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 (電子書)

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紀潔芳
图书标签:
  • 生命教育
  • 大學教育
  • 課程規劃
  • 教學實務
  • 創新教學
  • 高等教育
  • 傳承
  • 教育理念
  • 電子書
  • 教學資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命教育在大專校院已經推動了三十年,到底生命教育是什麼?教些什麼?怎麼教?如何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以上問題,將由來自31所大專校院、46位擔任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老師一一為您撰文解說。

  若問「生命教育是什麼」,亦可反問「什麼不是生命教育」,我們會發現,生命教育上課的地點無所不在──無論是教室、校園、產房、加護病房,或是在解剖室面對大體老師、在監獄面對受刑人等,都可以實施生命教育。

  從本書可發現,教授生命教育課程的老師都擁有共通的特質:一顆赤誠的心、以生命力教學、能聆聽及同理學生。舉凡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體驗活動的實施等,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希望學生能愉快學習,進而能思考與體察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

  人生在世,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倘若能對生命的過程與意義有所了解,則不僅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如此,相信人生的每個週期,當能圓滿無憾。本書的文章,有的聚焦於理論層面,有的專注於實務經驗;風格或嚴謹肅穆,或生動翔實;讀者可細細品味,必能觸動心弦,並有所省思。
 
探索生命教育的未来蓝图:高等教育视野下的深度实践与创新路径 图书名称: 创新与传承: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规划与教学实务 (电子书)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高等教育背景下,生命教育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估的复杂体系,旨在为高校教育者、课程开发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前瞻性的指导框架。本书立足于全球化、科技化与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背景,深刻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命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着重于“创新”与“传承”两大核心议题的有机结合。 第一部分:时代背景下的生命教育:理论重塑与价值回归 第一章:全球化与个体化冲击下的高等教育使命重塑 本章首先审视了21世纪以来,信息爆炸、社会流动性增强以及个体价值多元化对传统大学教育模式带来的深刻冲击。重点分析了在技术理性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大学应如何重新定位其在培养完整人格与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核心使命。我们探讨了生命教育作为一种超越学科壁垒、关注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实现的教育形态,其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不可或缺性。本章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政策文件及教育理念的梳理,为后续的课程设计奠定了宏观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生命教育的核心哲学基础与本土化实践的张力 本章聚焦于生命教育的哲学根基,系统梳理了存在主义、现象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对生命教育理念的塑造作用。在此基础上,本书特别关注中国文化语境下,儒家“仁爱”思想、道家“顺应自然”观念以及佛教“慈悲”精神如何与现代生命教育议题(如职业伦理、健康管理、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本土化融合。讨论了在追求全球视野的同时,如何保持文化主体性,避免将生命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西方某些既定模式的移植。 第三章: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生命议题图谱与需求分析 精确的需求分析是有效课程规划的前提。本章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绘制了当前大学生的“生命议题图谱”。这些议题涵盖了从身份认同危机、学业与就业压力、亲密关系困境,到对死亡、痛苦、意义的终极追问等多个层面。本章详细分析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地域来源的学生在生命关怀方面的差异化需求,强调了生命教育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针对性,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第二部分:课程规划的创新路径:从目标设定到结构构建 第四章:面向未来的课程目标设定:能力导向与价值内化 本书倡导将生命教育课程目标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章提出了一个多维度的目标框架,包括:自我认知深化(Self-Awareness)、人际共情能力(Empathy & Connection)、道德抉择能力(Ethical Reasoning)和积极生活态度(Resilience & Well-being)。重点阐述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可测量、可评估的具体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并确保这些成果能够内化为学生的长期行为准则,而非仅是考试分数。 