来的脆弱性——即对环境突发事件的零容忍度。 利德尔·哈特的间接路线与战略纵深 面对工业化战争的血腥僵局,利德尔·哈特提出的“间接路线”理论(Indirect Approach)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出路。本书强调,这不是简单的侧翼包抄,而是一种对敌人心理期望和认知框架的颠覆。它要求战略制定者必须学会观察对手“认为不可能发生”的行动空间。在现代金融战中,这体现为对现有监管框架和市场预期的“非对称规避”。 总体战与后方战线:国家机器的全面动员 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国家成为唯一的作战主体。本书将考察“总体战”理论如何模糊了前线与后方的界限。经济、宣传、科技研发均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我们分析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工业潜力的限制,如何间接促成了二战中“闪电战”对突破性技术的狂热追求。这部分提供了对现代“全政府应对”(Whole-of-Government Approach)的早期案例研究。 第三部分:后冷战时代的战略回响与未来审视 冷战的结束并没有带来克劳塞维茨所预言的“战争的终结”,而是将冲突带入了更碎片化、更难以定义的领域。 萨姆·哈特曼与“混合战争”的谱系 本书对当代战略家如哈特曼的著作进行了溯源,探究了“反叛乱”(COIN)理论是如何从殖民地战争经验中提炼出来,并演变为针对非对称威胁的指导原则。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控制叙事”和“赢得人心”来瓦解对手的合法性基础,这与信息时代的“认知霸权”紧密相关。 技术迭代与战略的滞后性 本书将论述当前人工智能、网络战和太空军事化对传统战略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当决策速度达到毫秒级时,传统的“审议-决策-执行”周期是否已然失效?我们分析了算法战的风险——即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可能导致战略意图的失控。战略家现在不仅要预测对手的行动,更要预测其工具的能力边界。 结论:永恒的冲突与瞬变的工具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强调:尽管工具(武器、通信手段)不断演进,但驱动冲突的根本人性、对稀缺资源的争夺以及对权力结构的维护,却是相对恒定的。一个成功的现代战略家,必须是一位跨学科的思想家——他需要理解宏观经济的波动、人性的弱点、以及技术带来的新约束条件。本书旨在培养的,不是一个战术执行者,而是一个能够穿透表象,洞察战略本质的思考者。它提供的不是即时的行动手册,而是审视任何复杂对抗场景的分析框架。 目标读者: 军事历史爱好者、国际关系学者、高级管理人员、对人类冲突的深层逻辑感兴趣的严肃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
英國當代重要思想家,馬克思思想的研究權威,獲選為英國國家學術學院院士。著有多部文化及思潮理論觀察的書籍,知名作品包括《文學理論導讀》、《理論之後》、《生命的意義是爵士樂團》、《如何閱讀文學》。伊格頓目前為英國蘭開斯特大學英文系傑出教授,美國聖母大學英國文學系特聘教授。現居於愛爾蘭。

譯者簡介

李尚遠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譯有《帝國》(合譯)、《我們只有一個世界:全球化的倫理學》、《理論之後:文化理論的當下與未來》、《現代性中的社會想像》、《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合譯)、《規則的烏托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未曾消失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而且還是有史以來,對資本主義最澈底、最熱情、最全面的批判;也就是說,如果資本主義仍然存在,那麼,馬克思主義就該存在。

第二章 社會主義的反暴政立場
馬克思本人從來沒想過,社會主義可以在赤貧的條件下達成。在理想狀況下,社會主義只有在滿足下列的條件時才能建立:具有技能、受過教育、熟稔政治的人民,充滿活力的公民社團、先進的科技、開明的自由主義傳統,以及民主的素養。

第三章 能動者的主動性
馬克思不認為,從古代奴隸制到現代資本主義的各種生產模式,是一個接著一個地取代前者,而且這種取代模式還是無從改變的。不管是哪種生產模式,脫離它的方法都有千百種。

第四章 馬克思主義不是烏托邦
馬克思對於一個沒有苦難、死亡、損傷、失敗、挫折、衝突、悲劇或甚至勞動的未來,一點興趣都沒有;在他的作品裡,他幾乎沒有詳談一個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社會究竟應呈現怎樣的面貌;他認為烏托邦藍圖只會讓人分心,無法專注於當下的政治課題。

