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課綱三年總體檢:教學困境、現場亂象、頂大觀點、國際視野全收錄 (電子書)

108課綱三年總體檢:教學困境、現場亂象、頂大觀點、國際視野全收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洪欣慈
图书标签:
  • 108課綱
  • 教育改革
  • 教學困境
  • 現場亂象
  • 頂大
  • 高等教育
  • 國際視野
  • 教育政策
  • 台灣教育
  • 總體檢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灣20年來最大一波教改 — 108課綱上路滿三年,聯合報數位版長期關注課綱實施狀況,連續三年發布獨家民調、深入校園,剖析108課綱在教學現場面臨的諸多挑戰,以及困境為何逐年加劇。

本書精選聯合報數位版<108課綱>13篇專欄文章,從課綱現場、頂大觀點、國際視野三大面向出發,全面解析108課綱帶來的改變、挑戰與省思。
好的,这是一本涵盖了教育领域多方面议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教育发展的公众提供深入的洞察。 --- 图书名称: 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深度剖析新课纲实施中的挑战、机遇与未来展望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特定地区(如台湾地区)当前推行的新课纲进行专门的评估或检讨,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教育改革浪潮,聚焦于全球范围内教育体系在面对现代化、全球化和技术革新时所共同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实践层面的困境,以及未来教育转型的方向。 本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教育图景。 第一部分:全球教育改革的宏观脉络与底层逻辑 本部分探讨了自22世纪末以来,全球范围内教育理念发生的根本性转变。我们深入剖析了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的驱动力,包括全球化对人才需求的重塑、信息爆炸时代下学习范式的更新,以及社会对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日益增长的渴求。 1. 理念的迁移与冲突: 分析了诸如“核心素养”、“21世纪技能”等概念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被吸收、转化,以及它们在实际操作层面与传统教育体系之间产生的内在张力。重点关注了项目式学习(PBL)、跨学科整合(STEAM/STEM教育)等前沿理念的引入,如何挑战了既有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 2. 政策制定的复杂性: 考察了宏观教育政策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进行艰难的权衡。本书讨论了政策制定者在平衡教育公平性、学术卓越性与社会需求适应性时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审视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教育政策迭代过程中,因社会经济结构差异、历史文化积淀不同而导致的政策落地效果的显著差异。 3. 技术赋能的悖论: 探讨了教育技术(EdTech)的快速发展对教学法带来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技术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巨大潜力;另一方面,技术接入的不平等(数字鸿沟)以及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的认知深度削弱等问题,构成了当代教育面临的深刻悖论。 第二部分:教学现场的“微观生态”: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压力测试 本部分将焦点从宏观政策转向微观的教学环境,细致描绘了当代一线教师在应对教育变革时所承受的现实压力和角色转变。 1. 教师专业发展的迷思: 分析了当前教师培训体系的局限性。许多培训侧重于理论传授或特定技能的短期速成,往往未能有效帮助教师将新理念内化为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认知结构。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可持续、响应式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PLC),以真正支持教师的持续成长。 2. 课程实施的“减负”与“增负”之辩: 讨论了当课程内容与要求增加时,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进行内容取舍和深度挖掘的挣扎。新课程往往要求教师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设计,这极大地增加了备课的复杂性和时间成本。本书分析了这种“增负”现象如何影响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身心健康。 3. 课堂管理的范式转移: 探讨了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管理如何从“纪律控制”转向“学习环境的引导”。这种转变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冲突调解能力、更高超的课堂氛围营造技巧,以及对学生学习动机的精准把握,这对于许多经验型教师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适应挑战。 第三部分:评价体系的重构:从选拔到发展的价值回归 教育评价是驱动教学实践的“指挥棒”。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设计一套既能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又能保持社会公平选拔功能的评价体系。 1. 标准化考试的局限性与替代路径: 批判性地审视了传统标准化考试在测量复杂能力方面的不足。本书深入分析了过程性评价(如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估)的设计原则和实施难点,特别是如何确保这些非标准化评价工具的信度和效度。 2.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挑战: 讨论了引入同伴互评、自评以及引入外部专家评价的实践案例。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培训学生和教师进行公正、建设性的反馈,以及如何平衡主观评价与客观数据的关系。 3. 评估数据的伦理与应用: 探讨了教育数据采集(Learning Analytics)的爆发式增长背景下,如何确保数据使用的透明性、保护学生隐私,并使数据分析真正服务于教学改进,而非仅仅用于排名或问责。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教育愿景:适应不确定性的学习生态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展望了未来教育的可能形态,强调构建一个具有韧性(Resilience)和适应性(Adaptability)的学习生态系统的必要性。 1. 终身学习的制度化: 讨论了教育系统如何延伸至传统学校教育之外,构建一个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学习网络。这包括成人再教育、职业技能的快速迭代与再培训机制的建立。 2. 社区与学校的深度融合: 倡导打破学校的物理围墙,将博物馆、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资源有效整合进学习体验中。重点分析了如何构建有效的合作框架,确保这种融合不仅是形式上的访问,而是深层次的知识共创。 3. 教育哲学的新思辨: 总结了在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类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我们必须明确,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能定义和解决“尚未出现的问题”的个体。这要求教育体系必须从知识的确定性传递转向对不确定性的容忍与驾驭能力的培养。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冷静、深刻的剖析,帮助读者理解当代教育改革的复杂性,并为构建一个更具前瞻性和人性化的未来教育体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洪欣慈、游昊耘與許珮絨三人皆任職於聯合報新聞部,長期關注108課綱及國際教育趨勢,將課綱第一線教學現場實況透過報導呈現給讀者,並深入解析國際間最新教育思維,提供多元觀點、深度視野。