第五章:跨学科整合的课程模块设计与内容编织 传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常被割裂在不同专业课中。本章的核心在于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系统化、序列化的跨学科整合课程体系。我们详细论述了“核心模块”与“选修拓展模块”的构建逻辑。核心模块应涵盖生命伦理、死亡教育、危机干预基础等,而选修模块则可以根据不同院系特色进行定制,例如理工科的科技伦理与生命安全,文科的人文关怀与社会参与。本章提供了多种内容编织的技术,如情境案例驱动、主题式学习(Theme-based Learning)等。 第六章:技术赋能与教学载体的创新应用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生命教育的载体和媒介亟需创新。本章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虚拟现实(VR/AR)、人工智能(AI)辅助工具、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等前沿技术,来增强课程的沉浸感和参与度。例如,利用VR技术模拟临终关怀场景,或利用AI工具进行个性化的情绪追踪与反馈。同时,本书也审慎讨论了技术应用中对隐私保护和情感真实性的伦理考量。 第三部分:教学实务的深度打磨:方法、评估与师资建设 第七章:体验式与反思性教学法在生命教育中的应用 生命教育的有效性严重依赖于教学方法的革新。本章详述了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在培养同理心方面的巨大潜力,包括角色扮演、行动研究、社区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等。特别是对“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强调,指导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日记、小组讨论和个人陈述,将具体的体验转化为深刻的生命洞察。本章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课堂活动设计模板。 第八章:多元化与过程性的课程评估体系构建 传统的期末考试难以有效评估生命教育的成果。本章主张建立一个多元化、侧重过程的评估体系。评估工具不再局限于笔试,而应包括:学习日志质量、小组合作表现、口头报告与辩论、以及最终的“生命规划作品集”。重点介绍了“形成性评估”(Formative Assessment)如何在整个学期中持续追踪学生的成长轨迹,确保评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第九章:生命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养与伦理支持 高质量的生命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章探讨了高校生命教育师资的多元化来源(心理学、哲学、社会工作等),并强调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支持系统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在教授敏感议题时,必须具备高度的伦理自觉与情感韧性。本章提供了针对教师的连续专业发展(CPD)模式建议,包括定期的督导(Supervision)和跨学科交流机制。 第四部分:传承与展望:制度保障与未来发展 第十章: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文化与制度建设 有效的生命教育需要制度层面的保障。本章探讨了如何将生命教育从孤立的课程转化为渗透于校园生活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将生命教育元素融入新生指导、学业辅导、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乃至校园环境与规章制度的设计。目标是构建一个全方位支持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命教育生态圈”。 第十一章:面向未来的挑战与持续创新的驱动力 本书的总结部分,展望了未来十年内,随着人工智能、基因编辑、临终关怀立法等议题的推进,大学生命教育可能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强调,创新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人类文明中关于爱、责任与意义的宝贵经验。本书呼吁教育者保持批判性思维,持续对课程内容进行反思、更新与迭代,确保生命教育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真正服务于培养具有社会担当和幸福能力的未来公民。 ---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既有对宏大教育理念的深刻洞察,也有对具体教学环节的细致指导,是高等教育领域生命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与深度学习资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黃俊傑 論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歐陽康 以自覺生命啟迪生命自覺
林思伶 教師做為僕人領導者
林騰蛟 生命教育三十年傳承愛與希望的未來
林聰明 生命教育將成為劃時代的顯學
紀潔芳 以飛揚的生命引領生命的飛揚

通識與生命教育
1. 金樹人 生命卷軸:價值與意義的示現
2. 周文祥 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
3. 丘慧瑩 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建構、推動歷程經驗分享:以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為例
4. 楊 菁 大學生命教育教學「動」起來
5. 李開敏 由繁入簡:從大學多元的生命教育回歸自我的專一實踐

生命教育與自我成長
6. 鈕則誠 生命與關懷: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
7. 陳錫琦 略說我的生命教育教學經驗
8. 雷愛民 以「死亡超越」為旨趣的生死學探索與生死教育嘗試

