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我們如何學習的科學Grasp:MIT有效學習法的實踐 (電子書)

改變我們如何學習的科學Grasp:MIT有效學習法的實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山加.沙馬
图书标签:
  • 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
  • MIT
  • Grasp
  • 認知科學
  • 學習技巧
  • 記憶力
  • 時間管理
  • 電子書
  • 教育心理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教育的目的應是讓人發揮潛能,為何卻變成篩選學生、階級複製的工具?
  只要考試考得好,就是成功的教育嗎?
  這本書帶領讀者思考:如何讓教育變得不一樣
 
  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者,任誰都適合拿這本書來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歷程,持續探討如何讓教育變得不一樣。——東華大學校長 趙涵捷
 
  這是一本具開創性,研究人類如何學習的科學之書,
  以及我們該如何善用這些科學,來發掘個人和社會的真正潛能。
 
  身為麻省理工學院(MIT)開放學習(Open Learning)的副主任,山加.沙馬要向全世界打開MIT的門。假如要接受這個重要任務,一定得先問:人類是怎麼學習的?什麼樣的情況,學習效果最好?我們傳統的教學法——老師講課、回家做作業、考試、重複的學習,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嗎?假如不是,什麼才是呢?
 
  本書帶領讀者穿越各種學習理論,從基礎的神經科學到認知心理學,因為這都與學習的未來有關。書中介紹了研究遺忘的科學家,告訴我們遺忘並非記憶的失敗,而是學習的重要武器,同時也檢視好奇心如何促進大腦做出準備好要去學習的狀態。本書揭示MIT如何應用上述概念在教學上(包括校園和線上課程)。書中也介紹了另類的新教學法,如馬斯克(Elon Musk)於SpaceX總部開辦的學校Ad Astra,以及採用新教學方式的法學院,如何使學生的律師考試通過率從谷底成為全州第一。
 
  在講述學習真諦的過程中,本書揭穿了長期存在的謬論,同時為讀者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去吸收知識,使其能終身學習。作者提出了一個更具包容性和民主的學習願景:這個世界充滿有能量的學習者,只是在等待他們應得的機會。
 
  作者以教授、研究者以及教育創新者的經驗來撰寫本書,帶給讀者科學上和實用上的精闢理念,它不只是有趣的知識而已,還打開讀者的心智和視野。
 
本書特色
 
  ★揭露人類的大腦是如何學習的
  透過介紹神經科學、認知心理學的有趣實驗,讓我們知道大腦中的記憶是如何運作的、閱讀是很複雜的心智歷程、遺忘其實也有其功能,並強調「在認知上友善」的學習方式是最有效的。
 
  ★探討近代教育體制的形成
  說明近代教育體制如何受到杜威和桑戴克兩派教育觀點的影響,進而提出兼採兩派優點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介紹從過去至今各種教學方式
  從早期的貝爾、蘭卡斯特,到現代以寫程式聞名的School 42、馬斯克創辦的Ad Astra、曾紅極一時的Altschool、教學成效卓越的蒙特梭利,及在全球興起的MOOCs,打開我們的教育視野。
 
  ★讓外界一窺MIT的教學理念
  以MIT知名課程2.007為例貫串全書,強調用手腦並用的方式,提供學生了解世界所需的知識,以及在這世界生存所需的動手做技術。「重點不是學會微積分,而是要用微積分去思考」,這樣的比喻充分顯示出教育的真諦。
 
  ★榮獲科克斯書評星級推薦好評!
  一本有說服力又扣人心弦的書,它呼籲教育者應該把重點放在學習上,而不是在篩選學生和如何爭取好學生上。—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好評
 
好評推薦
 
  一本既生動又具學術性的好書,我強力推薦給每一位對學習理論和歷史有興趣,以及對改善教學與學習有興趣的人。—亨利‧羅迪格(Henry Roediger Ⅲ),《超牢記憶法》作者之一
 
