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水科學 (電子書)

咖啡的水科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魚希至
图书标签:
  • 咖啡
  • 科学
  • 冲煮
  • 品鉴
  • 电子书
  • 咖啡文化
  • 饮品
  • 专业知识
  • 咖啡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杯咖啡98%是水,無法駕馭「水質」,美味難求 !
台灣第一本研究咖啡水質科學書
水質,世界冠軍咖啡師的祕密武器

  儘管選豆、烘焙、研磨、水溫及沖煮手法都已經到位,忽略了「水」——一杯咖啡98%物質,對於極致風味的渴望,終究難以滿足。

  ◆沖煮完美咖啡,水質是關鍵!

  在過去,因為缺乏相關研究和科學數據,導致我們無從了解水對於咖啡的巨大影響,直至近年,研究資訊一一曝光,水在咖啡中扮演的角色才逐漸受到重視。

  從濾水器市場的成長、相關實驗及資訊的揭露,還有咖啡師們的關注——包括三屆英國咖啡大師賽冠軍Maxwell、2016年世界盃咖啡大師冠軍吳則霖、2017世界盃咖啡沖煮大賽冠軍王策等人,在分享獲勝祕訣時,都提到水質的重要性,在在顯示水已經成為足以改變咖啡風味的獨立變數。

  ◆挑選理想水質,帶出咖啡香氣與口感

  想要沖煮一杯完美咖啡,必須掌握六大要因,包括正確的水粉比、符合萃取時間的研磨度、器具用法、理想的沖煮技法、良好的水質及適當的濾器材質,其中,能否正確選擇沖煮用水,更將直接影響咖啡最後的風味。

  從事咖啡與水研究多年、擔任數屆韓國世界咖啡大賽 & Golden Coffee Award 評審委員的水專家告訴你,水質如何影響咖啡香氣與口感——

  (1)水能篩選出好的香氣成分,喚醒咖啡風味
  ►►香氣最強烈的部分會在一開始被萃取出來,隨著咖啡顆粒接觸水的時間越來越長,苦的、風味差的物質也會漸漸被釋出。

  (2)理想的TDS值能表現咖啡風味
  ►►科學實驗證實,水中的礦物質(鈣、鎂、鉀、鈉等離子)和微量元素會改變咖啡所帶來的感官特性。適量的礦物質有助於提升風味、香氣、味道、甜度、醇厚感、餘韻等;過量則會改變咖啡的味道,使其產生強烈死酸味及澀味。

  (3)水中離子對風味物質萃取的影響
  ►►咖啡原豆中有七大成分,包括乳酸、蘋果酸、檸檬酸、奎寧酸、綠原酸、咖啡因,以及扮演香調角色的丁香酚。溶於水中的陽離子(鎂、鈣離子)透過互相結合,會提升香氣成分的萃取率,影響最終的咖啡風味。

  (4)利用水味圖解析不同水質
  ►►水是有味道的,書中將理想水質、高TDS 值的水、高pH 值的水以及有鹹味的水(或是鹽水),所呈現出來的香味、酸度、甜味、苦味、純厚度、金屬味等感官特性以水味圖呈現,掌握水的性能及特色,就能凸顯咖啡的層次。

  ◆運用科學原理,探索水如何改變味道

  本書以咖啡與水的感官特性研究結果為基礎,逐一說明水對咖啡的重要性、水和礦物質所扮演的角色、水的物理化學特性,以及水在飲品及料理界被視為重要環節的原因,剖析水質如何左右咖啡風味之謎,像是——

  ►►自來水、蒸餾水、礦泉水……哪一種才能帶出咖啡風味?
  ►►家中的水究竟是硬水或軟水,如何判別?
  ►►水中擁有多少礦物質含量,才能讓咖啡的品質達到最佳?
  ►►水對咖啡的影響有哪三大層面?怎麼控制?
  ►►市售的濾水器種類繁多,如何選擇?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深究「咖啡與水」的專書。
  ★透過全彩圖表及科學數據,讓讀者理解水對咖啡的重要性。

