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 (電子書)

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俊儒
图书标签:
  • 教师发展
  • 科学传播
  • 教育研究
  • 教学方法
  • 教育心理学
  • 职业发展
  • 终身学习
  • 教育创新
  • 教研室管理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研究中教學、教學中研究

  當新進教師登上大學殿堂,心想終於能一展所長時,卻被派去開設非專長科目?當資深老師為各種量化指標疲於奔命時,卻發現自己早已與科技生活脫節,還跟學生的距離愈來愈遠?

  如果有一種方式,可以教學與研究並重,還能找回「當老師的意義」,那該有多好?

  這本書,寫的就是這樣一個教學實踐研究的故事。

  書中從問題意識、理論基礎、教學題材、教學方法、學生學習心理與評量方式六個主題,來看作者如何透過教學而在學術研究上受益,這些受益又如何嘉惠學生的過程。

  從背景的觀察發想,到教學研究策略的建構落實,最後透過成果的反思及改良,來營造一個正向回饋的教研歷程,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往往一個轉念就可以促成教學的精進,同時也可以激發研究的發想。無論你是「研究精算師」還是「教學傳教士」,無論你是學界先進,還是新進菜鳥,只要對研究有熱情,對教學有執著,相信都可以藉由本書的啟發,找到屬於自己的教研之路。

  ※全書各章提供作者Podcast導讀內容,請在iTunes、Spotify、SoundOn等媒體搜尋「NCTU PRESS說書中」節目收聽。

本書特色

  1. 呈現大學「一門課的教學研究」:闡述「科學、新聞與生活」通識課的相關研究與心得,甚至是失敗與挫折,可促發老師教學新意與想像。

  2. 提供完整教學規劃與操作步驟:每個章節皆分「問題意識」及「實戰」,以教學理念與發想為開端,前進教學現場實踐並記述細節及過程。

專文推薦

  對於想要落實教學結合研究的老師,本書提供一套完成的規劃與操作步驟可以按部就班去落實,很有參考價值。──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東升

  將教學與研究適當地結合,是一個大學教師自我救贖(redemption)的過程,找回熱情與意義感的過程。──成功大學副校長 林從一

  本書讀來令人驚豔,娓娓道來作者心路歷程,包含理念、實驗,甚至是失敗與挫折,促發我的反思與想像。──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周倩

