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的概念(增訂三版) (電子書)

法律的概念(增訂三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哈特
图书标签:
  • 法律
  • 法律概念
  • 法学
  • 法律哲学
  • 法理学
  • 电子书
  • 增订版
  • 学术著作
  • 理论研究
  • 法律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當代法理學經典,為法學理論注入哲學思維的生命力

全書如同一場精采論辯,回應各種法律哲學論述,締造法哲學史的蓬勃思潮

若將法哲學研究比喻成一場接力賽跑,哈特無疑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頂尖的接力者與傳承者。《法律的概念》則是哈特的代表作,開啟法哲學的新紀元。

本書是二十世紀法律哲學最重要的一本書,對法理學及法哲學領域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自一九六一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即以優美的文筆和清晰的論證,激發無數學子思考與法律相關的種種問題。對於志在道德、政治哲學或社會學之士,本書也有所助益,因為它關心的是法律思想的一般性框架,而非法律政策的評論。

此中譯本根據《法律的概念》第三版而來,除了哈特法實證主義理論的重要主張,加入了哈特針對著名學者德沃金(Ronald Dworkin)等人的評論回應,主題從司法裁量延伸到法理論、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的問題;另由牛津大學法哲學教授萊斯里•格林(Leslie Green)寫就導論,摘要哈特的論述宏旨、補充參考論據,並嘗試破除對本書的一些誤解。

《民法学导论:现代法律体系的基石》 作者:[虚构人名,例如:陈道明] 出版社:[虚构出版社,例如:时代法学出版社] ---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法律初学者和希望深化对现代民法理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导论。民法作为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私法规范体系,是任何成熟市场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基石。本书不仅涵盖了民法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演进和价值取向,更着重于对当代民法核心制度的细致剖析,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应用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第一编:民法总论——体系的构建与基础 本书开篇将详尽阐述民法的概念、调整范围及其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我们将探讨民法如何从罗马法传统中继承并发展出私权自治的核心精神,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如德国法学派和法国法的深远影响下,民法典编纂的理性与实践。重点部分将放在对“民事主体”的界定上。这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的概念区分、民事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取得、限制与消灭的严格标准。我们深入研究了公司法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探讨了非营利组织作为特殊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 此外,民事法律行为理论,作为民法意思自治的最高体现,将占据重要篇幅。本书详细梳理了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效力要件,并着重分析了意思表示的瑕疵(如错误、欺诈、胁迫)在不同司法辖区中的处理差异。我们对“无效”、“可撤销”、“效力待定”这三种核心状态进行了严谨的逻辑区分,并辅以大量的判例分析,以期读者能够清晰把握法律行为的生命周期及其法律后果。对民事法律行为的期间制度,如除斥期间和诉讼时效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功能性解释。 第二编:财产权与债权——私法规范的核心领域 在对民事主体和法律行为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后,本书进入民法最核心的财产法领域。 物权制度部分,我们严格遵循“封闭性”与“公示性”两大原则,系统阐述了所有权、用益物权(如用益物权、地役权)和担保物权(抵押权、质权)的理论构造。对于所有权,我们不仅讨论了其法定权能(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更深入分析了相邻关系所带来的社会性约束,以及征收制度下国家与私权之间的张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登记公示制度进行了跨国比较研究,强调了登记在维护交易安全中的决定性作用。 债权法是本书的另一重头戏。我们从债的发生根据(合同、侵权、不当得利、无因管理)入手,系统构建了债权关系的框架。合同法部分,着重分析了要约与承诺的精确时点、合同的订立与效力。本书投入大量篇幅探讨了合同履行的原则,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在履行中的具体体现,以及情势变更与不安抗辩权等风险分配机制。针对现代商业活动中的复杂合同,如附条件合同、附期限合同,提供了详实的法律分析。 在违约责任方面,本书细致区分了给付不能、履行迟延和不完全履行,并对违约金的性质与调整进行了深入探讨,力求让读者理解违约责任的补偿性而非惩罚性本质。 第三编:侵权责任与特殊民法领域 本书的第三编聚焦于私法中“救济”的一环——侵权责任。我们首先回归到侵权责任的构造要件:加害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主观过错。本书特别强调了过错认定的客观化趋势,以及在医疗、产品责任等高风险领域的“无过错责任”或“严格责任”的适用边界。针对精神损害赔偿,我们结合最新的司法实践,探讨了其范围的界定与量化难题。 随后,本书导向民法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拓展: 1. 不当得利与无因管理:作为法定的不当获利返还与无偿管理他人的事务,本书分析了其构成要件的微妙区别,以及在金融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形。 2. 亲属法与继承法概览:虽然不是婚姻法或继承法专著,但本书将扼要介绍民法典中亲属关系(婚姻效力、亲子关系)和继承法(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的基本框架,说明其作为调整人身和财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编:民法的未来与方法论 在结语部分,本书将目光投向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讨论了数据权利、人工智能行为的法律定性等前沿议题,以及民法如何在坚持私法自治核心的同时,回应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更高要求。本书还特别设置了民法研究方法论一章,指导读者如何进行法律解释(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目的解释),以及如何运用法律推理(三段论、比附、衡平原则)来解决复杂的法律难题。 适用对象: 法学院本科生:作为入门教材或第二轮复习的参考书。 司考/法考备考者:提供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深入的制度解析。 法律实务工作者:帮助律师、法官、企业法务人员巩固和更新民法基础知识,提高裁判和谈判的法律精度。 本书以清晰的逻辑结构、精确的法律语言和丰富的案例支撑,力求成为读者理解现代民法体系、掌握私法思维的可靠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哈特 Herbert Lionel Adolphus Hart
英國著名的法理學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法律哲學家。站在承繼傳統法實證主義的立場,扮演承先啟後的關鍵性角色,開啟學者對於法哲學問題進行熱烈論辯的學術風氣。
哈特先後在牛津大學學習古代史、哲學與法律。一九五三年,他擔任牛津大學法理學講座教授。一九六八年辭去職務,致力於邊沁著作的整理與編纂。
哈特發展出了一套精深的法實證主義理論,曾先後和自然法學派的代表富勒(Lon L. Fuller)、德沃金(Ronald Dworkin)等展開著名的論辯。直到他去世前,仍持續針對各方對他的評論,反覆思考其哲學上的立場問題。
重要著作包括:The Concept of Law(1961)、Law, Liberty, and Morality(1963)、Punishment and Responsibility(1968),以及 Essays on Bentham(1982)。