誠摯推薦

  社團法人台灣咖啡協會理事長 吳怡玲
  Simple Kaffa興波咖啡 共同創辦人、2016 WBC 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 吳則霖Berg Wu
  台北精品咖啡商業發展協會 第三屆理事長 徐國智
  歐舍咖啡、《尋豆師》作者 許寶霖
  咖啡空少 Jerry
  (依姓氏筆劃排列)
静谧之境:探寻东方茶文化的深层哲学与实践 一卷穿越时空的文集,一场关于“静”与“得”的深度对话。 本书并非聚焦于物质科学的量化分析,而是将笔触投向一个更古老、更内敛的精神领域——东方茶道的哲学意蕴、历史脉络及其对当代心灵的启示。它是一部关于“慢”的艺术,关于如何在喧嚣中为自己构建一方纯净的“茶室”,实现身心的和解与升华的指南。 第一部:茶源溯源与人文地理的交织 本篇将带领读者,从最初的茶叶发现地,追溯茶文化如何在亚洲大陆上生根、发芽,并最终演化成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我们不会纠缠于咖啡因的分子结构或冲泡水温的精确度,而是深入探讨茶树生长的特定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茶的“气韵”。 一、 蛮荒之地的遗珠:茶的初始形态与神农传说 我们将考察古代文献中对茶的记载,分析“荼”与“茶”的字形演变,揭示茶如何从一种药用植物,逐渐融入日常饮食的演变过程。重点在于,这种转变背后所蕴含的,是中国先民对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早期认知。例如,早期饮茶与山林隐士、道家思想的关联,探讨“采撷”本身所蕴含的敬畏之心。 二、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暗流:茶马互市与边疆的融合 本章将详细梳理唐宋时期,茶作为硬通货,在民族交流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聚焦的不是贸易的经济价值,而是茶如何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习俗的“软桥梁”。深入分析藏区酥油茶与中原清饮在形式上的巨大差异,如何反映了不同地域人民的精神需求与生活哲学。探讨茶马古道沿线留下的茶文化遗迹,例如古茶马驿站的建筑风格对当地生活节奏的重塑。 三、 文人墨客的案头雅物:从《茶经》到宋代点茶的审美转向 陆羽的《茶经》被视为茶文化经典的奠基石,但本书关注的重点在于,其成书的时代背景——士大夫阶层对“雅致生活”的追求。宋代点茶的兴盛,特别是斗茶文化的流行,是如何将一种日常饮品提升到艺术创作的高度。我们将对比宋徽宗的审美趣味与禅宗哲学的交融,解析茶汤表面形成的“沫饽”如何被赋予了禅宗顿悟的象征意义。此处的“美”,在于瞬间的、不可复制的形意。 第二部:心之所向:茶道中的东方美学与禅意 茶道的核心,从来不在于“喝”,而在于“行”。这一部分将剖析构成东方茶道精神内核的三大支柱:侘寂、空与间。 一、 简朴的极致:侘寂(Wabi-Sabi)在茶室构建中的体现 本书将茶室视为一个三维的哲学空间。我们探讨茶具(如粗陶茶碗、竹制茶则)的材质选择,并非出于功能性,而是为了体现一种对“不完美之美”的赞颂。解析日式“数寄屋”风格的建筑哲学,如何通过对自然光影的微妙控制,营造出一种令人心神安宁的氛围。强调“拙朴”而非“精雕细琢”如何引领人心回归本真。 二、 虚空为用:茶席中的“留白”艺术 借鉴中国山水画的留白理论,解析茶席设计中的“空”的概念。茶席上的器物数量、花艺布置(如插花艺术中的“一枝独秀”),无不体现着“有余不尽”的美学原则。这种“空”,是留给参与者思考的空间,是让心神得以休憩的维度。我们将分析,为何在最高规格的茶道仪式中,多余的装饰往往被视为干扰,而非增益。 三、 寂静的沟通:一期一会的深刻内涵 “一期一会”——每一次的相遇都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珍惜心态。本章深入探讨在茶室的静谧氛围中,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交流。探讨主人如何通过对茶盏的放置、水流的控制、乃至呼吸节奏的把握,向客人传达无声的尊重与邀请。这种“静默的语言”,远比言语更具力量,它要求参与者全身心地投入到当下这一刻。 第三部:当代审视:茶精神在现代生活的重塑 在全球化加速、信息爆炸的今天,东方茶文化提供的慢节奏与内省机制,显得尤为珍贵。本部分探讨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都市生活,实现精神上的“避世”。 一、 繁忙都市中的“片刻悬置”:日常饮茶的仪式化重构 我们提供一套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如办公室的工位、公寓的阳台)中,构建个人“茶之结界”的实用思路。重点不在于使用全套传统器皿,而在于对“开始”与“结束”的清晰标记。例如,如何通过一套固定的洗具流程或一个特定的香插,来宣告自己进入了“非工作”的心灵时间。 二、 科技时代的内观:电子设备与茶之静谧的悖论 探讨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茶道训练来对抗信息碎片化。茶道提供了一种“专注力训练法”:要求五感完全集中于水、叶、香、器、味之上。这种对单一目标的持续关注,是重建深度思考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 传承与创新:当代茶艺术家的哲学探索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当代,分析新一代的茶道实践者和陶艺家,是如何在坚守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对茶的形态、茶席的布置进行富有时代意义的创新。他们如何利用现代材料或国际化的设计语言,向世界讲述这份东方哲学的永恒魅力。 结语: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放下对“效率”的执着,重新审视“存在”的价值。茶,只是一个媒介,它带领我们抵达的终点,是内心深处那片由宁静、敬意与觉知构筑的,永不干涸的清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魚希至


