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電子書)

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瑟夫.萊希霍夫
图书标签:
  • 熱帶雨林
  • 生物多樣性
  • 生態學
  • 熱帶生命
  • 自然科學
  • 環境保護
  • 雨林生態
  • 動植物
  • 電子書
  • 科普讀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優雅動人的自然科普書★

穿梭在溫暖知性的文字與栩栩如生的插畫間,
窺見熱帶雨林的生命與韌性,感受熱帶雨林的複雜與脆弱,
理解雨林對保存地球豐富多樣的生命為何有如此突出的意義,
尋找挽救的各種可能。

  氣勢驚人的巨樹、狂野矯捷的美洲虎、玲瓏小巧的蜂鳥、絢麗珍奇的蘭花、明豔燦爛的神鳥魁札爾、緩緩移動於樹冠間的樹懶;濕熱窒人的空氣、鋪天蓋地的螞蟻與白蟻、讓人皮膚灼熱難耐的沙蚤、吸血致病的蚊蚋……

  熱帶雨林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地,生命之多樣繁茂遠超過地球其他區域。這樣的多樣性是在熱帶雨林獨特的生存條件、限制與隔絕性下,經千萬年演化孕育而成,卻在人類逼近之下,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被摧毀大半。

  德國演化生物學家約瑟夫‧萊希霍夫走遍亞馬遜流域、中南美洲、東南亞、非洲等地,結合研究與個人田野經驗,介紹各大熱帶雨林之形成、多樣生命、環境特徵與限制,除了豐富的動植物知識、眾多細部差異的論述,更從原住民傳說及殖民史說明各區域的雨林開發背景,並比較各地雨林之同異。

  萊希霍夫更從雨林遭受破壞的時空背景,分析破壞背後的困境、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並以哥斯大黎加、巴西與祕魯等地成功保存雨林案例,分析雨林保存的可能性與做法。

  本書更結合了名插畫家約翰‧布蘭德史岱特充滿細節的手繪圖,讓人宛如身歷其境,對雨林的認識更全面多元,也更貼近現實。

  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

  人類在本質上並非雨林生物,而雨林對人類來說也不是豐饒的伊甸園,供我們予取予求。充分認識這點,才能理解人類至今對它的利用出現那些問題及後果,在熱帶雨林的壯闊美麗與豐富多樣性永遠從地球上消失之前,停止這樣的毀滅。

本書特色

  ◎收錄多張精美細緻手繪稿,呈現熱帶雨林的千姿百態,一本獻給所有熱愛自然的讀者的理想禮物書!
  ◎作者研究經驗豐富,足跡遍及各大洲,例證取材豐富、來源多元,個人經驗更使其描述生動、引人入勝。
  ◎知識廣博觀點新穎,能滿足愛好大自然者理解雨林議題的求知慾。雖為論述性科普書,忠實呈現雨林濕度高、多蚊蚋疾病與交通不便等「綠色地獄」之畫面,筆觸卻也溫暖詩意,所描繪的原始森林樣貌與各種奇妙生命的存在,令人心生嚮往。

