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快樂,也沒關係: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電子書)

不快樂,也沒關係:一位心理醫師的真心告白,為什麼停止追求快樂,對我們反而比較好?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維多麗亞.賓德倫
图书标签:
  • 心理學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幸福觀
  • 人生哲學
  • 正念
  • 療癒
  • 憂鬱
  • 焦慮
  • 放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必振作堅強、不用假裝開心,
  當我們不再問自己「為什麼快樂不起來」,
  學會面對不愉快的感覺,人生就自由了!

 
  你覺得怎樣才會快樂呢?
  生活順利圓滿,工作輕鬆開心不加班?
  伴侶溫柔體貼,兩人心意相通,從來不爭吵?
  減個十公斤、練出人魚線,有錢有閒朝聖各種美食和景點,
  讓人覺得自己很會享受生活?
 
  若針對「快樂」進行調查訪問,十個人恐怕會答出十種答案,就算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刻給出的答案也不盡相同,顯示出「快樂」是種捉摸不到的虛幻概念。我們或許嘴上能夠描述卻難以找到;即使找到了,心裡感受到的強度往往也不如預期。
 
  面對這樣的落差,我們往往選擇投入更多力氣和時間,奮力追逐;對快樂的想像變質成失望的溫床,最後只為自己創造出巨大的壓力和「不快樂」。
 
  本書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會不會現代人對快樂的認知早已變了調,說不定「努力變得更快樂」本身是種錯誤的認知?作者根據多年在心理諮商現場的經驗,歸納出五條通往快樂的歧路,並各個擊破,再告訴我們「如果不追求快樂,該如何重新發現生命」?
 
  這本書將使你做出自主決定,比較不會因為負面想法、感覺和經驗而受苦。並以嶄新的視野看待生命中的千滋百味,不管你身在何處,發生什麼事。

  德國亞馬遜讀者5顆星好評★★★★★

名人推薦

  Rita(奧美集團策略總監、催眠師)
  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李偉文(作家、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施昇輝(暢銷理財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熊仁謙(快樂大學創辦人)
  認同推薦

  作者大膽建言,快樂的祕訣在於不要追求快樂。當我們輕盈看待每一個發生,每一個當下就是快樂本身。──Rita/奧美集團策略總監、催眠師
 
  真實的快樂不是要填補人生的缺憾。人生多苦難,我們不必要滿足什麼條件,才「換到」快樂,跟著作者的引導、練習,不以達到快樂為目標,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李介文/臨床心理師
 
  我同意作者建議的,給生命方向以取代目標比較好。我們習慣追求具體的事物,以為這樣可以帶來幸福快樂,但事實上剛好相反,如同印度經典《奧義書》所講的:「任何需要理由的快樂,只是悲慘的另一種形式。」當我們不再追求快樂,真正的喜悅與幸福才會與我們同在。──李偉文/作家、牙醫師、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大家對快樂的想像充滿迷思,最後反倒成了失望的來源。本書風趣幽默,讀來拍案叫絕,茅塞頓開,原來停止追求「快樂」,才能完全釋放人生的壓力,回到讓人「自在」的境界。──施昇輝/暢銷理財作家
 
  快樂與痛苦本是一體,卻被強拆為二元。我們可以試著接納,對經過內心的現象不去抓取、停止批判、任其流動,便有了更多的自由,包含行動的自由,而自由帶來平靜與喜悅。──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容易不快樂、感到悲觀是我們的天性,我們無須為此不安,在這樣的天性下催眠自己「你該快樂」更是無稽。唯有接受「人生本來不快樂」,我們才能真正得到自由,不被長著翅膀的河馬給奴役。──熊仁謙/快樂大學創辦人
 