譯者簡介

許家馨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政治大學法學碩士,譯畢《法律的概念》後,赴美深造,取得美國芝加哥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專攻憲法理論與法律哲學。現為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冠宜
國立臺灣大學法學士(財經法學組)、國立臺灣大學法學碩士(基礎法學組)。曾為執業律師、高雄市政府法制局科員。現為臺灣士林地方法院法官。譯有《法律的概念》、《法律帝國》。

高忠義
(三版增譯導論)
台灣高雄人。中國律師、台灣大學國發所博士生、美國西北大學法學碩士、東吳大學法律碩士。曾任國會助理、部會首長秘書、電子業、金融業公司法務。譯有商周出版的《合理的懷疑—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系》、《老年、社會、法律經濟學》、《刑事偵訊與自白》等十餘本著作。


图书目录

專文推薦   開創法哲學新紀元的哈特    莊世同
導讀       「法律」這個概念          李冠宜、許家馨
前言       H. L. A. Hart
二版編序   Penelope A. Bulloch, Joseph Raz
三版序     Leslie Green

 導論

    第一節  哈特的訊息

    第二節  法律作為一種社會建構

    第三節  法律與權力

    第四節  法律與道德

    第五節  事實、價值與方法

    第六節  哈特的論證

 

第一章 惱人不休的問題  

        第一節 法理論的困惑

        第二節 三個反覆出現的問題

        第三節 定義

 

第二章 法律、號令和命令  

        第一節 各式各樣的祈使語句

        第二節 法律作為強制性的命令

 

第三章 法律的多樣性  

        第一節 法律的內容

        第二節 適用範圍

        第三節 起源模式

 

