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智慧書(十週年暢修版):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 (電子書)

印度智慧書(十週年暢修版):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逢財
图书标签:
  • 印度哲学
  • 薄伽梵歌
  • 灵性
  • 宗教
  • 自我提升
  • 冥想
  • 瑜伽
  • 印度教
  • 智慧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印度最富哲理的經典、愛默生推崇的「天下第一書」——《薄伽梵歌》最佳入門書十週年暢修版。
本書內容以古印度經典《薄伽梵歌》為本,闡述有關「身心靈淨化」與「意識提昇」的內涵與方法。 

如何無懼面對生死?
如何提昇心靈意識?
什麼才是人生的長久之計?
怎樣實踐真正的瑜伽之道?
本書闡述印度最精要經典《薄伽梵歌》的核心要義,
幫助你瞭解古印度的智慧,並運用在現代生活中,
從中找到心靈的出路。
                 *                 *                 *
你快樂嗎?平靜嗎?你真誠地面對過自己嗎?
在這眾聲喧嘩的時代,游離在各種宗教哲學邊緣探索心靈問題的人,你找到提昇自己的精神力量了嗎? 

本書以與《道德經》、《聖經》並列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帶給愛因斯坦、林語堂等世界名人無限啟發的《薄伽梵歌》為本,讓你瞭解,從物質世界到精神層面、從個人自己到周遭環境的所有世間真相,進而列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依循準則,對於期望達到身心靈淨化的人提供實質的幫助。 

書中詳介《薄伽梵歌》的五項真理:「神、時間、物質能量、你自己(眾生)、行動」,是認識印度智慧的最佳入門;同時,深入瞭解之後,我們也明白前四項是既定存在的;最後一項「行動」,則是唯一一個你能加以選擇、改變的部分!人生的向下沉淪或往上提昇,就取決於「當下的行動」。懂得如何去抉擇你的行動,才能進而提昇你的意識,最後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 

專文推薦
《薄伽梵歌》的原始經文若無合適的人指導,就很難正確理解,但本書作者的呈現方式讓《薄伽梵歌》變得容易親近,讓人閱讀愉快。同樣重要的是:本書也邀請讀者善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務實的方式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比利時巴帝維丹達學院教授,肯尼斯.華培博士(Dr. Kenneth R. Valpey) 

媒體報導《薄伽梵歌》
2006年,印度經典也成為美國哈佛商學院、華頓商學院的必修課程。……應用《薄伽梵歌》在綠色企業、僕人領袖、永續發展的理論。
——摘自《遠見雜誌》向古人學習專題報導 

在《薄伽梵歌》中有許多日常的經驗,許多公司都將《薄伽梵歌》中的一些經驗引入到日常的商業營運中。
——摘自星島環球網〈薄伽梵歌:歐美商業時代的新聖經〉一文 

名家推薦《薄伽梵歌》
《薄伽梵歌》是永恆哲學(Perennial Philosophy)迄今說理最為明晰而又包羅甚廣的摘要書之一。因此祂那不朽的價值,不僅對印度人如此,對全人類皆然。
——英國作家,赫胥黎(Aldous Huxley) 

祂是天下第一書,……只有廣博、寧靜、一致,以及迴盪在另一個年代、另一片蒼穹下的古老智慧之聲。
——美國作家,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我要對閱讀經典的人說,如果他們期望讀一本好書,那就讀《薄伽梵歌》。
——美國作家,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薄伽梵歌》是古印度神祕主義中最趣味無窮的不朽之作。
——法國哲學家、歷史學家,維克托.庫辛(Victor Cousin) 

把《薄伽梵歌》銘記於心的人,每天都能從中找到新的喜悅與意義。
——印度聖雄,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我毫不猶豫的斷言:《薄伽梵歌》是非凡的曠世之作,其概念、推理和語言均臻於極致,無與倫比。
——印度首位英國總督,沃倫.哈斯丁(Warren Hastings) 