第五章 經濟活動與生產的關係
馬克思絕非經濟化約論者,他一點都不著迷於經濟事物;他所企盼的,是一個經濟不再獨占如此驚人的時間與精力的社會。

第六章 唯物論中的浪漫本質
人類是一種能夠透過轉化自身所處的物質環境來轉化自身的生物,他們並非歷史、物質或精神的禁臠,而是能夠創造自身歷史的主動、自決存有。

第七章 階級仍然存在
「服務業」與「白領」之間的標籤只是用來打迷糊仗,就物質利益而言,他們與深受剝削的工資奴隸是一樣的;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改變也沒有真正改變財產關係的本質,反而使財產關係變得更鞏固。

第八章 非革命不可嗎
革命不是一輛失控的火車,而是在緊急狀態下必須踩下的煞車。真正失控的,是資本主義,因為驅使它的,是市場力所導致的無政府狀態;而試著在這頭脫韁野獸身上重新施行某種集體控制力的,是社會主義。

第九章 馬克思的反國家立場
國家不是一個政治中立的組織,能公允地對待各種相互對立的社會利益,特別是在勞動與資本的衝突之間,它更不可能保持中立。國家存在的宗旨之一是捍衛當下的社會秩序,防範任何想要將之顛覆的嘗試,就這一點來說,國家是不義的,也是馬克思企盼國家逝亡的原因。

第十章 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潮的正向關係
馬克思主義與其他基進思潮之間的激盪大體上都是正向的,例如女權運動、反殖民運動和對法西斯主義的抵抗。

結論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72208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25歲~45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9MB

图书试读

【新版前言】

本書是在2011年初版,此後馬克思的思想至少有一方面已經獲得了戲劇性的肯定。馬克思主張,在自由資本主義社會中,政治場域與他所謂的「公民社會」,意即社會與經濟存在之間,有一道裂縫。在前者,舉例來說,投票箱中,男女似乎平等而自主,每個人都算一票,但這不過是掩蓋了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分工、不平等與從屬關係。政治領域似乎抽離了這些情境,於是公民們也變得如同自身的蒼白擬像。只有當民主自治延伸到公民社會本身,例如勞工的自我管理中,這道裂縫才會弭平。

因此對馬克思來說,自由民主政治場域並不完全真實,而從本書首次面世以來,我們在西方所見到的便是對這個事實的熱血反應——不僅是在理論上否定正統政治,更有排山倒海的群眾湧上街頭。失去信用的不僅是政治生活的這個或那個方面,更是政治本身,所以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寧可從電視真人實境秀所找來的跳樑小丑中選出領導人,也不願相信傳統的政治程序,而事實上,真人實境秀正是非真實的化身。從一九三○年代以來,人們對自由中產階級政治共識的信心從未如此低落,在狂怒、仇恨與絕望的火焰中,階級戰爭屢次爆發,暴力革命的傳言不斷,遠遠不同於西敏寺與國會山莊沉著開明的氛圍。統治階級遭到公開抨擊、嘲弄、叫罵,被轟下台,這在溫斯頓.邱吉爾或約翰.甘迺迪時期都不常見。政治成為混戰,如果你在不對的時間出現在不對的地點,就有可能頭破血流。

當然,左派面對這一切只能說五味雜陳。一方面,英國差一點就在二○一七年出人意料地選出一位思想深受馬克思影響的左翼社會主義領導人。另一方面,走上街頭的不僅是左翼民粹主義,還有討人厭的右翼民粹主義:種族主義者、沙文主義者、暴力分子和威權主義者。這種情況下的民粹主義永遠是雙面刃,釋放出某些最寬大的平等主義本能,也解放了某些最醜陋的本能。重點是要能看出,這類右翼民粹主義代表著資本主義所隱含的一個矛盾端點。隨著新自由市場體系變得更全球化而密集,形成一個流動與震盪不息的世界,所有安全的身分與熟悉的座標統統被丟進大熔爐,自認被這美麗新世界連根拔起、動搖了地位的人,會生出一股濃厚的焦慮感,成為這股騷動的反衝;而那股焦慮感也很容易變現為怨恨與種族主義。常見的情況是,恨意源自恐懼,而不只是對立那麼簡單。一個想吊死戀童癖者並驅逐少數族裔人士的英格蘭本土主義者,另一面卻是個和藹可親的執行長,穿著開領襯衫,和屬下相處甚歡,直呼彼此名字,他周遊全球為公司談生意謀利,外表看起來完全是相信四海一家的自由主義者。

