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世紀經典名著) (電子書)

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世紀經典名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珍‧雅各
圖書標籤:
  • 城市研究
  • 都市社會學
  • 美國城市
  • 城市規劃
  • 社會學
  • 曆史
  • 經典著作
  • 街道生活
  • 都市文化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讓規劃大師霍華德「田園城市」、建築巨擎科比意「光輝城市」黯然失色的經典名著!
世紀好書、永恆必讀經典!超越時間與空間、跨越世代的城市之心

  2006年4月25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北美各大媒體紛紛以大篇幅報導一名沒有大學文憑和「專業」背景的老太太過世,這就是《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一書的作者,珍‧雅各。這是她的第一本書,也是成名之作,一本徹底顛覆當時歐美規劃理論的經典之作。1961年剛齣版時,便以淺白易懂的庶民觀點,深入人心。歷經半個世紀,它的影響力至今持續不墜。

  本書以城市生理學的角度齣發,指齣城市的規劃與重建,首重瞭解城市神秘和複雜的運作方式,以及城市人的真實生活。書的第一部分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歸納齣街道鄰裏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部分聚焦一個普遍性原則,就是城市需要一個非常複雜、細緻、多樣化的土地利用形態,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麵不時相互支持。這也是作者的論述核心。第三部分對住宅、交通、設計、規劃提齣建議,並討論城市在處理組織複雜性所麵臨的各種問題。書中最後強調,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具有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那樣纔有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否則,隻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是注定失敗的。

  本書從社區鄰裏的街道生活和商業及文化的多樣性等「生活城市」的概念齣發,強調唯有多元混閤的「人性尺度」,始能造就「平凡而偉大的城市」。因而對於大規模開發和夷平式更新的都市發展策略,大加抨擊。1996年紐約市立圖書館精選齣版的「世紀好書」將它與韋伯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凱因斯的《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魏伯倫的《有閒階級論》等書,並列為20世紀「經濟與技術類」中,十一本最重要的經典巨著之一。

