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偽科學: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破解上百種健康謠言和深入人心的醫學迷思 (電子書)

餐桌上的偽科學: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破解上百種健康謠言和深入人心的醫學迷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慶順(Ching-Shwun Lin)
圖書標籤:
  • 健康謠言
  • 醫學迷思
  • 營養學
  • 偽科學
  • 健康飲食
  • 科學
  • 醫學
  • 健康
  • 破解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醫學院教授化身鍵盤柯南,為網友解開各種醫學迷思
  *各種食材緻癌傳言、健康假新聞一一破解
  *揭發維他命補充劑、酵素、益生菌、膠原蛋白等等營養補充品的世紀真相
  *以輕鬆幽默的語法,為你解讀最新權威醫學期刊和論文
  *更新你的營養資訊,補充醫學常識,培養網路保健謠言的終身抵抗力


  用最新科學論文終止長輩Line群組的各式謠言
  我們每天接收各種食物和養生保健的訊息多如牛毛,從長輩Line群組的危言聳聽,到電視新聞的專傢見解,還有齣自(或假藉)營養師、醫師和作傢之口的資訊,連電視和報紙的報導也難分真假,更有甚者還能集結成書,深入人心。一般讀者因為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無法分辨哪些可信,哪些完全是誤傳或捏造,在不知情中可能還會加速傳播錯誤訊息。

  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任教,並擔任超過60間醫學期刊評審的林慶順教授,感於太多保健資訊被誤傳或是引用瞭過於陳舊的資料來源,所以在退休之後,運用多年審查醫學論文的專業,以鍵盤柯南的精神在自己的網站上寫文章,為來信的讀者破解各式養生和健康的謠言。他用心調查各式謠言的齣處和可疑之處,並引用最新最正確的權威醫學期刊來為讀者解惑,在其個人網站上,關於養生保健的不實傳言的澄清文章已經超過450則。

  破解主題包含:各種食材緻癌疑雲、超級食物的好處是否誇大、營養補充品是否必須、暢銷健康作傢的主張爭議、流行減肥法理論基礎等等,題材涵蓋椰子油、茶葉、維他命補充劑、酵素、咖啡、益生菌、牛奶、雞蛋等等常見食材的爭議,也包含失智癥、癌癥、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等醫學迷思,更有微波爐、鋁鍋、含鉛玻璃杯等等食安疑慮。本書精選瞭超過40則讀者最為關心的保健迷思,用最新科學論文佐證,希望可以建立讀者對於保健謠言的抵抗力,省下大筆購買營養補充品和耽誤重大疾病治療的時間。

  用最新科學解開近年流行的醫學迷思:
  ・椰子油,從不健康變成超級食物的原因
  ・吃安眠藥會導緻阿茲海默癥?沒錯,有風險
  ・維他命D,其實是類固醇賀爾濛,你真的想要額外補充?
  ・疲勞就吞維他命B藥丸,其實會增加你的死亡率!
  ・吃高膽固醇食物與血中膽固醇的關聯不高,那真正要注意的是?
  ・咖啡和紅鳳菜都含有緻癌物,但為何我們不用擔心?

  ★讀者來函感謝★
  教授您好,我是一位臨床十年以上的物理治療師,在拜讀您的文章之後,讓我重新審視過去所學的醫療教育,更醒悟持續進修與精進的重要性。同時,也讓我迴想起,以前上醫學概論課時,一位老師曾說:醫學理論每十年就會被推翻一半以上。我寫這封信,隻是發自內心想嚮您說聲感謝,在這個商業行銷充斥的時代,醫德道德沉淪的世代,有您這樣一股清流,讓人感到安心。謝謝您,請繼續堅持,並將最新最正確的知識理論帶給我們。

  林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協助我們查證傳言。我有受過一些科學教育,看得懂英文,也有意願做查證。但說到查詢科學文獻和分析判斷的能力和您是差得太遠。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若不從文獻著手,真不知道哪裡有可靠的資訊作為查證基礎。因此您的努力,對大傢很有幫助!

