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 (電子書)

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瞿宛文
图书标签:
  • 台灣史
  • 土地改革
  • 工業化
  • 民營化
  • 戰後台灣
  • 四大公司
  • 經濟史
  • 政治史
  • 台灣經濟
  • 企業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民政府遷台後,於1953年實施耕者有其田,將原為公有的四大公司(水泥、紙業、工礦與農林)民營化,以其股票做為給予地主地價補償的三成。為了配合農村土地改革而進行民營化的做法世所罕見。這做法宣示了土改是要促使農村資本轉移到工業,以推動現代化。一般認為土改使得地主損失嚴重,然而影響並不平均。民營化過程中,甚多對工商社會應變能力較佳 ,且擁有既有資源較多的本省地主菁英積極參與,並成功轉型。缺乏此等條件的大部分小地主,在轉型上則較為困難。
 
  《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呈現高度複雜的四大公司民營化過程,探究作為地價補償的出售公營事業的選取、估價、發行股票與輔導等過程,以及其涉及的政商博弈。就日後經營情況而言,民營化成績甚為參差。台泥最成功,農林甚失敗,而工礦農林售出的47個獨立單位中則不乏經營成功者。
好的,为您撰写一篇关于台湾战后四大公司民营化前因后果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特定电子书,但会深入探讨相关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演变以及其深远影响,力求详实、自然。 --- 图书简介: 转型之潮:台湾战后经济奇迹的阴影与光芒——以国家资本主义的解构与重塑为核心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台湾战后经济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以“四大公司”——台泥、台纸、台湾农林、台湾制糖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浪潮。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所有权转移,而是台湾经济结构、政治权力分配以及社会阶层变迁的全面重塑。通过对这一历史进程的系统梳理和细致考察,本书试图揭示在表面“经济奇迹”的耀眼光环之下,隐藏的复杂权力博弈、深层经济逻辑与未能完全解决的结构性矛盾。 第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诞生与角色(1945-1970年代) 战后初期,台湾经济百废待兴,国民政府接收了日治时期遗留的大量公营事业。这些企业,特别是被称为“四大公司”的实体,承担了重建基础设施、稳定物价、提供基础工业原料的关键任务。本部分将详细考察这些企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角色定位:从最初的稳定器、资源调配中心,到后来成为特定政治派系与经济利益集团的物质基础。 我们将分析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初期如何运作,以及它们在导入美援、推动“土地改革”后续政策(如“三七五减租”与“耕者有其田”运动)后,所扮演的间接角色。尽管四大公司本身并非直接的农业部门,但其产业性质(如糖业、农林业)与战后土地政策、农村剩余的转化机制之间存在深刻的互动关系。我们探讨的是,当土地资源被重新分配后,国家资本如何通过这些大型企业,将资本力量从土地引向工业化早期阶段。 第二部分:催生民营化的内在与外在压力(1970年代中后期) 进入七十年代,随着台湾经济体量的增长和全球化、石油危机的冲击,原有的以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开始显现出效率低下的问题。本部分聚焦于促使“国有化”走向“私有化”的内在驱动力与外在推力。 内在动力: 探讨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僵化、投资决策受政治干预过多、缺乏市场竞争活力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审视了随之而来的“政商关系”的演变——随着第一代经济精英的淡出,新一代的资本力量正在崛起,他们急切需要通过获取优质的国有资产,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与合法化。 外在推力: 考察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压力,以及台湾经济战略向高科技、出口导向型转型的迫切需求。政府决策层内部开始出现对效率优先的追求,认为将部分非战略性资产交予民间,能释放政府资源,集中力量发展更具前瞻性的产业。 第三部分:民营化的操作与权力重组(1980年代至1990年代) 民营化过程并非坦途,它涉及到复杂的资产定价、股权分配和政治授权。本部分将详细分析四大公司等关键企业的私有化路径:是通过公开招股、定向增发,还是通过特定利益集团的协商获得? 我们将深入探讨“民营化”在操作层面如何成为政治资本的交换媒介。这些资产的出售,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对特定社会阶层和政治派系权力版图的重新确认。部分案例中,国有资产的低价转让、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利益输送等问题,构成了此后数十年台湾社会关于“公平正义”和“经济垄断”争议的起点。民营化成功地将大量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从名义上的“国家所有”,转入了少数家族企业手中,这直接塑造了今日台湾的经济版图。 第四部分:深远影响:结构性转变与遗留问题 民营化完成后,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部分着重于分析这些变化的长期效应: 1. 经济活力与不平等: 一方面,私营企业带来了更高的经营效率和更快的资本积累速度,加速了台湾向全球供应链上游的跃升;另一方面,财富的集中化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普通民众在经济增长中的红利获取感降低。 2. 政治生态的嬗变: 强大的私人资本开始深度介入政策制定,使得政府在处理劳工权益、环境管制、土地利用等议题时,面临更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制衡。 3. 对后续改革的启示: 分析四大公司民营化的经验教训,对于理解台湾后续的金融自由化、公营事业改革以及当代社会对经济公平性的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照系。 结语: 本书认为,台湾战后四大公司的民营化,是理解当代台湾经济社会矛盾的关键钥匙。它标志着战后以国家主导的工业化阶段的终结,以及一个由私营部门主导、高度全球化的经济新时代的开启。这一过程既是效率的追求,也是一场深刻的权力再分配的博弈。通过对这一历史的细致回溯,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视角,去审视那些被“经济奇迹”叙事所掩盖的复杂现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瞿宛文
 
