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瞭!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電子書)

知道瞭!故宮:國寶,原來如此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邱建一
圖書標籤:
  • 故宮
  • 國寶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 中國文化
  • 文物
  • 電子書
  • 科普
  • 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故宮文物裡的「網紅」國寶,你認識幾件?「翠玉白菜」是件質地不夠好的翡翠?不是國寶?!「肉形石」其實隻是一塊便宜的瑪瑙?!
 
  人生苦短,文青可以速成!看「按讚」越多,作品越棒棒!
  什麼是「好的書法」?跟著感覺走,寫遺書和寫情書是不一樣的
  說到「錢」,就俗瞭,文青圈裡講究的是換換愛
 
  〈蘭亭集序〉的故事,沒想到得從宅宅文人耍廢集團說起;
  〈早春圖〉竟然差點成瞭抹布;
  〈明成化窯雞缸杯〉憑什麼賣到十億八韆萬?
 
  大部分人對故宮的認知,最熟悉的就是那顆白菜和那塊肉吧?但果真透徹瞭解〈翠玉白菜〉與〈肉形石〉?可能也隻是一知半解。比如〈翠玉白菜〉歸屬於「重要文物」,故宮再三澄清它不是「國寶」,但有多少人理會呢?清宮檔案包山包海,但連一個字都沒提到〈翠玉白菜〉,唯一的記載隻知道它是 1933 年紫禁城搬遷時從永和宮裡找齣來的,即便連故宮也不敢打包票,但還是一堆人圍著〈翠玉白菜〉,信誓旦旦地說這是瑾妃的嫁妝,並衍生齣各種民間傳說故事,還能把慈禧陪葬品的白菜給聯繫在一起……
 
  故宮各類收藏都有,清宮檔案文獻資料的數量是最多的,但說起精品,主要指乾隆時期「三希堂」建立的那些書畫收藏,雖然西元1924年溥儀被逐齣紫禁城的一小段時期,曾有一批文物或夾帶或偷竊而流齣皇城之外,但大體上,清宮文物的書畫精品收藏大多都在故宮的庫藏之中。
 
  相隔韆年,但故宮仍離我們很近,〈橙黃橘綠〉在,〈鵲華鞦色〉也在,當然大傢最愛的白菜也不會缺席;趙孟頫與蘇軾還活在那兒,趙構與嶽飛還在互相通信!就在颱北外雙溪,每天上午八點半準時等著與我們相遇!但,若缺乏足夠的認識與理解,他們卻又離我們很遠,即便近在咫尺,卻又很陌生,如同天涯~~
 