第四章 主權者與臣民  

        第一節 服從的習慣與法律的連續性

        第二節 法律的持續性

        第三節 對立法權力的法律限制

        第四節 立法者背後的主權者

 

第五章 法律作為初級規則與次級規則的結合  

        第一節 嶄新的起點

        第二節 義務的觀念

        第三節 法律的要素

 

第六章 法體系的基礎  

        第一節 承認規則與法效力

        第二節 嶄新的問題

        第三節 法體系的病理

 

第七章 形式主義與規則懷疑論  

        第一節 法律的開放性結構

        第二節 規則懷疑論的多樣性

        第三節 司法判決的終局性與不謬性

        第四節 承認規則的不確定性

 

第八章 正義與道德  

        第一節 正義的原則

        第二節 道德與法律義務

        第三節 道德理想與社會批評

 

第九章 法律與道德  

        第一節 自然法與法實證主義

        第二節 自然法最低限度的內容

        第三節 法律效力與道德價值

 

第十章 國際法  

        第一節 疑惑的來源

        第二節 義務與制裁

        第三節 義務與國家主權

        第四節 國際法與道德

        第五節 形式與內容的類比

 

後記         

一、法理論的本質

二、法實證主義的本質

三、規則的本質

四、原則與承認規則

五、法律與道德

六、司法裁量

註釋  

附錄(一)哈特生平速寫  

附錄(二)哈特已出版著作文獻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7556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4MB

图书试读

專文推薦
開啟法哲學新紀元的哈特  /莊世同

 

 初聞哈特《法律的概念》中譯本出版,內心感到無比雀躍。誠如本書封面文案所言:「《法律的概念》是二十世紀法律哲學最重要的一本書,對法理學及法哲學領域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的確,如果當初哈特未曾寫下這一本書,那麼很可能就不會形成今日法哲學界前所未有的蓬勃景象。

本書對二十世紀的法哲學研究有兩大重要貢獻。一是為法理學理論注入哲學思維的生命力,開啟學者對於法哲學問題進行熱烈論辯的學術風氣。二是站在承繼傳統法實證主義的立場,扮演承先啟後的關鍵性角色。書中不但精緻地修正奧斯丁(John Austin)分析實證法學的理論缺陷,使得法實證主義的思想,得以迅速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再度抬頭;同時,在不斷回應來自各方挑戰的論戰過程中,哈特藉由本書的論點,開拓法理學及法哲學的研究領域,進而激發各種不同理論背景的法律哲學論述,締造了過去四十年間法哲學史上的輝煌紀元。為了使讀者能夠進一步瞭解《法律的概念》這本書在法哲學領域的重要地位,本篇序文將就本書對當代法哲學理論發展的貢獻與影響,做一個簡短的回顧。

開創、挑戰與回應

與傳統的法理學著作比較,《法律的概念》是一本高度原創的著作。書中出現許多前所未見的新的想法、觀念及論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貫穿哈特法實證主義理論的三個重要主張︰一、法律的本質為具有內在規範面向的社會規則;二、法體系是由初級以及次級規則結合而成的規則體系;三、次級規則中的承認規則為辨別有效法律規範的終極判準。這些創新的理論與主張,除了為本書博得高度的肯定與讚揚之外,同時也直接或間接促成了過去數十年間相當多精彩的法哲學論戰。

   自從《法律的概念》第一版於一九六一年問世以來,相繼有許多學者對它提出批評。這當中最重要,而且也是最有力的挑戰,是來自哈特牛津大學法理學講座的繼任者,美國法哲學家德沃金(Ronald Dworkin)所寫的數篇批判文章,這些文章後來收錄在他的第一本法哲學論文集《認真地看待權利》(Taking Rights Seriously, 1977)一書中。德沃金對哈特法理論的攻擊,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從質疑法律的規則性格、反駁承認規則有能力辨識所有法律規範,一直到否認法官在判案過程中有司法裁量權,他敏銳地指出哈特法實證主義的理論盲點,特別是有關法律原則的定位問題。德沃金以英美法上幾個知名的困難案件(hard cases)為例,抨擊哈特忽略法律原則是法體系中的隱含的法律(implicit laws),無法由系譜性的承認規則予以鑑別。關於這一點,哈特自己後來在「後記」(Postscript)裡也坦承,當初對法律原則的主題著墨太少,的確是本書的一個缺陷。