政治正統所拒絕承認的正是這層關聯,也只有政治左派才會對此窮追不捨。重點是,不要在這場沒有結果的衝突中選邊站,而應該了解這場衝突如何根源於發達資本主義的本性——該體系的全球形式只有不斷陷入這種內建的矛盾才能運作,要消除矛盾就會自取滅亡,同時卻又時時遭受其威脅。為了尋求理解,馬克思的思想仍舊一如既往地重要。

T.E. 2017年10月


【推薦序】
除魅的詩學

「我奮力起身,不再接受任何束縛
『你要往哪裡去?』『去找尋這個世界!』」
——〈探求〉,《卡爾‧馬克思詩集》

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這冊《Why Marx was Right》不是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史著作,也不是體系性的理論翻案文章。某個意義上,它其實更像是一本巴黎公社革命中群眾散發的宣傳小冊子,雖然篇幅長了一些。然而我們不應小看這本革命小冊子的意義,因為它體現了一種「除魅的詩學」(poetics of disenchantment):它用力除去了馬克思死後一百多年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對馬克思本人的層層遮蔽阻絕,重新召喚出他生時鮮活的熱情與思想,使他與我們這個新黑暗時代連結,讓我們再一次感動、思索、希望,然而它用以除魅、召喚的語言卻是詩的,自由的,浪漫的,因此我們同時也被感染、獲得啟示,並且敢於大膽想像、積極行動。閱讀這本書,我們同時經驗了除魅與再魅惑──歷史的除魅,以及思想的再魅惑。

這本小冊子不是嚴謹的思想史著作,因為作者雖然試圖還原「馬克思主義之前的馬克思」(Marx before Marxism)的思想與情感,然而他的作法完全不是馬克思主義傳統那種解經學式的(hermeneutical)緊貼原典文本的解讀,也不是Quentin Skinner的劍橋學派那種細密的歷史化、脈絡化的意義重建,更不是分析馬克思主義(analytical Marxism)那種分析、拆解論證的路數(如Jon Elster的經典《Making Sense of Marx》(1985)),而是一種更為自由的、大開大闔的──甚至是文學的──閱讀與再詮釋。這個解讀策略,使得他筆下馬克思所處的十九世紀中葉與我們的時代高度重疊,使初期資本主義的粗暴掠奪與晚期資本主義的貪婪失控處處呼應,使曼徹斯特與福島相互映照,使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彷彿是為2012年的世界而寫──一言以蔽之,這種解讀策略,使馬克思成為現代人,成為我們之間的一分子,我們的導師、友人,以及一起並肩作戰的同志。

這是政治論爭(political polemic)的寫法,它包含著關於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知識,但這些知識不是系譜學的知識,不是繁瑣哲學的知識,而是作者在當下的語言-政治行動的一環,也只有在這個行動脈絡之中才彰顯其功能與意義。那麼,Terry Eagleton寫這本論爭小冊子的語言政治行動到底試圖達成什麼目的?讓我們借用他自己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

「正如德國哲學家班雅明所言,革命並不是一輛失控的火車,而是在緊急狀態下必須踩下的煞車。真正失控的,是資本主義,因為驅使它的,是市場力所導致的無政府狀態,而試著在這頭脫韁野獸身上重新施行某種集體控制力的,是社會主義。」

