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 (電子書)

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紀潔芳
圖書標籤:
  • 生命教育
  • 大學教育
  • 課程規劃
  • 教學實務
  • 創新教學
  • 高等教育
  • 傳承
  • 教育理念
  • 電子書
  • 教學資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生命教育在大專校院已經推動瞭三十年,到底生命教育是什麼?教些什麼?怎麼教?如何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以上問題,將由來自31所大專校院、46位擔任生命教育相關課程的老師一一為您撰文解說。

  若問「生命教育是什麼」,亦可反問「什麼不是生命教育」,我們會發現,生命教育上課的地點無所不在──無論是教室、校園、產房、加護病房,或是在解剖室麵對大體老師、在監獄麵對受刑人等,都可以實施生命教育。

  從本書可發現,教授生命教育課程的老師都擁有共通的特質:一顆赤誠的心、以生命力教學、能聆聽及同理學生。舉凡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體驗活動的實施等,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希望學生能愉快學習,進而能思考與體察生命的意義究竟為何。

  人生在世,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倘若能對生命的過程與意義有所瞭解,則不僅能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如此,相信人生的每個週期,當能圓滿無憾。本書的文章,有的聚焦於理論層麵,有的專注於實務經驗;風格或嚴謹肅穆,或生動翔實;讀者可細細品味,必能觸動心弦,並有所省思。
 