 
书籍简介:洞悉教育变革,重塑教师职业认同 书名: 教师职业的未来图景:从专业发展到社区赋能 作者: 艾伦·瑞德 出版社: 寰宇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年秋季 --- 本书导言:教育的十字路口 我们正处于一个教育范式加速转型的时代。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学习的各个角落,社会对教育质量和公平性的期待达到了新的高度,教师的角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构。仅仅掌握学科知识和传授技巧已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本书正是为身处这场变革浪潮中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初入职场的青年教师,还是经验丰富、寻求突破的中坚力量——提供一份前瞻性的路线图。它不再关注“如何教好一堂课”,而是深入探讨“如何成为一个适应未来、具有持久影响力的教育家”。 本书立足于对全球教育趋势的深刻洞察,结合教育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以及社会创新理论的前沿研究,旨在帮助读者构建起一个多维度、可持续的教师职业发展框架。我们相信,未来的优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习的设计师、社区的连接者和教育生态的积极塑造者。 第一部分: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义与专业认同的构建 本部分探讨在信息爆炸和人工智能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教师身份的核心价值所在。我们挑战了传统的“知识权威”模型,转而聚焦于“高阶思维促进者”和“情感智能引导者”的新定位。 第一章:告别“知识搬运工”:重塑教师的价值主张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内容的传递。然而,随着网络资源的普及,这一职能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本章将详细分析数字时代对教师核心技能的要求。我们将探讨如何从仅仅教授“是什么”转向引导学生探索“为什么”和“如何做”。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整合能力以及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强调教师在情境化学习和项目式学习(PBL)中的设计者角色。 第二章:探寻职业韧性:应对不确定性时代的心理资本建设 教师职业倦怠是全球性的难题。本书将引入“职业韧性”(Professional Resilience)的概念,并将其视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核心素质。我们将分析压力源的结构性来源——包括行政负担、评估压力以及社会期望的错位——并提供基于正念(Mindfulness)和积极心理学的工具包,帮助教师建立起持久的内在驱动力和情绪调节能力。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建立个人边界和维护身心健康,确保教育热情得以长久维持。 第三章:从“个体户”到“学习共同体”:协同教学的新范式 孤立的教学实践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教学需求。本章深入剖析了专业学习共同体(PLC)的有效运作机制。我们将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展示如何跨越学科和年级的界限,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学策略的共创和集体反思的深化。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在组织内部建立起一种基于信任、鼓励冒险和容忍失败的文化,从而实现集体的专业成长。 第二部分:教育创新与学习环境的设计 本部分将视角从个体教师转向教学环境的整体设计,探讨如何利用最新的教育科技和学习科学成果,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效能的学习空间,无论是物理空间还是虚拟空间。 第四章:学习环境的生态化设计:超越教室的界限 成功的学习不仅仅发生在传统的四面墙内。本章强调将学习活动延伸至真实世界。我们将讨论如何构建“无边界教室”,利用社区资源、行业伙伴和公民科学项目,为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问题和任务。内容涵盖了如何设计有效的社区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项目,以及如何利用博物馆、图书馆、企业作为扩展的教学场所,使学习更具相关性和社会意义。 第五章:数据素养与个性化教学的平衡 教育数据化趋势不可逆转,但数据的使用必须审慎。本章旨在将数据分析从一种评估负担转变为一种赋能工具。我们将探讨如何收集和解读学习分析数据(Learning Analytics),以洞察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状态,而非仅仅追踪分数。关键在于如何利用这些洞察来实施真正有意义的、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干预,避免将学生简单地“标签化”或“算法化”。 第六章:面向未来的技能培养:计算思维与跨学科叙事 随着技术驱动的变革加速,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已成为新的基础素养。本章阐述了计算思维不仅仅是编程技能,而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我们将提供具体的方法,教导教师如何将计算思维的逻辑融入到历史、文学、艺术等非技术学科中,通过跨学科项目,训练学生用系统的眼光理解和重构世界,培养出能够驾驭复杂系统的未来公民。 第三部分: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职业能见度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必须懂得如何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进行有效沟通,并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力量。 第七章:教育叙事的构建:提升教师的公共话语权 教师的声音往往被行政决策或媒体报道所淹没。本章聚焦于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沟通。我们将教授教师如何将复杂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成长故事,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共鸣的叙事。讨论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博客、公开演讲等渠道,清晰、有力地阐述教育的价值,从而赢得家长、决策者和社会的信任与支持。 第八章:教育倡导的艺术:驱动制度性变革 教育的进步往往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动力。本章指导教师如何从“实践者”成长为“倡导者”。我们将分析有效的教育政策倡导框架,从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构建有力的论据、到组织和参与政策对话的全过程。目标是使教师群体能够主动参与到课程标准制定、资源分配和教师专业发展政策的讨论中去,真正影响教育生态的顶层设计。 第九章:教育家的长期主义:职业生涯的持续演化 本书的终章超越了眼前的挑战,展望教师职业生涯的纵深发展。我们将讨论如何制定一个跨越二十年的职业演化蓝图,包括何时进入指导(Mentoring)角色、何时投身于学术研究、何时参与到教育科技的创业浪潮中。核心思想是:教育家的影响力不应在退休后消失,而应通过知识的传承和结构的创新,实现持久的教育遗产。 结语:成为教育的引擎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深思:你希望你的教育生涯留下怎样的印记?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手册,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所有教育工作者,超越日常的职责界限,勇敢地拥抱变革,成为重塑未来学习体验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更强大的专业自我、更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环境以及更具影响力的社会角色,我们共同定义教育的下一个辉煌时代。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俊儒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者,科技部108年度傑出研究獎、教育部第一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得主。目前擔任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總主持人、科技部「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執行委員。

  研究專長為非制式科學教育、科學傳播、公眾科學參與及通識教育等,關心媒體與科學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各種與科學相關的社會及文化議題。

  持續發表專業論文於各學術期刊,並為PanSci泛科學及udn鳴人堂專欄作家,著有《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2014)一書,以及編著《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2016)及《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2018)、《新媒體判讀力:用科學思惟讓假新聞無所遁形》(2020)等書。

  ★udn鳴人堂專欄  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1008/336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教學實踐研究的強心針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陳東升
推薦序二 災難中思索教學研究 成功大學副校長 林從一
推薦序三  成一家之言 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 周倩
自序
前 言 研究中教學,教學中研究
第一章    問題意識:為什麼要開這門課?
第二章    理論基礎:用什麼架構來開這門課?
第三章    教學題材:用什麼題材來達成你的使命?
第四章    教學方法:如何引導有差別?
第五章    學生學習心理:學生到底在想什麼?
第六章    評量方式:用什麼方式來評估學生的學習?
終 章 經營一個踏實的教研生涯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86144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5MB

