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電子書)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尼爾‧李伯曼
图书标签:
  • 演化
  • 人類演化
  • 疾病
  • 健康
  • 叢林
  • 文明
  • 身體
  • 醫學
  • 生物學
  • 人類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譯為20多種語言的科普經典
2013亞馬遜年度選書

 
痠、痛、胖、病,都是演化惹的禍
文明帶來長壽,代價卻是大病小病纏身
哈佛明星級教授,顛覆我們對健康的認識

 
沒有人比李伯曼更瞭解人類的身體。
——《天生就會跑》作者麥杜格( Christopher McDougall)

專文推薦 林秀嫚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

我們的身體裡寫著一個演化的故事,是理解現代疾病的關鍵
 
為什麼我們容易發胖,晚上睡不好,久坐會背痛,還有近視、蛀牙……?又為什麼我們會有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
李伯曼提出「不良演化」的概念,他認為人類身體無法適應新文明環境,所以罹患各種現代疾病。這些症狀可以獲得舒緩,疾病也可獲得控制,卻仍舊威脅我們的健康。為了舒緩「不良演化」帶來的危機,李伯曼致力於將他研究人類演化的知識,應用在創造一個更健康的社會環境。
本書結合考古學、解剖學、生物生理學和實驗生物力學等研究,帶領我們進行一場史詩般的旅程,揭示過去六百萬年的歲月裡,我們的身體是如何演化的。而遺留在我們身體的「狩獵採集者」,又是如何受困在人類文明的環境。
 
