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圖解版) (電子書)

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圖解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遠華
图书标签:
  • 烏龍茶
  • 品茶
  • 茶文化
  • 入門
  • 圖解
  • 電子書
  • 台灣茶
  • 沖泡
  • 飲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烏龍茶是一大茶類的總稱,但由於地域不同,品種繁多,山場和工藝複雜,產品的特徵和風格多樣化,品質各有特色,因此認知有一定的難度,本書《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擇重點進行分段分塊解讀,分為福建閩南安溪鐵觀音、閩北武夷岩茶,廣東潮州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並詳情敘述它們的歷史淵源、產地分佈、栽培製作、沖泡品飲、選購貯藏、茶俗茶事、貿易傳播,希望使讀者對烏龍茶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認識過程。
深入中华茶道:探寻茶之本源与精粹 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探索中华茶文化的深度旅程,从茶叶的起源、种类、制作工艺,到茶具的选择与茶道的精神内涵,为您构建一个全面而详实的知识体系。我们旨在超越简单的饮用指南,深入挖掘茶在历史、文化、健康等多个维度上的深厚底蕴。 第一部分:茶的历史长河与文化根基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其地位无可替代。本部分将追溯茶树的起源,从最初的野生药用到后来的日常饮品,详述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对饮茶风尚的奠基作用。我们将重点剖析宋代点茶法的兴盛与衰落,以及明清时期散茶制法的普及如何塑造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六大茶类格局。 深入探讨茶在中国哲学与艺术中的象征意义。从“禅茶一味”的境界到文人墨客对茶的咏颂,茶不仅是解渴之物,更是修身养性、沟通自然的媒介。我们将引用大量的历史文献、诗词歌赋,佐以精美的手绘图谱,展示茶文化如何与儒、释、道思想交织融合,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探秘六大茶类的独特风貌 中国的茶叶种类繁多,根据制作工艺和发酵程度的不同,主要划分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六大品类。本书将为每一种茶类设立专门章节,进行细致入微的解析。 绿茶:至清至真的鲜爽 着重讲解不经过发酵的绿茶,如何通过杀青技术保留茶叶的天然绿色与丰富内含物。我们将详细介绍炒青、烘青、晒青等不同工艺对成品风味的影响,并聚焦于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著名绿茶的产区特色与品鉴要点。内容将包括如何分辨新茶与陈茶,以及绿茶在夏日饮用中的最佳冲泡温度与用水选择。 白茶:时光沉淀的温柔 剖析白茶的微发酵特性及其独特的自然萎凋工艺。重点介绍福鼎白毫银针、白牡丹等品种,阐述“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背后的科学依据。讨论白茶如何通过时间的推移,其口感和药用价值发生的变化,适合喜爱陈年老白茶的读者深入了解。 黄茶:闷黄工艺的奥秘 揭示黄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关键工序——“闷黄”。通过对湖南君山银针、安徽霍山黄芽等名茶的工艺流程解析,解释湿热作用如何使茶叶由绿转黄,口感趋于醇和。这部分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黄茶的产量相对稀少,以及它在口感上如何占据绿茶与红茶之间的独特位置。 青茶(乌龙茶):半发酵艺术的极致 (注:此部分内容聚焦于其他青茶品种的制作与品鉴,不涉及您提及的书名中的特定主题,而是涵盖乌龙茶体系的广度。)我们将深入探讨乌龙茶制作过程中摇青、做青等复杂手艺,如何塑造其“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形态和复杂的花果香。重点分析闽南(铁观音、水仙)、闽北(大红袍、肉桂)以及广东(凤凰单丛)三大产区的风格差异,介绍如何通过不同的冲泡手法,激发同一款茶中蕴含的多层次香气。 红茶:温暖醇厚的西方挚爱 阐述全发酵的红茶,其茶多酚氧化后形成的茶黄素和茶红素带来的独特红色汤色与甜醇口感。系统介绍小种红茶(如正山小种的松烟香)、工夫红茶(如祁门红茶的花香)以及工夫红茶的制作流程。同时,本书也将探讨红茶与牛奶、糖结合的饮用方式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演变。 黑茶:后发酵的陈化之道 聚焦于微生物参与下的后发酵工艺,如渥堆与陈化。详细讲解云南普洱茶(生茶与熟茶的区别)、湖南茯砖茶、广西六堡茶的制作特点。讨论黑茶“越陈越香”的原理,以及储存环境对黑茶品质的决定性影响。读者将学习到如何通过观察茶饼的外形、闻其仓味和品其汤色,来判断黑茶的年份和品质。 第三部分:冲泡技艺与茶道精神 本部分从实践层面提升读者的品饮体验,并引导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茶道思辨。 科学冲泡的艺术 提供针对不同茶类的水温、投茶量、浸泡时间的黄金比例建议。探讨水质的选择(山泉水、纯净水对比)对茶汤风味的影响。我们还将介绍盖碗、紫砂壶、玻璃飘逸杯等不同茶具的特性,以及它们如何适配不同的茶类和冲泡环境,实现“人、茶、器、水”的和谐统一。 茶具的审美与实用性 从紫砂泥料的特性、宜兴紫砂壶的成型工艺,到白瓷盖碗的透气性与显色性,系统介绍主流茶具的材质、历史和养护之道。不仅关注其功能性,更强调其在视觉美学和手感上传达的文化信息。 从品饮到体悟 最后,本书将回归茶道的精神核心。讨论“和、静、怡、真”的茶道理念,引导读者如何在日常的饮茶过程中,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这部分内容旨在启发读者,将品茶视为一种观照自我、感悟自然的修行方式,而非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通过对茶汤色、香、味、形的细致观察与品味,达到心神合一的境界。 全书辅以大量高清的工艺流程图、茶树种植环境的实景照片以及不同茶汤的对比图谱,力求以最直观、最严谨的方式,为所有热爱中华茶文化的同好提供一本集知识性、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权威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主編簡介
前 言