图书试读

自序

在教研過程中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理智上,這是一本寫給大學老師的知識普及書,訴說著教學與研究這兩項大學老師最重要的工作究竟該如何調和。情感上,這比較像是忠實記錄自己如何透過教學而在學術研究上受益,這些受益又如何嘉惠學生的過程。

  在我剛剛踏入大學職場的時候,曾經有好長一段時間在科技大學的夜間進修部授課。有一次,有位同學從上課一開始就趴著睡覺,睡到渾然忘我,我終於忍不住搖醒他,學生痛苦地睜開眼睛並不耐煩地衝著我說,他白天上班很累,我也沒好氣地質問他:「那你上班的時候,敢這樣睡覺嗎?」這時,這位同學回嗆了一句讓我終生難忘的話,他說:「老師,你要知道,我白天是領錢的,晚上是付錢的。」頓時,教室裡的空氣都凝結了⋯⋯

  我的研究領域是科學教育與科學傳播,花了許多時間跟同儕、先進、專家討論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學素養、如何進行有效的科學傳播。遇到前面這種狀況,當下確實讓我顯得束手無策,我可以選擇牙一咬就捱過去,然後暗地裡咒罵這樣的學生根本就不配學科學?!當然,也可以有另外一種選擇,就是面對這樣的難堪,看看自己平時的高調為何激不起這位學生的生命熱情?在我的經驗裡,每位大學老師的教研生涯中一定會有幾次類似這種可以「轉大人」的機會,往往一個轉念就可以促成教學的精進,同時也可以激發研究的發想。我不敢說自己的教學絕對可以收服這樣的學生,但我確實時時在心中關照這樣的學生,因為這同時是我研究問題的一環。

  有一次跟一位歷史學界十分令人敬重的前輩聚會時,他提及現下許多學術研究的概況(尤其是在醫學教育,醫學與人文之間該如何取得應該有的平衡這個問題上),他語重心長地說道,醫生不能只是有「素養」,還必須要有「學養」,有了學養在未來才能夠具體的分析事物,對社會做出更大、更具結構性的貢獻。這個說法對我來說像是暮鼓晨鐘,因為對照自己研究領域的學術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學養」包括了很多不同層面的道理,它的意義除了是視野及見地,更主要的可能還有背後那一套能夠與時俱進、不斷體察社會脈動的方法論基礎,有了這一套抽象化基礎,再加上學者自己孜孜不倦的耕耘,知識的體系及脈絡方能深刻的建立,也才會對受教的學生做出貢獻。如果沒有這個部分,在大學的教學工作就只會剩下各種不同形式的「情意相挺」,就算熱情不會用盡,但是難保自己因為在知識深度上的耕耘不足,而成為下一代學子在知識探索旅程上的絆腳石。

  這本書,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想與誕生。不是我認為自己的研究或教學的功力已臻化境,而是在這個追尋的過程中,它提供給自己許多日久彌新的探索動力,讓人覺得這個工作實在有趣。我是物理學出身,所以總是不知不覺地用一種結構化的方式來說明事情,這一本書也是一樣,我採用一種很結構化、文體上不容易被歸類的型態來說明,我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東西。許多學術文章的書寫,都是一個理性重建的過程,在真實的研究進行過程中,其實多不是如此的順遂以及邏輯井然,而是許多忽前忽後、進了又退、退了又進的過程。透過本書,除了希望對於自己整體的學術思考有所說明,更希望能夠記錄許多「定稿論文」裡面看不見的花絮。這些花絮意味的是許多在研究過程中隱而未見的關鍵過程,也是真的進行過學術研究的人最津津樂道的部分。因為這些過程的累積往往決定了研究的品質,也讓「外行人」能夠蛻變為「巷內人」。

  在本書出版的前夕,十分榮幸地獲知自己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獲得「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的肯定,對我來說,這一個獎項與我在2007 年所獲得的「全國傑出通識教師獎」,具有同樣彌足珍貴的意義,這也是教學可以引領研究的一種證明。教學與研究就像是習武一樣,應該要經歷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其實不知道自己是在哪個階段,但在書寫本書的過程中,確實隱約有遊歷過這幾個階段的感覺。這本書不是什麼論文攻略或是發表秘笈,它是一個知識探索過程的心得分享,希望大家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同等的愉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似乎暗示了一種從「教學實踐」到「學術反思」的雙向建構過程。很多時候,我們老師都在忙著做,忙著備課、忙著批改,根本沒有時間停下來回顧和沉澱。而「教研」往往被視為是與教學現場脫節的學術活動,這對基層教師來說是一個門檻。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會如何拉近這兩者的距離?會不會提供一些簡單易懂的研究方法,讓老師們也能把自己的教學經驗系統化、數據化,變成可以分享和驗證的「教研成果」?尤其在面對現在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綱改革,我們更需要有扎實的研究基礎來支持我們的教學決策,而不是憑感覺在跑。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將日常教學問題轉化為教研命題的思維路徑,那對想要精進自己的老師來說,簡直是寶藏。希望它能破除那種「寫論文才算研究」的迷思,讓每一個願意反思教學的老師,都能找到自己的研究方法論。

