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圖解版) (電子書)

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圖解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遠華
圖書標籤:
  • 烏龍茶
  • 品茶
  • 茶文化
  • 入門
  • 圖解
  • 電子書
  • 颱灣茶
  • 沖泡
  • 飲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烏龍茶是一大茶類的總稱,但由於地域不同,品種繁多,山場和工藝複雜,產品的特徵和風格多樣化,品質各有特色,因此認知有一定的難度,本書《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擇重點進行分段分塊解讀,分為福建閩南安溪鐵觀音、閩北武夷岩茶,廣東潮州鳳凰單叢、臺灣烏龍茶,並詳情敘述它們的歷史淵源、產地分佈、栽培製作、沖泡品飲、選購貯藏、茶俗茶事、貿易傳播,希望使讀者對烏龍茶有一個比較全麵的瞭解認識過程。
深入中華茶道:探尋茶之本源與精粹 本書將帶領您踏上一段探索中華茶文化的深度旅程,從茶葉的起源、種類、製作工藝,到茶具的選擇與茶道的精神內涵,為您構建一個全麵而詳實的知識體係。我們旨在超越簡單的飲用指南,深入挖掘茶在曆史、文化、健康等多個維度上的深厚底蘊。 第一部分:茶的曆史長河與文化根基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被譽為“開門七件事”之一,其地位無可替代。本部分將追溯茶樹的起源,從最初的野生藥用到後來的日常飲品,詳述唐代陸羽《茶經》問世對飲茶風尚的奠基作用。我們將重點剖析宋代點茶法的興盛與衰落,以及明清時期散茶製法的普及如何塑造瞭今日我們所見的六大茶類格局。 深入探討茶在中國哲學與藝術中的象徵意義。從“禪茶一味”的境界到文人墨客對茶的詠頌,茶不僅是解渴之物,更是修身養性、溝通自然的媒介。我們將引用大量的曆史文獻、詩詞歌賦,佐以精美的手繪圖譜,展示茶文化如何與儒、釋、道思想交織融閤,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氣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部分:探秘六大茶類的獨特風貌 中國的茶葉種類繁多,根據製作工藝和發酵程度的不同,主要劃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烏龍茶)、紅茶和黑茶六大品類。本書將為每一種茶類設立專門章節,進行細緻入微的解析。 綠茶:至清至真的鮮爽 著重講解不經過發酵的綠茶,如何通過殺青技術保留茶葉的天然綠色與豐富內含物。我們將詳細介紹炒青、烘青、曬青等不同工藝對成品風味的影響,並聚焦於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等著名綠茶的産區特色與品鑒要點。內容將包括如何分辨新茶與陳茶,以及綠茶在夏日飲用中的最佳衝泡溫度與用水選擇。 白茶:時光沉澱的溫柔 剖析白茶的微發酵特性及其獨特的自然萎凋工藝。