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乳癌,你不孤單 (電子書)

面對乳癌,你不孤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娜(潘怡伶)
图书标签:
  • 乳癌
  • 癌症
  • 健康
  • 女性健康
  • 心理健康
  • 自我照顧
  • 疾病預防
  • 醫療資訊
  • 支持團體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懷孕、乳房重建、皮膚保養、醫美、營養、心理調適,
10位醫師專家、2000位花漾女孩,陪你一起走過這段仍想漂亮的日子。

  「花漾女孩GOGOGO」是米娜於2017年發起的年輕乳癌社團,在這2000多位成員中,女孩們在手術時最困惑的是乳房重建,在治療期最害怕的是掉髮,在治療後最常有的疑問是:我能不能做醫美?

  或許,大家只是害怕:自己不再是自己!

  這是一本陪你歷經漫長的治療期,仍能保有自己的書!
  別擔心,你,仍舊是你!

  如果你未婚,想著,罹癌後我的人生怎麼辦?還足以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嗎?
  如果你新婚,想著,罹癌後我的婚姻怎麼辦?還能生小孩嗎?
  如果你是年輕媽媽,想著,罹癌後我的孩子怎麼辦?我還有餘力可以照顧他們嗎?


  這些問題,我們在社團中都看到了!

  閱讀本書,你會發現原來你不是孤單一人在奮鬥著,這裡有許多和你一樣煩惱的女孩,大家互相鼓勵、互相交流新知,透過十位醫師與專家的建議,配合花漾女孩們的暖心,相信這一段旅程,很快就會過去!

  翻開它,暫停一下,你會遇見更美的自己!!

  花漾女孩乳癌答客問:
  Q.治療導致的水腫或變胖會消嗎?
  Q.重建後在內衣的選擇上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嗎?
  Q.富含荷爾蒙/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食物是不是不能吃?
  Q.除了食補,中醫還有什麼方式能協助乳癌患者?
  Q.罹癌讓我人生停滯,怎麼辦?
  Q.化療期間該如何保護頭皮?
  Q.如何預防化療造成指甲病變?
  Q.治療結束後可以做醫美嗎?
  Q.化療前是否應該凍卵增加生育機會?
  Q.化療期間還可以有性生活嗎?

  花漾女孩加油站
  ˙活在當下,愛與寬容;姊妹不怕,做個勇敢無畏的女人。--Karen Chen
  ˙罹癌不是終點,而是上天給我們一個砍掉重練的機會。以新的角度來生活,絕對可以走出彩色的下半生。--艾薇
  ˙我是這場病的將軍,醫生是軍師,唯有互相信任才能雙贏。心存希望走向未來!--愉悅
  ˙放下無謂的在乎與眼光,努力讓自己開心吧!因為在這世上最愛你的人就是你自己!--菲比
  ˙Hey Lady,你流下的每顆淚滴將帶你流向不完美卻更完整的人生。--凱西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教授

  各界名人打氣推薦:
  台灣婦產身心醫學會理事長 陳保仁醫師、知名編劇/導演 陳慧翎、知名廣播人 陶曉清、資深醫藥記者 梁惠雯、廣告導演 盧建彰(以上按姓氏筆畫序排列)

  結合十位領域不同的專家合著本書,針對年輕乳癌姊妹的各種迷思,給予詳細而且實用的解答,並以乳癌癌友為中心的角度出發去探討與協助,見證作者群充分理解年輕乳癌姊妹的心聲與期待,可讀性高,足以鼓舞和引導癌友走出陰霾活出自信,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 張金堅教授

  人生就此一分為二,罹癌之後從身體裡長出的力量,渡過了治療那段浮浮沉沉的波濤洶湧,狠狽上岸後,米娜竟還能回頭鋪橋造路,為河那岸慌張無助的病友指引方向,給予支持。這是生命最美的禮讚。——知名編劇/導演 陳慧翎