聯合報數位版以深度內容與精闢分析,提供國際趨勢、政策評析、財經議題、教育前線與生活新知。藉由監督政府、守望社會,讓報導的力量,成為改變社會的契機。

图书目录



108課綱到底是什麼?高中小有什麼改變?十大QA一次解惑

第一章:獨家民調 解析108課綱上路3年困境
1. 民調凸顯108課綱困境:教師員額及配套不足、考招混亂
2. 高中生10萬字血淚自白 學習歷程檔案讓孩子們壓力爆棚

第二章:頂大如何看學習歷程檔案
1. 6年砸7.5億 108課綱下大學招生專業化如何評量選才標準?
2. 獨家解密台大如何審學習歷程 教授最想看這6點
3. 一份作品200頁教授傻眼 清大提醒學習歷程勿踩3地雷
4. 審學習歷程遇卡關「大魔王」 陽明交大嘆:教授給分難有差異

第三章:借鏡國際 邁向未來教育
1. Google台灣第一人簡立峰:教改沒壞處,錯的是孩子什麼都學
2. 台灣制度參考對象 韓版「學習歷程」積弊多年面臨改革
3. 消極教師成108課綱推動阻礙 新加坡評鑑在台灣可行嗎?
4. 大學如何差異化選才?從韓裔女學霸申請哈佛被拒談起
5. 加州大學全面免試招生 亞洲家長跳腳之外有何借鏡
6. 比哈佛還難進!密涅瓦創辦人:教外語不是大學該做的事情

图书序言

  • EISBN:978626703524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42.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顯然是一本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著作,敢於在改革「三年」這個關鍵節點進行全面性的審視,這需要相當大的勇氣和紮實的田野調查基礎。我期待書中對於「教學困境」的描繪,能夠觸及到技術層面的細節。例如,素養導向的評量設計,如何確保客觀性與公平性?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進行「探究與實作」?在現有的鐘點分配和行政壓力下,教師如何擠出時間進行協同備課和專業成長?如果作者能透過具體的案例或數據,揭示出某些「看似進步」的政策在實際操作層面如何被扭曲或稀釋,那就非常犀利了。此外,三年總體檢,也意味著必須對照過去的教育改革(例如舊課綱的優點與不足),才能讓這次的「體檢」更有歷史縱深感,否則很容易淪為對當前政策的單向批判。