  一本令人驚豔的書,作者對學習的神經與認知歷程提供了完整的說明,為學生的學習潛能提供了令人信服的案例。—羅伯特‧畢約克(Robert Bjork),加州大學心理系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如何优化学习过程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更系统、高效的学习框架。 --- 掌控思维的炼金术:构建深度学习与高效知识内化的实战指南 本书导言:学习的瓶颈与突破的契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收海量信息,然而,真正能转化为个人能力和智慧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许多人感到困惑:为什么花费了大量时间在阅读、听课和笔记上,却依然无法在关键时刻灵活运用所学?为什么掌握新技能总是充满挫败感?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提供“快速学习秘诀”,而是深入剖析人类认知机制的底层逻辑,提供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系统化的学习架构。它致力于帮助你从“被动接收”的学习模式,彻底转型为“主动构建”的知识架构师。 第一部分:认知科学基础——理解你的大脑如何工作 学习的效率,首先取决于你对“学习”本身的理解。本部分将带领读者探索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前沿发现,揭示大脑在处理、存储和提取信息时的关键机制。 1. 记忆的本质与误区: 深入探讨短期记忆、工作记忆与长期记忆的容量限制与转换机制。我们剖析“无效重复”的陷阱,解释为什么单纯的死记硬背是低效的。重点阐述“提取练习”的强大威力——即通过主动回忆来巩固记忆,而非被动重读。 2. 注意力与专注力的生物学基础: 在充斥着干扰的环境中,注意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本章将讲解大脑的“警觉系统”如何被设计,以及如何运用环境设计和时间管理技术(如深度工作流的建立),来最大化单位时间的学习产出。我们将介绍如何识别并对抗内部(如思维漂移)和外部(如数字通知)的干扰源。 3. 情绪、动机与学习的耦合: 学习从来不是纯粹理性的过程。本部分将探讨动机的内在驱动力(兴趣、自主性)和外在驱动力(奖励、压力)如何影响学习的深度与持久性。学会如何利用“适度的挑战”(即“恰到好处的难度”)来激发心流体验,将学习过程转变为一种自我驱动的探索。 第二部分:构建知识的脚手架——结构化与关联化学习法 高效学习的核心在于如何将孤立的信息点编织成一张有意义的知识网络。本部分关注于信息输入后的处理与整合技术。 4. 概念映射与心智模型的创建: 介绍如何从阅读材料或课程中提炼核心概念,并使用“概念地图”(Concept Mapping)工具,将这些概念进行层级化和相互连接。强调构建“心智模型”的重要性——即对某一领域运作原理的简化但精确的理解框架。 5. 跨领域迁移的艺术: 真正的智慧体现在知识的迁移能力上。本章讲解如何识别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同构性结构”,并运用类比推理(Analogical Reasoning)将A领域的解决方案应用到B领域。我们将提供结构化的方法来训练这种“跳出框架”的思维能力。 6. 费曼技巧的深度应用: 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远不止是“假装教给别人”。本部分将系统化地分解这一技巧的四个层次:选择概念、教授(简化)、识别盲点、以及回顾与重构。重点讲解如何通过“教”来暴露自己理解中的“模糊地带”。 第三部分:实践与反馈的闭环——从知道到做到的桥梁 学习的终点不是掌握信息,而是产生行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高质量的反馈循环来固化和优化技能。 7. 精细化练习的原则(Deliberate Practice): 区别于机械重复,精细化练习要求清晰的目标、即时的反馈和聚焦于当前能力边缘的挑战。本章将提供一套实用的工具集,帮助学习者设计自己的“靶向练习”任务,确保每一次练习都在提升最薄弱的环节。 8. 间隔重复与巩固策略的科学调度: 基于遗忘曲线的原理,本部分提供了一套实用的“间隔重复调度系统”(Spaced Repetition Systems, SRS)的应用指南。不再依赖随机回忆,而是系统性地安排复习时间点,确保信息在即将被遗忘时得到强化,从而最小化复习总时间。 9. 错误分析与迭代学习: 错误是学习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数据点。我们探讨如何建立一个“失败分析日志”,系统地记录错误发生的原因(是知识点缺失?还是应用场景误判?),并据此调整后续的学习路径,将错误转化为下一次成功的燃料。 第四部分:知识管理的未来——构建个人知识生态系统 高效的学习者是优秀的知识管理者。本部分着眼于如何利用现代工具和方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长期可访问、可组合的个人资产。 10. 笔记的革命:从摘录到创造: 批判性地审视传统笔记方法的局限性。介绍基于卡片盒笔记法(Zettelkasten)的进阶应用,强调“原子化笔记”的创建、双向链接的构建,以及如何通过这种方法产生全新的、意想不到的见解和创作灵感。 11. 数字工具的整合与工作流设计: 本章不推崇特定的软件,而是提供一套关于如何选择和整合工具的原则。如何设计一个从信息捕获、处理、内化到最终产出的无缝工作流,确保知识的流动性,避免“数字图书馆”的陷阱。 结语:终身学习者的心智成熟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它要求学习者接受知识的迭代性、挑战的必然性以及自身能力提升的无限潜力。掌控思维的炼金术,就是学会如何科学地对待每一次学习的投入,最终实现知识与智慧的深度融合。这本书为你提供了地图和指南针,旅程的每一步,都将由你亲自去探索和定义。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加.沙馬(Sanjay Sarma)
 