  米娜的書就像她,有著極好的人緣--加油站的內容;充滿愛意的文筆--花漾女孩的介紹;全面性的關照--專業者的意見,深具參考價值!--資深廣播人 陶曉清

  醫療問題可以交給醫師,但被改變的人生呢?此書充分提供年輕癌友「所需要」的資訊,助妳從容面對生命變化!--資深醫藥記者 梁惠雯

  禮物,有時候包裝紙不太像,米娜的故事就是。
  一開始,我們會震驚,但掀開後,你會知道,那傳遞的是生命的驚喜。
  有人活了一輩子都沒有思考過,有人三十幾歲就能思考分享,並成為別人珍貴的禮物。
  我喜愛並佩服,後者。
  啟發人的禮物在這,有愛的人來領。--廣告導演 盧建彰

  本書版稅將全數捐給「花漾女孩GOGOGO」社團活動使用,在此向購買本書的您致上萬分感謝。
  隨書附:乳癌後物理治療折價券、手工假髮優惠券、QRcode神祕小禮物,詳情請見p.239~242

 
穿越迷雾:女性健康、自我关怀与现代生活指南 本书旨在为每一位在生活旅途中寻求深度理解与实用工具的女性提供一份全面、贴心的指南。它聚焦于现代女性在面对生理、心理及社会多重压力时,如何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维护身心和谐,并以积极的姿态迎接生活的挑战。 第一部分:身体的觉醒与深层对话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对于自身身体的细微变化,许多女性常常因为忙碌或不适而选择忽略。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刻的“身体对话”。 一、 了解你身体的语言:超越表象的信号捕捉 女性的身体系统极为精妙复杂,从月经周期的规律变化到荷尔蒙波动带来的情绪起伏,无一不是身体在与我们沟通的信号。 周期性健康管理: 本章深入解析月经周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它不仅提供记录和追踪周期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会读者如何解读这些周期性变化背后的健康信息。例如,周期前期的低落情绪(经前综合征)是单纯的“坏心情”,还是潜在的营养失衡或压力过载的体现?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食物调整、温和运动和时间管理来平滑这些波动。 荷尔蒙的平衡艺术: 荷尔蒙是女性生命的基石,它们影响的远不止生育能力。我们将详细梳理雌激素、孕激素、甲状腺素等关键荷尔蒙在不同人生阶段(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的作用机制。重点在于如何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包括睡眠质量的提升、压力皮质醇的管理、以及特定营养素的补充——来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对抗疲劳、体重变化和情绪波动带来的困扰。 预防性健康维护: 强调定期的健康检查是投资未来健康的关键。详细介绍女性应关注的常规检查项目,并解释这些检查背后的意义,如宫颈抹片、骨密度检测的重要性。讨论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确保获得最适合自身情况的个性化健康建议,而不是被动接受“标准流程”。 二、 营养学的智慧:构建内在的防御体系 我们所吃的,正在无声地塑造我们的健康蓝图。本书的营养学章节摒弃了流行的、快速的节食潮流,转而倡导一种可持续的、以身体需求为导向的饮食哲学。 肠道——“第二大脑”的滋养: 现代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情绪调节之间的紧密联系。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指南,教导如何通过益生元、益生菌丰富的食物(如发酵食品、高纤维蔬菜)来优化肠道微生态。我们将具体探讨哪些食物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这对于整体健康至关重要。 抗氧化与细胞保护: 深入浅出地解释自由基的形成过程及其对细胞的潜在影响。介绍富含天然抗氧化剂的“彩虹食物”,并提供如何在日常三餐中轻松融入这些超级食物的食谱灵感。重点讨论维生素D、Omega-3脂肪酸等关键营养素对维持骨骼健康和情绪稳定的支持作用。 识别“隐形杀手”: 探讨现代加工食品中常见的添加剂、环境毒素对身体内分泌系统的潜在干扰。提供实用的购物指南和厨房实践技巧,帮助读者减少接触这些不利因素,从而减轻身体排毒系统的负担。 第二部分:心灵的韧性与情绪的导航 身体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是无法分割的。