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蔭的溫柔:第一本關於樹的情感年表,看樹如何撩撥想像、觸動心靈、成為生命永恆的連結 (電子書)

樹蔭的溫柔:第一本關於樹的情感年表,看樹如何撩撥想像、觸動心靈、成為生命永恆的連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蘭.柯爾本
图书标签:
  • 自然
  • 情感
  • 生命
  • 想象力
  • 心灵
  • 植物学
  • 环保
  • 散文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多外國人閱讀的法國歷史學家
★當代感官史巨擎阿蘭.柯爾本撰述,第一本關於樹的情感年表!
2013威立雅基金會環境圖書獎*
 
  (*全球能源轉型標竿企業威立雅基金會,為支持促進公眾認識地球面臨的挑戰的作家和出版商,所頒發的獎項)
  
  如果你對穿過樹葉的光線很敏感,
  如果松樹的香味讓你感到興奮,
  如果你曾經擁抱過一棵樹……這本書就是為你而寫的。
 
  對於樹千絲萬縷、難以言說的感受,最全面的源頭筆記!
 
  ◎每一種人類的情感,都可以透過樹來表達
  樹總是令人著迷。它源源不絕的生命力既是生命的起源,象徵著神聖和永生,更反映人類文明的軌跡,與普遍的情感經驗。
  人身上潛藏著樹的原型,而樹以智慧牽引著人的生命經驗,兩者在物理、精神和情感上融通共感,密不可分。
  因此無論是神聖的橡樹、哀戚的柳、孤高的石松……人類愛樹,多半是出於一種精神需求;而每個人心底,也永遠有一棵樹扎根。
 
  ◎樹撩撥人的情感,引發各種想像
  從古至今,人們對樹木浮想聯翩,引發的想像多不勝數:
 