  MIT開放學習(Open Learning)副主任、機械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能源與運輸、計算幾何學和電腦輔助設計,也是無線射頻辨識(RFID)技術的創始者。他是印度理工學院(IIT)學士、卡內基美隆大學碩士和柏克萊加州大學博士。
 
路克.約辛托(Luke Yoquinto)
 
  科普作家、MIT AgeLab的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在學習與教育、老化與人口統計,作品常刊登在華盛頓郵報、Slate雜誌、華爾街日報和大西洋雜誌上。他畢業自波士頓大學科學新聞系。
 
譯者簡介
 
洪  蘭
 
  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在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和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接受博士後訓練,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中正大學、陽明大學、中央大學,並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創所所長。
 
  已翻譯了數十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包括《大腦當家》、《優雅老化的大腦守則》、《棉花糖女孩》、《浮萍男孩》、《養男育女調不同》、《真實的快樂》、《邁向圓滿》、《改變是大腦的天性》、《自癒是大腦的本能》、《大腦如何精準學習》等。
 
  曾獲頒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金籤獎、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特別貢獻獎、遠見雜誌華人領袖終身成就獎。
 
  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三千所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深受各界推崇。
 
  著有《講理就好》等二十五本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如何讓教育變得不一樣/趙涵捷
譯者序
引  言 探險的開始
Part1 學習是科學,和科學是學習
1 學習被區分
2 第一層:水蛭的細胞和學校的鐘
3 第二層:系統內的系統
4 第三層:革  命
5 第四層:思考如何思考

Part2 心智和手
6 航  程
7 大尺度的從外到內
8 由內而外翻
9 決戰時刻
結  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91992
  • EISBN:97895732927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譯者序
 
  常有學生問我:「老師,台灣每天出版這麼多書,我們怎麼知道如何去挑選值得看的好書呢?」
  的確,我們有時候會因為一本書的書名很有吸引力而買了它,但是回家打開一看,卻大失所望。
 
  我的經驗是先讀作者序,因為作者通常會講述他起心動念寫這本書的初衷,這時就不管書名如何聳動(很不幸,這是現代社群媒體的通病,似乎要靠駭人聽聞的標題才能吸引讀者注意),你大概可以了解一下內容在講什麼。
 
  第二是看出版社,有信譽的出版社不會出一些讓自己蒙羞的書(台灣曾有個出版社出版日本的《完全自殺手冊》,害死了幾個愛模仿的國中生,結果「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最後被迫關門倒店)。如果是帶有學術性質的科普書,則還要看作者任教的學校,原因也是跟出版社一樣,學校重視聲譽,一個人若能在名校教書,品德雖不知道,但至少所講的學術內容不會差到哪裡去。
 
  我就是根據這三個原則選了這本書,因為我很好奇一名念工程的教授,如何這麼清楚桑戴克和杜威這兩條教育路線之爭呢?一般從事教育的老師都只知道桑戴克的「效果律」和杜威的「做中學」(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但是細節並不清楚。我這學期正好有開教育研究所的課,問起學生這兩個學派的區別,學生多半是如上回答。但是這兩句話並無衝突,為何會成為兩個派別呢?
 
  本書的作者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教授,在印度長大,到美國留學,他能清楚講出這兩派的差異,讓我很驚喜,所以就接下了翻譯的工作。希望旁觀者清,期盼他的見解會帶給我們學生更清楚的理解。
 
  我們過去一直詬病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卻未能提出一個取代它的好方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一直對人類如何學習——一個人從什麼都不知道如白紙的嬰兒,成長為學富五車的大師——這中間大腦的歷程和變化不清楚。因為不知道人是如何學習的,也就無法擬出一個理想的教學方式。
 
  最近幾年,因為腦造影技術的精進和核磁共振機器的普遍,這個謎已經逐漸解開了。二○二○年,法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狄漢(Stanislas Dehaene)寫了一本《大腦如何精準學習》(How We Learn),就從大腦科學來解釋訊息如何進入大腦,成為我們的知識。他提出了注意力、主動參與、錯誤的立即回饋及記憶的固化四個歷程。現在這本書更從MIT的校訓Mens et Manus著手,就機械系的一門課來說明,為什麼將今天課堂上所學的立即應用在機器人的操作上,會使學生廢寢忘食去鑽研背後的道理,為什麼MIT這麼看重動手做而把它當作校訓。作者藉著MIT的微型碩士線上課程,不斷告訴讀者理想的教育制度應該是什麼。
 