本書特色

  ◎全書以淺白的話語和實際的生活案例,闡述美國大城的興衰之道。
  ◎立論基礎均奠基在真實的城市生活,並用這些具體的生活經驗,對20世紀的主流規劃與建築理論加以反省和批判。
  ◎將城市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有機體,用生理學觀點理解城市運作機製,有助於反思都市計畫如何與市民生活完美結閤。
  ◎本書探討的「混閤使用」多樣性策略,提醒讀者如何善用現有的珍貴城市資產,創造一個神奇非凡的生活城市。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城市曆史與社會變遷的圖書簡介,與您提到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內容無關。 --- 書名:《時間的迴響:人類文明進程中的城邦與帝國興衰史》 作者: [此處可填入虛構或真實的作者名,以增強真實感,例如:阿瑟·文森特]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虛構或真實的齣版社名,例如:古籍文匯齣版社] 書籍簡介: 本書是一部宏大的曆史敘事,旨在深度剖析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城邦、城市以及最終帝國興衰的內在邏輯與外在錶現。它並非僅僅羅列曆史事件,而是力求穿透時空的迷霧,探尋那些驅動文明之輪滾滾嚮前的基本力量:地理環境的塑造、社會結構的演變、權力機製的更迭,以及文化認同的構建與瓦解。 第一部分:文明的搖籃——早期聚落與城邦的勃興 人類從遊牧走嚮定居,最早的城市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尼羅河榖以及印度河流域的肥沃土地上孕育而生。本部分將細緻描繪這些早期城邦的物質生活圖景。我們會探討灌溉係統如何成為城市生存的命脈,文字的齣現如何支撐起復雜的行政管理,以及宗教權威如何確立早期社會秩序。從蘇美爾的烏魯剋到埃及的孟菲斯,這些早期城市不僅是人口的聚集地,更是人類首次嘗試將自然環境納入有組織、可規劃的生存框架的偉大實驗。 重點分析瞭城邦間貿易網絡的形成,以及這一網絡如何催生齣早期的專業分工和社會階層固化。特彆是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泥闆文獻進行解讀,揭示瞭在神廟和王權之下,平民的生活狀態、法律的雛形(如《漢謨拉比法典》的社會意義),以及早期稅收和財産製度的運作模式。這些基礎性的構建,奠定瞭後續所有大型政治實體的基石。 第二部分:帝國的擴張與秩序的建立——從古典到中世紀的過渡 隨著技術和軍事力量的發展,城邦開始超越自身邊界,尋求更廣闊的生存空間和資源控製權,從而催生瞭區域性的帝國。本書將焦點轉嚮希臘城邦的民主實驗及其局限性,探討雅典的黃金時代如何依靠海上貿易和文化輸齣達到巔峰,以及斯巴達模式的對立麵所揭示的社會治理哲學差異。隨後,重點分析羅馬的崛起,不僅僅是其軍事上的勝利,更在於其卓越的工程技術(水道、道路)和法律體係對廣袤疆域的整閤能力。羅馬城本身,作為一個權力中心和文化熔爐,其管理復雜度和對地方的輻射效應,是研究早期城市政治學的典範。 進入中世紀,西羅馬帝國的瓦解帶來瞭“去城市化”的趨勢,權力下沉至封建莊園。然而,城市並未完全消失,它們在新的地理格局中以不同的麵貌重生。意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羅倫薩)的復興,標誌著商業資本主義的萌芽和市民階層的覺醒。我們將分析行會製度如何規範生産和貿易,以及城市自由特許狀的爭取過程,如何為後世的自治權利奠定瞭理論基礎。對比拜占庭君士坦丁堡的持續輝煌,展現瞭在基督教世界內部,不同權力中心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城市發展路徑。 第三部分:轉型與重塑——文藝復興後的全球化前奏 當世界進入大航海時代,城市的功能被徹底重塑。它們從地方性的貿易節點,迅速轉變為全球貿易體係中的樞紐。本書深入探討瞭裏斯本、阿姆斯特丹和倫敦等港口城市的崛起,分析瞭這些城市如何通過殖民掠奪積纍資本,並將其轉化為城市基礎設施和金融創新的動力。阿姆斯特丹的股票交易所和銀行體係,代錶瞭現代金融城市的雛形。 同時,我們也關注技術革命對城市形態的初步影響。工業革命前夕,手工業作坊嚮集中化工廠的轉變,預示著未來城市將麵臨的人口壓力和環境挑戰。在這一階段,城市不再僅僅是政治或宗教的中心,更成為瞭資本的匯集地和生産力的核心載體。對歐洲城市規劃理念的探討,例如巴洛剋風格的宏偉大道,反映瞭君主製國傢試圖通過景觀設計來強化中央集權與國傢威嚴的努力。 第四部分:現代的睏境與未來的展望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近現代以來,城市麵臨的空前挑戰。工業化帶來的爆炸性人口增長,導緻瞭貧民窟的形成、衛生條件的惡化以及社會階級的尖銳對立。我們審視瞭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城市改革傢們(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構想)試圖用規劃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努力。 本書最後一部分的核心在於辨析“城市”與“國傢”權力邊界的動態變化。現代國傢通過集中化的官僚體係對城市進行管理,但城市自身的經濟活力和文化創造力,又不斷地對中央權威構成挑戰和製衡。分析瞭二戰後城市重建、郊區化(Suburbanization)的浪潮,以及信息技術革命對實體城市空間功能的影響。 總結: 《時間的迴響》試圖提供一個跨越數韆年、橫跨各大洲的宏觀視角,來理解城市和帝國是如何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它論證瞭,一個文明的健康與否,最終體現在其核心城市的生命力和適應性上。通過對比古今中外的案例,本書旨在揭示,無論技術如何更迭,權力結構如何變化,人類對安全、秩序、財富和歸屬感的追求,始終是驅動城市誕生、發展直至最終轉型的永恒引擎。讀者將從中獲得對現代都市生活深層曆史根源的深刻洞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珍‧雅各(Jane Jacobs)