本書是一個里程碑。帶領我們進行一場史詩般的旅程,揭示過去六百萬年歲月中,我們的身體是如何演化的——包含我們的頭、四肢,甚至是消化系統。透過李伯曼的眼睛,演化的歷史不但栩栩如生,也是理解我們身體未來奧祕的關鍵。
——蘇賓(Neil Shubin),《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條魚》(Your Inner Fish)作者
李伯曼嘗試用演化生物學的語言讓我們瞭解祖先的歷史——那些藏在我們心智及身體裡的歷史……專業的研究,充滿原創性的敘事,本書讓你更能從反省批判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身體,也許你會更小心善待自己的身體。畢竟,我們正端坐在百萬年演化中的一小段修正進程。李伯曼將告訴我們這些過程如何彼此關聯,這一切絕非意外。
——Everyday eBook
李伯曼毫無保留……他巧妙且詳盡地指出,在現代世界裡,擁有傳承自舊石器時代的生理學特徵,將會面對怎樣的危難,並哀嘆我們現在使用身體的方式竟和過去失去了聯繫……如果我們還想要繼續活得像個人類,就必須理解和擁抱我們演化的遺跡。
——《書單》(Booklist)
透過李伯曼兼具娛樂性和啟發性的文章,我們經歷了一場驚奇的人體演化之旅。他全面性地解釋了演化的力量如何形塑我們所知的「人類」這個物種。……他平衡了歷史觀點和當代視野……當我們詢問人類是否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運時,他說服我們,文化演化才是主導人類身體演化改變的主要力量。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沒有人比李伯曼更瞭解人類的身體,也沒有人能像他把故事說得這麼好。他發現了我們皮膚以下的故事,是那麼的動人、充滿啟發,雖然有些嚇人。
——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天生就會跑》(Born to Run)作者
規模龐大且完整的討論,我們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跨越星河:人类文明的太空探索史》 第一部:黎明前的黑暗 第一章:仰望星空——早期文明对宇宙的认知 自人类学会直立行走的那一刻起,头顶的璀璨星空就如同一个无尽的谜团,激发着我们的好奇心。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深入探讨人类文明早期对宇宙的认知。从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绘制的星图,到古埃及人对天狼星的崇拜,再到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结构的思辨,我们将描绘出一幅早期文明试图理解自身在宏大宇宙中位置的图景。 这一章详细考察了不同文化中神话与天文学的交织。例如,中国古代的浑天说与地平说之间的争论,如何反映了早期观测技术的局限性与想象力的飞跃。我们不会忽略巴比伦天文学在预测天象上的惊人成就,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农业和宗教仪式。我们将解析那些刻在石碑、泥板上的早期记录,探寻人类如何从零散的观测中,构建出第一个初步的宇宙模型。 第二章:文艺复兴的光芒——科学革命的序曲 中世纪的停滞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思想的解放,为太空探索奠定了哲学基础。本章聚焦于哥白尼的日心说如何颠覆了持续了千年的托勒密宇宙观。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仅是科学上的突破,更是一场深刻的哲学危机,它挑战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地位。 伽利略望远镜的发明,是人类第一次真正“伸出手”去触摸星空。我们细致描述了伽利略如何观测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木星的卫星,以及太阳黑子,这些发现如何直接动摇了亚里士多德完美天体理论的根基。随后,第谷·布拉赫精确的观测数据和开普勒基于这些数据推导出的行星运动定律,共同构筑了古典天体力学的第一个坚实框架。本章的重点在于展现,这场革命是如何一步步将人类的视野从地球轨道内推向太阳系边缘的。 第二部:点燃火箭的梦想 第三章:牛顿的遗产与机械宇宙观的建立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标志着人类真正掌握了描述天体运动的语言。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不仅统一了地面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更将宇宙视为一个巨大、可预测的机械系统。本章探讨了牛顿理论如何被用来精确计算彗星的回归、潮汐的起伏,以及行星轨道的微小扰动。 我们将分析机械宇宙观对随后的工业革命和技术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本章也引入了对这一世界观局限性的初步探讨,为后续章节中发现新物理学埋下伏笔。我们还将追溯第一个旨在精确测算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地理测量学运动,这是人类从“观察者”转变为“精确测量者”的关键一步。 第四章:气球、飞艇与早期航天先驱 进入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随着工业技术的成熟,人类开始尝试利用自身的力量离开地面。本章详细记录了热气球和飞艇的诞生与发展。蒙特哥菲尔兄弟的首次升空,标志着人类挣脱了地表的束缚。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被誉为“航天之父”的人物,如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美国的戈达德和德国的赫尔曼·奥伯特。尽管他们的许多理论在当时看来是科幻小说,但他们系统地研究了多级火箭、液体燃料和逃逸速度的原理。本章通过分析他们的手稿和实验记录,揭示了现代火箭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如何在没有实际操作条件的情况下被独立孕育和完善的。我们会特别关注戈达德如何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偏僻的试验场,秘密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液体燃料火箭的发射。 第三部:冷战的遗产与登月壮举 第五章:两极相争——太空竞赛的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纳粹德国的V-2火箭技术成为了美苏两国争夺的焦点。本章将叙述太空竞赛如何从意识形态的对抗中诞生,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技术进步。 1957年10月4日,伴随着“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出的“嘀嘀”声,人类历史进入了太空时代。我们详细描述了苏联在早期阶段的几次关键胜利: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只进入轨道的生物(莱卡犬),以及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类。这些事件对美国社会和政治构成了巨大冲击。 第六章:阿波罗计划——人类登月的史诗 肯尼迪总统“在十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的宣言,是人类工程史上最宏伟的承诺之一。本章将全面解析阿波罗计划的复杂性:从土星五号火箭的研发、阿波罗飞船的设计,到复杂的轨道力学和生命支持系统。 我们将深入描述阿波罗1号的悲剧、阿波罗8号的绕月飞行,以及最终阿波罗11号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静海的脚印。这一部分不仅关注技术细节,更探讨了这项任务对全球文化和科学界产生的巨大心理震撼——人类的探索精神如何超越了国家间的壁垒,达到了新的高度。 第四部:走向深空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航天飞机的时代与国际合作的兴起 登月之后,太空探索的重点转向了可重复使用性和长期在轨驻留。本章分析了美国航天飞机计划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两次灾难如何迫使航天机构重新审视风险管理。 本章的重点转向国际空间站(ISS)的建设。ISS的成功是冷战后国际合作的典范,它代表了不同技术体系和文化背景下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的成果。我们探讨了在微重力环境下进行的生物学、材料学和物理学实验,这些研究如何为未来的深空任务提供宝贵的数据。 第八章:行星际的脚步与寻找第二个家园 本章聚焦于无人探测器对太阳系的系统性探索。从“旅行者”号对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旅行”,到“卡西尼号”对土星及其卫星的细致研究,再到“好奇号”和“毅力号”在火星上寻找生命迹象的努力。这些任务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太阳系邻居的理解。 最后,本书展望了人类的未来:重返月球(阿尔忒弥斯计划)、载人登陆火星的可能性、私人航天公司的崛起(如SpaceX和蓝色起源),以及我们对系外行星的搜索。从第一部中对星空的敬畏,到如今我们正在规划如何跨越星河的实际步骤,本书旨在展示人类探索精神的无限潜力与永恒动力。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丹尼爾‧李伯曼 Daniele E. Lieberman
哈佛人類演化生物學教授,主持哈佛骨骼生物學實驗室。
李伯曼的研究主題為人體如何及為何如此,以及人類的演化史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二〇〇九年,鼓勵「乍看好笑、其實引人深思的科學研究」的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將物理學獎頒給李伯曼關於「孕婦為何不會跌倒」的研究。該研究的正式名稱為《胎兒負載和雙足行走人族的腰椎前凸演化》,在本書第二章中有詳細介紹。
他在哈佛開設赤足跑步研究團隊,其研究成果備受各界關注;他在YouTube的赤足跑步原理影片,更突破140萬點閱人次。他熱愛馬拉松,通常赤足參賽,為他贏得赤足教授的稱號。