好的,以下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聚焦于探讨现代人对“快乐”的执着与焦虑,并提出一种新的生活哲学,但完全不提及或引用您提供的原书名或任何相关内容: --- 告别“快乐至上”的陷阱:在生活的起伏中寻找真正的平静 你是否也曾被时代推着走,相信“快乐”是人生的唯一目标?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正能量”和“积极心理学”包围的时代。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完美的笑容、永不枯竭的激情,以及对“如何实现人生巅峰幸福”的各种指南。似乎只要我们努力搜索、积极行动,就一定能捕获到那份持续的、闪耀的快乐。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无休止的追逐,带来的不是圆满,而是更深层次的疲惫、比较和自我谴责。 当你没有达到预期的“快乐”时,你会怎么做?是更努力地去“修正”自己的情绪,还是责怪自己不够努力、不够感恩? 本书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微笑的书,也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消除负面情绪的工具手册。它是一次深刻而坦诚的对话,邀请你一同审视我们对“快乐”根深蒂固的迷恋,以及这种迷恋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了我们体验真实生活的勇气。 追逐的悖论:当目标成为枷锁 我们被告知,成功带来快乐,健康带来快乐,完美的关系带来快乐。于是,我们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设定为一个“通往快乐的跳板”。然而,一旦目标达成,那种短暂的兴奋感迅速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下一个“更高级快乐”的渴望,或者对失去现有“快乐”的恐惧。 本书剖析了这种“快乐的悖论”:我们越是紧抓不放,它溜走得越快。 这种对持续正向情绪的病态追求,实际上关上了一扇通往完整人生的门。它让我们害怕、压抑那些被社会定义为“负面”的感受——悲伤、失落、愤怒、无聊,甚至是平静的沉寂。我们害怕,一旦允许这些情绪出现,我们的生活就会彻底失控。 重新定义“好生活”:接纳人类体验的全光谱 作者以多年的观察和深刻的内省,带领我们进行一场温柔的“去神化”之旅。他毫不留情地指出:情绪没有等级之分,它们都是身体和心灵发出的信号,是生存必需的工具。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一个真正充实、有韧性的生命,需要的不是永恒的狂喜,而是对所有人类体验的充分许可。 我们探索以下关键议题: 1. 情绪的“去污名化”: 为什么“感到不好”也是一种健康状态?探讨悲伤、焦虑和无聊在自我认知和创造力中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当你不再试图“修复”每一种不适时,你才能真正开始倾听它们想告诉你什么。 2. 意义重于感受: 快乐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感受,而意义感(Purpose)是一种根植于价值观的行动指南。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将注意力从短暂的“感觉良好”转移到长期“活得值得”的行动上。当我们专注于有意义的事情时,情绪自然会跟随,而不是成为我们行动的障碍。 3. 社交压力的卸载: 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摆脱“别人都在快乐所以我必须快乐”的内疚感?我们拆解了社交媒体的陷阱,提供了在不自我封闭的前提下,建立真实人际联结的方法,这种联结不需要时刻保持兴奋。 4. 培养“非反应性”的觉察: 这不是要你变得冷漠,而是要学会观察自己的思绪和感受,而不立即被它们卷入或做出冲动的反应。这是一种内在的稳定感,让你在风暴中也能找到自己的中心锚点。 献给每一个在“用力活着”中感到疲惫的你 这本书是对所有那些努力扮演“快乐超人”却感到筋疲力尽的人的慰藉与邀请。它不承诺帮你找到一个永远阳光明媚的乌托邦,而是提供一张地图,帮助你在崎岖不平、充满阴影和光亮的真实世界中,走得更稳健、更自由。 如果你准备好放下那份“必须快乐”的沉重负担,开始拥抱一个更完整、更真实、更具弹性的自我,那么,这本书将是你最真诚的伙伴。 请允许自己成为一个有缺陷的人,一个拥有完整情绪光谱的人。只有当你停止为“不快乐”而焦虑时,你才能真正开始有质量地生活。 --- 购买理由: 深度洞察: 剖析现代社会对“快乐”的过度推崇及其副作用。 实用转变: 提供从“情绪管理”到“情绪接纳”的心态转变框架。 哲学反思: 引导读者重新思考人生的核心价值——从感受转向意义。 真诚坦率: 以近乎忏悔的口吻,分享走出焦虑的经验路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維多麗亞.賓德倫(Victoria Bindrum)


  心理學碩士,主修臨床心理學及心理治療,並且完成「接納與承諾療法」(簡稱ACT療法)進修學程。多年來她支援許多處於困難狀態下的人,協助他們重新找出職業及私生活方向。此外,她也在研究「使舒適感得以形成和維持」的要素為何。她和丈夫及兒子住在柏林,並且以原姓氏發表小說。