  美國史丹佛(Stanford)大學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曾任中研院研究員、臺灣大學城鄉所與經濟系兼任教授。研究著重於台灣與東亞經濟發展,近來也開始探討中國大陸經濟相關議題。曾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與社長。著作包括《中國產業的發展模式:探索產業政策的角色》、《台灣的不成功轉型:民主化與經濟發展》(聯經2020)、《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聯經2017)、與安士敦(Alice H. Amsden)合著的《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聯經2003)、《全球化下的台灣經濟》、《經濟成長的機制》等。

图书目录

一、前言
(一)重探土改的研究專題:回應翻案文獻
(二)本書的定位
(三)背景說明:簡述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
(四)四大公司民營化過程之簡述
(五)檔案資料說明
 
二、以公營事業股票補償地價的政策選擇
(一)選擇地價補償的方式
(二)會以公營事業股票作為地價補償政策的歷史緣由
 
三、出售公營事業標的之選定與資產重估
(一)選擇出售的公營事業
1.省級生管會的前置作業
2.省府經費小組初步定案
(二)出售公營事業估價委員會
(三)估價的高低與專業自主性
(四)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的參與
(五)肥料公司是否出售
(六)小結
 
四、四大公司如何移轉民營
(一)估價定案並籌劃移轉事宜
(二)訂定《移轉民營後輔導辦法》背後的博弈
1.分售辦法的演變:從分部門出售到分廠分售
2.《輔導辦法》定案及裁遣員工問題
(三)原有員工的安置問題
(四)台泥台紙移轉民營後如何分售工礦農林
1.分售辦法定案
2.分售的相關事宜:如何處理公法團股
3.分售結果
 
五、如何輔導民營化事業
(一)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
(二)輔導的目的與原則
(三)股價波動與證券交易所之設立與否
 
六、輔導的時期與成效,1954-1958
(一)四大公司民營化後之發展
1.台灣水泥公司
2.台灣紙業公司
3.重組後的台灣工礦公司
4.重組後的台灣農林公司
5.台灣農工企業公司
6.工礦農林分售出的47家廠礦
(二)農林工礦售出工廠的員工裁遣糾紛
(三)後續的發展情況
(四)延長輔導期間之爭議
 
七、結語
附錄
參考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1631
  • EISBN:978957086169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6MB

图书试读

前言
 
  國民政府在內戰失敗退守台灣之後,就立即開始推動土地改革。先是於1949年實行三七五減租,隨後在1953年實施了耕者有其田,對戰後台灣的發展有重大的影響。不同於當時大陸上中共的土地改革是無償沒收地主的土地,國府的土改則是以溫和改良為號召,因此徵收耕地時必須對農村地主給予補償。此次耕者有其田的地價補償,七成是土地實物債券,三成是四大公司的股票,即台灣水泥、台灣紙業、台灣工礦與台灣農林公司。而這四大公司是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接收的戰敗國日本工業資產中的一部分。
 
