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揭秘兒童大腦發展規律,用腦科學遊戲讓孩子學習有效率,養成好品格和生活好習慣 (電子書)

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揭秘兒童大腦發展規律,用腦科學遊戲讓孩子學習有效率,養成好品格和生活好習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揚名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育儿
  • 儿童发展
  • 大脑科学
  • 注意力
  • 习惯养成
  • 亲子关系
  • 教育方法
  • 游戏化学习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或許不是不專心,只是專注的點,不是你要的。
與其擔憂焦慮孩子注意力有問題,不如從日常生活教養方式去調整。

3大注意力系統 ╳ 6點提升準則
11款互動遊戲 ╳ N種創意變化
教你活用心理學全方位提升孩子注意力!!

         *         *         *

面對孩子層出不窮的狀況,爸爸媽媽心裡總有一堆問號:

‧為什麼孩子 上課不專心?
‧為什麼孩子 寫功課慢吞吞?
‧為什麼孩子 做事情拖拖拉拉?
‧為什麼孩子 收拾東西丟三落四?
‧為什麼孩子 晚上老是磨蹭不睡覺?
‧為什麼孩子 玩玩具只有三分鐘熱度?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全都是「注意力」問題!
關於「注意力」,孩子的大腦中到底藏著什麼奧秘?
家長該怎麼做才能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致力將心理學落實於生活,每天和家中二寶鬥智鬥勇的科學奶爸,
將研究課題結合自家的教養觀察,透過案例故事和親子互動小遊戲,
幫助家長懂得孩子心理,了解注意力運作機制,輕鬆掌握孩子注意力發育關鍵,
從遊戲中戒掉壞習慣,玩出專注,玩出自信,玩出能收能放「最好的注意力」! 

〔專家口碑〕
這本書和一般注意力或者育兒書籍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理論與實踐並重。我覺得揚名老師的可貴之處,就是能夠把複雜的理論,解釋得很清楚,並且以很淺白的方式告訴爸爸媽媽,要如何來協助孩子變得更好。
——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在百家爭鳴的教養觀念裡,幸好有揚名老師既科學又能落實於生活的育兒觀點替我們解惑。
——曾心怡(婦女心理專家 / 臨床心理師) 

〔關於本書〕
很多人都以為持續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最好的表現。
但實際科學研究發現,我們在專注後,會有一段時間是沒辦法專注的。
生活中就該有收有放,因為在一個持續緊繃的狀態,表現不會是最好的。

輔大心理學教授黃揚名從其博士班研究主題「注意力的運作機制」,深刻感受到注意力的重要性。他說:「注意力主宰著我們的人生。」對於學習,或是人際關係的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知道自己有所侷限,才能思考怎麼調整:面對能夠透過訓練改善的,就想辦法做訓練;而那些沒辦法改善的,就想要用什麼補救措施。

家有大小二寶,將心理學實際應用於教養,採用科學方法育兒的黃教授,在這本書中,不僅幫助我們認識注意力是什麼,更重要是告訴大家可以用哪些方式來提升注意力的運作,分享科學奶爸與孩子互動過程的點點滴滴,從怎麼分析孩子的問題在哪,到要怎麼對症下藥。

書裡面所介紹各款遊戲,依難易程度分有初級版、進階版、變形版、挑戰版等不同玩法,穿插有情境漫畫及遊戲圖解,並以雷達圖標示該款遊戲可幫助提升能力(注意力、警覺力、創造力、記憶力、語文或數理能力等),寓教於樂,方便家長跟家中大小孩、小小孩因時因地做各種不同的變化。 

|專文推薦|
林瑜一      前新北市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研究員
高雅雪      媽媽互助社群「小村子」創辦人
魏坤琳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好評推薦|
Samantha  四千金媽媽
曲智鑛      陶璽特殊教育工作室創辦人
邱淑惠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曾心怡      婦女心理專家 / 臨床心理師
葉怡玉      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暨共同創辦人
蘇偉馨      諾瓦中小學暨幼兒園創辦人
——(按姓氏筆畫序)