  對台灣來說,傳統的教室教學在新冠疫情傳播危機之下,一夕之間被迫改變,學生改為在家學習,所以書中提到的遠距教學對現在的我們一點都不陌生。藉著作者對線上教育的闡述,我希望能改變我們過去對重視成績的偏見。作者說得很好,真正的學習發生在孩子的大腦裡,時間、地點、工具都不是重點。父母不必在意孩子今天學到了什麼,因為他有一生的時間可以學習,真正的贏家跟貫穿全書的機器人比賽一樣,是屬於了解到學習真諦的人。
 
推薦序
 
如何讓教育變得不一樣
國立東華大學校長趙涵捷
 
  記得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這件事自古以來就是華人最看重的事情,如何開發最適合於學生的教育方法,更是人們孜孜不倦研究的課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這是讓人成為人,還是讓人成為社會機器中的一個環節呢?我們當前在大學任職的教師,毫無疑問都是從各級學校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如果套用這本書中的說法,都是「篩殼機」篩選出來的「優異品種」。但,在高度體制化的學習制度中,我們各自的潛能真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嗎?敝人作為教育行政工作者,如何最大程度讓教師與學生的潛能獲得開發,這是我常念茲在茲在思考的課題。
 
  學習的奧祕在哪裡?知其然,必先知其所以然,洪蘭教授翻譯的這本《改變我們如何學習的科學Grasp》,就把學習的「所以然」仔細剖析開來。這本書向我們展示「人人皆有可能」的教育觀:本書指出,人的IQ是可以改變的,會依據環境和經驗而變,暫時成績不佳的學生,他們只是被一些不必要的認知束縛,教師需要重新考量教學方法,讓學生想要學習。洪蘭教授是研究腦神經科學出身的優異學者,擅長通過對大腦各個區塊功能的研究,對症下藥指出如何更好利用大腦。除書中提到的「間隔學習」這類適用於個人調整學習方法的內容外,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教育資源配置問題。
 
  書中提到,新型的學習方式如磨課師(MOOCs)可讓很多人的潛能發揮出來,從人口總數的層次來看,其激發的潛能是無法量化的。我在這十年來先後擔任宜蘭大學與東華大學的校長,特別重視學校磨課師課程的發展。在台灣有許多大學,學校的排名或許有高低的差別,但是學生們求知若渴的心態本來不應該有差別。學生通過考試進入了不同等級的學校,若任何感興趣的領域其老師在其他學校任教,學生想要去聽課,即便現在交通便利的時空,都免不了還是要舟車勞頓。幸運的是,我們今天生活在資訊發達的時代,透過磨課師課程的資源共享,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老問題,已獲得相當幅度的彌補。
 
  我在書中閱讀到這個大哉問:學生應該跟隨著自己的衝動去決定要學什麼嗎?還是他們應該學會嚴格控制自己的思想,去讀老師認為重要的題目?我接受作者的看法,他覺得教育不可能等待完美的答案,我們需要綜合各種不同的意見,而且在新事證進來時立刻更新。洪蘭教授在這本書中最特別的貢獻,就是她已經不只在從事翻譯工作,更重要者,她常在字裡行間有「譯註」,藉此梳理臺灣教育的現象或問題,並抒發她對於這些事情的感想或建議,這使得我們讀來有著特別的親切感,從中更能看得出她翻譯這本書有著特別的用意,那就是讓更多有心人能從中思考如何讓教育變得更契合於人心。
 
  從事行政工作,就有機會展開教育資源的調配,敝人一直在思考如何善用行政裁量權,來有效消弭城鄉差距,並讓不同特質的青年都能被看見。這兩年,我在東華大學創設如「大一不分系」這類大學實驗教育,目的就是讓各類不同的青年,尤其讓不見得適合於「篩殼機」這類紙筆測驗的學生,獲得進入大學的機會,這些青年不只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更能跟平素只知為考試而讀書的學生加強接觸與交流。當我看到我校的老師為學生特別客製的學習計畫已有顯著成效,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這些措施正與本書所說的教育理念一致:以學生為中心,提供個人化的教學進度,這是從外到內的教育會有成效的最主要原因。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以因材施教的手段,成就學生成為完整的人。當今高度發展的科技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這一教育使命,認知科學可以讓我們更深刻認識人腦的結構與運作過程,可從外部的設備上提高教學方法手段。但有使命感的教育者,更應該善用自己的智慧,開發出結合傳統教育與現代科技的全新教育方法。孟子說:「人皆可為堯舜。」我覺得,人人皆可成精英,只是需要教育工作者有耐心去尋找正確的教育方法,挖掘學生的潛能,不讓學生受困於僵化的教育思維,扼殺自身的學習動機。整體來說,不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者,任誰都適合拿這本書來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歷程,持續探討如何讓教育變得不一樣。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對「心流體驗」這個概念特別有感,畢竟在科技業待久了,常常需要長時間高度專注於複雜的專案中。每次進入那種「忘了時間、忘了飢餓」的境界時,產出效率簡直是爆棚,但問題是,如何「主動創造」這種狀態,而不是純粹靠運氣?我看過不少強調專注力的書,但多半都停留在心靈雞湯的層面,讀完後情緒上來了,但實際操作時還是會被手機通知拉走。我真的很想知道,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套結構化的流程,告訴我們如何從環境設定、任務拆解到認知準備的每一步,來最大化進入心流的可能性,那絕對是物超所值。我對那些偏向宏觀哲學探討的書籍已經免疫了,現在最需要的,是那種具備操作手冊性質、每個步驟都能被量化或至少被清楚定義的實用指南。如果它能結合一些最新的數位工具應用來輔助這些步驟,那就更符合我這個世代的需求了。

