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從鄧小平到習近平 (電子書)

中國夢:從鄧小平到習近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大衛.藍普頓
图书标签:
  • 中国梦
  • 习近平
  • 邓小平
  • 中国政治
  • 当代中国
  • 政治体制
  • 改革开放
  • 社会发展
  • 国家治理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鄧小平為走入西方世界而啟動改革開放,
習近平則以「中國夢」的設計師角色強勢崛起!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許多人都聽過這句話,在近四十年前鄧小平啟動改革開放的時候,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都不相信中國有一天能與美國平起平坐。

  如今,中國崛起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繼之而來更大的問題則是: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上升,中國在全球的利益日益增長,中國內部的矛盾加劇,領導人掌握的權力相對薄弱。中國能否化解內部不斷蓄積的問題?中國能否規範自身的對外行為,負起大國應負的責任?

  要釐清、甚至解決這些問題,就得瞭解中國過去有什麼樣的領導人?他們種了什麼樹?留下什麼問題?目前掌權的中國領導人面對什麼樣的局面?他們要如何與愈來愈複雜、愈來愈多元化的社會互動?

  藍普頓教授在2013年出版《從鄧小平到習近平》時,世人對習近平仍有些陌生,2019年的增修版再回顧,習近平上台後的集權程度更甚過往。其加強列寧主義的內部治理方法、強悍的外交政策行為,以及「黨領導一切」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改革開放之路出現歧異。

  這樣的變化,臺灣首當其衝;而亞洲是否趨於動盪,中美關係能否走向和緩,關鍵也繫於此。
 
书籍简介:跨越世纪的中国转型与全球影响 《巨龙的觉醒:20世纪末至今的中国社会变迁与世界秩序重塑》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位特定领导人的政治哲学或个人遗产,而是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精密的社会学分析为基石,深入剖析了自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中国在经济、社会结构、文化思潮以及全球定位上所经历的深刻、全方位的转型历程。它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去中心化的视角,探究驱动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持续剧烈变化的内在动力和外部环境。 第一部分:历史的十字路口与制度的再塑 (约400字) 本部分将时间轴拉回到1978年前后,探讨中国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后的历史性转折点。重点分析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如何为思想解放铺平道路,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自下而上的变革如何撬动了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我们不会将目光局限于高层决策,而是深入研究这些政策在基层社会的落地过程及其引发的社会震荡。 书中详尽考察了“摸着石头过河”这一独特治理模式的内涵与风险。它如何平衡了快速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内在矛盾?经济特区的设立,如深圳、珠海等地,不仅是地理上的开放,更是制度实验的温床。本部分将详细梳理中国如何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但同时又巧妙地保持了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这种“中国式”的混合经济模式是如何在理论构建和实践操作中得以实现的?此外,还将探讨这一转型期对中国传统社会伦理、家族结构和集体主义观念产生的冲击与重构。 第二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城市化的洪流 (约450字)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城市化。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此,分析这一进程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立体描绘“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诞生与生存困境,他们如何成为推动制造业繁荣的基石,却又在户籍制度的壁垒下长期处于“半城市化”的边缘状态。 在城市内部,财富的迅速积累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分化。本书通过详实的统计数据和丰富的田野调查材料,勾勒出中国社会财富分配的现状,探讨中产阶级的崛起及其对消费文化、教育期望乃至政治参与的微妙影响。同时,我们也正视了结构性不平等问题的加剧,包括城乡差距、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对腐败问题的探讨,也被置于制度变迁的语境下进行分析,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是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快速工业化过程中权力寻租的必然产物。 文化领域同样经历了剧变。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西方思潮与本土传统文化的碰撞,催生了身份认同的危机与重塑。从精英知识分子对“启蒙”的反思,到大众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却又焦虑不安的社会精神面貌。 第三部分:全球角色转换与地缘政治的新格局 (约400字) 随着经济实力的爆炸性增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无可避免地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分析中国从“韬光养晦”的战略姿态向更积极、更具影响力的全球参与者过渡的历程。重点分析了中国如何利用世界贸易组织(WTO)平台,巩固其“世界工厂”的地位,以及随后在“走出去”战略中,对能源、资源和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布局。 书中将深入探讨中国提出的重大国际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BRI),不仅仅将其视为经济合作项目,更将其置于地缘政治竞争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我们分析了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以及联合国等多边机制中的角色转变,以及由此引发的与既有国际秩序的摩擦与博弈。这种角色转换,如何重塑了亚洲区域的权力平衡,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模式”的认知与反应。 第四部分:治理的复杂性与面向未来的挑战 (约250字) 最后一部分将转向中国当前治理体系的复杂性与内生挑战。在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国家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目标与环境保护、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本书将探讨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投入,以及如何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潜在风险。 同时,本书也审视了当前社会对风险管理的日益关注,包括金融监管的加强、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社会稳定与公民权利的议题。本书的结论在于,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既取决于其内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也取决于其与日益复杂和多极化的世界互动的智慧与策略。它是一个持续演化、充满张力的故事,至今仍在书写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衛‧藍普頓 David M. Lampton