本书用大量篇幅来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内心世界,以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 三、 压力管理:从应对到超越 压力是现代生活的常态,但长期、慢性的压力会腐蚀身心健康。 压力源的识别与解构: 首先,帮助读者精确识别自身的压力“热点”——是工作负荷、人际关系冲突,还是自我设定的完美主义标准?通过详细的压力日志练习,让读者清晰看到压力的来源和模式。 正念与呼吸的力量: 介绍经过科学验证的放松技巧。不仅仅是深呼吸,而是引导读者掌握“腹式呼吸”和“4-7-8呼吸法”等技术,它们能够迅速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帮助身体脱离“战或逃”的应激状态。正念冥想章节将提供易于上手的入门步骤,强调“不评判”的观察态度。 构建情绪的安全网: 探讨“情绪劳动”的概念,即女性在家庭和职场中承担的无形的情感支持工作。提供工具来设置健康的边界,学会拒绝和优先考虑自身需求,避免因过度付出而耗竭。 四、 人际关系的滋养与重建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支柱,但它们也常常是压力的来源。 有效沟通的艺术: 侧重于“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教会读者如何清晰、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通过指责或被动攻击的方式进行交流。提供实际的对话脚本练习。 建立支持性的社群: 强调“姐妹情谊”的力量。鼓励读者主动寻找或创建由相互理解和支持组成的社群。讨论如何辨别有毒关系,以及何时需要果断地从消耗性的关系中抽离,为自己腾出空间。 自我慈悲: 这是本书心灵建设的核心。我们常常对自己比对最好的朋友还要苛刻。本章引导读者将自我批评的声音转化为富有同情心的自我对话,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脆弱性,将自我关怀视为一种必需而非奢侈。 第三部分:生活实践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实践,确保健康和幸福感能够融入日常的柴米油盐之中。 五、 运动的再定义:愉悦而非惩罚 忘记那种为了“燃烧卡路里”而进行的痛苦锻炼。本书提倡将运动视为一种庆祝身体能力的方式。 寻找你的“最佳运动伙伴”: 探讨不同类型的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有氧运动)对女性健康的独特益处。重点介绍力量训练对维持骨骼密度和提高基础代谢率的关键作用,鼓励女性打破对举铁的恐惧。 整合式运动: 介绍瑜伽、太极、普拉提等如何将身体运动、呼吸控制和心灵专注结合起来,实现身心的同步提升。提供在家中即可完成的短时高效训练方案。 六、 深度睡眠与恢复的科学 高质量的睡眠是身体进行细胞修复、记忆巩固和荷尔蒙调节的黄金时间。 优化睡眠环境: 详细指导如何打造一个理想的“睡眠洞穴”,从光线、温度到声音控制,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睡前例行程序: 建立一套个性化的、宁静的睡前仪式(如温水泡脚、阅读纸质书、进行温和拉伸),帮助大脑从白天的活跃状态平稳过渡到休息模式,对抗失眠的困扰。 七、 拥抱不确定性:构建长期健康观 生活总是充满变化和未知,本书结尾部分旨在培养读者长期应对不确定性的心态。它强调,健康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平衡过程。通过接受生活中的起伏,练习灵活应变,每一位女性都能发现自己内在深藏的、足以穿越任何风暴的力量与智慧。本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让读者能够自信地、有意识地管理自己的身心健康,活出更有力量、更充实的人生。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米娜Mina(潘怡伶)


  2018年臺灣癌症基金會抗癌鬥士

  2014年罹患乳癌後,於部落格「米娜哈哈記事本」分享罹癌過程,目前共有55萬人次瀏覽。
  連結minahaha.pixnet.net/blog

  2017年創立不公開社團「花漾女孩GOGOGO」,現為臺灣最大年輕乳癌社團,有超過2000名社員。個人粉絲專頁為「米娜哈哈記事本」,目前有1.5萬粉絲。

  擔任牽手之聲網路廣播電臺主持人以及活動主持。
  2018年與淋巴癌的Ani、骨肉癌的Ruru共同創辦「我們都有病」醫病平臺,舉辦講座以及音樂會。
  2020年5月將正式申請通過為「臺灣年輕病友社群」,由米娜擔任理事長。