在德沃金之前,雖然哈特曾與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Edgar Bodenheimer)與富勒(Lon L. Fuller)、奧地利實證法學家凱爾生(Hans Kelsen)及英國法官德弗林(Lord Patrick Devlin)有過精彩的論戰,不過這些論戰的主題,主要環繞在法學教育、法律與道德之關係、分析法學與純粹法學之區別,以及道德法律化之界線等傳統議題上,並未如德沃金針對法實證主義基本命題發動致命性攻擊來得有吸引力。也因此,除了哈特本人曾經寫過數篇文章回應德沃金的挑戰之外,自一九七○年代開始,持續有來自包括法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等領域的多位學者,加入這場所謂「哈特╱德沃金的論戰」(the Hart / Dworkin debate)。時至今日,雖然哈特已經過世多年,並未因此減低後來學者對這場論戰主要爭點的濃厚興趣,反倒在哈特生前尚未完成的「後記」隨本書第二版於一九九四年出版以後,再度掀起一股論戰的風潮。我想這是哈特當初寫《法律的概念》這本書時,所始料未及的發展吧!

傳承與發揚

 如果把法哲學研究比喻成一場馬拉松式的接力賽跑,哈特無疑是二十世紀後半葉最重要的接力者與傳承者。他所承繼的是邊沁(Jeremy Bentham)以及奧斯丁的分析實證法學傳統,然而他所開創與傳承下來的,卻遠比前人遺留給他的學術資產更為豐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哈特長期以來的主要學術對手德沃金,便是他所開創的法哲學輝煌傳統中最為傑出的承繼者。自一九八六年《法律帝國》(Laws Empire)一書出版以來,德沃金已成為繼哈特之後,英美法哲學界最具份量與影響力的學者,他所提出的「建構詮釋法學」(the jurisprudence of constructive interpretation)以及「整全法」(law as integrity)法理論,將法哲學帶向一個「詮釋的轉向」(the interpretive turn),吸引更多學者投入法律概念的詮釋研究。而儘管至今德沃金未曾改變其反法實證主義(anti-legal positivism)的立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法理學上的成就,有相當部分必須歸功於哈特以及《法律的概念》這本書。

除了德沃金之外,當代三位法哲學大師,拉茲(Joseph Raz)、麥考密克(Neil MacCormick)、夫尼斯(John Finnis),都出自哈特門下。不過有趣的是,他們三人在法理學以及法哲學的研究領域,各有自己的發展方向。現任牛津大學法律哲學講座教授以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理學客座教授的拉茲,是哈特法實證主義的主要傳承者。他在哈特所建構的法理論基礎上,進一步補充分析實證法學的不足之處,特別是有關法律規範性(the normativity of law)以及法律權威性質(the nature of legal authority)的部分,一九七九年出版的《法律的權威》(The Authority of Law)一書,為其法理學的主要代表著作。愛丁堡大學法理學教授麥考密克,同樣也是法實證主義的忠實擁護者,主張所謂「制度法實證主義」(institutional legal positivism),然而其主要關注焦點是在法解釋以及法律推理的問題上,成名作是《法律推理與法理論》(Legal Reasoning and Legal Theory, 1978)。近年來,麥考密克較專注於研究有關歐盟統合的法律及政治哲學議題,特別是關於主權概念的爭議。而身兼牛津大學法律暨法律哲學講座教授以及美國聖母大學法學教授的夫尼斯,則是當代自然法論的主要代言人,他所寫的《自然法與自然權利》(Natural Law and Natural Rights, 1980),被譽為二十世紀自然法學的經典之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英美法實證主義經過德沃金的挑戰以後一分為二,形成剛性以及柔性法實證主義(hard and soft legal positivism)兩種理論。剛性法實證主義以拉茲為代表,堅持法律是由不涉入任何道德價值判斷之社會淵源(social sources)所認定的社會事實,法律原則乃是法律背後的詮釋理由,不是法律本身。柔性法實證主義則以美國耶魯大學法理學教授柯曼(Jules Coleman)以及加拿大McMaster大學法哲學教授瓦盧喬(Wil Walluchow)為主要靈魂人物。他們站在調和剛性論與德沃金法理論的立場,主張法律有效性的判斷標準,除了形式的系譜規則判準之外,也可以包含實質的道德原則判準,所以法律原則可以是有效的法規範。至於哈特本人,則在「後記」裡明白肯認柔性法實證主義的主張,認為承認規則可以安置(incorporate)道德原則或實質價值判斷,做為法律有效性的判斷標準。