重點介紹福鼎白毫銀針、白牡丹等品種,闡述“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說法背後的科學依據。討論白茶如何通過時間的推移,其口感和藥用價值發生的變化,適閤喜愛陳年老白茶的讀者深入瞭解。 黃茶:悶黃工藝的奧秘 揭示黃茶區彆於其他茶類的關鍵工序——“悶黃”。通過對湖南君山銀針、安徽霍山黃芽等名茶的工藝流程解析,解釋濕熱作用如何使茶葉由綠轉黃,口感趨於醇和。這部分內容將幫助讀者理解為何黃茶的産量相對稀少,以及它在口感上如何占據綠茶與紅茶之間的獨特位置。 青茶(烏龍茶):半發酵藝術的極緻 (注:此部分內容聚焦於其他青茶品種的製作與品鑒,不涉及您提及的書名中的特定主題,而是涵蓋烏龍茶體係的廣度。)我們將深入探討烏龍茶製作過程中搖青、做青等復雜手藝,如何塑造其“綠葉紅鑲邊”的獨特形態和復雜的花果香。重點分析閩南(鐵觀音、水仙)、閩北(大紅袍、肉桂)以及廣東(鳳凰單叢)三大産區的風格差異,介紹如何通過不同的衝泡手法,激發同一款茶中蘊含的多層次香氣。 紅茶:溫暖醇厚的西方摯愛 闡述全發酵的紅茶,其茶多酚氧化後形成的茶黃素和茶紅素帶來的獨特紅色湯色與甜醇口感。係統介紹小種紅茶(如正山小種的鬆煙香)、工夫紅茶(如祁門紅茶的花香)以及工夫紅茶的製作流程。同時,本書也將探討紅茶與牛奶、糖結閤的飲用方式及其在全球範圍內的文化演變。 黑茶:後發酵的陳化之道 聚焦於微生物參與下的後發酵工藝,如渥堆與陳化。詳細講解雲南普洱茶(生茶與熟茶的區彆)、湖南茯磚茶、廣西六堡茶的製作特點。討論黑茶“越陳越香”的原理,以及儲存環境對黑茶品質的決定性影響。讀者將學習到如何通過觀察茶餅的外形、聞其倉味和品其湯色,來判斷黑茶的年份和品質。 第三部分:衝泡技藝與茶道精神 本部分從實踐層麵提升讀者的品飲體驗,並引導讀者進入更深層次的茶道思辨。 科學衝泡的藝術 提供針對不同茶類的水溫、投茶量、浸泡時間的黃金比例建議。探討水質的選擇(山泉水、純淨水對比)對茶湯風味的影響。我們還將介紹蓋碗、紫砂壺、玻璃飄逸杯等不同茶具的特性,以及它們如何適配不同的茶類和衝泡環境,實現“人、茶、器、水”的和諧統一。 茶具的審美與實用性 從紫砂泥料的特性、宜興紫砂壺的成型工藝,到白瓷蓋碗的透氣性與顯色性,係統介紹主流茶具的材質、曆史和養護之道。不僅關注其功能性,更強調其在視覺美學和手感上傳達的文化信息。 從品飲到體悟 最後,本書將迴歸茶道的精神核心。討論“和、靜、怡、真”的茶道理念,引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的飲茶過程中,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專注。這部分內容旨在啓發讀者,將品茶視為一種觀照自我、感悟自然的修行方式,而非僅僅是一種生活習慣。通過對茶湯色、香、味、形的細緻觀察與品味,達到心神閤一的境界。 全書輔以大量高清的工藝流程圖、茶樹種植環境的實景照片以及不同茶湯的對比圖譜,力求以最直觀、最嚴謹的方式,為所有熱愛中華茶文化的同好提供一本集知識性、藝術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權威參考讀物。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主編簡介
前 言

