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學校:深入地方的教與學設計 (電子書)

不一樣的學校:深入地方的教與學設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志彬
图书标签:
  • 教育
  • 地方教育
  • 教学设计
  • 课程设计
  • 学校教育
  • 教育创新
  • 电子书
  • 台湾教育
  • 深度学习
  • 实践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公共的求善的實踐中,幸福往往緊緊相隨,希望這本書的問世,讓社區大學的理念和實踐,可以成為獨特而有價值的知識,跟更多人分享。讓外界看見社大如何以公共利益為本,肩負起教育改造與社會重建的任務。看社大如何透過社會行動學習、有深度的學習,成為中層的公共實踐力量。社大願攜手各界,一起相放伴、共學,一起成為幸福的推手。

  第一部 社大教與學的方法論
  我們不僅在一起學習,也學習如何在一起/李易昆

  第二部 地方知識學
  地方知識作為社區大學的天命/林崇熙

  第三部 社大建制化與反思
  建制化是不斷自我調整的辯證過程/蔡傳暉
 
《地方的教育:重塑學習與社區的連結》 本書深入探討了當代教育體系中,地方性知識、社區資源與學校教育實踐之間日益緊密的關係。在快速變遷的全球化浪潮下,教育面臨著如何紮根於在地脈絡、培養具備地方責任感的公民的挑戰。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分析「地方」如何成為啟動創新教育設計的核心要素,並詳細闡述了將地方經驗轉化為有意義學習內容的具體方法論。 第一章:教育的在地化命題 本章首先確立了教育在地化的理論基礎。在全球化趨勢下,標準化課程和大規模評量體系常導致教育內容與學生的真實生活經驗脫節。我們質疑,如何確保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輸,更是對學生所處環境的深刻理解與積極參與?我們從地理學、社會學和教育人類學的角度,界定了「地方」(Place)的概念,指出地方不僅是物理空間,更承載著歷史記憶、文化符碼與社會結構。教育的在地化並非狹隘的保守主義,而是透過連結地方獨特性,來達成更廣泛、更具批判性的知識建構。本章重點分析了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推動教育在地化時所採取的策略,從課程改革到師資培訓的實踐案例。 第二章:地方知識的挖掘與編目 學校教育往往偏重於被「標準化」和「普世化」的學科知識,而忽略了學生周遭環境中豐富的地方知識體系。本章聚焦於地方知識的識別、收集與轉化。我們提出了一套系統化的「地方知識田野調查」方法,包括口述歷史採集、地方資源地圖繪製、社區專家訪談等。這些知識包括傳統技藝、地方生態變遷、社區的非正式學習網絡等。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將這些非正式、情境化的知識,轉化為可供教學設計使用的結構化素材,同時避免將地方知識浪漫化或碎片化。本章詳細展示了如何運用數位工具(如地理資訊系統GIS)輔助地方知識的數位化保存與活化,並探討了地方知識在跨學科教學設計中的潛在應用。 第三章:社區成為教室的實踐路徑 「教室」的概念不再僅限於四面牆壁之內。本章深入探討如何將社區空間轉變為真實的學習場域。這需要教育者具備高度的協作能力與彈性。我們分析了幾種核心的社區協作模式: 社區學徒制(Community Apprenticeship): 將專業人士或資深社區成員引入課堂,或讓學生進入社區進行長期、結構化的技能學習與專案實作。 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 強調學習目標與社區服務的有機結合,確保服務不僅是單向的給予,更是雙向的知識交流與能力提升。 地方議題導向專題式學習(Place-Based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以解決社區面臨的真實問題為核心,引導學生進行跨學科探究。 本章特別著重於探討如何設計有效的學習目標與評量標準,以確保在利用社區資源的同時,學生的核心學科素養能夠得到紮實的培養,而非僅僅停留在「參訪」層面。 第四章:教師角色的重塑:從知識傳遞者到社區協作者 推動地方化教育的成敗,關鍵在於教師的準備與心態。本章探討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新方向。傳統的教師培訓模式難以應對社區協作的複雜性。我們提出了教師需要培養的關鍵能力,包括:社區資源盤點能力、跨界溝通與談判能力、以及對地方文化敏感度(Cultural Responsiveness)。本章分析了幾種創新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PLC)模式,它們如何聚焦於地方教育實踐的分享、反思與共同改進。同時,也討論了大學師資培育機構如何改革課程,提前將地方教育理念和實踐納入必修內容。 第五章:評量與課程的協同進化 當教學內容緊密連結地方時,傳統的標準化測驗往往難以全面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本章聚焦於如何設計出能夠反映地方學習深度的評量方式。我們詳細介紹了真實性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在地方教育中的應用,例如: 地方知識作品集(Place-based Portfolios): 收集學生在社區專案中的設計圖、研究報告、口頭陳述等多元產出。 社區導師回饋機制: 建立一套正式的機制,納入社區夥伴對學生學習成果的專業評價。 敘事性評量(Narrative Assessment): 強調對學生在解決地方問題過程中展現的批判性思維、協作能力與公民意識的深入描述。 本章也探討了課程設計的「螺旋上升」模型,即如何確保學生在不同年級階段,能以更深入、更複雜的方式重新接觸和解構他們周遭的環境與議題。 第六章:制度與政策的在地化支持 成功的教育轉型需要制度層面的支持。本章分析了政府、學區管理層在推動地方教育時所扮演的角色。我們探討了在課程標準制定、經費分配、以及學校行政自主權方面,應如何進行調整,以鼓勵學校主動連結地方資源,而非僅被動遵循上層指令。本章也探討了公私部門合作(PPP)在教育創新中的潛力與挑戰,特別是關於數據隱私、資源分配公平性等倫理議題。最終,本章總結了推動地方教育改革的關鍵政策槓桿,強調自下而上的草根創新與自上而下的制度引導必須相輔相成。 本書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關心地方發展的社區成員,提供了一套既具理論深度又富實踐指導性的藍圖,旨在共同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貼近真實生活的教育系統。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楊志彬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Community Universities, NAPCU,簡稱「社大全促會」) 成立於1999年9月19日。在台灣,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其創始的目的之一是「解放知識」,另一項目標則在於催生「公民社會」。社大全促會是一個支持各社區大學扎根田野、催生公民社會的成人解放教育倡議組織。本會出版工作致力於詮釋社大的實踐經驗,從社大的觀點爬梳社會的發展。
 