  都市計畫界的傳奇人物,原名珍‧巴茨納(Jane Butzner)。1916年誕生於美國賓州產煤的小鎮。高中畢業後到紐約闖蕩,當過速記員和自由撰稿人。也曾到哥倫比亞大學修習通識課程,但並未完成學業。1944年和建築師羅伯特‧雅各(Roberts Hyde Jacobs)結婚,成為世人熟知的珍‧雅各。婚後夫妻住在紐約格林威治村,育有三名子女。1952年擔任《建築論壇》的副主編。1956年應邀到哈佛大學演講,並為《財星》雜誌撰寫一篇〈市區是為人民而存在〉的專題,獲得廣大迴響,也促成本書的齣版。

  在真實生活裡,雅各緻力反對興建快速道路,並積極主張鄰裏的多樣性。1968年舉傢移居多倫多,繼續帶領民眾對抗政府不當的都市開發計畫。即使兩次被捕入獄,也不減對都市鄰裏的熱情與關懷,是捍衛街道生活的城市保姆。1974年成為加拿大公民。2000年以著書傳道獲頒美國建築博物館的史卡力傑齣獎。2006年逝世,享年91歲。

譯注者簡介

吳鄭重


  臺大經濟係畢業、大同工學院企管碩士、英國伯明罕大學休閒與觀光研究碩士、倫敦政經學院地理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係。主要研究興趣為日常生活地理學、都市與文化研究、性別與身體空間、聲音與影像地理學等。

 

圖書目錄

譯序 吳鄭重
導讀 重新發現生活城市的魅力 吳鄭重
珍‧雅各是誰?

序(當代圖書館版)

第一章 導論

第一部 城市的特性

第二章 人行道的使用:安全
第三章 人行道的使用:接觸
第四章 人行道的使用:教養兒童
第五章 鄰裏公園的使用
第六章 都市鄰裏的使用

第二部 城市多樣性的條件
第七章 多樣性的產生器
第八章 需要混閤主要用途
第九章 需要小街廓
第十章 需要舊建築
第十一章 需要集中
第十二章 多樣性的迷思

第三部 沒落與再生的力量
第十三章 多樣性的自我破壞
第十四章 邊界真空的詛咒
第十五章 貧民窟和去除貧民窟
第十六章 細水長流與氾濫成災的資金

第四部 不同的戰術
第十七章 補貼住宅
第十八章 汽車侵蝕城市或是城市箝製汽車
第十九章 視覺秩序的限製及可能性
第二十章 拯救計畫
第二十一章 地區的治理與規劃
第二十二章 城市究竟是什麼問題

誌謝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404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MB

圖書試讀

譯序(節錄)

吳鄭重


  第一次讀到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是一九九四年在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讀博士班第一年的時候。當時是臺灣城市變化最快速的階段,也是永續發展議題被炒得火熱的年代,而我正在為我的博士論文尋找可能的方嚮,沒事就泡在學校的圖書館裡麵,進行一連串以城市和永續發展為主軸的廣泛搜尋和閱讀。

  已經記不得是怎麼找到這本書的,但是當時它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不是因為它的內容,而是書的外觀—是由企鵝齣版社齣版,一本破破爛爛的「小書」。熟悉英美小說的讀者一定知道,大部分英美小說都是用一種輕巧的平裝袖珍開本裝訂,方便一般讀者攜帶和閱讀,讀完之後也好「處理」。看起來破爛則是因為它的年歲和所用的材料,顯得極不稱頭;和相鄰大開本、大部頭的精裝巨著相比,實在不像是擺在大英政治與經濟科學圖書館裡麵的學術專著。由於當時我纔剛剛開始接觸有關都市研究和建築規劃的相關理論,還有英國的城市尺度和街道特色都迥異於書中所描述的美國城市經驗,再加上我在臺北生活瞭三十年的「混亂秩序」體驗,總之,書中許多被都市研究和建築規劃學者讚譽為真知灼見的觀點,對我而言,隻覺得稀鬆平常,是婦孺皆知的「常識」。比起埃伯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帶有社會主義精神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或是科比意(Le Corbusier)融入公社色彩的馬賽公寓,實在遜色許多。最多也不過是一個小女子對過去城市的浪漫懷舊,怎麼看都和「偉大」和「經典」扯不上邊,不知道為什麼西方學者這麼大驚小怪?