  霍普金斯大學(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等國際研究學院(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教授、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曾任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執行長。藍普頓教授也是美國亞洲研究局和威爾遜國際中心(Woodrow Wilson Center)頒發的施伯樂獎(Scalapino Prize)的首位獲獎者。

  著作包括《中國力量的三面──軍力、財力和智力》(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Might, Money, and Minds)、《同床異夢》(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改革時期中國外交安全政策的制定》(The Making of Chinese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Era of Reform)。

譯者簡介

林添貴


  政大外交系、台大政治系及研究所畢業,歷任企業高階主管及新聞媒體資深編譯。一直以透過國外觀點啟發台灣的心情來翻譯,譯作超過百本,包括《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台灣的未來》、《一山二虎:中日關係的現狀與亞太局勢的未來》、《未知的海峽:兩岸關係的未來》、《信任革命》、《恐懼:川普入主白宮》、《為一般人而戰》等。
 

图书目录

增修版序
導 言

第一章     革命的演進

第一部  廣角鏡下的中國
第二章    治理與領導
第三章    決策
第四章    世界

第二部 特寫中國
第五章    夢魘
第六章    軍人與文人
第七章    中國式談判

結論:走在車前燈之前
附錄:在中國進行訪談註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8712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導言

  毛主席偉大,在於他帶給中國統一和獨立。鄧小平同志偉大,在於他把中國帶向改革開放;江澤民同志則讓人民過正常生活。從前,我小時候,長輩告誡我,不要犯政治錯誤;現在我可以告訴我家小孩,在學校好好念書,將來可能成為百萬富翁。現在的環境自由、輕鬆多了。現在的人喜歡去看電影《鐵達尼號》,有個婦人看了九次,每次都流淚。享受日常生活,這是新主意。從前,我們必須講為群眾貢獻。但是我們來到世界是要享受短暫的生命。對中國人來講,能過正常生活很重要。文革時我是紅衛兵,我女兒聽了很驚訝,說我過去是土匪。在我家裡,成長期間,每一餐飯開飯前,當著牆上掛著的毛主席照片,我們要背毛語錄。現在回想起來,幹那種蠢事,實在好笑。──某特殊活動的秘書長,二○○三年七月,北京

  這本書以對中國領導人五百五十八次訪談筆記、田野調查,以及無數的文件做為基礎,把鄧小平一九七七年復出掌權以來中國不同尋常的進程人性化,檢視中國的國內政治、對外關係、天災人禍、文武關係和中國式談判。本書揭露中國領導人感受到的人之挫折、讓他們夜不成眠的夢魘,以及他們面臨挑戰規模之龐大。挑戰的範圍包括從符合日益升高的政治期望和維持經濟繼續增長,到提供人民可以呼吸的空氣和喝瓶裝水,並確保世界了解北京國勢日盛並不是威脅。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處於與一九七七年迥然不同的政治空間。今天,領導人較為弱勢、社會和官僚的分化擴大、社會和利益團體的力量愈來愈大,使得相形落後的政治制度能與改變中的世界愈來愈和諧,乃是最核心的挑戰。

  中國自一九七七年以來無可倫比的成長和社會變遷,構成一個重大問題。「中國政府將可以在未來控制其本身對內及對外的行為嗎?」如果不行,對中國、對世界的前程都會遇上重大困難。是否能夠繼續維持控制這個問題,部分答案繫於中國過去有什麼樣的領導人?將來會出現什麼樣的領導人?中國領導人傳達給其人民和世界是什麼樣的願景、而它們會是如何改變?這些領導人將如何與他們要治理的愈來愈複雜、愈來愈多元化的社會互動呢?中國的多元主義會愈來愈固定在愈來愈普世化的體制、法律、規章和倫理模範之中嗎?