讀著祂,我內心時刻湧流著對生命的感激之情,感謝祂讓我繼續活著,以研讀這部著作。
——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威廉.馮.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nant von Humboldt) 

《薄伽梵歌》是一本具不朽意義的著作……提供對一切時代、一切宗教生活都適用的深邃洞見。
——德籍梵文學者,雅各.萬格勒.哈爾(Jakob Wilhelm Hauer) 

我在閱讀《薄伽梵歌》時,所想到的只有一個問題:神是如何創造宇宙的?
——物理學家,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這真是一本絕美的東方哲學思想概述。
——物理學家,菲傑弗.卡帕(Fritjof Capra) 

《薄伽梵歌》的偉大力量在於這樣的事實:祂教導了一個「愛的信仰」。
——國學大師、文學巨擘,林語堂 

關於《薄伽梵歌》】
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摩訶婆羅多》,是全世界最長的史詩,約有十一萬句詩。表面上,其內容是古印度文明的歷史和教化;但實際上,它是以故事的形式,來闡述深奧的生死哲理和人生目標,影響印度、東南亞各國及佛教之文化生活、哲學思想甚鉅。而《薄伽梵歌》雖然只占了其中七百句,卻蘊含了許多超越宗教信仰的宇宙與人生哲理,是古印度部族及現代印度民族的最高精神象徵。 

如果不知《薄伽梵歌》,就難以理解印度民族。這本聖典中的聖典,是印度哲學及宗教的根基,祂不僅受到古印度大師商羯羅的讚揚,兩百年前也震驚了歐美思想界,甚至後來整個華爾街都在學習應用祂所教導的智慧,儼然成為歐美商業時代的新聖經,更是全世界追求身心靈完美的人必讀經典。
好的,为您撰写一本关于印度智慧、哲学或相关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侧重于阐述其他领域的知识,绝不提及您提供的具体书名或其内容。 --- 《星辰下的哲思:跨越时空的智慧探寻》 内容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思想如恒星般闪耀,指引着后世的探索者。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古老文本的梳理,而是深入广阔的东方哲学与精神传统,描摹出一幅横跨数千年、融汇不同地域智慧精髓的宏大图景。我们试图超越简单的概念罗列,去触碰那些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命题:存在的本质、道德的基石、以及个体与宇宙的关联。 第一部分:东方思维的底色——探寻生命的“道”与“气” 本书开篇,我们将把目光投向那些塑造了古代中国思想体系的基石——“道”与“气”。这不是对经典文本的注解,而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重构。我们将探讨“道”如何作为一种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原则,指导着自然运行与社会秩序。这种对“自然法则”的体悟,与西方早期对“逻各斯”(Logos)的探讨形成了有趣的对话。我们将剖析“气”的概念,理解它如何被视为构成物质世界与精神活动的基本能量,以及古代智者如何通过调和体内之气,追求身心的和谐与长寿。 