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廚也想知道的美味密技:4大工法、22堂實戰課程、40道應用食譜,烹調祕訣都在科學中 (電子書)

主廚也想知道的美味密技:4大工法、22堂實戰課程、40道應用食譜,烹調祕訣都在科學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致綱
图书标签:
  • 烹饪
  • 美食
  • 食谱
  • 厨房技巧
  • 科学烹饪
  • 烹饪技巧
  • 主厨
  • 电子书
  • 实用指南
  • 美食教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廚房的魔法來自科學,一切都不是祕密!

  為何大鍋煮的紅燒肉好吃?
  冷凍食材如何解凍才能維持鮮度?
  哪一種油可以控制油溫不過火?
  蝦如何烹調才會鮮脆?
  放冰箱的水果為什麼也會壞?

  從豬、牛、魚鮮到蔬菜、豆、米、麵等,
  全面解答廚房中的迷思與困惑,
  解析料理中的科學原理,找出問題的答案!


  很多人看著食譜操作,但就是燒不出來好味道,原因是一般食譜並未透露細節與訣竅,照本宣科只有形似;很多煮了許多年飯菜的主婦,總覺得自己的料理普通,其實是因為不知道料理的科學原理,沒想到簡單的嗆鍋、以鹽水解凍肉類等方法,就能讓你成為被稱讚的大廚。

  為了讓更多喜愛料理的人,能快速掌握這些以往被大廚私藏的祕訣,作者以科學原理拆解廚房中的美味奧秘,以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菜餚為實例,用平易近人的解說方式,讓讀者了解廚房中的美味科學。

  此外,作者將食材分類,深入淺出說明肉類、海鮮、青蔬與米麵,是如何以科學創造美味,並不藏私地告訴讀者調味方式帶來的魔法。除了科學原理外,作者還搭配「練習」,設計了適合的食譜,讀者看完就能做做看,還能利用同一種食材,不同的方法,做出不一樣的料理呢!看完此書,不但了解科學,相信廚藝更會大增。

本書特色

  ●細說調味的奧妙,讓菜餚畫龍點睛。

  從鹽糖醋的功用介紹、添入調味料的順序到製作調味的祕密武器:焦糖片、爆香醬油、港式蔥油醬……,毫不藏私地透露各種調味技巧。

  ●透過圖表與範例,四大工法輕鬆理解。
  快速熟成、殺青、梅納反應、焦糖反應四大工法是料理關鍵,是美味科學的基礎,只要運用得心應手,就能成為人人稱讚的大廚。

  ●22堂實戰課程,生活中就能實作
  從採買注意事項、食材保存保鮮開始,至解凍料理等各個過程,鉅細靡遺,傳授其中眉角,提供各種家庭料理中的應用方式。

  ●舉一反三的料理搭配,用之不絕的食譜概念
  一種肉絲搭配各種蔬菜、一樣排骨用各種烹調方式、一道滷牛腱變化不同菜餚……,只要學會基本方法,相互搭配利用,每天都能有不同風味上桌。
 