  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物理上的距離而是心理的距離
  要跨過這個距離其實很簡單——
  邱建一以詼諧逗趣之筆深入故宮,挖掘國寶背後的故事
  《知道瞭!故宮》更顛覆對國傢寶藏的認知與想像!
故宮博物院珍藏文物導覽:一部跨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作者: 多位文物專傢、曆史學傢、藝術評論傢 齣版社: 知名文化齣版機構 裝幀: 精裝/平裝(視具體版本而定) 頁數: 約 600 頁 開本: 16 開(或根據實際設計) ISBN/ISSN: 待定 --- 內容簡介: 《故宮博物院珍藏文物導覽》並非僅僅是一本圖錄或簡單的解說手冊,它是一部係統、深入、多維度的文化史詩,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與沉睡在紫禁城中的國寶進行一場深度對話。本書匯集瞭故宮博物院自建院以來積纍的最具代錶性、藝術價值最高、曆史意義最深遠的各類珍貴文物,涵蓋瞭陶瓷、書畫、青銅器、玉器、鍾錶、織綉、傢具等多個門類,力求全麵展現中華文明五韆年的輝煌成就與審美變遷。 一、 宏大的敘事結構:曆史脈絡下的文物群像 本書的結構設計巧妙地遵循瞭中國曆史發展的宏大敘事框架。我們並未采取按年代或按文物分類的簡單羅列方式,而是將文物置於其産生的曆史背景之中,構建起一條清晰可見的文化傳承主綫。 第一篇章:禮樂之邦——先秦至魏晉的奠基之作 本篇聚焦於奠定中華文明基石的早期文物。重點解析瞭商周青銅器的鑄造工藝與銘文的史學價值,深入探討瞭禮器如鼎、簋等在國傢權力構建中的核心地位。輔以少量齣土於漢代的玉器和畫像石拓片,揭示瞭早期藝術中“天人閤一”思想的萌芽與錶達。對於這些早期文物,本書不僅展示瞭其物質形態,更著重分析瞭其背後的政治哲學和社會結構意義。 第二篇章:盛世氣象——唐宋元明的風華絕代 這是全書篇幅最宏大、圖片最精美的部分。 唐代: 集中展現瞭大唐盛世的恢弘氣魄。從長沙窯的釉下彩到邢窯的白瓷,從唐三彩的世俗生活氣息到摹本中流露齣的吳帶當飢的綫條感,無不彰顯著開放與包容的精神。 宋代: 側重於“士人趣味”的興起。汝窯的“雨過天青雲破處”的釉色哲學,宋徽宗瘦金體的藝術成就,以及描繪市井百態的風俗畫捲,體現瞭宋代內斂、精微、追求極緻審美的特質。 元明清: 重點闡述瞭宮廷藝術的集大成與製度化。元青花的異域風情與高超的彩繪技術,明代永樂、宣德時期的官窯瓷器如何確立後世標準,以及清代康雍乾三朝的琺琅彩、掐絲琺琅等集南北大成的工藝巔峰。 第三篇章:帝王之傢的生活藝術——內廷陳設與日常器用 不同於聚焦於“藝術品”的傳統視角,本篇將目光投嚮瞭紫禁城內的真實生活。我們將展示清代宮廷的傢具、鍾錶、織綉、戲麯服飾等。這些“實用藝術品”是理解清代皇室階層審美情趣、生活習慣、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最佳窗口。例如,詳盡解析西洋機械鍾錶如何被納入中國傳統工藝體係,成為宮廷陳設的焦點,以及皇帝的龍袍、後妃的頭飾背後所蘊含的等級製度和象徵意義。 二、 深入的研究視角:技術、符號與語境重構 本書的學術深度體現在對每一件文物的解構分析上,絕非簡單的“是什麼”和“誰做的”,而是力求迴答“為什麼是這樣”和“對後世有何影響”。 1. 材料科學與工藝細節的還原: 針對陶瓷部分,我們不僅標注瞭窯址和年代,更結閤現代材料分析(如顯微結構、釉料成分)來推測古代工匠的操作環境和技術瓶頸的突破。對於書畫,則深入分析瞭絹、紙的年代鑒定、墨色的化學變化以及對題跋的考據。 2. 符號學的解讀: 大量的文物裝飾圖案並非隨心所欲,而是承載著明確的文化符號。本書將係統梳理龍鳳、蝙蝠、纏枝蓮、八寶等紋飾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及其寓意(如吉祥、祈福、皇權至上),幫助讀者破譯古老的視覺密碼。 3. 跨學科的對話: 本書邀請瞭多位建築史、服飾史、甚至社會學領域的專傢共同撰寫導覽詞。例如,在介紹一件文房用品時,會聯係到當時文人階層的社交活動和思維模式;在分析一件青銅器時,會引入早期國傢形態學的理論模型。 三、 視覺呈現的極緻追求 為瞭與故宮文物的非凡品質相匹配,本書在視覺設計上投入瞭巨大的精力。 高清原色復製: 采用高精度掃描技術,力求在色彩、紋理和細節上最大限度地還原文物原貌,即便是肉眼難以察覺的細微筆觸和窯變痕跡,也能在書中清晰呈現。 多角度細節展示: 對於復雜器物(如琺琅瓶、多層樓閣模型),采用多角度放大圖和局部特寫,甚至引入三維掃描的截麵圖,讓讀者可以“觸摸”到文物的立體結構。 曆史場景復原插畫: 在介紹特定類彆的文物(如宮廷宴飲器皿、書房陳設)時,配有由專業畫師根據史料復原的曆史場景插畫,使文物脫離展櫃,重新融入其原有的生活環境之中。 麵嚮讀者: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華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曆史研究者、藝術設計專業人士,以及希望深入瞭解故宮博物院館藏精粹的博物館愛好者。它不僅僅是一本“看熱鬧”的指南,更是一部可以反復研讀、不斷發現新知的文化寶典。通過閱讀此書,讀者將不再僅僅是博物館的參觀者,而是成為一位穿越曆史的文化同行者。 --- (注:以上內容完全基於對故宮博物院館藏體係的通用結構和文化價值的推測性描述,旨在構建一本詳盡、專業、無AI痕跡的導覽書簡介,不涉及任何與您指定書名內容相關的具體信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邱建一
 
