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 (電子書)

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偉明
圖書標籤:
  • 周易
  • 易學
  • 東亞文化
  • 日韓越琉
  • 文化傳播
  • 曆史研究
  • 哲學
  • 傳統文化
  • 學術著作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從學術史及文獻分析這兩大角度探討易學在日本、朝鮮、越南及琉球的傳播與影響。除瞭嘗試勾劃這些中國近鄰的易學發展史外,它還針對日本、朝鮮及越南的重要易學著作作專題性的文獻分析,並提齣「易學文化圈」的構想。這是首本研究東亞易學的專書,其開拓性的研究對瞭解易學、域外儒學史及東亞文化交流史都有極大幫助。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主題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介紹相關領域的內容,同時不涉及您提供的書名《東亞易學史論——<周易>在日韓越琉的傳播與影響》。 --- 書名:《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交融:中古時期中亞、波斯與印度的文化互動》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古時期(約公元3世紀至14世紀),中亞、波斯(伊朗高原)以及印度次大陸之間復雜而動態的文化交流網絡。這一時期是世界曆史上關鍵的轉摺點,隨著大帝國的興衰更替,貿易路綫的拓展與宗教思想的傳播,構築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跨區域文明對話空間。本書旨在揭示絲綢之路沿綫不同文明體如何通過商品、技術、藝術形式以及宗教信仰的互動,相互影響、塑造,並最終催生齣新的文化形態。 第一部分:地理與網絡的重塑 本書首先構建瞭一個宏觀的地理背景框架。我們檢視瞭薩珊波斯、貴霜帝國、笈多王朝以及後來的伊斯蘭哈裏發國等主要政權對區域格局的影響。重點分析瞭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香料之路在這一時期的相互作用,特彆是粟特商人作為連接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核心力量,他們在交通節點城市中的商業活動與文化適應策略。 粟特人的角色: 深入剖析粟特語在商業交流中的地位,以及粟特人在敦煌、長安等地的聚落及其文化實踐,如何成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縮影。 交通樞紐的興衰: 探討瞭如撒馬爾罕、布哈拉、犍陀羅、摩訶逝那巴提等關鍵城市的地理區位優勢,以及它們在不同政權統治下,如何從單純的貿易中心演變為重要的文化熔爐。 第二部分:宗教與思想的滲透 中古時期的中亞和南亞是世界主要宗教思想激烈碰撞與傳播的試驗場。佛教、景教(基督教聶斯脫裏派)、摩尼教、祆教(瑣羅亞斯德教)以及伊斯蘭教在此地並行存在,並深刻地影響瞭區域的社會結構與藝術風格。 佛教的東傳與在地化: 重點考察瞭佛教從中亞傳入中國和東南亞的過程,特彆是“化相”的變遷。分析瞭犍陀羅藝術的産生,這種希臘化風格與印度本土藝術的結閤,如何影響瞭早期佛像的塑造,並反過來影響瞭東亞佛教藝術的審美取嚮。 雙峰並峙的信仰體係: 考察瞭摩尼教和景教在唐代中國的發展,以及它們在中亞綠洲城市中的信徒基礎。這些“異域”宗教如何適應當地的社會文化語境,其教義與本土信仰(如道教、襖教)的接觸與融閤。 伊斯蘭教的傳入與整閤: 詳細描述瞭阿拉伯徵服後,伊斯蘭教在中亞和波斯地區的傳播路徑。本書不同於傳統的曆史敘事,著重分析瞭伊斯蘭教的初期,如何吸收和繼承瞭薩珊波斯和希臘化時期的知識遺産,特彆是醫學、天文學和哲學領域的成就,並將其係統化。 第三部分:技術、藝術與知識的互動 文化交流不僅體現在宏大的宗教敘事中,更融入在日常的技術創新與藝術錶達之中。本書通過對具體物質證據的分析,展示瞭知識如何在文明間實現“轉譯”和“增值”。 工藝技術的傳播: 探討瞭造紙術、紡織技術(如精細的錦緞織造)和冶金技術在中亞和波斯的交流。例如,中國絲綢的技術精髓如何在中亞被模仿、改良,並最終影響到拜占庭乃至歐洲的紡織業。 數學與醫學的匯流: 重點分析瞭印度數字係統(後經阿拉伯世界係統化為印度-阿拉伯數字)的西傳過程,以及波斯醫學對希臘醫學經典的保存與發展,同時關注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與中亞遊牧民族醫藥知識的交流。 建築與裝飾風格的互鑒: 分析瞭中亞穹頂結構、波斯細密畫的構圖手法,以及印度教寺廟裝飾元素在周邊地區的滲透。例如,敦煌壁畫中後期齣現的“貼金”和“暈染”技巧,如何反映瞭來自西方的審美趣味。 結論:一個動態平衡的中古世界 本書最後總結道,中古時期的東亞、中亞與南亞並非是一個單嚮度的文化輸齣與輸入模式,而是一個復雜的“互動場域”。知識和技術沿著既有的貿易網絡流動,卻在每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被重新詮釋和重塑。這種動態的平衡,為後世文明的形成奠定瞭堅實的基礎,也為我們理解全球化進程提供瞭深刻的曆史參照。本書通過詳實的考古發現、文獻考證和藝術比較分析,旨在提供一個多視角、去中心化的中古世界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偉明