这一部分将着重于分析古代思想家如何看待“变动不居”的宇宙。他们不追求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强调万物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中的动态平衡。这种对“变化”的接纳与驾驭,为后世的艺术、医学和政治思想提供了深厚的土壤。我们会描绘这种思维模式如何影响了人们对时间、命运和个人选择的理解。 第二部分:伦理的构建——从家族到宇宙的责任链条 哲学的价值,最终要落实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古代社会如何构建其复杂的伦理体系,尤其是在东亚文化圈内,强调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我们不侧重于具体的礼仪规范,而是深入挖掘支撑这些规范的内在逻辑——即“关系即存在”的观念。 我们将探讨“仁”与“恕”等核心概念的深层意涵。它们并非仅仅是教条,而是维护社会结构稳定、促进个体完善的内在驱动力。一个人的德行如何通过家庭,辐射到国家,最终影响到天下苍生?这种层层递进的责任感,构成了古代社会强大的凝聚力。我们会对比不同学派对此的论述差异,例如,强调个体道德实践的路径,与强调制度化约束的观点之间的张力与互补。 第三部分:认识论的疆界——心智的运作与真理的获取 人类对知识的渴求永无止境,但获取知识的途径却充满争议。在本书的第三部分,我们将审视古代哲人如何界定“知识”的范畴。他们是通过感官体验(经验主义的萌芽),还是通过内在的洞察(理性主义的先声),来把握世界的真相? 我们将讨论“心”在认知过程中的角色。这个“心”不仅是思维的器官,更是感悟真理的场所。对于某些学派而言,真正的洞察力来自于对日常思虑的超越,达到一种“无分别智”的境界。如何描述这种超越语言的体验?我们尝试通过对古代寓言、譬喻的解析,来触及这种难以言喻的认知状态。同时,我们也会探讨他们如何处理知识的局限性,认识到人类认知的边界。 第四部分:超越物质——对终极实在的追问 任何深刻的哲学体系,最终都会触及“终极实在”的问题。在本书的最后部分,我们将把视野从尘世的伦理和知识论,提升到对宇宙本源的探索。我们审视那些试图用语言来描绘“不可名状之物”的尝试。 这些终极实在的描述,常常以神话、象征和形而上学的概念出现。我们不会将它们视为宗教信条,而是将其视作人类心智试图理解“超越性”的努力。这种努力揭示了人类对意义的深层需求。我们会分析不同文化中,个体如何通过特定的修行或沉思方法,试图与这种终极实在建立联系,从而获得内在的安宁与完整的生命体验。本书旨在呈现,无论是通过行动的伦理实践,还是通过心智的内在观照,人类都在不懈地寻求与世界更高层面的和谐共振。 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思想史、东方哲学、伦理学以及形而上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洪流中,重新审视那些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智慧光芒。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逢財
台灣大學哲學系學士。著有《瑜伽飲食養生全書》、《最後一堂瑜伽課:薄伽梵歌第十五章的故事》、《Discover Yoga:探索瑜伽》、《薄伽梵歌——瑜伽奧義書》。