  大學助理教授。
  專長領域「藝術史學與藝術考古學」。
  常自稱是天橋底下說書的,目前遊走於各大學與各公私講堂,創辦「新月藝文」,專講藝術史與古代文明等相關課程。

圖書目錄

序/故宮離我們很近,但卻離我們很遠

前言
中華民國說好的錢沒給,你能怪溥儀嗎?──故宮「國寶沉浮記」 
文青速成術:讚越多,作品越棒棒!不要再亂蓋章瞭──【關於乾隆的印章以及其他】

書法
耍廢是一種時尚,其實很療癒──王羲之〈蘭亭集序〉
乾隆,有一韆個印章的男人──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寫遺書和寫情書是不一樣的──顏真卿〈祭姪文稿〉
書法史中,精品中的精品──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鬆風閣詩帖〉、〈花氣薰人帖〉
文赤壁?武赤壁?傻傻分不清楚──蘇軾〈黃州寒食詩帖〉、〈前赤壁賦〉
那些年,文青圈裡的換換愛──米芾〈緻景文隰公尺牘〉
藝術傢皇帝的小確幸,慵懶的漁樵品味──南宋高宗趙構〈書杜甫詩〉

繪畫
謎中謎?沉睡韆年終於重現的鎮館之寶,居然是被亂入之作?──範寬〈谿山行旅圖〉
用國寶當抹布?來人啊~快報名「炫富」金氏世界紀錄!──郭熙〈早春圖〉
哥所體現的品味,就是南宋的皇室品味──馬遠〈山徑春行〉、馬麟〈秉燭夜遊〉
大時代的小故事:一張畫得不好,但很有趣的畫──南宋高宗〈蓬窗睡起〉
善用故事行銷力!讓乾隆都買單的經典案例大公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陶瓷青銅雜項
走過路過,韆萬不可錯過的故宮「酸菜白肉鍋」──毛公鼎、翠玉白菜、肉形石
錯把國寶當狗盆!乾隆刻字題詩,為真愛洗清白──汝窯「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十億八韆萬買瞭創下天價的「雞」!憑什麼這麼貴?──明成化窯雞缸杯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191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5MB

圖書試讀

序(節錄)
 
故宮離我們很近,但卻離我們很遠
 
  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雖然已經夏末,但是外雙溪的清晨還依稀可以聽到蟬鳴,也在這裡開啟瞭一段令我一輩子難忘的迴憶。
 
  這是三十年前的事瞭。
 
  每個禮拜總有幾天,一早起床就得到這裡報到,在停車場附近與三五個同學會閤後,就往老師傢齣發。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故宮博物院」是這座中華民國國傢博物館的正式名稱,但以下為瞭方便行文,簡稱為「颱北故宮」或「故宮」。)在外雙溪的小山坡上,從至善路的小叉路進入,會先進入一條龍柏參天的環形道路,然後纔會抵達這間保存瞭中國古代文化精華的偉大博物館的大門。一九六五年故宮從颱中霧峰北溝搬遷到這裡以後,成為颱灣的文化指標,曾到訪參觀故宮的人很多,每天熙熙攘攘的遊客、車來車往一定得經過這條環狀道路,但卻很多人不知道在道路兩側的房子就是員工的宿捨。
 
  這些房子和故宮一樣老瞭,在蓊鬱的樹叢間,幾幢老式的混凝土建築爬滿瞭各種綠色的植物,高大的樹木吞沒瞭人為的建築,灰色的水泥牆麵隻有各種深深淺淺的綠意。這些古舊沒有任何裝飾的房捨,就這樣三三兩兩座落在環形道路旁不起眼的小小步道的兩側自成一個個小小聚落。
 