图书目录


003—理事長序
從知識解放到知識生產的解放
009—推薦序
社區大學的基因和演化
013—推薦序
從知識解放到地方知識的建構:社大定位再思考
第一部—社大教與學的方法論
047—導言
社區大學怎麼教?怎麼學?
059—第一章
「學習,在一起」:學習社群作為學習的典範轉移
077—第二章
社區大學的教師、學習者與辦學團隊的協作學
103—第三章
社大價值的實踐經驗反思:以永和社大為例
143—第四章
以公民實踐社群發展為核心動能的新鄉土運動:苗栗社大的經驗探討
第二部—地方知識學
163—導言
地方知識作為社區大學的天命
175—第一章
「地方」辯證中的社區大學:一個知識論芻議
189—第二章
社區大學地方知識的歷史根源及其可能
221—第三章
社大魅力四社的理想、問題與限制條件
241—第四章
社大人可以如何走讀見學:以新營社區大學
「在家鄉旅行」為例
289—第五章
氣候變遷調適的地方知識建構到公民行動:以文山社大的社區調適為例
第三部—社大建制化與反思
317—導言
找回社大的價值與主體性
335—第一章
社區大學運動實踐歷程的結構性困境之剖析
373—第二章
社大制度化的反思跟建構:從整體觀點探討社大法制化的制度改革之路
401—第三章
一所仍在實驗中的實踐社群培力學校:社區大學如何改變社會及其教學策略的轉化

