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題目很耐人尋味,它點出了教育體制內長期以來存在的一種「同質化」傾向。我們總是用一套標準去衡量所有學校,結果就是,越是具有特色的地方學校,反而越容易被邊緣化或標籤化。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地方」的?它僅僅是指地理位置上的偏遠,還是包含了一種獨特的社群價值和歷史紋理?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方法論,讓學校可以從自身獨特的文化DNA出發,去「設計」出符合自身社區需求的教與學模式,那它就遠遠超過了一般教案分享的範疇。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反向操作」的教育思維,不被總部的指令牽著鼻子走,而是主動去形塑學校的教育價值,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紮實的準備,非常期待能從書中一探究竟這種在地實踐的內在動力。
评分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吸引人,那種樸實中帶點人文氣息的排版,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硬梆梆的教育理論教科書。我最近剛好在思考,現在的學校教育是不是越來越脫離地方的脈絡了?很多時候,學校裡教的東西,學生走出校門好像就用不上了,感覺像是兩個世界。這本書光是書名就點出了核心問題——「不一樣的學校」,這「不一樣」的背後,肯定藏著許多在地的、活生生的案例跟反思。我對那種從田野調查、蹲點觀察出發的研究特別有感,因為只有深入到最基層、最真實的現場,才能真正了解教育現場的痛點和可能性。書名裡的「教與學設計」這幾個字也很關鍵,這表示它不只是在抱怨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實際的解決方案,希望能看到一些創新、有溫度,而且真正能被地方實踐的教學模式。畢竟,教育是需要紮根於土地的,不能只是空中樓閣的口號,期待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實際操作上的啟發。
评分老實講,現在坊間談教育改革的書多到數不清,但很多都是從台北市中心或明星學區的角度出發,講的都是一些我們這些在非都會區、資源相對有限的學校很難複製的「理想藍圖」。我比較在乎的是,這本書如果真的能深入「地方」,那它呈現出來的案例應該會更貼近我們日常會遇到的困境,像是如何結合在地文化資產,或是如何讓社區資源有效進入課綱。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種把現有制度翻盤的激進論述,而是務實地在現有框架下,找到一條讓師生都能感到有意義的學習路徑。特別是「教與學設計」的部分,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城鄉差距、師資穩定性這些實際的阻力,然後還能設計出讓人眼睛一亮的課程。如果能看到一些成功案例的細節,像是課程是如何發想到執行,中間遇到了哪些預料之外的困難,又是怎麼克服的,那對我來說會比空泛的理論更有價值。
评分身為一個關心台灣教育走向的人,看到「不一樣」這三個字,總會忍不住想深究其背後的社會意涵。這不僅僅是教法上的創新,更可能是一種對現行教育體制權力結構的溫和挑戰。地方的教與學,往往代表著對標準化、KPI 導向教育的反思,它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連結,以及知識與生活的緊密結合。我特別想知道,書中在談論「設計」時,是否有觸及到如何建立一套評估「不一樣」成果的標準?因為一旦偏離了主流的評量方式,很容易被誤解為教學不力。如果作者能提出一套既能展現地方特色,又能讓家長和外界信服的評量框架,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非常高了。這類型的著作,真正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否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架起一座堅固的橋樑,引導更多人看到地方教育的生命力。
评分看到「深入地方」這幾個字,我腦中馬上浮現出許多過去參加研習的心得,很多時候主辦單位選的地點很漂亮,講師講的內容也很精彩,但一旦回到自己那間「鄰家小學」,馬上就覺得格格不入。這本書如果真有本事,應該要能展現出教育的「在地性」與「適宜性」。我對地方創生這個詞近年來很關注,教育無疑是地方永續發展的核心。如果學校能成為地方知識與文化的傳承中心,而不只是標準化考試的補習班,那這個「不一樣的學校」才真正有存在的意義。我期待書中能有關於教師專業發展的討論,因為要設計出「不一樣」的教與學,首先需要的不只是課程大綱的改變,更是教師思維模式的轉變,這往往是最難突破的關卡,也是最需要深入基層去理解的地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