烹飪的藝術與科學:探索風味的無限可能 (電子書) 本書特色: 這本深入淺出的烹飪指南,旨在打破傳統食譜的藩籬,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充滿邏輯與創意的烹飪新世界。我們相信,美味不僅是經驗的累積,更是對食材本質、熱力學和化學反應的理解。本書將聚焦於基礎理論的紮實建立,並提供一系列可驗證、可重複的技術應用,讓每一次的下廚都成為一次成功的科學實驗。 第一部:食材的本質——從微觀到宏觀的理解 (約 400 字) 烹飪的起點在於對原料的透徹認識。本書將詳細剖析常見食材的結構與特性,探討不同種類的蛋白質(如肉類中的肌原纖維蛋白與結締組織)在加熱過程中如何變化,從而決定口感的軟硬與多汁程度。我們將深入講解脂肪的角色,不僅是風味的載體,更是乳化與美拉德反應的關鍵參與者。 對於蔬菜和水果,重點將放在細胞壁的結構分析,以及不同加熱方式對其質地和營養成分的影響。例如,如何通過精準的汆燙時間來保留葉菜的翠綠與脆度;以及澱粉類食材(如馬鈴薯、米飯)的糊化過程,如何受到水分活性與溫度的控制。我們將提供清晰的圖表,說明酶解作用在醃製與熟成中的作用機制,讓讀者能夠依據食材狀態,選擇最合適的前處理方法。 此外,本書還會專門闢章節討論「風味分子」的構成。了解鮮味(Umami)的來源,如谷氨酸鈉、肌苷酸和鳥苷酸的協同效應,將幫助讀者在調味時達到層次豐富的平衡。我們將揭示酸度、鹹度、甜度和苦度在味蕾上的相互作用,教導讀者如何像調配交響樂一樣,精準掌握調味的比例與時機。 第二部:熱力學的應用——精確控制烹飪的溫度與介質 (約 550 字) 溫度是烹飪中最強大的變數。本書將系統性地介紹不同熱傳導方式——傳導、對流和輻射——在廚房中的實際應用。我們不會僅停留在「用中火」的模糊指示,而是提供精確的溫度範圍與對應的熱傳遞效率分析。 對於煎、炒、煸等需要高溫的技巧,我們將詳細解釋油的煙點與食材表面水分蒸發的關係。理解何謂「熱穿透速度」,是避免外焦內生或外熟內柴的關鍵。我們將提供肉類在不同核心溫度下的質地變化曲線圖,讓讀者能根據目標口感,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如烤箱、平底鍋或低溫慢煮機)。 專門章節探討「濕熱烹飪」的科學性。燉煮和蒸煮看似簡單,實則涉及複雜的熱力學平衡。我們將分析湯汁的黏稠度變化,以及壓力鍋如何通過提高沸點來加速膠原蛋白的轉化,從而達到傳統慢燉難以企及的嫩度。 本書特別強調「溫和加熱」技術。例如,如何利用精確的恆溫水浴(Sous Vide)來鎖住食材的汁水,並探討低溫烹飪對肉類肌纖維的影響,如何使肉質在不流失水分的情況下達到極致軟嫩。對於烘焙愛好者,我們將剖析麵團的發酵過程,解釋酵母的代謝活動、麵筋的形成與穩定,以及烘烤過程中氣體膨脹的物理原理。 第三部:技術的迭代與創新——從基礎到進階的實戰演練 (約 400 字) 本書的技術課程將建立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之上,專注於那些能顯著提升最終成果的「臨界點」操作。 基礎技術剖析: 我們會詳盡拆解「切工」的影響,不僅是美觀,更是受熱面積與烹飪時間的科學計算。接著是「醃漬」的化學原理,探討鹽、酸和酶如何滲透和改變食材的結構。對於製作醬汁,我們將深入探討如何穩定油水混合物,理解乳化劑(如蛋黃中的卵磷脂)的作用機制,以及焦化反應(Caramelization)與美拉德反應(Maillard Reaction)的區別與控制。 進階操作解析: 我們將展示如何利用「脫水」與「重組」技術,創造新的口感體驗。例如,如何通過冷凍乾燥或真空脫水技術,改變食材的脆度與風味集中度。對於需要精確控制酸鹼值的領域,如製作泡菜或發酵食品,本書提供pH值測量的實用指南,確保發酵的安全性與風味的穩定性。 第四部:靈活的食譜應用與風味疊加 (約 200 字) 本書提供的食譜是理論的實踐範例,它們並非僵死的指令,而是展示了如何應用已學到的科學原理。每一道應用食譜都附帶「技術註解」,解釋為何採用特定的溫度、時間或介質。 讀者將學會如何解構一道菜餚,識別出其中運用的關鍵科學原理。例如,一道經典燉肉,其成功仰賴於高溫鎖水、慢燉的膠原轉化,以及酸性液體對肉質的軟化作用。學會這些底層邏輯,即使面對全新的食材組合,也能憑藉科學知識進行靈活的風味疊加與技術替換,從而真正掌握烹飪的主導權。 本書旨在培養讀者成為一位「有意識的廚師」,一位能夠解釋「為什麼」而非僅僅複製「怎麼做」的實踐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章致綱

  從小在廚房裡幫忙的我,耳濡目染之下,慢慢地對烹飪產生了概念與興趣。長大後,學的是材料科學,發現烹飪與食品材料間的化學反應雷同。瞭解這些化學反應後,激發了我如何運用科學原理,用簡易的方法料理出美味又可口的佳餚,讓做菜愈做愈輕鬆。藉由分享與互動,將經驗與科學知識整合,禆使更多人受益,引發更大的迴響。
 
  學歷:
  美國新墨西哥州州立理工學院材料學碩士
 
  現任:
  中華職訓中心講師
  台北市職能發展學院講師
  台北市松山與內湖社區大學講師
  5070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資深顧問
  公視兒少節目廚神賽恩師主持人兼顧問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未來廚房專案諮詢/培訓講師
 