  再次注意到這本書,是好多年後在世貿書展買的一本由紐約市立圖書館齣版的《世紀好書》(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s Books of the Century)(牛津大學齣版社,一九九六年)中,對於這本書的介紹。《世紀好書》是紐約市立圖書館為瞭慶祝該館的百年紀念(一八九五—一九九五),從六百二十萬冊的所有館藏中選齣十二類共計一百六十七本的各類經典好書。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赫然名列「經濟與技術」類十一本經典名著中的其中一本,其他十本並列的當代經典分別是托爾斯坦‧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的《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1899)、馬剋思‧韋伯(Max Weber)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4)、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的《亞當斯論教育》(The Education of Henry Adams, 1907)、約翰‧凱恩斯(John M.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菲德列剋‧海耶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彌爾頓‧費德曼(Milton Friedman)的《消費函數理論》(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1957)、約翰‧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 1958)、海倫‧李維特(Helen Leavitt)的《超級高速公路—超級惡作劇》(Superhighway—Super Hoax, 1970)、厄恩斯特‧舒馬剋(Ernst Friedrich Schumacher)的《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1973)和艾德‧剋羅(Ed Krol)的《整個網際網路:使用者指南與目錄》(The Whole Internet: User’s Guide & Catalog, 1992)。

  這時候臺北捷運已經通車,一○一大樓和高鐵也在興建當中,有愈來愈多東南亞的跨國移工逐漸聚集在臺北街頭,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臺商從深圳和上海嚮其他中國城市前進;現代化的臺北正在被全球化的洪流所吞噬。而我以倫敦作為研究地區的博士論文《都市社會永續的概念:協調倫敦的日常生活與製度結構》(The Concept of Urban Social Sustainability: Coordinating Everyday Life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in London)正在改寫成學術專書,後來和海倫‧賈維斯(Helen Jarvis)及安迪‧普拉特(Andy C. Pratt)閤寫成《都市的神祕生活:日常生活的社會再生產》(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of Everyday Life),在二○○一年由Pearson Education/Prentice Hall齣版。透過臺北—倫敦的交叉比對,這時候我已經幡然省悟,歐美都會城市在二十世紀近百年間陸續喪失,現在迴頭努力追求卻徒呼負負的珍貴城市資產,其實就是臺北及所有臺灣城市的基本都市形態—混閤使用(mixed-use),以及因之而來的城市活力與便利的都市生活。這對凡事都得跟著歐美的發展途徑—尤其是美國老大哥的寶貴經驗—照錯一次纔稱得上進步的臺灣,有非常重大的啟發。我們不應該再妄自菲薄,盲目地為瞭追求現代化和全球化,就把許多好的文化傳統和城市資產一併拋棄,這樣反而得不償失。而是應該積極汲取在地的智慧和發展齣我們自己的都市理論,讓生活城市的活力和魅力帶領臺灣邁嚮全球化的時代。

  後來剛好在亞馬遜網路書店看到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有齣「當代圖書館」(Modern Library)經典係列七十五週年紀念的「精裝」版(一九九三),而且還有很大的摺扣,於是就買迴來重新細讀。這一重讀,對照過去幾年在倫敦的生活經驗,還有迴國之後看到臺北的種種變化,愈發覺得珍‧雅各從日常生活齣發的「婦人之見」,纔是理解城市運作和營造都市生活的正確途徑。於是想把這本書當作大學部的課堂補充教材,卻發現這麼重要的都市經典,坊間竟然一直沒有適當的中文譯本。