聚焦兒童發展的實用指南:開啟高效學習與品格養成的嶄新視野 本書深入探索當代兒童發展的關鍵議題,從認知科學、情緒調節到行為習慣的建立,提供一套結合學術理論與實踐智慧的全面性指引。這不是一本單純的教育理論彙編,而是著重於如何將複雜的腦科學知識轉化為家庭日常中具體、可操作的策略,旨在協助父母和教育者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成長,激發其內在潛能。 第一部:理解兒童大腦的運作機制與學習模式 本部分將引導讀者走進兒童心智發展的奧秘,探討在不同年齡階段,大腦如何建構連結、處理資訊和形成世界觀。我們將摒棄過於抽象的學術術語,以清晰的圖表和貼近生活的案例,解析如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包括工作記憶、認知靈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如何在早期生活中奠定的。 核心內容包括: 1. 從神經可塑性到日常實踐: 闡釋兒童大腦驚人的適應與重塑能力。重點介紹如何設計富含刺激但壓力適中的環境,以最大化神經迴路的健康發展。例如,討論「關鍵期」與「敏感期」的概念,並提供相應的環境佈置與活動建議,確保孩子在最佳的窗口期獲得必要的感官與認知輸入。 2. 注意力資源的分配與管理: 深入分析兒童的注意力特質。區分持續性注意(Sustained Attention)、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和分配性注意(Divided Attention)。我們探討現代環境中常見的干擾源(如螢幕、多任務處理的誤區),並提出如何透過結構化的活動和情境設計,幫助孩子逐步延長專注時間,並學會主動切換注意力焦點。 3. 情緒調節的基礎建構: 強調情緒智力(EQ)與認知發展的互文性。介紹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在情緒處理中的角色,並說明為何情感安全感是高效學習的先決條件。本書將提供一系列幫助孩子「命名情緒、理解情緒、調節情緒」的語言工具和實用技巧,幫助他們從衝動反應轉向理性應對。 第二部:科學化遊戲與活動設計:將學習融入生活 本章節的核心在於「將知識轉化為樂趣」。我們相信,最好的學習是無意識的、內驅力的驅動的。本部分將詳細介紹一系列基於發展心理學和認知科學原理設計的家庭活動與遊戲,這些活動旨在自然地訓練兒童的關鍵能力,而非傳統的、枯燥的習題練習。 重點遊戲類別及訓練目標: 1. 建立空間推理與解決問題能力的積木遊戲進化階梯: 從基礎的堆疊、配對,過渡到需要預先規劃和系統性嘗試的複雜結構搭建。我們將分析不同材質(如木質、磁力片、軟積木)對不同年齡層的刺激差異,並指導家長如何提問(如「如果這樣放,會發生什麼?」)以引導深入思考,而非直接提供答案。 2. 提升工作記憶與排序能力的序列挑戰: 介紹如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元素(如烹飪步驟、收拾玩具的順序、編織圖案)來訓練孩子的短期記憶和指令遵循能力。提供具體的「記憶宮殿」初級技巧,適用於學齡前兒童,幫助他們記住購物清單或故事的關鍵情節。 3. 促進感官統合與本體感覺的肢體活動: 探討感覺輸入對大腦整合的重要性。建議一系列需要全身協調的活動,如自製障礙跑道、不同材質的觸覺箱、以及「大力士」遊戲(如推重物、拉繩索),這些活動能有效增強孩子的身體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進而穩定情緒。 4. 語言豐富度與敘事能力的互動式閱讀法: 超越單純的「讀出文字」。指導家長如何運用「鷹架式提問」——從「這是什麼顏色?」進階到「你覺得他為什麼這麼做?」——來激發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和同理心,同時擴展其詞彙量和邏輯組織能力。 