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設計的角度來看,我原以為這本關於「實務」的書,會包含一些關於旅遊環境設計如何影響情緒的章節,像是色彩心理學在飯店大廳的應用、動線設計如何引導遊客的注意力流向,或是特定聲音景觀(Soundscape)如何營造放鬆或興奮的氛圍。畢竟,物理環境對心靈狀態的影響是無可迴避的。然而,這本書的「實務」似乎完全聚焦在「服務流程」與「客戶互動」上,對於空間感官體驗的心理學探討,幾乎是零。如果能多引述一些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探討「歸屬感」在異地建立的難易度,或是「失控感」在旅遊中如何透過環境設計來緩解,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更加全面。現在讀起來,它比較像是一本專門給前線接待人員的培訓手冊,對於想從結構層面優化旅遊產品的設計師或規劃者來說,提供的指導性內容實在太少了,整體來說,深度與廣度上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评分我對比較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結合的領域很有興趣,所以想看看這本《旅遊心理原理與實務》第二版,在解釋人們如何做出旅遊決策方面,是否有更新的見解。例如,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如何權衡「風險規避」與「新鮮感追求」這兩種對立的驅動力?特別是對於那些帶有冒險性質的旅遊(例如極限運動、偏遠地區探險),其心理誘因究竟是基於「尋求刺激」的生理需求,還是某種社會地位的展現?很可惜,這本書的解釋顯得有些過於簡化,它傾向於用傳統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一切,缺乏對現代人複雜動機的細緻拆解。對於「延遲滿足」在旅遊規劃中的體現,例如,人們願意花多少錢來「預訂一個未來美好的記憶」,這類行為經濟學的觀點,書中也沒有深入探討。讀完後,感覺就像是看了一份過時的市場調查報告,對於驅動當代旅客行為的深層次心理機制,並沒有提供太多啟發性的見解,有點停留在比較基礎的層次。
评分身為一個在旅遊業周邊領域工作的人,我購入這本書是希望能得到一些關於「團體動力學」在旅遊情境下的應用。畢竟,無論是跟團旅遊還是朋友結伴出遊,小團體內部的衝突管理和氣氛營造至關重要。我本來期待書中能有專門探討「旅遊伴侶關係」的章節,分析不同依戀風格的旅客在共享空間時會產生的摩擦點,以及導遊或領隊該如何進行有效的第三方介入。然而,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集中在「顧客關係管理」這一塊,多半是站在服務提供者的角度出發,去預測和滿足潛在的客戶需求。對於旅遊體驗中「人與人之間」的化學作用和潛在危險性,探討得不夠細膩。例如,如何處理因行程延誤而產生的群體焦慮傳染?或是不同文化背景的遊客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反應差異,這類實務操作的心理學分析,在書中幾乎找不到,這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遺憾,這本書的實用性更多體現在「前台應對」,而不是「後台心理解讀」。
评分收到這本電子書後,我本來是想研究一下疫情後旅遊產業的復甦心理學,特別是「報復性旅遊」的驅動力,以及人們對於安全感和探索欲之間的拉扯是如何被商業策略引導的。但讀完後發現,書裡面的範例和理論框架,似乎都還停留在比較傳統的旅行模式中,對於當前「永續旅遊」或「慢活旅行」的興起,討論得不夠深入。像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強調「體驗大於擁有」,這種心態的心理基礎是什麼?旅行的意義從過去的「打卡完成任務」轉向「深度參與」,這種轉變背後的社會心理學脈絡,書中僅僅是輕輕帶過,並沒有提供足夠的學術支撐或實證數據來佐證。我尤其關注「數位排毒」的議題,現代人旅行時手機不離手,這對他們的感知體驗有何種負面影響?電子書的編排上,雖然方便搜尋,但缺乏那種翻閱紙本書時,在重點處劃線、寫筆記的儀式感,也間接影響了我想要深入挖掘特定章節的動力。總之,它比較像是一本教科書的基礎綱要,而不是一本能引導讀者思考前沿議題的深度研究專著。
评分這本《旅遊心理原理與實務(第二版)》的電子書,說實在話,我當初買下來是想找一些關於深度旅遊的心理調適技巧,畢竟現在大家出國動不動就是好幾週甚至一個月,要怎麼維持身心靈的平衡,真的是一門大學問。我特別期待書裡能探討一些關於文化衝擊後遺症的應對方式,像是時差調整後的焦慮感,或是長時間待在異國,對自身價值觀產生動搖時該如何錨定。坦白說,書中對於這些比較偏向「內在修煉」的部分著墨不多,內容比較像是偏向行銷、服務業標準流程的指導手冊,讓我覺得有點失落。例如,它花了很多篇幅在分析遊客的購買行為,或是如何設計讓旅客感到「驚喜」的服務環節,這些對我這個想走心靈療癒路線的背包客來說,幫助實在有限。如果能多加一些真實案例,關於個人在旅途中克服孤獨感、處理突發狀況時的認知重建,那種實戰經驗分享,絕對會讓這本書的價值提升好幾個檔次。畢竟,旅遊的樂趣不只是風景,更是跟自己重新對話的過程,希望未來修訂版能看到更多這類深刻的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