  畢業於奧克蘭大學(University of Auckland)。

  ■經歷
  ‧2013 首爾創業大學(Seoul Venture University)碩士畢,碩士論文《溶於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對咖啡感官特性的影響》。
  ‧2012-2015 任WCCK& Golden Coffee Award 評審委員
  ‧2012至今 進行多場與「溶於水中的礦物質含量對咖啡感官特性的影響」相關的講座及專欄投稿
  ‧2015 光州廣播電台(GFN)嘉賓
  ‧2013-2016 曾於奧克蘭經營烘焙咖啡館
  ‧2016至今 E&J公司社長

譯者簡介

謝雅玉

  畢業於政大韓文系。白天在遊戲業努力開發韓國廠商,晚上則躲進文字世界跟泡菜文對決。夢想之一是希望有更多人學習韓文,一起推廣台灣。

图书目录

【寫在前言之前】從科學角度著眼,這次的主角是水
【前言】完整重現咖啡風味,水質是關鍵

Part1 水一旦改變,咖啡風味也會產生變化
01對咖啡而言,水是什麼?
02為什麼要研究咖啡水科學?
03決定咖啡品質的六大要因
04理想的沖煮水質基準
05水質不同,咖啡風味絕對改變
06陽離子有何功能?
07離子對咖啡萃取及風味的影響

Part2 水是什麼?
01水對生物體的無法替代性
02原子排列與鍵結型態決定水的性質
03水有黏性,自身附著力高
04水有三種聚集型態
05冰塊昇華成水蒸氣,原理何在?
06水為何是「萬能溶劑」?
07酸度的科學,認識pH值
08水在食品中的存在形態
09水的物理特性

