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科技的資安分析與關鍵證據-數位鑑識 (電子書)

e科技的資安分析與關鍵證據-數位鑑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旭正
图书标签:
  • 數位鑑識
  • 資訊安全
  • 網路安全
  • 電子證據
  • 資安分析
  • 電腦鑑識
  • 法醫科技
  • 數位犯罪
  • 資訊科技
  • 鑑識調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主要的目標是希望讀者可以在電腦與網路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應用下,了解依賴傳統證據為主的鑑識方法,已經不足以對抗科技導向的資訊犯罪案件,現今人們交流的資料大都已電子化,稍有不慎都將導致資訊犯罪案件不斷出現。因應新型態的高科技犯罪,本書大綱如下:

  1.證據取得
  首先說明如何利用數位科技與嚴謹的檢查程序,從電腦/網路系統或其他硬體儲存媒體設備中,找尋與犯罪行為連結的實體或邏輯證據。且對於證據力的儲存與管理該注意哪些事項,以便確保從證據的蒐集、分析到最後呈現於法庭上完整的數位證據管理鏈。

  2.鑑識工作
  著眼於在不同作業系統平台(Windows/Unix/Linux)上該如何進行所需要的鑑識工作,包含數位鑑識軟體簡介、基礎操作方式等。期能因應在重要系統的資安入侵事件發生後,能在第一時間記錄入侵點,以保留最後的數位證據。

  3.手機鑑識
  介紹手機目前的發展狀況、操作手機鑑識時應注意的流程及要點、手機資料的萃取方式及分析手機的鑑識軟體,以提升在面對手機等可攜式裝置的鑑識能力。

  4.科技資安應用
  介紹網路的數位證據如何辨別及蒐集,並針對熱門的網路社群應用該如何進行鑑識工作做說明。並討論雲端運算、雲端列印等重要的網路相關服務,更加地熟知科技資安的重要性。
 