譯者簡介

不言


  專職譯者,譯有《口袋裡的鑽石》、《來自天堂的明信片》、《81個練習──找回內在陽光小孩》等書。

 

图书目录

引言/快樂須知二三事
第一部.為何世上沒有快樂
1 通往快樂的歧路 第五名:克服問題
2 通往快樂的歧路 第四名:我們的工作
3 通往快樂的歧路 第三名:伴侶和家庭
4 通往快樂的歧路 第二名:我們的身體
5 通往快樂的歧路 第一名:靈修與宗教
 
第二部.如何重新發現生命
6邀請生命
7充分享受生命
8給生命一個方向
9困難之處
10沒有快樂的果實
11對自己做出愛的宣言
 
附錄
一張愉快活動列表
價值列表
其他文獻
謝辭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8450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引言

快樂須知二三事(節錄)


  我們無法改變風向,但是可以調整風帆。─—亞里斯多德
 
  快樂是種想像

  你體驗過達到目標的那種滿足感嗎?也許你長時間以來都在尋找最佳伴侶,終於在十次盲目約會之後,某個人坐在對面,看起來就像專為你所訂製。你覺得太棒了,幾次見面之後你陷入愛戀,不時想著那個人,讓你忘記所有日常煩惱。但是這種感覺遲早會改變,也許你的夢幻伴侶告訴你,他很快就必須到國外一段時間;或是你發現他年過四十還跟媽媽住在一起;或是他向你坦白,他對你沒有像你對他的感覺。

  我們才剛抓住一點點快樂,快樂就已經又從手中溜走,於是我們必須重新尋找。也許尋找新的伴侶,還是新的工作,或是立刻丟下一切,走上聖雅各朝聖之路。但是不論做什麼,我們對快樂的想像永遠不會貼合現實。但這不是你的問題,這種現象有個非常簡單的解釋:快樂只存在我們的想像裡,而我們的想像無遠弗屆!

  就像你可以在腦海裡幻想一隻海馬唱卡拉OK,就是藉助自己的腦子想像快樂。但是你找不到這快樂,就像你找不到這隻奇特的海馬。

  海馬這個例子聽起來太瘋狂?那麼試試這個:下次你在吃東西之前,先想像這東西嘗起來怎麼樣。假設你現在要吃馬鈴薯,就先試著把這種蔬菜的味道想得真實一點──馬鈴薯丸子嘗起來如何?有什麼樣的質地?溫度如何?它在你嘴裡,表面感覺起來如何?然後再實際咬下去。現在你試著把真實的感覺和你的想像做比較,你會發現兩者之間有所差距。也許你想像的質地比較硬,真正的馬鈴薯有點粉粉的,可能也比想像的燙,而且在你的想像裡它比較甜一些。你可以煮幾百顆不同的馬鈴薯,我向你保證,你想像的馬鈴薯一定不在其中。
 
  想像總是和現實不太一樣。我在寫這些句子的時候,一邊吃果醬麵包,想像它好吃得不得了,咬下第一口卻發現麵團裡有茴香!茴香和果醬根本不是好搭檔,我感到失望。

  當然我們每個人咬下去的時候,總有時會覺得:就像我想的一樣!但是這個狀態能維持多久呢?你的經驗不斷改變,一如你的想像。幾十年前我對快樂的想像是去聽凱莉家族的演唱會,或是擁有幾雙六公分鞋跟的布法羅鞋,但這些快樂想像目前已經有相當大的變化。

  你的情況又如何呢?你的快樂想像還像二十年、三十年前那樣嗎?你可以確定地說,甚至一年之內都還具備如眼下的意義嗎?今天或許因為獲得購屋貸款而快樂,明天也許就感冒,於是你只要還能透過鼻子呼吸就感到快樂。

  我和幾個年輕人一起工作,他們曾入獄一段時間。其中有個人不久前告訴我,他被允許在冬天剷除矯正所外的雪,看到街道和行駛在上面的汽車,引發他一陣無比的快樂感受。你會把車輛來往的街道和這般正面感受聯想在一起嗎?

  快樂似乎總是不一樣,但是怎麼可能會有隨時變動的東西?這可不行。但我們一生似乎都在尋找這個根本不可能發現的東西。令人沮喪,對吧?如果你確實知道鑰匙不在公寓裡,你會在公寓裡找多久?

