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書:100個氣象的科學趣聞與關鍵歷史 (電子書)

天氣之書:100個氣象的科學趣聞與關鍵歷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德魯.瑞夫金
图书标签:
  • 氣象學
  • 天氣
  • 科學
  • 歷史
  • 科普
  • 電子書
  • 自然科學
  • 氣候
  • 趣味知識
  • 大眾科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第一本天氣編年史,收錄上百張精彩氣象圖片

  風車、雨傘、空調,這些發明都和天氣相關!

  從地球出現大氣層、第一個為雲取名字的人到〈巴黎氣候變遷協議〉,
  地球上最熱和最冷的地方、最快的風速、最長的閃電……

  一百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時刻標註了氣候的歷史,也說明了人類如何一步步了解地球的氣候系統。

  過往我們無不以為,氣候模式一旦改變,冰層、沙漠、海岸線前進或後退,極端的乾旱、降雨、降雪、風力或高低氣溫的侵襲,人類社群或隨之繁榮,或加以適應,或因而遷徙,或徹底消失。但現今,愈來愈多科學團體主張,我們和氣候之間的關係愈來愈朝雙向發展,自人類從事農業以來,再加上其他人類活動在全球的擴散,都大幅改變了地景,並從數千年前就開始改變天氣的模式。

  全面檢視人類與氣候的歷史,了解我們對於天氣已經知道什麼、還有多少未知!

名人推薦

  ▲「終於有人為天氣出一份力。瑞夫金和麥肯莉呈現了一本引人入勝的好書,說明天氣如何演變至今,描述我們如何回應天氣、利用天氣,甚至協助塑造天氣。本書收錄一百則精彩故事,寓教於樂。閱讀這些故事的經驗如同撥雲見日。」──艾倫‧艾達(Alan Alda),電視節目《美國科學新境界》(Scientific American Frontiers)長期主持人暨石溪大學艾倫艾達普及科學中心(Alan Alda Center for Communicating Science at Stony Brook University)創始人

  ▲「《天氣之書》一書充滿了知識,讓人一讀就上癮,而且沒有一絲說教意味。本書講述人類與地球氣候關係持續不斷演化的迷人故事。大力推薦。」──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拿塔尼爾‧菲畢里克(Nathaniel Philbrick),以《白鯨傳奇:怒海之心》(In the Heart of the Sea: The Tragedy of the Whaleship Essex)獲獎肯定

  ▲「《天氣之書》一書才華橫溢,集精彩、知識、驚喜於一身。」──普利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The Sixth Extinction)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將嚴肅的主題舉重若輕的一本小書,《天氣之書》囊括大量蔓生的人物角色,從洪保德到『雪花』賓利,從科學怪人到農夫曆的編輯一應俱全。我將難以忘懷富蘭克林追逐巨大塵埃魔鬼的形象:這樣的行為使他的同伴驚恐萬分,因為他反覆用馬鞭擊打旋風,試圖干擾它前進。」──暢銷作家查爾斯.曼恩(Charles C. Mann),著有《1491:重寫哥倫布前的美洲歷史》(1491: New Revelations of the Americas Before Columbus)與《巫師與先知》(The Wizard and the Prophet)
 
