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踏上實驗教育的征途: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中學的遠征探索式學習經驗分享 (電子書)

一起踏上實驗教育的征途: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中學的遠征探索式學習經驗分享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图书标签:
  • 實驗教育
  • 公辦公營
  • 實驗中學
  • 探索式學習
  • 臺北市
  • 教育創新
  • 教學案例
  • 經驗分享
  • 電子書
  • 課程設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究竟什麼是實驗教育?我的孩子適合嗎?
■一所不斷減班且即將被併校的國中,如何成為需要抽籤才能進的明星學校?
■探索式教育如何與課綱結合,養成孩子在真實世界可以運用的能力?
以文字記錄芳和轉型三年來行政人員、老師、家長與學生們的心路歷程,其中有茫然、有衝突、有苦痛、有歡笑、有失敗、有成就……老師們在滾動式實驗中改變教學,孩子們在學習中探索與思考、家長們在計畫與活動中認真配合著前進,實驗教育的精神在其中展露無遺,教育的本質值得深思。
 
3年,9個學期,老師、學生與家長共同探索與自我超越的故事。
教育是一種選擇,在芳和,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
一般學校孩子們只需擔心考試成績時,芳和的孩子還有許多煩惱:「學習慶典要準備什麼?」、「自創社團的聯署人數不夠怎麼辦?」、「國文課的桌遊作業還沒討論好!」、「畢業旅行的活動還沒有達成共識?」他們已經提早進入社會,面對各種嚴峻挑戰,並且訓練出一身解決問題的能力。
‧早上7:50到校,立刻展開晨運。
‧專題課與適性課,提前適應大學教育。
‧作業都在雲端,必備資訊能力。
‧腳踏車、登山、城市定向連續三天外展,是芳和重頭戲。
‧紙筆測驗成績不是唯一,多元評量作業令人嘆為觀止。
 
這些孩子令人驚奇並感嘆不已!

【好評推薦】
這本書是芳和從一般國中轉型實驗教育以來的精采歷程記錄,非常高興見到這本書的出版,將這些心路歷程與關心教育的人分享。
──臺北市教育局長 曾燦金
 
⾯對教育改⾰與實驗的召喚,不要恐懼,只要堅持理想與熱情,⼀定能像芳和實中⼀樣,凝聚無數仁⼈志士,在臺灣各地共創無數教育桃花源。
──樂觀書院創辦人 唐光華
 
一所實驗學校需要多少勇氣,才願意面對困難、未知與不確定性?才能夠鼓勵師生探索、容許師生犯錯?才足以忍受挫折、堅靭復原?芳和實中從危機、轉型到轉化,是一趟充滿挑戰的英雄之旅。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詹志禹
 