  .醫師與專家作者群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黃振僑醫師
  物理治療師 施晴云
  臺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廖志穎醫師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 陳冠宇中醫師
  臨床心理師 黃嘉慧
  懿聖皮膚科院長 游懿聖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李維棠醫師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科 楊鵬生醫師
  童綜合醫院營養治療科技術主任 李沛融
  美的假髮經理 徐敏男
 

图书目录

名人打氣推薦  陳慧翎、陶曉清、梁惠雯、盧建彰
推薦序 雖年輕得乳癌 仍有亮麗人生  張金堅
編者序 原來,乳癌離我們那麼近

PART1.花漾女孩的乳癌心事
1.如果你的生命是本書,你希望如何發展?!
2.請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3.如何快速進入戰鬥模式?
4.花漾女孩1號--夢想繼續走藝術路的小惠
5.花漾女孩2號--愛笑的凱西
6.花漾女孩3號--只是晚點出發的貝拉
7.花漾女孩4號--被愛包圍的Jean
8.花漾女孩5號--最美的花漾阿嬤Tracy

PART2.花漾女孩乳癌答客問
@認識乳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  黃振僑醫師

Q1.乳癌正規的治療有哪些方法?
Q2.切片檢查容易讓癌細胞轉移嗎?
Q3.乳癌開刀就會變成少奶奶?
Q4.化療導致的副作用真的像電視或電影中那麼可怕嗎?
Q5.看別人罹癌都「三逼八」,為什麼我那麼胖?
Q6.治療導致的水腫或變胖會消嗎?
*最後到達的地點才是應許之地

@乳房既然要重建就得美美的:如何透過物理治療得到美麗的義乳?
物理治療師  施晴云
Q7.乳房重建的困擾如何解決?
Q8.物理治療對於乳癌術後的協助有哪些?
Q9.重建後在內衣的選擇上有特別需要注意的嗎?
Q10.重建後要如何按摩乳房?
Q11.針對重建後的乳房,患者適合做哪些運動?哪些運動絕對不能做?
Q12.若是想哺乳的媽媽,重建後可親餵嗎?若為瓶餵有沒有需要注意的事項?
*請讓專業人士陪伴你迎向溫暖的彩虹

@癌症飲食大方向與日常生活 臺中醫院放射腫瘤主任 廖志穎醫師
Q13.飲食大方向有哪些?
Q14.綠拿鐵好不好?
Q15.富含荷爾蒙/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的食物是不是不能吃?
Q16.有沒有建議平常需補充的保健食品或維生素?是否有建議不要吃的呢?
Q17.關於睡眠的建議?如何治療失眠?
Q18.乳癌會遺傳嗎?
Q19.在治療期間建議去旅遊嗎?有什麼注意事項?
*用太極心逆轉乳癌

@中藥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中醫科 陳冠宇中醫師
Q20.平常在飲食中常常會碰到一些中藥,以中醫師的角度來說,有沒有什麼禁忌?
Q21.病友們是否可以吃中藥或是接受中醫治療呢?
Q22.乳癌患者治療時與癒後的中藥藥材建議?
Q23.除了食補,中醫還有什麼方式能協助乳癌患者?
*中西合併,尋求中庸的養生之道

@從心理層面看如何面對罹癌與和他人共處?  臨床心理師 黃嘉慧
Q24.該怎麼讓小孩知道我的病情?
Q25.我希望朋友/家人怎麼關心我?
Q26.我要怎麼抵抗復發的焦慮?
Q27.罹癌讓我人生停滯,怎麼辦?
Q28.該不該讓同事知道或怎麼處理同事八卦?
Q29.與另一半的相處之道,要讓對方覺得自己是病人嗎?
*今後你將為自己而活