聚焦未来:深度解析信息安全态势与数据治理前沿实践 本书聚焦于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背景下,企业与个人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所面临的全新安全挑战、监管合规的复杂性,以及构建稳健、前瞻性安全防御体系的关键策略。它不再仅仅关注已知的漏洞修补,而是将视角投向更宏大的图景:如何在新兴技术(如物联网、边缘计算、高级人工智能应用)的驱动下,重塑传统的安全范式,实现主动防御与业务韧性的平衡。 --- 第一部分:宏观安全环境的重塑与新兴威胁图谱 1. 数字化转型中的信任危机: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最核心的资产,同时也成为攻击者最垂涎的目标。本书首先剖析了当前宏观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边界的消融,意味着传统的基于网络的“城堡与护城河”模型已彻底失效。零信任架构(Zero Trust Architecture, ZTA)不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基础范式。我们将深入探讨ZTA的实施路径、微隔离技术的核心应用,以及如何在身份和访问管理(IAM)中融入行为分析,以应对内部威胁和供应链攻击的日益复杂化。 2. 威胁情报的精准化与自动化防御: 现代网络攻击的特点是高速、隐蔽且多态。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从海量的威胁数据中提取有效情报(Threat Intelligence, TI)。重点在于情报的实战化应用,包括如何构建威胁情报平台(TIP),实现与安全运营中心(SOC)工具链的无缝集成。我们将讨论机器学习在异常行为检测中的最新进展,尤其是在识别“低慢”攻击和文件less恶意软件方面的潜力与局限性。此外,自动化响应(SOAR)不再是奢望,而是应对高频、高危事件的必然选择,本书将提供一套实用的SOAR流程设计蓝图。 3. 供应链安全与软件物料清单(SBOM)的强制性要求: 近年来,针对第三方组件和开源软件的攻击(如Log4Shell事件)暴露了现代软件开发供应链的深层脆弱性。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建立透明且可验证的软件供应链安全体系。详细介绍软件物料清单(SBOM)的生成、维护和消费标准,讲解如何利用静态应用安全测试(SAST)、动态应用安全测试(DAST)以及交互式应用安全测试(IAST)的组合拳,确保代码从开发之初就嵌入安全基因,实现DevSecOps的真正落地。 --- 第二部分:数据治理、隐私保护与监管合规的实战部署 4. 全球数据主权与合规矩阵的复杂性: 随着《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网络安全法》、以及新兴的特定行业数据安全法规的不断出台,数据合规已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先决条件。本书摒弃纯理论的罗列,转而提供一套多法域合规映射框架。我们将解析跨境数据流动中的关键挑战,例如数据本地化要求与云服务选择的冲突,并提供实用的数据分类分级(Data Classification and Tagging)实施手册,确保敏感信息在存储、传输和处理的全生命周期中都处于合规状态。 5. 隐私增强技术(PETs)的商业化应用: 在数据利用与隐私保护之间找到平衡,是当前数据科学面临的核心难题。本书系统介绍了前沿的隐私增强技术(PETs),包括同态加密(Homomorphic Encryption, HE)、安全多方计算(Secure Multi-Party Computation, MPC)和差分隐私(Differential Privacy, DP)的技术原理及其在数据脱敏、联合分析中的具体部署案例。重点在于解析这些复杂技术的性能开销与业务场景的匹配度评估模型。 6. 云原生环境下的数据安全新范式: 从IaaS到PaaS再到Serverless,云原生架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敏捷性,也带来了新的安全盲点。本书将重点讨论云安全态势管理(CSPM)和云工作负载保护平台(CWPP)的集成策略。核心内容包括如何配置健壮的云身份和访问管理(CIAM),如何对容器化应用进行运行时安全监控,以及如何确保Kubernetes集群的安全基线配置,特别是Secret管理和网络策略的精细化控制。 --- 第三部分:构建面向未来的安全韧性与组织能力 7. 业务连续性与危机响应的精益化管理: 在网络攻击常态化的背景下,安全目标已从“绝对不被攻击”转向“快速检测、有效遏制、迅速恢复”。本书强调业务韧性(Resilience)的构建,而非单纯的防御。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混沌工程”(Chaos Engineering)原理,主动测试系统的脆弱性,评估业务流程在遭受攻击或系统故障时的承压能力。同时,提供一套现代化的事件响应(IR)框架,强调预先演练、跨部门协作以及与法律、公关团队的无缝对接。 8. 安全团队的效能提升与人才战略: 技术和流程的优化最终依赖于人的能力。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流程自动化和工具集成来释放安全分析师的潜力,使其从繁琐的“告警疲劳”中解脱出来,专注于战略性威胁狩猎(Threat Hunting)。内容涵盖安全文化建设、跨职能沟通障碍的消除,以及针对特定技术领域(如OT/ICS安全、云原生安全)的专业人才培养路径规划。 9. 零信任环境下的用户体验(UX)平衡: 任何安全措施,如果过度牺牲用户体验,最终都将被规避。本书探讨如何在零信任架构下,通过自适应认证(Adaptive Authentication)和风险评分引擎,在不显著增加用户摩擦的前提下,提供高级别的安全保护。目标是建立一个“看不见的安全层”,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享受高级别的安全保障。 总结: 本书旨在为高级安全决策者、架构师和资深工程师提供一个前瞻性、可操作的蓝图,帮助他们在复杂多变的技术和监管环境中,构建起适应未来挑战的、具有高韧性的企业安全基础设施。它强调的不是某一特定技术的深入钻研,而是系统思维、风险量化以及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旭正


  現任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系教授。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資訊鑑識與數位證據、資訊安全與管理、密碼學。曾任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副理事長。目前是情資安全與鑑識科學實驗室(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FORENSICS Lab.,簡稱SECFORENSICS,www.secforensics.org/) 與資訊密碼與建構實驗室(Information Cryptology and Construction Lab.,簡稱ICCL,hera.im.cpu. edu.tw/)主持教授,帶領研究團隊,自2007 開始至今定期為資訊科技類雜誌, 如《網管人》雜誌撰寫技術專欄。

  作者多次以國際訪問學者身分至美國各大學進行學術研究工作。著有十餘本數位資訊著作,包含《數位鑑識與證據》、《資訊與網路行動安全》、《多媒體安全與影像處理應用》等相關專書。並審校《巨量資料安全技術與應用》、《雲端運算安全技術與應用》等資安新趨勢與應用書籍。此外並撰寫/ 著述科學普通讀物《認識密碼學的第一本書》(中國大陸發行版《給秘密加把鎖》,西苑出版社)。