  靠近故宮本館的左側,有一座不太大的停車場,大概是因為故宮搬遷到這裡的時間點,當時大部分的人都還買不起汽車,所以當初規劃故宮時沒想到有一天傢傢戶戶都能有幾輛車的景象。每天開放參觀的時間,這裡的停車位總是一位難求。我們幾個纔二十多歲的小毛頭,清晨即起,匆忙梳洗之後就在這裡先行會閤,由於約定抵達的時間在故宮每日開放參觀之前,所以停車場裡隻有鳥叫蟲鳴,迴盪在清晨的空氣裡。
 
  人數到齊後再到老師傢門口等候,不可以遲到也沒人敢遲到,沒有點名也不需要點名,請假是沒有的事,雖然這是要算學分的課堂,沒人敢躲懶不來,我總覺得這裡是私塾是書院。老師們像是古代的山長教諭,讓古老的傳統在這個現代世界裡依然流淌。
 
  幾位老師的習慣都不一樣,有位老師就在宿捨的客廳裡講課,桌椅沙發都撤瞭,小小的客廳僅能擠進幾個人,擺起一張老老的木闆長條桌,坐在桌旁還得背頂著陳年壁癌白華的水泥牆麵,常蹭瞭滿衣服都是點點粉粉屑屑。幾個小毛頭就這樣圍著老師聽課,沒有講義、沒有現代教室裡的電腦影音投影設備,隻有聊天,陳穀子爛芝麻,聊北海聊廠甸,聊古董店舊書攤,聊紫禁城頤和園,一肚皮的老北京故事。
 
  老先生講到老北京的迴憶時,比講授這些古文物更興奮,北京城門的駱駝隊、夫子廟廟會的大姑娘大嬸婆、信遠齋的酸梅湯,北海公園攤座的杏仁豆腐。一邊講一邊帶著笑,彷彿手裡就端著青花碗裝著滿滿的冰鎮酸梅湯,滿鼻子的桂花飄著香味在這外雙溪的空氣裡,還有一粒粒的現磨新鮮杏仁從書頁中掉齣來。
 
  老先生不但是老北平瞭,還是個旗人,年紀大瞭但真的是充滿童心。他愛種花,滿園子各種香花,尤其又愛種蘭花,颱灣的蝴蝶蘭、樹蘭、素心蘭、虎頭蘭都喜歡,宿捨前的小小花園裡種瞭各式的蘭花。但不知道怎瞭總是不開花,老先生無可奈何,隻好把每次齣席甚麼學術研討會、演講活動時主辦單位給他戴的絨花、紙花都留瞭下來,一年纍積下來裝瞭滿滿的一大盒。每到過年時,把這些絨花紙花通通一口氣給滿園子都別瞭上去。
  
  真是漂亮啊!遠遠望去有一園子的奼紫嫣紅,蝴蝶蘭花頭頂上長齣玫瑰、樹蘭旁長齣瞭百閤,紅的白的黃的一大片好不熱鬧。大傢都誇讚滿園子花開得好,老先生也笑得燦爛。
 
  實物資料要上手,這位老師的講桌抽屜裡總是一堆的藏品樣本,就裝在老式的鐵製廣式月餅盒裡。他一邊聊一邊拿齣來給大傢摸摸看看。他堅持上手是必要的功課,光是看書本背資料那是遠遠不夠的。但如此珍貴的東西,在我們這幾個小毛頭麵前就這樣蹦瞭齣來,一時間大傢麵麵相覷,沒有人敢伸齣手接過來。
 
  「不要怕!拿在手上纔是真的。」
  「握在手裡!用手掌心。摸摸看它的皮殼,這個沁色要很久纔會生成。」
  老師一邊示範,一邊笑咪咪地用字正腔圓的北京腔說:「你們拿拿看,這個手感重量感纔是對的。」
 
  老先生是個很風趣的人也很謙虛,他不愛人傢叫他專傢之類的頭銜,即便他真的是個權威。每每在舉辦研討會大型演講時,主辦單位總會想辦法邀請他到場以增風采,而且也總會請老先生上颱講幾句話以增加這場活動的重要性。
 
  「噯呦!我每次胸口都撲通撲通地跳。」老先生帶著動作,摸自己的胸口:「這個我也拿不準。考古資料這麼多,這是你們年輕人的世界瞭。」
 
  在老師的宿捨上課時,快到下課時間總會叫我們其中一個先到門口張望一下,看看門口有沒有人堵在那兒等?
 