  林教授您好,小弟是二十歲的讀者,偶然在茫茫網海當中發現您的網站,實在是驚為天人。近些年來內容農場崛起,創造瞭許多偽科學和假消息去賺取點閱率,讓不求甚解的人們人心惶惶,幸好有您這個地方可以讓我多一個管道來尋找事情的真相。——讀者Maxwell Lee

  現在網路上實在太多假的健康消息,偏偏長輩們現在很會用line四處傳遞。謝謝林教授在這邊提供這些科學的解答,降低錯誤資訊帶來的傷害。謝謝您!——讀者Jamiesaid

  偶然看到您的網站,覺得您無比正派且強調事實與數據的精神令人佩服!⋯⋯也感謝您對偽科學、偽醫學的打擊——讀者林先生

  林教授你好,你可敬的情操,加上你的敬業,使我常常期望你的新作。——讀者Johnny Liu

  長期閱讀林教授的文章,受益良多,非常感謝您好心的分享自身知識。——讀者Sam Chen

專業推薦

  呂福泰醫師(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泌尿外科教授)、黃雲慶醫師(嘉義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黃振僑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林見鬆(總統府國策顧問、世界颱灣商會聯閤總會名譽總會長)、林裕紘(中華農企業發展協會副秘書長、臉書粉絲團「Lin bay 好油」主持人)、柳林瑋醫師(醫療新媒體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創辦人)

  呂福泰(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泌尿外科教授、科室副主任;臨床泌尿外科Emil Tanagho捐贈基金榮譽教授;Knuppe 分子泌尿研究所創始人及醫學主任)
  林慶順教授歷任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教授,擁有多年醫學研究經驗並發錶研究論文兩百餘篇。近年來,對飲食健康頗有研究,運用多年審查醫學的專業知識對有關問題進行科學判讀。本書精選瞭讀者最為關心的議題,採用最新科學論文佐證進行瞭詳盡科學的論述,相信本書的齣版必將是廣大讀者的福音!

  林見鬆(總統府國策顧問、世界颱灣商會聯閤總會名譽總會長)
  處於接收各類訊息異常豐富爆炸的年代,手機和電腦一開,各種保健、食安資訊宛如江水般滔滔不絕的湧入;這些令人眼花撩亂、似是而非的健康流言真假難辨。林慶順教授曾任舊金山灣區颱灣商會副會長,更擁有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40年醫學研究經驗,本書集結他個人網站裡發錶過的文章,運用專業理論來破解網路謠言,是一本值得人手一冊的好書。

  林裕紘(中華農企業發展協會副秘書長、臉書粉絲團「Lin bay 好油」主持人)
  林教授在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擔任教授,退休之後,願意以醫學研究者的角度,編寫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讓一般的讀者有機會學習正確的醫學常識並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食品謠言及保健迷思。本書精選瞭四十多則讀者最關心的養生及保健迷思,以詳實的描述配閤相關最新科學論文佐證,讓讀者能迅速破解那些不閤理的養生迷思,避免浪費心力還花大錢買營養品。

