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全球化之衝擊與地球村之生命共同體理念,國際教育乃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世界各國對於國際教育推動不遺餘力,綜觀台灣亦戮力於國際教育政策之擘劃與推動。本書基於國民小學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唯有小學階段扎根國際教育之永續政策與執行力,方能奠定及裨益培育具備全球移動力與競合力之國際化人才。
本書特色
國際教育議題重要而備受關注,本書以IPO為架構,關注教育現場之策動,完整論述臺灣國際教育之政策與實踐。
鑑於全球化之衝擊與地球村之生命共同體理念,國際教育乃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世界各國對於國際教育推動不遺餘力,綜觀台灣亦戮力於國際教育政策之擘劃與推動。本書基於國民小學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唯有小學階段扎根國際教育之永續政策與執行力,方能奠定及裨益培育具備全球移動力與競合力之國際化人才。
本書特色
國際教育議題重要而備受關注,本書以IPO為架構,關注教育現場之策動,完整論述臺灣國際教育之政策與實踐。
蔡金田
現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研究專長
校長學、教育行政、學校行政、教育管理
學歷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
考試
全國高等考試教育行政及格
臺灣省督學課長儲備訓練班結業
經歷
國小教師、組長、校長;縣立體育場場長;教育局課員、督學、體建課長、學管課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領導培育中心主任
著作
《創意學習校園》、《我國中小學校長培育、甄選、任用制度之規劃》、《課程行動研究??反思實務工作者的方法與資源手冊》、《運用教師社群進行資訊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民中學教育公平指標》、《智慧學校》、《學校行政理念與分析》、《知識、智慧與領導》等專書、另合著《國民中學教育公平指標》、《臺灣國民中小學校長通識素養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臺灣高等教育行銷策略指標建構與實證分析》、《學校兼任行政教師行政專業能力指標建構與分析》等;國內外期刊及研討會專題研究論文110餘篇。
劉素珠
學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博士
台中教育大學初等教育學系碩士
彰化師大輔導學系學士
經歷
大專院校 助教
國民小學 教師 組長 主任 校長
教育處榮譽督學
研究專長
學校行政
師資培育
補救教學/學習扶助
閱讀教育
有鑑於全球化之衝擊與地球村之生命共同體理念,學校教育國際化已然成為顯學,而國際教育乃成為新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世界各國對於國際教育推動亦不遺餘力,2016年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更指出孩子是否具備理解國際新聞及分析議題的能力,將決定其面對全球化衝擊下的生活能力與職涯競爭力,並自2018年起增列「國際素養或全球競合力」(global competence)測驗項目於國際學生評量計畫(the 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中,足見國際素養或全球素養係當代所重視與關心之議題,國際教育議題已成為國際組織與世界各國高度關注之新焦點。
在台灣,綜觀中央與地方戮力於國際教育政策之擘劃與推動,教育部2011年4月頒訂以扎根培育21世紀國際化人才為主軸之《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是啟動臺灣國際文教領域之新里程,更是指引中小學國際教育之燈塔。全球化與國際教育是吾人必須迎接的教育趨勢之一,而國民小學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在世界各國關注推動國際教育的潮流下,唯有小學階段扎根國際教育之永續政策與執行力,方能裨益培育具備全球移動力與競合力之國際化人才。
筆者鑒於國際教育議題日趨重要與備受關注、國民小學階段國際素養之扎根與重要性、國民小學階段國際教育本土化研究之闕如,以及關注教育現場推動現況等動機,本書乃以國民小學階段國際教育之實施進行探究。
本書共分為二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脈絡,共分為二章,包括背景脈絡與理論研究。內容主要敘述國際教育的背景,筆者研究動機及目的等,並藉由國內外國際教育或全球教育相關文獻的梳理歸納,探究國際教育之內涵台灣、英國與美國推動國際教育的政策現況等,進行論述與評析。第二部分為實證分析,共分為三章,包括實證研究分析結果與討論、實證研究分析結論,並據以對未來國際教育之實施提出改進途徑。內容係以推動國際教育之輸入(input)面向、過程(process)面向以及輸出(output)面向 之「IPO」為架構模式,針對2012~2018年申辦SIEP公立國民小學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據以形成實證研究分析結果討論與結論,亦對未來國際教育之實施提出改進途徑和建議。