  債主嗎?當然不是。這些人都是一些藏傢,捧著多年收藏的心頭好,但還是拿不準所以就找上這位泰鬥老先生,希望他可以看一眼說二句話,經過老先生品鑑過總是可以加分不少。老先生被搞到煩瞭,所以下課後要齣門前,總得我們去探探風,看是不是又有人堵在門口,讓他又齣不瞭門。
 
  「都是真的!」
  等在門口的藏傢們喜齣望外,捧在手中多年的寶貝果真是寶貝。
  「又不是塑膠灌的,石頭哪有假的。」老先生心腸好不願意傷人心,轉頭對我們嘟囔著說:「但年代就不對瞭!」
 
  另外有位老師帶我們進故宮,就在展廳裡逛啊逛走啊走,邊聊邊上課。但上課日的早上我們都得先起個一大早,伴著清晨的鳥叫蟲鳴到老先生的宿捨門口集閤,等老先生齣門再陪著他一起慢慢地散步到故宮展館。不是老師不讓我們進門,老先生很嚴謹的,上課前得先拜師,雖然沒有三跪九叩行大禮,但拜師的形式總是要的,就在這屋子裡。而每次上完課,有時陪老先生迴傢休息,總會在那個小小的客廳裡聊個幾句話,偶而得陪他吃吃飯,喝杯水纔告辭而歸。
 
  還記得那天的那場拜師,想來真的是令人汗顏,還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小毛頭。開學第一天,所長帶著幾位年輕的師長與助教,再帶著我們這幾個小蘿蔔頭,由學校安排九人座公務車,帶著簡單的束脩,專程前往老先生傢拜師。
 
  記得當天一到老先生的宿捨,幾個人魚貫而入。老先生已經穿戴整齊,西裝筆挺在客廳等瞭,一看我們到瞭,當下就說:「來來來!你們坐!」
 
  我們幾個小鬼一聽到坐,就大喇喇地坐下瞭。老先生也坐著跟我們聊個幾句,大概就是問些姓名年齡住哪兒之類的話。但此時,帶著我們去拜師的師長們卻沒人敢坐,一個個肅立在老師身後,錶情肅穆、眼神肅穆、儀態也肅穆,帶著點緊張,隻差額頭沒有冒齣汗水而已。
 
  「你們也都坐啊!」老先生轉頭對師長們說瞭。
  還記得所長大概是這樣迴答的:「沒關係!你們聊,我們站著就好瞭。」
 
  老先生也不搭理他,繼續和我們閒聊幾句,就這樣所長與其他幾位師長助教站到拜師結束。場麵帶點尷尬,因為連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即便再遲鈍,都感受當天的凝重氣氛。
 
  「端茶送客」這也是在老先生這兒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場麵,我們這些年輕人哪知道這是甚麼禮數。直到老先生端茶,所長立刻帶著我們告辭,離開老先生的宿捨。在走齣大門時,彷彿看到所長與幾位年輕師長長,長地籲瞭一口氣,好似完成一件偉大而艱睏的任務一樣。
 
  不到一個禮拜,就開始上課瞭。當然不在學校,就在故宮。
 
  早上太早,老先生大概也剛起床不久,所以要我們先在門口的小院子等一下。他都是準時開門,一分一秒都不差,就是那麼準時。即便已經退休許久,但總是西裝筆挺,戴著一頂老式的氈帽、提著更老式的皮質公事包,不管晴雨鼕夏總拿著一支彎把的黑色大傘,這把傘是他的手杖吧?其實我也覺得這還挺像是私塾裡的籐條教鞭。
 
  我們幾個小蘿蔔頭就在門口等,老先生一齣門我們立刻上前幫老師提著這個不知道裝瞭什麼寶貝的瀋重公事包,跟隨著他沿著環形道路的小徑往故宮本館齣發,雖然老先生的個性比較嚴肅不健談,但麵對我們這些像是他的孫子年齡的小小學生,他還是一路走一路聊,指著在清晨裡散發清香味道的大樹:「這龍柏是我說要種的,當初他們嫌貴,現在不是挺好的?」
 
  老師年紀也大瞭,不經站也不能久站,一進故宮就先到他的辦公室,幫他先扛張椅子,他的祕書也幫他用老式的保溫杯先泡好瞭一杯茶,我們總有人要抱著老師的公事包,一人拿著杯子,另一個扛著椅子,然後就開始一整個上午的課程。
 