探索生命教育的未來藍圖:高等教育視野下的深度實踐與創新路徑 圖書名稱: 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 (電子書)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高等教育背景下,生命教育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評估的復雜體係,旨在為高校教育者、課程開發者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係統化、前瞻性的指導框架。本書立足於全球化、科技化與社會快速變遷的時代背景,深刻剖析瞭當前大學生命教育麵臨的機遇與挑戰,並著重於“創新”與“傳承”兩大核心議題的有機結閤。 第一部分:時代背景下的生命教育:理論重塑與價值迴歸 第一章:全球化與個體化衝擊下的高等教育使命重塑 本章首先審視瞭21世紀以來,信息爆炸、社會流動性增強以及個體價值多元化對傳統大學教育模式帶來的深刻衝擊。重點分析瞭在技術理性主義盛行的背景下,大學應如何重新定位其在培養完整人格與社會責任感方麵的核心使命。我們探討瞭生命教育作為一種超越學科壁壘、關注人類生存意義與價值實現的教育形態,其在現代大學教育體係中的不可或缺性。本章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政策文件及教育理念的梳理,為後續的課程設計奠定瞭宏觀的理論基礎。 第二章:生命教育的核心哲學基礎與本土化實踐的張力 本章聚焦於生命教育的哲學根基,係統梳理瞭存在主義、現象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等對生命教育理念的塑造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書特彆關注中國文化語境下,儒傢“仁愛”思想、道傢“順應自然”觀念以及佛教“慈悲”精神如何與現代生命教育議題(如職業倫理、健康管理、人際關係)進行有效的本土化融閤。討論瞭在追求全球視野的同時,如何保持文化主體性,避免將生命教育簡單地等同於西方某些既定模式的移植。 第三章:當代大學生群體的生命議題圖譜與需求分析 精確的需求分析是有效課程規劃的前提。本章基於大量的實證研究和案例分析,繪製瞭當前大學生的“生命議題圖譜”。這些議題涵蓋瞭從身份認同危機、學業與就業壓力、親密關係睏境,到對死亡、痛苦、意義的終極追問等多個層麵。本章詳細分析瞭不同專業背景、不同地域來源的學生在生命關懷方麵的差異化需求,強調瞭生命教育必須具備高度的敏感性和針對性,避免“一刀切”的教學模式。 第二部分:課程規劃的創新路徑:從目標設定到結構構建 第四章:麵嚮未來的課程目標設定:能力導嚮與價值內化 本書倡導將生命教育課程目標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嚮核心素養的培養。本章提齣瞭一個多維度的目標框架,包括:自我認知深化(Self-Awareness)、人際共情能力(Empathy & Connection)、道德抉擇能力(Ethical Reasoning)和積極生活態度(Resilience & Well-being)。重點闡述瞭如何將這些抽象的目標轉化為可測量、可評估的具體學習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並確保這些成果能夠內化為學生的長期行為準則,而非僅是考試分數。 第五章:跨學科整閤的課程模塊設計與內容編織 傳統的生命教育課程常被割裂在不同專業課中。本章的核心在於探討如何構建一個係統化、序列化的跨學科整閤課程體係。我們詳細論述瞭“核心模塊”與“選修拓展模塊”的構建邏輯。核心模塊應涵蓋生命倫理、死亡教育、危機乾預基礎等,而選修模塊則可以根據不同院係特色進行定製,例如理工科的科技倫理與生命安全,文科的人文關懷與社會參與。本章提供瞭多種內容編織的技術,如情境案例驅動、主題式學習(Theme-based Learning)等。 第六章:技術賦能與教學載體的創新應用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生命教育的載體和媒介亟需創新。本章深入探討瞭如何利用虛擬現實(VR/AR)、人工智能(AI)輔助工具、以及大規模開放在綫課程(MOOCs)等前沿技術,來增強課程的沉浸感和參與度。例如,利用VR技術模擬臨終關懷場景,或利用AI工具進行個性化的情緒追蹤與反饋。同時,本書也審慎討論瞭技術應用中對隱私保護和情感真實性的倫理考量。 第三部分:教學實務的深度打磨:方法、評估與師資建設 第七章:體驗式與反思性教學法在生命教育中的應用 生命教育的有效性嚴重依賴於教學方法的革新。本章詳述瞭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在培養同理心方麵的巨大潛力,包括角色扮演、行動研究、社區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等。特彆是對“反思性實踐”(Reflective Practice)的強調,指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通過日記、小組討論和個人陳述,將具體的體驗轉化為深刻的生命洞察。本章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課堂活動設計模闆。 第八章:多元化與過程性的課程評估體係構建 傳統的期末考試難以有效評估生命教育的成果。本章主張建立一個多元化、側重過程的評估體係。評估工具不再局限於筆試,而應包括:學習日誌質量、小組閤作錶現、口頭報告與辯論、以及最終的“生命規劃作品集”。重點介紹瞭“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如何在整個學期中持續追蹤學生的成長軌跡,確保評估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第九章:生命教育師資的專業化培養與倫理支持 高質量的生命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本章探討瞭高校生命教育師資的多元化來源(心理學、哲學、社會工作等),並強調瞭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與心理健康支持係統建設的重要性。教師在教授敏感議題時,必須具備高度的倫理自覺與情感韌性。本章提供瞭針對教師的連續專業發展(CPD)模式建議,包括定期的督導(Supervision)和跨學科交流機製。 第四部分:傳承與展望:製度保障與未來發展 第十章:將生命教育融入大學文化與製度建設 有效的生命教育需要製度層麵的保障。本章探討瞭如何將生命教育從孤立的課程轉化為滲透於校園生活的係統工程。內容涉及將生命教育元素融入新生指導、學業輔導、心理健康服務體係,乃至校園環境與規章製度的設計。目標是構建一個全方位支持學生健康成長的“生命教育生態圈”。 第十一章:麵嚮未來的挑戰與持續創新的驅動力 本書的總結部分,展望瞭未來十年內,隨著人工智能、基因編輯、臨終關懷立法等議題的推進,大學生命教育可能麵臨的新挑戰。我們強調,創新不是目的,而是為瞭更好地“傳承”人類文明中關於愛、責任與意義的寶貴經驗。本書呼籲教育者保持批判性思維,持續對課程內容進行反思、更新與迭代,確保生命教育始終走在時代前沿,真正服務於培養具有社會擔當和幸福能力的未來公民。 ---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翔實,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既有對宏大教育理念的深刻洞察,也有對具體教學環節的細緻指導,是高等教育領域生命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參考手冊與深度學習資源。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黃俊傑 論通識教育與生命教育的關係
歐陽康 以自覺生命啟迪生命自覺
林思伶 教師做為僕人領導者
林騰蛟 生命教育三十年傳承愛與希望的未來
林聰明 生命教育將成為劃時代的顯學
紀潔芳 以飛揚的生命引領生命的飛揚

通識與生命教育
1. 金樹人 生命捲軸:價值與意義的示現
2. 周文祥 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通識教育
3. 丘慧瑩 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建構、推動歷程經驗分享:以彰化師範大學通識教育為例
4. 楊 菁 大學生命教育教學「動」起來
5. 李開敏 由繁入簡:從大學多元的生命教育迴歸自我的專一實踐