第三部:品格養成與習慣建構的長期策略 良好品格與生活習慣的養成,是未來社會適應力的基石。本部分著重於如何透過一致的、預測性的家庭環境,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同理心和自律性。 策略聚焦於: 1. 內在動機的培養與外在獎勵的權衡: 深入探討過度依賴物質獎勵對孩子內在學習興趣的潛在抑制作用。提供具體的「非物質獎勵系統」設計藍圖,強調「讚美努力與過程」而非僅讚美結果(如「你嘗試了三種方法,真有毅力!」)。 2. 同理心與社會技能的實境訓練: 介紹如何利用角色扮演和家庭會議,讓孩子練習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強調「模型化行為」的重要性,即家長如何示範處理衝突、表達歉意和接受挫折的方式,對孩子品格的影響遠勝於說教。 3. 建立可預測的日常儀式(Routines): 分析結構化時間表對兒童安全感和控制感的建立作用。提供建立「起床儀式」、「晚餐時光」和「睡前儀式」的實用步驟,重點在於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從而提升他們對規則的遵守意願。探討如何使用視覺化工具(如時間表圖卡)來減少親子間因規則不清而產生的摩擦。 4. 培養「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的語言: 教授家長如何使用特定的語言模式,引導孩子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而非能力的終結。鼓勵孩子擁抱挑戰,將「我不會做」轉化為「我還沒學會」。 本書旨在為追求科學育兒的父母提供一座實用橋樑,將前沿的腦科學洞見轉化為每日可見的、積極的親子互動和孩子能力的顯著提升。我們堅信,理解孩子的「為什麼」,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的「怎麼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揚名
英國約克大學心理學博士,現任輔仁大學心理系副教授
▍「學術富二代」
博士師從艾倫.巴德利(Alan Baddeley),工作記憶模型之父、認知領域奠基者級別的大師;博士後師從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Lisa Feldman Barrett),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情緒研究方面的領軍人物。
▍「資深科學傳播者」
熱中於科普推廣(心理學、育兒、銀髮族),喜歡把心理學融入生活,改善使用者經驗。做科研之餘,建立心理學網站「認知與情緒新聞網」、「生活中的心理學博士」、「銀髮心棧」,在泛科學、元氣網、康健名家觀點等設有專欄。是邏輯縝密的科學研究者和老師,講臺下則是萌萌的米飛兔頭號粉絲。
▍「科學奶爸」
兩個兒子的爸爸,老大8歲,老二4歲。在和孩子「鬥智鬥勇」中累積了豐富的育兒實戰經驗,自稱「沒有原則的爸爸」,卻時時體察孩子的小心思,給予無條件的情感支援,是孩子成長中的心靈守護者。
▍「愛貝睿家長教練」
在大陸愛貝睿(公眾號:ibrainbaby)開設兒童注意力、兒童大腦發育課程,得到上萬家長的肯定。溫和又風趣,一口軟糯的「臺式國語」,每次直播課或現場演講都圈得一票媽媽粉。
◎ 心理學博士陪你輕鬆育兒|FB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dparenting/
◎ 愛貝睿|官方網站 http://www.ibrainbaby.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掌握注意力,教養更輕鬆 / 林瑜一
推薦序:敞開心,發現孩子的優勢 / 高雅雪
推薦序:科學育兒讓孩子變得更好 / 魏坤琳
前言(作者序):收放自如是最好的注意力