導論
一、烏龍茶生產
二、烏龍茶底蘊厚、品種多、品質優異
三、認識烏龍茶

第一篇 探源:烏龍茶之源
一、武夷茶之說/001
二、安溪產茶歷程/002
三、潮州烏龍茶史/004
四、臺灣烏龍茶始末/007

第二篇 訪地:烏龍茶之地
一、烏龍茶產區分布/011
二、烏龍茶產區主要特點/014

第三篇 精植:烏龍茶之栽
一、烏龍茶生長環境/025
二、烏龍茶栽培/029
三、烏龍茶種植品種/033

第四篇 細製:烏龍茶之製
一、烏龍茶採摘/046
(一)採摘標準/046
(二)採摘季節/046
二、烏龍茶手工製作/046
三、烏龍茶機械製作/048
(一)機製鐵觀音/048
(二)機製岩茶/052
(三)機製鳳凰單叢/053
(四)機製臺灣烏龍茶/055

第五篇 心賞:烏龍茶之賞
一、閩南烏龍茶鑒賞/057
二、武夷岩茶鑒賞/063
三、潮州烏龍茶鑒賞/066
四、臺灣烏龍茶鑒賞/070

第六篇 工夫:烏龍茶之沖泡
一、烏龍茶茶具/074
二、閩南烏龍茶沖泡/076
三、武夷岩茶沖泡/079
四、潮州工夫茶沖泡/082
五、臺灣烏龍茶沖泡/094

第七篇 得味:烏龍茶之品飲
一、烏龍茶清飲/098
二、烏龍茶調飲/103
三、烏龍茶餐點及延伸加工產品/106

第八篇 細加挑選:烏龍茶之選與藏
一、烏龍茶選購/110
二、家中如何科學保鮮和儲藏烏龍茶/112
三、優質清香型高山烏龍茶的十忌/115

第九篇 頤養:烏龍茶之用
一、烏龍茶功能成分/117
二、烏龍茶的養生作用/118
三、臺灣有機茶/121

第十篇 問茶:烏龍茶之茶緣
一、烏龍茶傳說/125
二、茶俗/132
三、茶事活動/138

第十一篇 流放:烏龍茶之傳播
一、烏龍茶對外貿易/146
二、烏龍茶內銷/149
三、臺灣烏龍茶行銷/153
四、茶事深耕/155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56308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图书试读

  烏龍茶是六大茶類之一,是產量僅次於綠茶、紅茶的一種茶類,又是工藝最為複雜最為精細的一個茶類,它先採用紅茶工序,後採用綠茶工序,兼具綠茶、紅茶的品質優點,顯「岩韻」、「音韻」、「山韻」等,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飲用且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的飲品。
 
  雖然烏龍茶產區在發展,在有些地方也生產少量烏龍茶,但福建、廣東、臺灣仍然是烏龍茶的主產區,武夷山、安溪、潮州、臺灣是烏龍茶主產區的主產地,其中福建烏龍茶約占全國的80%;大紅袍、鐵觀音、鳳凰單叢、凍頂烏龍是馳名海內外的烏龍茶品種。《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一書,由賴春梅編輯約稿,我覺得寫成此書很有意義,對烏龍茶產業也是一種促進。我從事茶葉研究三十多年,烏龍茶主產地都去過,且一直在茶場、茶葉行政部門、大專院校圍繞茶產業轉,為了此書的質量,邀請了福建安溪、武夷山和廣東烏龍茶主產地從事茶行業二、三十年的專業人士及臺灣茶協會林志城會長一起參加,並和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年輕茶學教師,以及北京、上海、重慶的有關人士一起組成寫作團隊。他們責任心強,認真查閱專業資料,拍攝有關圖片,撰寫稿子後又經過反覆推敲修改,以保障本書具有實踐性、專業性與權威性。本書有關烏龍茶的知識面較寬,內容豐富,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適合想了解、熟悉和提升有關烏龍茶知識的大眾,是一本很好的烏龍茶讀物。
 