黃校長把我多年來介紹給公立學校都鎩羽而歸的遠征教育,寫成實驗教育計畫,和全校老師溝通,並取得支持,進而研究發展成為核心課程……這樣的行動力和組織能力,不就是遠征教育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力嗎?
──臺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廖炳煌
好的,为您撰写一份不涉及《一起踏上實驗教育的征途: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中學的遠征探索式學習經驗分享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着重于描述一个全新的、专注于不同主题的教育实践或发展方向。 --- 书名: 《跨域融合:面向未来的素養導向課程設計與實踐指南》 内容简介: 在瞬息萬變的二十一世紀,傳統的學科本位教育模式已難以滿足社會對創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知識的邊界日益模糊,複雜問題的解決需要跨越學科壁壘的協作能力。本書旨在提供一套全面且實用的指南,深入探討如何建構和實施以「素養」為核心的跨域融合課程,引導教育工作者從理論建構到課堂實踐,真正實現教育的革新與轉型。 第一部:素養教育的理論基石與時代脈絡 本部分首先聚焦於當代素養教育的理論基礎。我們將剖析「素養」在不同教育哲學流派中的演繹與演變,從知識的積累轉向能力與態度的培養。探討全球主要教育體系(如PISA框架、OECD未來學習藍圖)對核心素養的界定,並深入分析這些宏觀趨勢如何與在地教育脈絡相結合。本書強調,素養的培養並非是增加新的知識點,而是改變學習的深度與廣度,從「知道什麼」轉向「能做什麼」。 我們特別開設章節探討「知識遷移」的重要性。在知識半衰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學生是否能將在一個領域學到的方法論,有效應用於解決另一個領域的難題,成為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本部分提供了多種理論模型,用以評估和提升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第二部:跨域課程的設計藍圖與架構 跨域融合課程的設計需要結構化的思考框架。本書提出一套「三層次設計模型」:基於問題(Problem-Based)、基於專案(Project-Based)和基於挑戰(Challenge-Based)的課程整合策略。 基於問題的設計: 強調從真實世界中提煉出複雜、開放性的問題,驅動學生的探究與協作。我們將詳述如何將看似無關的學科內容(例如,歷史事件與數據分析)編織進單一的核心問題中。 專案導向的實施細節: 詳盡闡述專案的啟動、規劃、執行、評估與發表的完整流程。內容涵蓋如何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Learning Outcomes)、如何組建異質性團隊,以及如何管理專案進度與資源分配。 挑戰的激發與引導: 探討如何設計高認知負荷的「挑戰」,促使學生跳脫舒適區。這部分提供了大量設計高階思維提問(Higher-Order Questioning)的實用技巧,旨在激發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與創造力。 第三部:教學實踐中的方法與工具 課程設計的成功最終仰賴於課堂上的有效實施。本部分聚焦於教師在跨域教學中所需的具體工具和教學法。 協作學習的促進: 深入介紹多種促進小組內有效協作的策略,包括角色分配機制、衝突解決技巧,以及如何利用數位工具追蹤每個成員的貢獻度,確保「人人有事做,事事有產出」。 評量方式的轉型: 跨域課程的評量不能僅依賴傳統紙筆測驗。本書系統性地介紹了表現性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的設計原則,包括建立清晰的評分規準(Rubrics),如何有效評估過程性學習成果,以及如何實施同儕互評和自我反思。我們提供數十個可立即套用的評分規準範例,涵蓋溝通、協作、問題解決和創新等多維度素養。 科技賦能的整合: 探討如何運用數位化工具(如數據可視化軟體、模擬平台、線上協作空間)來支持跨域探究。重點不在於工具本身,而在於如何利用科技來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而非僅是替代傳統工具。 第四部:組織與文化的變革 成功的素養導向改革不僅是課程層面的調整,更是學校文化和組織結構的重塑。 教職員的專業發展: 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支持教師協作備課、共同開發課程的組織文化。本書提供了一套「跨科組備課時間」的有效管理模式,以及如何從「學科專家」轉向「學習引導者」的專業心態調整建議。 與社區和產業的連結: 為了讓學習真正「落地」,課程必須與真實世界建立聯繫。本部分指導學校如何有效地與在地企業、社區機構、大學進行策略性合作,引入外部資源和真實案例,為學生的專案提供場域支持與專業指導。 本書特色: 實務導向: 全書結構緊湊,理論闡述後緊接著是具體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步驟,強調「學了就能用」。 案例豐富: 包含來自不同教育階段的成功跨域課程範例,涵蓋科學、人文、藝術與工程(STEAM)的多元組合。 工具箱概念: 附錄提供了一套可下載的課程設計模板、評量規準自定義工具及協作管理清單,方便教師即時應用。 適合對象: 中小學教師、課程設計與開發人員、學校行政主管、教育行政決策者,以及所有關注未來教育發展的教育研究者與家長。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臺北市芳和實驗中學
原為芳和國中,創設於民國65年,位於大安區邊陲臥龍街170號,於107年轉型實驗學校——芳和實中,是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實驗中學,110年成立高中部,成為六年一貫的實驗完全中學。

图书目录

〈圖輯〉芳和的影像記憶                                           
〈圖輯〉老師們不平常的日常                                      
〈推薦序〉教育將帶動城市的改變        臺北市教育局局長 曾燦金   
〈推薦序〉芳和實驗中學遠征之旅          樂觀書院創辦人 唐光華   
〈推薦序〉從轉型到轉化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詹志禹
〈推薦序〉什麼是教育?     臺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廖炳煌  
〈序〉 直探本質.自我超越.感恩前行 臺北市芳和實中校長 黃琬茹   
 [楔子]
 實驗教育的遠征
 
Part 1不停的探索,答案尚未確認                      
 實驗教育一直在被討論,芳和師生身在其境,究竟如何找到方向?又付出哪些努力?
1.在混沌中如何踏出第一步?      
2.什麼是實驗教育?   
3.我的孩子適合實驗教育嗎?    
4.實驗教育老師培育難,留住也難?             
5.實驗學校學生還要面對會考?            