  在世界事務中,領導人可以起極大的作用。他們的行為植基在個人與團體經驗、國內經濟/社會/政治勢力、體制結構、國際體系、外來壓力及機運的錯綜複雜、變動不居的組合。由於在解釋國家行為時領導人的因素很重要,我們必須深入探究個別領導人的特定動機、能力和理解去預測其未來行為。一般的理論並不足夠。中國領導人面臨的內部治理工作其龐大和複雜度是如此盤根錯節,他們將會忙上一段很長的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及未來的領導人,對於是否承擔許多外國人認為天經地義的國際責任,其實是、也仍將會舉棋不定。這些領導人身陷於兩難,一邊是國際地位日益上升、要保護中國在全球日益增長的利益,另一邊是明知他們的國家仍然貧窮、他們掌握的權力仍然薄弱。當中國的公民、企業及其他組織將觸角延伸到全球各角落去之時,北京將發現它愈來愈難控制他們的巨大活動。

  自從一九七○年代初以來,中國各層級領導人關於治理國家及處理對外關係的思維是如何演化的呢?相較於鄧小平於一九七七年七月重回全國及國際舞台──我把這個時間視為改革時期的開端──之時,中國政治制度有了什麼程度的不同?本書讓中國領導人自己來說明。

  然而,除了只是人性化中國不同尋常的發展過程之外,本書還有更廣泛的目的──它提出一幅演進的圖象,具體講出改變和持續,並儘可能地揭露在經常備感挫折的中國制度中運作的真實狀況。本書是當前中國領導人面臨的挑戰選擇性的歷史,以個案研究和個人層面的資料來說明。它以圖表和理論來界定中國已經如何改變,以及未來它對其人民及世界的挑戰是什麼。

  我在這裡所界定的「領導人」指的是在公共、私人及社會組織部門,對政策及公共討論(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及知識)等不同領域發揮相當影響力的一些人。中國領導人的範圍廣大,不只限於坐在全國權力階層頂峰那幾位中央政治局常委。改革開放時期,中國最重要的改變之一就是逐漸擴大可以合理地被視為領導人的個人之範圍和多樣性。

  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領導人如何看待中國的治理及其在全球事務的角色,有持續性、也有劇烈的改變。對於二十一世紀生活起居在中國境內,以及雖住在國外、卻又必須與中國共存的人士而言,了解這些持續性及改變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對於中國公民及外在世界的人士而言,有一個後果相當重要的持續領域,即是在十分多數的中國老百姓心目中仍有一個深鑄於心的觀念,認為國家在資訊管理方面有合法、根本及廣泛的角色;中國社會科學院一項研究發現,接受調查的中國城市居民有百分之八十以上認同互聯網應該受到管理或控制,而且將近百分之八十五的受訪者主張政府應該是管理互聯網的實體。另一方面,過去四十年有一項極大的改變,不僅是菁英、連一般老百姓也是,愈來愈承認及接受全球相互依存的概念。最大的改變是國內社會及政治制度的發展,其特徵是一個較為弱勢、較不凝聚的領導群,一個更多元化的社會和官僚,以及政府、社會及經濟界次於國家的「行動者」(actors),有更多的資源推動他們的利益。如果在缺乏下述三個條件之下,這些趨勢持續下去,不知節制的中國將給自己、鄰國及國際社會招來麻煩。這三個條件是:一、更合法、依規定的管控;二、更透明化及可問責;以及三、更多的倫理拘束。
 