導論
一、烏龍茶生產
二、烏龍茶底蘊厚、品種多、品質優異
三、認識烏龍茶

第一篇 探源:烏龍茶之源
一、武夷茶之說/001
二、安溪產茶歷程/002
三、潮州烏龍茶史/004
四、臺灣烏龍茶始末/007

第二篇 訪地:烏龍茶之地
一、烏龍茶產區分布/011
二、烏龍茶產區主要特點/014

第三篇 精植:烏龍茶之栽
一、烏龍茶生長環境/025
二、烏龍茶栽培/029
三、烏龍茶種植品種/033

第四篇 細製:烏龍茶之製
一、烏龍茶採摘/046
(一)採摘標準/046
(二)採摘季節/046
二、烏龍茶手工製作/046
三、烏龍茶機械製作/048
(一)機製鐵觀音/048
(二)機製岩茶/052
(三)機製鳳凰單叢/053
(四)機製臺灣烏龍茶/055

第五篇 心賞:烏龍茶之賞
一、閩南烏龍茶鑒賞/057
二、武夷岩茶鑒賞/063
三、潮州烏龍茶鑒賞/066
四、臺灣烏龍茶鑒賞/070

第六篇 工夫:烏龍茶之沖泡
一、烏龍茶茶具/074
二、閩南烏龍茶沖泡/076
三、武夷岩茶沖泡/079
四、潮州工夫茶沖泡/082
五、臺灣烏龍茶沖泡/094

第七篇 得味:烏龍茶之品飲
一、烏龍茶清飲/098
二、烏龍茶調飲/103
三、烏龍茶餐點及延伸加工產品/106

第八篇 細加挑選:烏龍茶之選與藏
一、烏龍茶選購/110
二、傢中如何科學保鮮和儲藏烏龍茶/112
三、優質清香型高山烏龍茶的十忌/115

第九篇 頤養:烏龍茶之用
一、烏龍茶功能成分/117
二、烏龍茶的養生作用/118
三、臺灣有機茶/121

第十篇 問茶:烏龍茶之茶緣
一、烏龍茶傳說/125
二、茶俗/132
三、茶事活動/138

第十一篇 流放:烏龍茶之傳播
一、烏龍茶對外貿易/146
二、烏龍茶內銷/149
三、臺灣烏龍茶行銷/153
四、茶事深耕/155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56308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MB

圖書試讀

  烏龍茶是六大茶類之一,是產量僅次於綠茶、紅茶的一種茶類,又是工藝最為複雜最為精細的一個茶類,它先採用紅茶工序,後採用綠茶工序,兼具綠茶、紅茶的品質優點,顯「岩韻」、「音韻」、「山韻」等,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飲用且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的飲品。
 
  雖然烏龍茶產區在發展,在有些地方也生產少量烏龍茶,但福建、廣東、臺灣仍然是烏龍茶的主產區,武夷山、安溪、潮州、臺灣是烏龍茶主產區的主產地,其中福建烏龍茶約占全國的80%;大紅袍、鐵觀音、鳳凰單叢、凍頂烏龍是馳名海內外的烏龍茶品種。《第一次品烏龍茶就上手》一書,由賴春梅編輯約稿,我覺得寫成此書很有意義,對烏龍茶產業也是一種促進。我從事茶葉研究三十多年,烏龍茶主產地都去過,且一直在茶場、茶葉行政部門、大專院校圍繞茶產業轉,為瞭此書的質量,邀請瞭福建安溪、武夷山和廣東烏龍茶主產地從事茶行業二、三十年的專業人士及臺灣茶協會林誌城會長一起參加,並和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年輕茶學教師,以及北京、上海、重慶的有關人士一起組成寫作團隊。他們責任心強,認真查閱專業資料,拍攝有關圖片,撰寫稿子後又經過反覆推敲修改,以保障本書具有實踐性、專業性與權威性。本書有關烏龍茶的知識麵較寬,內容豐富,圖文並茂,通俗易懂,適閤想瞭解、熟悉和提升有關烏龍茶知識的大眾,是一本很好的烏龍茶讀物。
 
  本書編寫團隊依托於武夷學院茶與食品學院茶學學科,該學科是國傢特色專業、福建省重點學科(茶學),有中國烏龍茶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武夷茶資源創新利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大專院校茶葉工程研究中心等支撐平臺,先後承辦瞭國際茶葉大會、教育部茶學學科會、吳覺農茶學思想研討會、海峽兩岸茶博會高峰論壇,近年來為茶產業特別是為烏龍茶產業的發展做瞭大量有益的探索工作。
 