  經歷:
  明新科技大學講師
  ICI得利塗料生產部主任
  亞洲聚合技術服務部工程師
  杜邦亞太區汽車漆產品經理
  工業技術研究院材化所技整室顧問
  Nordson/Asymtek台灣區區域經理
 
  臉書粉絲頁:
  廚房裡的美味科學

图书目录

前言 千年功力的大廚隨堂考

Chapter 1 熱身篇 你的美味科學腦,靈光嗎?
真實情境申論題Q1 鄰居家那鍋滷肉為什麼總是特別美味?
真實情境申論題Q2 煮糯米飯的配方一帖竟要十萬元!祕訣在哪裡?
真實情境申論題Q3 脆皮燒肉、北京烤鴨、糖葫蘆、炭烤燒餅,請問它們的美味共通點?
真實情境申論題Q4 為何同樣的臊子在魚香茄子中會有油騷味,而爆炒蝦仁卻沒有?
真實情境申論題Q5 大明蝦要怎樣料理,口感才能鮮脆彈牙?
真實情境申論題Q6 哪一種油,可以控制油溫不過火?
真實情境申論題Q7 夜市的骰子牛肉為什麼剛開市的時候最好吃?
真實情境申論題Q8 為什麼麻油雞嘗起來會苦,是鹽還是米酒造成的?
Key point 輕鬆理解 一次就學會美味科學工法
起手式第1招 快速製作香醇的焦糖水
起手式第2招 火鍋食材的美味處理法
起手式第3招 五分鐘完成改良版鹽酥花生米

Chapter 2 實戰調味篇 美味科學調味特訓班,集訓開始!
實戰課程Lesson 1 調味順序與美味的關係
隨堂考 鹽水雞的鹽是要怎樣處理?
實戰課程Lesson 2 常用糖的種類與特色評比    
實戰課程Lesson 3 鹽的作用原理與烹調妙用    
實戰課程Lesson 4 醬油的成分與使用技巧
實戰課程Lesson 5 醋的種類與殺青防腐作用
味自慢小教室單元1 甘甜不膩的古早味焦糖水與焦糖片
味自慢小教室單元2 製作一點就鮮美的爆香醬油
味自慢小教室單元3 油炸爆炒帶來的梅納香氣
味自慢小教室單元4 鹹香開胃的港式蔥油醬

Chapter 3 食材應用篇part 1 肉類&海鮮料理的料理精髓
實戰課程Lesson 6 溫體肉的保鮮處理
實戰課程Lesson 7 如何避免油騷味的的低氧低菌處理法,在家就可操作
實戰課程Lesson 8 肉類解凍過程的保鮮處理    
實戰課程Lesson 9 牛肉的美味料理方式與好點子
Homework牛肉1 萬用滷牛腱的作法與應用
Homework牛肉2 萬用滷牛腱的5天應用變化
Day1 滷牛腱切盤
Day2 紅酒燉牛肉
Day3 羅宋湯
Day4 紅燒茄汁牛肉
Day5 咖哩牛肉
Homework牛肉3 牛肉絲的應用
應用1 蔥爆牛肉、青椒牛肉
應用2 韭黃炒牛肉
應用3 空心菜沙茶牛肉
實戰課程Lesson 10 豬肉的保鮮與應用祕訣
Homework豬肉1 排骨肉的料理變化
變化1 京都排骨
變化2 豆豉蒸排骨
變化3 肉骨茶
變化4 藥燉排骨
Homework豬肉2 豬肉絲的應用
應用 醬爆五花肉絲
Homework豬肉3 豬五花的料理變化
變化1 蒜泥白肉
變化2 回鍋肉
變化3 梅乾燉肉
Homework豬肉4 香Q滷豬腳
實戰課程Lesson 11 雞肉多汁柔嫩的處理妙招
Homework雞肉1 低熱量可瘦身的雞肉料理
瘦身特選1 鹽汁花拳繡腿
瘦身特選2 醉雞
瘦身特選3 鮮嫩多汁水煮雞胸肉
Homework雞肉2 雞肉的必修料理
必修料理1 宮保雞丁
必修料理2 麻油雞
實戰課程Lesson 12 讓海鮮的保持鮮美的料理方式
Homework 海鮮海產必修海鮮料理
必修料理1 香煎魚
必修料理2 蚵仔煎
必修料理3 煎大蝦
必修料理4 糖醋魚
必修料理5 香酥胡椒蟹