  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並兼任文學院副院長、日本研究學係係主任及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專攻日本思想史、中日文化交流史及東亞易學史。主要著作有《德川日本的中國想像:傳說、儒典及詞彙的在地化詮釋》(2015年)、《日本流行文化與香港:歷史、在地消費、文化想像、互動》(2015年)、《在日本尋找中國:現代性及身份認同的中日互動》(2013年,編著)、《易學對德川日本的影響》(2009年)及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2000年),譯書有《日本人與孫中山》(2015年)及《德川日本》(1996年),並在歐美、日本、中港臺的學術期刊刊登論文七十多種。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論 日韓越琉的易學比較
一、前言
二、《周易》流傳域外的機製
三、日本易學比較論
四、韓國易學比較論
五、越南易學比較論
六、琉球易學比較論
七、結語
 
日本篇
第一章 從《百衲襖》看中世日本易學的在地化
一、前言
二、桃源瑞仙及其《百衲襖》的年代
三、《百衲襖》的佛儒閤一論
四、《百衲襖》的日本宗教思想
五、《百衲襖》的歷史意義
 
第二章 海保漁村《周易校勘記舉正》與德川校勘學
一、前言
二、阮元版《周易正義》的問題
三、海保漁村對阮元版的訂正
四、海保漁村的校勘法
五、結語
 
第三章 高島吞象《高島易斷》與明治政治
一、前言
二、高島吞象在日本易占史上的地位
三、易占與明治政治意識形態
四、易占與明治軍事外交
五、結語
 
第四章 內藤湖南的《周易》成立史研究
一、前言
二、十翼非齣孔子論的形成背景
三、〈易疑〉的《周易》成立史論述
四、〈易疑〉在東亞易學的地位及其影響
 
第五章 根本通明《周易象義辯正》與明治天皇製
一、前言
二、易學淵源及特色
三、《周易象義辯正》與天皇製
四、結語
 
東亞及東南亞篇
第六章 李氏朝鮮後期的易學思想
一、前言
二、朝鮮硃子學與易學
三、朝鮮實學與易學
四、結語
 
第七章 丁茶山的中國易學史論
一、前言
二、評論中國易學的標準
三、論三代《周易》的形成
四、論漢至唐的注釋
五、論宋至清的注釋
六、結語
 
第八章 易學在越南的發展與特色
一、前言
二、草創期(郡縣時期至陳朝)
三、成熟期(黎朝至阮朝前期)
四、轉變期(阮朝後期)
五、衰落期(戰後至現在)
六、越南易學的特色
 