  本書編寫團隊依托於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茶學學科,該學科是國家特色專業、福建省重點學科(茶學),有中國烏龍茶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武夷茶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大專院校茶葉工程研究中心等支撐平臺,先後承辦了國際茶葉大會、教育部茶學學科會、吳覺農茶學思想研討會、海峽兩岸茶博會高峰論壇,近年來為茶產業特別是為烏龍茶產業的發展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工作。
 
  由於編寫時間短暫,錯誤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再版時能加以改正。
 
李遠華於武夷山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地方,是它對「器具」的著墨非常深入。很多教泡茶的書,通常只會帶過性地介紹茶壺、茶杯,但這本可不一樣。它花了整整一個章節來探討不同材質的茶壺(像是紫砂壺、陶壺、瓷壺)對茶湯風味的影響,甚至連水溫的測量工具都有詳細的比較。我以前總覺得,泡茶嘛,有個茶壺就好,但讀完後才發現,原來器具的選擇是如此影響最終的口感層次。書中對於「溫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步驟,都做了非常詳盡的圖文解說,甚至連不同季節該用多少度的水來溫壺都有建議。這種細緻到近乎苛求的態度,讓我感覺作者真的不是在寫一本入門書,而是在傳授一種生活哲學,讓我對接下來的實作充滿了期待。

评分

從內容編排來看,作者顯然對初學者抱持著極大的耐心與同理心。書中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不會一開始就丟給你一堆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循序漸進,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那些看似深奧的茶道概念。例如,它對不同茶葉發酵程度的區分,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學數據,而是用一些生動的比喻來形容,讓我這個對茶完全是門外漢的朋友也能輕鬆理解。我記得有一次跟朋友在咖啡廳聊天,光是討論書裡講的「聞香杯」該怎麼正確使用,我們就聊了快半小時,因為書裡不只教你「怎麼做」,更解釋了「為什麼要這樣做」。這種深度與廣度兼具的說明方式,真的讓我對烏龍茶的認識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架構,而不是只停留在「茶葉泡熱水」這種表面功夫。

评分

身為一個在台灣土生土長的在地讀者,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本土化」做得非常成功。它並沒有照搬日式或中式茶道的繁文縟節,而是專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台灣高山烏龍、凍頂烏龍等主流茶款。書中舉例的茶具購買地點,很多都是我們在台灣常見的茶行或文創小店,而不是遙不可及的古董店,這大大降低了讀者入門的門檻。而且,它對於「茶席」的安排,也融入了台灣人泡茶聊天、輕鬆自在的氛圍,不像有些教學書搞得像在準備一場嚴肅的儀式。這種「輕鬆上手」的態度,非常符合現代忙碌生活中的休閒需求,讓我感覺這本書真的是為我們這些「想學又怕麻煩」的台灣人量身打造的。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封面選用了非常典雅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散發出一種低調卻又不失質感的氛圍。我特別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得很大方,閱讀起來非常舒服,一點都不費力。而且,作為一本圖解版的書,它的圖片質量簡直是上乘之作,色彩飽和度恰到好處,每一個步驟的插圖都畫得精細入微,讓人看了就能心領神會。拿在手上的感覺也很棒,紙張的選用是那種略帶紋理的啞光紙,觸感溫潤,不像市面上有些書那麼滑膩,很有「品味」的感覺。光是翻閱這本書的過程,就已經是一種享受了,感覺就像在鑑賞一件藝術品。對於我這種比較重視書籍外觀的人來說,光是封面和內頁的設計,就值回票價了,它成功地傳達了一種專業與靜心的氣息,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內頁,一探究竟。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還擔心「圖解版」會不會犧牲掉文字的深度,變成一本只有圖片沒有內涵的「速成指南」。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展現了極高的文學素養,那種娓娓道來的筆觸,讓人讀起來非常舒服,彷彿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茶師傅在你耳邊輕聲細語地指導。特別是關於「品飲」的章節,它不只是教你如何「喝」,更引導你如何「感受」——從茶湯滑過喉嚨的觸感、到尾韻在舌尖的回甘,每一個層次都被文字細膩地捕捉下來。這種將抽象感受轉化為具體描述的能力,非常厲害,它成功地提升了我對「品味」這件事的認知,讓我意識到,喝茶不只是解渴,更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這本書在精神層面上的啟發,遠遠超過了一本單純的技術手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