好評推薦

  王盛弘/作家
  胖胖樹 王瑞閔/金鼎獎科普作家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番紅花/作家
  鍾國芳/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誠摯推薦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力求详实,结构自然流畅,不提及您提到的关于热带雨林的书籍或任何生成工具的痕迹。 蔚蓝之境:深海探索与生命奥秘 (精装版) 导言:潜入未知的世界 浩瀚的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面积,然而,人类对其内部的了解,远不及对月球表面的认知。从波光粼粼的海面之下,隐藏着一个宏大、幽暗、充满极端环境的领域——深海。这里是地球上最后一个尚未被充分探索引领的边疆,是生命演化奇迹的终极试验场。 《蔚蓝之境:深海探索与生命奥秘》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海洋学的教科书,它是一部邀请读者进行深度潜航的冒险史诗。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带领读者穿越水层的屏障,探索从透光带边缘到永恒黑暗的深渊平原的每一个角落。我们试图揭开覆盖在地球上最大栖息地之上的神秘面纱,展示那些适应了巨大压力、绝对黑暗和低温环境的奇特生物群落,以及支撑这些生命的独特地球化学过程。 本书结构清晰,共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专注于深海研究的一个关键维度,从历史性的发现到前沿的生物学和地质学突破。 ---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技术的革新 深海探索的历史是一部人类不屈不挠的求知欲的体现。本部分追溯了从早期航海家对海底地形的粗略推测,到19世纪中叶“挑战者号”探险的开创性工作。我们详细阐述了科学考察船如何一步步建立了对深海基本特征(如温度、盐度和洋流)的初步认知。 随后,我们将重点聚焦于现代深海技术的飞跃。没有尖端工程技术的支持,深海研究便无从谈起。本书详尽介绍了载人潜水器(HOV),如“的阿式”和“海神号”的结构原理与历史任务;遥控潜水器(ROV)如何通过精确的操作臂,实现对脆弱生态系统的无损采样;以及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在绘制广阔海底地形图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这些复杂机械的深入解析,不仅展示了工程的智慧,也凸显了在极端环境下收集数据的挑战性与价值。我们还将探讨新兴的深海生物传感器和原位监测技术,它们如何改变了我们对深海过程的实时理解。 --- 第二部分:深海地貌的构建与动力学 海洋的底部并非平坦沉寂的沙地,而是由一系列动态的地质构造所塑造的壮丽景观。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深海地质学,解释了驱动地球板块运动的力量如何塑造了深海盆地、海山链和深邃的海沟。 海沟与俯冲带: 详细分析了马里亚纳海沟、波多黎各海沟等地球最深处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在调节全球碳循环和地震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洋中脊系统: 探索了横跨全球的巨大海底山脉——洋中脊,这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火山活动区之一。重点解析了海底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的形成过程,炽热的富含矿物质的液体如何从地壳喷涌而出,创造出完全脱离太阳能支持的化学自养生态系统。我们通过详尽的图表和实地考察数据,描绘了这些“黑烟囱”和“白烟囱”的壮观景象。 深海沉积物: 阐述了从上层水体沉降下来的各种物质——包括生物遗骸、陆源碎屑和深海火山灰——如何累积成层,形成记录着数十万年气候变迁和生物演化的“海洋档案”。 --- 第三部分:极端生物的生存策略 深海的生物学是地球生命适应力最令人惊叹的证明。在持续的黑暗、接近冰点的温度和数百甚至上千个大气压的压力下,生命如何不仅存在,而且繁荣? 压力适应机制: 本章深入探讨了深海生物细胞内部的分子适应。我们将解析小分子渗透调节剂(如TMAO)如何稳定蛋白质结构,防止其在高压下变性。 生物发光: 在没有阳光的深处,光线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也是一种强大的交流工具。我们系统地分类了深海生物发光的化学原理、功能(伪装、求偶、诱捕)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中层带(过渡带)的垂直迁移行为中。 营养来源的拓扑结构: 本部分对比了依赖“海洋雪”(来自上层海洋的有机物沉降)的生物群落,与完全依赖化学能的化能合成群落。我们将详细描述化能合成细菌如何利用硫化物、甲烷等化学物质作为能量基础,支撑起整个食物链,包括巨型管虫、盲眼的蟹类和特化的鱼类。 --- 第四部分:深海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与重要性 深海并非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主之地”。它的生物多样性、缓慢的代谢速率和极长的世代周期,使其生态系统异常脆弱,恢复力极低。 深海生物多样性的“热点”: 探讨了在特定地理特征(如深海峡谷、珊瑚礁或冷泉)附近发现的特有物种集群,以及我们对其中许多物种分类学的不足。 人类活动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深海资源的兴趣日益增长,主要集中在深海采矿和深海拖网捕捞两个方面。本部分以客观的视角审视了深海采矿对海床栖息地、水体悬浮物负荷以及生物声学环境的潜在破坏。我们分析了现有的国际法规框架,并讨论了科学界为制定可持续管理策略所做的努力。 深海碳汇的作用: 阐述了深海在全球气候调节中的作用。有机碳通过“生物泵”输送到深海,并在那里被封存,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关键稳定器。 --- 第五部分:未来展望与伦理考量 本书以对未来的展望收尾。深海探索正进入一个由大数据、人工智能驱动的新阶段。 未来的任务: 展望了下一代深海探测器将如何利用机器学习和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描绘生物多样性图谱和地质构造模型。我们讨论了如何更好地集成不同学科的数据,以构建更全面的深海生态系统模型。 伦理与保护的交汇点: 深入探讨了在探索未知的同时,如何履行保护责任的伦理困境。保护深海的生物遗产,平衡科学认知、资源开发与生态完整性之间的关系,是本世纪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挑战。 《蔚蓝之境》旨在激发公众对这片广阔而神秘领域的敬畏之心,并呼吁对深海的持续、负责任的探索和保护。翻开本书,你将从陆地生物的视角,重新理解我们所居住的蓝色星球的宏伟与复杂。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約瑟夫‧萊希霍夫 Josef H. Reichholf