第九章 黎文敔《周易究原》與阮朝後期易學
一、前言
二、《周易究原》與晚阮易學
三、《周易究原》與晚阮西學
四、結語
 
第十章 《周易》在近世琉球的流傳概述
一、前言
二、《周易》在琉球的傳播途徑
三、《周易》在琉球各地的滲透
四、琉球儒者與《周易》
五、琉球風俗與陰陽思想
六、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名詞索引
人名索引
人名列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250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圖書試讀

自序

  跟《周易》遇上純是偶然,卻成為一生的學術伴侶。我齣身自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歷史係,早年深受錢穆史學的影響,對中國文化抱有一份溫情與敬意。因性情所趨,令我醉心的是老莊而非孔孟。求學時在四書五經之中,最喜歡看《論語》,因為它淺白易明,而且覺得其內容充滿人生的智慧。艱澀、抽象的《周易》跟我的距離最遙遠,想不到後來竟與它結下不解緣分。始於《論語》,終於《周易》是自古學習儒典的途徑,自己的學術歷程竟與之暗閤。

  一九九一年在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係修讀博士課程第二年時,選修瞭西方的日本佛教專傢Martin Collcutt的「中世日本禪宗」導修科,發現中世日本的禪僧對《周易》似乎情有獨鍾,我開始研讀歷代日本人撰寫的易學著作,而且決定以近世日本易學作為博士論文的題目。此後的四年半日以繼夜都在看德川時代(1603-1868)的易著,在閱讀與思考的過程中,從最初的大惑不解,進而略有所悟,最終是豁然開朗。

  我治易學史已逾廿載,不過我並非《周易》的專傢,對象數可謂一竅不通,對義理及占蔔亦是一知半解。我真正的專業是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周易》成為瞭解日本思想史及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切入點。二○○○年由夏威夷大學齣版社將博士論文齣版成The I Ching in Tokugawa Thought and Culture後,本以為與易學史研究告一段落,想不到近年又迴到起點再齣發。昔日在研究德川易學時蒐集瞭一批日本及東亞的易著,打算日後研究。數年前心血來潮,重新整理這批在床底下封塵的資料,並補充一些近年纔公開的古籍及近人論述,開始動筆撰寫一本東亞易學史的專書。為此研究,這些年間曾走訪日本、韓國、越南及沖繩的圖書館,這不但是齣於個人的學術興趣,亦是一種責任,心想若我不嘗試去寫,不知何時纔有人會整理東亞易學史。

  本研究探討《周易》在日本、朝鮮、越南及琉球等中國文化圈內的域外之地如何被閱讀及使用。個別章節的早期版本曾刊登於《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學術月刊》、《中國學術年刊》、《域外漢籍研究集刊》、《中國漢學研究通訊》、《九州學林》、《國際易學研究》、《嶺南學報》及《國學學刊》,感謝它們讓我作大幅度修訂,編集成書。

  我要特別感謝Richard Smith、鄭吉雄及近藤浩之三位易學專傢。Richard Smith從全球化的角度整理《周易》、鄭吉雄對中國象數易的研究及近藤浩之整理日本中世易學都對我有很大的啟發。他們的友誼及鼓勵亦成為撰寫本書的重要動力。此外,國立臺灣大學齣版中心的專業編輯及主編與兩位匿名審查者的寶貴意見大大提升本書的可讀性,在此一併緻謝。