  這讓我迴想到自己在念大學的時候,當時念的是經濟係,有幾個好朋友提議組織一個讀書會。剛開始是讀約翰‧加爾布雷斯的《不確定的年代》(The Age of Uncertainty, 1977),後來覺得作為經濟係的學生,不能隻啃個體經濟、總體經濟、貨幣銀行、財政學等別人整理好的教科書,於是開始讀西洋經濟思想史裡麵提到的一些近代經濟學的原典。從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開始讀起,記得那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齣的一係列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裡麵的第二本,共分上、下兩冊;上冊是周憲文老師翻譯的,下冊是張漢裕老師翻譯的。現在迴想起來,課堂上教的那些教科書和考試考的東西沒有一樣記得,但是臺灣銀行那一係列白色封麵的經濟學名著翻譯,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後來一路讀到約翰‧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大傢讀得迷迷糊糊,加上大三、大四之後,有人忙著留學考試,有人準備就業,讀書會也就不瞭瞭之。

導讀(節錄)

重新發現生活城市的魅力


  儘管珍‧雅各並沒有接受過正統都市計畫與景觀建築的學術訓練,她在書中也沒有引用艱澀難懂的理論詞彙來堆砌龐大複雜的都市論述;然而,她試圖從都市生活和生活城市的有機觀點切入,用一般人都能夠理解的日常語言和美國城市的實際案例,來批判美國從十九世紀末一直延續到當時的藍圖式都市計畫程序、預測開發和分區管製的規劃原則,以及夷平式的都市更新手段。同時,她也提齣一些能夠確保都市生活樂趣與經濟活力的規劃與更新原則。事實上,珍‧雅各所揭舉的規劃與更新原則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也就是從都市生理學的觀點,來看真實生活中的城市是如何運作的。她從自己在紐約格林威治村的生活經驗和報導許多有關美國都市更新的案例中,歸納齣一個簡單的道理:城市需要一種能夠在經濟和社會各方麵相互支持的複雜、細緻和多樣化的土地利用方式。唯有如此,都市計畫纔能夠提升城市的活力和促進都市生活的便利。否則,隻對城市的外觀進行規劃,而不思索城市有哪些與生俱來的功能秩序,將會徒勞無功。

  在書中,珍‧雅各從四個麵嚮來闡述生活城市的具體意涵:街道鄰裏在都市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包括安全、社會接觸、教養兒童和鄰裏公園的使用方式,進而提齣都市鄰裏的具體概念;產生城市多樣性的四個必要條件,包括混閤不同的主要和次要用途、小街廓、舊建築,以及密集的人口,這些條件是維繫城市經濟活力的基本要素;都市沒落與再生的關鍵因素,包括多樣性的自我破壞、邊界真空的問題、去除貧民窟的迷思和資金運用的方式;以及幾種讓城市起死迴生的戰術應用,包括如何補助住宅(而非一味地興建國民住宅)、如何有效地運用城市來箝製汽車(而非任由汽車侵蝕城市)、如何建立都市地景亂中有序的視覺秩序(而非死守單調重複的幾何秩序)、如何在既有的基礎之下奠定城市自我重建的具體策略(而非夷平式的另起爐竈),並且思考都市計畫和都市更新在行政組織的結構問題。最後,珍‧雅各強調我們必須將城市看待成一個複雜秩序的有機體,以生命科學的社會工程來處理都市計畫的複雜問題,而不是將城市視為簡化的二維變數關係或是沒有組織的複雜問題,那麼我們纔可能賦予城市生命和活力,使城市成為人類集體生活的永續環境。

  珍‧雅各的這些觀點,具有重要的理論意涵。首先,它代錶瞭都市居民日常生活使用者觀點的「身體—城市—空間」論述,尤其是從女性和母親這兩種性別角色作為齣發點的都市鄰裏觀點。簡言之,珍‧雅各試圖建立一個以街道生活為核心,動態的都市鄰裏概念。城市的街道,尤其是人行道和兼具通道功能的鄰裏公園,錶麵上看來是一個充滿陌生人的環境,但是透過適當的使用,尤其是能夠滿足基本鄰裏需求的商業和休閒設施,就會吸引許多有效的公共監視和實際的身體參與,構成生動有趣的「街道芭蕾」。有瞭熱鬧的街道生活之後,不僅毋須動用警力就能有效守護都市街道的安全,同時可以藉由都市公共生活的不斷再現,包括有效維持個人隱私的社會互動和教養兒童融入社會的街頭遊戲,構成一個都市鄰裏的基本架構。這樣的街道生活,正是建立人際互信關懷和教導兒童學習社會生活課程的最佳場所:即使大傢沒有血緣或是朋友關係,人們也必須對彼此負擔一些公共責任。這種以實際身體經驗所體現的使用參與和地方認同,是傳統由上而下、以硬體建設為主的理性規劃最欠缺的「人性尺度」。這裡的人性尺度並非一味地主張「小即是美」的規模問題,而是強調都市環境的營造要注意到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環境之間的關聯性:一個有活力的好城市必然是一個能讓全體市民感到便利舒適的生活城市,這是偉大城市的基本條件,也是最高境界。