  演化生物學家,曾任慕尼黑國家動物蒐藏館脊椎動物部主任及慕尼黑理工大學(TUM)生態暨自然保育系教授,亦是國際自然保育聯盟生態協會多年成員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德國分部理事代表,對德國與全球大型野生動物的保育問題均極為熟悉。

繪者簡介

約翰‧布蘭德史岱特 Johann Brandstetter


  德國知名插畫家。1959年生於上巴伐利亞,最初是藝術品修復工作者,後改換專業領域為藝術插圖。曾為近兩百本書繪製插圖,作品多次受到讚譽。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與動物福祉,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翻譯。譯有《樹的祕密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歡迎光臨森林祕境》、《自然的奇妙網路》、《荒園》、《史懷哲自傳》等書。

图书目录

前言:亞馬遜在燃燒
導論:一條鬱鬱蔥蔥的綠帶

第一篇 豐富多樣的熱帶生命
一、是綠色樂園?還是綠色地獄?
二、熱帶雨林初印象
中美洲熱帶雨林
三、無以倫比的生物多樣性
四、物種多樣性的地理學
亞馬遜流域——森林與水
五、稀罕的美洲虎、常見的甲蟲及絕種的樹懶
六、雨林裡的巨人與侏儒
大西洋森林——巴西的海岸雨林
七、為何蜂鳥如此之小,而天堂鳥如此之美
雨林中的島山
八、各地的熱帶雨林
九、熱帶雨林如何自我更新
十、森林與伐林開墾
亞馬遜的森林破壞——馬托格羅索州
十一、森林的基本特徵
剛果雨林
十二、樹的本質
十三、貧瘠的雨林土壤
維龍加山脈
十四、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
十五、人類在雨林中的生活
聚落發展的壓力——剛果
十六、火之行星——焚林墾地與生物多樣性

第二篇 消失中的雨林
一、    人與森林
印度叢林
二、    熱帶雨林破壞的開始
熱帶島嶼
三、熱帶栽培業經濟的基礎
四、橡膠熱潮之後
東南亞的島嶼世界
五、熱帶林材
六、吃掉雨林的牛
七、大豆的勝利凱歌
八、「綠色能源」簡史
伐林墾地——婆羅洲
九、棕櫚油的關鍵角色
十、雨林裡的侵占者
十一、有毒的黃金
十二、人畜共通病與其他傳染病
天堂鳥之島

第三篇 留下熱帶森林
一、買下森林
二、華盛頓物種保護公約
大熊貓的小世界
三、債務免除與直接支付
四、自然旅遊能達成什麼?