  •生命樹:伊甸園中央聳立著「生命樹」,樹上結有十二棵果實,代表十二個月,葉子醫治聖人,為他們免除肉體老病,賜予他們青春永駐。

  •引誘之樹:「知善惡樹」是天堂裡最出名的蘋果樹,它的果實美麗又可口,亞當與夏娃明知不可為,卻吃下禁果,被逐出伊甸園。

  •羞恥樹:伊甸園裡有一棵有靈魂和眼睛的「羞恥樹」,會表達恐懼、感到羞恥,是現代人害臊的始祖。

  •惡魔之樹:傳說睡在胡桃樹下會發燒、頭疼,或在睡夢中被邪靈附體,其樹根毒性尤強,能讓鄰近牲棚裡的動物暴斃,該納入撒旦的植物志。

  •會做夢的童話樹:安徒生童話裡有棵愛思索的老橡樹,它在聖誕夜被狂風暴雨連根拔起之前,於酣眠中回想自己的一生,做了最後一場夢……

  •善妒的樹:波斯王愛上了一棵秀麗的懸鈴木,每天都去親吻它,睡夢中也只見得到它,最後這位偉大的君主在摯愛的懸鈴木懷抱中斷氣……

  •葡萄樹女:傳說中的「葡萄樹女」嫁接在葡萄樹上,個個美貌無雙,指尖到頭頂都是葡萄藤蔓。她們親吻經過的男性旅人,兩個倒霉鬼的生殖器被綁住,變成葡萄樹。
 
  ◎樹所引發的感官世界
  翻開這本書,你會看見一棵樹是如何與你溫柔繾綣,有時又令你動魄驚心。
  如何一方面令你恐懼戰慄,一方面又讓你心生嚮往。
 
  •永生的嚮往:樹木擁有不屬於人類的時間性,將世間記憶濃縮在年輪裡,激發人對永生的嚮往。

  •顫慄恐懼:有些樹天生有毒、萬年長青,彷彿與惡魔簽下契約;有些樹渾身是刺、妖形怪狀,被視為邪惡樹木,令人恐懼、毛骨悚然。

  •喚起回憶:樹令人想起童年時光,喚起溫柔的回憶,促發非自主的記憶。

  •愉悅的慰藉:樹蔭帶來的隱蔽快感,提供人愉悅的慰藉,這樣的簡單樂趣,被視為幸福的頂峰。

  •神聖情懷:樹是天地間的信使,能與靈魂交流、傳達神諭,引發神聖的崇敬情懷。
 
  作者是當代感官史巨擘、專研人類感覺的歷史學家,邀讀者走訪令人激動了數個世紀的樹木。
 
  本書談論的不是植物學意義上的樹,而是樹對於人的文化意義。
 
  書中按照年代順序,羅列歷史上聆聽樹木祕密語言的人們,所被勾起的情感與悸動──從伊甸園的蘋果樹到奧維德、普魯斯特、雨果、梭羅和達爾文,每章依不同的情感主題書寫闡釋,勾勒出前所未有的樹木情感年表。
 
  在這段豐富迷人的樹木感官之旅中,你會發現樹木的每一道弧線都是祈禱,每一片葉子都是一種聲音,回應我們體內的一個欲望;
 
  並從而理解到,人類是如何讓樹木成為我們亙古的知己,以及永恆神聖的生命導師。
 
  ◎關於樹,你不知道的事
  •楓丹白露森林的每一棵橡樹都有自己的名字。
  •在法國的孚日省,人們會通知花園裡的月桂樹主人已死。
  •人們建造柳條穹頂的植物大教堂,在橡樹洞裡建造房間宴客。
  •有人嘗試將身體嵌進樹皮,甚至在臨亡前希望自己的基因能傳遞進墳樹……
  •用雙唇親吻苦澀卻光滑的樹皮,會感到我們是同樣土壤孕育出來的孩子。
  •躺在山毛櫸林中,吸進春日的暖空氣,你會體會到與大自然的靈魂相通。
  •多虧樹木,我們可以用生命而非知識去喜愛、思索、默想,就像以往在伊甸園本該是這個樣子。
 
各界好評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作婷/植物考古學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徐嘉君/《找樹的人》作者 
  陳大為/臺北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董景生/臺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
  詹鳳春/臺灣第一位女樹醫
  楊智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助理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媒體好評推薦
 