  *歷史背景

  中國在二十世紀發生過三次革命,其中兩次發生在共產黨主政時期;第一次則是一九一一年清朝覆亡,傳統的朝代體系也因之崩頹。經歷一段漫長的過渡時期,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國內、國外動亂交加,促成一九四九年毛澤東的第二次(共產黨)革命,他運用權力的古怪方式又持續到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去世為止。最後,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多年又發生第三次革命,雖然是在共產黨治下──在改革開放時期──卻比較漸進、比較不暴力。它的特色出現在鄧小平一九八六年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記者麥克‧華萊士(Mike Wallace)的一番對話之中。麥克‧華萊士說:「鄧小平的中國和毛澤東的中國不一樣。這兒正在進行新革命,至少看起來你是在試圖推動新革命。」鄧小平回答說:「你說得對。我們也說現在我們所做的,本質上就是革命。以另一個意義說,我們正在進行實驗。對我們來講,這是新鮮的事,我們必須摸索找出路。由於它是新生事務,我們肯定會犯錯。我們的方法就是不時檢討我們的經驗,一發現錯誤,立刻改正,小錯才不會變成大錯。」

  經過數十年之後,毛澤東時期的極端作法已經遠去、幾乎絕跡,而鄧小平推動的改革其影響愈來愈清晰。雖然某些人懷念毛澤東時期的人為平等和單純,對於毛之後的改革時期某些不受歡迎的結果深感不滿,也痛恨不能發生的某些變革,可是沒人支持所謂的毛主席「秩序」下的核心特色:窮困潦倒、暴力頻仍、社會經濟控制和國家功能喪失。自從一九七七年以來,中國社會已經徹底改變,除非發生接近社會全面瓦解的事,這種國家暴政的先決條件已不復存在。

  本書記載、說明和評估從毛澤東過世至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及至二○一二年秋天習近平開始掌權這段期間中國革命不斷的演進狀況。革命是一種突然、有系統的改變,涉及捨棄和推翻原本已存在的社會政治秩序。雖然它可以自上發動,也可以從下發動,革命因為群眾全民參預而獲得活力,其特徵是出現新體制和行為模式。布林敦(Crane Brinton)在《革命的解剖》(The Anatomy of Revolution)中提到,革命經常經過初始的溫和、逐漸的放肆、全民的反應,以及有時候出現新的後續革命的周期──這說明了從毛澤東到鄧小平的進展。
 
  一九四九年十月,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崛起掌權,中國進入共產黨革命階段。毛澤東變本加厲,在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上時間裡進行一大堆代價高昂的實驗,為我所謂的第二次共產黨革命(鄧小平本人也這麼說)預鋪設舞台。我把這場革命的起始點定在一九七七年七月,即鄧小平復出、恢復領導要職,並迅速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不過並非完全不受節制。以政治意義而言,鄧小平革命第一個戲劇性證據呈現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制訂的政策。這場會議把新時代界定為關心社會主義現代化、把農村生產制度去集中化,不久之後即又宣布美、中建立正式外交關係──此一大膽動作向外在世界劃出全新的姿勢。

  毛澤東在一九四九年的掌權象徵了治理體制、意識型態、領導特質、體制組織、權力分配、社會經濟基礎發生劇變,同時也得到受治者相當大比例的積極支持(至少在開頭是如此),而鄧小平在將近三十年後的崛起也象徵了同樣巨大的革命轉變。在改革開放新時代裡,許多層面出現戲劇化變化:從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政治教條到可衡量且務實的經濟和治理表現指標;從計劃經濟到相當大程度的市場導向制度;從年邁強硬派、農民和內陸革命家的統治到由年輕、更文雅、沿海、受過教育的及其他不同學術背景的人來統治;從自力更生的經濟到全球化和相互依存的定調者(pacesetter);從知識上與外在世界隔離的制度,到愈來愈資訊飽和的社會,大量送人出國留學,同時也在國內大舉擴張教育;以及從極權的政治制度到以維持中國共產黨當家執政此一有限目標的威權制度。總而言之,從中國共產黨時期第一次革命往第二次革命移動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一個積極尋求改造人類行為(與思想)的制度向主要關心維持平靜的政治現狀變化;從界定自給自足和孤立才是成功的制度,轉變為追求擴張中國在全球規模的權力和地位的制度。