生命教育教學方法
9. 林綺雲 生死學教學計畫: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
10. 張淑美 生命教育的「教與學」心法
11. 何仁富 融入式與主題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2. 汪麗華 體驗式與活動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3. 陸曉婭 影像中的生死學:以電影《活著》為例
14. 劉 慧、王 珊 小學教育專業「生命教育」兼教方向的實踐探索:以首都師範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為例
15. 趙丹妮 生命敘事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6. 張景媛 國中小生命教育體驗活動的設計與提問技巧
17. 胡宜安 生死教育的文本困境及尋解:學生課堂書寫遺囑的思考
18. 郭碧味 生死學課程的開創與傳承
19. 王雲嶺 生死教育課程混合式教學:Yes or No?
20. 王朝興 生命教育十載光彩
21. 鄧明宇 向死返生:死亡體驗活動在生命教育的應用與啟示
22. 紀潔芳 衣帶漸寬終不悔:生死教育教什麼?怎麼教?
23. 陳運星 生命美學與文化創意:大學生死教育的教學實務

生命教育特色主題
24. 蔡明昌 大學生的處世之道:評量工具與現況
25. 陳書梅 書目療法運用於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教學探討
26. 曾玉芬 以生命力帶動生命力:生命教育教學經驗分享
27. 王嘉銓 不知死,焉知生:淺談解剖學與生命教育的結合
28. 陳劍鍠 佛教生死兩安關懷課程.種子教師培訓計畫:工作坊「此岸&彼岸」
29. 李昱平 堅毅生命課程在大學實施之重要性
30. 郭育誠、莫淑蘭 心靈彩繪之藝術療法的陪伴
31. 葉明理 動物生命教育在大學校園的實踐:二十年的衝突、共榮與蛻變之路
32. 鄭瑋宜 生命教育融入營養專業課程與班級輔導活動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
33. 賴維淑 藏行顯光、幽谷伴行:敘事醫療於安寧緩和療護之教育實踐
34. 魏書娥、黃麗續 安寧療護課程教學歷程與迴響
35. 朱明霞、黎 想 生命如歌 攜手走過
36. 許禮安 你要抱著必死的決心來選修這門課:高雄醫學大學「生死學與生命關懷」教學經驗
37. 路桂軍 與時俱進善終文化:從理念的更新到實踐的嘗試
38. 李閏華 社會工作學系臨終關懷課程:灌溉準助人工作者的養分

殯葬文化
39. 譚維信 殯葬教育在生命教育之重要性
40. 邱達能 殯葬角度下的生命教育
41. 孫樹仁 關於生命文化教育興起與實踐的報告

特約稿
42. 關婉玲 大學生命教育的教與學:慧開法師專訪
43. 釋慧開 生命教育的教學相長:生命意義的自我探索與啟發之旅
44. 關婉玲 螢火微光、點亮世界: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建置歷程紀實
45. 紀潔芳、謝依樺、李泓穎 臺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推動三十年之回顧與展望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44170
  • EISBN:97898607442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5MB

图书试读



以飛揚的生命引領生命的飛揚


  1999年7月因緣際會,在臺北和心儀已久的趙可式老師見面,我們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暢談了一個下午,談出了彰化師大五年十次的學術研討會,也談出了臺灣生命教育發展的一片天。

  2000年1月27~28日,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日子,在趙老師啟動了引擎下,彰化師大主辦了「大學院校生死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各大學教生死教育課程的老師幾乎都參加了,與會人士將近二百多人,包括:學者專家、碩博士研究生、高中教師、醫護人員及社會人士等,大家惺惺相惜、志同道合,並結下了生死盟約,以推廣生死教育為己任,並以生死之交暱稱。在往後的日子裡,常互通有無,分享教學資源,交流教學心得。在其他行業中,通常是同行相忌,但在生死教育領域,我們是同行相親,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多年來,大家有個心願,希望同心協力完成一本書,為歷史留下見證,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經驗。但歲月匆匆,忙教學、忙推廣教育,心願總是懸著,一晃二十多年,恰逢新冠疫情不能趴趴走的期間,閉門著述、奮筆疾書,終於蔚為成冊,為臺灣的生命教育發展留下了我們的心意。