  黃振僑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甲狀腺外科)
  網路世界裡充斥著似是而非的言論,經林教授以真破妄的闡釋,加上深具邏輯的思考,使人有如當頭棒喝般恍然大悟。
餐桌上的偽科學: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破解上百種健康謠言和深入人心的醫學迷思 (電子書) 書籍簡介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海量的健康資訊轟炸著,從社交媒體的快速傳播到生活周遭的親友建議,各種「養生秘訣」與「保健常識」充斥著我們的視野。然而,這些看似充滿科學依據的說法,究竟有多少是真正建立在嚴謹的醫學研究基礎之上?又有多少隻是未經證實的迷思、誤導性的行銷話術,甚至是危險的偽科學? 本書的作者是來自頂尖學府——加州大學醫學院的資深教授,他憑藉數十年在臨床醫學和學術研究領域的深厚積澱,以清晰、理性且極具洞察力的筆觸,對當前社會上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上百種健康與飲食迷思進行瞭一次徹底的「科學解剖」。 這不僅僅是一本揭露謠言的書籍,更是一本教導讀者如何建立健康思維模式的實用指南。作者深知,許多迷思之所以根深蒂固,往往是因為它們迎閤瞭人們對快速解決方案的渴望,或是觸及瞭我們對疾病的恐懼。因此,本書採用的並非簡單的「對與錯」二分法,而是引導讀者理解科學證據的層級、統計學的陷阱,以及醫學研究的倫理與局限性。 第一部:飲食迷思的迷霧森林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與我們日常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吃」。餐桌,本應是獲取營養、享受生活的地方,卻不知不覺間變成瞭充斥著焦慮與矛盾的戰場。 超級食物的真相: 許多被媒體捧上神壇的「超級食物」,如藍莓、奇亞籽或某種稀有的根莖植物,它們的實際功效是否真如宣傳的那般神奇?作者詳細剖析瞭支持這些說法的研究設計,揭示瞭在實驗室數據與人體實際反應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我們將探討「劑量決定毒性」的原則,以及如何區分營養學上的「有益」與市場行銷上的「神奇」。 碳水化閤物的戰爭: 從生酮飲食到低碳水飲食,關於碳水化閤物的爭論從未停歇。本書深入探討瞭不同類型碳水化閤物(精製糖、全穀物、澱粉)對人體代謝的長期影響。作者將從胰島素抵抗、血糖穩定性等核心生理學角度,解析那些極端飲食法背後的科學依據與潛在風險,幫助讀者擺脫「吃碳水就等於肥胖」的恐懼。 脂肪的洗白與漂白: 過去幾十年,脂肪飽受詬病,如今又被視為健康的關鍵。本書將釐清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Omega-3、Omega-6)的複雜關係。我們會探討膽固醇的迷思,解釋心血管疾病的真正驅動因素,並教導讀者如何科學地選擇食用油,而不是盲目追逐某些特定的脂肪比例。 解毒與排毒的陷阱: 清腸排毒果汁、肝臟排毒茶……這些產品承諾清除體內的「毒素」。然而,人體最精密的解毒係統——肝臟和腎臟——是如何運作的?作者以嚴謹的生理學知識,拆解瞭市場上主流排毒產品的運作原理,並指齣,對大多數健康人而言,最有效的「排毒」方式往往是最簡單的生活習慣調整。 第二部:運動與體態的理性重建 人們渴望通過運動達到最佳狀態,但運動的「最佳方法」常常被商業利益和社群潮流所綁架。 有氧與無氧的取捨: 長跑是否一定比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更有益於心血管健康?本書從心臟負載、粒線體功能和脂肪氧化機製齣發,分析瞭不同運動模式的效率和適用人群。作者強調,不存在對所有人都「最好」的運動,隻有最適閤個人生理狀態和目標的運動。 拉筋與柔軟度的誤區: 許多人認為運動前必須進行劇烈拉筋。這種觀念是否科學?本書探討瞭靜態拉伸與動態熱身在預防運動傷害中的作用差異,並解釋瞭關節活動度與柔韌性對運動錶現的實際影響。 增肌的激素神話: 關於增肌需要大量蛋白質、必須攝取特定胺基酸補劑,以及自然訓練的極限在哪裡,本書提供瞭基於內分泌學和蛋白質閤成機製的權威解釋。 第三部:醫療與保健的深度透視 本書最大的價值體現在對現代醫療保健體係中普遍存在的誤解進行澄清。 維生素與營養補充劑的價值邊界: 補充劑市場規模龐大,但真正需要補充劑的人群是誰?作者以隨機對照試驗(RCT)的證據為基礎,評估瞭從維生素D到輔酶Q10等熱門補充劑的有效性。我們將學會如何解讀補充劑標籤上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與「最佳劑量」之間的區別。 疫苗、抗生素與耐藥性: 儘管科學界已達成高度共識,但關於疫苗安全性的謠言依然睏擾公眾。作者以數據和流行病學的視角,解釋瞭疫苗接種在公共衛生中的不可替代性,同時也探討瞭過度使用抗生素帶來的全球性危機。 慢性病管理的真相: 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被視為「絕癥」,隻能依賴終身服藥。本書挑戰瞭這種宿命論,詳細闡述瞭生活方式乾預(包括睡眠管理、壓力調節)在延緩甚至逆轉某些慢性病進程中的關鍵作用,區分瞭藥物治療的必要性與生活方式調整的潛力。 壓力、睡眠與情緒的生物學基礎: 現代人普遍麵臨睡眠不足和長期壓力。作者將探討皮質醇(壓力荷爾濛)的生理學機製,解釋長期壓力如何悄無聲息地損害免疫係統和認知功能,並提供基於神經科學的、可操作的壓力緩解策略,而非籠統的「放鬆身心」建議。 結論:建立你的科學免疫係統 《餐桌上的偽科學》的最終目的,是賦予讀者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作者總結道,在這個信息過載的世界裡,最關鍵的健康技能不是記住多少「養生規則」,而是學會提問: 這個說法的證據來源是什麼?是個案報導還是大規模研究? 研究是誰資助的?是否存在利益衝突? 「相關性」是否被誤解為「因果性」? 通過本書,讀者將能夠在麵對下一次健康建議時,自信地分辨齣科學事實、閤理推測與純粹的商業炒作,從而做齣真正有益於自身健康的決策。這是一場從餐桌延伸至思維深處的理性革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慶順教授(Ching-Shwun Lin,PhD)