  「柯爾本這本充滿感官體驗的樹木百科全書,徹底反映人類的靈魂……」──《觀點報》
 
  「感性的歷史學家柯爾本以優美的文筆,破解文人、哲學家、博物學家與藝術家面對樹木時的感受。」──《國家地理雜誌》
 
  「柯爾本描敘人類感覺歷史的能力,無人能出其右。」──《費加洛雜誌》
 
  「前所未有、內容豐富的研究。」──《世界報書評》
 
讀者好評 
 
  •小心!這是一本會讓你流連忘返的書,它會帶你從一個樹木分支來到另一個分支,就像樹上的男爵那樣,樂而忘返。
 
  •這本書可以陪伴你一整個夏天,翻開它,誦讀其中援引的詩句,最終會了解人類是如何讓樹成為我們的知己、情感與智慧的源泉。
 
  •無論是被詛咒的、令人不安的、神聖的、奇妙的、陰暗的、可供做白日夢還是色情的樹,透過本書的引介,你會知道樹木從古至今所有的故事。
自然之诗:探索人与土地的深层对话 (电子书) 一窥人与自然千丝万缕的纠缠,一场关于生命、时间与存在的深度思辨。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植物的物候变化,而是从更宏大的哲学与文化维度,审视人类文明在地球生态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邀请读者跳脱出日常生活的琐碎,进入一个关于“存在”与“连接”的广袤空间。 第一部分:文明的脉络与无形的边界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如何定义“自然”?本书追溯了不同文明对自然界认知方式的演变。从早期农业社会的敬畏与依赖,到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对自然的“征服”与“量化”,我们探讨了这种认知转变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乃至个人情感。 我们将深入分析空间哲学的视角。自然不再仅仅是资源储备地,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尊重的环境容器。书中描绘了城市化进程中,人与土地之间逐渐拉开的距离,以及这种疏离对现代人精神状态产生的微妙影响。我们审视那些被现代工程学刻意抹去的“野性地带”,思考它们在人类心理地图上的价值。 案例研究:失落的叙事链 本部分将援引跨学科研究,探讨传统文化中那些关于土地、水源和边界的口述历史如何被现代的法律文书和科学报告所取代。这些古老的叙事链中蕴含着一套完整的生态伦理学,它们教导人们如何在不竭泽而渔的前提下与环境共存。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区(如北欧萨米人的土地观与美洲原住民的共享概念)在面对工业扩张时的抵抗与适应策略,重点在于它们如何维护文化主体性与环境的和谐。 第二部分:时间的尺度与人类的短暂 人类的生命是以“年”为单位精确计量的,而地球的时间尺度则是以“地质年代”来衡量。本书致力于拉伸读者的时间感,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宏大的、近乎永恒的时间错位感。 我们通过对古老遗迹(如巨石阵、被洪水淹没的古城)的考察,探讨人类在面对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如地震、海啸)时,所产生的集体记忆与创伤。这些事件并非单纯的灾难记录,而是关于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深刻哲学启示。它们提醒我们,即便是最坚固的文明,也只是生态演变中的一个短暂的闪光点。 核心议题:永续性的悖论 在探讨科技进步如何试图“超越”自然法则时,本书提出了“永续性的悖论”:我们追求无限增长的经济模型,是否本质上与有限的地球资源相冲突?我们分析了当前气候变化辩论背后的社会经济驱动力,而非仅仅聚焦于纯粹的科学数据。探讨了代际公平的概念,即我们对未来世代在资源继承权上的责任。书中不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案,而是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我们愿意为“永续”付出何种程度的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调整。 第三部分:感官的唤醒与非人类主体性 本书深入探讨了非人类世界(动物、矿物、气候系统)作为“主体”的权利与经验。这并非拟人化,而是基于现象学的重新定位——承认其他生命形式拥有其自身的、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内在体验。 我们考察了当代艺术和实验电影中,艺术家如何试图捕捉和表达“非人类感知”。例如,通过声音景观(Soundscapes)研究,我们学习如何分辨城市噪音与自然环境中的信息流,以及这种听觉的差异如何影响我们的神经系统。 心灵地图的重绘 最终,本书旨在帮助读者重绘自己的“心灵地图”。当外部世界被高度组织化和信息碎片化时,我们如何找回对“在场感”(Presence)的深刻体验?我们研究了在极端环境下(如高山、深海或偏远沙漠)进行的长距离徒步和探险,这些经历如何迫使个体剥离社会标签,重新与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环境建立直接联系。 这本书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险,它要求读者放下既有的二元对立思维(人与自然、文明与野蛮),去拥抱一个更加复杂、相互依存且充满未解之谜的世界。它邀请你思考:在广阔的宇宙和无尽的时间面前,我们如何定义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以一种更负责任的态度,与我们所栖居的这颗星球相处。 适合人群: 哲学爱好者、环境社会学研究者、对跨学科思维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所有寻求超越日常喧嚣,进行深度内省的求知者。 关键词: 环境哲学、时间尺度、文明批判、生态伦理、非人类主体性、空间认知、代际责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1936年生於法國奧恩省,是法國19世紀歷史的專家,曾任教法國杜爾大學、巴黎第一大學等,也獲選為法國大學科學院(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院士。
 
  極少歷史學家能像他那樣享譽國際,因為他總能從新穎獨到的角度研究感官體驗的歷史,被認為是專精於研究人類感覺(情緒、情感)的歷史學家,極力發掘過去的感官世界,被譽為「最多外國人閱讀的法國歷史學家」。
 
  他大部分的作品著重於分析性、愛、恨與身體對歷史研究所帶來的影響,而研究焦點則放在人們對感覺的使用,以及法國社會和社會想像中所呈現的文化形式。此外,亦曾為文探討「表象史」(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在歷史書寫中的理論基礎。
 