  把鄧小平發起的改革形容為「革命」,還需要附加一個重要的但書。按照鄧小平的設計,中國共產黨保持對權力的壟斷,實質上不允許非共產黨競爭治理體系的高位。然而,隨著時間進展,中國共產黨的組成起了相當大的變化,變成比較能反映它所統治的社會,並且在中國最低層級(村及城市的區級)逐漸出現十分有限度的政治競爭。中國也採取一些有限度的作法試圖在中國共產黨黨內選派官員過程引進有競爭、看成績的設計,例如意向投票(straw poll)、差額選舉(候選人人數大於官職數),以及包含民眾意見的成績報告。甚且,隨著時間進展,政治菁英要爭取政治局常委及委員、中央委員,以及這些高層機構特定位置的競爭,也變得更加公開而明顯;二○一二年秋天中共十八大及次年春天全國人大召開之前的波濤詭譎即是證明。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是個活生生的例證:薄熙來在重慶任職期間「唱紅打黑」,努力爭取躋身中央政治局常委。他藉民心痛恨貪腐、希望有更安全、以國家為中心的社會安全網,以及對毛澤東時期單純的矇矓懷念,打造民眾支持基礎。二○一二年春天,他的政治地位急轉直下,一部分原因是他太太謀殺外國商人海伍德(Neil Heywood),以及隨後部屬認為他大勢已去、紛紛棄他而去。

  想要達成新社會與舊政治之間更和諧、可永續及平衡的經濟發展,以及增強法律與司法、管制和稽核體制的奮鬥,會在未來數十年驅動著中國政治。改革、不僅只是政治改革,就像騎腳踏車──不持續向前,就會跌倒。

增修版序

新時代的中國夢


  這本書英文書名Following the Leader(直譯為「追隨領導人」)意在傳遞四個概念:第一,本書探討的是「偉大的舵手」毛澤東之後的時期,從鄧小平直到習近平上台初期。第二,「追隨領導人」表達一個事實;鄧小平欽定的兩個接班人江澤民和胡錦濤,絕大部分時間都遵循鄧小平訂下的內政和外交政策路線。第三,這個詞語的意思涉及中國政治文化的特色──領導人在中國政治生活居於中心地位。第四點關係到、但又與第三點分隔開。猶如孩童玩追隨領導人的遊戲,我們也值得去觀察,中國社會是否有能力追隨領導人走上建設性的康莊大道、還是沒有建樹的死胡同?

  本書初版完稿於二○一三年春天,剛好是習近平完成他取得三合一權位──黨的總書記、國家主席和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一度自稱是三軍統帥)──的冗長接班過程。本書初版時,對於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之後的時代會如何發展,唯一能肯定說的只是「習近平會如何演變仍有待觀察」(七十六頁)。鑒於習近平的背景是:他父親習仲勛是鄧小平忠實的支持者,而他本人曾在與西方來往密切的沿海省分擔任領導幹部,他一家人在文革期間顛沛流離,一般人都希望──也有人期許──習近平會繼續奉行他父親和鄧小平啟動的改革開放之內容和精神。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大不相同。回顧二○一八年以來,中國並不再處於改革時期。

  針對改革時期的治理、領導人物和外交政策,本書從二○一三年的視角,對中國的未來發展描繪了四個劇本,聲稱「這些劇本都有可能發生」(八十七頁)。第一個劇本是政治倒退,增強專制治理和政治經濟的退化。第二個劇本是中國出現改革型的領袖,很快地把中國帶向自由主義或是威權專制──後者的機會比較大。未來可能的第三條路徑是持續一九七七年以來逐步增進的改革過程,將中國的治理逐步訂為法律,根據規範行為,對愈來愈多有力量的社會力量有回應,讓市場日益成為大家渴望的資源分配者,並且與二戰後國際體系的全球體制和慣例日益融合。最後一個危險的可能性是,鑒於社會日益多元化,中國的中心──任何中心──都堅守不住,從而在國內外「導致愈來愈無從控制的中國」(八十七頁)。回顧這些假設性的劇本,至少從西方人的角度來看,會出問題的可能性竟然以三比一的比例超過了建設性的可能性。

  在初版出版五年之後,也就是我撰寫這篇新序文的當下,我們愈來愈清楚看到發展已經出發了、並繼續向前邁進的方向。習近平在第一任期間,並沒有抓住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權力整合的機會,循著後毛澤東時期三位前任領導人所畫的軌跡進一步推進改革。習近平和他的同僚反而加強了列寧主義的內部治理方法和強悍的外交政策行為。習近平和他的助手們彷彿為了證實這些事態的發展,將這一時期稱為「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這個新時代,習近平不是鄧式改革的管家和推動者──這是別人的願景。他是「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設計師。事實證明,《從鄧小平到習近平》講述的改革時代在書出版後不久就沒落了。因此,這本書提供了基準,可用來衡量習近平偏離先前趨勢的程度,以及了解為何及如何會發生這種情況。習近平的崛起提醒我們,正如世界其他地方的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領導人浪潮所證明的那樣,領導人非常重要。