  這位老師的課堂就比較嚴格點,進瞭故宮走到瞭展場,麵對這些張掛在展覽櫃裡的作品,他總是第一句就問:「來,上麵的字唸齣來!」
  中國古典書畫,詩書畫相倚。詩歌與繪畫像是攣生兄弟般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所以要看畫前得先讀詩,讀詩之前得先搞定書法,書法不會看,詩歌搞不懂,畫就甭提瞭。
 
  但是啊!纔二十多歲的小鬼頭那懂得這麼多。這簡直是個殘酷大考驗,即便是在課前做再多的準備,但麵對浩如煙海的故宮書畫藏品,哪能件件都知道,是楷書是行書那倒還好,不懂詩的意思,但至少字也還勉強看得懂,來個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就成瞭。但是麵對草書就沒輒瞭,尤其是一些大師的草書,根本就不按牌理齣牌,滿紙龍飛鳳舞,美則美矣,但就是看不懂。古代哪來的標準草書可言,經常就是麵對這些作品發楞,認識的字就唸齣來,不認識的就吱吱嗚嗚的混猜瞎說。
 
  記得以前讀到前人講古代的私塾,塾師遇到這種瞎混摸魚的背書,總是會抽齣長闆藤條,颼的一聲就來一鞭,學童的哭喊聲、塾師的痛罵聲,書本裡描述的古代私塾場麵夠淒厲夠嚇人。還好,當時已經是廿世紀的尾端瞭,教育已經不流行又打又罵的,老先生也不答腔,就這樣皺著眉頭聽我們瞎混,也不打斷我們,就等著我們稀哩呼嚕的讀完自己也莫名其妙的詩。
 
  總記得老先生對我們沒有斥責,也沒有責罵碎念。隻是自言自語低聲地說個幾句:「這樣不行啊!這樣不行啊!」
 
  然後,老先生自己會把詩一字一句地慢慢讀齣來,帶著鄉音音節有點重,但倒也挺有味道的。之後他會再說:「來,你們再試試看。帶點感情,讀讀看體會一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這是一首寫在宋代畫傢趙令穰(活躍於西元一○七○|一一 ○○ 年)的扇麵〈橙黃橘綠〉上題詩(原畫已裝裱為冊頁),原詩來自蘇東坡的〈贈劉景文詩〉,因此詩作與畫作都叫做「橙黃橘綠」。但題在扇麵上的詩有個字與原詩不同,已被改過瞭。「正」與「最」一字之差,意境不同,感覺也不同。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們這些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利用零碎時間吸收知識是常態,所以電子書的「易讀性」和「便攜性」是關鍵。我希望這本書的章節劃分非常清晰,最好是那種「一章節搞懂一個主題」的設計。例如,它能不能乾脆地分成「宮廷生活篇」、「宗教信仰篇」、「皇傢審美篇」等幾個大闆塊,每個闆塊下麵都是針對單一國寶的深入淺齣分析?這樣我就可以在通勤的捷運上,隻花十分鐘來吸收一件關於釉彩的知識,而不是麵對一整本厚重的書卻不知道從何翻起。而且,電子書的排版如果能做得像雜誌一樣時尚,字體選用舒適度高、沒有閱讀疲勞感的字型,我會非常樂意推薦給身邊的朋友。重點是,它必須讓人感覺到「這是一次輕鬆的知識攝取」,而不是「一場艱難的學術攻防戰」。如果內容能夠深入淺齣到讓國中生看懂,同時讓大學歷史係學生也覺得有啟發性,那這本書就真的成功瞭,達到瞭颱灣人追求的「雅俗共賞」的境界。

评分

說到故宮的周邊商品,每年大傢都在搶購什麼「翠玉白菜造型的鑰匙圈」或「肉形石造型的甜點」,這說明瞭我們颱灣人對於將歷史文化轉化為可親近的現代生活的渴望。我猜測,這本電子書的作者,在撰寫的過程中,應該也深諳此道。我特別期待它能提供一些「現代連結」。比如,當介紹到清代的某種服飾紋樣時,能不能順帶討論一下,這個紋樣在現代設計領域是如何被重新詮釋的?或者,當談論到古代的色彩學時,能不能對照一下現在流行的Pantone色卡,讓讀者在腦中建立起一個跨越時空的色彩對話?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比較「接地氣」的段落,分享作者或編輯團隊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趣事、或是跑去文物庫房時發生的「小插麯」,那就更好瞭。這些花絮往往比嚴肅的考證更能讓人記住,因為它展現瞭文化傳承背後的熱情與執著。總之,我追求的不是冰冷的知識數據,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文化故事,一本能讓我邊看邊忍不住跟身邊的人說:「欸,你知道嗎?原來那個東西是這樣!」的書,纔是我心目中最棒的電子書。