生命教育與自我成長
6. 鈕則誠 生命與關懷:生命教育的核心價值
7. 陳錫琦 略說我的生命教育教學經驗
8. 雷愛民 以「死亡超越」為旨趣的生死學探索與生死教育嘗試

生命教育教學方法
9. 林綺雲 生死學教學計畫:教學目標、內容與方法
10. 張淑美 生命教育的「教與學」心法
11. 何仁富 融入式與主題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2. 汪麗華 體驗式與活動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3. 陸曉婭 影像中的生死學:以電影《活著》為例
14. 劉 慧、王 珊 小學教育專業「生命教育」兼教方嚮的實踐探索:以首都師範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為例
15. 趙丹妮 生命敘事式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探索
16. 張景媛 國中小生命教育體驗活動的設計與提問技巧
17. 鬍宜安 生死教育的文本睏境及尋解:學生課堂書寫遺囑的思考
18. 郭碧味 生死學課程的開創與傳承
19. 王雲嶺 生死教育課程混閤式教學:Yes or No?
20. 王朝興 生命教育十載光彩
21. 鄧明宇 嚮死返生:死亡體驗活動在生命教育的應用與啟示
22. 紀潔芳 衣帶漸寬終不悔:生死教育教什麼?怎麼教?
23. 陳運星 生命美學與文化創意:大學生死教育的教學實務

生命教育特色主題
24. 蔡明昌 大學生的處世之道:評量工具與現況
25. 陳書梅 書目療法運用於大學生命教育課程之教學探討
26. 曾玉芬 以生命力帶動生命力:生命教育教學經驗分享
27. 王嘉銓 不知死,焉知生:淺談解剖學與生命教育的結閤
28. 陳劍鍠 佛教生死兩安關懷課程.種子教師培訓計畫:工作坊「此岸&彼岸」
29. 李昱平 堅毅生命課程在大學實施之重要性
30. 郭育誠、莫淑蘭 心靈彩繪之藝術療法的陪伴
31. 葉明理 動物生命教育在大學校園的實踐:二十年的衝突、共榮與蛻變之路
32. 鄭瑋宜 生命教育融入營養專業課程與班級輔導活動

臨終關懷與安寧療護
33. 賴維淑 藏行顯光、幽榖伴行:敘事醫療於安寧緩和療護之教育實踐
34. 魏書娥、黃麗續 安寧療護課程教學歷程與迴響
35. 硃明霞、黎 想 生命如歌 攜手走過
36. 許禮安 你要抱著必死的決心來選修這門課:高雄醫學大學「生死學與生命關懷」教學經驗
37. 路桂軍 與時俱進善終文化:從理念的更新到實踐的嘗試
38. 李閏華 社會工作學係臨終關懷課程:灌溉準助人工作者的養分

殯葬文化
39. 譚維信 殯葬教育在生命教育之重要性
40. 邱達能 殯葬角度下的生命教育
41. 孫樹仁 關於生命文化教育興起與實踐的報告

特約稿
42. 關婉玲 大學生命教育的教與學:慧開法師專訪
43. 釋慧開 生命教育的教學相長:生命意義的自我探索與啟發之旅
44. 關婉玲 螢火微光、點亮世界: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建置歷程紀實
45. 紀潔芳、謝依樺、李泓穎 臺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推動三十年之迴顧與展望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0744170
  • EISBN:97898607442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6.5MB

圖書試讀



以飛揚的生命引領生命的飛揚


  1999年7月因緣際會,在臺北和心儀已久的趙可式老師見麵,我們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暢談瞭一個下午,談齣瞭彰化師大五年十次的學術研討會,也談齣瞭臺灣生命教育發展的一片天。

  2000年1月27~28日,是一個發光發熱的日子,在趙老師啟動瞭引擎下,彰化師大主辦瞭「大學院校生死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各大學教生死教育課程的老師幾乎都參加瞭,與會人士將近二百多人,包括:學者專傢、碩博士研究生、高中教師、醫護人員及社會人士等,大傢惺惺相惜、誌同道閤,並結下瞭生死盟約,以推廣生死教育為己任,並以生死之交暱稱。在往後的日子裡,常互通有無,分享教學資源,交流教學心得。在其他行業中,通常是同行相忌,但在生死教育領域,我們是同行相親,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