Part 1你真的了解注意力嗎?

第一章:何謂注意力?

警覺是什麼?
注意力的轉移是什麼?
衝突的排解是什麼?
集中注意力就夠了嗎?
|Column|注意力與大腦的關係

第二章:注意力的重要性

注意力對於學習的影響深遠
注意力影響人際關係
|Column|該什麼時候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第三章:孩子的注意力是否出問題?

注意力缺失和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不同的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越來越多嗎?
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標籤
|Column|如何及早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問題?

第四章:並不是越專注越好

過度專注的問題
剛剛好的注意力最好
 ✔作法一:講故事
 ✔作法二:外在環境的改變
 ✔作法三:幫孩子做任務規劃
|Column|如何確認孩子專注在應該專注的點上?

Part 2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玩玩小遊戲,促進注意力

第五章:如何提升孩子的警覺能力

提升警覺力的準則
 ✔作法一:照鏡子
     正規版【照鏡子】
     改良版【人體照鏡子】
     延伸版①【自拍照鏡子】
     延伸版②【繪本照鏡子】
     挑戰版【接龍照鏡子】
     變形版【回想照鏡子】

 ✔作法二:找碴遊戲
     正規版【找碴遊戲】
     社交版【變臉找碴遊戲】
     記憶版【回想找碴遊戲】

 ✔作法三:心臟病
     正規版【心臟病】
     延伸版【算數心臟病】

第六章:如何提升注意力的轉移能力

提升注意力轉移能力的準則
 ✔作法一:找座位
     正規版【找座位】
     延伸版【數學找座位】
     校正版【大眼睛找座位】

 ✔作法二:連連看
     正規版【連連看】
     撲克版【卡牌連連看】
     幼幼版【積木連連看】
     物品版【接龍連連看】

 ✔作法三:猜猜骰子在哪
     正規版【猜猜骰子在哪】
     光筆版【猜猜骰子在哪】

第七章:如何提升衝突的排解能力

提升衝突排解能力的準則
 ✔作法一:拆解任務
     正規版【拆解任務】

 ✔作法二:善用糖果
     正規版【善用糖果】

 ✔作法三:逢七過
     正規版【逢七過】
     簡易版【一之七逢七過】
     任意版【比你大逢七過】
     挑戰版【瘋狂逢七過】
     極限版【魔王逢七過】

 ✔作法四:相反遊戲
     正規版【相反遊戲】
     進階版【雙屬性相反遊戲】
     變化版【動作相反遊戲】
     複合版①【不聽爸爸的話+相反遊戲】
     複合版②【找碴+相反遊戲】

 ✔作法五:想像遊戲
     正規版【想像遊戲】

第八章:全方位提升注意力

 ✔作法一:運動
 ✔作法二:好好睡覺
 ✔作法三:冥想
怎麼在家帶孩子做冥想練習

Part 3最讓家長頭疼的注意力問題與解決之道

Q1:男孩愛做小動作,女孩愛做白日夢?
Q2:孩子上課老走神,玩手機倒很專注,怎麼辦?
Q3:孩子不耐煩做作業,寫功課慢吞吞,怎麼辦?
Q4:孩子一做數學題就心不在焉,怎麼辦?
Q5:孩子在學校聽老師話,在家老是講不聽,怎麼辦?
Q6:孩子玩玩具或是做事情都只有三分鐘熱度,怎麼辦?
Q7:孩子愛玩手機、看影片,對其他事都意興闌珊,怎麼辦?
Q8:孩子在書桌坐不住,心不在此,怎麼辦?
Q9:孩子老是喜歡一心二用,該禁止他這樣做嗎?
Q10: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不認真,怎麼辦?
Q11:孩子一臉有聽沒有懂,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嗎?
Q12:孩子愛吃糖,就會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嗎? 

後記(一)  給爸爸媽媽們的一些提醒
後記(二)  育兒的路上,每個父母都是實驗者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76429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掌握注意力,教養更輕鬆

林瑜一(前新北市教育局國民教育輔導團研究員、莒光國小退休教師)


  你的小孩上課不專心嗎?
  寫功課老是拖拉延宕嗎?
  整理物品或對於師長的叮嚀總是丟三落四嗎?

  這些與注意力有關的問題,總是困擾著許多老師和家長們。很開心揚名老師撰寫的《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一書終於要和大家見面了,相信對於正受到孩子注意力問題困擾的教師及家長們,會有很大的幫助!

  認識揚名老師將近十年,會結緣是因為我的博士論文是探討有關「注意力」的主題,而同時我也組織了一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探討腦知識在教學中的應用,因此有機會邀請揚名老師蒞臨指導,逐漸成為好朋友。

  在這些探究歷程中,我發現學習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老師和家長們想要幫助孩子做更有效、更適性的學習,實在不應忽視對這些認知心理學或認知科學的了解。但一般老師或家長要吸收這些新知並不容易,許多新發現大多發表在各類西文期刊中,必須克服語言及專業名詞的困難。當時我有跟揚名老師分享這樣的心情,而在那之後,我發現他已經開始在部落格撰寫一些科普文章了。