Chapter 4 食材應用篇part 2 蔬菜豆類&米麵類的美味料理科學
實戰課程Lesson 13 讓蔬菜&豆類的色香味俱全
Homework蔬菜1 高纖低卡的瘦身蔬菜料理
瘦身特選1 醋溜土豆絲
瘦身特選2 萌芽綠豆炒肉絲
瘦身特選3 衝菜
瘦身特選4 韭菜花炒豆干.韭菜花炒肉絲
瘦身特選5 芋梗濃湯
Homework蔬菜2 如何保持茄子的鮮豔色澤
應用 魚香茄子
實戰課程Lesson 14 煮米飯也需要科學方法
Homework白米飯1 瘦身白米飯這樣煮
Homework白米飯2 炒飯基本功
Homework白米飯3 炒飯案例試身手
飯例1 鹹魚雞粒炒飯
飯例2 揚州炒飯
實戰課程Lesson 15 做經典麵食要注意哪些訣竅
Homework麵食 經典麵食自己動手做    
經典1 麵疙瘩
經典2 大滷麵
經典3 熗鍋麵    

Chapter 5 食安救急篇 廚房中的SOS
實戰課程Lesson 16 放冰箱的剩菜,直接熱好難吃,怎麼辦?
實戰課程Lesson 17 冷凍食品不新鮮!要怎麼辦?
實戰課程Lesson 18 熟食打包,沒多久就酸臭,怎麼辦?
實戰課程Lesson 19 放冰箱的水果也會壞,怎麼辦?
實戰課程Lesson 20 米飯要怎樣保存,才不會造成食物中毒?

Chapter 6 私藏技巧篇 老章帶路,外食不踩雷
實戰課程Lesson 21 外食不踩雷的注意事項
回鍋麵
勾芡粥
WOF油炸滷雞腿
老珠混新珠
不爆香牛肉麵
實戰課程Lesson 22 白吐司、饅頭和年糕這樣做,不必復熱就好吃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532586
  • EISBN:97895705325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2.0MB

图书试读



千年功力的大廚隨堂考


  能當上大廚的人都有專業職人的傲骨,要幫大廚們上烹飪課,面對台下「不設範圍」的即席發問,必須當場接招,每一堂課我都戰戰兢兢,猶「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之戒慎。

  某堂課,一位大廚問:「我在中國北京,同樣的蝦仁炒豆苗,為何豆苗有時清脆好吃,有時卻一炒即糊爛?」
  「出問題的季節是夏天還是冬天?」我問。「冬天。」
  「你們是不是直接把豆苗放倉庫,所以豆苗凍傷了。」我回應。
  「這還用你講嗎?我當然知道豆苗凍傷了,我是要你解決問題!」
  現場氣氛肅殺,台下數十雙眼睛直瞪著你,看我怎麼「給個交代」。
  「把豆苗放冰箱就對了!」
  「……」這位大廚一臉錯愕。
  「把豆苗放進冰箱裡。」我又重複了一遍。
  這位大廚對我看似不著邊際的答案,顯然惱火了,拉大嗓門回說:「你沒搞清楚狀況是吧?這麼冷的天,還把豆苗放冰箱。」
  我仍然鬼打牆似地重複:「要放冰箱。」
  這時,總經理看現場氣氛不對,站起身想打圓場。
  說時遲那時快,這位大廚忽然會意過來,應了一聲「喔!」,然後緩緩坐下,一場危機及時化解。

  台下三十位主廚,每一位少說都有三十年功力,加起來就是千年的功夫,他們滿臉狐疑的問我:「你是這行的嗎?」、「你會燒菜嗎?」、「你在餐飲界摸過幾年?」

  我說:「我通通不符合你們的期待。」
  「那你憑什麼站在這裡?」
  「我憑著的是材料學的背景!你不妨聽聽我的說法,我保證你的功力一定進步。萬一對你實在毫無幫助,我會自己走出教室。」

  科學,真的很好用。我因為懂得把科學原理應用於烹調,解決廚房裡的問題,而跟許多大廚交上朋友,成為另類的「異業結盟」,把生命變豐富,讓人生充滿挑戰與樂趣。

  民以食為天,用科學原理做菜,不但節能、省時、安全、衛生,而且美味加分,足以讓你用一輩子享受兩輩子的幸福。我想把這樣的幸福分享給更多同好,歡迎翻開本書的你,你已經成為我們美味科學同好圈的一份子了!
 