  靜下心來翻閱,這本書還頗有看頭:樹人老師「生命卷軸」的啟示、慧開法師「生命教育教學相長」的生命故事,另外還有則誠、樹仁、綺雲、淑美、文祥、錫琦、運星、景媛、仁富、麗華、曉婭、劉慧、王珊、宜安、紋羽、劍鍠、禮安、閏華、維信、開敏等老師,都是教授生命教育的老將,教學經驗豐富,文筆流暢,閱讀之餘,深獲我心,諸多啟發,例如:仁富老師「西湖生死學」的課程,將傳統融入現代,典雅中有新意,融合了歷史、地理、人文、藝術、生死學,韻味無窮。

  英雄出少年,年輕一輩的教師充滿活力、創新、熱情,文章也很精彩:朝興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成效,令人振奮;拜讀慧瑩及楊菁老師的文章,才知道彰化師大的生命教育為什麼總是頂呱呱;嘉銓老師將生命教育融入解剖學的尊重與莊嚴;育誠及淑蘭老師的心靈彩繪藝術療法非常賞心悅目;瑋宜老師將生命教育融入營養學、服務學習及班級輔導,文字簡約、說理清楚、實例貼切,正是我們需要的;明昌老師對「來生信念」及「果報信念」量表的研發,提升大學生處世之道的修養;愛民老師為人熱誠、胸懷大志,以大力推動死亡學理論探究及實務教學為己任;書梅老師將書目療法運用於生命教育的新穎;玉芬老師對監獄生命教育推廣及境外生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非常寶貴;昱平老師設計的堅毅生命課程是年輕人必須的修養;碧味老師帶領學生參訪醫學院解剖課程的大體老師及對生命鬥士的關懷;雲嶺老師對生死教育混合式教學的成效;丹妮老師的生命敘事式生命教育之引領;明宇老師對死亡體驗活動的教學震撼;明霞及黎想老師在安寧療護及死亡體驗教學上的鍥而不捨;明理老師對校園動物照護的生命教育;達能老師的殯葬實務及防治自殺教學經驗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以上這些文章都非常有特色,助益我們對生命教育有多元的認知,為生命注入強心劑,也深深感覺到生命教育的無所不在!

  安寧療護是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單元,維淑老師為人實在,深具實力且慈悲無限,她的〈藏行顯光,幽谷伴行〉一文,讀之再三,令人感動落淚,可式老師的學生真不是蓋的;書娥及麗續老師將安寧療護的教學歷程如實呈現,是實證研究貼切的範例,並助益學生對生命末期態度的理解及調適;桂軍老師對癌末病人的臨終關懷實務經驗豐富,視病如親,他的每一個個案都動人心弦,是非常好的教材。以上四位老師安寧療護的文章,引領醫護莘莘學子慈心向上,病人有福了!

  臺灣臨終關懷的服務品質,在亞洲堪稱第一。有位企業家,英年早逝,因感念志工的服務熱忱,發願捐贈大體,卻感歎到:「我年輕時參加兩次大專聯考,因名落孫山無法進大學讀書,想不到死後轉為大體老師,在大學教書。」生命教育的啟迪是多麼奧妙,大體老師的設置讓捐贈者的心境從嚴酷的寒冬提升到和煦的暖春,真耐人尋味!