  現在我們至少可以說出本書初版問世時無法預言的兩件事。第一、本書涵蓋了幾乎整個改革時期,從鄧小平於一九七七年至一九七八年躍居首要地位,到習近平於二○一二年底和二○一三年初通過黨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接掌大權、逐步鞏固權位。習近平在贏得第二任期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他的強人統治,如果他有意、可以繼續任職──廢止任期限制已經成為自從習近平「上台」以來,原本逐漸發展的遵循規範治理的制度遭受打擊的指標。

  改革時期的主要特徵包括,市場和非國有部門逐步穩定擴大;中國共產黨沒有搶著站上前台亮相;加強管理領導人權位競爭和繼任的規範;政治菁英內部採行共識式的決策;權力和資源日益分散、民間社會更加突出;以及通常會盡量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的外交政策。誠然,在改革時期,這些趨勢發生過重大的中斷,尤其是在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但是歷史的弧線通常都朝著這些方向彎曲。改革已經放慢腳步,習近平上台之前又後退了幾步,也是事實。在胡錦濤領導下,改革的速度大大放慢,反映出一個事實:江澤民時代推出太多改革,需要時間消化;經過過去幾十年的進展,中國公民開始感受到國力強大,同時也出現新的利益團體抵制進一步變革。儘管如此,習近平在其第一任、以及現在的第二任任期中,已將中國從上述的改革議程更往前推進。

  第二、我們現在可以說,全球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反映出中國在國外的行動,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的行為,全球大國關係的轉變,世界各地專業知識的普遍貶值,以及日益嚴峻的跨國挑戰,譬如氣候變遷和移民的問題。國際環境發生幾個明顯變化,包括:(1)美國在二○○八至二○○九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及其後,其經濟和信譽遭受巨大的打擊。這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快速踏向全球舞台的中央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機會。(2)川普政府更進一步替中國打開更多的機會之窗,他使華府疏離了美國在國際體系中的歷史性支持基礎,無論這些支持是盟友、多邊機構和安排,還是國際自由貿易體系本身。(3)北京充分利用它二○○一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國內的經濟改革,強化它的全球經濟地位。正如我在《中國國力的三張面孔:力量、金錢和思想》(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Might, Money, and Minds)中所預言的那樣,中國已在全球各地部署它不斷增長的經濟力量。(4)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在全球各地興起,使得習近平推動的威權主義看起來沒那麼突兀。(5)電子計算能力、人工智慧和監視技術的興起,使得北京得以建設社會控制的基礎設施,這是連毛澤東也無法想像得到的發展。(6)北京愈來愈擔心與台灣統一的前景會日益倒退,使習近平得出結論:如果要遏制台北步向自主,就需要向台北施加更多的壓力。之前,中共緩和對台政策有助於一九七○年代中美關係的正常化,北京對台政策趨向強硬和美國的抗阻,可能預示著衝突即將會加劇。

  在川普政府接棒之前,歐巴馬政府就已經開始改變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方向,於二○一一年底宣布將「重返亞洲」。可以預想得到,這也進一步激化了中國在國內和國外政策的負面衝動,中國新任國家主席需要證明他是中國利益、主權主張和全球地位的強大有力之捍衛者。中國的反應(以及北京發動的機會主義舉動,譬如在南中國海的各種舉措)激起西方、尤其是華府的挑戰和對抗衝動。川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於二○一七年十二月發布)對於北京(和莫斯科)對美國本土和全球利益構成的威脅,做出廣義的界定,聲稱:「中國和俄羅斯挑戰美國的力量、影響力和利益,試圖侵蝕美國的安全與繁榮。他們決心使經濟變得更不自由、更不公平,並且發展其軍事力量,控制資訊和數據以壓制其社會、及擴大其影響力。」