Part 2遠征的歷程,隨時都在變動   
 啟程了,一步一腳印,在不斷的進化與滾動下,逐漸建立了軌跡,
 老師、學生與家長,共同走出了一條路。 這段歷程,值得記錄,更值得分享。
6.老師每天都在進化……     
7.課程設計不斷滾動式修正……     
8.制度跟著發展跑……
9.班級的經營與以往大不同……
10.家長要成為最棒的應援…..

Part 3 展現的風貌,令人驚喜與感動
 透過三年來的探索、規畫與實踐,這場遠征的目的是構築一個實驗教育的場域,在循環中,建立了現在的芳和實中,展現了學習的新風貌。
11.基本學科,也能翻轉多變化!      
12.學生的樣貌,就像那學生圖像!    
13.晨運竟是一場競技遊戲!                  
14.外展活動,就是要硬起來!       
15.學習慶典真的是所有人的豐收        
 
[結語] 回頭看與向前看,都有風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82947
  • EISBN:978986073424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3歲~70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引動教育創新 看見城市改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長  曾燦金
 
跨域學習、探究思考、行動實踐與反思進步,是實驗教育的核心理念及精神,更是教育的發展趨勢。臺北市為全國首善之都,肩負實驗教育公共化的使命。至109學年度,臺北市已有8所公立的實驗國中小學誕生,110學年度更將達成實驗教育從幼兒園延伸到高中的關鍵里程碑,其中,芳和實中即是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的實驗中學,亦是全國第一所以探索式教育為核心的實驗學校。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致力推動實驗教育政策,透過各類型的實驗教育型態,讓創新的種苗從校園蔓延到社區與家庭,引領孩子們感受學習的樂趣,開啟寬廣的視野,從而引發內心的共鳴。這本書是芳和從一般國中轉型實驗教育以來的精采歷程紀錄,如老師們改變作法,以引導代替指導的心態轉變。同時,透過跨領域的課程共備,與國內外相關學校組織交流等途徑,達成自我增能。非常高興見到這本書的出版,將這些心路歷程與關心教育的人分享。
 
書中提及「專題探索課程」讓人印象深刻,學生們探索的題目都與城市發展相關,如居住正義、環保永續、性別友善、無障礙環境等,皆為當今社會所關心的議題。老師們先引導學生大量閱讀,接著透過田野調查蒐集資料,過程中,其他學科的老師也同時會在課堂上導入相關的主題,讓孩子達到跨領域的學習。最後,同學們會產生行動方案去執行實踐。
 
教育是教人成人的希望工程,亦是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學習歷程。實驗教育強調適性發展,創造思辨的情境與內涵,引導孩子從自身出發,關懷他人到理解世界。期許芳和實中在未來有更精采的表現,時時掌握進步價值,蘊蓄創新動能,落實共學共好的教育新精神。

〈推薦序〉 芳和實驗中學遠征之旅/樂觀書院創辦人 唐光華

一○三年實驗三法通過後,臺灣實驗教育蓬勃發展,可說到了百家爭鳴的程度,無論是個人在家自學,或團體、機構等非學校型態教育實驗,學生人數皆大幅增長。臺灣在短短七年內,一下躍進為亞洲實驗教育最開放的國家。

為了因應實驗教育的浪潮,上自教育部,下至各縣市教育主管機關多積極鼓勵與催生公辦公營的中小學實驗學校,特別是少子化浪潮或人口外流地區,許多小校或則主動,或則受命於教育局,陸續踏上轉型為公立實驗學校的列車。

然而,所有公立學校決定轉型為實驗學校時,初期都面臨五項挑戰:
第一、選擇什麼教育理念,亦即,辦成什麼樣的學校?
第二、面對許多恐懼改變、拒絕改變的老師,如何說服與召喚他們支持轉型?
第三、如何消除家長與社區人士對實驗教育的誤解,了解實驗教育並非把孩子當作白老鼠,孩子不會因而被升學體制與社會淘汰?
第四、如何維繫教師、家長的持久信心、士氣,兼顧理想與現實,不怕挫折,持續支持學校實驗?
第五、如何拓展國內外教育資源,支持教育實驗?