Part3 水會改變其他物質的味道
01水味可以提升嗎?
02辨別水質的五大標準
03鈣、鎂、鈉、鉀對水質的重要性
04礦物質對食物的劇烈影響

Part4 水市場擴大,如何選擇?
01水質分析及淨水系統
02氣泡水對人體的影響?怎麼製成?
03水素水的原理解密

Part5咖啡水科學的近期研究
01基準水的建立
02利用科學方法分析水知識
03掌控變因,水質管理日漸重要

附錄1 海外水質分布度
各國的水質特性與規範

附錄2水質基準及測定方法
五大水質項目及四種測定法

【Q&A】你的疑惑,水專家幫忙給對策
【結語】探索咖啡水科學,沖煮一杯完美咖啡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61757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1.5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有質感,那種霧面的紙質摸起來很舒服,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感覺就像是捧著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經典。我記得以前讀過一些關於精釀啤酒的書籍,它們在介紹麥芽和酵母的互動時,那種描寫的生動性,讓人彷彿能聞到發酵的香氣。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水」這個幾乎無色的物質,賦予如此豐富的層次感和敘事性。這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傳遞,更像是一種對日常生活中被忽略元素的深度致敬。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南,比如在不同海拔地區,或者使用不同硬度的自來水時,該如何調整沖煮參數,那種細膩的、針對性強的建議,對提升日常沖煮成功率非常有幫助。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咖啡市場競爭太激烈了,各種新奇的沖煮方式層出不窮,搞得消費者眼花撩亂。我個人比較務實,不太追求那些華而不實的器材,反而更重視基礎的穩定性。聽說這本書的重點在於「科學」,這讓我稍微有點警惕,因為有時候太強調科學論證,反而會失去咖啡本身的溫度。不過,如果它能像某些頂級的葡萄酒解析那樣,將風味的轉變過程解構得一清二楚,同時又能保留那種品飲時的感官衝擊,那可就厲害了。我打算找個週末的下午,泡一壺熱茶,先翻翻看它的目錄和前言,感受一下作者的敘事風格,希望能找到那種「讀完會想立刻去沖一杯咖啡來驗證看看」的衝動。

评分

我最近真的是對某些市面上的咖啡書籍感到有點膩了,大部分都是在教你「怎麼做」,步驟一二三,然後就沒了,好像少了點人味。我比較偏好那種能帶你進入一個更廣闊視野的書,像是把咖啡當成一種文化符號來看待,或是探討烘豆師的心路歷程,那樣的文章讀起來才過癮。這本的作者看起來似乎有點名氣,但書名又這麼直白,讓我很期待它是不是能在「科學」和「藝術」之間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我希望看到的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數據堆砌,而是能用一種很生活化、很親切的語氣,把那些複雜的化學反應和物理現象解釋得讓人茅塞頓開。如果它能讓我對「水質」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產生全新的認識,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它本身的售價了。

评分

坦白說,我對許多標榜「科學」的書籍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深怕讀起來像是在啃教科書,充滿艱澀的術語卻缺乏實踐性。但這本書的書名設計得巧妙,它沒有直接使用「完美沖煮指南」這種俗套的說法,而是選擇了「水」這個核心要素,暗示了它要探討的是更底層、更本源的奧秘。我希望它能用一種圖文並茂的方式,呈現水分子與咖啡粉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也許透過一些精美的圖表,將萃取的效率曲線視覺化。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這些嚴謹的科學概念,轉化為咖啡愛好者可以理解並應用的知識,那麼這本電子書的購買絕對是物超所值,它或許能成為我書架上那本被翻閱次數最多的「案頭書」。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蠻吸引人的,那種帶點文藝復興時期油畫的質地感,配上那種深邃的咖啡色調,讓人一眼看過去就覺得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書,比較像是一種生活哲學的探討。我最近剛好在研究如何在家裡用手沖壺煮出一杯媲美咖啡店水準的咖啡,網路上找了很多資料,但很多都是技術層面的講解,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靈魂。這本書的排版看起來蠻舒服的,字體大小適中,而且有蠻多留白,讓人閱讀起來不會有壓迫感,感覺作者在編排上花了不少心思,讓閱讀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雖然我還沒開始看內文,但光是從這些外在的細節,就能感受到這本書背後的用心,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更深入、更細膩的視角,讓我對咖啡的認知不只停留在「好不好喝」的層面,而是能更理解背後那些「為什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