  從東亞視野下研究中日交流史,是從恩師Marius Jansen的學問中領會的道理。沒有他的教導,也許我隻會是個鑽牛角尖的專傢,像這樣跨地域、跨文化的比較研究亦不會齣現。我對他的感恩及懷念,非筆墨所能形容。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內容肯定相當深奧,畢竟「東亞易學史論」這幾個字就點齣瞭宏大的歷史視野與學術深度。我個人對傳統文化一直抱持著好奇心,尤其對於《周易》這樣影響華人社會幾韆年思想根基的經典,如何在周邊國傢如日本、韓國、越南甚至琉球發展齣獨特的詮釋體係,一直是個很想瞭解的議題。雖然還沒機會實際翻閱,但光是想像那種跨越國界、深入不同文化脈絡去探討同一部經典的演變過程,就已經讓人腦海中浮現齣許多有趣的對比和思辨空間。不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齣這些複雜的脈絡,畢竟每個地區的政治、社會背景都不同,對易學的吸收和轉化必然會產生歧異,這部分的細緻爬梳,想必是本書最大的看點。期待能從書中一窺究竟,理解不同東亞國傢如何「在地化」儒傢思想的核心文本。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齣現,讓我想起近年來颱灣學術界對於「非漢文化圈」的研究趨勢越來越重視。過去我們太習慣以「中國中心」的視角來看待東亞文化,總覺得《周易》的詮釋權理所當然在中華文化圈內。但這本書若能成功描繪齣日韓越在易學上的在地創新與發展,無疑是對傳統史觀的一種溫和挑戰與修正。我尤其期待它能展現齣不同地域的「異質性」,而不是簡單地將它們視為中原文化的附庸。如果能看到這些地區如何將易學的陰陽五行概念,與自身的宗教信仰(如神道教、薩滿教元素)巧妙結閤,那纔算真正讀齣瞭「傳播與影響」的動態張力。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提供瞭一種更為細膩、多維度的東亞思想地圖。

评分

我看過不少關於《易經》在中國本土發展的專書,但很少有書籍能像這本一樣,如此聚焦於「傳播與影響」這個麵嚮,而且還涵蓋瞭琉球這個相對邊緣(但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的地區。這讓我聯想到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歷史,特別是在海路暢通的時代,知識是如何如同貨物一般在港口城市間流動的。我猜測,作者可能在探討這些地區如何從中國引進易學,是採「全盤接收」還是「篩選吸收」的模式?尤其琉球王國時期,其特殊的朝貢體係和中日之間的平衡外交,對易學的解讀肯定也帶來瞭獨特的視角。這不隻是一部學術史,更像是一部東亞文明交流的側寫。如果能看到具體的文獻對比,比方說某個日本學派的註疏與越南學者的解讀之間有何異同,那這本書的學術含金量就非常高瞭。

评分

說到「易學史」,這題材很容易流於枯燥,但如果能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切入,那就變得非常引人入勝。我想,對於日韓越這些曾處於中華文化圈邊緣,卻又努力建立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國傢來說,《周易》不隻是占蔔工具或哲學理論,它更可能是一種「文明標籤」。擁有對《易經》的掌握,等同於擁有瞭進入東亞精英知識殿堂的入場券。因此,他們如何「使用」易學,可能比他們如何「理解」易學更為重要。例如,當朝鮮王朝試圖建立其獨有的「經世緻用」學風時,易學在其中的角色是什麼?是作為儒學的補充,還是作為一種政治預言的工具?這種實用層麵的探討,對於理解這些國傢近代的轉型,想必有極大的啟發性。

评分

老實講,這類型的學術專著通常給我的感覺就是「硬橋硬馬」,需要相當的耐心和基礎知識纔能啃得下去。但換個角度想,如果能透過這本書,將過去零散聽聞的關於日韓越三地易學大師的軼事串聯起來,那價值就非常高瞭。我最感興趣的是,在歷史上,當朝鮮半島或日本的學者開始引介或重構《周易》思想時,他們是如何處理那些與自身文化習俗可能產生衝突的論述?例如,在強調集體性和倫理秩序的儒傢體係中,易學中的變化之道又是如何被用來論證或反對當時的政權結構?這種跨文化的神聖文本詮釋學,絕對是研究東亞思想史的關鍵一環。希望作者在論述時能多加舉例,而不是純粹的理論堆砌,這樣對我們這些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來說會更親切一些,畢竟颱灣的學術界對於東亞研究的深度,往往需要更多這樣具有跨國視野的著作來深化討論。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