將二十世紀失敗的馬克思主義實踐的歷史予以除魅,還原馬克思主義之前的馬克思原初的熱情與思想,然後將他那超人的熱情與未完成的思想連結到當代──這個資本的貪婪完全失控,市場基本教義(market fundamentalism)以有史以來最肆無忌憚的方式破壞人類的平等、自由、尊嚴與認同,乃至將要毀滅人類賴以存身的自然環境的,新的黑暗時代,為它重新燃起一盞自由與連帶的希望之光。阻止資本主義的失控,摸索新的願景──這就是被遺忘了的「革命」的當代意義,也就是Eagleton書寫這篇文本的行動目標。因此他捨棄經院哲學的解經方式,用論爭、挑釁、抵抗的姿勢重讀馬克思。他要我們先「得其神」,先受到感染、感動、感觸,然後才從這裡進入、深入馬克思。

因此革命手冊不能取代革命理論,要分析、理解、抵抗晚期資本主義的暴走,要找出替代的願景,最終我們還是得回到《資本論》和《1844手稿》,還是得如同馬克思所說「回到大英博物館!」,進行認真的學習與思考。儘管如此,革命手冊仍然是一個有用的起點與入口,因為它提示了一條從詩到哲學,從熱情到熱情的思考(from passion to passionate thinking)的道路,而這其實就是青年浪漫主義詩人卡爾‧馬克思所走的道路:

「世界從我自身之中出現
落在我的胸中,我的體內
我生命之流如潮水洶湧
我靈魂之氣息是大氣的殿堂」

我在遠處徘徊、歸來
我將世界抬起又放下
在那裡,星辰與太陽躍動
然後閃光一現,一切沉沒。

── 卡爾 · 馬克思<探求>

吳叡人 2012/7/3,寫於南港四分溪畔(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推薦序】
當資本主義的正當性面臨一世紀以來的最大危機,當國家愈來愈被證明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當所謂中國模式的迷思正在不斷蔓延,當許多人把反美、反西方視為左翼的最高價值;我們真的應該面對馬克思始終未曾離去的幽靈。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各界好評】

「伊格頓是位極具說服力的作家及說書人……這大概是唯一一本書同時提到傅立葉、傅柯,以及老虎伍茲、梅爾吉勃遜。」— Michael Patrick Brady
「正如同《時代雜誌》2008年金融海嘯時所下的標題:『他(馬克思)已經回來了!』」—《衛報》(The Guardian)
「這是本充滿生氣、發人深省的散文集。」—《蘇格蘭人報》(The Scotsman)
「讀伊格頓的書就像看一場華麗的煙火秀……伊格頓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辯駁。」—《基督教世紀》(The Christian Century)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結構編排,我看出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不是按照時間軸推進,也不是單純地分門別類討論理論,而是採取了一種螺旋上升、不斷回扣核心主題的方式。每一章節的切入點都非常獨到,有時是從某位華爾街傳奇人物的生平切入,探討他的成功學背後隱藏的剝削邏輯;有時則是聚焦於一項金融創新,如衍生性金融商品,然後追溯到其理論淵源,最後再拋出一個尖銳的問題:這種創新究竟是解放了生產力,還是進一步加劇了風險的社會化?這種寫法的好處是,讀者不會感到疲乏,總有新的驚喜等待。而且,作者對細節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他似乎對華爾街的內部術語瞭若指掌,卻又不會賣弄學問,而是用最平實的語言將它們解釋清楚。我特別喜歡其中幾段對「價值」定義的探討,在一個虛擬貨幣可以瞬間蒸發數兆美元的時代,我們到底還能從哪裡找到堅實的「價值」錨點?這本書沒有給我標準答案,但它提供了極其豐富的思考素材,讓我能更清晰地辨識出,哪些是真金白銀,哪些不過是建立在集體幻覺上的空中樓閣。對於想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保持清醒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極好的「精神防毒軟體」。

评分

坦白說,初讀時,我有點擔心這本書會過度偏向意識形態的宣傳,畢竟「馬克思」這個符號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的立場其實相當中立且審慎。他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反資本主義」的鼓吹者,而更像是一位嚴謹的社會結構分析師。他承認資本主義體系在創造財富方面的巨大驅動力,但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內在的矛盾與不公義。這種平衡感,讓整本書的論述更具說服力,也更能贏得那些原本對左翼思想抱持保留態度的讀者。尤其是在探討勞工與資本的關係時,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十九世紀工廠的描述,而是將視角轉向了當代零工經濟(Gig Economy)下的勞動者,以及知識工作者在大型科技公司中的「被自願」的狀態。這讓我意識到,馬克思的分析框架,在跨越了百年時空後,依然能精準地「套殼」於我們當前最前沿的勞動關係中。這本書的電子版排版也做得不錯,雖然文字量不小,但字體和行距的設計都很人性化,即便是長時間在平板上閱讀,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勞,這在台灣眾多追求快速傳播的出版品中,算是少有的用心。