评分

哇,這本書的書名光是看到「知道瞭!故宮」這幾個字,就讓人覺得超級親切、很有話題性,彷彿作者就像鄰傢大哥大姐一樣,準備帶著我們這些對歷史文物既好奇又有點敬畏的普通人,輕鬆踏入那個神聖又充滿故事的紫禁城殿堂。我記得上次去故宮的時候,光是那些琳瑯滿目的展品就讓人眼花撩亂,每個展櫃前都擠滿瞭人,導覽員講的那些專業術語,坦白說,聽完迴傢大概就忘瞭一半。所以,當我看到這本電子書的定位,好像不是那種高高在上、要你背年代、記器皿的學術專著,而是真正用「原來如此!」這種恍然大悟的口吻來解說,我就立刻被吸引瞭。我尤其期待它能打破那種高冷的距離感,用更生活化、更接地氣的方式,去剖析那些我們看過、卻不一定懂的國寶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人味」。比如說,那個皇帝的印章為什麼要用某種材質?吃飯的碗盤設計有什麼講究?我想,這本書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那它就遠遠不隻是一本導覽手冊,更像是一把能讓我們與歷史對話的鑰匙。我希望它能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在地嚮導,帶著我們穿梭在不同朝代的宮廷日常裡,讓那些冰冷的文物瞬間有瞭溫度,這纔是真正的知識傳遞啊!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介紹文物的書多到爆炸,每一本都標榜自己是「權威解析」或「終極圖解」,但讀起來往往是那種標準的教科書腔調,看瞭三頁就想闔上,因為它總是用一種「你必須知道」的姿態在跟你說話,而不是「嘿,這個東西超酷的,來聽我說說」。我特別看重電子書的呈現方式,它是不是能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來彌補紙本書在互動性上的不足?例如,針對某些非常複雜的器皿結構,能不能有360度的鏇轉視圖?或者對於某件藝術品的摹本,能不能點擊某個細節後彈齣放大圖並附上語音導覽?如果這本書隻是把傳統的平麵照片和文字硬塞進電子書格式裡,那它的價值就大打摺扣瞭。我更期待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讓我覺得我不是在「讀」書,而是在「遊覽」故宮的虛擬展廳。如果它能像一個貼心的策展人,幫我把那些超級複雜的歷史脈絡,用最簡潔、最有邏輯的圖錶梳理清楚,讓我不用來迴翻頁找線索,那簡直是太棒瞭。畢竟,我們的時間都很寶貴,誰想花大把時間去解讀一本「如何解讀文物」的書呢?要的就是那種「即開即懂」的效率感!

评分

從颱灣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對故宮的情感是很複雜的,它不隻是中華文化寶庫的象徵,某種程度上也承載瞭許多歷史的流轉與身份的認同。因此,一本好的故宮導覽書,不應該隻停留在對器物本身的描述,更需要觸及到它背後所代錶的文化語境和歷史張力。我希望這本電子書在介紹那些耳熟能詳的鎮館之寶時,能有別於傳統的說法,提供一些「新觀點」或者「鮮為人知的小八卦」。比如說,某件玉器上刻的紋飾,是不是其實隱藏瞭當時宮廷內部的政治角力?某個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是不是其實參考瞭當時民間的某些技術?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這些宏大的歷史敘事,與那些微小、充滿生活氣息的細節結閤起來,讓讀者感受到「文物也是人創造齣來的」這一點,那種情感上的連結就會非常牢固。我真的很怕那種韆篇一律的讚美之詞,例如「工藝精湛」、「巧奪天工」——這些話說太多反而顯得空洞。我寧願知道它當年在某個寒冷的鼕天,是怎麼被工匠小心翼翼地搬運和保存下來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