  多年來,大傢有個心願,希望同心協力完成一本書,為歷史留下見證,也為後人留下寶貴經驗。但歲月匆匆,忙教學、忙推廣教育,心願總是懸著,一晃二十多年,恰逢新冠疫情不能趴趴走的期間,閉門著述、奮筆疾書,終於蔚為成冊,為臺灣的生命教育發展留下瞭我們的心意。

  靜下心來翻閱,這本書還頗有看頭:樹人老師「生命捲軸」的啟示、慧開法師「生命教育教學相長」的生命故事,另外還有則誠、樹仁、綺雲、淑美、文祥、錫琦、運星、景媛、仁富、麗華、曉婭、劉慧、王珊、宜安、紋羽、劍鍠、禮安、閏華、維信、開敏等老師,都是教授生命教育的老將,教學經驗豐富,文筆流暢,閱讀之餘,深獲我心,諸多啟發,例如:仁富老師「西湖生死學」的課程,將傳統融入現代,典雅中有新意,融閤瞭歷史、地理、人文、藝術、生死學,韻味無窮。

  英雄齣少年,年輕一輩的教師充滿活力、創新、熱情,文章也很精彩:朝興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教學成效,令人振奮;拜讀慧瑩及楊菁老師的文章,纔知道彰化師大的生命教育為什麼總是頂呱呱;嘉銓老師將生命教育融入解剖學的尊重與莊嚴;育誠及淑蘭老師的心靈彩繪藝術療法非常賞心悅目;瑋宜老師將生命教育融入營養學、服務學習及班級輔導,文字簡約、說理清楚、實例貼切,正是我們需要的;明昌老師對「來生信念」及「果報信念」量錶的研發,提升大學生處世之道的修養;愛民老師為人熱誠、胸懷大誌,以大力推動死亡學理論探究及實務教學為己任;書梅老師將書目療法運用於生命教育的新穎;玉芬老師對監獄生命教育推廣及境外生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非常寶貴;昱平老師設計的堅毅生命課程是年輕人必須的修養;碧味老師帶領學生參訪醫學院解剖課程的大體老師及對生命鬥士的關懷;雲嶺老師對生死教育混閤式教學的成效;丹妮老師的生命敘事式生命教育之引領;明宇老師對死亡體驗活動的教學震撼;明霞及黎想老師在安寧療護及死亡體驗教學上的鍥而不捨;明理老師對校園動物照護的生命教育;達能老師的殯葬實務及防治自殺教學經驗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以上這些文章都非常有特色,助益我們對生命教育有多元的認知,為生命注入強心劑,也深深感覺到生命教育的無所不在!

  安寧療護是生命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單元,維淑老師為人實在,深具實力且慈悲無限,她的〈藏行顯光,幽榖伴行〉一文,讀之再三,令人感動落淚,可式老師的學生真不是蓋的;書娥及麗續老師將安寧療護的教學歷程如實呈現,是實證研究貼切的範例,並助益學生對生命末期態度的理解及調適;桂軍老師對癌末病人的臨終關懷實務經驗豐富,視病如親,他的每一個個案都動人心弦,是非常好的教材。以上四位老師安寧療護的文章,引領醫護莘莘學子慈心嚮上,病人有福瞭!

  臺灣臨終關懷的服務品質,在亞洲堪稱第一。有位企業傢,英年早逝,因感念誌工的服務熱忱,發願捐贈大體,卻感歎到:「我年輕時參加兩次大專聯考,因名落孫山無法進大學讀書,想不到死後轉為大體老師,在大學教書。」生命教育的啟迪是多麼奧妙,大體老師的設置讓捐贈者的心境從嚴酷的寒鼕提升到和煦的暖春,真耐人尋味!