譯者簡介

郭騰傑
成功大學外文系學士、荷蘭萊登大學英文系碩士畢業,專職荷文與英文翻譯,現為荷蘭跨聯翻譯公司執行合夥人。對荷蘭文學有深刻研究,並定時發表評論荷蘭社會與文學的文章。對運動有熱忱,相信運動能保持身心健康。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一場人類演化之旅 林秀嫚  
前言   
 
1 人類演化是為了適應什麼?   
天擇如何進行?/棘手的演化適應概念/人類演化史為什麼很重要?/演化對人類的現在和未來一樣重要
 
Part I 猿猴與人類
 
2 直立的猿猴:我們如何變成雙足動物   

演化中失落的環節/誰是最早的人族?/最早的人族,請問你能夠站起來嗎?/飲食差異/為什麼要雙足行走?/雙足行走為何重要
 
3 一切取決於晚餐:南方古猿如何幫我們戒掉水果   
南方古猿露西/最早的垃圾食物/阿嬤,妳的牙齒可真大!/步履維艱找塊莖/你體內的南方古猿
 
4 最早的狩獵採集者:人屬如何演化出接近現代人的身體   
誰是最早的人族?/直立人晚餐吃什麼?/長途跋涉/演化出天生就會跑的身體/用工具幹活/腦肚之爭
 
5 冰河時期的能量:我們如何演化出超級大腦,以及又大又胖且成長緩慢的身體   
就算是冰河時期,也要吃飽再上路/冰河時期的古人類/我們的尼安德塔親戚/超級大腦/逐步緩慢成長/胖嘟嘟的身體/能量從何處來?/能量轉折點:佛羅勒斯島上的哈比人/古早人類怎麼了?
 
6 彬彬有禮的物種:人類如何靠手腦並用征服世界   
誰是最早的智人?/現代人類身上,有哪些「現代」元素?/現代人類的頭腦比較優秀嗎?/鬥嘴鼓之術/文化演化的路途/現代人類手腦並用的勝果
 
Part II農業與工業革命
 
7 進步、失調和不良演化:史前時代的身體生活在現代之利弊 
  
我們又是怎麼持續演化的?/醫學需要一劑演化針/演化失調帶來的病症/不良演化的惡性循環
 
8 文明的失樂園?農業帶來的禁果和農民的墮落   
最早的農民/農耕傳播的原因與方式/農業飲食:憂喜參半的恩典/農業勞動力/人口、病蟲害與疫疾/農業究竟值不值得?/人類從事農耕後的失調與演化
 
9 現代人來了:工業時代健康的兩難矛盾  
 
何謂工業革命?/工業化的體能活動/工業化飲食/工業化的醫藥與衛生/工業化的睡眠/好消息:更高、更長壽、更健康的人體/壞消息:更多失調導致更多慢性疾病/流行病的轉變,是否就是進步的代價?
 
Part III 現在與未來
 
10 富足的惡性循環:為什麼過多的能量導致我們生病?  
 