冰与火的史诗:一部横跨数千年的气候变迁史 本书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宏大而细致的旅程,探索地球气候系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惊人变化与驱动力量。我们并非聚焦于当下的天气预报或单一的气候现象,而是着眼于塑造人类文明进程的宏观气候史,深入剖析影响深远的冰期、间冰期以及区域性气候波动。 第一部分:远古的回响——地质时间尺度上的气候脉动 本篇章追溯至数百万年前,阐述了地球气候机制的根本驱动力。我们将探讨米兰科维奇旋律——地球轨道参数的微小变化——如何如同巨型节拍器般,精确地触发了地球上数次大规模的冰川进退。从早期的温室地球(如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到中新世的降温,这些章节将揭示板块构造活动(如喜马拉雅山的隆升如何改变洋流和大气环流)在塑造长期气候模式中的核心作用。 重点内容包括: 海洋环流的重塑: 深入分析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建立与衰退如何成为区域气候的开关。例如,巴拿马地峡的闭合如何彻底改变了热带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气候模式。 冰芯中的时间胶囊: 我们将解读来自南极和格陵兰冰盖深处的记录。这些冰芯不仅仅是冰块,它们是凝固的古代大气样本。通过分析其中捕获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同位素比率,我们可以重建过去八十万年乃至更久远的气温和温室气体浓度变化曲线,观察其与地球轨道的完美同步性。 风成沉积物与古沙漠: 通过对全球各地沙漠中沙丘和黄土层沉积的研究,我们得以勾勒出古代风向、季风强度以及干旱化时期的地理分布图,从而推断出当时的水循环强度。 第二部分:文明的试炼——中世纪至近代的区域性气候波动 将时间线拉近至人类历史的焦点,本部分详细考察了中世纪以来,那些在区域尺度上对社会结构、农业生产和政治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气候事件。我们摒弃笼统的描述,而是聚焦于具体的案例分析。 中世纪暖期(MWP)的遗产: 考察了公元950年至1250年间,北大西洋地区相对温暖和湿润的气候对维京人在格陵兰定居的影响,以及对欧洲北部农业产出的提升作用。我们将探究这种暖化是全球性的还是主要局限在北大西洋扇区,并对比同期太平洋地区可能存在的拉尼娜式气候。 小冰期(LIA)的严酷现实: 详细描述了14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寒冷时期。重点分析了火山活动(如1815年坦博拉火山爆发)在瞬时降低全球温度中的作用,以及这种寒冷如何加剧了欧洲的饥荒、社会动荡,并影响了艺术与文学主题的演变。我们还将审视这一时期对亚洲季风的影响,以及热带地区的旱涝格局变化。 季风系统的脆弱性: 专门开辟章节探讨了对亚洲文明至关重要的季风系统。通过分析树木年轮和湖泊沉积物,重建了过去几百年来印度和中国降雨量的波动,揭示了季风强度的微小变化如何触发王朝的兴衰或区域性的人口迁徙。 第三部分:数据革命与气候代理——重构过去的气候工具箱 本部分致力于介绍科学家们如何从“无字之书”中解读气候信息的方法论。这不是一本纯粹的科学教科书,而是对这些“气候侦探”工具的导览,帮助读者理解气候重建的可靠性与局限性。 树木年轮学(Dendroclimatology): 探讨树木年轮的宽度、密度和同位素信息如何作为高分辨率的“气候记录仪”。重点分析了利用长寿树木(如红杉或狐尾松)建立的跨区域年轮库,如何用于重建过去两千年的干旱历史。 湖泊沉积物与石笋: 解释了湖泊底部淤泥层中包含的孢子、昆虫化石以及化学成分变化,如何揭示了古代植被群落和水体盐度的变迁。对于石笋而言,其氧同位素信号如何精确地反映了区域的降雨温度。 历史文献的科学解读: 探讨了如何将古代航海日志、农作收成记录、冰冻河流的日期记录等文本数据,系统地转化为可量化的气候指标,从而验证和补充基于自然代理的记录。 结语:理解变迁的深度 全书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认识到,地球的气候系统是一个相互连接、反应灵敏的复杂系统。我们所经历的短期天气波动,根植于数千年乃至数百万年的气候惯性之中。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扎实的视角,去理解气候的“大历史”,而非仅仅关注眼前的预测。通过回顾地球漫长而多变的气候旅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稳定并非气候的常态,变迁才是其永恒的主旋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德魯‧瑞夫金(Andrew Revkin)


  隸屬獲普立茲獎肯定的非營利新聞機構「公眾利益」(ProPublica),是氣候及相關問題的資深記者。他從事科學與環境議題寫作已三十多年,從北極到赤道無所不包;文章主要刊登於《紐約時報》,榮獲多個頂尖科學新聞獎肯定,並獲得古根漢獎學金支持。

  曾著書討論全球暖化、改變中的北極,以及對亞馬遜雨林的暴力破壞等議題,相關著作均備受肯定,如《燃燒的季節:亞馬遜雨林守護者曼德斯之死》(The Burning Season: The Murder of Chico Mendes and the Fight for the Amazon Rain Forest)、《全球暖化:了解預測》(Global Warming: Understanding the Forecast)、《北極以前在這裡:地球頂端的謎團與危險》(The North Pole Was Here: Puzzles and Perils at the Top of the World)等。