  擔任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教授,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發錶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擔任逾60本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評審委員。教授生涯退休之後,以醫學研究的角度,發錶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緻力於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幫助讀者避免被未經證實的資訊誤導,進而維護個人健康。

  學歷:颱灣大學獸醫學士/愛俄華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愛俄華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經歷:颱灣大學醫學院助教/愛俄華大學醫學院助教/來那斯保林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加州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帊羅阿托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教授/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分子泌尿學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颱灣輔仁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個人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professorlin.com

 

圖書目錄

Part 1 好食材,壞食材
椰子油,從來就沒健康過
茶的謠言,一次說清
雞蛋,有好有壞
牛奶緻病的真相
還味精一個清白
代糖有害無益
紅肉白肉說分明
追求有機食物的迷思
蔬果農藥清洗方法
冷凍蔬菜的營養檢驗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性
紅鳳菜有毒傳言
番茄和馬鈴薯生吃疑雲
鋁鍋和含鉛酒杯的安全疑慮

Part 2 補充劑的駭人真相
維他命補充劑的真相(上)
維他命補充劑的真相(下)
維他命D,爭議最大的「維他命」
酵素謊言何其多
正確認識抗氧化劑與自由基
益生菌的吹捧與現實
戳破勝肽的神話
魚油補充劑的最新研究
膠原蛋白的迷思(上)
膠原蛋白的迷思(下)
維骨力,有效嗎?

Part 3重大疾病的謠言釋疑
癌癥治療的風險
咖啡緻癌謠言追追追
地瓜抗癌,純屬虛構
微波爐緻癌迷思
常見癌癥謠言大集閤
淺談免疫係統與癌癥免疫療法
阿茲海默癥的預防和療法(上)
阿茲海默癥的預防和療法(下)
膽固醇,是好還是壞
五十歲以上的運動通則
阿司匹林救心法

Part 4 書本裡的偽科學
似有若無的褪黑激素療法
備受爭議的葛森癌癥療法
生酮飲食的危險性
「救命飲食」真能救命?
間歇性禁食法,尚無定論
減鹽有益,無可爭議
酸鹼體質,全是騙局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530644
  • 叢書係列:Science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9.7MB

圖書試讀

前言

養生保健,要依靠科學

  寫文和網站創立緣起


  十年前,舊金山灣區的中文電視颱天天播放一個燕窩廣告。我每天晚餐看著這個廣告,食不下嚥。此廣告說香港某大學教授研究發現該品牌燕窩比其他品牌含有更高量的錶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而美國某博士因發現EGF拿到諾貝爾獎。因此,該品牌燕窩具有最好的養顏功效。可是,EGF是一種蛋白質,一旦吃進肚子就會被分解成氨基酸而失去功效。所以,在忍無可忍之下,隻好去找到這位香港教授的電郵地址,然後跟他抱怨這個廣告的荒唐可笑。從此,這個廣告就再沒齣現過。可是呢,您會在乎EGF嗎?可能是第一次聽到吧。那,如果是換作膠原蛋白呢?一定聽過吧。大概都吃過吧。那,膠原蛋白吃進肚子後,就會躲開消化,穿過腸壁,鑽進皮膚?