  換言之,國民政府在1953年為了補償農村地主,將原為公有的四大公司民營化,這事件有著相當特殊的意義。將公營事業移轉民營在全球並非少見,例如在1990年代原社會主義經濟體進入轉型階段的時候,即曾大規模地進行私有化。但是在二戰後落後地區配合著農村土地改革而為之,則甚為稀有,若非獨一無二。根據當時美國土地改革專家雷正琪,他認為台灣土改以公營企業股票作為地價補償的作法,是各國土改中唯一的案例,也是成功的案例。這個作法刻意地要促使原先凍結在耕地上的資本,轉移到工業領域以推動經濟發展,明確地將土改與經濟發展相連結,因而得到他高度的認可。在當時國共鬥爭脈絡延續下,國府當然將農村土改宣揚為自身優良的政績,是反共宣傳中其優於中共的證明。此外,在冷戰環境下,這案例也被美國政府當作落後地區以非共產主義運動方式進行土地改革的典範,因此國府在美國林肯土地政策學會資助下,於1968年建立了土地改革訓練所,協助培訓後進國家相關人才。
 
  公營事業民營化意味執政者將公營事業移轉給私部門,形式目的是促進私部門工業的發展,鼓勵私人企業的成長。這必然牽涉到政府與民間資本的關係,即政商關係的變化,而實施是否成功則涉及執行的效率與公平性,更多是關於促進經濟發展的成效。因此,對於戰後初期此一重大政策的評價,必然意味著對這些相關政治與經濟層面的討論與評估。
 
  不過近年來,在台灣政治轉型過程中,台灣社會通行的論述(以下簡稱本土論述)對國民政府政績基本持否定的態度,尤其是戰後初期國府所進行的農村土地改革。本土論述認為當初的土改不單沒有必要,並且是國民黨外來政權強奪本地人的土地,為政治目的壓制本省菁英的歷史事件。與此相關聯,本土論述更認為四大公司的民營化是一項失敗的政策,其認為四大公司股權在移轉給地主後股票價值迅速流失,使得地主損失嚴重,不單導致地主階層的沒落,並且沒有產生引導地主進入現代工業的成效。再則,其也認為當初土改之所以得以實施,是因為國府是一個外來威權政權,本地地主政治菁英並無法抵抗。本土論述所引申出的政策意涵,顯然從地主權益出發,並不支持追求土地平均分配,以及土地增值歸公的價值與政策目標,該論述也沒有正視後進地區追求「現代化」、現代經濟發展的要求。
 
  在現實中,今日多數後進國家中土地分配之不均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如巴西至今仍有參與者超過百萬的無地農民運動在活躍著。國際學界雖對土地改革的必要與可行性仍有爭論,然多會同意這不均使得這些後進地區社會分化,更妨礙經濟發展的進程。從此角度來看,相較之下,台灣戰後初期農村土地改革的成績則甚為顯著,因台灣成功地實施了農村土地改革,農業生產持續成長,而在以農支工的政策下工業生產更是突飛猛進,使得台灣逐步從傳統農業社會成為現代化工業社會。然而,在60多年之後,重新來評價當時的土地改革卻並非易事。當年國府曾高舉追求社會平等及現代化目標來宣揚土改政績,而台灣土改的經驗,包括將公有企業股票作為地價補償的作法,也曾是其他後進國家亟欲學習甚而前來取經的典範,在今日卻遭到台灣社會本土論述的全面否定。
 
  本書將探討此次土改引發的四大公司民營化的過程及其成效,其對地主的影響及促進經濟轉型與工業化的成效,地主階層的參與情況及政商關係的演變,並探索引申出的相關理論性問題。
 