本書翔實介紹臺北市芳和實中,在黃琬茹校長與教師團隊以民主決策模式齊心努力下,如何自一○六年起,在短短三、四年,贏得家長支持與信任,從可能被放棄的國中,克服公立國中轉型實驗國中面臨的五大挑戰,成為師生皆充滿勇於探索創造、自發共好精神的遠征探索學校,且因辦學成績卓著,受各方期待與支持,自一一○年起成為國高中六年一貫的實驗中學。相信芳和實中未來三年,將展開更壯闊完整的遠征之旅,繼續帶領學生探索自我、探索知識、探索社會、探索大自然。

閱讀黃琬茹校長帶領芳和實中師生遠征的故事,鼓舞所有對臺灣教育懷抱理想的教育工作者,面對教育改革與實驗的召喚,不要恐懼,只要堅持理想與熱情,一定能像芳和實一樣,凝聚無數仁人志士,在臺灣各地共創無數教育桃花源。

〈推薦序〉 從轉型到轉化/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 詹志禹
 
本書是一種多角度的個案研究,擁有精彩的故事與創意的敘事風格,無論是對實驗教育好奇的家長、想要帶領學校轉型的校長或正在實驗創新的教師,都能在本書找到一些洞察。的確,透過芳和實驗中學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這是他們用汗水、智慧與勇氣所換取的經驗。

芳和國中曾經跌入谷底,面臨裁併校危機,但掌握天時、地利與人和,成功轉型。天時主要指實驗教育三法的通過,地利包括臺北市政府鼓勵教育實驗創新的政策,人和例如校內教師的適時連署支持等。但是,如果只有天時、地利、人和,也只能轉型,不一定能轉化。若有型無神,只在名稱改一改、理念說一說、課程換一換、結構變一變、教法試一試,而沒有真正認同教育理念、回歸學習本質、深思學生圖像、建構有機課程、復育師生共學關係並創造優質校園文化,那麼,實驗教育終究還是夢幻泡影。
芳和徹底轉化成一所神型兼具的實驗學校,是因為智慧與勇氣。


想像一下一所實驗學校需要多少智慧,才能在下列情境做出合理判斷與適當決策?

家長信賴我們,把孩子交給我們,我們想要把孩子帶向何方?

孩子的人生變寬廣了,學習不再只為考試,成敗的標準不再只是分數,那我們該放棄考試、抗拒會考嗎?

部份教師伙伴即將離開我們,這對學校的創新發展是打擊?還是契機?

計畫趕不上變化,課程如何滾動修正?教師如何專業成長?

實驗學校雖然已經擁有許多超越法令束縛的彈性,但無法掙脫的法令還是更多,怎麼辦?

探索體驗、遠征式學習可以培養孩子的合作、利他、智慧與勇氣,但是風險也較高,該如何設計與取捨?

此外,一所實驗學校需要多少勇氣,才願意面對困難、未知與不確定性?才能夠鼓勵師生探索、容許師生犯錯?才足以忍受挫折、堅靭復原?我相信,每一所真正做到轉化型的實驗學校,都會給出深刻多樣的答案。

芳和實驗中學從危機、轉型到轉化,是一趟充滿挑戰的英雄之旅,雖然實驗教育不是萬靈丹,但芳和的選擇充滿智慧與勇氣。

〈推薦序〉  什麼是教育?/臺灣外展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廖炳煌

 引進「探索教育—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曾經親自參與的廈門大學榮譽教授描述了一個故事:他提到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一九一九年到中國北京大學講學,他一進入講堂,兩手各抓了一隻雞和一把米,接著把米撒在講桌上,另一手抓著雞的頭,要牠吃米;雞當時都不吃,杜威就把雞給放了,並把米灑在地上,回頭講述他的課程:「什麼是教育?」不到十分鐘,那隻雞跑回來吃米,杜威這時說:「這才是教育!」教育就是老師必須努力把吸引學生學習動機的材料帶入教室,鼓勵學生主動學習,並且善加輔導與引發,幫助同學真正的做中學、學中思。