  著有多本感官歷史的專書:《樹蔭的溫柔》《歡場女孩》《惡臭與芬芳》等。
 
譯者簡介
 
張喬玟
 
  淡江大學法文系畢業,二○○二年前往法國,入巴黎第四大學就讀。目前長居瑞士。譯有《樹蔭的溫柔》《好聲音的科學》《對面的瘋子:解讀我們日常的瘋狂》《地心探險記》等十餘本書。

图书目录

引言 
第1章 寫在樹上
第2章 逝去時光的老證人 
第3章 地獄與天堂間的使者
第4章 因樹木而起的神聖情懷
第5章 樹木:從害怕到恐懼
第6章 夢幻神奇的不可思議之樹
第7章 樹木的靈魂
第8章 樹木的類比與個體化
第9章 樹木的感覺及人類同理心
第10章 樹木的品德
第11章 樹木作為說話對象、知己和心靈導師
第12章 樹木與回憶
第13章 樹木與春夢
第14章 樹蔭下的風俗習慣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896820
  • EISBN:97898648968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7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他懂得看樹。」貝璣這麼寫雨果,言下之意是撇開他認為雕章鏤句的部分不談,這位偉大的法國國民詩人首先是名異教徒。這就是本書的目的:跟隨那些自古至今「懂得看樹」的人的腳步。賀拉斯、維吉爾、阿里奧斯托、龍沙、杜爾菲和拉封丹,都懂得看樹。接下來還有盧梭、歌德、諾華利斯,法國的夏多布里昂、施南古、莫里斯‧德‧葛航,之後是維爾哈倫、普魯斯特、法蘭西斯‧蓬日和博納富瓦。當然,以上舉的都是作家,而我們還會在這場漫步中遇到畫家。
 
  他們都曾因眼前的樹木神魂震動,著迷於它作為天地間信使那循環不息的能力。他們讚賞過,也曾為這至高無上的植物悚然心驚。幾乎每個人都巴望過、聆聽過樹木說話。有些人期望從它傳達的訊息中得益,讓樹木成為他們的心靈導師,與之對話;還有比較罕見的一群人則試圖與樹木融為一體,向之示愛。
 
  如此豐多的感覺與情緒化為行動:躺在綠蔭下放鬆度日、冥想、遁逃、隱伏、躲避、攀爬……這種種行為都是在回應內心深處的衝動。
 
  我寫的不是對樹木興味盎然的舉動、臣服及眷戀;然而在那些訴說他們情感的人當中,有很多也指出自己擁抱、親吻過樹木。有些人嘗試將身體嵌進樹皮,企盼植物能讓此印記長大;更極端的一些人在臨亡前還希望自己的基因能傳遞進墳樹裡。
 
  本書邀請大家走一趟漫漫長途。我們不去森林,因為木隱於林,主要是看看鄉間的樹木、籬笆樹、卓然不群的野樹及家樹。這些樹令人激動了好幾個世紀,而要分析這些情緒的多樣性即使連篇累牘也難以盡寫。不要把本書與植物學、森林開發或是針對樹木的民俗集體表現、樹木披上的政治象徵還有(重於一切的)它引起哲思的效果混淆了,那些東西今日都已了無新意。
 
  這裡提到的只是一些千百年來能言擅寫的人,特別是傳達作為本書背景的感受:因為樹木的乍現及存在而動魄驚心。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書的封面和書名就已經把我拉進一個充滿詩意又有點神秘的氛圍裡了。光是看到「樹蔭的溫柔」這幾個字,我就忍不住想像起午後時光,坐在老榕樹下,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的那種寧靜與療癒感。這絕對不是那種硬梆梆的科普讀物,而是像在跟一位懂得生命奧祕的老朋友聊天,聽他娓娓道來植物如何以一種我們常常忽略的方式,默默地編織著我們的生活與情感。我猜測作者在書中一定會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人與樹之間那種難以言喻的連結。比如說,可能會提到某棵在童年記憶裡特別重要的樹,它見證了多少歡笑與淚水,那種隨著時間推移,樹木成長,我們的生命也跟著被刻畫的痕跡。我很期待這種「情感年表」的敘事方式,它不只記錄了樹的生長週期,更連結了我們靈魂深處對自然最原始的依戀。這種對生命中那些「永恆連結」的探尋,在現代社會這個腳步太快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讓人讀完後,或許會對公園裡或路邊那棵不起眼的樹,產生一種全新的、充滿敬意的凝視。