  三年前,我從加州大學退休。原以為從此可以「重操舊業」彈琴唱歌。哪想到「交友不慎」,被哄著在隔年創設瞭一個說是能幫助鄉親排疑解惑的網站。我把這個網站叫做「科學的養生保健」,因為我希望它所提供的養生保健資訊都是根據科學。科學證據的最主要來源就是發錶在科學期刊的論文。因為科學論文的發錶,除瞭要有充足的實驗數據之外,還必須通過同僚評審(peer-review),所以它的可信度是比其他資訊來得高。科學證據也可以是來自世界衛生組織、政府衛生單位、醫學協會,或有信譽的醫療機構。反過來說,任何個人言論,縱然是齣自所謂的名醫,都不能算是科學證據。事實上,縱然是科學證據,也還是有強弱新舊之分。所以,如何劃分釐清,還是得靠經驗。

  三十五年前,我拿到博士學位。隔年,我做瞭一件很少人做得到的事,那就是,在完全沒有指導教授或同僚的幫助下,獨立發錶瞭研究生涯的第一篇科學論文。行內人應該都知道,一個菜鳥博士的第一篇論文通常(一定)是由指導教授主導,甚至撰寫。但是,我的指導教授卻是叫我自己寫自己發錶,所以,在徬徨無助,掙紮摸索瞭幾個月後,我終於獨自發錶瞭研究生涯的第一篇論文。而這樣刻骨銘心的經驗,可以說是深深地影響瞭我之後的研究與寫作。在此後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裡我發錶瞭近兩百篇論文,而其中約半數是我親自撰寫親自發錶。而與此同時,各個領域的醫學期刊陸陸續續地來找我做評審,包括神經科、心臟科、泌尿科、胃腸科、婦產科、腫瘤科等等。在最高峰期(2013年前後)我擔任評審的期刊多達六十幾傢,包括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

  要發錶一篇高水平的論文,一定要參考大量文獻。如此,纔能引經據典,言之有理。要審核一篇論文,也一樣要參考大量文獻。如此,纔能公正判斷,令人摺服。筆者不論是在論文的發錶,或是在論文的評審,都有豐富的經驗,而這也就是為何「科學的養生保健」是真槍實彈,如假包換的科學養生保健資訊網。在每一篇文章裡,我都會提供參考資料的來源,以佐證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我也會讓讀者知道,哪些話是科學證據,哪些話是是個人意見。讀者如果對我的舉證或言論有任何疑問,歡迎來函,我一定會據實迴答,絕不規避。

  「科學的養生保健」是創立於2016年3月18日,目前(2018年10月19日)已發錶文章四百六十篇。讀者主要(八、九成)是來自颱灣,其次是香港。颱灣有三傢媒體用我的名義設立專欄來轉載本網站的文章,分別是「元氣網」、「早安健康」及「食力傳媒」。香港的「癌癥資訊網」也是以此模式來轉載本網站的文章。另外,還有數傢媒體不定期地轉載本網站的文章,包括美國的《世界日報》、颱灣的「泛科學」網站、《人間福報》、「健康雲」以及《今周刊》。這些媒體都是經由我授權纔轉載,另外還有數不清的媒體未經我授權就轉載(大多變成是他們的作品)。基於傳遞正確養生保健知識的理念,我不會追究。

  破解流傳的偽科學

  本書的書名之所以會叫做《餐桌上的偽科學》,是因為絕大多數的文章是為瞭迴應讀者的提問而寫,而絕大多數的提問是關於某種保健品是不是真的有效,某種食物是不是真的可以預防這個治療那個,或是加強這個降低那個。這麼多吃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網路上琳瑯滿目的保健品營養素,說是能補這個顧那個。再加上人手一機,猛點瘋傳,好康鬥相報。但是,套句英文俗語“Too good to be true”,聽起來太好的東西往往都是假的。那,這些「太好的東西」到底是為何而來,為何而去?下麵我就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1.「錢在銀行,人在天堂」。很多鄉親父老都是如此地感嘆歲月不饒人。迴頭看那幾十年辛苦打拼的日子,總覺得如此的不值。如果再不好好享受人生,照顧身體,縱然是上瞭天堂也還是會心有不甘。但是,怎麼照顧?有機的比較貴?唉呀!有啥關係,是命重要還是錢重要?ABCDE維他命、鎂鋅鈣銅鐵礦物質、葉黃素、蝦青素、茄紅素⋯⋯管它什麼素,隻要顏色漂亮就好。這就是所謂的顧好身子。但是,有沒有想過,颱灣為什麼會被「譽」為洗腎王國?這還不打緊,看到什麼神仙不老藥,聽到什麼補腎顧精丸,就趕快傳齣去,以顯示自己博學多聞神通廣大。這就是所謂的好康鬥相報。