導入「探索教育—體驗式學習」的這二十三年期間,不論是在最早PAT(Project Adventure Taiwan)的年代或是TA(Team Adventure)團隊發展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到現在的Outward Bound Taiwan(OBT)世代,探索教育—體驗式學習,都帶給參加者許多感動與學習。因此,許多校長、老師會帶著學生一起進行這樣的學習,不論是一般的同學,或是行為偏差、學習低成就、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們,只要是到了探索體驗學習的場域,尤其是上了高山、出了海洋,他們都很配合、很願意和指導員學習,整體的學習態度及意願有很大的改變。回到學校之後,他們也期待學校老師也能像戶外教學的指導員一樣的引導他們,讓他們也能有更多自己做決定的空間。因此,很多的導師、輔導老師和綜合活動老師,也積極的學習體驗式學習的引導方法,利用各種正式課程之外的時間,例如班會、輔導課、綜合活動領域的時間,運用體驗式學習的方法和孩子們互動,也達到很好的班級經營成效。但是,同學們一到了數學課、英文課等學科課程,又睡著了。因為,一般的學科老師們並不是運用體驗式學習法來引導學生的學習。

 從二○○八年開始導入所謂的「遠征式學習Expeditionary Learning Education (遠征教育)」強調教師彼此合作,進行學科統整、發展教學策略,設計教學與評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選定「主題」,深入探究,師生間密切合作,促進教師建立「體驗、思考、歸納、運用」四步驟的教學專業,培養孩子「自我察覺、探索問題、驅動能量、解題問題」的能力,並且從「課程發展、教學法、多元評量、學生品格及學校文化、學校領導力」這五大教育改革的取向來協助學校教師的改變,希望讓教育可以竟「學以致用」之功。

多年前,臺北市教育局李錫津局長時,在當時景興國中張勳誠校長主持的「臺北市非學校型態的潛能開發中心」專案中,就結識了充滿教育熱忱的音樂老師黃琬茹,那時候的她,就和推動探索教育—體驗學習的我們,一起帶著同學們上山下海到處去冒險和挑戰。專案結束後,幾年未見,突然有一天接到她的電話,她說明已經擔任臺北市芳和實中的校長,想要導入體驗式學習課程進入學校,希望能夠碰面談談。沒有想到這麼一談,黃校長就把我自己多年來努力介紹給很多公立學校都鎩羽而歸的遠征教育,寫成了芳和實中的實驗教育計畫,而且認真的和全校老師溝通,取得老師們的支持,進而研究發展成為核心課程,並說服教育局的長官、學生家長。這樣的行動力和組織能力,不就是遠征教育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力嗎!而校長和老師們先有體驗學習了。後來經過Outward Bound Taiwan 推薦介紹的教師研習工作坊(Jennifer Seydel 和我)、美國芝加哥北極星中小學(Polaris Charter Academy)副校長和六位師生及美國EL School 的港邊中學(Harborside Academy)校長、老師和同學的來訪交流,英文老師呂秋霞代表老師們去美國EL Education 研討會的參訪學習,芳和實中各級外展課程的開展,這樣一所有著探索學習,遠征教育的種子學校就正式啟航了。

更高興的是,芳和國中所有的老師和同學們都一起努力完善現在的學習內容,並且朝向國、高中六年一貫的完全中學另一個階段前進。相信未來芳和實中,如果能夠在「學習遠征、主題探究的跨領域學科教學、學生的主動學習、高品質的學習產出、學習歷程檔案」的各方面發展,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肯定可以成為臺灣版遠征教育的典範學校。