本書撰寫過程中,承蒙多位師長指導與斧正,以及承蒙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的鼎力支持方能順利出版,謹致上最誠摯的敬意與謝意。雖然本書撰寫過程力求嚴謹,但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各方先進不吝指正是幸。
坦白說,對於「國際教育」這個詞彙,我總有一種既期待又害怕受傷害的複雜情緒。期待的是,希望透過國際交流,能讓台灣的視野更開闊,學生的思維更具全球觀;但害怕的是,過度的國際化會不會稀釋掉台灣本土文化和教育的獨特性?這本書如果能觸及這種平衡的藝術,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不只是一本政策白皮書的延伸,而是能深入探討在推動國際化的過程中,如何同時堅守台灣的教育主體性與價值觀。舉例來說,在引進外國課程或聘用國際師資時,如何確保教學內容既符合國際標準,又不偏離我們對公共價值和社會責任的期待?這種對於「在地化」與「國際化」之間辯證關係的討論,是我非常感興趣的章節。一個成熟的國際教育體系,必然是能將世界精華吸納,同時又能鞏固自身核心價值的。
评分這本關於台灣國際教育的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台灣的國際化腳步一直走得很快,從早年雙聯學位、交換學生的推動,到近年來新南向政策的積極佈局,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關鍵。我個人對於政策層面的探討一直很有興趣,畢竟政策的制定往往反映了國家對未來的願景,以及在國際舞台上希望扮演的角色。我很想知道,在當前的地緣政治氛圍下,台灣的國際教育政策是如何調整與應對的?例如,在招收國際學生、推動華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以及鼓勵台灣學生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政府究竟設定了哪些具體的目標與策略?如果書中能深入剖析這些政策背後的邏輯與資源分配情況,那對於理解台灣高等教育的未來走向,絕對是極具價值的參考。我特別期待看到針對不同地區(如東南亞、東北亞、歐美)的差異化策略分析,因為每個地區的文化背景和教育體系都截然不同,單一的政策很難適用於所有情況。
评分翻開這本書,我心裡想的是,台灣的國際教育實踐面到底做得怎麼樣?畢竟,政策寫得再好,如果沒有落實到學校的日常運作中,那也只是紙上談兵。我比較關注的是,具體來說,我們的學校在「國際化」這條路上遭遇了哪些實際的挑戰?是師資人力不足?課程設計不夠國際接軌?還是學生的文化適應問題居多?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成功案例的田野調查,或許能給那些正在努力推動國際化的學校一些具體的啟發。例如,某大學如何成功吸引到一批來自特定國家的學生,並且在校園內建立了良好的跨文化交流環境?這種微觀層面的實踐經驗,往往比宏觀的政策分析來得更有感。當然,我也想知道,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在面對全球高教競爭時,是否有發展出獨特的競爭優勢或教育品牌?這種務實的探討,對我們這些在教育體系裡摸索的人來說,才是最需要的。
评分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是否紮實,對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參考指標。國際教育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涵蓋了跨文化溝通、比較教育學、教育社會學等多個分支。我好奇的是,本書是否能結合最新的國際教育理論框架,來分析台灣的現況?例如,使用國際學生流動的「推力」(Push)與「拉力」(Pull)模型,或是探討全球化對地方教育體系產生的「依賴性」問題。如果書中能提供嚴謹的量化或質化研究數據作為佐證,而不是純粹的政策倡議,那它的學術價值就會大大提升。尤其在面對全球高等教育市場的資訊不對稱時,一個具備扎實理論基礎的研究,才能幫助我們更清晰地診斷問題,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而非只是跟著潮流走。
评分作為一個關心國家未來發展的台灣公民,我特別關注國際教育政策在「軟實力」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文化輸出和國家形象塑造的有效途徑。如果這本書能夠跳脫出單純的「引進」與「輸出」的框架,轉而探討台灣教育如何成為一個「中介平台」,連接不同區域的知識網絡,那將會是一個極具前瞻性的視角。例如,台灣能否透過其獨特的民主經驗或科技實力,在國際教育合作中,提供其他國家所缺乏的特殊價值?這本書能否揭示出,台灣在國際教育舞台上,除了「學生」和「學校」之外,更深層次的「國家品牌」塑造策略?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更宏觀、更具戰略性的論述,將國際教育視為國家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行政事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