小結:因為我們需要森林
謝辭
文獻導引
雨林研究及保護雨林組織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44667
  • EISBN:978626704478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3.8MB

图书试读

前言

亞馬遜在燃燒


  亞馬遜在燃燒。而且燒得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還要猛烈。已經有好幾萬平方公里的熱帶雨林付之一炬,僅僅二○二○年八月,從衛星航照圖上數得到的起火點就超過一萬處,比去年同時期要多出百分之五十以上。在二○二○年夏天,這樣的消息是少數能突破新冠肺炎報導重圍的議題──這場當時正肆虐人類的大瘟疫,幾乎占據了所有版面,連氣候暖化與Fridays for Future運動,此時都淪為配角。在新冠病毒開始擴散前,它們一直都是熱門環境議題。

  每年北半球夏天的這個時節,地球就會化身為一顆著火的星球。因為南半球此時是冬天,在很大程度上是乾季,沒有傾盆大雨來澆熄那些為墾地焚林而施放的火苗。於是大火可以長驅直入地吞噬森林或掃蕩莽原,不斷擴大範圍。而巴西那位在政治上充滿爭議性的總統,就是利用此時藉機鼓動,或至少默許這種摧毀地表尚存最大雨林的行動。至於那些因此燒得一發不可收拾的大火,則被視為是可接受的附帶損害。

  一如數十年來的慣例,放這些火的目的,是要把雨林變成可用之地。它們可以變成養牛的草地,種大豆的耕地,或是讓那些沒田產的貧農幾年之內有塊地可忙,免得他們沒事又要惹出政治麻煩。至於這對全球氣候會有什麼後果?這點大可讓那些歐洲人去操心。可惜那些歐洲人也沒採取什麼會產生作用的行動;而且在此同時,美國甚至有位講究國家本位主義的總統,認為一切有關氣候變遷的討論都是廢話,因為這只會製造開銷並帶來損失,完全無益於美國。

  至於那些南方國家的論點則是:「歐洲人──尤其是總妄想要改進世界的德國人──撙節能源所獲得的成果,中國一年的經濟成長就抵銷掉了。所以為什麼不也來主張『巴西優先』?巴西的人口正在成長,總人口超過兩億也有段時間,而既然事關自己的進步與發展,為什麼得聽那些想改善世界的他人的話?況且這也關係到整個南美洲──尤其是所有熱帶國家──的福祉。他們早就正式脫離那些殖民宗主國的管束,再也不願意讓人剝奪自己的主權。而那些新殖民主義者,假借熱帶雨林的無可取代性,以及那據說很高的生物多樣性之名,說穿了只是要中飽私囊,利用雨林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我們這些在各方面都極需急起直追的熱帶國家,卻應該為他們保留我們的森林!」

  在巴西,很多人的看法差不多就是這樣。也因此在二○二○這一年,巴西毀掉了大約一萬五千平方公里的雨林。他們說,這是為了巴西。不過是為了巴西的誰?而歐洲人呢?我們一面控訴哀嘆著飽受摧殘、瀕危的雨林,一面卻很樂意購買巴西與其鄰國在那些曾經是雨林的土地上所生產的東西。進出口貿易適用另一種道德標準,支配它的是金錢、利益以及政治謀算。而我們可以如何扭轉這種情勢,全都寫在這本書裡。

導論

一條鬱鬱蔥蔥的綠帶


  我們的藍色星球繫著一條綠色腰帶。它從太空中看起來隱隱閃著微光,就掛在赤道通過大陸與島嶼冒出海面的地方。這條寬窄不一、顏色墨綠的腰帶,是由熱帶雨林所組成的森林帶──或許該說「曾經」組成,因為這條綠帶如今不僅大幅縮水,還支離破碎、「漏洞」百出。伐林墾地早已鯨吞蠶食著它,它在某些地區甚至已完全消失。因此這條綠帶現在從太空中看去,簡直就像正飽受害蟲肆虐。熱帶雨林的面積,在過去一百五十年裡已被摧毀一半有餘,其濫墾濫伐的規模之大,完全超乎人所能想像。然而偏偏在我們的時代,焚林墾地還繼續在吞噬著倖存的雨林,儘管這些森林對人類以及對全球生態有多麼重要,早已眾所皆知,卻還是沒有任何人或任何作為,能遏止這種破壞。