  根據瑞夫金在時代(Times)部落格「點地球」(Dot Earth)的經營成果,《時代》雜誌提名為2013年25大部落客之一。他也在世界各地演講,為觀眾指出在動蕩的星球上有所進展的途徑。年輕時,他航行過三分之二的世界,經歷了水龍捲和狂風巨浪。

  閒暇之餘,瑞夫金也是一位音樂創作人,經常與美國民歌之父彼得‧席格(Pete Seeger)共同演出。有兩部電影是以他的作品為基礎:《搖滾巨星》(Rock Star,華納兄弟,2001年)和《燃燒的季節》(The Burning Season,HBO,1994年),後者由諾爾‧朱利亞(Raul Julia)主演,贏得了兩座艾美獎和三座金球獎。

麗莎‧麥肯利(Lisa Mechaley)

  麗莎‧麥肯莉是兒童環境素養基金會(Children’s Environmental Literacy Foundation)的教育工作者,曾任哈德孫高地自然博物館(Hudson Highlands Nature Museum)的教育主任和中學科學教師。她和瑞夫金結褵二十一年。這是他們合作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鍾沛君


  臺灣大學外文系、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口筆譯組畢業。從事會議同逐步口譯與電影、書籍筆譯,譯作包括《科幻電影的預言與真實》、《中國人與美國人》、《切開左右腦:葛詹尼加的腦科學人生》、《廚神的盛宴》、《為什麼人類比老鼠長壽,卻比弓頭鯨短命?》、《仰望夜空》、《打包去火星》、《魚翅與花椒》、《大腦、演化、人》等。

 

图书目录

前言
致謝

西元前45億6,700萬年 ── 地球出現大氣層
西元前43億年 ── 水世界
西元前29億年 ── 粉紅色天空與冰
西元前27億年 ── 最早的雨滴生痕化石
西元前24億年到4億2,300萬年 ── 通往火焰的冰之路
西元前2億5,200萬年 ── 致命的熱與「大死亡」
西元前6,600萬年 ── 恐龍的終結,哺乳類的興起
西元前5,600萬年 ── 狂熱的始新世
西元前3,400萬年 ── 冷卻萬物的南極洋
西元前1,000萬年 ── 青藏高原的隆起與亞洲雨季
西元前10萬年 ── 氣候傾向推進人口成長
西元前1萬5,000年 ── 超級乾旱
西元前9,700年 ── 肥沃月彎
西元前5,300年 ── 北非乾旱與法老崛起
西元前5,000年 ── 農業暖化氣候
西元前350年 ── 亞里斯多德的《天象論》
西元前300年 ── 中國從神話學到氣象學
1088年 ── 沈括寫氣候變遷
1100年 ── 中世紀的溫暖到小冰河期
1571年 ── 帆的時代
1603年 ── 溫度的發明
1637年 ── 解碼彩虹
1644年 ── 大氣的重量
1645年 ── 無瑕的太陽
1714年 ── 華氏標準化溫度
1721年 ── 四弦上的四季
1735年 ── 風的地圖
1752年 ── 班傑明.富蘭克林的避雷針
1755年 ── 追風的富蘭克林
1783年 ── 最早升空的氣象球
1792年 ── 農夫曆
1802年 ── 盧克.霍華德為雲取名
1802年 ── 洪保德描繪一顆彼此相連的行星
1806年 ── 蒲福為風力分級
1814年 ── 倫敦最後一次霜雪博覽會
1816年 ── 一場爆發、饑荒與怪物
1818年 ── 西瓜雪
1830年 ── 人人可用的雨傘
1840年 ── 揭露冰河時期
1841年 ── 泥煤沼歷史
1845年 ── 北極探險家的冰冷厄運
1856年 ── 科學家發現溫室氣體
1859年 ── 宇宙天氣來到地球
1861年 ── 最早的氣象預報
1862年 ── 加州大洪水
1870年 ── 氣象學變得有用
1871年 ── 中西部風暴型大火
1880年 ── 「雪花」賓利
1882年 ── 整合北極科學
1884年 ── 最早的龍捲風照片
1886年 ── 土撥鼠日
1887年 ── 使風工作
1888年 ── 白色大颶風
1888年 ── 致命雹暴
1896年 ── 最早的國際雲圖集
1896年 ── 煤、二氧化碳與氣候
1900年 ── 大風暴
1902年 ── 「製造天氣」
1903年 ── 雨刷
1903年 ── 乾燥的發現
1911年 ── 北美寒潮
1912年 ── 軌道與冰河時期
1922年 ── 「預報工廠」
1931年 ── 「中國的哀傷」
1934年 ── 最快的風速
1935年 ── 塵暴區
1941年 ── 俄羅斯的「冬將軍」
1943年 ── 颶風獵人
1944年 ── 噴流成為武器
1946年 ── 造雨人
1950年 ── 最早的電腦預報
1950年 ── 龍捲風警告進展
1952年 ── 倫敦大霧霾
1953年 ── 北海洪水
1958年 ── 二氧化碳的上升曲線
1960年 ── 從軌道看天氣
1960年 ── 混沌與氣候
1965年 ── 總統的氣候警告
1967年 ── 成熟的氣候模型
1973年 ── 追風獲得科學支持
1975年 ── 揭開危險的下暴流
1978年 ── 南極冰層的海平面威脅
1983年 ── 地球上最冷的地方
1983年 ── 核子冬季
1986年 ── 預測聖嬰
1988年 ── 全球暖化變成新聞
1989年 ── 電子「精靈」的證據
1993年 ── 冰與泥中的氣候線索
2006年 ── 天災裡的人為因素
2006年 ── 設計的氣候?
2006年 ── 遠距塵埃
2007年 ── 追蹤海洋的氣候角色
2012年 ── 科學探索政治氣候
2012年 ── 平息火熱紛爭
2014年 ── 極地渦旋
2015年 ── 從里約到巴黎的氣候外交
2016年 ── 北極海冰縮減
2016年 ── 極端的閃電
2017年 ── 礁岩之熱
西元10萬2,018年 ── 冰河時期的結束?