评分

坦白講,我對「有效學習法」的口號已經有點麻木了。畢竟,從國中到研究所,我參加過無數補習班,每位老師都號稱自己有獨門秘笈。但最終,那些方法往往只在特定科目或特定階段有效,一旦換了領域(比如從理論轉向實作,或者從人文轉向理工),就得重新摸索。因此,我對這本書最大的期盼,是它能提供一種「元學習」(Meta-Learning)的框架,也就是說,它教導的不是「學什麼」,而是「如何學會任何東西」的方法論。如果這本書能建立一個普適性的模型,讓我們能自行評估自己當前學習策略的盲點,並且提供相應的校正機制,那它就遠遠超越了一般工具書的範疇。我希望它能讓我從一個「被動接收知識者」,轉變為一個能主動設計自己學習路徑的「學習架構師」。這種思維上的提升,遠比死記硬背幾個技巧來得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著實吸引人,光是那個帶點未來感又充滿知性氣息的排版,就讓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學習法書籍多如牛毛,內容常常是換湯不換藥,講來講去都是老生常談,什麼番茄鐘、什麼費曼技巧,聽得我都快起雞皮疙瘩了。我期待的是能真正跳脫框架,提供一些經過科學驗證,而且適用於我們這個資訊爆炸時代的思維工具。畢竟,我們現在吸收資訊的速度跟過去完全不同,需要的不是單純的「記憶術」,而是如何有效地「處理、整合、並內化」這些海量訊息的能力。如果這本書能從認知科學、神經學的角度切入,用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那些艱澀的理論,那就太棒了。我尤其希望它能針對我們台灣學生普遍面臨的「應試教育」困境,提供一些可以立刻上手、又不至於偏離學校教育體系的實用策略,而不是那種讀完後感覺很玄,卻不知如何付諸實行的空泛口號。總之,光是看到「科學」這兩個字,我就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希望能從中挖掘出那些真正能讓我的學習效率產生質變的「魔法公式」。

评分

最近在看一些關於記憶鞏固與睡眠關係的研究,發現我們白天學到的東西,真的有賴於晚上的休息來「存檔」。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探討大腦在不同階段處理記憶的機制,並且提供具體的「學習後處理」建議,我會給予極高的評價。很多時候,我們把時間都花在「輸入」上,卻忽略了「輸出」與「鞏固」的重要性。例如,該在學習後多久進行第一次回顧?回顧的間隔應該如何隨著時間拉長而調整?這類關於間隔重複的精確科學數據,如果能在書中被清晰地闡述,對於需要長期記憶大量專業知識的專業人士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對那些只是模糊地說「要複習」的書已經不感興趣了,我需要的是像工程師設計電路圖一樣精確的排程建議,這樣才能真正將學習的效率最大化,避免無謂的時間浪費。

评分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許多成功的專業人士,他們成功的秘訣往往不在於他們比別人更聰明,而在於他們能更快地從「錯誤」中學習。這本書如果能著墨於「面對失敗與錯誤的學習循環」,我會覺得它相當有深度。畢竟,知識的學習只是單一面向,更關鍵的是在實際應用中,如何快速偵錯、修正假設、並將這些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知識體系。我期待看到的是,它如何將人類在解決問題時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es)納入學習模型中,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可能在哪裡誤判了情況,進而主動規避這些陷阱。這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敏銳、更具批判性思考的執行者。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案例分析,展示人們如何在面臨高壓決策時,運用這些科學方法來避免認知失誤,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限量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