评分

這本關於台灣教育改革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股強烈的「體檢」氣息,彷彿作者群帶著顯微鏡,要一絲不苟地檢視這幾年推動下來的成果與問題。我猜想,內容肯定會非常紮實,畢竟要涵蓋「教學困境」、「現場亂象」、「頂大觀點」和「國際視野」,這四個面向幾乎涵蓋了從基層教師到高教端,再到宏觀政策的完整光譜。尤其「教學困境」和「現場亂象」這兩個詞,光是光看這幾個字,我就能聯想到許多我身邊任教的朋友私下抱怨的那些瑣事,像是課綱的銜接問題、評量方式的五花八門,以及教師行政負擔的雪球越滾越大,根本沒時間好好備課、真正實踐課綱精神的無奈。我很期待看到書中對於這些微觀層面的描述,是不是真的能精準描繪出我們身處的真實戰場,而不是紙上談兵的理想藍圖。如果能深入探討新課綱實施以來,對不同學科、不同地區學校產生的結構性差異,那就更好了,畢竟台北市的實驗學校和偏鄉國中的教學現場,那根本是兩個宇宙。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聽起來相當有野心,試圖在三年這個時間點做一個「總體檢」,這本身就是一個大工程。重點是,如何處理「亂象」這個詞?亂象往往是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可能是政策設計有瑕疵、配套措施不到位,也可能是執行單位缺乏足夠的專業知能或資源。我比較好奇的是,本書的作者群在提出問題之後,會不會也提供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很多時候,我們讀到許多教育評論,最後的感受都是「唉,問題很大,但誰能解決呢?」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解方藍圖」,讓政策制定者、校長、教師工會,甚至家長都能找到自己的著力點,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評論層級,真正具備了推動教育進步的能量。特別是對於第一線的教師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具體到每天教學情境中能應用的指導方針,而不是空泛的口號。

评分

我猜測這本電子書在內容上應該是比較學術化或至少是深度訪談導向的論述,因為它涵蓋了「頂大觀點」與「國際視野」這種宏觀分析層面。對於我這樣的讀者來說,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它能否提供一個清晰的脈絡,解釋為什麼我們推動了這麼多變革,但教師和家長的焦慮感似乎不減反增。這可能涉及到教育哲學層面的根本差異,或者社會對「成功」定義的僵化。如果書中能剖析當前教育體系內在的結構性矛盾——例如,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社會環境中,要求學校實施非競爭性的素養教育,這種內在的張力如何體現於教學現場——我會認為這本書的價值非常高。這不只是在檢討課綱本身,更是在檢視台灣社會結構對教育體制的深層制約,這才是真正「總體檢」的意義所在。

评分

坦白說,在眾多探討教改的出版品中,我最在意的往往是「頂大觀點」如何與「基層現場」產生對話。畢竟,從頂尖大學的角度看教育,很容易流於精英主義的視角,強調學術素養與高階思維,這固然重要,但卻常常忽略了廣大學生成績差異、學習動機低落等現實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在這方面做得更平衡,如果它能提出一套既能接軌國際趨勢,又能兼顧台灣在地特殊性的升學選才標準,那就太有價值了。畢竟,課綱改來改去,最終的壓力還是會傳導到升學端,如果大學端不能同步調整他們的選才邏輯,那麼課綱的革新目標(如培養跨領域能力、素養導向學習)終究會變成空中樓閣。我個人對於「國際視野」這個切入點也抱持高度興趣,我們總是在談接軌國際,但究竟是接軌PISA?還是OECD的某個報告?書中如果能具體比較其他東亞國家或歐美國家推動類似素養導向改革的經驗與教訓,或許能讓我們少走一些冤枉路,對照我們現在的「亂象」到底是共性還是特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