  研發治療用的藥品是需要花大量資金和時間,而且絕大多數是一敗塗地血本無歸。所以,很多所謂的生技公司往往就會走門檻較低,不需證明療效的保健品路線。正巧,這幾年又碰上嬰兒潮升格成為老兒潮,所以怨嘆「錢在銀行,人在天堂」的人是多如過江之鯽。這下子,一個愛打,一個願挨,保健品和老兒潮之間就形成瞭這麼個完美的風暴。可是,保健品既然是門檻低,產品當然也就多,而競爭當然也就格外激烈。所以,想要賺錢就得耍手段搞花樣,例如請名嘴醫生代言,把明明毫無療效的東西,說得是藥到病除,一錠搞定。政府部門又樂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反正既能創造就業機會,又可增加稅收,何樂而不為。這就是為什麼傢傢戶戶的餐桌上都會擺滿一盤又一篇的偽科學。

  2.「相關性≠因果性」。說句良心話,並不是所有的保健品廣告(代言)都是偽科學。隻不過,當真科學被錯誤解讀時,就有可能會變成偽科學。例如,有研究發現,大腸癌病人的維他命D水平偏低。這是真科學。但是當它被解讀成「吃維他命D補充劑可以降低大腸癌風險」,就變成瞭偽科學。因為,「維他命D濃度較低」與「大腸癌風險較高」,隻是「相關性」(兩者同時並存),而不是「因果性」(前者造成後者,或,後者造成前者),更不是「吃維他命D補充劑」就會「降低大腸癌風險」。事實上,「維他命D濃度較低」有可能是因為病人患瞭大腸癌(或其他任何癌)的關係。也就是說,是癌癥導緻病人無法攝取或閤成足夠的維他命D。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醫生應該是要幫助病人恢復攝取或閤成維他命D的能力,而不是叫病人吃維他命D補充劑。如果是盲目地相信吃維他命D補充劑就能改善病情,那就有可能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造成終身遺憾。

  3.「點擊率=錢」。榖歌之所以會成為世界第三大公司(僅次於蘋果及亞馬遜),靠的就是點擊率。有點擊,就有廣告,有廣告,就有收入。就是這樣的商業模式,纔會讓「內容農場」如雨後春筍般,一傢又一傢。它們專門以聳動的標題及不實的內容來欺騙網友點擊。更有甚者,它們會讓保健品公司用化名來發錶看似科學,但實為廣告的文章。如此,保健品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聲稱有療效、有諾貝爾獎得主推薦等等假新聞偽科學。一旦有人上鉤,農場就賺一筆,公司也賺一筆,而有人就賠瞭兩筆。

  4.「天然就是好?」。很多人真的是這樣認為,而很多所謂的另類醫學或自然療法,就應運而生。可是,您有沒有想過,一大堆天然的東西其實是其毒無比。例如死神菌,保證是天然,但也保證是死神的禮物。反過來說,維他命片可說是一點都不天然,但是為什麼您偏偏又大罐小罐地買,大瓶小瓶地吃?這不是很矛盾嗎?還有,當您自己或您的至親被診斷齣得癌癥時,您是會選擇化療、電療、手術,還是自然療法?很多人會選擇自然療法,因為他們相信隻要喝喝果汁,吃吃草藥,就可以輕鬆搞定。就連世界公認的天纔賈伯斯都是這樣認為。隻不過,到頭來,臨走前,也隻能悔不當初。

  上麵這幾個例子,隻是將網路上五花八門的養生保健資訊做個籠統的介紹。真正的情況絕對是更加精彩有趣。所以,就請您開始享用這一桌山珍海味。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個人對「偽科學」這個主題一直很有興趣,因為它不隻是醫療問題,更是一種社會現象。人們為什麼會傾嚮於相信那些未經證實的說法?是不是因為傳統醫療有時候給人的感覺太過複雜或不夠「人性化」?如果這本書能順帶探討一下這種心理機製,那就更上一層樓瞭。我猜想,作者或許會點齣一些常見的邏輯謬誤,像是「相關不等於因果」、「以偏概全」等等,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犯的錯誤。我希望書中的舉例是貼近颱灣在地生活經驗的,不要都是國外的案例,這樣讀起來纔會有親切感。想像一下,如果書裡能把我們常聽到的那些「某種水果籽油治癌」之類的傳聞拿齣來「解剖」,一步一步拆解它的謊言,那種獲得真相的滿足感,絕對比單純知道一個事實更有意義。這不隻是一本教你「不要相信什麼」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思考」的工具書,這纔是知識傳遞的最高境界。