  他就是這樣一位熱心、有能力又有行動力的人。我相信他的日常也會有教學與研究上的壓力,但令人感佩的是,他更願意花一些時間投入科普知識的介紹來幫助大家。他師承工作記憶模型之父艾倫.巴德利,以及以情緒相關研究著名的麗莎.費爾德曼.巴雷特,在學術上絕對是令人稱羨的「富二代」。但是,他卻不願意讓學術成為高不可攀的巨塔,他認為這些有用的知識,應該讓更多的爸媽或是老師知道並且應用,以減少他們在教學或教養上面的困擾。

  因此,過去幾年揚名老師透過部落格或FB持續進行科普文章的發表,除了介紹心理學方面的新知外,也撰寫閱讀後的評析,對於坊間流傳的一些資訊,他也會提醒大家哪些是正確的,而哪些可能是斷章取義的迷思。

  揚名老師自己有兩個可愛的寶貝,平時也是親力親為的超級奶爸,因此《心理學家爸爸親身實證的注意力教養法》一書,應該是在揚名老師樂意將教養小孩心得分享給大家的心情下醞釀而來的吧!

  這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結合了他與孩子互動經驗的生動描述做為例證,介紹近年有關注意力的重要觀點,包括:注意力是什麼?如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以及遇到令人頭疼的注意力問題該怎麼辦?書中並且提供許多具體易操作的方法和建議,可做為教師及家長們的教養參考。

敞開心,發現孩子的優勢

高雅雪(媽媽互助社群「小村子」創辦人)


  當父母是一項修練,
  要練技術、提升配備、練身、練心,
  我們無法選擇戰場,只能練習在各種不利的環境中,
  安定自己的心,從容出征!

  當媽媽至今十一年,我陪伴四個孩子長大,其中有男有女、有單胞有雙胞胎,甚至也跨入母嬰產業近四個年頭,陪伴上千位媽媽走在育兒成長的路上。在幽暗困頓之時,最能療癒我的是繪本文學;遇到各種疑難雜症瓶頸時,從醫學、科學尋求解答,從根本原因去認識理解,我相信每個人的「出廠設定」有其獨特之處。再者,就是調整自己,一顆平穩安在的媽媽心,才能應對孩子的各種狀態。

  去年在小村子的親子活動中認識了揚名把拔,他以地方爸爸一打二的姿態,混在媽媽寶寶瘋狂的野地玩耍中,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他又開放又仔細照料,又隨興又客製化尊重滿足兩兄弟不同需求,我們看到一個超細膩可愛的頑童老爸。啊!原來他是個科學老爸——研究心理學、腦科學的老爸。他將自己所學的理論,搭配觀察與實作,都點點滴滴記錄下來,成就了這本書。

  隨著孩子學習上的挫折和特殊狀況,引領我更謙卑的認識造物者的偉大、人體構造的細微奇妙,四個孩子是現代科學評估下所謂的「學習障礙」,於是,我更深入去了解這些特殊狀況與身體上、發展上的關聯,以及最重要的——我選擇如何看待與陪伴孩子面對這些狀況。

  揚名把拔的這本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我們認識腦的運作,如何產生注意力的變化,以及對學習、社交、情緒上的影響。另外還介紹許多生活上的陪玩遊戲,都可以幫助我們調整孩子的注意力。

  我們不必焦慮地時時檢視自己和孩子,但當我們覺得困惑與挫折時,這會是一本實用的生活科學參考書,讓我們能更敞開心,多面相認識「注意力」,發現孩子的優勢。尤其是〔教養便利帖〕中揚名把拔的心內話,總是不吝於分享真實教養情況下的腦內OS,拉回現實,調整自己的心啊!