人體如何儲存、使用並轉換能量/人體為什麼極易增重/我們如何又為何變得更胖?/可預防的駭人病症:第二型糖尿病/沉默的發炎殺手:心血管疾病/又稱修女病的世紀絕症:生殖組織癌症/ 富足的危機
 
11 閒置即廢棄:為什麼一旦我們不使用它,它就消失了?   
成長必須伴隨壓力/骨骼需要足量(但非過量)的壓力/骨質疏鬆/一點都不智慧的智齒/一點灰塵無傷大雅/沒有壓力就沒有成長
 
12 革新和舒適潛藏的危險:日常生活的新發明,為何會傷害我們?   
鞋子的理性與感性/眼鏡是否為必要之惡/取來舒適的椅子/舒適之外
 
13 較適者生存:演化邏輯能否為人體打造更好的未來?   
方法一:讓天擇解決問題/方法二:投資生物醫學研究與治療方式/方法三:教育與賦予能力/方法四:改變環境/結語:回到未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83490
  • EISBN:9786263183872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8歲~70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7MB

图书试读


一場人類演化之旅
林秀嫚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一書依據演化的觀點來討論人類的演化,以及因應天擇與文化演化而於人類身上產生的一連串變化(從雙足行走、大腦發育、農業飲食、工業革命,以及文明病的發生),本書同時也強調能量於人類演化過程中的重要性。基於「我們這副代代相傳下來的軀體、我們創造的環境和我們有時做的決定,都串聯起來成為一個隱性的循環」,除了天擇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一樣重要,文化演化更是加重了新發明對當代與未來人類的影響。
本書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在討論。第一部分的「猿與人類」在於闡述人類如何及為何從雙足行走發展至現今擁有高比例大腦的智人;第二部分的「農業文明與工業革命」描述了農耕傳播與工業革命對人類於正面及負面的影響;第三部分的「現在與未來」則描繪出過多能量與文化演化對人類健康所產生的種種影響。最後,作者丹尼爾‧李伯曼以「較適者生存」提出幾個方法,期待以演化邏輯的觀點來改善現代文明病於人類身上的作用。
基於氣候變化,一連串的偶然事件使得最早的人類祖先發展出幾個演化適應,其中一項即為雙足行走。對應這個變化使得人體在結構也發生眾多的改變,如骨盆形狀變窄變寬、S形脊椎與足弓的形成、雙手解放。依據天擇,這種變化發生必定使早期人族從直立行走中得到優勢,如便於採集、節省體力,但是變化總是帶來新的可能,促進新的演化改變發生,因此,於雙足行走的優勢下,它同時也使早期人類失去速度。目前已知最早的人族為查德的沙赫人(Sahelanthropus tchadensis)與肯亞的圖根原人(Orrorin tugenesis)。他們與始祖地猿(Ardipithecus ramidus)或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於腦容量、顱骨、手足等部位上都與猿猴(如黑猩猩)很像,但出於他們已經能夠兩腳直立行走,他們已被判定為早期人科。
大部分的早期人科化石也都有類似猿猴的臉和牙齒:頰齒較大而粗、口鼻部不明顯,這些特徵透露他們可能與猿猴擁有類似的飲食,換言之,他們多食成熟的水果,也能較有效地咀嚼粗硬的食物和植物莖葉。然而,從牙齒形狀、可能的食物類型,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測早期人科於營養與擷取能量上所面臨的情形.而氣候變化與雙足行走等條件的加入,更使我們得知大概有六到七種南方猿會隨著所居住的多樣性生態環境調整飲食習慣與內容。
當冰河時期加速了狩獵和採集的演化,爪哇猿人(Pithecanthropus erectus)與北京猿人(Sinanthropus pekinesis)等直立人開始出現於早期人屬的行列之中。他們頸部以下的身材已與現代人非常相似,牙齒也僅比現代人稍大但雷同,不過,他們的腦容量介於南方古猿與現代人之間,而且頭顱上部長而扁平、後部格外突出。基於腦容量增加與狩獵採集時所需的能量,於食物攝取上,早期人屬已以肉類為主要飲食,也因此,早期人屬也有了食物分享、製作工具與食物加工等基本行為。
至此,人類於發展和維持身體機能上,人類投資的能量已超過猿猴,同時,我們也演化出幾乎是猿猴兩倍速率的繁衍能力。在古人屬(archaic Homo)改進投擲型武器與學習控制火源的同時,尼安德塔人緩慢地演化成目前最知名的古人屬。尼安德塔人與現代人乃兩支相近而發生過少量通婚的親戚,尼安德塔人的腦容量較現代人大(約一千五百立方公分),但他們的行為仍未現代化(如單純地埋葬死者、沒有藝術行為)。直至三十至二十萬年前,現代智人於非洲發展出來(百分之八十六的基因可見於任一智人的族群中)。整體而言,現代人與古人類身體的基本差異出現在頸部以上。