  當我在一九五八年開始撰寫本書時,本來隻是打算描寫良好的城市街道生活如何輕鬆自在地提供文明與令人愉快的服務—然後感嘆規劃和建築的流行是如何地抹煞這些必要和迷人的特質,卻沒有強化這些特質。這是本書第一部分的一些內容──那是我原本的構想。

  但是開始瞭解和思考有關城市的街道和都市公園的弔詭之後,讓我進入一個意想不到的尋寶過程。我很快就發現在平庸無奇的景象──街道和公園──背後所隱藏的價值,和城市其他特性的線索和關鍵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一個發現導緻另外一個發現,一個接著一個,其中一些尋寶的發現,讓我得以寫作本書的其他部分。至於其他的發現,我又寫成其他另外四本書。顯然,這本書對我有相當程度的影響。並且引領我進入往後一生的工作。但是它還有其他的影響嗎?我想是一半一半。

  有些人喜歡走路去辦事情,或是覺得如果住在那樣的地方,就可以走路去辦事情。另外有些人喜歡坐車去辦事情,或是如果他們有車的話,就會開車去辦事情。在汽車發明之前,有些人喜歡駕馭馬車,還有許多人希望他們能夠搭乘馬車。但是我們從小說、傳記、傳說得知,有一些人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必須騎馬──除瞭在鄉間的漫步之外──他們渴望地看著身旁經過的街景,期待能夠參與其中,獲得友情、熱鬧、驚奇和冒險的承諾。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把現代人分成走路和坐車兩種。本書可以馬上被走路的那群人瞭解,既真實又渴望。他們知道本書所說的一些事,這和他們享受、關心和經驗的事情是一緻的。這件事情一點也不令人意外,因為本書大部分的資訊都是從觀察和傾聽走路的人而來的。他們是這個研究的協同人員。我們相互閤作,為他們所知道的事情找齣閤理的正當性。時下的專傢並不尊重走路的人所知道和珍惜的一些事情。在他們的眼中,這些人是古闆和自私的—是進步的巨輪揚起的令人討厭的沙塵。即使所謂的專傢是奠基在無知和愚蠢之上,要讓沒有公信力的人群起反對有公信力的人,並非易事。這本書變成對抗這種專傢的有力武器。但是要說本書產生「影響」的效果,毋寧說它是證實一些事情和與一些人閤作,可能更為正確。相反的,本書非但沒有和坐車的人閤作,同時也沒有對他們產生影響。據我所知,到現在依然沒有。

  在都市計畫和建築科係的學生當中,情況類似,都是反應不一。但是特別奇怪的是,當這本書齣版的時候,不論學生個人的經驗或偏好是走路或是開車,他們都被嚴格訓練成反城市(anticity)和反街道的設計者和規劃師:被訓練成彷彿他們是奇怪的開車人,而且其他所有的人也都是。他們的老師也是如此被訓練和調教的。所以,事實上,整個和城市實質形式有關的人員(包括銀行傢、開發者、還有被規劃願景及理論同化的政治人物),都變成保障有害都市生活的形式和願景的把關者。然而,在建築係的學生當中最為明顯,還有部分規劃學院的學生也是,他們是走路的人。對於他們而言,這本書是有意義的。他們的老師(雖然不是所有的老師)傾嚮將本書視為垃圾,或是如同一位規劃者所言,是「諷刺、咖啡館裡麵的鬍言亂語」。但是這本書,真的有夠奇怪──有時候,我真懷疑──每當要讓學生知道如何對抗實踐者愚昧無知的想法時,這本書總是會齣現在各種必讀或是選讀的書單裡麵。的確,那些大學老師告訴我的,就是那種愚昧無知的想法。對於學生之中那些走路的人而言,本書是具有顛覆性的。當然,它的顛覆性,並非全然是我的傑作。其他的作者和研究人員──尤其是威廉‧懷特(William H. Whyte) ──也是非常反對批評反城市想法的不可行和無趣。在英國,《建築評論》(Architectural Review)的作者和編輯早在一九五○年代中期,就已經提到相同的事情瞭。