用户评价

评分

说真的,现在的食谱书,封面做得越来越华丽,照片拍得跟艺术品一样,结果买回家一翻,内容空泛,一堆不接地气的食材和复杂的步骤,根本不适合我们这种忙碌的上班族。我买书是想学点实用的东西,不是去上米其林三星的封闭课程。这本《主廚也想知道的美味密技》让我眼睛一亮的地方在于,它强调「實戰課程」,这说明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的要动手做。我特别好奇它到底是怎么划分那「4大工法」的,是依照食材种类(肉类、海鲜、蔬菜),还是依照烹饪方式(煎、煮、炒、炸)?如果是后者,那简直是抓住了核心。因为很多时候,不同的烹饪方式在温度控制和时间拿捏上是完全不同的哲学。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常见的错误示范分析,比如为什么肉煎了会老,为什么汤煮出来会浑浊,如果能把这些「为什么」解释清楚,那才是真正的密技,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放多少盐。如果这本书能让我对厨房里的各种突发状况更有掌控感,那我就愿意给它一个大大的赞。

评分

对于一个习惯了网路获取零碎知识的当代读者来说,一本结构化、系统化的书籍显得尤为珍贵。我常在YouTube上看到很多大厨的短视频,很吸引人,但看完后往往只记得几个动作,却抓不住内在的逻辑,过几天就忘了。这本《主廚也想知道的美味密技》如果能提供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仅仅是「怎么做」,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食谱范畴,升级成了一本烹饪工具书。特别是电子书的特性,如果能让我随时随地都能查阅,比如在菜市场挑海鲜时,立刻能翻到关于“如何判断新鲜度”的科学依据,那价值就无法估量了。我希望它在讲解工法时,能多用一些比喻和生活化的例子,把那些拗口的化学名词转化为可以被大脑迅速吸收的图像记忆。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这本书绝对能成为我厨房书架上,使用频率最高的那一本,因为它卖的不是菜谱,卖的是一种对烹饪的全新认知和掌控感。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了,「主廚也想知道的美味密技」这种说法,简直是在对我们这些自诩为「厨房小能手」的家庭煮夫煮妇们下战帖啊!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菜做得不好吃,不是火候问题,就是调味比例不太对,那种「差一点点」的距离感很折磨人。市面上的食谱书大多是教你「照做」,步骤写得清清楚楚,但为啥我做出来的味道就是跟食谱上的照片差了十万八千里?这本书的副标题「4大工法、22堂實戰課程、40道應用食譜」听起来就很有系统性,感觉它不像是一本单纯的食谱合集,更像是一门深入浅出的烹饪科学课。我最期待的是它怎么把「科学」这个听起来有点硬邦邦的词汇,融入到我们日常的锅铲刀具之间。如果能搞懂背后的原理,下次炒个青菜、炖个肉,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像个盲人摸象一样,全凭运气。光是想象自己能把一道菜从「能吃」提升到「惊艳」,就觉得这投资绝对值了。希望它真的能解开那些隐藏在名厨手里的秘密,让我家的餐桌也能偶尔上演美食惊喜。

评分

坦白讲,市面上很多台湾本土出版的食谱,在排版和设计上总是有一股说不出的「传统味」,虽然亲切,但有时候信息密度不够高,或者图示不够直观。我希望这本电子书在呈现上能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毕竟是电子书嘛,如果能做到图文并茂,关键步骤有动态演示(虽然是文字描述的动态感),或者有可以随时标记重点的功能就太棒了。而且,40道「應用食譜」的跨度也值得关注,它是不是包含了从家常小吃到宴客大菜的各种场景?我最怕的是,书里讲的理论很棒,但给的食谱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异域料理,不适合台湾本地的食材采购和口味习惯。如果它能将科学原理应用到我们常吃的那些台式家常菜上,比如如何把卤肉的胶质做得更完美,或者如何让炒饭的米粒粒分明又带镬气,那才是我真正需要的「密技」。期待它能提供的是扎根于生活,又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实用知识。

评分

我太太最近迷上了做烘焙,但她总是抱怨,做出来的饼干不是太硬就是中间塌陷,问她原因,她也说不清楚,大概是酵母的活性、面粉的筋度这些环节出了问题。所以,这本着重于「科學」的烹饪书,对我家来说可能不只是关乎晚餐的主菜,连甜点都能一并拯救。我一直觉得,烹饪的本质就是一连串的化学反应,温度如何影响蛋白质的变性,酸碱度如何影响蔬菜的颜色和口感,这些底层逻辑如果能被清晰地呈现出来,那么烹饪就从一种「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精确控制的「技术」。光是看到「22堂實戰課程」,我就在想,这二十二堂课是不是就像拆解魔术一样,把一道道看似复杂的菜肴,拆解成最基础的几个步骤,每个步骤背后都有一个科学依据支撑?如果这本书能让我用更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厨房里的每一个操作,比如何时该盖锅盖,何时该转大火,那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再只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