  作者目前亦為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ccisa.org.tw/)常務理事,與台灣E 化資安分析管理協會(esam.nctu.me/esam/)理事長。

林祝興

  現任東海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兼任系主任。清華大學資訊科學博士,在資訊工程領域服務近30年,曾任東海大學圖書館館長、電子計算機中心主任、資訊工程系主任、科技部資訊安全領域規劃委員、考選部典試委員、教育部資通安全聯盟指導委員並主持教育部顧問室委託教材編撰計畫、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理事等職務,並曾參與美國聯邦資訊處理標準(FIPS140)專業訓練。林教授曾主持科技部、教育部、政府單位、以及其他研究機構的研究計畫60多件,在資訊安全相關領域發表國際學術期刊60篇,並擔任產學顧問工作。研究興趣包含:資訊安全、應用密碼學、機器學習、雲端計算等領域。

左瑞麟

  現任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副教授並兼任資訊科學系系主任。左教授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之後赴日本筑波大學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於2002 年及2004 年分別獲得經營政策科學碩士學位以及系統與資訊工程碩士學位, 並於2006 年獲得系統與資訊工程博士學位。左教授的研究領域主要在資訊安全、尤其以密碼學、物聯網安全、行動商務安全以及隱私保護等相關議題為主。近年由於金融科技的興起,對比特幣與區塊鏈亦有所研究, 主要著重在區塊鏈應用以及區塊鏈上的隱私強化技術。在資訊安全相關領域已出版超過六十篇以上之國際會議與國際期刊相關研究論文,並獲得多項研究成果獎。左教授除了校內職務之外,在校外並同時身兼許多重要職務。除了擔任多個國際會議之議程委員之外,同時並擔任中華民國資訊安全學會理事一職。目前也身兼國際期刊Inter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er Security(IJICS)的期刊主編(Editor-in-Chief)。
 

图书目录

CH01 0與1的崛起─數位證據
1.1 數位證據
1.2 數位證據的處理程序
1.3 數位證據類型
1.4 映像檔─擷取數位證據的核心
1.5 數位證據處理問題
1.6 數位證據的儲存與管理
1.7 結語

CH02 現代包青天─數位鑑識
2.1 數位鑑識之概念
2.2 數位鑑識與證據
2.3 鑑識工具概論
2.4 木馬抗辯的觀察與追蹤策略
2.5 結語

CH03 最普遍的系統─Windows鑑識
3.1 Windows作業系統
3.2 稽核記錄Log File
3.3 Windows的登錄資訊
3.4 Windows 數位證據的縱橫萃取與連結
3.5 結語

CH04 Windows鑑識工具介紹
4.1 FTK介紹與應用
4.2 EnCase介紹與應用
4.3 非整合性之鑑識工具
4.4 結語

CH05 最穩定的系統─Unix鑑識
5.1 Unix作業系統
5.2 證據蒐集技術
5.3 Unix檔案系統
5.4 結語

CH06 Linux鑑識工具
6.1 Linux的系統工具
6.2 Linux的密碼破解工具
6.3 Linux鑑識整合工具
6.4 結語

CH07 隨身小電腦─智慧型手機鑑識
7.1 手機作業系統介紹
7.2 手機數位鑑識
7.3 手機鑑識程序
7.4 整合型鑑識工具介紹應用
7.5 iOS鑑識工具介紹應用
7.6 Android鑑識工具介紹應用
7.7 結語