  射手無法選擇戰場,
  當我們裝備好自己所有技能,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

科學育兒讓孩子變得更好

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


  臺灣的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你們可能是從電視節目《最強大腦》中以Dr.魏的形象認識了我。其實,我在大陸還有另一個重要的身分,就是科學早教機構愛貝睿的共同創辦人。身為一位腦科學研究者,我深深感受到腦科學對人類行為的影響,在孩子出生後,我更覺得有一種使命感,要用腦科學來協助爸爸媽媽育兒,而不被互聯網上諸多偽科學的資訊所誤導。

  您手中這本書的作者黃揚名教授,來自於臺灣輔仁大學心理學系,也是我在愛貝睿的同事,我們已經一起奮鬥了三年。在這段過程中,揚名製作了好幾門優質的育兒課程,包含學習力、數學啟蒙,以及在喜馬拉雅平台上廣受歡迎的音訊課程——「天才贏在注意力」。除此之外,揚名還多次在大陸不同平台開設了公開課程,都受到家長們廣大的迴響。

  我覺得揚名老師的可貴之處,就是能夠把複雜的理論,解釋得很清楚,並且以很淺白的方式告訴爸爸媽媽,要如何來協助孩子變得更好。

  就舉個例子來說,到底注意力和專注力有什麼不同,我想這是很多爸爸媽媽搞不清楚的。揚名在書中很清楚的界定了專注力是什麼,以及和注意力的差別,也點出了很多爸爸媽媽以為的注意力問題,可能不單單是注意力方面的問題,也可能孩子在認知或者情緒等其他方面出了問題。

  我認識很多科學家,但能把科普做得如此出色的並不多。聽到揚名的注意力育兒書也要在臺灣出版,我非常地開心。因為我知道揚名的心中一直有個小遺憾:在大陸傳播科學育兒知識這麼多年,還參與了愛貝睿未來腦計畫的開發,但是這些年努力的成果並沒有讓臺灣的爸爸媽媽接觸到。這次透過書籍的出版,第一次讓臺灣的爸爸媽媽可以認識揚名老師這位科學奶爸,也是一大幸事。

  這本書和一般注意力書籍或者育兒書籍有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理論與實踐並重。我知道很多的注意力育兒書籍,基本上是各種遊戲的操作手冊,試圖透過紙上活動的方式,來提升孩子的注意力。這樣的做法沒有不好,但是效率不佳,而且不能夠對症下藥。揚名介紹理論的方式,跟教科書是完全不同的,非常容易理解,我就知道很多爸爸媽媽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都是一氣呵成讀完的,我想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非常認同揚名在書中先介紹了注意力的運作機制,然後告訴你要怎麼在實際操作中應對孩子注意力的缺失,並規劃適合孩子的介入方案。這些介入方案都非常容易操作,而且揚名還很貼心的把介入方案做了多層次的規劃,可以適用在不同年齡層、注意力水準不同的孩子身上。我還看到了繁體中文版中,針對遊戲部分有更細緻的分類與介紹,的確是用心之作。

  我相信這本書,能夠讓你更了解孩子的注意力,也更清楚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注意力有問題,以及要怎麼讓孩子的注意力有所提升。也希望未來,我和揚名開發的一些產品,都能夠在臺灣跟大家見面,讓更多爸爸媽媽可以跟我們一起科學育兒。

作者序

收放自如是最好的注意力

黃揚名


  和注意力結緣是在進入研究所之後,當時我碩士班指導老師是臺大心理系的葉怡玉教授,她是研究注意力運作機制的專家,後來雖然碩士班研究沒有針對注意力做探討,但耳濡目染之下,對於注意力的運作有了啟蒙的認識。

  博士班的階段,因為研究主題就是注意力的運作機制,把注意力的運作搞得相當清晰,甚至到了有點走火入魔的境界。當年我做的研究是探討注意力的持續性,簡單來說我的研究發現了當人們的注意力被一個東西吸引過去之後,會有一段時間沒有辦法注意其他的東西,而且不同的東西能抓住人們注意力的時間長短是不同的。

  這樣的發現,除了讓我拿到博士學位之外,也對我自己有著深遠的意義,因為過去我一直覺得要長時間持續集中注意力,才能有最好的表現。但是,自己的研究結果發現,專注後,會有一段時間是沒辦法專注的。