评分

如果要我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我會說:它讓我對「成功」這件事,產生了一種深刻的疏離感。在台灣社會,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努力讀書、進入好大學、找到好工作、賺大錢,這幾乎是一種無可動搖的價值觀。然而,當你跟著這位「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走過一遭後,你會開始質疑,這種被定義的「成功」,其底層邏輯究竟是什麼?那些在華爾街叱吒風雲的人,他們所追求的財富累積,對於整個社會的福祉,究竟是貢獻還是耗損?這本書的文字,彷彿是戴上了一副X光眼鏡,直接穿透了光鮮亮麗的商業外衣,讓我們看到了背後的骨架與循環系統。它不是要教你如何推翻現有體制,畢竟現實的運作遠比書本上的模型複雜得多,但它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批判視角」。這視角,能讓我們在面對下一次財經新聞、或是公司發放的年終獎金時,能多想一層:這背後隱藏的「剩餘價值」去了哪裡?對於渴望在資訊洪流中保持獨立思考,不想只做時代的隨波逐流者的讀者來說,這本電子書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思想課,轉化成了一場引人入勝的現代心靈漫遊。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引人遐想了,「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這組合簡直像是一場思想上的奇幻漂流。我拿到這本電子書的時候,心裡其實是抱持著一絲絲的懷疑與好奇的。畢竟,將馬克思那套深刻、有時甚至顯得嚴肅的批判理論,與華爾街那種光怪陸離、瞬息萬變的金融世界並置,這中間的張力絕對值得一探究竟。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搭起這兩者間的橋樑,是純粹的學術對話,還是一場帶著黑色幽默的諷刺?或許,作者試圖告訴我們,無論金融工具如何演化,那些關於資本積累、異化勞動的根本問題,其實從未離開華爾街的霓虹燈影之下。我猜測,這本書不會是那種枯燥的經濟學教科書,它應該會用一種更貼近現代生活的視角,去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金融現象,像是次級房貸危機、演算法交易背後的權力結構,或者大型投行高層的薪酬體系。這種跨界的視角,對於像我這樣,雖然身處台灣這個高度依賴全球市場的環境,卻又時常對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感到困惑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清醒劑。我非常好奇,作者最終會給出一個怎樣的結論:是徹底的否定,還是提出一條另類的、或許帶著社會主義色彩的改良之路?總之,光是這個書名,就足以讓人在通勤的捷運上,忍不住對窗外匆忙的行人投以更深層次的審視。

评分

翻開這本電子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種非常流暢且帶著人文關懷的筆觸。它不像某些專門探討金融史的著作那樣,充斥著晦澀難懂的術語和複雜的圖表,反而更像是一位資深觀察家,用他豐富的閱歷在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談。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敘事上的節奏感,他似乎很懂得如何拿捏理論深度與故事性之間的平衡。當他要講解某個古典的經濟學概念時,總能巧妙地連結到當代台灣社會的某個具體現象,例如房價高漲對年輕世代的擠壓,或是科技巨頭壟斷市場的隱憂。這種「古為今用」的手法,讓原本距離我們很遠的理論,瞬間變得鮮活起來,彷彿那些深刻的論述,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便利商店或信義區的摩天大樓裡。讀著讀著,我常常會停下來,點一支菸(雖然我其實不抽菸,但那種思索的狀態,總讓我產生這樣的聯想),回味剛才讀到的那段話。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一套立竿見影的投資準則,而是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看世界」的濾鏡。它讓我們有勇氣去質疑那些被媒體和主流經濟學奉為圭臬的「真理」,去追問每一次金融泡沫背後,誰是真正的受益者,誰又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種質疑的精神,在追求效率與績效的當代社會中,顯得尤為珍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