客座執筆者
參考資料
圖片出處
中英對照與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7534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7.4MB

图书试读

前言

  過去一百年,是人類逐漸了解並與地球氣候系統的關係逐步演化的一段編年史。這個氣候系統中發生了種種獨特的氣候事件,攪亂了一池春水,甚至時有毀滅性的後果。綜觀人類歷史,這段關係幾乎一直是單向的。氣候模式一旦改變,冰層、沙漠、海岸線前進或後退,極端的乾旱、降雨(雪)、風力或高低氣溫的侵襲紛紛發生,人類社群或隨之繁榮,或加以適應,或因而遷徙或消失。但是現在愈來愈多科學團體主張,我們和氣候之間的關係愈來愈朝雙向發展。這種重大的轉變始於農業與其他人類活動在全球的擴散。這些活動大幅改變了地景,在數千年前就改變了天氣模式。雖然未來數十年氣候變遷的速度與程度尚待釐清,但是地球科學家所謂的人類數量與對資源需求的「大加速」(Great Acceleration),從一九五○年業已開始,伴隨著溫室氣體的累積;這些主要成分為二氧化碳的氣體在陽光下是透明的,卻會吸收某些向外散出的輻射熱能,造成氣溫上升,而地球的大氣與海洋已經清楚地對此做出了反應。

  完整的氣候編年史可以寫成好幾本書。這將不只是一場探索,而是在漫長並持續的發現之旅中,接觸到嚴肅、令人驚訝,甚至幽默的時刻。本書的目標在於呈現各式各樣標註氣候與人類生活共同演化過程的事件、洞見以及發明;本書也仿若漫長時間中的一張快照--是我們這個世代,在這個持續發生的故事裡占據的片刻。至今累積的知識,有些將在未來數十年中被顛覆或重開機--例如遠古時認為天氣是神的狂怒或歡欣的表現,但隨著愈來愈理解這個同時具有清楚的模式(氣候)與固有的隨機性(難以預測的所謂天氣)的超凡系統,舊觀念也被取代。如同美國氣象學會(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前主席馬歇爾‧薛波(J. Marshall Shepherd)喜歡的說法:「氣候是你的個性;天氣是你的心情。」

  你將會了解伽利略和富蘭克林這些優秀人物的卓越見解,也會看到沒沒無名,但依舊傑出之人的發現,例如最早發明擋風玻璃雨刷的房地產開發商瑪莉‧安德森;還有在一九二○年代發現高海拔高速噴流的日本氣象學家大和石三郎--只不過日本後來將這項發現應用在武器上,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使數千個爆炸性氣球炸彈(風船爆彈)升空,攻擊美國。