相關著作:《印度智慧書(修訂版):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

江信慧
政治大學英語系學士、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碩士。著有《瑜伽飲食養生全書》、《最後一堂瑜伽課:薄伽梵歌第十五章的故事》、《Discover Yoga:探索瑜伽》、《薄伽梵歌——瑜伽奧義書》。譯有《歸徒》、《達賴喇嘛的貓》、《達賴喇嘛的貓2》、《達賴喇嘛的貓[心念的力量筆記本版]》。

相關著作:《印度智慧書(修訂版):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印度智慧書:認識《薄伽梵歌》的第一本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實踐《薄伽梵歌》的智慧
作者序:知識的祭祀、佈施、苦行 

第一篇
生與死的智慧 

第一章:死神的謎題
面會死神 /  人生真理 Q & A /  人生的意義何在? / 尤帝世提爾王的智慧

第二章:薄伽梵歌的五項真理
《薄伽梵歌》的背景 / 《薄伽梵歌》的真理  /  相信真理、去除愚昧

第三章:「意識」與「行動」的循環
生死相繼  /  沉淪的意識狀態 /  提昇的意識狀態 /  意識──靈性個體的徵兆 /  意識與行動的循環 

第二篇
時空中的人間萬象

第四章:物質世界的創造
靈性世界 /  原因之洋維施努  /  孕誕之洋維施努 /  牛奶之洋維施努 

第五章:物質三重屬性
三重屬性控制一切 /  善性之人 / 激性之人 / 墮性之人

第六章:人的不同行動傾向
社會階層的種類  /  社會各階層的賦定職責 /  分工合作、創造多贏 /  人生階段

第七章:感官、心念、智性、假我
身體與感官  /  感官如馬 /  心念 /  智性 /  假我

第八章:時間是循環的源頭
時間的直線行進或循環交替 / 時間主導物質世界的運作 /  年代的循環 /  鐵器年代的預言

第九章:循環轉輪中的眾生
生老病死的循環 /  生死輪迴的循環 /  業報的循環 /  祭祀的循環 /  人生目標的循環                      

第三篇
改變命運的關鍵

第十章:業報法則
行動必有報應──業報法則 /  業報的移轉 /  去除惡報

第十一章:錯誤行動
三種行動 /  錯誤行動的內容 /  魔性──帶來束縛的六種品質 /  魔思與魔行 /  現代啓示錄

第十二章:正確行動
人該做的事 /  正確行動的內容 /  生活中的實踐

第十三章:信仰導致行動
信仰的具體內容 /  墮性的信仰 /  激性的信仰 /  善性的信仰 /  善性的典範

第四篇
身心靈的全人觀

第十四章:認識你自己
我是誰? /  靈體的特質 /  靈體的源頭

第十五章:生命的不同里程碑
神──「絕對真理」的三個層面 /  梵光──對神的初階理解 /  超靈──對神的進階理解 /  薄伽梵──對神的終極、全面理解 /  至於無神論者……

第十六章:無上智慧的源頭
無數化身的源頭──奎師那 /  超越一切的奎師那

第十七章:人生的長久或永久之計
長久之計──賦定職責:人的基本責任 /  永久之計──超然行動 /  永恆的信仰

第十八章:瑜伽之道
四大瑜伽之道 /  奎師那知覺三部曲 /  奉愛瑜伽最重要的兩項修練 /  奉愛瑜伽的殊勝 /  回到靈性世界:你真正的故鄉 

最終章:面對死亡的典範
自訂死期的畢施瑪 /  離家苦修的持國 /  放下一切的尤帝世提爾王 /  七日解脫的巴力嗣王                      

附錄:感恩與憶念
永遠感恩的聖帕布帕德 /  回憶哈亞貴瓦.帕布 / 塔茂.奎師那.哥斯瓦米 

十週年暢修版
楊序:莫忘初衷,止於至善
江序:前行在奉獻與愛的路上

註解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47261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實踐《薄伽梵歌》的智慧
文 / 肯尼斯.華培博士Dr. Kenneth R. Valpey(Krishna Kshetra Swami)

十八世紀時,《薄伽梵歌》首次從古老的梵文翻譯成英文,立即在歐美的知識份子圈造成相當大的轟動。直到今天,《薄伽梵歌》仍然廣受歡迎,被翻譯成無數的語言,包括中文在內,並且風行全球。事實上,我們也觀察到《薄伽梵歌》是全世界翻譯版本最多的三大經典之一。(另外兩本是老子的《道德經》和希伯來—基督教《聖經》。) 

為什麼《薄伽梵歌》會受到如此廣泛的閱讀和尊崇?本書的寫作宗旨已完美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薄伽梵歌》的原始經文若無合適的人指導,就很難正確理解,但本書作者的呈現方式讓《薄伽梵歌》變得容易親近,讓人閱讀愉快。同樣重要的是:本書也建議讀者善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務實的方式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說:本書既呼應也符合《薄伽梵歌》的本意,那就是:要讓一般人都能理解、修練並覺悟這些人生問題的深奧真理,以及印度的瑜伽傳承對這神聖典籍所詮釋出的終極真實。 