  當前有許多建築師,其中包括一些年輕的規劃師,具有強化城市生活的絕佳想法--美妙、天纔的想法。他們也有實現他們計畫的技能。這些人和那些我曾經嚴厲批評為冷酷、輕率的城市操控者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但是在這裡我們碰到一件令人悲傷的事情。儘管自大的把關者的人數已經隨著時間逐漸減少,但是門檻本身卻是另外一件事情。在美國的城市裡,反城市的規劃還是齣奇地頑強。它還是存在於數以韆計的法規、內規和法律條文當中。由於既成的做法也存在於官僚的怯懦之中,它還存在於被時間弄得無情、不察的大眾態度裡麵。因此,當人們見到一群老的城市建築曾經被有用地重新作為嶄新和不同的用途時,在人行道被拓寬和行車道被縮減的適當地方--在步行交通喧鬧和繁忙的街道,在辦公室關門之後不再是荒漠之地的市區,在新的建築物被閤理地插入舊建築當中以填補都市鄰裏的空缺和破爛,並且結閤得天衣無縫的地方,我們可以確定,在麵對這些障礙時,人們曾經付齣許多努力。有一些外國的城市在這些事情上麵,有很高的成就。最好的情況就像麵臨嚴格的考驗,但是通常的結果都是讓人心碎而已。

  在本書的第二十章,我提齣在城市裡麵自我隔離的住宅計畫的地麵層,可以劇烈地改變,代之以兩種可能的方案:設置大量新闢的連結街道,讓住宅計畫和正常的城市接閤起來;同時,再利用在這些新增的街道上麵增加不同的新設施的方式,將住宅計畫本身改造成具有都市活力的地方。當然,問題在於新的商業設施需要能夠在經濟上發揮功效,纔是真的有用的措施,而不是假的裝飾。

  據我所知,讓人失望的是,在這本書齣版之後的三十年間,並沒有人實際嘗試這一類激進的重新規劃。當然,隨著時間十年十年地過去,要執行這些提案的難度也愈來愈高。那是因為反城市的計畫,尤其是大規模的公共住宅計畫,多半讓它們周遭城市的環境變得更糟,所以隨著時間的流逝,能夠讓它們融入的健康城市,也愈來愈少瞭。

  即使如此,將城市的住宅計畫改變成城市的大好機會,依然存在。應該先嘗試看看比較簡單的機會,因為這是一個學習的挑戰,好的政策會讓所有的學習從簡單的事情先開始,然後再逐步朝嚮睏難的事情邁進。現在是該將這個學習用在郊區擴張的時候瞭,因為我們不能再無限製地持續擴張下去。能源的浪費、基礎設施的浪費,還有土地的浪費,這些成本太高瞭。而且如果現存的郊區擴張能夠密集地發展,更節約地使用資源,我們需要學會讓郊區擴張的密集和連結,對於走路和開車的人,變得有吸引力、有趣、安全和得以持續。
 

用戶評價

评分

哇,這本書光看書名《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就覺得非常有份量,雖然我手邊還沒真正翻開它,但光是想像那個主題,就讓人忍不住想深入瞭解。我個人對城市發展史和社會變遷一直很有興趣,特別是美國那種從無到有、急速膨脹的都市經驗,對我們颱灣的城市發展模式其實有著蠻多可以藉鏡的地方。我猜測這本書應該會從早期的規劃、基礎建設的建立,一直談到後來的社會問題浮現,例如種族隔離、貧富差距擴大等等。這種宏觀的視角,不同於一般隻談建築或交通的書,它更深入到「生活」本身,街道不隻是柏油路和紅綠燈,更是人與人互動的場域,是文化積澱的空間。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種更立體、更具歷史縱深的理解,讓我們在討論現代都市睏境時,能夠迴溯到那些關鍵的轉捩點。畢竟,看著颱北、高雄這些城市不斷在「發展」與「維護」之間拉扯,瞭解歷史上成功的典範與失敗的教訓,絕對是提升我們城市治理思維的重要養分。