  在全面檢視人類歷史,了解我們對於天氣已經知道了什麼、還不知道什麼的過程中,有一件事是恆久不變的:知識永遠都在演化。透過一個多世紀以來有系統的研究、測量,以及科技的演變,科學家已經超越了某些大氣氣體會困住熱的基本理解,更進一步了解到:若不減少燃燒燃料與森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那麼長達數個世紀的暖化與海平面上升將迫在眉睫。

  在未來的數個世代裡,人類的生命可能會因為科技而與天氣完全隔絕;到時候,出門冒險前先看看天氣很可能會被視為奇怪的行為。但以目前來說,這些元素都是我們環境中的一部分,幾乎每個人每天都會對此加以考慮,或者受到影響。

  我們很早就決定要完整掃過人類在氣候系統的歷史與研究方面的理解,並以此為中心編寫這部編年史。我們回溯數十億年前,歷經只有間接的,或在數千年的地質磨損與斷裂後,證據遭到破壞的那些時代,有時候只能放棄傳統編年史的精準原則--在二十四億年到四億兩千三百萬年前的「片刻」尤其明顯。雖然那些早期的里程碑以「西元前」(BCE,「西元」為Common Era)紀年標示,但實際上,那些時代當然遠超過人類所能理解的久遠--而且也沒有精準的碳同位素定年或其他直接證據。本書最後一篇是冰河時期結束的時間,這當然也是在尚未書寫的歷史上的推測。透過大多數挑選出來的里程碑,我們試著傳達不連續事件的某種宏觀重要性。舉例來說,關於推翻利比亞在一九二二年長時間高溫紀錄的調查,重點並不僅在於到底有多熱,還在於氣象史在精確性上的限制。

  儘管貫穿這一百則文章的敘事線都圍繞著關鍵的科學見解或破壞性的氣象事件,我們還是收錄了幾則比較有意思的內容--例如天氣在音樂中的角色,以及和某隻土撥鼠有關的傳說--藉此完整捕捉人類與這些元素間豐富的關係。

  被我們遺漏的歷史奇聞數量遠遠超過我們挑選出來的,但我們希望這一百篇能拋磚引玉,帶領讀者進一步探索一系列精彩、更全面的天氣與氣候科學歷史,接觸克里斯多福‧伯特(Christopher Burt)、布萊恩‧法根(Brian M. Fagan)、詹姆士‧羅格‧弗萊明(James Rodger Fleming)、伊莉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史賓賽‧渥特(Spencer R. Weart)等作家的學問。當然,現在網路上也可以取得大量的、無價的內容,從美國氣象學會、美國國家氣象局(National Weather Service)、美國太空總署(NASA)這類組織,到天氣與氣候部落格Weather Underground和Realclimate.org,資源應有盡有。

  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有時會借重對於氣候史上某些時刻具有深厚專業知識的朋友與同僚的智慧與文字,邀請他們執筆。這些客座執筆者的姓名縮寫會標註在每篇文章的結尾,細節則列於尾註。我們邀請了地質學家暨作家霍華‧李(Howard Lee)為早期的地球篇撰文,揭開本書序幕。所以,繼續讀下去吧,我們會從大氣層本身的起源開始--這是所謂「天氣」的動態之所以能展開的關鍵媒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天氣之書》的電子版,拿在手上的感覺真的很不一樣,少了紙張的觸感,但翻閱起來卻是輕巧方便。我一直對氣象這個主題充滿好奇,總覺得我們每天都在經歷,卻又對背後的機制一知半解。這本書的排版和電子書的流暢度,讓閱讀體驗非常順暢,尤其是在通勤的時候,可以隨時點開來看幾頁,完全不會有負擔。我特別欣賞它在介紹那些複雜的氣象現象時,都能用一種很生活化的方式切入,讓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科學知識,瞬間變得親切起來。例如,它對於不同雲朵的形成條件的描述,不是單純的教科書式定義,而是結合了一些歷史上的觀察筆記,讓人彷彿跟著早期的氣象學家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天空。這種敘事手法,成功地將枯燥的物理和化學過程轉化成了引人入勝的故事。對於台灣這樣一個常常面臨颱風、梅雨等極端天氣的地區來說,了解這些現象背後的成因,不僅是知識上的滿足,更是一種生活上的預警能力提升。總之,作為電子書,它的便攜性和易讀性絕對是加分項,讓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這場關於天空的探索之旅。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字體選擇和排版設計,對於長時間閱讀非常友善,這點對於我這種需要仔細研讀內容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我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一直非常關注,而這本書在探討現代氣候學的基礎時,其實也間接提供了許多歷史的參照點。它並沒有直接跳到當前的環境危機,而是先紮實地建立起人們對「正常天氣」的理解框架,這樣當我們回頭看現代的異常氣候時,才能更深刻地體會到變化的幅度有多大。書中對於過去那些氣象「迷思」的破除過程,也寫得十分精彩,它用嚴謹的邏輯和證據,一步步引導讀者認識到,很多流傳已久的民間說法,其實都蘊含著某種程度的觀察智慧,但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科學驗證。這種尊重傳統觀察又不盲從的態度,讓我對作者的專業度給予高度肯定。它不只是知識的傳播者,更像是一位引路人,引導讀者建立起一套更全面、更科學的世界觀。