评分

從台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對「連結」的渴求非常強烈,不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還是人與土地的歸屬感。這本「情感年表」或許提供了一種新的連結視角——不是人際網絡,而是與「非人」世界的深層對話。我猜想,作者可能透過描寫不同品種的樹木,來暗喻不同類型的人格特質或生命階段。例如,松樹的堅毅、櫻花樹的絢爛與短暫,或是竹子的中空與正直。這種象徵手法的運用,如果處理得當,會讓閱讀的層次瞬間豐富起來。我特別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共生關係」的描述,樹木如何滋養了地底的微生物群落,如何成為鳥類和昆蟲的家園,這種看不見的相互依存,恰恰呼應了我們人類社會也需要這種緊密無間的互相扶持。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帶來一種「重新校準」的力量,讓我們在被科技異化的世界中,重新找到一條通往真實、有根有據的生活哲學的路徑。

评分

這本書的命名風格,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帶有一種懷舊的、甚至帶點感傷的筆調,但那種感傷肯定不是令人沮喪的,而是像老照片泛黃邊緣那樣,帶著時間的溫柔光澤。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時間感」的。樹木的壽命動輒數十年乃至上百年,對比人類短暫的一生,這種對比本身就充滿了文學張力。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被城市化進程無情犧牲的老樹?或者,作者如何用文字為那些即將消逝的自然景觀留下一個溫暖的紀錄?這種對「逝去」的書寫,往往最能牽動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我希望它能提醒我們,生命中的許多美好事物並非永恆,正因為短暫,所以才更值得我們去珍惜與記錄。如果這本書能讓我對「珍惜當下」這件事,多了一層基於自然視角的理解,那它就成功地超越了一本普通的散文集,而成為了一部關於生命態度的深刻論述。

评分

我對「觸動心靈」這幾個字特別有感,因為現代人很多時候都把自己包裝得太過堅硬,忘了如何去感受那些細微的美好。我總覺得,樹木擁有某種不動聲色的智慧,它們不急不徐地存在著,默默地為周遭提供庇護與氧氣,卻從不求回報。這本書會不會像是一面鏡子,讓我們映照出自己內心深處最柔軟、最脆弱的那一面?我猜測,作者一定有過非常私密且深刻的觀察經驗,可能是長時間對著一棵樹的靜坐冥想,也可能是在經歷人生低谷時,從樹木身上汲取到的那份無聲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口號式的激勵,而是根植於大地、深沉而穩固的信任感。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放下手機,真正靜下心來,去「感覺」到樹木散發出來的某種頻率或能量,那它對我來說就物超所值了。我期待的,是一種能洗滌心靈塵埃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到自己也是宏大生命網絡中,微小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评分

說真的,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的生活跟樹木的連結是如此緊密又充滿文化底蘊,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會如何詮釋「撩撥想像」這部分。光是想到日治時期留下的樟樹林,或是原住民部落裡那些被賦予神聖意義的巨大神木,它們承載的歷史重量和神話色彩,遠遠超過我們用肉眼所能見的樹幹本身。這本書若能深入挖掘這些文化層次的描繪,那就太厲害了。我個人對那種將植物學知識巧妙地融入生活哲學的寫法特別著迷,而不是那種死板板的學術論述。想像一下,作者如何從一片落葉的紋理中,讀取出關於時間流逝的哲理?或者,如何透過觀察一棵樹在四季更迭中的姿態變化,來比喻人生的起伏與韌性?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頓悟」的感覺,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界之間的關係,或許能從中找到面對現代生活壓力的一種新的出口或平衡點。這種將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為樹木形象的寫作技巧,如果能掌握得當,絕對是極為動人的文學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