  雖然就面積而言,北方針葉林(泰卡林)更加廣大,但熱帶雨林的物種多樣性遠比它豐富,生長也繁茂快速許多。因為這裡既沒有北方針葉林帶冬天的酷寒,也沒有熱帶或副熱帶莽原區的苦旱來限制樹木生長。拜位居赤道兩側的熱帶區之賜,這裡降雨規模之驚人,完全足以在歐洲這種氣候較溫和的緯度帶釀成巨大洪災。年雨量兩千五百公釐不過是基本值,大部分地區要遠高於此;在最極端的例子裡,甚至可超過一萬公釐。對第一次經歷這種陣仗的人來說,那簡直就像整個天空都要跟傾盆而下的雨水一起坍塌。全世界最大的河流,亦即南美洲的亞馬遜河,便源自熱帶雨林,僅僅是從這條河注入南大西洋的水量,就占了全球河川總流量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其年平均流量為每秒二十萬立方公尺,而非洲的剛果河則以每秒約四萬立方公尺居次;萊茵河為每秒兩千立方公尺,也就是亞馬遜河的百分之一及剛果河的二十分之一。不過這兩條大河在流域內所匯集的水量到底有多驚人,這些數字還是只約略提供了一些輪廓。

  森林與水,確實決定了熱帶雨林的自然特徵,但把雨從海洋帶進來的風也很重要,它們是維繫水循環的熱帶風系的一部分。水汽經由雲層被帶到陸地,然後又從河川回到海洋。一個大致呈水陸兩棲性的世界,在雨林裡形成了,它看起來非常古老原始,也確實完全如此。因為即使全球氣候不斷反覆震盪,讓這些熱帶森林的面積時而萎縮時而擴大,在漫長的地球時間裡,它們還是一直保有森林帶的形式,直到這時代的人開始大規模將它們破壞。而這種破壞所帶來的後果,要遠比砍伐非熱帶地區的森林嚴重。
 
  這本書所要寫的就是這些熱帶森林,有關它們如何被破壞,這對人類與自然帶來那些影響,以及熱帶雨林還有哪些東西能夠被保存。事實會證明,我們這些所謂第一世界的人,對此要負最大的責任。歐洲殖民主義對熱帶地區的剝削,是十八與十九世紀雨林破壞的開始,而且直到至今仍未消停,只是以其他方式來進行。其中最具關鍵性者,就是我們對「綠色能源」的迷思以及我們所飼養的牲口。這些正在吞噬著熱帶森林,因為清除後的林地,正是要用來種植飼料作物與油棕。我們過度養殖牲口,遠超過本身農地生產之所能負荷,而這正透過破壞熱帶森林,多方影響著全球的氣候。假如我們依然不重視經濟型態對熱帶會產生哪些作用,即使德國或歐盟境內真正達成「氣候中和」,對我們自己及後代子孫也沒多大用處。如果不停止這種掠奪式開發,我們將如何經由熱帶劇烈改變氣候,又將失去多少生物多樣性,是本書的兩個核心主題。至於第三個主題,則是希望能呈現熱帶世界的獨一無二性,並闡述保存它們的可行辦法。