瑜伽的哲學和修練發源於古印度。近年來,瑜伽以數不清的形式在全世界的許多地方大受歡迎,包括了台灣、大陸和東亞等其他地區。然而,很可惜的是,這種流行絕大部分是由於瑜伽修練中關於身體健康等比較表面、短期的利益,而非因為瑜伽修練中較深入且長久的目標。事實上,許多修練不同瑜伽派別的人,竟然不知道瑜伽的深層意義和目的正是:「靈性」的轉化提昇,以及把握「人身」追求「人生」的完整與完美。在研究《薄伽梵歌》和本書這必備的姊妹作,在分析五大核心主題或五項真理時,首先都要有理解的意願;這意謂著要先「去除」種種「誤解」——也就是那些一直捆綁我們,並帶來不幸痛苦的虛幻假象。這種「去除誤解」,或「從虛幻假象中鬆綁」是第一步,然後才能走向適當的「連結」(「瑜伽」一詞的原義),也就是「靈體」(真正的自己)與「終極源頭」的連結。而《薄伽梵歌》的最後一個詩節指出,「終極源頭」正是yoga-isvara——「瑜伽的主人」。 

一般而言,在東亞,特別是台灣、大陸地區,人們對於佛教相當熟悉。但是,許多華人不知道佛教係起源於印度,數百年後才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大部分的人也不瞭解佛教和更早的靈修傳承之間的關係,以及佛教是如何從這些傳承中延續下來的(某種程度上是修正)。意義重大的是,《薄伽梵歌》指出並開啟了原初的靈修傳承;更為重要的是——重新確認「靈體」(atman)是永恆存在的真理:「靈體」是真正的生命體,而「身體」則從屬於靈體,它只是短暫的、外表的覆蓋,或說是靈體的交通工具而已。熟悉佛教哲學的讀者也許知道,在佛教的傳統中一般都否認「靈體」的存在(anatmavada);所以,這是與《薄伽梵歌》的哲學,很基本、也影響深遠的重大差異。同時,敏銳的讀者會發現這兩者之間也有許多共同點。如前所述,因為佛教自印度早期的靈修傳承演變而來,所以,彼此之間肯定存在著可辨識的「家族血緣關係」,這點應該要加以承認。 

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這兩年以來,從我自己無可否認的有限經驗中,我看到雖然目前人們對瑜伽的注意力仍停留在表面的事物上;但是,對瑜伽傳承背後的觀點和文化之快速增加的開放態度,正逐漸受到重視。因此,我衷心歡迎本書的問世,它代表了回應這種開放態度的真誠努力。和以前極為不同的是,現在的我們都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所以,我們有必要、也有義務,以全新的觀點,一起來善加利用《薄伽梵歌》的智慧,以便迎接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個人和集體的挑戰。無論如何,我們都必須安排出時間來聆聽或閱讀這樣的智慧,並將此智慧吸收運用到我們的生活上。 

本書的作者楊逢財先生和江信慧女士已投入研究、實踐《薄伽梵歌》的智慧多年,以我對他們的瞭解,我確信他們有能力以有系統又容易閱讀的方式,將這古印度偉大的寶藏如實地傳達出來。如今,他們的努力已經產出本書這珍貴的果實;有緣的讀者也可因此做好準備,閱讀到完整的《薄伽梵歌》,並從中得到完全的好處。 

(本文作者為英國牛津大學宗教學博士,曾任英國牛津大學印度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比利時巴帝維丹達學院教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為我們這種「選擇困難症」患者量身打造的。它不是那種一頭熱地把你拉進深水區的讀物,而是採取了一種循序漸進、層層遞進的方式。初讀者可以先抓住幾個核心概念,建立一個基礎的框架;等讀到中後段,再去挖掘那些更深層次的瑜伽實踐和心靈轉化。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行動與結果」的關係時所展現出來的細膩思維。它巧妙地平衡了「積極入世」和「心無掛礙」這兩個看似矛盾的概念,讓人明白,真正的智慧不是逃避責任,而是帶著全然的覺察去履行責任。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讓我重新審視了「奉獻」的意義,不再把它視為一種犧牲或虧損,而是一種生命的自然流動。對於平時總是在「得失心」中打轉的現代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清醒劑。我已經把它推薦給幾位同樣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朋友,他們都表示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實用且宏大的視角來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方向。