评分

說真的,現在台灣的教育環境,老師的壓力真的不是外人能想像的。除了教學工作,還要應付各種行政雜事、親師溝通,甚至還要處理少子化後學生素質差異越來越大的問題。所以,一本能夠真正貼近現場、體會老師們心境的書,絕對會很受歡迎。我預期這本書或許會談到「教育領導力」這個概念,但不是指傳統的行政主管,而是指每一位老師如何在其崗位上發揮影響力。也許是透過課程設計,引導學生思考;也許是透過班級經營,營造正向的學習氛圍。這種由內而外的影響力,往往比強硬的制度規範來得更有效。我還想看看,書中會不會觸及到「教師的職涯發展」。畢竟,我們不可能一輩子只做同一件事情,如何在新環境中不斷自我更新、找到新的教學熱情,是很重要的課題。畢竟,如果老師自己都失去了熱忱,又怎麼能點燃學生的學習動機呢?我期待這本書能給人一種「雖然辛苦,但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的鼓舞感。

评分

欸,我最近拿到一本新書,雖然還沒翻完,但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這年頭,大家都在談「教學創新」啦、「翻轉課堂」啦,感覺好像每一位老師都在努力尋找自己的定位。這本書的標題「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直接就戳中了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痛點吧?畢竟,我們每天面對的學生越來越多元,教學的場景也越來越複雜,單靠以前那套老方法已經行不通了。我猜,作者應該會從一些很實際的角度出發,去探討老師在現在這個社會上,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是知識的傳遞者?是學習的引導者?還是學生心靈成長的陪伴者?我覺得,要成為一個「好老師」,絕對不只是會教書這麼簡單,還需要很多軟實力,像是溝通技巧、情緒管理,還有對科技的掌握度等等。光是想到要面對那些數位原住民學生,我就頭大了,他們獲取資訊的速度比我們還快,老師的角色就必須從「全知全能」轉變成「資源整合者」。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教學哲學,那絕對是值得投資的一本書。我還蠻期待看到書中會如何剖析當代教育現場的困境與出路,希望能找到一些屬於自己的答案。

评分

這本書的副標題「從科學傳播到經營教研」,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而且涵蓋的範圍很廣。我個人是比較偏向理工背景的教師,所以對「科學傳播」這塊特別感興趣。在台灣,科學教育一直面臨一個挑戰,就是如何讓枯燥的公式和理論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真正理解科學背後的邏輯與應用。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把課本內容講完,考試考完就沒了,學生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如果書裡能分享一些成功的科學傳播案例,或是如何把跨領域的知識有效地融入教學中,那對我來說會是很大的啟發。另外,「經營教研」這個部分也很關鍵。很多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心得,但往往是單打獨鬥,沒辦法形成一個有效的社群。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建立有效教師社群、甚至推動校內外教研合作的架構或心法,那就太棒了。畢竟,教學相長,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對提升整體教育品質是絕對有幫助的。我希望它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能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議,讓老師們知道如何從「個人成長」邁向「集體精進」。

评分

以一個在教育現場奮鬥多年的老鳥視角來看,我覺得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定義「成功教學」的標準。在這個不斷變動的時代,用過去的 KPI(例如考試分數)來衡量一位老師的好壞,已經顯得非常片面了。真正的成功,應該是培養出具備獨立思考能力、能夠適應未來社會變遷的個體。書名中的「你想當什麼樣的老師?」這個問句,其實就是在逼迫我們直面內心的價值觀。你是想成為一個安全、規矩地完成任務的老師,還是願意承擔風險、去嘗試那些可能失敗但有巨大潛力的創新教學?這種內在的掙扎和選擇,才是教育工作者最核心的修煉。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勇氣,讓老師們敢於跳出舒適圈,去探索那些還沒有標準答案的教育新領域。總之,光是書名帶來的這種自我審視的空間,就已經非常難得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看看裡面到底藏了多少真知灼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