  (一)重探土改的研究專題:回應翻案文獻
 
  如上述,近年來對當年土地改革持否定態度的翻案文獻較為普遍,而現實中台灣土地規劃的相關問題卻仍然甚為嚴重,全面否定當年土改並無助於我們了解這些土改所遺留的問題,因此重新檢討土改相關論述實有其必要性。為此筆者曾籌組一個研討專題,〈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刊登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5,第98期)。專題包括三篇論文,其中之一瞿宛文(2015)將台灣戰後土改放回到歷史脈絡中,從國共兩黨競逐中國現代化革命領導權的角度,來理解國府為何在敗守台灣後實施了溫和的土改。因中共以土地改革動員農民發動農民革命取得成功,迫使國府高層終於下決心在台進行了土改,基於其本身保守的性質與客觀環境,它採取了溫和土改的方式,而一些有利的輔助性客觀條件也有助於土改的成功。土改的成果有賴於相關政策的配合,包括融資、農推、水利與基礎建設等方面,呈現出國府在大陸失敗後經營農村戒慎恐懼的態度;其更源於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對農業原料及農村剩餘人力的需求。同時土地改革強制地主經濟轉型,有助於分配之平均及現代化的推動。
 
  就當初農村土改如何得以進行,廖彥豪、瞿宛文(2015)做了初步的政治經濟分析。該文探討了當初《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的立法過程,呈現了本省政治菁英代表地主階層與國府高層土改派進行博弈的歷程。當時本省政治菁英主導省縣市議會,在省府及中央也有其代表,他們高度動員進行聯盟共同對國府高層土改派施壓,而保守的國府是採取由上而下的改革,不曾動員農民參與政治過程,因此佃農並未能在政治上集結出聲。在此情勢下,主事者行政院長陳誠決議對中大地主做出顯著讓步,採行了「兼顧地主」的溫和改革。這研究反駁了當今台灣本土論述所描述的「地主弱體化」只能被動接受改革的說法,也可由此理解此次土改及其推動的現代化,對既有鄉土社會做出了相當的妥協。更重要的是,妥協是以犧牲未來都市平均地權的基礎為代價,種下日後都市土地政策失靈的種子。
 
  此文也呈現了國府政權治理的現實情況、政治勢力競逐的動態、本省地主菁英的角色,而這些是理解戰後台灣經驗所必須掌握的面向。同時,本土論述對土改的否定,或也顯現出既有地主菁英論述對台灣民主化運動的影響,進而造成至今土地問題之不易得到解決。
 
  本土論述在建構反對國府威權統治的說法時,也援引西方個人權利原則為支持,將今日台灣土地私有產權視為理所當然,有論者因而認為當年的土改(以及今日的土地徵收)是對此權利的一種侵害。專題的第三篇論文是何欣潔的〈由鄉莊社會到現代社會〉,該文對土地產權進行了歷史性分析,引用戴炎輝以「鄉莊社會」描述台灣開墾型農業社會的用法,指出產權其實是一種社會關係,在既有鄉莊社會中未曾清楚界定的產權關係,其實反映了當時鄉莊社會自治的面貌。日殖政府為了將台灣改造為日本資本可以進入的場域,取消大租戶,確立了小租戶對土地的產權,但他們並無全面改革社會的意圖,故並未介入租佃關係。而退守台灣的國府為了施行土地改革並推行現代化,因而介入了租佃關係,且徵收了大部分共有土地。如此由國家高度介入,將土地產權界定為排他的、以個人為權利主體的現代化所有權,推進了台灣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如前述,這個歷史性視野將問題放回「後進地區從傳統轉型為現代社會」這脈絡來理解,該文清楚顯現今日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代個人私有產權」,其實正是當年土地改革的結果。如此則能將「現代化」理解為一漫長複雜的過程,同時凸顯出現代化的異質性,亦即在既有鄉莊社會上所銜接出的現代化必有其特殊之處,這將有助於我們了解現今農村土地及農業的現實情況。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台灣經濟史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不容錯過的重量級作品。它挑戰了過去那種將土地改革視為純粹的社會政策,以及將民營化視為單純的財經改革的二元對立觀點。真正的歷史往往隱藏在兩個看似不相干的巨變之間那微妙的結構性連結裡。土地改革所造成的社會穩定和人力釋放,是工業化的溫床;而國營事業的壟斷和效率問題,最終推動了民營化的不可逆轉。如果這本書能成功地勾勒出這條歷史的長線,展示出早期制度設計如何潛藏了後期的結構性矛盾,那它就提供了理解台灣當前產業結構與城鄉發展不均的深刻鑰匙。我個人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評估這些決策對台灣社會公平性的長期影響,畢竟,經濟奇蹟的背後,社會成本的衡量從來都是最複雜,也最容易被遺忘的一環。