  對快樂想像的信念一直和生命的自然秩序發生矛盾,這是使我們持續感到不滿的不等式,這是不快樂時讓我們更不快樂的原因。我們認為這是個錯誤,而且可以避免產生這種感覺,把這種感覺藏起來,再度試著盡可能快速「走上正確的道路」。

  如果你忙著追尋快樂已經有段時間,也許你並不是這樣,你對快樂的定義也包含負面意義。你知道不可能只有陽光普照,不快樂也是快樂的一部份,凡此總總。哲學家威廉.史密特稱之為「圓滿的快樂」,在他的著作《快樂》當中寫著:「較大的快樂,圓滿的快樂,一向包含另一面,亦即讓人不舒服、痛苦和負面的情緒,我們必須處理的情緒。」

  聽起來好對唷!但是讀這一行字的時候,會逮到自己雖然嘗試接受生命的兩極,卻依舊多少想因此達到持續的快樂狀態──謹慎地用同理心擁抱我的負面消極,它們就轉變成喜悅!接受我的弱點,就覺得自己變強!認知我的憤怒,深深地呼吸,憤怒就消失!

  我們想著這些東西,雖然知道生命永遠會帶來快樂的反面。這件事好笑同時也悲哀之處在於:我們雖然知道,卻不會放棄尋找快樂。我說的沒錯,對吧?現在,請你不要讓我變成世界上唯一覺得很難放開快樂想像的人,只因此時知道一切都在流動。放棄很難,多瘋狂。我們多常聽到應該放手,不要抱任何期望?現在我們知道了。

  每本雜誌,每一堂專注練習課,每一回和朋友說起問題,全都意味著我們應該盡可能不帶任何批判地看待這件事情,直接進入那個過程。但是沒有人向我們透露究竟要如何進行!這正是本書的著力點。
 
  為何我們應該把快樂晾在一邊

  感覺比較好根本沒有錯,完全正常,而且顯示個人察覺及負起自我照料責任到某種程度。如果在你生日那一天先後被五個人拒絕,或是搞砸了你的面試,你有權利拿著一大片巧克力,舒適地躺在沙發上,自我安慰或是做些有趣的事情,完全不同於尋求長期的快樂狀態。

  但是一旦涉及為了快樂而改善自我,我們卻經常讓自己糾結。就像個媽媽,原本只想給孩子最好的,因此讓孩子去上很多早期發展課程,報名參加各種運動,一週帶孩子去好幾次劇院或博物館,還請了個英文家教。思考孩子的未來及發展當然很棒,但是數不清的目標和計畫卻縮減了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孩子並沒有產生多方的興趣,反而承受過重的負擔。

  我們追求快樂也發生同樣的情形,沒有改善生活,只有適得其反。尋求快樂花費許多力氣和時間,創造巨大壓力,也就是我們本來所想避免:心理及生理壓力。我們對快樂的想像變成失望的溫床,這不僅令人沮喪,還帶來危險。

  我們越常經驗到失望,找不到快樂,就越打擊自我價值感。我們鑽牛角尖,為什麼別人易如反掌,只有我們怎麼做都不對。我們可能陷入這種負面想法,不然就繼續追尋,更努力,學習更多,再多加訓練,好擺脫無助感以及失控感,直到我們筋疲力竭為止。

  過去幾年,憂鬱和過勞在我們的社會急劇增加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根據德國聯邦健康署估計,目前全球大約三億五千萬人受憂鬱症所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推估,憂鬱情緒干擾將於二○二○年成為第二常見的民眾疾病。當然原因不只在於沒有得到滿足的快樂要素,但是隨著富裕程度提高,空虛、無力感、乏力及不滿隨之增加卻值得注意。一旦我們一無所有,就能在某處找到快樂,只是目前還沒到達那個地方,於是就能繼續保有這個幻想。但是如果擁有一切卻突然感到絕望,我們究竟該去何處尋找快樂?