@乳癌化療期間皮膚照護 懿聖皮膚科院長 游懿聖醫師
Q30.為什麼化療會掉頭髮?
Q31.因為化療而掉的頭髮,會長回來嗎?長回來的頭髮會跟以前一樣嗎?
Q32.有什麼方法可以減少化療造成的掉髮呢?
Q33.接受化療前,針對頭髮,可以做些什麼?
Q34.化療期間該如何保護頭皮?
Q35.乳癌化療的指甲會有哪些變化?
Q36.化療時期指甲照護有哪些重點?
Q37.如何預防化療造成指甲病變?
Q38.化療期間可以擦指甲油、或是做指甲光療嗎?
Q39.乳癌化療對皮膚的影響?
Q40.化療期間可以做醫美嗎?
Q41.化療期間的皮膚保養:加強保濕、嚴格防曬?
*上天給我的禮物

@關於假髮 美的假髮經理 徐敏男
Q42.假髮要如何清潔與保養?

@治療結束後的醫美問題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整形外科 李維棠醫師
Q43.治療結束後可以做醫美嗎?
Q44.醫美的種類有哪些?
*保持漂亮是與疾病對抗的良方

@關於懷孕、生產與性生活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科 楊鵬生醫師
Q45.化療前是否應該凍卵增加生育機會?
Q46.化療後是否沒有機會自然懷孕了呢?
Q47.化療完成後可受孕的時間?
Q48.打停經針是否可以減少卵巢受傷?
Q49.化療期間還可以有性生活嗎?
Q50.懷孕期間罹癌,正在化療的媽媽需要注意的事項有哪些?化療後才懷孕要注意哪些?
*別擔心,你與一般產婦無異

@抗癌戰「營」祕技,你get 了嗎?
Q51.面對癌症治療,營養卻先拉警報?
Q52.體重增加了,就代表體力和免疫力也變好了嗎?
Q53.治療常讓我沒食慾、吃不下,營養等撐過這段期間再補充可以嗎?
Q54.市面上營養品選擇那麼多種,應該怎麼選呢?
*營養師智慧錦囊

推薦諮詢單位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201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讓我深有感觸的,是書中關於「身體意象」(Body Image)轉變的描述。這個議題在台灣的乳癌書籍中,常常被輕輕帶過,好像只要「活下來」,其他都可以忽視。但事實上,手術後對鏡子裡那個「不一樣的自己」的接納過程,漫長且充滿掙扎。作者沒有迴避這個沉重的話題,她用非常細膩且充滿同理心的筆觸,描述了穿著合身衣物時的不自在、對疤痕的複雜情感,以及如何重新定義「女性魅力」。我特別喜歡其中提到的一段話,大意是:身體經歷了戰鬥,留下的痕跡是勳章,而不是缺陷。這句話我重複看了好幾次。它給了我一個新的視角來看待那些變化。這不只是關於乳房本身,更是關於「我還是我嗎?」的身份認同危機。很多勵志書籍會告訴你要「像從前一樣」,但這本書很誠實地告訴你,你不會完全像從前一樣,而這也沒有關係,因為你會蛻變成一個「更堅韌的你」。這種務實的心理建設,比任何空泛的自我肯定都有力量。

评分

從技術層面上來說,這本書在資訊的結構編排上,展現了極高的專業度,但奇怪的是,讀起來卻完全沒有壓力。通常,講述癌症治療的書籍,不是過於偏重醫學細節,讓一般人望之卻步,就是流於空泛的勵志口號。但這本書似乎找到了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非常細膩地拆解了從「初診、確診、影像檢查、治療方案選擇」到「術後恢復期」的每一個關鍵節點。舉例來說,在討論輔助療法(Adjuvant Therapy)時,它並沒有直接告訴你該選哪一種,而是深入探討了「如何跟醫生進行有效溝通」的提問清單。這個「提問清單」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我以前看診時,常常因為緊張,聽完醫生講完一大串專業術語後,腦袋一片空白,連最想問的問題都忘了問。書中提供的架構,讓我知道哪些是必須當場釐清的(例如,副作用發生的機率和應對方式),哪些是可以回家後再研究的。這種賦權感(Empowerment)非常重要,它讓你從一個被動的病人,轉變成一個主動參與自己治療決策的夥伴。這種資訊的「可用性」和「實戰性」,是很多同類書籍所缺乏的。