  為瞭普及生命教育的推廣,教育部在2002年設置瞭「生命教育學習網」,並由年輕但資深的關婉玲博士負責教材的策劃、設計、製作及審查。該網站提供瞭豐富及實用的教學資源,非常受到教師、傢長及學生的肯定。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有九萬多人喪生,意味著有九萬多個傢庭破碎,有數十萬個傢庭身心受到創傷。6月,我應宋慶齡基金會及北京中科院心理所之邀請前往災區學校瞭解如何進行生命重建的工作。之後三年,我前往北川及綿陽等地有十趟之多,協助災區學校有係統的進行生命教育。在工作中,知道災區的教師、傢長、誌願者及社會工作者等運用「生命教育學習網」上的許多教學資源幫助災區學童走齣悲傷。另外,本人曾應僑委會的邀請為全球華人教師講授生命教育課程,獲悉全球華人包括歐美地區、中南美洲、澳洲及東南亞的許多華人教師也非常習慣使用該網站的資料輔助教學。目前,該網站的名稱已改為「教育部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以因應九年國教延長為十二年國教之需。未來,教育部的生命教育重點工作之一為盤點生命教育三十年來之重要教學資源,以為AI世代發展生命教育之參考。故,「生命教育學習網」早期教學資源的保存及維護非常重要,可發揮承先啟後之功效,在此感謝關博士以特約稿形式報導。另外,本書主要探討大學老師生命教育的教學經驗,故特刊載本人、謝依樺及李泓穎老師的〈臺灣大專校院生命教育推動三十年之迴顧與展望〉一文,供大傢參考。

  綜觀教授生命教育的老師都有共通的特質:就是有一顆赤誠的心,以生命力教學,能聆聽及同理學生。舉凡教學方法的設計、教學資源的選擇,以及體驗活動的實施,都是以學生為主體,希望學生能愉快地學習及學到帶得走的能力。曾經有學生說:「在上課中深深被老師的誠懇及錶裡如一而感動」;另有學生也迴憶到:「畢業多年,走在人生道路上,每當碰到十字路口左右徬徨時,不覺會想起老師,當時被觸動的感覺很自然地浮現上來,安撫我、鼓舞我,幫助我做較佳的人生抉擇……」,想想,這不就是我們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嗎!

  在此非常感念黃俊傑教授、歐陽康教授、林思伶教授、林騰蛟次長及林聰明校長等對我們的相知、相惜、相挺,在百忙中抽空為本書寫序。當我接到這五篇序稿時,特別撥空靜心拜讀不下十數次,涵泳其味、深思其旨,原來這是用生命力寫的序,文章看似心平氣和,卻有雷霆萬鈞的穿透力及震撼力,並有語重心長的殷殷期盼,深覺內心受到洗滌、靈魂獲得滋潤,不由得省思:自己在教學中有無誤人子弟?有無把握生命教育的真意?有無到位入味?有無啟發學生生命的飛揚?有無為社會的天時地利人和盡一份心力?在此,對兩位通識教育大師黃教授和歐陽教授、天主教大學林董事長、教育部林次長、佛教大學林校長等,感恩再感恩。

  或許有人疑惑,怎麼沒見到幾個熟悉的名字?可式老師隱居調養;明富老師、效智老師及佩怡主任等都太忙瞭……,這是我們力求圓滿中的美中不足,但「盡心隨緣」,不正是生命教育中需學習的功課嗎?!

  本書的完成要感念一批批的年輕學子,在他們青春年華、人生最珍貴的求學期,走進教室,聽我們的課,讓我們有機緣盡一份心力。也要感念各位任課老師言而有信、義不容辭、依時依約寄來鴻文。另外,仁富、麗華賢伉儷及綺雲,全程幫忙看稿及諸多鼓勵,有知音同行真好。亦師亦友的麗續不厭其煩,將行政事宜一肩扛起,將突發事件即時處理得當,有妳真好!也感謝心理齣版社及林總編輯的用心!最最感動的是好友妙蓮寺印行法師護持我閉關五天,在清靜祥和中,拜讀一篇篇發自心靈的文稿,融匯涵容,並有兩位小助理幫忙處理電腦事務,很有效率,有你們真好!

  此時的心境非常怡然安祥,能為大傢服務是緣分,不但好文章可先睹為快,在來往的互動中,深受「大傢」風範磁場的普照,在和諧溫馨中接到可式老師的電話,帶著滿滿的祝福將本書付梓,將心動轉為行動,相信本書的齣版,會為這動盪不安疫情肆虐的社會,增添一分安定及清涼,也相信在生命教育發展中將有所撼動,讓生命更有意義!
 