從智人出現以來,人類在生物層面就未再出現太顯著改變的演化,這不代表天擇已不再作用於現代人身上,因為天擇乃遺傳基因變異與繁殖成功率的差異兩者造成的結果,只是當今有一個更有影響的力量,它就是文化演化。文化演化改變了基因與環境間的交互關係。而農業革命就是文化演化的有力推手。農業常被視為老舊的生活方式,然而,從演化的觀點,農業是一種新近的生活方式。全球氣候變遷與人口壓力使得農耕於短時間內於世界各地發展出來,而相伴的遷徒則使得演化適應出現因太多、太少或太新的刺激而產生的失調疾病。農業飲食雖然促進食物增加,但它同時減少飲食的多樣性與品質,周期性糧食欠缺與饑荒更突顯出農業化飲食的缺點。除此之外,基於人口增加,衛生與傳染病等不良因素也是農業飲食下的附帶產品。
其後,科技變化和工業革命不期而遇,工業與科學革命的發生提高了醫學與衛生的發展,維他命的發現、X光等診療工具、麻醉技術的研發、以及橡膠製保險套等都是關鍵且附龐大商機的進展。但人體於工作時的體能活動度與工作外的體能活動度也伴隨改變。工業革命後的食品雖然更加美味而便宜且耐放,但其生產不僅影響環境與勞工健康,而食用這些含有大量微小粒子的加工食品所需消耗的能量更明顯降低。除此之外,工業革命也改變了我們的時間觀:日光燈、電視節目等,使我們於正常演化機制下就寢的時間,都還可以做其他事。然而,許多情形並非獨立事件,舉例來就,睡眠不足可以導致肥胖。
肥胖本身並非疾病,它導因於能量過剩,然而,過量的體脂肪將導致許多失調疾病。直到現代以前,大部分人長時間處於能量值為負的狀態,飢餓其實是常態。人類的演化史中,天擇使得人體得以獲得較多的體脂肪,因此,從靈長類的角度來看,包括骨瘦如柴的所有人類都相對較胖。基於人體本能就是會儲存大量脂肪,長期壓力與睡眠不足使得近代越來越多人變得越來越胖。
骨質疏鬆、氣喘或過敏等失調疾病可能都反應出需求相對能量的貧乏和失調。以骨質疏鬆症為例,單是攝取足量的維他命和鈣質並不足以預防或扭轉發病,我們還需使骨架有承受一定負荷的能力。而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也指出定量的穢物才能發展出健康而正常的免疫系統。機能癈置或閒置所導致疾病的解決方案,絕非回到過去,畢竟許多近代與現代的發明使生活改善,但同時某些看似正常的舒適感一旦發展到極致,其實是有害的。
人類的演化之旅並未結束。我們遺傳得來的身體與所創造的新式環境之間最主要的產品就是失調疾病,因此,我們應該採用演化的觀點,多投資生物醫學研究與治療方式,並教育民眾需要的資訊及技巧,重新設計我們的環境,使大家可以戰勝原始欲望的動機,以便於充斥過量食物與省力裝置的環境中,做出有益健康的決定。
本書從演化的觀點來討論天擇對人體的影響、文化演化於人類生活環境及該環境對人體產生的一連串改變(特別是失調疾病)。以穿鞋子一事為例,不難看出作者丹尼爾‧李伯曼不僅對人類赤足行走至人類利用鞋子的歷史非常清楚,也得以認識他對足部於解剖及其行走方式有深刻瞭解。想瞭解人類演化及演化(不論是天擇或文化演化)對人類的影響的讀者,千萬不要錯過這本書。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副研究員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科普書的耐性其實不算太好,很多大部頭的著作,讀到一半就會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學術名詞和複雜的圖表給勸退。但這本書的編排很不一樣,它懂得在最硬核的內容之間,穿插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案例,讓讀者能立刻將書本上的知識與自身經驗連結起來。例如,當它探討到感官系統的演化時,作者並沒有直接堆砌神經學的術語,反而用了一個非常貼切的例子——現代人面對高解析度螢幕時眼睛的疲勞感,來對比早期人類在叢林光影下快速辨識獵物或危險時的視覺需求。這種「今昔對照」的寫法,大大降低了閱讀門檻,也讓那些原本覺得遙不可及的演化論,變得觸手可及。我必須說,作者對於如何「說故事」的掌握度,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完全沒有那種學術精英自說自話的疏離感,讀起來非常舒服、流暢。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實話,一開始讓我有點摸不著頭緒,那種設計風格,混合著古典的字體和略顯抽象的圖像,讓我想起以前在牯嶺街舊書店裡翻到的那些泛黃的老百科全書。 我是個歷史迷,對人類從遠古到現代的發展脈絡特別感興趣,尤其喜歡那種能把生物學、社會學和歷史學交織在一起的論述。這本關於「從叢林到文明」的書名,立刻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心想,作者到底會怎麼處理這麼龐大又複雜的命題?是會著重在工具的發明,還是更偏向社會結構的轉變?畢竟,要從那個蠻荒的起點,一步步走到我們現在這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中間不知道塞了多少關鍵性的轉折點。光是想像那種漫長的時間跨度,就覺得夠震撼了。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論述人類在適應不同環境時,身體構造所經歷的細微變化,那種潛移默化的演化力量,才是真正驅動我們走到今天的幕後推手吧。希望它不是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而是能讓人讀起來津津有味,邊讀邊忍不住想對照鏡子,看看自己的身體裡還藏著多少祖先的「遺跡」。