  另一方面,我們深信此時所產生的不愉快感覺應該是錯的,憂鬱症或是過勞症候群必須快速擺脫,但是越抗拒自己的感覺就越焦慮。

  根據心理失調診斷及統計手冊(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簡稱 DSM),一旦壓抑情緒、無精打采、疲勞、集中力降低等持續達兩週,就可診斷為憂鬱症。兩個星期!個人和社會整體對人類所有經歷的容忍度真低。

  我來說個親身經歷:最近我經過一家印度餐館,老闆在路邊一棵樹周圍種了很多漂亮的花,並在花床周圍用矮木片和鐵絲張起圍欄,而且在花圃前面豎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們喜歡狗,但是不喜歡狗留下的東西。」

  這塊牌子上的話讓我深思。餐館老闆如果不能接受狗維生的重要條件,怎麼能宣稱他喜歡狗?如何讓一隻狗不要消化和產生「廢棄物」還能維持生存?狗和狗屎密不可分啊。

  我為什麼要向你說這個故事?因為我們人類生存包括不愉快的感覺和想法,你有,我有,就連達賴喇嘛都有,不可能以某種技巧擺脫、排除它們,冥想它們不存在,或是治好它們。即使如此,我們經常依照如此怪異的原則生活,就像那個餐廳老闆:我喜歡我的生活,唯獨不喜歡生活的陰暗面。這就是我們對快樂的幻想!沒有一種生活沒有陰暗面。

  因此我們應該告別對快樂的想像,讓我們不再和真實生活分割。畢竟我們可能只有這種生命,應該完整地體驗。那麼我們是不是就沉浸在壞情緒裡,不必理會我們的幸福感受?如果不再尋找快樂,難道不會極度不快樂?

  你當然可以選擇繼續相信極樂,繼續追尋它。承認我們可以放棄努力維持感覺良好,既讓我們鬆口氣,也讓我們感到迷惘,因為努力可能不會帶來期望的成果。

  當我第一次對家人和熟人敘述這本書的主題,有幾個人表示非常懷疑,接著提出論點說明為何快樂存在,而我的看法錯誤。也許此刻你也覺得自己到目前為止的看法受到攻擊,但是這根本和對錯無關,究竟有沒有快樂,這個問題是哲學思辯,卻沒有人能提出確切證據,我也不能。但是你或許知道自己為什麼把這本書拿在手裡:你已經受夠了追求快樂,受夠了非要樂於嘗試新東西。你經驗到「快樂」是你目前為止無法達成的目標,理所當然要尋找替代方案,並且思考停止追求快樂。

  在跨出這麼一大步之前,有所保留、猶豫和懷疑是完全正常的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抗拒,其根源在於我們的大腦事實上非常懶惰。

  大多數人一生都把腦子訓練成「追求快樂」(或是腦子反過來訓練你),再次戒除這些想法、行為和感覺的願景,讓你的神經網絡不是那麼興奮。改變畢竟需要能量,你的身體不喜歡浪費能量,你的大腦還不知道,改變觀點長期下來能節省許多力氣,因為你不必再兜圈子。因此你的腦子抗拒新的思路,請你跟它好好說一說,就說:「等著瞧吧。」

  也許你此時也覺得快樂不存在這個想法相當有趣,但是讓你有些不安,你想著:「如果我不再追求快樂,我要做什麼?」你覺得失去方向。這種情況下,知道你根本沒有離開通往快樂的道路,只是離開錯誤的途徑應該有所助益。並非你突然認為快不快樂根本無所謂,而我正建議你接受可悲的現實。而是你從不曾朝快樂的目標前進,當你認識到這一點,你就可以而不受限於期待,完全自由地發現周圍的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讀完書名之後,我腦中立刻浮現出無數個「啊哈!」的瞬間,感覺這就是我多年來內心深處的困惑終於有人可以替我好好闡述出來了。身為一個在職場上摸爬滾打、每天都要應付各種人情世故的普通人,我早就厭倦了那些「笑口常開,好事自然來」的陳腔濫調。哪有那麼多好事?生活不就是由成功、失敗、滿足、失落交織而成的嗎?作者敢於揭示「不快樂」的價值,這絕對不是在提倡大家自暴自棄,而是更深層次地在教我們如何「如實地面對」。這讓我聯想到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更不快樂,正是因為我們太用力去推開那些負面的情緒,把它們當成洪水猛獸,結果越推,它們反而越強大。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讓我們不必再對「不快樂」感到內疚或羞恥,而是將它視為一種訊號、一種成長的養分,那它的價值簡直無法衡量。我個人非常好奇,他是如何從臨床經驗中歸納出,這種「放過自己、允許自己不快樂」的態度,反而能帶來更持久的穩定感和幸福感的。