  為了普及生命教育的推廣,教育部在2002年設置了「生命教育學習網」,並由年輕但資深的關婉玲博士負責教材的策劃、設計、製作及審查。該網站提供了豐富及實用的教學資源,非常受到教師、家長及學生的肯定。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有九萬多人喪生,意味著有九萬多個家庭破碎,有數十萬個家庭身心受到創傷。6月,我應宋慶齡基金會及北京中科院心理所之邀請前往災區學校了解如何進行生命重建的工作。之後三年,我前往北川及綿陽等地有十趟之多,協助災區學校有系統的進行生命教育。在工作中,知道災區的教師、家長、志願者及社會工作者等運用「生命教育學習網」上的許多教學資源幫助災區學童走出悲傷。另外,本人曾應僑委會的邀請為全球華人教師講授生命教育課程,獲悉全球華人包括歐美地區、中南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的許多華人教師也非常習慣使用該網站的資料輔助教學。目前,該網站的名稱已改為「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以因應九年國教延長為十二年國教之需。未來,教育部的生命教育重點工作之一為盤點生命教育三十年來之重要教學資源,以為AI世代發展生命教育之參考。故,「生命教育學習網」早期教學資源的保存及維護非常重要,可發揮承先啟後之功效,在此感謝關博士以特約稿形式報導。另外,本書主要探討大學老師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故特刊載本人、謝依樺及李泓穎老師的〈臺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推動三十年之回顧與展望〉一文,供大家參考。

  綜觀教授生命教育的老師都有共通的特質:就是有一顆赤誠的心,以生命力教學,能聆聽及同理學生。舉凡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以及體驗活動的實施,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希望學生能愉快地學習及學到帶得走的能力。曾經有學生說:「在上課中深深被老師的誠懇及表裡如一而感動」;另有學生也回憶到:「畢業多年,走在人生道路上,每當碰到十字路口左右徬徨時,不覺會想起老師,當時被觸動的感覺很自然地浮現上來,安撫我、鼓舞我,幫助我做較佳的人生抉擇……」,想想,這不就是我們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嗎!

  在此非常感念黃俊傑教授、歐陽康教授、林思伶教授、林騰蛟次長及林聰明校長等對我們的相知、相惜、相挺,在百忙中抽空為本書寫序。當我接到這五篇序稿時,特別撥空靜心拜讀不下十數次,涵泳其味、深思其旨,原來這是用生命力寫的序,文章看似心平氣和,卻有雷霆萬鈞的穿透力及震撼力,並有語重心長的殷殷期盼,深覺內心受到洗滌、靈魂獲得滋潤,不由得省思:自己在教學中有無誤人子弟?有無把握生命教育的真意?有無到位入味?有無啟發學生生命的飛揚?有無為社會的天時地利人和盡一份心力?在此,對兩位通識教育大師黃教授和歐陽教授、天主教大學林董事長、教育部林次長、佛教大學林校長等,感恩再感恩。

  或許有人疑惑,怎麼沒見到幾個熟悉的名字?可式老師隱居調養;明富老師、效智老師及佩怡主任等都太忙了……,這是我們力求圓滿中的美中不足,但「盡心隨緣」,不正是生命教育中需學習的功課嗎?!

  本書的完成要感念一批批的年輕學子,在他們青春年華、人生最珍貴的求學期,走進教室,聽我們的課,讓我們有機緣盡一份心力。也要感念各位任課老師言而有信、義不容辭、依時依約寄來鴻文。另外,仁富、麗華賢伉儷及綺雲,全程幫忙看稿及諸多鼓勵,有知音同行真好。亦師亦友的麗續不厭其煩,將行政事宜一肩扛起,將突發事件即時處理得當,有妳真好!也感謝心理出版社及林總編輯的用心!最最感動的是好友妙蓮寺印行法師護持我閉關五天,在清靜祥和中,拜讀一篇篇發自心靈的文稿,融匯涵容,並有兩位小助理幫忙處理電腦事務,很有效率,有你們真好!

  此時的心境非常怡然安祥,能為大家服務是緣分,不但好文章可先睹為快,在來往的互動中,深受「大家」風範磁場的普照,在和諧溫馨中接到可式老師的電話,帶著滿滿的祝福將本書付梓,將心動轉為行動,相信本書的出版,會為這動盪不安疫情肆虐的社會,增添一分安定及清涼,也相信在生命教育發展中將有所撼動,讓生命更有意義!
 
潔芳 誌於慕蓮齋
2021年5月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