449—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44643
  • EISBN:978626964465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題目很耐人尋味,它點出了教育體制內長期以來存在的一種「同質化」傾向。我們總是用一套標準去衡量所有學校,結果就是,越是具有特色的地方學校,反而越容易被邊緣化或標籤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地方」的?它僅僅是指地理位置上的偏遠,還是包含了一種獨特的社群價值和歷史紋理?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方法論,讓學校可以從自身獨特的文化DNA出發,去「設計」出符合自身社區需求的教與學模式,那它就遠遠超過了一般教案分享的範疇。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反向操作」的教育思維,不被總部的指令牽著鼻子走,而是主動去形塑學校的教育價值,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紮實的準備,非常期待能從書中一探究竟這種在地實踐的內在動力。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吸引人,那種樸實中帶點人文氣息的排版,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硬梆梆的教育理論教科書。我最近剛好在思考,現在的學校教育是不是越來越脫離地方的脈絡了?很多時候,學校裡教的東西,學生走出校門好像就用不上了,感覺像是兩個世界。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點出了核心問題——「不一樣的學校」,這「不一樣」的背後,肯定藏著許多在地的、活生生的案例跟反思。我對那種從田野調查、蹲點觀察出發的研究特別有感,因為只有深入到最基層、最真實的現場,才能真正了解教育現場的痛點和可能性。書名裡的「教與學設計」這幾個字也很關鍵,這表示它不只是在抱怨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看到一些創新、有溫度,而且真正能被地方實踐的教學模式。畢竟,教育是需要紮根於土地的,不能只是空中樓閣的口號,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實際操作上的啟發。

评分

老實講,現在坊間談教育改革的書多到數不清,但很多都是從台北市中心或明星學區的角度出發,講的都是一些我們這些在非都會區、資源相對有限的學校很難複製的「理想藍圖」。我比較在乎的是,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深入「地方」,那它呈現出來的案例應該會更貼近我們日常會遇到的困境,像是如何結合在地文化資產,或是如何讓社區資源有效進入課綱。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種把現有制度翻盤的激進論述,而是務實地在現有框架下,找到一條讓師生都能感到有意義的學習路徑。特別是「教與學設計」的部分,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城鄉差距、師資穩定性這些實際的阻力,然後還能設計出讓人眼睛一亮的課程。如果能看到一些成功案例的細節,像是課程是如何發想到執行,中間遇到了哪些預料之外的困難,又是怎麼克服的,那對我來說會比空泛的理論更有價值。

评分

身為一個關心台灣教育走向的人,看到「不一樣」這三個字,總會忍不住想深究其背後的社會意涵。這不僅僅是教法上的創新,更可能是一種對現行教育體制權力結構的溫和挑戰。地方的教與學,往往代表著對標準化、KPI 導向教育的反思,它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結,以及知識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我特別想知道,書中在談論「設計」時,是否有觸及到如何建立一套評估「不一樣」成果的標準?因為一旦偏離了主流的評量方式,很容易被誤解為教學不力。如果作者能提出一套既能展現地方特色,又能讓家長和外界信服的評量框架,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非常高了。這類型的著作,真正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否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樑,引導更多人看到地方教育的生命力。

评分

看到「深入地方」這幾個字,我腦中馬上浮現出許多過去參加研習的心得,很多時候主辦單位選的地點很漂亮,講師講的內容也很精彩,但一旦回到自己那間「鄰家小學」,馬上就覺得格格不入。這本書如果真有本事,應該要能展現出教育的「在地性」與「適宜性」。我對地方創生這個詞近年來很關注,教育無疑是地方永續發展的核心。如果學校能成為地方知識與文化的傳承中心,而不只是標準化考試的補習班,那這個「不一樣的學校」才真正有存在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討論,因為要設計出「不一樣」的教與學,首先需要的不只是課程大綱的改變,更是教師思維模式的轉變,這往往是最難突破的關卡,也是最需要深入基層去理解的地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