  本書的核心主題是,中國的改革時期除了融入全球經濟之外,還經歷了三項重大的內部變革。首先是出現不再專擅一切的領導人,他們具有互動的性格,相對而言,性格上傾向尋求共識。第二個宏觀趨勢是社會日益多元化、城市化和複雜化,政治體制轉向一種更具利益團體形式的政治。第三,國家與社會之間的平衡正在逐漸轉移,為公民社會和個人提供了更多機會可以表達其利益和願望。中產階級已經(並且也仍在)迅速增長。只要這些似乎還是中國的主要趨勢(從鄧小平到胡錦濤時期大體上都是如此),那麼外部勢力就可以耐心地與中國交往,讓它有空間,以它獨特又互補的方式去發展。

  (未完,請見《美國夢:從鄧小平到習近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就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那些试图定义“大时代”的书籍。这本书的定价虽然略高,但考虑到它所涉及的时间跨度之广、人物关系之复杂,以及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去梳理那些错综交织的政治经济脉络,我觉得物有所值。我发现作者在处理那些敏感议题时,似乎采取了一种近乎“冷静的解剖刀”式的笔法,不带有太多情绪化的色彩,而是专注于展示政策演变背后的逻辑推手和结构性矛盾。这种克制的叙事风格,对于想要理解中国当代政治经济转型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它不直接给你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铺陈出大量的史实和分析路径,让你自己去拼凑那个复杂的历史图景。这种“引导式阅读”的体验,远比那些预设立场、结论先行的大众读物更有启发性,让读者可以跳脱出日常碎片化的新闻认知,建立一个更具系统性的理解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觉得并不在于它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观察方法论。很多关于当代中国的论述,往往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十年或某一项具体的经济政策。然而,这本书厉害之处在于它展示了一种“连续性”的视角,强调了“历史的惯性”在塑造当前格局中的决定性作用。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前几代领导人之间复杂互动和妥协的产物。从早期的集体领导模式到后来的权力集中化趋势,作者没有简单地做价值判断,而是细致地描绘了制度是如何在不同力量的拉锯下,被塑造成现在的模样。这种对制度演变过程的细致描摹,让我对理解未来的走向多了一层审慎和耐心,而不是急于下定论。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它会不会变成一本“学院派”的象牙塔著作,充满了只有特定圈子才能理解的术语和晦涩的理论模型。但出乎意料的是,尽管内容深度十足,作者在文字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上却下足了功夫。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巧妙,总能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插入一些生动的小故事或者鲜为人知的人物侧写,这样一下子就把那些宏大的、抽象的“主义”和“路线图”拉回到了具体的人身上。比如,他对某些关键会议前夕的幕后博弈的描述,简直可以媲美优秀的政治惊悚小说,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这种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点,是很多同类作品难以企及的。它让一个对政治史不太熟悉的普通读者,也能轻松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同时又不觉得自己在“被喂食”简单的信息,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度的历史追溯。

评分

最近台湾社会对于“中国议题”的讨论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很多人都渴望能找到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对岸的政治变迁。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恰恰填补了我们现有认知体系中的一个巨大缺口。它不是那种标签化的、二元对立的解读,而是试图深入到权力更迭的核心动力学中去探究。我个人尤其关注它如何梳理改革开放初期那些看似微小的决策是如何在后来的几十年中,逐步演变成影响全球格局的巨大洪流。这种“蝴蝶效应”式的历史分析,非常引人入胜。它迫使我们这些在民主化进程中成长的读者,去重新审视“发展优先”与“政治改革”之间那种微妙且常常充满张力的互动关系,这对我们思考自身的未来发展路径,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参照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拿在手上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度。封面选用的那种深沉的墨蓝色,搭配烫金的字体,简约而不失庄重,非常有质感。我特别喜欢它在版式上的处理,字体大小和行距的拿捏恰到好处,即使是像我这样习惯了电子阅读的读者,也会愿意为这样一本实体书坐下来,慢慢品味。它没有采用那种花哨的图表或照片堆砌,而是以文字的力量去构建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这在当今的出版界越来越少见了。每一次翻页,都能感受到印刷的精良,纸张的触感也相当舒服,读起来有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庄重感。我原本以为这种严肃的历史题材会比较枯燥,但光是从它外在给人的感觉,就足以吸引我去深究其内在的探讨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案头文献,能镇得住书架的“气场”。这无疑是出版社在策划和制作上投入了巨大心力的体现,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