评分

讀完整本書,我感覺到的不是悲傷的結束,而是一場漫長旅程的「休息站」。它成功地將「面對乳癌」這個巨大且令人恐懼的標籤,拆解成了許多可以一步步應對的小任務。書的結尾部分,關於「重返生活」的討論,也相當有遠見。它不只是停留在治療結束,而是探討了「癌症倖存者」身份的長期調適,例如如何處理「復發的焦慮」(Scanxiety),以及如何重新設定自己的生活優先順序。很多人在抗癌過程中,會暫時擱置夢想或人際關係,只專注於「活著」。當治療結束,反而不知道「接下來要怎麼活」了。這本書在這方面給予了清晰的引導,它鼓勵讀者重新拾起那些因為生病而被擱置的美好事物,並且用一個更清晰、更珍惜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天的日常。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全光譜的陪伴,從最基礎的恐懼處理,到最複雜的身份重建,它始終都在那裡,溫柔而堅定地告訴你:「你不孤單,而且你絕對有能力走下去。」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坦白說,第一眼看到的時候,心裡就有種莫名的安慰感。你知道的,當你在那個圈子裡打轉時,任何一點溫暖的訊號都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一盞微弱的燈火。我特別喜歡它選用的色調,不是那種過度煽情的粉紅或哀傷的深藍,而是一種讓人感覺到「踏實」的色澤,彷彿在說:「沒關係,我們一起走。」我記得那時候剛確診,整個人像被抽走了靈魂,所有的資訊爆炸,從網路上、親友的關心裡,堆積如山,讓人喘不過氣。這本書放在那裡,它沒有急著給你那些艱澀的醫學名詞,也沒有一味地灌輸正能量到讓人覺得虛假的地步。它像是一個很有耐心、很懂得拿捏分寸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輕輕地遞上一杯溫水。我當時還沒下定決心要不要馬上動刀,內心糾結得要命,那種面對未知的手術室和化療療程的恐懼,實在難以言喻。這本書在那個階段給我的,是一種「被理解」的感覺,好像作者明白那種在鏡子前看著自己身體發生變化的無助感,那種對未來生活品質的憂慮,都不是矯情,而是真實存在的痛點。它讓我知道,原來我的這些掙扎,都是非常正常的反應,這份「正常化」的過程,對剛踏入這個戰場的人來說,比任何偏方都來得珍貴。

评分

翻開內頁,那種行文的節奏感非常舒服,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說教,讀起來更像是跟一位經驗豐富的學姊在喝下午茶,分享她的「血淚史」,但重點是,她分享的絕對不是抱怨,而是「怎麼扛過去」。我特別留意到她處理「家人關係」那幾個章節的筆法。這點非常關鍵,因為很多時候,病患的壓力來源,除了身體上的不適,更多是來自於如何跟身邊最親近的人溝通。有時候,家人是滿懷愛意,但他們的愛卻是以一種「過度保護」或「急切地要你趕快好起來」的方式呈現,反而讓你覺得自己像個隨時會破碎的瓷器。我記得書裡提到一個觀點,關於如何設定「界線」,讓親人知道,你需要的不是他們幫你做決定,而是陪你一起面對當下的不確定性。這比我後來跟社工師聊的內容還要來得實際、接地氣。那種「我需要空間去消化,但我也需要你們在附近」的微妙平衡,作者幾乎是用藝術性的方式描繪出來了,沒有指責誰對誰錯,只是客觀地呈現了在壓力下,人與人之間情感互動的複雜性。這讓我在處理我先生那種「我比你更擔心」的情緒時,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參照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