  熱帶雨林不是那種面積縮減了還能再彌補回來的森林。它是地表物種最豐富的棲息環境,這裡生命之多樣繁茂,遠遠超過所有其他區域。人造的多樣性與美景,一旦摧毀還能被復原,但自然的豐富多樣與美麗卻不行。我們的所作所為,是不可逆的。人類的地球新時代,也就是所謂的人類世(Anthropozän),並不是一個美麗新世界的開始。這個稱號只表明人類對地球已經變成一種災難,破壞力堪比巨大彗星的撞擊。然而身為罪魁禍首,每個人所造的罪孽卻大不相同。事實上是少數人為了致富,行為根本與寄生蟲無異,但絕大多數的人卻得承擔其後果。這個世界缺少的不是知識與見解,而是對破壞勢力的合理管控。我們能夠、也必須對這些勢力設定底線並及時制止,為了全人類與自然的福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收到這本電子書後,立刻就開始找時間閱讀,那種沉浸感真的很棒,完全擺脫了都市的喧囂。我發現它不只是講述雨林裡那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動物,更著墨於許多微生物、昆蟲甚至植物間錯綜複雜的共生關係,這部分對我來說是全新的啟發。以前總覺得雨林就是高大的樹木和鮮豔的鳥類,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魔法藏在那些微小的互動裡。舉例來說,它對某些真菌如何幫助樹木吸收養分,以及特定螞蟻如何建立起高度組織化的社會結構,那種細膩的描繪,讓人忍不住想停下來,對著螢幕裡的文字發呆,細細咀嚼那份大自然的精妙設計。這不只是一本知識書,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窺見自然界最深層次的平衡學,那種沒有人類干預的完美秩序,讀起來實在是一種心靈的洗滌。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很多自然科普書都流於表面,光有華麗的圖片,內容卻很空洞。但這本《熱帶雨林》完全不是那種貨色。它對於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結構性分析,讓人感覺作者在背後做了非常龐大且紮實的研究。我特別關注它對氣候變遷如何影響雨林垂直結構的論述,那種層層剝繭的分析,讓我對生態系統的敏感度一下子提高了。過去我可能只知道全球暖化很嚴重,但這本書明確指出,僅僅是氣溫上升零點幾度,就足以打亂依賴特定濕度才能生存的昆蟲的生命週期,進而影響整個食物鏈的穩定。這種細節的呈現,讓我感覺到這不只是一本書,它簡直像是一份詳盡的田野調查報告,但又被賦予了文學的溫度,讓讀者在吸收嚴謹知識的同時,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我會強力推薦給所有對自然、對地球未來有任何一絲掛心的人。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超級吸引人,「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光是想像那片綠意盎然、充滿生命力的世界,就讓人心癢癢。我平常就對生態保育很有興趣,尤其是那些我們快要看不見的珍貴物種,這本書聽說內容非常紮實,不只是空泛地說雨林很重要,而是深入探討了那些構成雨林生態的關鍵要素。我特別好奇它怎麼描寫那些「稀少」的生命,是不是有很多我們在新聞上偶爾看到、但從未真正了解過的特有種。畢竟,雨林裡的生物多到數不清,但真正讓人魂牽夢縈的,往往是那些面臨生存危機、一閃而逝的美麗身影。如果這本書能帶領我們走進這些物種的日常生活,觀察牠們如何在嚴苛的環境中掙扎求生,那絕對是值回票價的體驗。希望它不只是圖鑑式的介紹,而是能把那份生命的張力,透過文字表現出來,讓讀者感受到那份與我們共同呼吸的地球脈動。

评分

我是在一個週末的下午,窩在咖啡廳裡讀完這本電子書的。那種體驗真是太舒服了,電子書的排版很清爽,讓我在閱讀那些密集的描述時眼睛不會太累。關於「美麗」的部分,這本書的選材非常獨到,它沒有只挑選那些色彩斑斕的鳥類或蝴蝶,反而花了很多篇幅介紹那些外表看似不起眼,但功能性極強的生物。比如那些擁有驚人偽裝能力的樹蛙,或是那些在極端潮濕環境下仍能保持活力的苔蘚。透過作者的筆觸,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角度去欣賞「醜陋」或「普通」的生命,意識到它們的美,是建立在與環境完美適應的基礎上,那是一種更深層次、更具韌性的美感。這種價值觀的轉變,比單純看幾張漂亮照片來得震撼許多,讓我對「生命力」這三個字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评分

坦白說,我對生態學的背景知識並不算特別深厚,所以一開始有點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太過學術化,充滿難懂的專有名詞。但實際讀起來,作者的敘事功力真的沒話說,他懂得如何用非常生活化、甚至帶點詩意的語言,把複雜的科學概念包裝起來。例如,描述某種蘭花如何巧妙地欺騙特定的蜂種來幫助傳粉,那段情節的描述簡直就像在看一部微縮版的懸疑劇情片!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完物種的多樣性之後,立刻緊接著探討人為活動對這些生命造成的衝擊。這種前後對照的手法,讓讀者的情感投入更深,我們不是在看一個遙遠的異國故事,而是真切地感受到,這些「稀少」的生命,隨時可能因為我們的疏忽而徹底消失。這本書的優點就在於,它既能滿足知識上的渴求,又能激發強烈的保育意識,兩者平衡得恰到好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