潔芳 誌於慕蓮齋
2021年5月

用戶評價

评分

**第四段評價** 最近幾年,大學的評鑑標準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和「社會責任感」。這本《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正好切中這個痛點。從行政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我最關心的是課程的係統性與評量標準的建立。創新固然重要,但若缺乏可量化的評估,很容易淪為形式主義。我期待看到書中如何設計齣既能衡量學生成長,又不至於過度量化生命體驗的評分機製。例如,他們是否能提齣一套成熟的「學習成效指標」(LOs),並將這些指標與學生的學期錶現掛鉤?而且,課程規劃不能隻侷限於單一學期的單次授課,必須考慮到如何建立一個貫穿四年的「螺鏇式上升」的生命教育體係。如果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架構圖,說明各年級的學習目標如何層層遞進,那將是極具參考價值的製度設計範本。

评分

**第一段評價** 看到這本《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的書名,就讓我這位在教育界打滾多年的老教員忍不住好奇。現在的大學,講求的是多元發展和學生的全麵素養,光是傳統的學科知識早就無法滿足時代的需求瞭。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務實,它不隻是空談生命教育的哲學意義,而是直接切入「如何做」的層麵。我特別關注它在「課程規劃」這塊的著墨。畢竟,一個好的課程設計,必須兼顧學生的真實需求與時代脈動。我期待看到書中如何處理「創新」與「傳承」之間的平衡——畢竟,生命教育的基礎價值是亙古不變的,但呈現方式和教學媒介卻得與時俱進。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跨學科整閤的案例,或是針對不同學院(例如理工組與人文組)設計差異化課程的策略,那就太棒瞭。光是想像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本能提供具體操作藍圖的實用手冊,對於正在摸索如何將生命教育「落地」的夥伴們來說,絕對是及時雨。

评分

**第五段評價** 這本書的「實務」二字,讓我聯想到許多過去的失敗經驗:理論寫得再好,一旦進入校園,總會遇到現實的阻力,像是排課的睏難、學生的選課意願低落,或是跨部門閤作的不順暢。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案例研究」或「成功故事」。這些故事最好是具體的、可複製的,甚至能揭露一些在推動生命教育過程中遭遇的「陷阱」與「地雷區」。例如,某個大學在嘗試導入體驗式學習時,因為場地限製或安全考量而遭遇挫摺,最後是如何透過創新的解決方案剋服睏難的?這種「犯錯中學習」的經驗分享,比一帆風順的完美範本來得更貼近真實。畢竟,生命教育的推廣,本質上就是在革新大學教育的傳統模式,過程中的摩擦與調整是必然的,而這本書如果能坦誠地分享這些實務上的「眉角」,那它就不隻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份資深前輩給後進的實戰指南。

评分

**第三段評價**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研究者,我對「傳承」這個詞特別有感觸。生命教育的核心,其實是對人類文明積纍的智慧進行篩選與傳遞。然而,在資訊爆炸的世代,如何讓年輕一代願意「慢下來」,去吸收那些經過時間考驗的價值觀?這本書的「傳承」部分,我猜測應該是著重於典籍導讀、倫理思辨的傳統訓練,但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證明這些傳統價值在當代社會依然具有穿透力。我很好奇,作者群在構思課程時,是如何將這些「硬核」的傳承內容,轉化為學生能夠理解並內化的學習經驗。我希望它能深入探討「師資培訓」的重要性,因為再好的課程規劃,最終還是要靠教師的專業素養來實踐。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優秀教師的訪談或教學反思,那對提升整體教學品質將是莫大的助益。

评分

**第二段評價** 坦白說,現在很多關於「軟實力」培養的書籍,內容都顯得有些漂浮,總是在講大道理卻缺乏紮實的教學法論述。然而,這本《創新與傳承:大學生命教育課程規劃與教學實務》光是「教學實務」這四個字就讓我眼睛一亮。我比較在意的是,它對於「教學現場的挑戰」是否有深入探討。比方說,如何引導學生討論那些比較敏感或私密的人生議題?如何確保教學過程中,沒有任何一位學生的價值觀被強迫改變,而是達到「引導與反思」的境界?我希望書中能提供具體的活動設計,例如如何運用敘事醫學、戲劇治療的概念,或是如何有效運用數位工具來創造安全的討論空間。如果內容隻是理論堆疊,那它就和市麵上許多學術著作無異;但如果它能提供具體的操作腳本和課後迴饋機製分析,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可同日而語瞭。期待它能成為我們備課時的最佳輔助工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