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法看台灣人民的自決權 (電子書)

從國際法看台灣人民的自決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滌宏
图书标签:
  • 台灣
  • 自決權
  • 國際法
  • 兩岸關係
  • 國家認同
  • 人權
  • 政治
  • 法律
  • 電子書
  • 台灣地位問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人,你有權自決嗎?
在庫德族與加泰隆尼亞自決後,關心台灣前途者不可不慮之國際法課題
釐清現狀.認識國際法.想想自決

  以公民自決的形式決定台灣前途與現代國際法的原則是否相符?
  兩岸關係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上的問題?
  公民自決的結果能否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


  本書以國際法的角度,探討台灣自決這一牽動亞太地區的重大課題。本書的作者-德國法學專業的劉滌宏博士,在本書中首先帶領讀者回顧台灣自決的歷史,釐清台灣在國際法脈絡中的國際人格,剖析歐美、蘇聯、中國等不同學派對國際法的詮釋,並透過外蒙、東帝汶等實務上透過自決變更領土的國際案例,進一步探討台灣自決在國際上所面臨的外部制約與挑戰,是了解台灣國際法律地位的重要參考著作。

  【特別收錄】〈中國在西藏有主權嗎?〉〈老保釣的新觀點〉兩篇延伸思考

本書特色

  ◎以公民自決的形式決定台灣前途與現代國際法的原則是否相符?兩岸關係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上的問題?公民自決的結果能否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承認?台灣人,你有權自決嗎?

  ◎在庫德族與加泰隆尼亞自決後,關心台灣前途者不可不慮之國際法課題!釐清現狀.認識國際法.想想自決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您提到的《從國際法看台灣人民的自決權》: --- 图书名称: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地缘政治、气候变化与数字化转型的交叉影响》 作者: 经济学家与国际贸易专家团队 出版年份: 2023年 字数: 约1500字 --- 图书简介 《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与重塑:地缘政治、气候变化与数字化转型的交叉影响》是一部深度剖析当代全球经济命脉——供应链——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与未来走向的权威著作。本书超越了传统的成本效率优化视角,将供应链的战略价值置于地缘政治博弈、极端气候事件的常态化以及信息技术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全面审视。 自20世纪末以来,全球化驱动的“即时生产”(Just-In-Time, JIT)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效率并降低了制造成本。然而,近年来,从新冠疫情引发的停摆,到局部冲突导致的航运受阻,再再到极端天气对关键原材料产地的冲击,无不暴露了这种高度集成的、成本驱动型供应链的脆弱性。本书的立足点在于,我们正处于一个“后效率时代”,供应链的构建逻辑正从单纯追求“最低成本”转向优先考虑“最大韧性”和“战略安全”。 第一部分:地缘政治对供应链的结构性冲击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如何重塑全球贸易的版图。我们详细分析了“去风险化”(De-risking)与“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新概念的实践逻辑。作者们运用最新的贸易数据和案例研究,阐释了关键技术(如半导体、稀土矿物、新能源电池)供应链中“关键瓶颈点”的地理集中性。例如,书中深入探讨了特定区域在芯片制造环节的主导地位,及其如何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我们不仅分析了关税壁垒、出口管制等硬性政策工具的影响,还考察了跨国企业为规避政治风险而采取的“双轨制”生产策略——即在不同地缘政治阵营中建立独立的、冗余的生产基地。这部分内容强调,供应链的“区域化”和“联盟化”趋势正在加剧全球经济的碎片化,并对长期通胀预期和技术标准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与环境约束下的供应链再设计 气候危机不再是遥远的威胁,而是切实的运营风险。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物理基础设施(港口、能源供应、运输路线)的直接威胁,以及监管压力(如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 CBAM)如何迫使企业重构其碳足迹。 我们提出了“气候韧性供应链”的概念,强调企业需要进行情景规划,以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物流中断。研究表明,依赖单一气候带或水资源丰富地区的生产基地,其风险敞口正在急剧增加。因此,本书详尽分析了企业如何通过“近岸外包”(Near-shoring)来缩短运输距离,减少碳排放,同时也利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的区域优势,实现生产地与消费市场的协同。此外,针对循环经济的要求,本书还探讨了如何将产品生命周期末端的回收和再利用环节有效整合进供应链设计中,实现资源闭环。 第三部分:数字化转型:从可视化到自主决策 数字化技术是提升供应链韧性的核心驱动力。本书的第三部分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区块链和数字孪生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最新应用。我们认为,供应链管理的瓶颈已从“信息不足”转向“信息过载”和“决策滞后”。 书中详细介绍了“端到端可视化”的实现路径,即利用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时追踪货物、库存和生产状态。更具前瞻性的是,本书探讨了AI驱动的“自主供应链”的可能性——系统能够自动预测中断,并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重新路由订单、调整库存部署或切换供应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被重点分析,尤其是在增强贸易金融的透明度、简化跨境清关手续以及验证产品原产地和可持续性声明方面的潜力。 第四部分:跨界整合与未来展望 在最后一部分,作者们将地缘政治、气候挑战和技术进步这三大驱动力进行整合分析,描绘了未来十年全球供应链的可能形态。我们预测,未来成功的供应链将是“多维优化”的结果,它必须在成本、速度、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之间找到动态的平衡点。 本书为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和供应链专业人士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它不仅仅是对现有问题的诊断,更是对未来战略布局的深刻洞察,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并驾驭这场正在发生的全球经济结构性大变迁。阅读本书,是掌握未来全球贸易竞争力的关键一步。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滌宏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德國柏林大學法學博士。曾與丘宏達、王人傑、陳治世、楊國棟、陳長文、俞寬賜等合著《現代國際法》一書。
 