  那麼,在生活中,就該有收有放,因為在一個持續緊繃的狀態,表現不會是最好的。

  我深刻覺得注意力實在太重要了!絕對不只是因為我的研究主題是注意力的運作機制,而是注意力根本主宰著我們的人生。這可不是開玩笑,你想想看,如果你的伴侶換了髮型,結果你看到她,第一句話沒有提到髮型很好看,你的日子恐怕不會太好過。在學習上,注意力的影響更是深遠,如果你沒有辦法在學習的時候集中注意力,學習成效會很差,而且也會很有挫折感。

  我相信很多人,特別是做爸爸媽媽的,對於注意力的關注,是來自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關注。爸爸媽媽都很容易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什麼發展上的障礙;如果周遭的三姑六婆又常幫孩子貼標籤,你心裡要不擔心都很困難。

  雖然從客觀的數據來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確實越來越多,但是,這其中很大的原因並不是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變多了,而是有比較多的家長和老師讓孩子接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檢測!你自己回想看看,你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或是老師有帶你去做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篩檢嗎?以前班上若有同學真的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老師大概會覺得他就是個不愛學習的壞孩子,不會去想他是因為注意力的發展上有狀況,所以會在課堂中不安分。

  但並不是只有孩子才會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而就算沒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也不表示你對於自己的注意力有全盤的掌握。注意力如同其他的心智能力,都是有一定的限制,而且有所謂的個別差異。所以,每個人都該去認識自己的注意力運作有哪些特性,以及有哪些限制。

  以我自己為例,雖然我自認是一個很能夠集中注意力的人,但我也知道自己有一些缺陷,就是很容易視而不見。有朋友則是和我完全相反,他雖然常會受到事物的干擾,但他很容易察覺環境的風吹草動。知道自己有所侷限是好的,因為我們才能思考要怎麼調整:面對能夠透過訓練改善的,就想辦法做訓練;而那些沒辦法改善的,就想要用什麼補救措施。

  基於這些原因,我寫了這本書,希望幫助爸爸媽媽們更了解孩子注意力的發展,同時也可以檢視自己是否有哪些注意力的缺失。在搞清楚有哪些不足後,大家肯定是會焦慮的。所以,這本書不僅要幫助你認識注意力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要告訴你可以用哪些方式來提升注意力的運作。書中提到的很多方法,都是經過我們家老大、老二的實證認證的。你沒有看錯,我們家孩子也是有注意力缺失的問題,或許還沒有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狀況,但也是有進步的空間。我很高興可以跟大家分享這些點滴,從怎麼分析孩子的問題在哪,到要怎麼對症下藥。

  希望這本書對你及孩子能夠有幫助,讓你們都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在抱怨,現在的孩子注意力簡直比「水星文」還難抓,稍微離開視線五分鐘,他們可能就跑去玩別的了。我一開始也抱持懷疑的心態來看待這本書的承諾,畢竟「注意力」這東西,好像是天生的,很難後天補強。但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它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以為的孩子「不專心」,其實很多時候是大人沒有提供「正確的刺激強度和類型」。它不像一些心靈雞湯那樣只是鼓勵你,而是提供了大量的「活動清單」,而且這些活動根本不需要花大錢去報名什麼才藝班。我現在週末都會挑個兩三個書裡提到的「專注力小遊戲」來跟孩子玩,像是一種結合了記憶和快速反應的桌遊,或是需要精細動作協調的任務。有趣的是,當遊戲變得有趣時,孩子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學習」或「訓練專注力」。這種寓教於樂的設計,讓家長參與的意願也提高很多,畢竟,誰不喜歡跟孩子開心地玩遊戲呢?這本書成功地將「教養」和「親子共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而不是讓教養變成一種沉重的責任。