 從邊沁、奧斯丁開始,經過哈特,再到德沃金、拉茲、麥考密克、夫尼斯,一直到柯曼、瓦盧喬等柔性法實證論者為止,形成英美世界一脈相承的法哲學傳統。試想,如果沒有哈特承繼分析法學的研究成果,並且進一步把它發揚光大,那麼今日我們恐怕不知奧斯丁為何許人,分析法實證主義為何物。同樣地,如果沒有德沃金的挑戰,拉茲的修正與補充,以及柔性法實證主義的再反省,哈特的法理學理論將有如曇花一現,迅速地被洶湧的學術浪潮所淹沒。這告訴我們,學術研究的傳承與發揚,應該以相互辯證的方式前進,才有可能奠立源遠流長的傳統。當我們讀《法律的概念》有關批判奧斯丁法理論的部分時,可以讓我們更加瞭解奧斯丁;讀德沃金《認真地看待權利》以及《法律帝國》,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掌握哈特的觀點;讀拉茲的著作,則有助於正確理解德沃金的法哲學思想;而研究柔性法實證主義的主張,必然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認識拉茲的剛性理論。這些環環相扣的法哲學發展歷程,完全拜哈特以及《法律的概念》之賜,因此,推崇《法律的概念》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本法律哲學著作,稱許哈特為開啟二十世紀法哲學新紀元的人,不僅不是誇大其詞,而且還可說是名符其實。

關於中譯本

    本書的兩位譯者,李冠宜先生與許家馨先生,分別取得台大以及政大法研所基礎法學組的碩士學位,兩人的碩士論文皆以當代英美法哲學理論為主題,對於英文、相關文獻內容、法理學實質論點的掌握,都已打下相當深厚的基礎。而哈特《法律的概念》,又是從事英美法理學研究者所必定熟讀的經典,因此由他們兩位來翻譯這本書,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人選。

    在法理學及法哲學的國際學術舞台上,台灣仍然地處邊陲,尚有待國內法理學者的共同努力,以提升我們在這方面的學術研究品質以及國際能見度。近幾年來,已開始有國內學者從事德文法理學經典名著的翻譯工作,令人感到振奮。此舉不僅有助於法理學的教學,而且也有帶動法理學研究風氣的效果。在此同時,《法律的概念》中譯版的完成,則更別具意義,因為國內有關英美法哲學名著的翻譯作品,實在少之又少。雖然中國大陸早已有第一版的中文翻譯,但是一來,大陸的譯者並非法理學科班出身,所以在若干名詞的翻譯上可能不盡貼切;再者,第二版附有哈特回應德沃金法理論的「後記」,內容遠比第一版更具有學術研究價值;最後,兩位譯者除了以嚴謹的態度從事本書的文字翻譯工作,更難得的是,還在本書最後加上兩篇有關哈特生平簡介及其出版著作文獻誌的附錄,因此極富學術參考價值。

    對我來說,能夠為這本書寫推薦序,是喜悅也是榮幸。一九九四年當我在英國看到《法律的概念》第二版出版時,心中曾經興起翻譯的念頭,礙於對自己的中英文程度無太大信心以及慵懶怠惰的本性,遲未能如願實現這個理想。看到李、許二君能夠排除萬難,完成這本法哲學經典名著的翻譯工作,內心慚愧之餘,對於他們兩人的努力由衷感到敬佩。最後,希望隨著本書中譯本的出版,能夠激起國內更多法律人對法哲學問題的興趣與討論,無形之中亦將有助於我們朝真正的法治社會再向前跨出一大步。

 本文作者為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