评分

說實話,最近讀書的口味有點偏嚮這種探討「結構性問題」的大部頭,這本《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聽起來就正中紅心。我總覺得,颱灣的媒體和討論常常停留在錶層的建設成果或短期的政策爭議上,卻很少有人願意去挖掘那種百年尺度的社會動力學。美國的都市化過程,那種移民潮、工業革命、汽車文化興起,每一個階段的變革都極其劇烈,簡直就是社會學和歷史學的活教材。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處理那種「人為設計」與「非預期後果」之間的張力。城市規劃者總想著要創造秩序和效率,但街道生活往往是混亂、充滿生命力的,這種碰撞產生的化學作用,纔是最迷人的部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細膩的街區案例,讓我能從單一個案看到整個時代精神的縮影,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能幫我建立一個更堅實的分析框架,以後再看到任何關於都市更新或社區營造的新聞,都能多一份批判性思考。

评分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些關於「步行友善城市」的討論,感覺大傢都在尋找一種更宜居、更有「人味」的城市空間。這讓我聯想到這本《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我猜測,所謂的「衰亡」可能並非指實體的建築倒塌,而是指街道活力、公共生活的消逝。當城市為瞭追求效率和車流速度,把行人空間不斷壓縮,人與人之間微妙的社會連結不就也跟著斷裂瞭嗎?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那些在黃金年代被成功營造齣來的、充滿活力的街角場景,然後對比現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被鋼筋水泥和隔音牆主導的空間。這種對比,或許能激發齣一些實際的行動靈感。畢竟,偉大的城市不該隻存在於教科書的圖錶裡,它應該是活生生、呼吸著、充滿日常喧囂聲的場所。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對「好的城市」這個概念,產生更深刻、更人性化的定義。

评分

最近總覺得,我們對「進步」的理解好像越來越狹隘,總覺得越新、越高、越快就是好。這本探討城市生命週期的著作,也許能幫我把眼光放遠一點。我希望作者能深入挖掘那些「非主流」的城市經驗,不隻是那些光鮮亮麗的華爾街或華府,而是真正構成城市肌理的那些尋常街道,那些移民聚落、工廠周邊的生活樣貌。畢竟,街道上的生活纔是城市靈魂所在。如果這本書隻是枯燥地羅列數據和法規變遷,那就會很可惜。我更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文學性的、充滿場景感的描寫,讓我彷彿能聞到十九世紀芝加哥街道上的煤煙味,或是戰後洛杉磯郊區的柏油味。這種感官的連結,遠比純粹的理論分析更能讓人對歷史產生共鳴。我期待它能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不失敘事魅力的作品,引領讀者真正走進那些已逝的、正在演變的城市時光裡。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電子檔後,第一眼看到「世紀經典名著」這幾個字,其實心裡有點嘀咕。這類標籤有時候會讓人期待過高,反而容易失望。不過,如果它能被定位為「經典」,那肯定有其穿越時空的價值。我個人偏好那種雖然寫於數十年前,但其洞察力至今仍適用於當前處境的著作。對於美國城市的研究,我總覺得可以很輕鬆地被我們套用過來,因為我們也經歷過高速的工業化和都市化。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對「衰亡」的定義是否太過悲觀?在某個階段的衰落之後,會不會又伴隨著新的生命力的萌芽?例如,某些被廢棄的工業區蛻變為藝術特區,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形式的「誕生」嗎?我希望能看到一種更辯證、更動態的視角,而非單純的興衰論斷。這本書或許能提供我一個全新的歷史時間軸,讓我重新審視颱灣幾個老城區的轉型睏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