评分

這套電子書的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尤其是在電子載具上的排版,該粗體的地方粗體,該引用的地方都有清楚的標註,這對於需要頻繁查找和比對的讀者來說非常方便。我認為這本書之所以能暢銷這麼久,絕非偶然,它真正觸及到了現代人內心深處的焦慮點。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在追逐外在的成功和認同,但內心卻越來越空虛。《薄伽梵歌》本身探討的就是如何在戰場(象徵人生的紛擾)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正念,這本書把這個核心概念講得非常到位。它不是給你「如何成功」的SOP,而是教你「如何存在」的藝術。書中對不同瑜伽路徑的介紹也很有條理,讓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特質去探索最適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對於我個人而言,它提供了一種強大的心靈韌性,讓我面對生活中的不如意時,可以更有定見地去看待,不被情緒完全牽著走。總之,這是一本紮實、深刻,且極具實用價值的智慧之作。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翻了好幾回,每一次都有新的體悟,而且它的編排方式很特別,不像傳統的宗教書籍那樣高深莫測,反而用了很生活化的語言去解釋那些印度哲學的核心概念。我特別喜歡它在講述那些複雜的因果輪迴和業力法則時,會穿插一些我們現代人生活中會遇到的困境,像是職場上的價值觀衝突、人際關係的拉扯等等。讀起來一點都不枯燥,反而很有親切感,彷彿有一位很有智慧的長輩在身邊耐心引導你,而不是冷冰冰地傳授教條。作者對印度文化的理解非常深入,但他很懂得如何「轉譯」,把那些古老的智慧用現代人聽得懂的方式呈現出來,這一點真的很厲害。光是光碟裡附帶的那些冥想引導,就讓我感覺到心靈上的平靜,這對我這種平時工作壓力大、思緒容易打結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總體來說,它不只是一本「知識書」,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教你如何在紛亂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定錨點。對於想了解印度智慧,但又怕被艱澀文本嚇跑的朋友,這本書絕對是最佳的入門磚。

评分

坦白講,我對印度哲學的認識大多來自於零散的網路資訊和一些入門級的書籍,總覺得抓不到那個核心的「氣」。直到我接觸到這本《印度智慧書》,才真正感受到那種穿越時空的宏大感。它最讓我驚豔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刻意去「神化」這部經典,而是把它拉到一個非常人性化的層面來討論。書中關於「心智的波動性」與「永恆的真我」之間的區分,描寫得入木三分。它沒有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辨的工具,讓你學會如何分辨哪些是心靈的雜音,哪些是真正來自於內在的指引。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沉穩,用詞精準,讀起來有一種踏實的感覺,不會像有些靈性書籍那樣充滿了空泛的讚美詞彙。對於想要深入探討心靈實修,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介紹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深度是絕對足夠的,甚至可以作為一本長期的案頭參考書,隨著閱歷的增長,每次翻閱都會有新的領悟。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抱著懷疑的態度,想說「十週年暢修版」會不會只是老酒裝新瓶,內容上沒什麼太大改變。結果一打開,才發現內容豐富度遠超我的預期!它不只是單純地介紹《薄伽梵歌》的故事背景,更重要的是,它把經文中的每一句話都拆解得非常細膩,並且結合了不同印度哲學流派的觀點進行對照分析。這讓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在學術上的底蘊是相當紮實的,但寫作的筆觸卻保持著一種溫潤的溫度,不會讓人感覺到學術上的傲慢。我個人是比較偏好從歷史脈絡去理解經典的人,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極好,它把不同歷史時期對這部經典的詮釋演變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它的排版設計也讓人眼睛很舒服,大量的留白和重點標註,讓我在長篇閱讀中也能保有專注力。這不是一本可以速讀的書,它需要你慢下來,咀嚼每一個段落的深意,然後把它跟自己的生命經驗對照著看,你會發現,很多幾千年前的提問,到今天看來依然振聾發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