评分

說實在的,我對這種科普讀物通常抱持著一半期待一半懷疑的態度,深怕內容會流於膚淺,或者只是把網路上的資訊重新組合。然而,這本《天氣之書》給了我一個很大的驚喜。它的深度遠超我的預期,雖然標榜是「趣聞」,但背後紮實的科學論據和精準的歷史脈絡梳理,讓人感到非常信服。特別是當它提到某些關鍵性的氣象觀測儀器發明時,那種對人類智慧不斷突破的讚嘆油然而生。我記得有一章節詳細描述了氣壓計的發展過程,從早期的水銀柱到後來的機械式設計,每一個微小的改良背後都蘊含著無數次的失敗與嘗試,這對我來說,比單純知道「氣壓會影響天氣」要來得有啟發性多了。而且,它的章節結構設計得非常好,不會讓讀者感到疲乏,總能在一個知識點講述完畢後,很自然地銜接到下一個更宏觀的議題,形成一種連綿不絕的知識流。這本書真正做到了將「科學」與「人文」完美結合,讓我對這片我們頭頂上的天空,有了更深層次的敬畏感。

评分

我是在一位氣象愛好者的推薦下開始看這本《天氣之書》的,說實話,一開始只是想打發時間,沒想到後來竟然成了我週末的固定讀物。電子書的好處就在於我可以隨時查閱,遇到不懂的專有名詞,立刻就能在線檢索,這對於深度學習非常有幫助。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一點,是它如何將看似無序的氣象事件,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歷史時間軸。它不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透過描述不同時代的科學家如何與大自然搏鬥、如何建立起早期的氣象預測模型,來展現科學進步的艱辛歷程。舉例來說,它對全球大氣環流概念的建立過程的描寫,就讓我意識到,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預報資訊,其實是經歷了好幾代人的努力才形成的。書中穿插的那些小故事,像是關於某次著名風暴的記錄,或是某個氣象術語的來源,都讓閱讀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和「哇!」的時刻。這本書不只在教你天氣的原理,更在傳遞一種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评分

我通常不太習慣閱讀太過學術化的書籍,總覺得太過嚴肅會讓人望而卻步,但《天氣之書》成功地避開了這個陷阱。它的行文風格是那種充滿熱情的分享,像是老朋友在跟你講述他最近發現的驚奇故事。電子書的搜尋功能對我幫助很大,因為我經常會跳躍式閱讀,可能今天對閃電特別感興趣,明天又想研究一下霧的成因,本書的架構允許我這樣靈活地在各個主題間穿梭,而不會感到迷失方向。更棒的是,它在描述那些具體的天氣現象時,常常會引用到文學作品或是藝術創作中的描寫,這讓原本冷冰冰的科學概念瞬間有了溫度和畫面感。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撰寫這些內容時,那種對自然界運行規律的深深著迷。總體而言,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了大量的氣象知識,更在於它重新點燃了我對周遭環境的好奇心,讓我看著窗外的雲彩時,不再只是隨意地瞥過,而是會多想一秒鐘:它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在發生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