CH08 網路無國界─數位網路危機與鑑識
8.1 網際網路與數位鑑識
8.2 雲端運算與數位鑑識
8.3 雲端列印
8.4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3445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8.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过程中的一个显著感受是,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沉稳、客观,不带任何情绪化的色彩,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刑警在描述案情一样,直指核心,不浪费笔墨在不必要的渲染上。这种冷静的笔触,使得原本应该枯燥乏味的技术步骤,读起来反而有一种独特的“严谨美”。特别是当涉及到一些复杂的二进制数据分析和时间戳比对时,作者采用了大量的流程图和伪代码(如果包含的话),用图形化的方式来呈现抽象的概念,这大大降低了理解门槛。我个人认为,对于非科班出身、但因为工作需要而跨入这个领域的同仁来说,这本书的组织结构尤其友好。它没有预设读者已经掌握了所有基础的计算机底层知识,而是从基础的概念开始,逐步搭建起复杂的分析模型。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让读者可以扎实地打好地基,而不是只学到皮毛的“工具操作指令”。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讲,有点走老派风格,那种传统教科书的感觉扑面而来,深蓝色配上一些科技感的线条,虽然稳重,但就是少了那么一点点让人眼睛一亮的“新潮”味。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设计风格其实也挺符合主题的——资安分析和数字鉴识,本来就不是那种浮夸的东西,需要的是扎实和可靠感。内页的排版倒是出乎意料地清晰,图表和案例分析的结构布局都挺有条理的,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啃硬骨头教材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毕竟,面对一堆复杂的网域结构、恶意软体行为模式,如果版面设计乱七八糟,光是阅读本身就会变成一种挑战。我特别欣赏它在术语解释上的细心,很多国外译过来的专业名词,作者都给出了相当详尽的中文释义,甚至还附带了几个常用的英文缩写对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减少了太多来回查字典的冤枉路。光是看目录和前言,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力求让技术深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一味地堆砌高深的理论,这点值得肯定,毕竟在实务操作中,能把理论顺利转化成行动才是王道嘛。

评分

坦白讲,我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副标题,心里是打了一个问号的,因为市面上关于资安的教材汗牛充栋,很多都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干脆就是把厂商的手册翻译过来应付了事,实战经验少得可怜。但是,这本书的章节推进方式,明显带着一种“手把手教你办案”的实务导向。它不像有的书那样,只是跟你说“某某攻击如何发生”,而是会深入探讨在实际的案发现场(无论是服务器被入侵还是终端被植入木马)时,我们应该从哪里下手,要使用哪些工具,以及最关键的——证据链的构建和保存规范。这种对“流程”的强调,对我这个在企业里负责紧急响应的人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很多时候,技术能力不差,但只要现场处理流程一乱,后续的法律追诉环节就可能因为证据瑕疵而功亏一篑。这本书对这些流程节点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甚至连写入保护设备的使用时机和注意事项都有提及,显示出作者在处理真实案件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坑”的经验。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似乎非常注重横向的广度和纵向的切割。它并没有将重点完全放在时下最热门的某个单一攻击手法上,例如最新的勒索病毒变种,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鉴识生态圈”。从最初的事件侦测、现场镜像、内存捕获,到最后的数据解析和报告撰写,它似乎都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框架。我注意到它花了相当篇幅来讨论不同操作系统(像是 Windows、Linux 甚至是一些网络设备的固件)下的特定日志文件和取证点,这一点非常贴近我们日常维护的复杂环境。毕竟,现代企业的IT架构是混合式的,你不可能只懂一种平台。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合法性”和“伦理”的探讨,这部分在很多纯技术的书籍里常常被忽略。鉴识工作不仅是技术活,更是法律战役的一部分,如何确保取证过程符合程序正义,避免被法庭挑战,这才是决定一个鉴识报告是否有用的关键,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论述显得相当成熟和审慎。

评分

如果从“台湾在地化”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它在引用的案例和工具链的选择上,有明显的考量。虽然数字鉴识的原理是全球通用的,但实务操作中会涉及到当地的法规和常见的威胁场景。这本书在讨论证据保留和送交规范时,明显参考了符合我们这边司法环境的一些准则(虽然我还没看到具体章节内容,但从整体论述的严谨性推断,应该有所侧重)。另外,它对开源工具和商业工具的平衡使用也有独到的见解,没有一味鼓吹昂贵的外商工具,而是强调理解底层原理,并善用那些社区驱动的强大免费资源。这对于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或独立安全研究人员来说,提供了非常务实的操作方向。总而言之,它传递的讯息是:技术能力是基础,但流程规范和对证据价值的深刻理解,才是成为一名合格资安专家的关键所在,而这本书似乎就是在努力构建这种思维框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