评分

這本《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重探台灣戰後四大公司民營化的前因後果》顯然觸及了台灣戰後發展史上幾個極為關鍵的轉捩點。光是書名,就能讓人聯想到那個時代複雜的政治經濟脈絡。那個年代的土地改革,對台灣的農業結構和社會階級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不僅僅是分配土地,更是形塑了後續工業化的基礎。許多人或許只看到工業起飛的表象,卻忽略了底層的土地正義如何成為這場經濟奇蹟的隱形推手。我個人一直很好奇,那些被重新分配的土地資源,究竟是如何被引導、轉化為投入新興工業的資本?這中間的機制和決策過程,必然充滿了權力拉扯與歷史的偶然性。尤其是在談到「四大公司民營化」時,這就將時間線拉到了更近的現代,探討的是國家資本主義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關鍵時刻。這類型的研究,需要深厚的史料挖掘和細膩的歷史詮釋,期待它能揭示出一些過去被簡化或忽略的歷史細節,讓咱們更能理解今日台灣經濟體制的根源。

评分

讀到這個主題,我就想到我父母那一代人,他們對於土地的感情是難以言喻的。對於他們來說,土地不只是生產工具,更是安身立命的尊嚴所在。戰後初期,國民政府推行的平均地權和耕者有其田政策,對農村社會的衝擊是巨大的,那種從「佃農」到「自耕農」的身份轉變,其心理和實際利益的複雜性,絕非教科書上的幾句話可以概括。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探討農民在改革過程中的能動性,以及改革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的影響,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視角。更別提,土地改革所釋放的政治資本,是如何被用來鞏固政權,進而推動後續的經濟發展戰略。我比較好奇的是,改革的「後果」部分,對於不同區域的農村,其發展的路徑差異有多大?是形成普遍的富裕,還是催生了新的城鄉差距?這種分化的歷史,往往是研究台灣社會變遷時最耐人尋味的部分。

评分

說到「四大公司民營化」,這簡直就是台灣經濟自由化浪潮的縮影,代表著從威權體制下的國家主導經濟,轉向強調效率與市場機制的關鍵一步。這些大型國營事業,像是過去的糖廠、水泥廠,它們在日治時期乃至戰後初期,扮演了穩定經濟和推動基礎建設的核心角色。然而,隨著國際化壓力與經濟結構轉型,民營化的浪潮勢不可擋。這個過程充滿了爭議,不單純是產權的轉移,更是涉及大量員工的生計、產業政策的轉向,以及政治獻金和利益輸送的疑慮。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嚴謹的框架,去分析民營化決策背後的理性考量與非理性因素的交織。特別是在探討「前因」時,土地改革是如何為這些大型企業的早期發展奠定基礎,而後來的民營化又如何反過來影響了土地資源的利用,這種互文性關係的梳理,絕對是這本書的重頭戲。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組合極具野心,將農村的基礎變革和工業體系的頂層調整放在同一個分析光譜下檢視,這需要極高的理論整合能力。台灣的發展路徑,常被視為一個「國家引導型」的典範,但典範背後總有被犧牲或被邊緣化的群體。土地改革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農業本身,它重新排列了社會的資本結構。而四大公司的民營化,則可以視為國家逐步退出特定經濟領域的標誌。我比較感興趣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這兩個看似橫跨不同時間尺度的事件之間的「因果連鎖」。是土地改革提供了早期資本積累的動力,間接促成了國營事業的壯大,進而催生了後續必須民營化的壓力嗎?或者,民營化本身是否又改變了農村剩餘資源的流向?這種宏觀歷史敘事的精確性,取決於作者能否跳脫單一的經濟決定論,去描繪出一個更立體的、充滿選擇與制約的歷史圖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