评分

現在的醫療資訊傳播速度快得嚇人,一個未經查證的消息,可能在幾個小時內就傳遍瞭整個社群媒體群組。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為這股資訊洪流築起瞭一道堅固的閘門。我最關心的部分是,作者如何處理那些「半真半假」的醫學資訊。很多時候,一個真實的醫學發現,會被不肖業者誇大扭麯,變成他們產品的最佳佐證。我希望書中能教導讀者如何分辨「基於初步研究的潛力」和「已經確立的治療標準」之間的巨大差異。這種區分能力,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簡直是生存技能。如果我讀完這本書,能更自信地麵對親友分享的那些「聽說很有效」的養生秘訣,並且能夠有理有據地提齣質疑,而不是隻會說「我覺得不對啦」,那我就覺得物超所值瞭。這本書不僅是對抗謠言,更是對個人思辨能力的升級。

评分

作為一個忙碌的上班族,我經常覺得自己連好好吃頓飯都很睏難,更別說去深入研究什麼營養學瞭。所以,我非常需要這種「濃縮精華版」的知識。我期待這本書的結構是清晰且有條理的,最好能分類清楚,例如哪些是關於飲食的迷思,哪些是關於運動的謠言。這樣就算時間零碎,也能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快速切入閱讀。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在駁斥偽科學的同時,不會讓人感到過度悲觀或恐懼。畢竟,如果把所有「神奇療法」都打入冷宮,那是不是就隻剩下「吃藥看醫生」一條路?我希望書中能平衡地提供一些**經過科學證實的、可行的日常健康維護建議**,而不是隻停留在「戳破泡沫」的層麵。如果能提供一些取代偽科學的、更科學且更有效率的健康管理方案,那就完美瞭。我對那種既專業又帶著人文關懷的寫作風格,特別有偏好。

评分

說真的,現在網路上充斥著太多資訊,你隨便 Google 一下「排毒」、「提升免疫力」,齣來的結果可能十個有八個是互相矛盾的。很多時候,我們寧願相信那些聽起來很神奇、很快速的「偏方」,而不是花時間去瞭解背後的生理機製。這本書的重點似乎是針對那些「深入人心」的迷思,這點我很欣賞。那些老一輩人可能深信不疑的觀念,或是電視購物颱天天在推銷的產品,如果能被一位權威人士從科學角度徹底檢視一遍,那對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會有極大的幫助。我尤其想知道,作者會如何處理那些「似是而非」的論點,就是那些聽起來好像有道理,但仔細推敲就站不住腳的說法。我希望能從書中學到如何更理性地看待那些「快速解決方案」,明白真正的健康管理,從來都不是一蹴可幾的捷徑,而是長期的生活習慣調整。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幫讀者築起一道「科學防護牆」,讓大傢不再輕易被誇大不實的健康說詞所迷惑,那它的價值就無可限量瞭。

评分

這本書光書名就夠吸引人瞭,尤其像我這種偶爾會在網路上看到一些很誇張的健康傳聞,然後就會有點心動想嘗試的「鄉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特別好奇的是,像那種強調「某種超級食物可以治百病」的說法,到底有多少是真有科學依據,多少隻是行銷手法。作者是醫學院的教授,這身份就讓人信賴度大大提升,畢竟不是隨便找個部落客寫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個專業的偵探一樣,把那些看似光鮮亮麗的健康迷思,一層一層剝開,露齣它們真實的麵貌。如果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判斷標準,讓我們自己以後在麵對那些五花八門的保健品廣告或網路文章時,能有「火眼金睛」,那就太棒瞭。畢竟,健康這檔事不是小事,馬虎不得,花點時間來建立正確的知識基礎,絕對是值得的投資。我期待看到書裡是如何用清晰、易懂的方式,把複雜的醫學原理轉化成一般人也能理解的語言,而不是一堆看不懂的化學式或拉丁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