推動探索教育—體驗學習、外展教育、遠征教育這麼多年,很高興看到芳和實中實驗教育的具體實踐過程,榮幸寫下序言,以茲紀念。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一出來,我就知道這絕對是教育界近年來最受矚目的話題之一!雖然我還沒實際翻開內頁,但光是「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中學」這幾個字,就足以讓我充滿好奇。我想像著,從零開始建立一個全新的教育體制,中間必然會遇到無數的挑戰與迷思。這種從無到有的過程,不只是制度上的創新,更是一種思維上的革命。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詳實記錄他們如何克服法規的限制、家長的疑慮,以及傳統教育思維的慣性。畢竟,公辦公營意味著它必須兼顧教育的公共性與實驗的創新性,這兩者之間拉扯的張力,肯定是非常精彩的火花。我猜測書中必然會提到許多關於課程設計的細節,像是如何設計出真正能引導學生「探索」而非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路徑。光是想像那群第一批「吃螃蟹」的師生們,他們在教育現場激盪出的化學反應,就已經讓我迫不及待想把它帶回家細細品味,看看他們是怎麼把一個宏大的教育理想,一步步落實到學生的日常作息裡頭。

评分

講真格的,台灣的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很多時候都像在原地踏步,總是在舊框架裡頭打轉。這本關於實驗教育的書,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一劑強心針。我特別關注的是,他們在「遠征探索式學習」這個概念上,是如何具體操作的?這聽起來就充滿了畫面感和行動力,不像某些教育理論空泛到讓人摸不著頭緒。我猜想,書裡一定會有很多關於「失敗經驗」的分享,因為真正的創新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個公立學校願意承擔起「第一」的重量,背後需要的勇氣和決策魄力,絕對不是一般單位可以比擬的。我很好奇,在實際操作中,他們如何平衡「實驗精神」與「升學壓力」這兩個看似水火不容的元素?畢竟,家長最終還是會關心孩子未來的出路。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實際案例,證明這種探索式學習不僅能培養出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同時也能在現有體制中找到合理的出路,那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僅是教育工作者的參考手冊,更是所有焦慮中的家長的心靈指南了。

评分

這本關於臺北市第一所公辦公營實驗中學的紀錄,光是「第一」這個標籤,就註定了它會成為其他縣市模仿或批判的對象。所以,我想這本書的價值,不僅限於校內的經驗傳承,它更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展現了台灣社會對於教育未來樣貌的集體焦慮與渴望。我期待看到作者在文字中展現的,是一種謙遜而又堅定的語氣。他們是否坦承了過去的錯誤決策,並說明了如何從中汲取教訓?教育的理想很美好,但執行層面的瑣碎和阻力才是檢驗真章的地方。我尤其想知道,對於那些在傳統體制中被邊緣化的孩子,這種探索式學習是否真正為他們開闢了另一扇窗?如果這本書能深刻描繪出那些「不一樣」的孩子,如何在新的環境中找到自己的光芒,那麼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教育紀實,成為了一部真正關懷「人」的教育史詩。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的定位似乎非常清晰,它不是在紙上談兵,而是紮實地記錄了一所學校從無到有的實戰經驗。身為一個長期關注教育現場的觀察者,我對「公辦公營」這四個字特別有感觸。這代表它必須面對公務體系的繁複流程和預算限制,卻又要維持實驗學校的靈活與前瞻性,這中間的行政斡旋和資源爭取,我想一定讓負責人傷透了腦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揭露一些「不為外人所道的內幕」,像是當初在籌備階段,他們是如何成功說服既有的體制內單位放手讓他們嘗試?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最考驗溝通的藝術和人脈的經營。此外,對於教師團隊的組成,我也很好奇。他們如何招募到那些願意離開舒適圈、擁抱變革的種子教師?這些老師們自身的專業成長和心態轉變,恐怕比課程內容本身還要更具啟發性。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氣勢磅礴,帶著一種「開拓者」的浪漫情懷,讓我聯想到過去那些偉大探險家的航海日誌。我希望書中能夠捕捉到那種從「未知領域」摸索前進的真實感受。畢竟,實驗教育的精髓在於「未知」,今天的成功經驗,明天可能就不再適用了。因此,這本書不該只是一份成功的SOP,更應該是一份「變動中的指南」。我特別想知道,在「遠征探索」的過程中,學校如何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自我評估和修正機制?他們如何定義「成功」?如果只是單純地追求學生的「表現」提升,那跟傳統學校何異?我更感興趣的是,這種學習模式如何真正改變了學生的「認知結構」和「人格特質」。書中如果能多引用一些學生的真實反饋,用他們自己的語言來描述「我的學校有什麼不一樣」,那份溫度和說服力,絕對會勝過所有官方報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