评分

這本書的文案(如果可以這麼說的話,指的就是書名和副標題所傳達的訊息)對我這個習慣性自我批判的人來說,簡直是當頭棒喝。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努力、不夠成功、不夠陽光,所以「不快樂」就是我個人的失敗證明。然而,當一位受過嚴謹訓練的心理醫師站出來說「嘿,你這樣沒關係,而且這可能對你更有好處」,那種釋然感是難以言喻的。我猜想,這本書的核心應該會圍繞著「接納性」(Acceptance)這個主題打轉,教導我們如何與自己內在的「陰影面」和解。我希望能看到具體的實踐步驟,而不僅僅是哲學思辨。例如,當負面情緒來襲時,書中是否有提供簡單卻有效的情緒調節技巧,讓我們不會被淹沒,但同時又不會用力過猛地試圖「戰勝」它?我對他如何區分「健康的低落」與「需要專業介入的憂鬱」也充滿興趣,這兩者之間的界線往往很模糊,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釐清這一點非常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結構——「不快樂,也沒關係」為前提,提出「停止追求快樂」這個顛覆性的結論——設計得極具張力,讓人無法抗拒。它直接挑戰了現代資本主義文化中對「效率」和「產出」的極端推崇,將焦點重新拉回到「存在」本身。我猜測作者一定會深入探討「快樂」的定義問題,它可能不是一種永恆的狀態,而更像是一種短暫的化學反應,或者是一種被商業包裝起來的消費口號。如果我們一直追逐這種「快餐式快樂」,那麼我們自然會不斷地錯失掉那些需要時間沉澱、需要耐心等待才能品嚐到的、更深層次的「滿足感」或「心安」。我非常想知道,當我們停止把「快樂」當成生命的KPI後,我們又能騰出空間來關注些什麼?也許是人際關係的深度連結,也許是對生活細節的全然專注,總之,這本書聽起來像是一張邀請函,邀請我們從盲目的追逐中抽身而出,重新審視什麼才是真正滋養靈魂的東西,這對我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心靈導航。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到就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看,那個「不快樂,也沒關係」的標題,簡直是直擊現代人內心深處最柔軟、最想逃避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痛點。現在這個社會,好像人人都在瘋狂追逐一種叫做「快樂」的虛幻目標,從社群媒體上看來,每個人都活在濾鏡加持下的完美生活,彷彿只要你不是一天到晚興高采烈、充滿正能量,你就「不夠好」。這本書的作者,身為一位心理醫師,竟然敢公然挑戰這個主流價值觀,提出「停止追求快樂」這種看似反直覺的論點,實在太有勇氣了!我猜測這本書裡肯定充滿了許多對現代人過度樂觀主義的深刻剖析,也許會探討那種被社會氛圍強迫出來的「假性快樂」其實更具殺傷力,逼著我們壓抑真實的情緒。我期待看到他如何用專業的知識,拆解我們對「快樂」的迷思,告訴我們接納自己的低潮、陰鬱,甚至痛苦,才是真正通往內心平靜的捷徑。這種顛覆性的觀點,對於那些已經被「快樂焦慮」折磨得筋疲力盡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讓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不只是追求高峰的狂喜,更要學會欣賞低谷的風景。

评分

從書名來看,我對作者的「真心告白」這個說法特別有感觸。在心理學領域,很多書籍往往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理論說教的感覺,讀起來距離感很重。但「真心告白」這四個字,暗示著作者願意卸下專業的光環,分享自己真實的掙扎與體悟。這對讀者來說,建立信任感非常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擺脫那種「說教式」的語氣,而是用一種朋友、一個過來人那樣的口吻,娓娓道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教人如何處理負面情緒的工具書,更可能是一本關於「誠實面對自我」的人生哲學書。我非常期待閱讀到那種直指人心的段落,那些描述人類脆弱、矛盾、無法追求完美狀態的真實寫照。畢竟,真正的成長往往發生在我們停止偽裝、開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之後。這種坦誠,才是最療癒的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