  由於編寫時間短暫,錯誤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提齣寶貴意見,再版時能加以改正。
 
李遠華於武夷山

用戶評價

评分

從內容編排來看,作者顯然對初學者抱持著極大的耐心與同理心。書中的敘事節奏掌握得非常好,不會一開始就丟給你一堆艱澀難懂的術語,而是循序漸進,用非常生活化的語言來解釋那些看似深奧的茶道概念。例如,它對不同茶葉發酵程度的區分,不再是冷冰冰的科學數據,而是用一些生動的比喻來形容,讓我這個對茶完全是門外漢的朋友也能輕鬆理解。我記得有一次跟朋友在咖啡廳聊天,光是討論書裡講的「聞香杯」該怎麼正確使用,我們就聊瞭快半小時,因為書裡不隻教你「怎麼做」,更解釋瞭「為什麼要這樣做」。這種深度與廣度兼具的說明方式,真的讓我對烏龍茶的認識從零開始,建立起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架構,而不是隻停留在「茶葉泡熱水」這種錶麵功夫。

评分

身為一個在颱灣土生土長的在地讀者,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本土化」做得非常成功。它並沒有照搬日式或中式茶道的繁文縟節,而是專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觸到的颱灣高山烏龍、凍頂烏龍等主流茶款。書中舉例的茶具購買地點,很多都是我們在颱灣常見的茶行或文創小店,而不是遙不可及的古董店,這大大降低瞭讀者入門的門檻。而且,它對於「茶席」的安排,也融入瞭颱灣人泡茶聊天、輕鬆自在的氛圍,不像有些教學書搞得像在準備一場嚴肅的儀式。這種「輕鬆上手」的態度,非常符閤現代忙碌生活中的休閒需求,讓我感覺這本書真的是為我們這些「想學又怕麻煩」的颱灣人量身打造的。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還擔心「圖解版」會不會犧牲掉文字的深度,變成一本隻有圖片沒有內涵的「速成指南」。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作者在文字的運用上,展現瞭極高的文學素養,那種娓娓道來的筆觸,讓人讀起來非常舒服,彷彿有一位經驗豐富的茶師傅在你耳邊輕聲細語地指導。特別是關於「品飲」的章節,它不隻是教你如何「喝」,更引導你如何「感受」——從茶湯滑過喉嚨的觸感、到尾韻在舌尖的迴甘,每一個層次都被文字細膩地捕捉下來。這種將抽象感受轉化為具體描述的能力,非常厲害,它成功地提升瞭我對「品味」這件事的認知,讓我意識到,喝茶不隻是解渴,更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這本書在精神層麵上的啟發,遠遠超過瞭一本單純的技術手冊。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驚豔的地方,是它對「器具」的著墨非常深入。很多教泡茶的書,通常隻會帶過性地介紹茶壺、茶杯,但這本可不一樣。它花瞭整整一個章節來探討不同材質的茶壺(像是紫砂壺、陶壺、瓷壺)對茶湯風味的影響,甚至連水溫的測量工具都有詳細的比較。我以前總覺得,泡茶嘛,有個茶壺就好,但讀完後纔發現,原來器具的選擇是如此影響最終的口感層次。書中對於「溫壺」這個看似微不足道的步驟,都做瞭非常詳盡的圖文解說,甚至連不同季節該用多少度的水來溫壺都有建議。這種細緻到近乎苛求的態度,讓我感覺作者真的不是在寫一本入門書,而是在傳授一種生活哲學,讓我對接下來的實作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封麵選用瞭非常典雅的墨綠色調,搭配燙金的字體,散發齣一種低調卻又不失質感的氛圍。我特別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選得很大方,閱讀起來非常舒服,一點都不費力。而且,作為一本圖解版的書,它的圖片質量簡直是上乘之作,色彩飽和度恰到好處,每一個步驟的插圖都畫得精細入微,讓人看瞭就能心領神會。拿在手上的感覺也很棒,紙張的選用是那種略帶紋理的啞光紙,觸感溫潤,不像市麵上有些書那麼滑膩,很有「品味」的感覺。光是翻閱這本書的過程,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感覺就像在鑑賞一件藝術品。對於我這種比較重視書籍外觀的人來說,光是封麵和內頁的設計,就值迴票價瞭,它成功地傳達瞭一種專業與靜心的氣息,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內頁,一探究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