评分

我個人對文明社會對人體帶來的「副作用」特別有感觸。我們總以為進入文明就是進步,但這本書似乎在暗示,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文明病」,其實是我們身體在面對全新生活方式時發出的無聲抗議。作者在處理這類議題時,態度非常中立且充滿了辯證性,既不全然美化原始生活,也不盲目批判現代科技。它更像是在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讓我們去審視,當身體的演化步調遠遠落後於文化的加速發展時,會產生哪些結構性的失衡。這種帶著哲學思辨的科學論述,非常對我的胃口。它迫使我停下來思考,我們為了追求更舒適、更有效率的生活,究竟犧牲了身體原有的某些平衡機制?這種對「代價」的深入探討,遠比單純介紹人體構造來得更有啟發性,讓人讀完後,會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多一層反思。

评分

拿到這本電子書後,我立刻被它那種跳躍性的敘事節奏吸引住了,完全不像我預期中那種線性的、按時間順序鋪陳的寫法。它更像是一連串精彩的田野調查筆記,每章節都會拋出一個令人深思的現代現象,然後像偵探一樣,一步步追溯到數十萬年前的祖先身上,試圖找出「為什麼我們會這樣?」的答案。這種回溯式的探討,讓我對很多日常生活的習慣,像是為什麼我們對糖分有近乎本能的渴望,或是午飯後總想打盹的原因,有了全新的理解。尤其在描述早期人類群體行為的章節,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將那種群體求生的壓力、合作的必要性,描繪得淋漓盡致,讀起來簡直就像親身經歷了石器時代的夜晚,聽著營火邊的低語和遠處傳來的野獸吼聲。這種將科學理論包裝在引人入勝的故事裡的能力,是極為難得的,它讓我意識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構造,都承載著無數代祖先為了活下去所做的權衡與妥協。

评分

對於習慣用傳統思維框架來看待「進步」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或許會帶來一種顛覆性的震撼教育。它沒有給出簡單的答案,也沒有提供任何「靈丹妙藥」式的解決方案,它只是非常清晰、有條理地展示了演化的長廊。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結尾部分那種近乎詩意的總結,它將人類的處境描繪成一個在不同演化壓力之間不斷擺盪的永恆拉鋸戰。這讓我覺得,閱讀的過程不只是獲取知識,更像是一場心靈上的洗滌。它讓我對「人之所以為人」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敬畏感。總體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佳的視角,讓我們不再只看眼前的得失,而是將目光投向數百萬年的尺度,去理解我們身體的現在,是如何由過去的掙扎所鑄就。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翻閱、每次都能讀出新東西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