评分

這本書的優點,絕對在於它打破了傳統教養書籍「結果導向」的窠臼。很多書只告訴你「你必須讓孩子養成好習慣」,但對於「怎麼克服孩子當下的抗拒和不耐煩」這段關鍵過程著墨不多。我這陣子剛好在跟我的國小中年級的兒子討論到如何管理零用錢這檔事,他對於「儲蓄」這個概念完全無法建立,總是衝動性消費。翻開這本書,裡面針對「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套非常細緻的漸進式訓練法,不像一般書只是叫你「教他存錢」。它會引導你如何先從極短期的目標開始,慢慢拉長等待的時間,甚至把等待的過程設計成一種「期待感」,而不是枯燥的禁止。這種從心理學底層邏輯出發的教養策略,真的讓我茅塞頓開。它讓我意識到,我之前只是在處理表面的行為,而這本書教我如何從根源上,去重塑孩子的決策機制。對於想讓孩子不只是「聽話」,而是真正擁有「自主管理能力」的家長來說,這本書簡直是必讀聖經。

评分

老實說,我原本對這類型的「腦科學」主題有點敬謝不敏,總覺得太硬核、太學術,深怕一打開就要被一堆密密麻麻的專有名詞轟炸到頭昏眼花。沒想到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出乎意料地流暢自然,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作者像是你隔壁那位很有經驗、又很幽默的鄰家爸爸在跟你聊天,娓娓道來他自己帶孩子的血淚史跟領悟。最讓我眼睛一亮的是,它並沒有一味地推崇什麼「完美父母」形象,反而很誠實地承認育兒過程中的挫折感和無力感,這點超級貼近現實。而且,它把那些複雜的認知發展理論,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道具或小活動串聯起來,讓我發現原來家裡的客廳、公園的盪鞦韆,都可以是孩子訓練專注力的「道場」。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任務分解」那一段,以前我總是一次性丟給孩子一堆指令,結果他當場就當機了。學了這招之後,我把「把房間整理好」拆成「先把積木放回箱子裡」、「再把書本排到書架上」,整個房間在五分鐘內就搞定了!這根本是提升家庭和諧度的大絕招啊, CP 值高到爆炸!

评分

說真的,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非常順暢,排版清楚,重點也標示得很明確,我常常在通勤的捷運上就能看好幾頁。最讓我感動的是,它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身為家長的「價值觀」。過去,我總是在追求「成績好」和「乖巧聽話」這兩個目標之間掙扎,常常搞得自己跟孩子都很緊繃。這本書卻巧妙地將「好品格」和「學習效率」拉到同一個層面來討論,認為一個有良好自我調節能力的孩子,自然而然會帶來這兩者的平衡。書中那句「品格是內在的作業系統,效率是運行的程式」,讓我一下子就懂了。我不再只關注孩子考幾分,而是開始花更多心思去觀察他遇到挫折時的反應,以及他如何為自己的錯誤負責。這種視角的轉換,對我這個總是在「追趕進度」的家長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我會毫不猶豫地推薦給身邊所有在育兒路上感到迷惘的父母,它絕對是近年來最實用、最有深度的育兒參考書之一,而且讀完後,你對孩子的理解絕對會提升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评分

哇塞,最近剛讀完這本講育兒的書,真的感覺像是挖到寶了!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媽媽,每天應付孩子上課、寫作業、玩平板的時間分配,簡直是場硬仗。市面上那種講「愛與榜樣」的書看了太多,口號喊得響亮,但實際操作起來,就常常覺得力不從心。這本書的切入點很不一樣,它不是空泛地說你要多有耐心,而是非常具體地把孩子大腦發展的階段攤開來給你「看」。我記得書裡有提到某個年齡層的孩子,他的前額葉皮質還沒完全發育好,所以你叫他「專心聽我講話」,根本是強人所難!理解了這個生理限制後,我對孩子那些看似「不聽話」的行為,突然間多了很多同理心,也不會那麼容易情緒失控。像是書中提到的某些遊戲化引導,我試著在我家小的身上用了一下,效果出奇地好,那個原本寫功課會拖拉半小時,現在用「計時挑戰」的方式,居然能在十分鐘內搞定,連我都嚇一跳。這本書完全不是那種冷冰冰的學術理論,而是充滿了實戰經驗的工具箱,讓我覺得育兒這條路,終於有人在前面幫我指路了,感覺踏實多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