图书目录


導 言
第一章 台灣問題及兩岸隔閡的由來
一 清末之前
二 台灣民主國(1895年5月至10月)
三 日據時代(1895-1945)
四 抗戰勝利以後至今
五  台灣主要黨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並兼論「九二共識」

第二章 台灣在中華民國名下的國際人格
一 國家的構成要素
二 承認問題
三 中華民國的被繼承問題
四 屬人及屬地最高權
五 保持和平占有現狀的原則

第三章 現代國際法上的人民自決權
一 西方國際法理論
二 《聯合國憲章》及有關公約
三 前蘇聯學者的說法
四 中國大陸學者的觀點

第四章 國際社會中通過自決權改變領土歸屬的實踐
一 外蒙獨立(1921-1945年)
二 德法關於薩爾區歸屬的公民投票(1955年)
三 東帝汶獨立問題(1975-2002年)

第五章 影響台灣人民自決的外在因素
一 兩岸關係的定位:一國兩制、兩德模式及中華邦聯
二 美國的對華政策
三 聯合國決議及國際法院咨詢意見
四 歐盟各國及日本
結論

附錄
中國在西藏有主權嗎?
老保釣的新觀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4528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4MB

图书试读



  這篇論文是14年前的舊作,當時正值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風波迭起詭譎多變,當時以為隨著局勢發展在三、五年後將使我的論述都成為明日黃花。之後國民黨通過馬英九重新執政,到現在又輪到民進黨坐莊,大陸跟台灣的情勢基本未變,我當時的觀點居然仍有針對性,這真是始料不及的事。

  本文是以現代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作標準,解答一些我們關心的問題,例如台灣在國際上是否不具備獨立國家的要件,而只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最近巴拿馬與台灣斷交,台灣的國際人格必需要經過外國政府承認嗎?公民自決全民投票是限台灣居民還是包括大陸十四億人?《聯合國憲章》中不得使用威脅和武力的規定,是否適用兩岸爭端?美國在歷史上是無私援華的嗎?

  中共一國兩制的實施,必須在消滅中華民國法統,廢除1947年憲法的前提下。隨著大陸與國際接軌採用資本主義的商業規則和市場機制,除政策對企業經營(尤其是與政治權力走得很近的網路公司及房地產開發商)影響頗大外,這與台灣現行經濟制度基本上並無不可調和的矛盾,所謂兩制其實只剩下政權問題,也就是台灣是否願意接受大陸共產黨一黨專政統治的問題。由於大陸綜合國力的提升,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的迴旋空間將愈來愈小。本書只從一個側面提供有事實和理論根據的討論框架,讓大家思考台灣究竟能往何處去。

  附錄有關釣魚台歸屬及西藏問題的兩篇未發表過的短文,是對中國人「想當然」的看法提供另一個角度的觀點。北京堅持中國對釣魚台及西藏都「有無可爭辯的主權」,而我則有理由認為這還是大有可爭辯的餘地。大陸政法界知識分子對某些敏感問題都只有在黨中央欽定的結論下做文章,萬馬齊瘖的局面看來還要繼續下去。

2017年10月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